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肾损伤各病理类型在螺旋CT扫描各期的表现,提高螺旋CT对肾损伤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证实的6 6例肾损伤患者的临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肾挫伤23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边缘模糊的低密度或高密度区;肾轻度裂伤30例,为肾实质内线样低密度伴包膜下血肿,表现为新月样或凸透镜样高密度影;全层肾裂伤12例,肾实质内斑片或大片低密度伴肾周围血肿及对比剂外溢;肾蒂损伤4例,肾动脉主干或分支撕裂,表现为整个肾实质不强化或薄环状皮质边缘强化,肾动脉分支撕裂表现为节段性梗塞.结论 螺旋CT平扫加增强能反映肾损伤的病理改变类型,对伤情分类作出准确地评估,为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作者:杨纪周;张斯佳;康霞;弓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对出血性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1994~2004年收治的31例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经过证实的出血性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出血性脑转移瘤患者中,发现转移瘤70处,出血35处.原发肿瘤为肺癌17例,乳腺癌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肝癌、黑色素瘤、肾癌、绒癌各1例,原发肿瘤不明4例.转移瘤位于大脑半球66处,出血33处;位于小脑半球3处,出血2处;位于脑干1处,无出血.单发出血27例,多发出血(同一病例2处出血)4例.出血表现为瘤内出血32处,其出血量均小于10 ml;瘤内合并瘤周出血3处,出血量50~110 ml.结论 CT检查能准确地显示出血性脑转移瘤的内部特征,因而对出血性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窦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2003年7月收治的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术前CT资料.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行MPR、MIP、SSD后处理.结果 23例乳腺良性疾病中,乳腺纤维腺瘤12例,CT平扫7例呈圆形密度较高肿块,5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有5例中心无强化;乳腺导管扩张并囊肿形成8例,CT平扫见乳腺内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20 Hu,边缘光滑,5例周边可见较高密度囊壁;乳腺炎2例,CT表现不规则形块影,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皮肤增厚;乳腺脂肪瘤1例,CT表现为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80 Hu,增强后轻度强化.结论 MPR、MIP、SSD后处理技术对乳腺良性疾病的显示各有优势.MSCT能够较准确地诊断乳腺良性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作者:成启华;史克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CT及MRI对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四种主要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眼科中心1999年1月~2005年6月经手术治疗,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眼眶神经源性肿瘤110例,回顾分析超声、CT、MRI检查的结果并与病理作对照,比较定性及定位诊断率.结果 超声均未作出定性诊断,故未能作出比较分析.临床诊断四种疾病的的正确率分别是胶质瘤78.6%、脑膜瘤58.8%、神经鞘瘤42.9%、神经纤维瘤96.3%,CT诊断分别是55.5%、92.9%、71.4%、80.0%,MRI诊断分别是83.3%、100%、100%、100%.定性诊断率临床为65%,CT为77.25%,MRI为95%.定位诊断率超声为70%,CT为77.2 5%,MRI为90%.结论 CT和MRI对肿瘤定位准确,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眼科临床和超声.
作者:林瑶敏;吴楚忠;聂时淮;李华雨;陈芬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32例CT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6~24小时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大强度投影法(MIP)及滑动薄层块技术(STS-MIP)对血管进行重组、评判,并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2例中,CTA共检出动脉瘤17例,脑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硬化各1例,17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CTA检出18枚,遗漏了1枚颈内动脉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4.74%(18/19).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明确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筛选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则君;骆柏清;孟宪平;朱建新;冯东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发现和区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5例冠心病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薄层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分别测量和比较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血管内对比剂CT值.结果 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对比剂CT值分别为118.8±54.0 Hu、913.7±256.7Hu、403.0±68.2 Hu,三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无创性MSCT冠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脉斑块,通过对斑块CT值的测量,可以准确区分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朱海峰;何汇忧;黄晓英;范家栋;关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的MRI表现.结果 59例颅咽管瘤患者,40例(67.8%)病灶位于鞍上,16侧(27.1%)位于鞍内,3例(5.1%)位于鞍旁,视神经受压、变形、移位51例,垂体正常显示32倒,垂体受压变小15例,垂体未显示12例.肿瘤的信号在T2WI上多呈混杂高信号,而T1WI上可有高、等、低等多种表现.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鞍区肿瘤与周围结构,其多信号变化反映了肿瘤囊液成分的不同,MR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冰;康枫;齐旭红;张雪梅;温智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成像的相关性,提高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2001年6月~2005年3月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100例脑肿瘤患者的弥散加权与灌注加权图像资料,对肿瘤感兴趣区的DWI与rCBV图的信号强度、ADC与QrCBV及rMTT值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100例脑肿瘤中,33例为良性肿瘤,67例为恶性肿瘤.在DWI图上,90.9%的良性肿瘤呈高或等信号,65.7%的恶性肿瘤呈低信号.