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
  • 国际刊号:1009-976X
  • 国内刊号:44-1510/R
  • 影响因子:0.61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外科学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在CT、MR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具有完整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的病例,其中MR检查9例次,CT检查6例次,同时行CT、MR检查4例.结果 46例嗜铬细胞瘤中11例异位,发生率大于15%,良性占8例,恶变3例,CT、MR正确诊断为7/11.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强化明显呈均匀强化;MR扫描TlWI显示中等信号偏低的软组织肿块,T2WI则显示中高信号影;增强后肿瘤实体强化明显的影像学表现.结论 CT、MR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定位诊断中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作者:江容坚;骆江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认识,避免或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 报告我院1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结果 入院后给以彩色多普勒超声、MR、ECT、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行左肾动脉放置支架和血液透析,同时联合免疫抑制治疗,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IRP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举措.解除梗阻后继续给以免疫抑制治疗,对获得远期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但仍需要大宗资料进行临床论证.

    作者:程玉;万云乐;闵军;褚忠华;区庆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35例大咯血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35例病人中,支气管扩张症29例,肺结核6例.栓塞靶血管39支.其中栓塞1支者31例,栓塞2支者4例(1例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同时供血).结果 35例患者于栓塞治疗后,获得即刻止血效果,止血成功率达100%.经2~7年的随访,32例未复发.3例于栓塞术后分别5个月、10个月、18个月又出现咯血,行第2次介入治疗,栓塞材料由明胶海绵改为PVA颗粒,明胶海绵+真丝线段栓塞,随访4年后无再次咯血.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效果确切,止血迅速.

    作者:李绍东;李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监测麻醉在老年青光眼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监测麻醉和气管内插管全麻在老年青光眼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50例ASA Ⅰ-Ⅲ级老年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3例采用监测麻醉法;B组27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法,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及各时点患者的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的麻醉效果满意,A组患者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等监测指标波动不大,患者恢复时间快,麻醉费用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老年青光眼手术患者,监测麻醉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优于传统的气管内插管全麻法.

    作者:凌洪锋;陈樱;陈倩茹;沈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应用第二套供血系统的全指甲再造术

    目的 探讨对手指指甲缺损或畸形进行精细重建的技术.方法 对2003年12月-2004年6月在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的9例指甲(13指)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利用第二套供血系统以携带小量组织进行切取包括趾甲、甲床、甲下皮、甲周膜在内的复合组织及其营养动脉、静脉和神经,与受区进行趾-指动脉、静脉、神经的吻合,完成单一全趾甲复合组织移植再造指甲.结果 所有再造指甲均顺利成活,外形十分满意,接近原手指指甲的效果,供区的外观和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应用第二套供血系统的全指甲单位再造术,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肖军波;李丛梅;雷艳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Shouldice术式和改良Millikan网塞法治疗Ⅱ型腹股沟疝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Shouldice术式和改良Millikan网塞法治疗Ⅱ型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探讨Ⅱ型疝修补的佳术式.方法 103例Ⅱ型腹股沟疝病例分为Shouldice术式(A,n=57)组和改良Millikan补片(B,n=46)组.对比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随访期各相关指标.结果 A和B组随访率分别为93%和96.7%.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感染、阴囊血肿、阴囊水肿和发热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问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康复的因素,以及两组间疝复发率、恢复正常步速时间和提重物时间均无差异(P>0.05);但是A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B组(P=0.000).结论 Shouldiee术式在治疗Ⅱ型腹股沟疝,不但可以取得与Millikan网塞修补一样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项可靠方法.

    作者:赖济环;蔡棣甜;余嘉莹;曾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手术后复发灶的无瘤生存率探讨

    目的 探讨影响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CC)术后复发灶的无瘤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皮RFA治疗的HCC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设置并选择24项可能对RFA治疗后无瘤生存率产生影响的阒素,对无瘤生存率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模型分析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结果 RFA治疗HCC术后复发灶的1、3、5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2%、53.1%、25.0%.分析可能影响无瘤生存率的24项单因素中,3项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有无大血管侵犯、有无联合TACE,表明这3项因素与无瘤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与无瘤生存率相关的因素有1项,即有无大血管侵犯,说明这项阂素是相对独立的具代表性的综合因素.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RFA治疗HCC手术后复发灶的过程中,有否大血管侵犯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而RFA前行TACE治疗可以改善疗效,延长无瘤生存的时间.

