学术投稿
新中医杂志

新中医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6-7415
  • 国内刊号:44-1231/R
  • 影响因子:0.59
  • 创刊:196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8
  • 全年订价:7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 中医学
新中医杂志   2001年8期文献
  • 生肌膏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20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生肌膏治疗不同病因所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治疗组使用生肌膏外敷,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膏外敷,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0%,对照组为83.7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以术后创面的效果好.结论:使用生肌膏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效果优于凡士林,方法简单,是一种较好的外科治疗方法.

    作者:程宇星;熊凤珍;谢细玲;许穗林;黄;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清痹颗粒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清痹颗粒冲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湿热阻络型)患者60例,以自拟方清痹颗粒冲剂治疗,观察6项主症、副反应、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3项等指标.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4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目、双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关节疼痛数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痹颗粒冲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RA活动期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消乳增方治疗乳腺增生病8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消乳增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患者辨证分为2型,运用自拟消乳增方加减治疗,并与乳癖消胶囊治疗8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47例,治愈率为54.65%,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愈33例,治愈率为41.25%,总有效率为87.50%.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消乳增方具有预防和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

    作者:肖宪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高原驻警青年人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病因研究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驻警青年人慢性胃炎的特点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病因分析.方法:对来自海拔3000m以上胃脘痛驻警青年住院病人200例进行胃镜检查、病理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146例,占73%.结论:慢性胃炎在高原环境的影响下,胃粘膜的病理变化和中医辨证分型都有一定的特征型,其病因与高原低氧、寒冷有密切关系.

    作者:庞永文;王仲勋;庞捷;陈文辉;张天先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运脾饮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诸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运脾饮、对照组应用2.5%的焦糖液治疗,观察术后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舌苔等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脾饮能较好、较快地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

    作者:李坤寅;刘宇权;岳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神安宁片治疗神经衰弱和焦虑症24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神安宁片治疗神经症中肝郁化火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治疗.治疗组242例应用中药神安宁片治疗,对照组125例应用舒乐安定片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2.64%,对照组为67.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对肝郁化火证主症头痛、眩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胸胁胀满、舌红、脉弦数,偏重于神经衰弱者,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对情绪不稳、烦躁紧张、易激惹、失眠多梦、易醒,偏重于焦虑症者,2组疗效相当(均P>0.05).结论:神安宁片治疗神经衰弱、焦虑症肝郁化火证疗效确切,服用方便、安全.

    作者:余恒旺;钟志伦;朱克武;梁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重用补气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3 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补气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对31例患者运用静脉点滴、口服黄芪制剂以及大剂量补气药兼以养血益肾汤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变化情况,2年后随访.结果:总有效率74.19%,无1例死亡.结论:大剂量补气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可改善患者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延长病人生存期.

    作者:覃小兰;杨志敏;何德平;刘旭生;陈红霞;黄;燕;张文青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丹栀逍遥散治疗月经周期性精神病1 2例

    笔者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月经周期性精神病1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2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19-25岁;病程短半年,长2年.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7月制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月经前见胸胁满闷,小腹疼痛,烦躁失眠,易怒,不能自控,语无伦次,行为紊乱,甚至怒而发狂,毁物伤人,面红目赤,口渴多饮,经来无定时,色暗红间有血块,舌红有瘀点、苔黄,脉弦数.经后症状逐渐减轻,复如常人.

    作者:徐鸯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滋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尿路感染58例

    慢性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极少数为真菌、病毒、原虫)直接引起的泌尿系炎症,缠绵难愈,西医治疗需给予长疗程低剂量抗菌治疗,一旦处理不当,不仅疗效不佳,且引起肾功能受损而影响预后.笔者采用滋肾清利活血中药治疗,能显著提高尿菌阴转率,明显降低尿路感染的复发率和再感染率.现将我院1998-2000年间治疗的58例总结如下.

    作者:丘惠燕;梁桂仪;洪钦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胃疡修复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

    笔者采用自拟胃疡修复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小16岁,大73岁.其中胃溃疡15例,幽门溃疡2例,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溃疡面积大2.6cm×2.0cm,小0.4cm×0.2cm.48例均经纤维胃镜或X线上消化道钡餐摄片确诊.

