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672-2159
  • 国内刊号:44-1580/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56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2001年2期文献
  • 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另一可能机制初近探

    肝硬化患行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1ns)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1GF-I)的合成受Ins的影响.为探ICF-Ⅰ及其结合蛋门-3(IGFBP-3)与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65例肝硬化患者血清IGF-Ⅰ和IGFBP-3及Ins水平.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下降(100.49±38.11ng/ml对352.55±153.61ng/ml,P<0.001;45.02±16.21nm01/L对114.50±27.09nm01/L,P<0.001),而Ins水平明显升高(30.38±13.21对5.69±3.47,P<0.001),IGF-Ⅰ、IGFBP-3与His呈负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GF-Ⅰ、IGFBP-3可能与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作者:郑雪玲;赵英恒;李瑜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vdc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vdc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胃病的关系.方法经胃镜检查活检胃粘膜标本,分离鉴定Hp,酚氯仿方法抽提DNA,聚合酶链反应检测vdcA基因的信号区(s)和中间区(m).结果92例Hp临床分离株中,sla/ml型14株(15.2)、sla/mla型6株(6.5%)、s2/m2型8株(8.7%)、slb/ml型2株(2.2%)、slb/m2型5株(5.4%)、s2/m2型8株(8.7%),另在2株slaHP不能按ml、mla或m2进一步分型,未发现s2/ml、slb/mla及s2/mla型.除4例胃癌外,其余88例按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分组,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Hp中sla型37例,占92.5%,slb型2株(5%),s2型1株(2.5%);ml型4株(10%),mla型2株(5%),m2型32株(80%),另有2株sla型Hp未能按ml、mla或m2进一步分型.48例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中sla型36株,占75%,slb型5株(10.4%),s2型7株(14.6%);ml型11株(22.9%),mla型4株(8.3%)m2型33株(68.8%).消化性溃疡组和慢性胃炎组均以sla型、m2型为主,分别比较两组间sla型及m2型的分布,两组间sla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2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胃病患者感染Hp主要为sla/m2型,其次为sla/ml型.Sla型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叶桂安;张万岱;刘利民;施理;徐智民;陈烨;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处理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近年在日本有较多研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文总结了近我院5个月内肠镜检查发现的13例LST病变,对其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大体分型,肿瘤表面pit分型,病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共行肠镜检查857例,检出LST病变13例共14处病灶,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13例LST患者中,12例共1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另1例患者拒绝内镜下治疗,仅行活检.接受内镜治疗患者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除及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LST捡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14个LST病变中,直肠6个,乙状结肠2个,横结肠2个,升结肠4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5个,结节混合型6个,平坦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形态:Ⅱ型pit 1例,Ⅱ型+ⅢL型3个,ⅢL型pit3个,Ⅳ型pit 7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6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2例有局部癌变(m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均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混合型腺瘤(Serrated腺瘤)2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作者:刘思德;姜泊;智发朝;陈村龙;潘德寿;周丹;万田谟;于萍;张亚历;张振书;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对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价值

    为探讨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治疗价值.对单纯静滴抗生素(Ⅰ组)与静滴抗生素并用排放腹水,腹腔灌洗和注射抗生素(Ⅱ组)治疗SBP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Ⅱ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Ⅰ组(77.97对48.84,P<0.05).说明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是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新民;吴扬;宋国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锯齿状腺瘤7例报告

    大肠的锯齿状腺瘤指大肠的一类特殊病理形态的腺瘤,其成瘤上皮成分有明显增生,使腺管或绒毛呈现锯齿状外观,类似于增生性息肉样改变,或腺瘤成分与增生性息肉成分同时存在.1990年Longacre TA报告了110例这种形态的腺瘤,并将其命名为混合型增生性腺瘤样息肉/Serrated腺瘤[1],后被简称为Serrated腺瘤即锯齿状腺瘤.有研究证实锯齿状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2-4].关于其内镜下形态及病理特征,我国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我们自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从常规肠镜检查中检出锯齿状腺瘤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思德;姜泊;智发朝;陈村龙;潘德寿;周丹;万田谟;于萍;张亚历;张振书;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体会

