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4年25例合并肝硬化的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其中13例行LC,12例行OC.结果13例LC患者1例出现肺部感染;12例OC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渗液4例,尿路感染3例;术中出血量LC组明显少于OC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LC组明显短于OC组P<0.0.5.结论LC治疗合并肝硬化的症状性胆囊结石症,具有明显的优点,与OC相比,LC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在肝硬化Child A-B级病人中安全可靠.
作者:黄志恒;王成友;张敏杰;倪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呼吸和循环的变化,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P组)和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组).结果E组硬膜外给药后SBP、MAP、DBP、HR明显降低,P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异丙酚后3分钟下降(P<0.01),其中28例(93.33%)仍属正常范围.E组术中血压明显低于P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P组VT、SPO2在泵入异丙酚后有所下降,PETCO2增加,但仍在正常范围,与E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LC手术,术中能达到良好的镇痛和镇静,是一种理想安全的麻醉方法.但应注意两者复合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
作者:林道炜;彭书崚;苗利萍;赵一凡;郑晓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CPH)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PH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LC)处理过程.结果45例顺利完成LC,3例转开腹手术,因术中出血2例,胆囊三角粘连暴露困难1例.术中出血10~3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42分钟.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次,均治愈出院.结论CPH下行LC是可行安全的.掌握手术的技术特点,使用超声刀,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黄俊明;伍宏章;袁超杰;赵强;曹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嵌入式吻合术在预防吻合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4年6月,对本组31例直肠癌患者施行直肠前切除嵌入式吻合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按Dixon术的要求,根治切除肿瘤后,环形剪除直肠残端粘膜1~1.5cm,将结肠嵌入直肠下段、双平面吻合.结果以此法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31例,术后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吻合口漏.结论采用结-直肠嵌入式吻合这种改良的吻合方法,能有效地预防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智辉;孔令言;郭建平;罗文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哨兵淋巴结活检(SLNB)后,哨兵淋巴结(SN)转移者非哨兵淋巴结(NSN)转移相关的临床及组织学因素.方法252例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SLNB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所有的腋窝淋巴结(SN及NSN)均行常规组织学检查.应用χ2检验分析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受体状态和SN转移数目与NSN转移的关系.结果SLNB成功率94%,假阴性率7.4%.随着原发肿瘤的增大,NSN转移的可能性增加:T1a+T1b期肿瘤NSN转移率为0;T1c期为42%;T2期为87%.只有1个SN转移的患者NSN转移率明显低于多个SN转移的患者(27%vs 46%).结论NSN转移的可能性随着原发肿瘤的增大和多个SN转移而增加,而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病理类型和受体状态不影响NSN转移的可能性.
作者:贾卫娟;苏逢锡;龚畅;胡孝渠;郭巨江;秦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NCDH)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我院自1996~2003年救治20例NCDH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是由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中心转运,转运前予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畅,然后进行急诊手术,术后持续用呼吸机支持.结果20例NCDH中有2例死亡,1例术后放弃治疗,17例存活出院.经6个月以上随访,临床和X线胸部检查均提示肺发育良好,心脏、纵隔正常.结论早期诊断和院前处理,适时行膈疝修补术及术后呼吸机支持,是提高NCDH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葛午平;朱小春;肖尚杰;俞钢;林炎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和开腹脾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考察该术式的临床价值.方法16例肝硬化脾亢患者随机分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组和开腹脾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1d、3d、7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开腹组术后1d、3d、7d的成熟淋巴细胞(CD3)、辅助淋巴细胞(CD4)及CD4与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的比值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腹腔镜组术后1d、3d、7d的CD3、CD4、CD4/CD8与术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结合了微创外科和传统开腹手术的优点,具有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作者:费凛;苏树英;陈焕伟;甄作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6.1~2002.12间经我院手术治疗的28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行原发性肝脏癌肿一期切除联合脾切除,手术基本顺利,无手术死亡;术后脾亢症状基本消失,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原发性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且病理巨脾的切除对术后远期疗效亦是有益的.