    作者:赵圻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祛瘀通络法治疗前列腺疼痛117例

    以会阴、睾丸、腹股沟和腰骶部胀坠疼痛或隐痛不适为特点的前列腺疼痛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常见临床表现之一.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祛瘀通络法治疗前列腺疼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117例均为我院外科门诊病人.年龄19-53岁,平均32.7岁;已婚74例,未婚43例;病程1月-6年.

    作者:池建安;陈育忠;林少辉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清热通淋泄浊排石法治疗尿路结石80例

    笔者应用清热通淋、泄浊排石法治疗尿路结石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大部分均以突发下腹部及后腰部疼痛,或排尿疼痛、尿时中断、肉眼血尿等症状在门诊、急诊时经B超、尿检、腹部X线摄片、肾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尿路结石者.

    作者:温惠贤;林晓云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阳和活络汤治疗肩周炎48例

    近年来,笔者自拟阳和活络汤治疗肩周炎48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1例,女37例;年龄43-66岁;病程短半月,长2年;左肩16例,右肩31例,双肩1例.全部病例均以肩部疼痛和抬肩困难为主症,痛点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肩峰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为明显.

    作者:刘竹生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辨证治疗顽固性尿道炎症状群18例

    顽固性尿道炎症状群是指性病患者(患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经过治疗后,患者持续或症状消失后又出现以尿道炎为主的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性病病原体.笔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1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坚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天地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38例

    笔者自1992年至今,自拟天地饮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38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38例中,男23例,女115例;年龄16-63岁,平均34.5岁;病程6月-15年,平均15.5年.均经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粘液或少量脓血便.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炎者58例,局限性慢性结肠炎61例,右半结肠炎者19例.病理检查均为慢性炎症改变,肠癌不属该方治疗对象.

    作者:邓汉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康尔胃2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2例

    笔者近年来应用康尔胃2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2例,获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2例均为我院脾胃专科门诊病人,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5±15)岁;平均病程(3.5±1.2)年.

    作者:何金木;卢晓燕;董明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老年慢性腹泻30例

    笔者近5年来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老年慢性腹泻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银霞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小柴胡汤治疗膀胱颈综合征31例

    膀胱颈综合征病因复杂,易复发,治疗棘手.自1997年2月-2000年12月,笔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该病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1例中,男5例,女26例;年龄23-50岁;病程6月-6年.诊断标准:尿频、或尿急、或尿痛,或不可名状的下腹部不适;尿常规正常,中段尿培养阴性;女性妇检正常.男性前列腺常规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并排除泌尿系结石、结核而确诊.所有病例均曾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作者:于国东;黄秋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化痰逐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35例

    笔者应用自拟化痰逐瘀汤治疗气虚痰瘀型眩晕症,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3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69岁;病程1周-6年.高血压性眩晕9例,内耳性眩晕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18例.中医辨证均为气虚痰瘀型.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感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可有反复发作史.

    作者:宋素青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经皮骨圆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7例

    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通过C-臂机下经皮骨圆针撬拨复位固定加石膏管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7例32足,拆除石膏管和骨圆针后以中药熏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32足,男19例,女8例;年龄21-49岁,平均35岁.单侧跟骨骨折22例,双侧跟骨骨折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L1压缩性骨折1例,Colles骨折1例.受伤原因均为高处跌坠足部着地所致,波及跟距关节面22足,不波及关节面10足,跟骨结节关节角均明显变小,跟骨横径均不同程度增宽.

    作者:陈博来;邓晋丰;林定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桂枝茯苓丸配合活血化瘀药治疗子宫肌瘤26例

    笔者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配合活血化瘀药,治疗子宫肌瘤26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均属妇检子宫增大,触及肿块,B超示子宫肌瘤.年龄35-48岁;病程短1月,长4年.主要表现为月经过频,量多,下腹坠胀疼痛,腰背痠痛,白带多,不孕,继发性贫血,下腹可触及肿块,有的因肌瘤压迫膀胱和直肠而出现尿频、尿急、便秘.其中气滞血阻型9例,瘀血内结型6例,痰湿阻滞型6例,正虚瘀结型5例.

