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672-2159
  • 国内刊号:44-1580/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56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DSS诱导的小鼠急性肠炎趋化因子与免疫分型的研究

    目的观察DSS诱导的小鼠急性肠炎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CR4、CXCR3的分布及表达,分析DSS诱导的小鼠肠炎Th1/Th2平衡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DSS诱导急性大肠炎,观察其肠道局部病理改变,根据11项所见进行组织学计分;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4(Th2型)、CXCR3(Th1型)分布及表达.结果正常大肠粘膜中是CCR4阳性细胞占优势(Th2优势),DSS诱导的急性炎症时CXCR3/CCR4比值明显增加(0.025~0.34;Th1优势型),趋化因子受体阳性细胞向深部浸润,急性炎症反应时巨噬细胞亦参与炎性反应.结论正常小鼠大肠黏膜组织中Th1/Th2倾向于Th2优势;DSS诱导的急性肠炎,大肠黏膜组织中为Th1优势型免疫反应;巨噬细胞等组织细胞在Th1/Th2平衡调节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韩英;宋迎新;陈刚;纪欣;王志红;村田有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疗效机理,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FD疗效.方法通过多中心对798例FD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吗丁啉(A组),中药复方(B组)及吗丁啉加中药复方(C组)对其进行治疗,同时检测胃排空率、胃半排空时间、胃电参数、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并观察各组疗效情况.结果A组治愈46例,显效89例,进步49例,治愈率20.35%,总有效率81.42%;B组治愈58例,显效71例,进步50例,治愈率27.5%,总有效率84.83%;C组治愈187例,显效122例,进步40例,治愈率51.8%,总有效率96.68%.C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A、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胃排空率、胃半排空时间、胃电活动及胃电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血浆胃泌素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FD无论是总有效率还是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单一中药组或吗丁啉组,为目前治疗FD较为理想的方法,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各个环节改善胃电活动,增加胃动力,从而达到治疗FD目的.

    作者:张万岱;陈晓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18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内镜与直肠动力分析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内镜和直肠动力特点.方法分析1982年2002年我院确诊118例UC的临床、内镜、直肠动力特点.结果①UC症状以腹泻、粘液、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肠外表现少见;病程通常较短;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为主;IgG、IgM升高;②肠镜下充血水肿多见,其次是糜烂、溃疡;③腹压增加时肛门内外括约肌净增压降低(P<0.05),直肠低敏感量、大耐受性、大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④大多数患者以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有效.结论了解UC的临床、内镜和直肠动力特点,有助于理解UC的发病规律、病理生理和更有效地治疗该病.

    作者:丁元伟;赵英恒;陈德;刘伟;洪楚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硬化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含量,分析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纤溶活化的变化情况.方法ELISA法检测48例肝硬化和3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中u-PA及其受体的含量.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u-PA(1362±481 ng.1-1)及u-PAR(1037±357 ng.1-1)均明显高于对照(P<0.05,P<0.05),且u-PA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纤溶活性增强,并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作者:陈焰;王彩花;卢兴国;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类抗凋亡基因Survivin的克隆及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定位

    目的从人胃癌细胞中克隆Survivin(SVV)基因,研究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方法RT-PCR技术自人胃癌细胞SGC7901中克隆Survivin基因.建立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SVV.将含SVV序列的阳性重组子克隆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SVV基因转染胃癌细胞后的细胞内定位.结果获得人SVV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经序列测定、核苷酸序列比对,证实所获片段与SVV基因已知序列完全一致.含SVV基因序列的阳性重组子瞬时转染人胃癌细胞SGC7901后,激光共聚焦显示,SVV基因转染成功,并且表明,SVV基因在胃癌细胞的细胞浆中表达.结论SVV基因在胃癌细胞的细胞浆中表达.