在rCBV图上,84.8%的良性肿瘤和79.1%的恶性肿瘤呈低信号,两者血流灌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肿瘤的ADC平均值明显低于恶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t=1.641,P<0.05);但前者的QrCBV平均值和rMTT平均值明显高于后者,两者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t=0.726,t=1.114,P<0.05).良性脑肿瘤弥散与血流灌注呈反相关,而恶性肿瘤则呈正相关.良恶性肿瘤间的弥散和血流灌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根据脑良恶性肿瘤间的磁共振弥散和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和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振洲;葛光治;卢仲谦;胡建斌;邵林湖;杨杰;缪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静脉性脑梗死在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其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5年8月诊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及动脉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各12例的DWI表现.结果 动脉性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明显高信号,在ADC图上为低信号,平均ADC值(0.558±0.06)×10-3mm2/s.静脉性脑梗死在DWI上有3种不同表现.多发高信号病灶5例,ADC值平均为(1.175±0.26)×10-3mm2/s,高于动脉性脑梗死(P<0.01);单发高信号病灶2例,ADC值较低,与动脉性脑梗死相近(P>0.05);高低混杂信号5例,其高信号区ADC值明显减低,低信号区平均ADC值较正常值略高.结论 静脉性脑梗死在DWI上特殊表现,结合ADC值的测量可用于区分脑水肿的类型,鉴别动脉或静脉性脑梗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郭兴华;王娟萍;王晋军;田萍;乔彦生;刘起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对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已确诊为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300例,每6个月行MSCT动脉期(20~25 s)、门静脉期(50~55 s)、平衡期(2~3 min)多时相薄层(3~5 mm)扫描,CT检查阳性病例均行DSA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300例肝功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共检出MHCC27例,其MSCT表现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呈略高密度、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平衡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为92.5%(25/27),门静脉期为77.78%(21/27),平衡期为88.89%(23/27),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敏感性为96.30%(26/27).DSA检出MHCC的敏感性为33.33%(9/27).27例MHCC患者中,2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1例AFP明显增高(409 μg/L),1例8个月后发展成巨块型肝癌,1年后死亡.结论 MSCT多时相薄层扫描检出MHCC癌灶以动脉期和平衡期为佳,综合多时相薄层扫描影像可明显提高MHCC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
作者:陈文军;程明;王恩锋;赵新宇;王春颖;赵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蝶窦炎的CT临床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2006年6月诊治的18例孤立性蝶窦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行蝶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结果 本组中17例以头痛为主诉就诊.18例中,蝶窦气化分型为鞍前型7例(7/18,38.9%),鞍后型6例(6/18,33.3%),甲介型5例(5/18,27.8%).12例蝶窦有中隔,其中1个中隔6例,2个中隔4例,2个以上中隔者2例;6例蝶窦为单房.CT表现为蝶窦腔的部分或全部混浊变暗,蝶窦内密度增高.11例行鼻内窥镜蝶窦开放冲洗术,7例行抗感染治疗,均治愈.结论 CT可提供蝶窦解剖的细节和病变的范围,对鼻内窥镜手术有指导意义.CT可作为诊断孤立性蝶窦炎的首选方法.
作者:康江河;段少银;梁昆如;黄锡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对大肠癌术前TNM分期的方法和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螺旋CT结肠造影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TNM分期,并与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螺旋CT术前TNM分期总的准确性为71.4%(25/35).判断T分期的准确性为85.7%(30/35),N分期的准确性为74.3%(26/35).评价肿瘤浆膜浸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29/30)和60%(3/5).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9%(15/19)和81.3%(13/16).1例肠系膜转移和2例大网膜转移的患者,螺旋CT均正确诊断. 结论 螺旋CT结肠造影对大肠癌术前分期和选择佳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朱丹红;于海光;杨保愉;苏小方;李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螺旋CT检查对头颈部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和手术证实的36例因严重头颈部急性创伤而行头颈部CT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与常规X线平片进行比较. 结果 36例患者共有78处颈椎损伤.其中2例枕骨髁、1例第一颈椎前弓和后弓、1例第一颈椎左侧侧块、1例椎弓根、15例椎板及2例横突骨折,X线平片均未能正确作出诊断,而CT均作出正确诊断.只有1例韧带损伤颈椎旋转、不稳患者,X线平片发现异常而CT未能诊断.螺旋CT与X线平片对颈椎损伤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8.7%和57.6%,两者的差别非常显著(χ2=38.5,P<0.005).结论 螺旋CT较X线平片能更多、更早地发现颈椎骨折,可列为头颈部创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作者:谭必勇;黄爱军;欧阳忠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40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月51例临床可疑冠心病及体检患者接受40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资料.使用PHILIP 40层螺旋CT机,经肘静脉以3.5 ml/s~4.5 ml/s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优维显70~95 ml.在心电图R-R间期的75%、70%、45%、40%重建轴位图像,并进行容积成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结果 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用于诊断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84.3%,特异性为96%,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和95.5%.结论 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其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可靠手段.