    作者:吴绣虹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7 3例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功能紊乱的非特异性改变的结肠疾病.近几年来,笔者根据辨证,以痛泻要方为主治疗本病73例,并以补脾益肠丸作对照进行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对照组30例.

    作者:罗凤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87例疗效观察

    运用针刺(头针、体针、跳针)、穴位注射及口服补脑益髓、强筋壮骨、健脾益气中药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87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95%.并观察到5岁以内的患儿在总有效率方面优于5岁以上的患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刺综合疗法为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配合适当的心理诱导教育及家庭护理,则效果更佳.

    作者:李少芳;马雄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火针与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对照研究

    以中医学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火针治疗(取穴病侧头维、率谷、阿是穴,双侧阳池、丘墟)偏头痛88例,同时设电针治疗44例作对照,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即时疗效、近期疗效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比较,则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火针治疗偏头痛不但有即时止痛的作用,而且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林国华;范兆金;李丽霞;明顺培;王倩;丘汉春;邓倩萍;何新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麻下回旋托人手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136例

    取患侧天鼎、扶突2穴,针麻下行回旋托入手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136例.结果:134例1次整复完全复位,2例转手术治疗(1例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1例为习惯性脱位患者).认为针麻下行回旋托入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疗效确切,见效快,无并发症,术中无痛感.

    作者:王吉根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的影响.结果:①FD患者餐后胃电幅值和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幅度不大,与健康组相比明显低下;②FD组针刺后优势频率减慢,幅值增加明显,频谱慢成分累加值亦明显增加;③针刺足三里对不同中医证型FD患者胃电影响不同,脾虚型针刺后胃电幅值及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肝胃不和型胃电优势频率较针前显著降低,肝郁脾虚型针后频谱峰数增加.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这可能与针刺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有关,其过程也可能有胃肠道激素的参与.

    作者:赵宏;赖新生;连至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76例

    将146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6例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7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大黄粉、云南白药,静脉滴注高丽参注射液,并辨证服用中药煎剂.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大便潜血阴转时间平均为(2.3±1.4)天,对照组大便潜血阴转时间平均为(4.2±1.7)天,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明显缩短止血时间,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傅志雄;钟妙文;吴奕强;邱国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炎40例

    将骨关节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22例.治疗结果表明,2组缓解关节疼痛、压痛症状疗效相近.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功能,消除关节肿胀及总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用西药疗效好.

    作者:杨业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2例,设西药组39例作对照.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较理想的疗法.

    作者:袁云成;傅延林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禤国维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

    禤国维教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2例,在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同时,以基本方(六味地黄汤加青蒿、益母草)为基础,分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脾肾阳虚3型辨证施治.结果:显效9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提示西药结合补肾法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SLE的有效途径,对临床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查旭山;范瑞强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溃疡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溃疡60例(治疗组),设单纯西药治疗5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用西药、理疗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甘露饮或龙胆泻肝汤,外用麝杏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l5.46,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外阴溃疡疗效显著.

    作者:罗亚莉;丁培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百合地黄汤治验5则

    笔者运用百合地黄汤治疗心肺阴虚,脾胃液亏引起的多种病症,疗效满意.现举案例5则,介绍如下.1 咳嗽李某,女,45岁,1996年2月20日初诊.素有痰热咳嗽,2月前,外出受风寒,发热(T 39℃),头痛,咳嗽胸闷,前医投参苏饮加麻黄,进3剂后,发热头痛虽去,咳嗽如故,屡进化饮止咳、苦寒清热之品,咳嗽频发,近旬痰带血丝,甚时咳吐鲜红血,胸中烦热,咽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偏干,舌红无津,脉细滑数.证属咳伤肺阴,络损血溢.