    作者:杨欣艳;王孟薇;王刚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粪便蛋白检测芯片的研制

    目的研制粪便蛋白质检测芯片及其初步应用.方法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原理建立了粪便人血红蛋白、白蛋白、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致病性大肠杆菌K-12、CEA、P53、Ras21、QYC抗原、蛔虫卵、钩虫卵、白细胞抗原等蛋白质检测芯片.结果该蛋白芯片各个蛋白抗原的检测下限灵敏度均不同,血红蛋白为50ng/ml,白蛋白为1000ng/m],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和致病性大肠杆菌K-12为20.0 ng/ml,CEA为12.5ng/ml,P53、Ras21和QYC抗原为10.0ng/ml,蛔虫卵、钩虫卵和白细胞抗原为50ng/ml.对临床粪便样本采用该芯片检测结果表明上述检测抗原在不同疾患中有不同改变.通过对血红蛋白、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与其他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比较发现粪便蛋白芯片的质量与同类产品接近.血红蛋白符合率95%,幽门螺杆菌全菌抗原符合率92%.结论粪便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临床粪便样本实验室检测的新手段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者:朱永良;林洁;杜勤;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功能性便秘与结肠黑变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与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Ⅱ标准选择功能性便秘病人109例,按MC的诊断标准明确其中24例为MC,同时了解便秘程度和服泻药情况,对所有MC患者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MC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偏高,本组结肠镜检出率为0.62%,占功能性便秘的22.02%,功能性便秘发生MC均为重度便秘病人,有长期服葸类泻药史,以全结肠和升结肠部位多见.病理表现为黏膜内含有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沉积,上皮细胞正常.结论功能性便秘是引起MC的主要原因,尤以服葸类泻剂者为甚,因泻剂可诱导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且凋亡上皮细胞数量与MC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性.

    作者:郭惠学;周怀力;陈鸿江;李啸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是一种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新药.它的活性成分为S-腺苷-L-蛋氨酸,在人体内,腺苷蛋氨酸由蛋氨酸和腺苷合成.药理实验发现腺苷蛋氨酸在酶的转甲基化等一系列生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腺苷蛋氨酸能使各种肝病患者肝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并能预防或逆转部分药物或化学物质的肝毒性作用,具有抗胆汁淤积,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为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病的临床疗效,我院消化科应用德国基诺药厂生产的腺苷蛋氨酸治疗各种肝病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现介绍如下.

    作者:邴玉芝;姚宏昌;李俊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治疗胆管梗阻

    胆管梗阻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PTCD等,存在创伤性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胆汁体外丢失等缺点,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置入内支架,胆汁经支架流入十二指肠,符合生理要求,减少患者术后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近来我们采用内镜下塑料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和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thesis,EMBE)引流良、恶性胆管梗阻3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幼祥;吕农华;徐萍;何怀纯;彭春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及c-myc蛋白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致癌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众多研究表明,端粒酶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必需和限速成分,其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一致[1,2].c-myc蛋白是由myc原癌基因编码的一种转录因子,有研究表明c-myc可致hTERT基因表达上调从而使端粒酶激活[3].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癌变过程中H.pylori阳性及H.pylori阴性胃黏膜组织中hTERT及c-myc蛋白的表达,旨在探讨H.pylori感染可能的致癌机制.

    作者:祝荫;吕农华;陈江;黄德强;谢勇;徐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电子胃镜诊断食管、胃二重癌26例分析

    自1997年9月10日至2001年12月22日,我院共做电子胃镜检查9390例,检出食管、胃二重癌26例,检出率为0.29%,占同期食管癌、胃癌总数的1.8%,现分析报道如下,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提高正确诊断率.

    作者:解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

    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致癌因素多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可能起着先导作用,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1,2].Forman[3]发现H.pylori感染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出阴性组3倍,每年有300,000胃癌新病例与H.pylori感染有关,这是已知胃癌病因中危险性大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胃癌高发区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胃癌低发区[4].Meta分析也提示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子[5].

    作者:陆新良;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器官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3%.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甚多,大多为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机械损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因素引起,少数病例则是由于邻近器官的病变累及或是全身性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以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急性胃黏膜病变为多见.

    作者:蓝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18例的护理体会

    先天性肛门闭锁是肠道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为新生儿时期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患儿出生后,不排胎粪、呕吐、腹胀是其主要症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葛雪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快速治疗蛔厥症的体会

    蛔虫是人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当肠胃的环境暂时改变而不适应蛔虫的生活,蛔虫即上窜逆行钻入胆道,使肝气闭郁,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蛔厥.临床上主要出现阵发性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疼痛,其疼痛程度堪称急腹症之首,呈钻顶样绞痛,甚至放射至肩背部,出现坐卧不安,恶心呕吐,常有吐蛔,呻吟痛叫,乃至辗转打滚,痛苦不堪,有些出现痛性休克.发作可达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一天多次发作,间歇时则如常人.