    急性胰腺炎是由胰腺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坏死,易产生诸多并发症及继发性感染、死亡率高.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小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经内镜卢戈氏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探索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了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我院近2年来对内镜检查中发现技术员疑病灶进行经内镜卢邪氏(Lugol)染色,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杨延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生物蛋白胶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生物蛋白胶即纤维蛋白胶(FG)是模仿凝血机制的后公共通路设计的止血制剂,是一种符合自然生理的生物止血材料,由两种溶液组成,溶液A合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和XIll因子,溶液B主要含凝血酶和钙离子.当两种溶液混合时产生类似外凝血过程的后阶段,纤维蛋白和凝血酶接触,产生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形成纤维蛋白网起止血封闭的作用.在异常血液状况下,同样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该胶能有效地制止组织创面渗血和静脉出血,封闭缺损组织,减少感染,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该物质在2周左右可被组织吸收.我所自2000年2月份以来,用FG经内镜下喷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例,止血效果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郑跃军;杨云芬;杨洁;张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后肠外瘘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产生原因、诊疗情况.结果 42例病人产生的局部原因中,吻合口、残端及病理性胃、肠穿孔修补术后愈合不良22例,占52.38%,手术误伤15例,占35.71%,切口感染、裂开时,对腹内肠管保护不当3例,占7.14%,腹内脓肿及引流管压迫2例,占4.76%.全组治愈34例,占80.95%,死亡6例,占14.29%,因经济原因未愈要求出院2例,占4.76%.结论手术后肠外瘘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原因,重在预防;其治疗原则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抗感染并建立有效通畅的引流、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确定性手术治疗及维护重要器官功能.肠外瘘是腹部外科手术中严重并合症之一,信院时间长、经济费用大、死亡率较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肠外营养及对肠外瘘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80年代生长抑素的应用,肠外瘘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自愈率不断提高;但是,肠外瘘目前仍然是腹部外科手术中相当棘手的问题;作者对本组42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局部原因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作者:彭金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镜止血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63例

    一、临床资料内镜下止血治疗63例,其中32例来诊当天8小时内紧急内镜检查并作镜下止血,24例24小时内,7例内科保守治疗2~9天无效,送来内镜室作镜下止血.6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59例,女4例,临床表现:呕血7例,黑便或血便31例,呕血+黑便17例,仅上腹痛表现来诊者8例.估计出血量<1000ml35例,>1000ml28例.出血性质:球部溃疡41例,球后溃疡2例,胃溃疡¨例,幽门管溃疡1例,胃癌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1例,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1例,食道溃疡1例,Dieulafoy征2例,直肠息肉术后1例.镜下表现:动脉性喷血6例,渗血23例,渗血+红色血块14例,红色血块6例,血管显露2例,血管显露+渗血+红色血块9例,血管显露+红色血块3例.

    作者:李俊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葛根芩连汤化载治疗溃疡结肠炎(湿热型)32例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炎症介质,免疫损伤、遗传因素等有关,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的粘膜,表现为炎证、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常以腹痛,腹泻、脓血便或血便特征,中医把它归属于泄泻、痢疾、腹痛、肠风等的范畴.笔者在96~98年间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湿热型溃结病人3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护理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由于LST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日本学者将之列为一类肿瘤进行研究.我们初步观察表明,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2000一12~2001-4我院共为13例LST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其中9例应用粘膜剥离切除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韦小毛;刘梅娟;刘思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雷公藤内酯醇抑制炎症性肠病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

    雷公藤制剂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有重要作用[1,2],但仍不清楚雷公藤是否通过调节DC免疫功能而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将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炎症性肠病患者DC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为MHC-Ⅱ主要成份之一)和免疫分子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该影响在雷公藤制剂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李明松;王晓芽;刘晓霞;袁爱力;张万岱;罗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药对Hp杀抑作用的筛选试验

    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十分重要.西药虽有三联疗法可收到显效,但因抗生素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使病人依从性差,若能从中药中筛选出有杀抑Hp作用的药物,对防治慢性胃病将有深远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中药杀抑Hp的筛选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万岱;张秀荣;黄钲华;吴昌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13例临床分析

    老年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早给以正确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总结南方医院1992~2000年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共46例,其中老年人(≥60岁)13例.现将该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崔星华;刘思德;潘令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症胰腺炎26例临床分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内阁急腹症,目前对其病因疹断、治疗及预后估计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5年治疗SAP,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耿焱;刘思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清热理气方治疗肠抑胃肽郁热证Hp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及Warren首次从胃粘膜成功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从微生物学角度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胃肠病学界的一个主体方向.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胃痛发病的高危因素[1,3].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病的临床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这一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可以治疗慢性浅来表性胃炎,能够加速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及减少溃疡的复发,同时部分病例报道还可以治疗胃粘膜组织相关性淋巴瘤[4,6].因此,有效地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就成为临床治疗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作者:罗琦;欧阳宏;冯春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合并Serrrated腺瘤二例报告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1].大肠的Serrated腺瘤指大肠的一类特殊病理形态的腺瘤,其成瘤上皮成分有明显增生,使腺管或绒毛呈现锯齿状外观,类似于增生性息肉样改变,或腺瘤成分与增生性息肉成分同时存在[2].以上两类肿瘤均为具有特殊形态的大肠少见肿瘤,同一病变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特殊形态的非常罕见,我们近从常规结肠镜检查中发现两例合并有LST及Serrated腺瘤的特殊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思德;姜泊;智发朝;陈村龙;潘德寿;周丹;万田谟;于萍;张亚历;张振书;周殿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结肠粘膜染色的临床应用

