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672-2159
  • 国内刊号:44-1580/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356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   2013年2期文献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对2001 年4 月至2002年12 月79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46 例接受单独HIFU 治疗,20 例HIFU 治疗前曾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13 例行TACE 单独治疗.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治疗后HCC 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 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P < 0.05).病灶缩小、血供减少或消失.局部无并发症出现,心肾功能正常,但肝脏酶谱有一过性升高.HIFU 治疗后肿物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HIFU 治疗后CT 或MRI 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表现.HIFU 联合TACE 治疗有效率为70%(14/20),优于单纯HIFU 组的41%(19/46),优于单纯TACE 组的31%(4/1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HIFU 治疗组与TACE 治疗组3、6 个月及1 年、2 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HIFU 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疗效.HIFU 联合TACE 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有效和可行的,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将为临床非侵入性治疗肝脏肿瘤提供一个可考虑的新的局部治疗手段.

    作者:薛净;马艳;聂玉强;沙卫红;李瑜元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ESD联合EMR 治疗较大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9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内镜下ESD 联合EMR 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我院确诊为LST 的患者9 例(9 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 ①9 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 ± 12)min,2 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 例为管状腺瘤,2 例为绒毛状腺瘤,5 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 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 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 联合EMR 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作者:张志坚;徐明符;詹磊磊;程树红;陈孟君;黄妙兴;梁永强;李嘉宝;杜立钧;刘宇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生长抑素预防ERCP 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对预防ERCP 术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36 例符合要求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8 人,予禁食、补液、抑酸等一般治疗;实验组68 人,予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ERCP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9% VS 26.47%,P < 0.05);实验组和ERCP 术胰腺炎的发生率为4.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两者差异显著(P < 0.01).结论生长抑素对预防ERCP 术后并发症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龙海华;梁秀兰;刘振鹏;李艳萍;谭宏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2例早期胃癌内镜、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内镜、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们近3 年内22 例确诊为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其中中青年人患者(年龄≤60)15 例,老年患者7 例;女性13 例,男性9 例;发生部位胃窦12 例、胃角6例、胃体4 例;Ⅰ型病灶3 例,Ⅱa 型3 例,Ⅱb +Ⅱa 型5 例,IⅡa +Ⅱc 型6 例,Ⅱc 型2 例,Ⅲ型3 例;病理分型印戒细胞癌10 例,粘液癌6 例,管状腺癌6 例.结论 中青年患者早期胃癌检出比例高于老年患者,胃镜联合超声胃镜将病灶切除后进行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高峰;陈学清;陈科全;杨文革;朱初良;张志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食管克罗恩病内镜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克罗恩病(Esophageal Crohn′s disease,ECD)的人口学特点及胃镜下病变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 年1 月~ 2011 年12 月期间经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同时经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并后经综合评价诊断为ECD 病例的胃镜特点.结果 57 例ECD 患者中男性32 例(56.1%),女性25 例(43.9%),平均发病年龄(40.6 ± 11.6)岁,ECD 在男女性别中的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 =2.092,P = 0.148),内镜下溃疡形态主要为纵行溃疡24 例(42.1%)、火山口样溃疡21 例(36.8%)、鹅口疮样溃疡14 例(24.6%)、环形溃疡4 例(7.0%),胃镜下ECD 患者食管溃疡分布状况表现为跳跃性分布30(52.6%)例,呈单发分布24(42.1%)例;食管上段、食管中段及食管下段受累比例分别为:12.3% 63.2%36.8%.结论 食管克罗恩病好发于中青年人群,发病未见性别差异,胃镜下病变特征呈非特异性,主要累及食管中段,火山口样溃疡在食管较为多见,胃镜检查有助于食管克罗恩病受累程度及范围的评估.本研究为CD 的诊断、鉴别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作者:陈楚弟;张亚历;耿庆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

    目的 研究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CT、钡餐造影特征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外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 例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检查方法包括:口服阳性对比剂CT 平扫加增强扫描加三维重建(10 例);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5 例).结果 10 例研究对象中,CT 定位正确8 例(80%),其中定位胃2 例,小肠6 例,误诊2 例.定性诊断正确6 例(60%).消化道钡餐定位5 例,正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3 例(60%).结论 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CT 特征:病灶体积大;中心坏死明显;肠间肿物,窦道不容易显示.钡餐造影可显示窦道,确定间质瘤与肠管的关系.对肿块与胃肠道关系的错误判断是外生型间质瘤误诊的主要原因.薄层增强CT 扫描结合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能明显提高外生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汪盛参;张绍荣;邓学文;梁浩辉;李利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Oddi括约肌压力对胰液胆管逆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正常胰胆管汇合Oddi 括约肌(SO)压力对胰液胆管逆流(PBR)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胆道疾病需要ERCP 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ERCP 时测SO 基础压力、取胆汁测胆汁淀粉酶(BA)及细菌培养.结果 83 例中正常组21 例,9 例(42.9%)BA 升高;升高组47 例,SO 压力与BA 值呈负相关(r= - 0.43),28 例(59.6%)BA 升高.两组间PBR 发生的频度、其BA 值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升高组中胆总管直径≥15 mm 与< 15 mm 比较,BA 值明显升高(P < 0.05).EST 组(15 例)与完整乳头组(正常组和升高组)比较,PBR 发生的频度和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 基础压力升高不是影响PBR 的直接因素,但胆管显著扩张时会导致BA 值升高.EST 可能有利于逆流胰液的排出.