    作者:吴婵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内镜止血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63例

    一、临床资料内镜下止血治疗63例,其中32例来诊当天8小时内紧急内镜检查并作镜下止血,24例24小时内,7例内科保守治疗2~9天无效,送来内镜室作镜下止血.6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59例,女4例,临床表现:呕血7例,黑便或血便31例,呕血+黑便17例,仅上腹痛表现来诊者8例.估计出血量<1000ml 35例,>1000ml 28例.出血性质:球部溃疡41例,球后溃疡2例,胃溃疡11例,幽门管溃疡1例,胃癌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1例,食管溃疡1例,Dieulafoy征2例,直肠息肉术后1例.镜下表现:动脉性喷血6例,渗血23例,渗血+红色血块14例,红色血块6例,血管显露2例,血管显露+渗血+红色血块9例,血管显露+红色血块3例.

    作者:李俊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潘立酮和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夜间哮喘的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GER)是导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因素之一[1,2].我们用多潘立酮或多潘立酮加PPI治疗GER相关性夜间哮喘15例,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曾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一代普及型电子胃镜GIF-V70的使用体会

    奥林巴斯新推出了新一代普及型电子内镜,开发一款新型CCD使V70电子内镜实现了全屏显示、图像清晰、价格适宜的要求,缩短了与先进电子内镜的差距,我科使用GIF-V70型胃镜进行了861例次检查,现将我们使用该型胃镜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德寿;朱建新;周殿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在世界范围内均十分常见,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的形态学改变,其中内镜下的炎症分级与反流程度呈正相关,能较好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1998年制订了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烟台标准,见附表),本标准简明扼要,易于推广,但标准中无量化指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靠内镜医师的主观判断及经验,难免产生偏差,甚至同一病例在不同医院或由不同医生做出完全不同的诊断,为了规范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及分级,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于2003年1月23日邀请广东省内86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内镜医师对12例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照片进行判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后请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朱建新教授,进行诊断讲评,结果将在下一期发表.对本专题有兴趣的内镜或临床医生,请将您的诊断结论寄回本刊编辑部,前100名回信者可获赠下一期杂志1本并可优先发表论文1篇.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肾综合征的防治

    一、定义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以国际腹水协作组1996年的共识为准[1]:HRS是合并门脉高压慢性肝病的肝衰晚期的功能性肾损害,急性肝衰也出现HRS.诊断的基本标准是血清肌酐>1.5mg/dl(1 32.6μmol/L)、肌酐清除率<40ml/min、尿蛋白<500mg/日且无超声学的阻塞性肾病或肾实质疾病、停用利尿剂和扩张血容量(1.5 L等渗盐水)后肾功能无改善;其它标准为:尿量<500ml/日、尿钠<10mmol/L、尿肾渗透压高于血浆,尿红细胞每高倍视野<50个、血清钠<130mmol/L.必需排除休克、感染、肾毒性药物或低血容量.

    作者:聂玉强;李瑜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肠癌预防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一、粪便DNA分析用于大肠癌筛查2003年初将上市某应用基因公司研制的一种基于粪便DNA多项指标分析筛查大肠腺瘤和癌的检测技术.该项检测技术的上市名称是PreGen-Plus,可以检测5种不同的DNA异常,其中包括APC,k-ras,p53和BAT-26(一种微卫星不稳定性标志物)以及DNA片段完整性分析.该检测技术将用于拒绝大肠镜检查的普通人群.目前,美国正在进行两个多中心、大样本的筛查验证.

    作者:韩英;李世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胆疾病的内镜治疗

    内镜技术的问世被称为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更大的变革是在治疗内镜.近10余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内镜在胰胆疾病中的应用日趋成熟,该项技术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成为当今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吕农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腹痛、腹胀、腹部包块、休克

    一、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0岁,已婚,供销员,因右腰腹痛2天,伴恶心,呕吐1天于2000年6月5日急诊入院.

    作者:陈浩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