    结肠粘膜染色在纤维镜时代就已开展,但远未普及和深入.近年由于电子内镜的应用,特别是电子放大内镜的问世,日本等国结肠粘膜染色已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我们1998年1月至2001年5月行结肠检查7030例,采用亚甲兰或靛胭脂对其中的1722例进行粘膜染色,现总结如下:

    作者:万田谟;周丹;姜泊;潘德寿;刘思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临床快速尿素酶诊断试验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及Warren首次成功分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toriHp)以来,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从微生物学角度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胃肠病学界的一个主体方向.现己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是胃癌发病的高危因素[1,3].

    作者:邪兆;黄志新;罗琦;周福生;苏绍贤;冯春霞;黄烈平;吴穗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相继应用于临床以来,因溃疡病而需要住院进行手术治疗者明显减少,而溃疡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率并没有明显减少,因此,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仍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血清胃泌素在上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溃疡性出血的影响的有关研究甚少.我们从1996年重0月至1999年6月共观察170例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以探讨两者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作者:钟英强;曾志勇;黄志清;文卓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检查对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

    胆总管扩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征象.患者通常有右上腹痛、不适,伴黄疸或不伴黄疸.部分病例在体表B超检查时发现胆总管扩张;患者往往需要作上腹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及血管造影等项检查,以明确胆总管扩张的病因.近年来胆胰内镜超声检查(EUS)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如何评价EUS对胆总管扩张的病因诊断的正确性,我们对从1998年7月至2000年7月间的32例胆总管扩张的患者的EUS总结和分析如下.

    作者:韩树堂;徐肇敏;吕瑛;陈隆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镜注射结合静脉注射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研究

    体内、外研究表明,止血成功和胃内pH值密切相关,迅速抑制胃酸是药物治疗的关键[1,2],对内镜下有血管显露和活动性出血的溃疡出血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内镜下介入治疗是首选方法[3].内镜与药物治疗结合,可降低患者的再出血率、手术率和死亡率,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比内镜注射治疗联用不同剂量的抑酸药奥美拉唑(OME)与单用OME治疗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

    作者:沙卫红;李瑜元;聂玉强;吴惠生;黎庆宁;周永健;余庆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Fas/Apo-1(CD95)系统与大肠癌

    Fas/Apo-1(CD95)系统与机体免疫和细胞凋亡(apontosis)关系十分密切,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早在1991年就已被肯定.细胞凋亡是多细胞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目前发现细胞凋亡不仅调节着细胞生长与更新的平衡稳定,而且在相关基因参与下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对Fas/FasL诱导细胞凋亡功能以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李恕军;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生物人工肝研究进展

    急慢性肝衰治疗是目前临床医学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据统计,1990年,美国大约有27000多人死于肝功能衰竭,我国每年死于此症的患者约30万.尽管内科现代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仅有5%~30%的患者可经内科常规治疗后存活,原位肝移植技术(OLT)是目前治疗肝衰有效的办法,可将肝衰患者的存活率提高到55%~75%,但由于供肝缺乏,而人工肝支持装置尚未成熟,即使在肝移植开展好的美国亦大约有50%的肝衰患者在等待肝脏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另一方面,由药物中毒和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衰患者和战时的化学生物武器所致的肝衰,有相当一部分是可逆性肝衰,如果能提供有效的人工肝支持,则可望有足够时间使病肝再生而使患者康复.因此,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近似于人工肾一样的人工肝技术用于治疗肝衰.

    作者:刘思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粘膜的内镜下pit分型及其意义

    大肠腺管开口(pit)的形态与大肠病变性质密切相关,在工藤之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根据各自的观察对pit形态进行了多种分型,如Kosaka等通过277例大肠粘膜病变实体显微镜观察,将pit分为四型:1.单纯型(simple);2.乳头型(papillary)3.管状型(tubulAR);4.沟槽型(sulcal).多田对此进行改进,分成六型,增加了混合型和无结构型.另有Eto及Nishizawa的分型.以上分型均未形)成标准.直到1996年,工藤通过1676例实体显微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提出了新的pit的分型标准,这一分型广泛被日本学者接受,已成为目前通行的pit分型标准.以下将介绍工藤的pit分型标准并结合放大内镜所见配合图片进行说明.

    作者:周殿元;刘思德;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技术及临床评价

    1982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窦炎患者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掀起了胃肠病防治研究的一场革命,目前己建立了多种诊断方法,本文谨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万岱;王继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第五届全国胃病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人国幽门螺杆菌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第二届中日肿瘤研讨会及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