作者:李湘竑;汪谦;孙凯;梁力健;黄洁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治疗中重度痔病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4年6月100例Ⅲ°~Ⅳ°痔病行PP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是20.5min,术后1~3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4.5天.20例术中在吻合切除完成后再检查须缝合止血.术后外脱的痔块回缩率为100%,其中完全回缩是62%.术后肛门疼痛须用止痛剂35例,轻度大便失禁20例,肛周感染3例.术后未发现吻合狭窄、直肠阴道瘘及须再手术止血的病例.结论PPH的优点是手术比较安全,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和疼痛少、减少PPH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是在正确的手术操作平面为距齿状线上4~5cm的直肠粘膜.荷色缝合技术造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振邦;王辉;肖焕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比评价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保留残腔与缝闭残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保留残腔组和缝闭残腔组.术后观测指标:乳腺外形、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积液及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保留残腔组和缝闭残腔组相比,前者术后乳腺外形基本不受影响(P<0.01);手术时间有所缩短(16~32min P<0.05);疼痛持续时间短(1d~3dP<0.05).术后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及积液情况和缝闭残腔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腔的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是一种美观、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的新技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吕永添;高明;乐静鸿;张育超;唐世龙;薛金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肩锁钩钢板在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锁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肩锁钩钢板固定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29例,参照Karlsson标准评价优26例,良3例.结论肩锁钩钢板适用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方法简单、可靠.
作者:李宏键;刘伟;李天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外展位尺骨鹰嘴牵引治疗严重肿胀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从1993年7月~2001年7月对70例严重肿胀肱骨髁上骨折行尺骨鹰嘴牵引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术后获得随访为100%,随访时间1~4年,本全组优良率达到94.2%.结论尺骨鹰嘴牵引治疗严重肿胀肱骨髁上是骨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并发症少,疗效好.
作者:高克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采用单纯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9年3月~2004年6月52例三踝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22例以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B组30例,21例受伤后立即手术治疗,9例在受伤后1周内接受手术治疗.结果随访1~5年,A组:疗效优良2例,一般5例,差15例;B组:优良21例,一般7例,差2例.结论对于手法复位失败的三踝骨折,应尽可能早期行切开良好复位及可靠内固定.
作者:韦勇;黄东生;丁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严重胃肠道创伤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胃肠道损伤的患者,在术中行空肠造瘘,术后早期(12小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营养支持治疗过程基本顺利,无严重副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发生.结论胃肠道损伤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安全、简单、可靠,可常规进行.
作者:董功航;郝俊;李应军;杜伟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和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1993~2003年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的8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门奇静脉完全断流及脾切除术3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40例;胃底冠状静脉缝扎及脾切除+胃大部分切除术2例;胃癌根治术2例;单纯溃疡出血病灶缝扎+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及胃空肠吻合术5例;单纯溃疡出血病灶切除4例.治愈85例.术后并发症是切口裂开10例,膈下感染1例.死亡3例,分别死于肝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结论正确的术前病情评价,及时手术,以及合理术式,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蔡志高;吴伟江;骆锦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疗法.方法对34例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直接采用ePTFE人造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吻合口破裂出血改行ePTFE人造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动脉和股浅端侧吻合术,18例股动脉结扎术.全部病例保肢成功.血管移植者术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显示移植血管通畅.结论在患者不能采用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及人造血管移植时,运用结扎股动脉术是治疗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三明;陈小东;李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Gall3级和Gall4级的脾部分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998年4月至2003年9月行8例Gall3级和1例Gall4级的脾破裂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8例Gall 3级和1例Gall 4级的脾破裂脾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保留脾存活好.结论Gall3级的脾破裂在掌握适应症下行脾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勇平;汤新中;林关朋;利宏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从1992年~2002年十年间所收治的105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抗生素治疗21例,外科手术引流30例,腹腔镜手术引流6例,经皮穿刺抽吸治疗42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6例.结果本组治愈101例,死亡4例,死亡率3.8%.结论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疗效的重要因素,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和/或置管引流已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首选,适合于大部分病人.而外科手术引流仅适合于介入治疗失败或脓肿破裂病人.