    作者:肖志贤;文艳玲;罗葆明;智慧;杨海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髋臼后壁骨折并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髋臼后壁骨折合并股骨头后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本组25例患者,伤后均急诊行手法复位,多数在伤后5~7天应用Kocher-langenback切口行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复位后,应用螺丝钉或加钢板内固定,必要时植骨.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诊6~36个月,根据相关资料评定:X线评定结果 优1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2%.临床功能评定优1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并关节脱位解剖复位及手术内固定可提高此类损伤疗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日新;李春海;张志刚;刘万新;廖梓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骨盆体位性角度变化三维监测对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意义

    目的 对正常人骨盆体位变动下相应髋臼角度的三维监测观察,为临床上髋关节假体置人的角度判定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 对60名受试者于不同体位下进行骨盆侧位X线摄片并进行前倾角监测.摄片体位包括自然站立位、自然仰卧位及屈髋抱膝仰卧位.结果 在自然站立位、自然仰卧位及屈髋抱膝仰卧位的前倾角分别为--青年组:64.2°±3.33°.60.6°±3.53°,45.4°±5.69°;老年组:68.0°±3.33°,67.0°±3.92°,55.0°±3.34°.站立位较自然卧位骨盆前倾角差值均数为3.56°(青年组)和3.60°(老年组).站立位较屈髋抱膝仰卧位骨盆前倾角均数差值为18.8°(青年组),12.1°(老年组).结论 屈髋抱膝仰卧位较站立位时骨盆前倾角变化显著,使得髋臼窝开口与躯干水平面及矢状面间角度改变较大,会影响关节置换术臼杯置入角度的准确性,因此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许杰;马若凡;丁悦;刘尚礼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奥曲肽上调Smad4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目的 观察奥曲肽(octreotide,OCT)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内Smad4调节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MTT法测量OCT对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以细胞迁移实验和粘附实验观察细胞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Smad4蛋白的变化.以裸鼠人肝癌种植模型.观察OCT对种植瘤生长的影响,以免疫组化观察种植瘤内Smad4蛋白的表达.以半定量RT-PCR观察体内外Smad4mRNA的表达.结果 OCT处理的Bel7402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的侵袭和粘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生长静止期(GO/G1)的比例显著增加(48.0%±3.2%vs 57.7%±0.9%),OCT明显抑制裸鼠人肝癌种植瘤的生长,抑瘤率达到67.9%.体外OCT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组种植瘤内Smad4蛋白(6.36±1.22)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3.22±1.20),体内外Smad4 mRNA的表达,治疗组(0.701±0.035,1.091±0.13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531±0.073.0.634+0.222).结论 OCT能显著抑制体内外肝癌细胞的生长,上调肝癌细胞内Smad4的表达可能是其抑瘤的重要机制.

    作者:华赟鹏;李绍强;赖佳明;梁惠珍;梁力建;彭宝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Tissue-Link和Cusa联合应用于肝癌切除术的评价

    目的 比较肝门阻断钳夹法与应用Tissue-Link联合Cusa无阻断肝癌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105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Tissue-Link和Cusa无阻断切肝55例(非阻断组),肝门阻断钳夹法切肝50例(对照组).结果 非阻断组切缘距离大于对照组[(1.1±0.3)cm vs.(0.7±0.5)cm,(P<0.05)],切缘癌残留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O%vs.4%,P<0.05;和0%V8.6%,P<0.05),切缘以外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非阻断组切肝时间比对照组长,失血量比对照组少.非阻断组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水平小于对照组.非阻断组术后补充白蛋白量小于对照组.非阻断组与对照组的1年、2年和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9%、87.3%和80.0%vs.90.0%、74.0%和66.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使用Tissue-Link和Cusa无阻断肝癌切除疗效优于肝门阻断钳夹法肝癌切除,具有术野清晰、术中失血量少、肝损害小、切缘癌残留率和复发率低的优势.