    作者:祝喜萍;任旭;姜虹;李宁;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肝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肝肠源性螺杆菌是否存在于肝细胞癌患者的胆汁内,探讨此菌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47 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及24 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胆汁标本.使用特定16S rRNA 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DNA 测序检测胆汁标本中的螺杆菌属及肝螺杆菌特异性16S rRNA,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胆汁标本中的肝螺杆菌抗体.结果 47 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胆汁标本中有12 例(25.5%)检测出肝螺杆菌特异性16S rRNA,15 例(31.9%)检测出抗肝螺杆菌抗体;24 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胆汁标本中只有1 例(4.2%)检测出肝螺杆菌特异性16SrRNA 基因,3 例(12.5%)检测出抗肝螺杆菌抗体(P < 0.05).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可检测出肝螺杆菌,这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一定联系.

    作者:林英豪;王亚东;熊婧;付金金;毕丽红;刘洋洋;张春忙;何继满;张亚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Fas通路的激活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侵袭

    目的 探讨Fas 通路激活对结肠癌细胞SW480 和DLD1 产生的非凋亡效应.方法 流式细胞学检测结肠癌SW480 及DLD1 细胞系的Fas、FasL、抗凋亡蛋白c-FLIP、Bcl-2、Bcl-xl、XIAP 等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水平;对结肠癌SW480 及DLD1 细胞系予以梯度浓度(0 ng/ml、12.5 ng/ml、25 ng/ml、50 ng/ml)的FasL 刺激,计数并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速率变化;对结肠癌SW480 及DLD1 细胞系予以低剂量FasL 处理,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细胞增殖速率及迁移侵袭能力测试,探讨低剂量FasL 刺激对结肠癌细胞活力的影响;稳定敲除SW480 和DLD1 细胞的Fas 基因表达,重复上述实验,以明确低剂量FasL 刺激对结肠癌细胞活力的影响是否依赖于Fas 通路的激活.结果 SW480 及DLD1 细胞系中均可检测到中等程度的Fas 表达及抗凋亡蛋白FLIP、Bcl-2 的表达,未检测到FasL 表达,在SW480 中可测到Bcl-xl 表达;低剂量FasL 不影响结肠癌SW480 和DLD1 细胞的增殖速率,但可促进两种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稳定敲除Fas 基因后,低剂量FasL 对结肠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结论 低剂量FasL 可激活Fas 通路的非凋亡途径从而增强结肠癌SW480 和DLD1 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作者:郑浩轩;李文静;石萌;王亚东;姜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窄带成像技术普通内镜诊断大肠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普通内镜(NBI)诊断大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 年6 月至2012 年8 月行常规内镜和NBI 普通内镜检查的患者225 例,对发现的大肠新生性病变记录腺管开口形态,将NBI 内镜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NBI 内镜与常规内镜在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NBI 普通内镜对腺管开口类型的判断接近病理水平,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3.6%,91.7%和93.0%,显著高于常规内镜(P <0.01).结论 NBI 普通内镜能较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为鉴别是否为肿瘤性病变的更有效的内镜方法.

    作者:钟选芳;甘爱华;黄文峰;曹绍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结肠透析机对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结肠透析机对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的清洁情况.方法 120 例腹泻患者结肠镜检查前随机分为两组,A 组使用结肠透析机清洁肠道,B 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结果 A 组在肠道清洁度、患者的依从性、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B 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结肠透析机对腹泻患者肠道清洁度高、患者的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黄雅慧;黎婉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无痛胃镜与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胃柿石症

    目的 探讨在无痛胃镜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柿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3 例胃柿石患者,先采用丙泊酚无痛胃镜下取石或碎石,然后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1 周,复查胃镜观察胃柿石排出情况及胃部黏膜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胃镜操作感觉舒适,生命征稳定.47 例患者的胃柿石一次碎石就消失,6 例患者需治疗2 次.1 周后症状缓解,复查柿石碎块全部排出,黏膜糜烂修复良好,溃疡逐渐愈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无痛胃镜下取石或碎石与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胃柿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肖晓惠;黄俊丽;黄铭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金属内支架在食管癌姑息性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金属内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30 例食管癌患者,其中,食管中上段癌6 例、食管中下段癌17 例,食管下端贲门癌5 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2 例,不同部位的梗阻均采用X 线透视下行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操作方法,随访观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30 例支架放置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进食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2 例基本无明显吞咽困难,7 例能进半流质、1 例能进流质.随访3 ~ 12 月,生存小于3 月者2 例、生存3 ~ 6 月者19例、生存6 ~ 12 月者7 例、生存超过12 月者2 例,其中2 例因再次梗阻而植入第2 枚支架.结论 金属内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方法简易、创伤小,可以改善患者的进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杜志泉;潘广;许成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医药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本文对在体和体外胃癌癌前病变(PLGC)模型复制方法、中医药逆转实验性和临床PLGC 的实验研究进行系统回顾,指出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成绩,对推动PLGC 的有效防治并体现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肠化生分型、致癌剂MNNG 复制模型不易完全控制在PLGC 阶段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针对PLGC 患者不同体质和证型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也有待深入.

    作者:胡玲;龚琳;劳绍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胃黏膜癌前病变,包扩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代表胃癌发生的起始阶段.本文介绍了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分型和分级、与胃癌的关系及诊治的研究现状.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胃癌前病变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与经验

    作者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PLGC)的疗效优势之所在.采用标本虚实临床思维,辨析本病则具有本虚标实、虚实相关联,滞损多交加的证候结构特征.临床主张标本兼治,转滞为通,并对幽门螺杆菌与湿热的相关性及痰瘀结滞、毒瘀交阻癌变高危证型进行了经验性治疗用药介绍.

    作者:沈舒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大肠癌的综合治疗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如何提高大肠癌治疗效果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大肠癌的治疗趋向个体化、多元化、规范化,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根据患者个体化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本文将对大肠癌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逐一论述.

    作者:付金金;林英豪;肖冰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