作者:陈展鹏;陈焕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肝段月牙形切除肝断面空肠内引流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对25例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多肝段月牙形切除肝断面空肠内引流术并随访.结果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12例,无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的出现,亦无死亡病例.术后两周黄疸明显减轻17例,完全消失10例.随访25例,术后生存期短5个月,长31个月,至今存活5例,生存期分别达20、17、13、9和5个月.结论该术式引流多段胆管、引流范围较广,减黄效果明显,是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有效而且可行的姑息性术式.
作者:李运福;莫银芬;陈旭森;邵俊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女性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28例因排尿困难就诊的女性患者,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平均大尿流率11.3 mL/s,平均剩余尿量180ml.所有患者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和α-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min;术后平均住院4d,所有患者排尿顺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0月随访,平均大尿流率25.7ml/s,平均剩余尿量30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膀胱镜检查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受体阻滞剂治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周兴;陈志光;孔桃红;邓振农;谢文琪;曾格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儿童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6年4月至2002年12月手术的13例儿童髌骨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时间1~4年,13例均无再髌骨脱位,膝关节稳定和患者对膝关节功能满意,6例合并膝关节外翻畸形获得纠正.所有患者均无伤口感染和膝关节活动受限.结论采用软组织与骨骺阻滞联合手术治疗儿童髌骨脱位,能达到既矫治软组织病变,又矫正骨关节畸形的双重目的.
作者:胡锐明;杨升平;陈镇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对23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其中例无周围脏器侵犯,14例有周围脏器侵犯.手术根治性切除14例(其中包括9例无周围脏器侵犯和5例联合脏器切除).姑息性切除6例,仅做术中活检3例.结果手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是由于术中大出血引起.本组无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的病例,手术后复发是5例.复发时间是从术后3个月至1年.5例术后复发均行再手术切除.结论腹膜后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侵犯周围腹腔脏器.其首选治疗方法为根治性切除术,如果病人的全身及局部情况许可,应考虑行姑息性切除术,对术后局部复发病例亦应争取再手术切除.
作者:王军华;甄作均;苏树英;许卓明;陈焕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腹部大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1例).治疗组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到第5天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单位,而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分别检测术前与术后第1、3、5、7天患者肝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腹部大手术对患者肝肾功能有损伤作用,治疗组术后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腹部大手术的患者能较好地保护其肝肾功能,减少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侵袭.
作者:张建龙;王捷;叶华;肖治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136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骨瓣开颅加用去骨瓣减压及小骨窗开颅术,治愈83例,残障13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26例.结论正确运用微创技术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可有效提高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作者:余冬平;杨志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二孔法与三孔法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的临床资料,比较二孔法与三孔法LA的手术时间、戳孔感染率.本组206例完成LA术,其中三孔法148例(9例由二孔法中转)、二孔法58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二孔法显著短于三孔法(P=0.000).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LA术后戳孔均无感染,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戳孔感染率二孔法与三孔法无显著性差异(P=1.000),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戳孔感染率二孔法显著高于三孔法(P=0.039).结论LA二孔法具有更加微创、美容的特点,可作为单纯性、化脓性及慢性阑尾炎的首选术式,但对于坏疽性阑尾炎则宜选择三孔法.
作者:张少锐;谢学羿;区小卫;邱磊;林唯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新生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简称血管生成.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原有血管通过出芽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它可以发生在一些正常生理过程,如组织生长、女性月经期、伤口愈合等.病理过程主要见于肿瘤生长,它有别生理性血管生成主要是它的生长是无序的.1947年,Algure提出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概念.1971年,Folkman提出假设,认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薪生血管形成.肿瘤大小超过1~2mm3时,其继续生长依赖新生血管生成[1].