    作者:彭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四藤一仙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阳萎举隅

    四藤一仙汤系沪上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验方,由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钩藤、威灵仙组成.笔者运用该方加味治疗糖尿病性阳萎,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刘得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四虫丸加减治验3则

    四虫丸由蜈蚣、全蝎、虫、地龙各等份组成,具有活血通络、解痉镇痛之功效,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笔者常以此方合穿山甲为基本方,辨证配伍,用治各种络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 三叉神经痛赵某,女,67岁.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面颊及牙齿等部位闪电样、刀割样剧烈疼痛、拒按,并有麻木感,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

    作者:伍朝禧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原主治蓄水证,现代多作汤剂,主治下焦之积水.笔者运用五苓散化裁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瑞钿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三妙丸新用

    三妙丸出自<医学正传>,由黄柏、苍术、牛膝组成,空腹姜盐汤送服.主治湿热下注致两足麻木肿痛、带下、痿证等.笔者临证用治阴垂、阴缩等属湿热下注者,收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1 阴垂白某,男,30岁,1998年5月4日初诊.阴茎及睾丸下垂伴灼热疼痛半年,以午后或劳累后加重.

    作者:朱秀成;张永方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小柴胡汤新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党参代之)、半夏、大枣、甘草、生姜组成.具和解少阳之功,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笔者临床应用治疗他症,屡有效验,兹举例如下.

    作者:冉太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柴胡疏肝散新用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原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等症.笔者临证见肝气郁结病症均用本方加减冶疗,每每奏效,现举例如下.1 慢性咽炎吴某,女,32岁,1996年8月18日初诊.近1月来咽有异物不适感,曾在多间医院治疗,屡服抗生素无效,转中医诊治.诊见:咽有异物感,咽干,伴咳嗽,咯白痰,颈项、肩关节疼痛,胸闷胁胀,胃脘不适,暖气吞酸.

    作者:徐慧贤;邱宝珊;慕容仪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玉女煎新用

    玉女煎出自<景岳全书>,原治胃热阴虚证,症见烦热干渴,牙痛齿衄,舌红、苔黄燥.笔者临床应用此方治疗他症,疗效颇好,兹举验案如下.1 闭经张某,女,31岁,1997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停经半年,烦躁难寐,脘腹胀闷,纳少不饥,口干,大便结.

    作者:冯琼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瓜蒌参芪汤治疗胸痹

    笔者自拟瓜蒌参芪汤治疗胸痹,辨证加减,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基本方:瓜蒌20g,丹参10-12g,黄芪15-20g.加减:痰湿阻滞型:胸胁胀满而痛,口淡或腻,饮食无味,舌红或淡红、苔厚腻,脉沉滑.治以温阳通痹,健脾化湿.基本方加陈皮、法半夏各10g,茯苓15g,党参20g,生姜2片.气滞血瘀型:胸胁窜痛,心烦气急,夜难人眠,口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治以活血祛瘀行滞.基本方加当归、赤芍、柴胡、石菖蒲各10g,远志8g,甘草3g.心血痹阻型:胸中憋闷疼痛,重则心痛彻背,舌红或淡红、舌下瘀斑、苔薄白,脉弦或结代,或沉滑.治以养心通脉,疏肝活血.基本方加黄芩、钩藤、远志各10g,石决明30g,生地黄20g,甘草3g.

    作者:郑廷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内外合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笔者自1995年以来,自拟通补汤合中药外敷治疗老年性便秘,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方药与用法通补汤:黄芪30-45g,肉苁蓉15-20g,当归15g,生地黄12g,火麻仁、白术各20g,桃仁、苦杏仁各10g.腹胀加枳壳、莱菔子各10g;排便无力加升麻20g.每天1剂,水煎服.外敷方:大黄粉200g,加温开水调成膏状,搅匀.令患者仰卧,取药膏15-20g敷于神阙穴,外加敷料固定.

    作者:崔刚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任国顺老中医治疗小儿哮喘持续发作的经验

    介绍名老中医任国顺治疗小儿哮喘持续发作的经验.认为小儿哮喘持续发作病因复杂,临床辨治应重视以邪之清浊分内外、表里论治.并着眼从表、从里、从虚3方面阐述任老的辨治特点及经验方的应用.