    作者:邓美海;方和平;汤照峰;潘卫东;许瑞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门静脉血CEA-mRNA、CK20-mRNA动态检测对早期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意义

    目的 动态检测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CEA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早期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4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实验组术中留置门静脉埋植式给药装置(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术后常规随访加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 动态检测门静脉血CK20mRNA、CEAmRNA的表达情况;对照组常规术后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时间和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发生肝转移的病例中,在影像学检查检出病灶的同时,几乎均有外周血CEA的增高,3例未发生肝转移的病例也可见外周血CEA的增高,实验组发生肝转移的病例则在影像学检查检出病灶之前3~9月即有门静脉血CK20mRNA、CEAmRNA的表达阳性.结论 门静脉血CEA-mRNA、CK20-mRNA动态检测比外周血CAE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更敏感、特异性更高.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彤;温学文;罗劲根;李上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乳腺癌施行保留乳房的根治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07年12月我科开展的52例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联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结果 本组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是2个月~4年.51例均未发现有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出现局部复发并肺转移.除1例因乳房过小术后外形欠美观外,其余51例保乳术后的乳房外形基本满意.结论 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并联合放、化疗可达到与传统根治手术相同的近期效果,并具有患者心理打击小、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作者:张爱玲;张蓉;王永霞;袁领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62例乳腺钙化灶的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钙化灶对乳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乳腺钼靶X线摄影钙化灶的形状、大小、分布与病理结果 的关系.结果 62例乳腺钙化中25例为乳性癌,占40%,良性疾病37例,占60%,乳性恶性钙化一般具有颗粒较细、数目较多、密度较低,分布相对较广的特点.形态多为泥沙样、叉样、短棒状、断针样、多种形状,部分钙化沿导管走行.良性乳腺钙化一般具有颗粒较粗、数目较少、密度较高、分布局限的特点,形态多为沙砾样、斑片状、轨道状、圆孔状.结论 乳腺钼靶X线摄影钙化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桓;揭超;刘日清;邓捷;占霄;崔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基层医院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体会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5年4月至2008年8月对20例早期乳腺癌施行保乳手术.手术切除肿瘤及其边缘1~2 cm正常乳腺组织以及胸大肌筋膜,腋清扫达到腋淋巴结Ⅱ水平.结果 术中冰冻病理报告所有标本各切缘无残留,腋淋巴结均无转移.所有病例乳房形态保持优秀或良好,患者满意.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积血、积液和皮肤坏死.术后随访1~40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只要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合理的切除范围,保证术后的综合治疗,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作者:郑高平;侯远发;宋耀明;董永学;石毅军;唐玉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0例尿道下裂术后导尿管引流障碍处理和护理

    目的 探讨30例尿道下裂术后导尿管引流障碍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30例尿道下裂术后导尿管引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导尿管引流障碍主要包括:1.尿管引流堵塞20例.2.尿管引流不畅5例.3.尿管退出或脱出5例.上述故障经处理后引流正常.结论 尿道下裂术术后1~3天是尿管引流发生故障的高发期,应增加观察处理的次数,严密观察导致引流管漏尿和堵塞的每一个环节,恰当处理引流故障,以保证手术的佳效果.

    作者:温作珍;翁雪玲;温佩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男性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针对此心理特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方法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分阶段、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结果 3例患者均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配合治疗、护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针对男性乳腺癌患者易于产生羞怯、恐惧等不良心理特征,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男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配合治疗的程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蔡雪影;马雪霞;陈文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骨折治疗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专科护理对老年股骨骨折治疗康复的作用.方法 应用护理程序对300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教育和护理,让其了解股骨骨折疾病特点和康复的知识,以调动病人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结果 除1例95岁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余299例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本组疗效的优良率达89.84%.结论 运用护理程序对老年股骨骨折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教育,是减少康复过程中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通过程序的系统实施,不但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同时达到改善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作者:陈美金;丘雪梅;刘小珍;罗志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与病理分析(附7例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l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白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收治女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7例.7例患者均进行综合治疗,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CgA、Syn、NSE、ER、PR、CerbB2、Ki67、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45个月,平均22个月,均存活,无复发及远处转移.7例患者CgA和CerbB.2阳性率为71.4%(5/7);Syn、NSE、PR、Ki67阳性率为100%;ER阳性率85.7%(6/7);P53阳性率为14.3%(1/7).结论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预后;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该病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作者:周婕;金亮;李顺荣;卜丽娟;贾卫娟;龚畅;于风燕;苏逢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期间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替代腋窝清扫术的12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同一时期行腋窝清扫术且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个数≤1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腋窝复发情况.结果 SLNB替代ALND术后上肢麻木、肿胀、疼痛、僵硬、上肢活动受限及肌力减退方面的并发症均明显较ALND少,在随访36.5个月中,仅出现一例腋窝复发.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腋窝复发率低,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分期手术.