作者:陈艳;彭志远;张雪莲;陈险峰;孙庆军;马兵毅;陈鑫;钟志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特征.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3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和增强扫描.结果 3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小脑半球14例,右小脑半球11例,双小脑半球2例,上蚓部3例,下蚓部2例.MRI表现为囊壁结节型25例(78.1%),囊旁结节型3例(9.4%),实质型4例(12.5%).肿瘤的活性部分于FLAIR和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T1WI肿瘤囊性部分呈均匀低信号、肿瘤壁结节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论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及特征性MRI表现.MR对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廷昱;史克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病理学改变及相应CT表现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3年2月~2004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51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采用Sensation4螺旋CT. Sensation 16螺旋CT分别扫描13例、38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层厚7~10 mm.结果 51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中,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梗阻性质属肺癌直接蔓延7例,SVC周围淋巴结转移17例,直接蔓延和淋巴结转移二者并存27例.梗阻形态CT表现为环状包埋11例,半环状包埋5例,夹心状包埋5例,推移10例,向左推压15例,完全闭塞5例.SVC梗阻性质不同,梗阻形态CT表现有差异;梗阻形态不同,梗阻程度有差异.结论 肺癌致SVCS的CT表现与SVC梗阻性质、梗阻程度有关.
作者:陈天武;杨汉丰;谢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对肾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2000年3月~2004年5月收治的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36例患者术前MRI(均包括T1WI、T2WI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应用1997年肾癌TNM分期法进行分期.将MRI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应用Kappa检验评定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在T分期及M分期中,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有良好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K=0.896,K=0.786).在判定肾癌并静脉系统受累方面,MRI分期与病理分期有非常高的一致性(K=1).但N分期两者一致性较差(K=0.367).结论 MRI可用于肾癌术前TNM分期,其对T期、M期及静脉系统受累的评价准确性高,但对N期评价准确性较差.
作者:何兵;刘保东;罗昕;孙宝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癌细胞分化、螺旋CT增强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其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倒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病理标本用LSAB和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其MVD及VEGF阳性率,并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CT强化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倒未分化及低分化肺癌CT增强值为35.10±5.22 Hu,VEGF阳性率为76.92%;7例中分化、高分化肺癌CT增强值为23.36±8.53 Hu,VEGF的阳性率为57.14%;肺癌CT强化越明显,VEGF表达阳性率越高.15例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肺癌病灶CT增强值为35.65±6.68 Hu,MVD值为51.27±25.31;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肺癌CT增强值26.36±10.36 Hu,MVD 26.57±12.36.14例VEGF表达阳性者肺癌MVD计数为50.36±6.32,6例阴性者肺癌MVD数为29.6 3±8.75.所有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肺癌CT的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细胞分化程度与其VEGF的表达、MVD的含量有良好正相关性.此对评价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指导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及预后等将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江金带;李志铭;余林;周少萍;陈颖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支气管内窥镜检取异物的31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术前影像学资料.31例患儿X线诊断物不明确.螺旋CT扫描须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40 mA,时间1 s,螺距0.75,层厚3 mm,重建间隔1.5 mm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 低剂量螺旋CT及MRR图像显示异物呈结节状附着或嵌顿于气道内导致局段气道连续性中断27例,异物阻塞肺叶或肺段形成不张4例.与支气管镜检结果对照,其对中心气道异物诊断准确性为100%,3级以上支气管异物诊断准确性为96.77%.结论 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可作为支气管镜检前的筛查.确定手术路径.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凡;王芳;张毅;徐守成;刘鑫春;蔡静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笔者应用磁共振不同快速成像序列诊断室间隔膜部瘤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胸痛10天来诊.听诊肺清,心律齐,心率60次/min,血压100/70 mmHg.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应用1.5 T全身磁共振扫描仪行心脏成像扫描.
作者:闫钟钰;王振常;李坤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双侧小腿肿块伴酸胀疼痛就诊.查体:体温正常范围,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小腿后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触之呈条索状.实验室检查:PPD(-);肿瘤全套: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范围;血常规:白细胞3.2×109/L;X线胸片(-).双侧小腿肿块B超检查提示患处回声增强.
作者:黄森萍;吴立夫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