作者:卢珠明;张华;王铭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局麻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锥形网塞及成型补片对65例老年腹股沟疝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复发率.结果本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是25~60min,平均时间为40min.下床活动时间为6~24h.术后仅有5例需口服止痛药.术后无出现尿潴留,伤口感染及阴囊积液等并发症.全部病例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3~8d.随访6~3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局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和费用低的理想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腹股沟疝,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景泉;何琳;陈春雷;刘付战;方寒柳;陈郁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外伤术后血胆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73例肝外伤术后并发血胆症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血胆症患者的手术是肝破裂缝合修补术后1例,肝脏清创不规则切除术后1例,填塞止血术后2例.术后发生胆道出血的时间均在术后1W~4W之内.4例均行了再次手术,其中1例再手术2次.治愈3例,死亡1例.结论血胆症是肝外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非典型的胆道出血,以手术治疗为主.加深对血胆症的认识,对肝外伤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止血是防治本症的关键.
作者:高海斌;陈斌;王成友;张敏杰;倪勇;何海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腹腔镜胆肠吻合术,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腔镜技术的拓展,但国内外此类手术开展的例数仍然很少,没有得到大范围开展.我科于2003年8月及2003年10月施行了二例腹腔镜下胆肠吻合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刚;吴硕东;曾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胆总管探查术是普外科常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但术后胆总管残石率在早年较高.自胆道镜技术应用以来,术后残石率逐渐下降.我院开展胆总管小切口切开取石结合纤维胆道镜取石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颂军;于传芝;宫姜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例简介患者彭某,男,43岁,被超重型运泥汽车撞挤在道路中线水泥墙,骨盆处粉碎性截断,伤后约半小时被送入院.查体:T 37℃,P 168次/分,R 68次/分,BP 40/0mmHg,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残肢体皮肤湿冷,骨盆完全被碾碎,仅右臀约有3厘米皮辨与右下肢相连,双下肢却与躯体完全分离并失去血运,创面渗血严重,血肉模糊,肠管外露.进入抢救室,立即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及气管插管,快速输液输血,马上送入手术室,术者徒手接往腹主动脉,找到喷血的双侧髂内、外动静脉先行结扎止血.
作者:范德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胶原海绵片在手术创面的止血性能、封闭创面的效果及在体内降解吸收的状况.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纤维蛋白原-胶原海绵片进行止血,对照组用明胶海绵片止血.结果在大鼠肝表面的切口,两种止血材料均能即刻止血.纤维蛋白原-胶原海绵片与切口粘附紧;而明胶海绵片较易脱落.在大鼠左肝前叶切除术中,纤维蛋白原-胶原海绵片组在止血时间及出血量的指标上均优于明胶海绵片组(P<0.05).组织学检查:创面炎症消退、止血材料降解和促肝细胞再生,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胶原海绵片能有效地止血,与创面的粘附力强,吸收降解快,且能诱导肝创面肝细胞再生.因而,纤维蛋白原-胶原海绵片是一种安全的局部止血、组织封闭和促进细胞再生的生物材料.
作者:伍衡;冼华寿;张建龙;陈汝福;王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原发性肝癌中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的表达,揭示依赖于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转化的化疗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分子基础.方法从我院外科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间183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中随机抽取40例作为实验组.术前均未经任何放化疗.并随机抽取同期肝内胆管结石手术肝切除标本40例,且证实为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SP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细胞PyNPase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PyNPase的表达指数分别为62.34+/-19.53和12.61+/-10.17,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织分型的肝癌组织的PyNPase的表达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细胞中PyNPase呈高表达,则提示其对依赖于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转化的化疗药物如氟铁龙,希罗达等更为敏感.
作者:李文滨;王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结直肠外科使用吻合器技术,特别是处理低位直肠癌,被认为是的半个世纪以来,大的进展之一[1].
作者:陈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就已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有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今的肝脏外科,已不存在手术禁区,也不认为巨大肝癌不能切除.目前,全世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和有效的措施.
作者: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