    作者:金亮;李顺荣;周婕;吴建南;张焯荣;苏逢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乳管镜在乳头溢液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疾病中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及冲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乳管镜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12例(其中1例为导管原位癌),乳头状瘤病5例,乳管扩张及乳管炎共8例,未见明显异常2例.乳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7%(11/12)和80.0%(4/5).结论 纤维乳管镜可在直视下对乳头溢液疾病进行检查和冲洗,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临床上对乳头溢液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可靠方法.

    作者:叶长生;甄莉;丁贵坡;黄玉宝;程霞;刘民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肿瘤大小对保留乳房手术后美容效果的

    目的 探讨肿瘤大小对保乳术后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肿瘤大小明确的170例保乳患者美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美容效果满意率为84%(143/170).当肿瘤直径大小>3 cm时,美容效果满意率为45.5%;肿瘤直径大小≤3 cm时,满意率为86.8%.二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肿瘤大小是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贾海霞;贾卫娟;龚畅;苏逢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RAD51 135G/C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频率的分析

    目的 探讨RAD51 135G/C单核苷酸多态与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人群BRC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检测了200例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先证者的BRCA基因的胚系突变,并对患者的RAD51 135G/C单核苷酸多态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在200例先证者中检测到31例BRCA基因的突变,15例发生在BRCA1基因上,16例发生在BRCA2基因上.RAD51次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在BRCA1突变者、BRCA2突变者和无突变者中相似.尽管RAD51 135GC/CC在BRCA1突变携带者中呈现出更高的频率,但与BRCA2突变携带者相比.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RAD51 135G/C单核苷酸多态不能反映中国汉族乳腺癌人群BRCA基因突变的状态.

    作者:饶南燕;周婕;苏逢锡;赵林;胡震;狄根红;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哺乳期妇女局部穿刺抽出的脓性标本200份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鉴定系统进行细菌菌种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 20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98株病原菌,分离率为49%,其中葡萄球菌91株,占92.9%,链球菌4株,占4.1%,大肠杆菌3株,占3.1%.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89.01%,对苯唑西林的敏感率为85.71%.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莫两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四环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4.51%、87.9l%、73.63%、63.74%、60.44%、59.34%、42.86%.结论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但对苯唑西林敏感率较高,因此苯唑西林可以治疗大部分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乳腺炎.

    作者:王宏;蔡桂丰;遇桂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ET与CEF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ET与CEF两种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130例Ⅱ a-ⅢC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T组(多西紫杉醇加表阿霉素)和CEF组(环磷酰胺加表阿霉素加5-Fu)化疗方案治疗.其中ET组64例,CEF组66例,化疗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的患者均完成2-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结果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ORR)ET组为85.9%(57/64),CEF组为71.2%(47/66).主要不良反应是脱发、乏力、恶心、呕吐、腹泻,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ET组3度以上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外周性水肿、关节痛、肌痛、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较CEF组高(P<0.05),但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的原发肿瘤均有效.ET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高于CEF组.

    作者:吴建南;李顺荣;金亮;张静;周婕;苏逢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乳腺癌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与手术切除标本的免疫组化比较研究

    目的 评估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标本是否可以准确反映术前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后的病理组织学状态.方法 收集我科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35例乳腺癌在术前接受化疗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5例的术前空心针穿刺标本(CB)和手术后标本(SS)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基因表达、Ki67和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前空心针穿刺活检与手术切除标本ER和PR的不一致率分别为22.7%和13.6%:HER2的不一致率为22.7%;Ki67和P53的不一致率为30%.结论 空心针穿刺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的免疫组化状态有一定的不致性.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进行综合考虑状态.

    作者:贾卫娟;周婕;苏逢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的分子技术对乳腺癌治疗的影响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通量技术(HTT)以准确、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对科学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对肿瘤领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定量检测,还可以高效地进行新药研发并发现与治疗预后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利用高通量技术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异质性背后的分子基础,有效地指导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将综述HTTs技术在乳腺癌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者:饶南燕;苏逢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理念引导治疗变革

    过去的50年中,医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由单纯强调医生的临床干预转为更加重视患者知情及参与治疗的权利;治疗的目的由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更加重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由诊断性医学向治疗性医学的转变;由传统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由专科医学向整体医学的转变;社会福利制度向社区福利的转变:疾病治疗的大耐受治疗剂量向小有效治疗剂量的转变:肿瘤扩散的解剖学观念向生物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预后评价方法向基于生物分子的预后评价方法的转变.

    作者:苏逢锡;杨桦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