    作者:任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辨证治疗厥脱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中西医结合基础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厥脱证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厥脱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以西医治疗;辨病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辨证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气阴耗伤、阳气暴脱、真阴衰竭3种不同证型分别加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治疗.结果:辨证组总有效率98.4%、显效率81.7%,明显高于辨病组(83.3%、60.0%)及对照组(70.0%、36.7%).辨证组显效率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及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辨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厥脱证的抢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辨证治疗优于辨病治疗.

    作者:林新峰;刘南;朱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中医药治愈胆道感染并腹胀便秘1例报告

    杨某,女,76岁,2000年8月20日急诊.右胁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寒、呕吐.检查:T 39.5℃,P 86次/分,R 20次/分,BP 18/11kPa,WBC11.4×109/L,N0.80,L 0.18.B超示:胆总管结石并扩张及炎症改变.经用阿托品、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及支持疗法治疗3天后,患者胁痛缓解,体温亦降至37.5℃-37.8℃,但腹胀逐渐加重,无矢气,5天未解大便.

    作者:潘奔前;潘恩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参麦注射液合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42例临床观察

    应用参麦注射液合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糖尿病42例.结果:显效18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提示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尿病,可调节阴阳平衡,效果甚佳.

    作者:魏湛春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特定电磁波与归龙二川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 2例临床观察

    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自拟归龙二川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与单用西药24例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32例中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24例中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2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作者:王健;续青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试谈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实体瘤)的疗效标准

    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尚未完善.现代医学沿用的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此来评价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无法反映中医药的治疗特点.评价中医药的疗效应包括软标准和硬标准、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以及建立单个病种的疗效评定标准.并应有生存质量的评价内容.

    作者:林丽珠;蓝韶清;周岱翰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药治疗概况

    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文献进行回顾,认为辨证论治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主要为分型论治和分期论治;专方专药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亦具有一定优势;另外,雷公藤制剂、中药外治法也在本病治疗中形成特色.并对本病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展望.

    作者:石磊;吴德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唐辰龙教授辨治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拾零

    介绍唐辰龙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与特色:用药平正柔和,缓攻缓补;扶正祛邪并施,但更强调扶助正气;判断肝癌患者病情轻重证候转归时,尤重视望诊中的舌诊.并举验案1则以资印证.

    作者:李永健;桑久华;邸若虹;马骏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肾病中医辨证治疗验案数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理论核心,亦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也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并列举气虚发热、营分发热、尿血、水肿等4则验案,以资印证.

    作者:洪钦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益气活血方配合浴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32例

    自拟益气活血方配合浴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32例,结果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认为中药内服配合浴足法治疗本病比单纯内服降压药降压效果更平稳,并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刁恩军;吴俊玲;刘会清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邓铁涛教授治疗心悸验案

    雷某,女,40岁,1997年7月1日人院,住院号:0052594.心慌、心悸,胸前区翳闷半月.患者于5月1日受凉感冒,头痛鼻塞,自服康泰克等药,症状消失,仍有咽部不适.半月前因过劳后出现心慌、心悸,胸前区翳闷不适,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服心血康、肌苷等,症状未见缓解.3天后某医院行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单纯性早搏.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予抗病毒口服液、抗生素及慢心律等药治疗,疗效不明显,遂收入我院.自述胸闷,心慌心悸,时作时止,疲倦乏力,睡眠差,纳一般,二便调,舌淡暗边有齿印、苔少,脉结代.

    作者:周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炎3 3例

    用中药热敷配合关节腔内药物注射的综合疗法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炎,与中药热敷组、注射组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中长期复发率统计表明,综合治疗组复发率为15.20%,明显低于单一方法的治疗.

    作者:周超;孙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 读评大型新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针对当前卫生发展和医疗保障改革对中医专科专病的诊疗技术、人才的需要,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一批长期从事专科专病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由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研究员总策划,罗云坚教授、刘茂才教授总主编,编撰出版了大型丛书<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承担编撰工作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全国15家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单位及军队医院的百余位专家学者.

    作者:徐复霖;林良才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