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gMANEC)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6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84例gMAN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血PLR预测预后的佳截点值,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PLR对gMANE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全组患者均行D2淋巴结清扫,其中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26例,根治性全胃切除58例。术后病理TNM分期(pTNM),Ⅰ期者9例(10.7%),Ⅱ期14例(16.7%),Ⅲ期61例(72.6%)。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0(3~96)月。肿瘤复发率为41.7%(35/84),中位复发时间为10(1~40)月,有82.9%(29/35)的患者肿瘤复发于术后2年内。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7(3~96)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1(1~96)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7.6%、56.6%和47.4%,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0.5%、50.7%和44.9%。 ROC曲线确定术前血PLR对预后的佳截点值为133,全组84例患者中,PLR≤133者28例(低PLR组),PLR >133者56例(高PLR组)。高PLR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50.0%(28/56),明显高于低PLR组的25.0%(7/28)(P=0.028);而高PLR组术后肝脏转移率为35.7%(20/56),也明显高于低PLR组的10.7%(3/28)(P=0.01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P=0.003)为影响本组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TNM分期(P=0.000)和血PLR(P=0.015)为影响本组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血PLR高的gMANEC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复发和转移,尤以肝脏转移发生率高,术后应加强密切随访。
作者:曹龙龙;陆俊;林建贤;郑朝辉;李平;谢建伟;王家镔;陈起跃;林密;涂儒鸿;黄昌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国内6家大型医疗中心于2001年6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329例结直肠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结肠NEN 41例,分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例)、广东省人民医院(10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3例)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例)。其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58.7±4.7)岁。23例(56.1%)来源于后肠,20例(48.8%)为Ⅳ期患者;神经内分泌瘤(NET)、神经内分泌癌(NEC)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患者分别有9例(22.0%)、25例(61.0%)和7例(17.1%);G1、G2和G3级肿瘤分别为6例(14.6%)、3例(7.3%)和32例(78.1%)。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或肿块型(均为9/41,22.0%);33例(80.5%)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随访期间19例患者死亡,3年生存率为46.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分期为Ⅳ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3.871,95%CI:1.342~11.167, P=0.012)。(2)直肠NEN 288例,分别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0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15例)和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3例)。其中男181例,女107例,年龄(47.7±1.5)岁。197例(68.4%)为Ⅰ期患者。 NET、NEC和MANEC患者分别有267例(92.7%)、20例(7.0%)和1例(0.3%);G1、G2和G3级肿瘤分别为214例(74.3%)、53例(18.4%)和21例(7.3%)。内镜下164例(56.9%)表现为黏膜下隆起,G1和G2级分别有68.2%(146/214)和34.0%(18/53)的肿瘤表现为黏膜下小肿物;G3级肿瘤有66.7%(14/21)则表现为肿块型。175例(60.8%)接受了内镜下治疗;96例(33.3%)行外科手术治疗。随访期间12例患者死亡,3年生存率为94.0%。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 NEC 或 MANEC (HR=8.919,95%CI:1.911~41.637,P =0.005)以及分期为Ⅲ~Ⅳ期(HR =10.304,95%CI:1.772~59.916, P =0.0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与直肠NEN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直肠NEN较结肠NEN更常见、分化更好、预后更佳。
作者:张雨;彭晓洁;金凯舟;王玮;冯兴宇;曾育杰;陈旻湖;虞先濬;陈烨;陈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意义。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内10家中心收治的60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纳入横断面研究,患者分别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8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9例)、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南京鼓楼医院(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例)、南京军区总医院(2例)、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2例)、山东省立医院(2例)、江苏省肿瘤医院(2例)和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在患者服药前后选取时间点采集血样,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LC-MS/MS)检测患者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与用药剂量、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对于不能耐受每日剂量为400 mg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3例),给予每日300 mg后,其血浆伊马替尼浓度与400 mg剂量患者(53例)相近(P=0.527);但每日剂量为600 mg的高危患者(4例)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明显高于400 mg剂量患者(P=0.000)。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剂量为400 mg、持续服用90 d的患者其伊马替尼血浆浓度与其体表面积显著负相关(R2=0.074,P=0.035);而与年龄、肌酐清除率和血浆白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均P >0.05)。不同性别的患者以及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其中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的患者相比于楔形切除术、肠切除术及其他手术方式患者的伊马替尼血浆浓度明显降低(均P <0.05)。持续用药超过90 d后,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剂量为400 mg的患者伊马替尼血浆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2=0.103,P=0.013),与血浆丙氨酸转移酶(ALT)浓度呈正相关(R2=0.076, P=0.033)。结论体表面积较大、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的患者伊马替尼血浆浓度可能较低,对该类患者可考虑适量加大伊马替尼的给药剂量,以达到有效的血浆浓度。而患者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过高会造成白细胞计数降低和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因此,监测伊马替尼血浆水平,适时调整伊马替尼剂量,将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稳定维持在有效且安全的范围对临床获得佳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皓;马利林;徐为;管文贤;汪宝林;李国立;苗永昌;李乐平;陈环球;于吉人;王永庆;孙鲁宁;杨力;张殿彩;李沣员;支小飞;王吉伟;徐江浩;徐泽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高度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GIST)辅助治疗失败后再次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6年1月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再次伊马替尼标准剂量治疗(400 mg/d或600 mg/d)的24例辅助治疗失败(停药3个月后出现复发)的高度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再次伊马替尼治疗的客观疗效和无复发生存率,并比较不同辅助治疗时限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24例复发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3(39~72)岁。伊马替尼治疗前肿瘤组织基因突变检测显示,20例为c-Kit外显子11突变,3例为外显子9突变,1例为c-Kit/PDGFRA野生型。全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为14(95%CI:7.9~20.0)月;其中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9例)和2年(9例)者复发时间均为14(95%CI分别11.1~16.9和8.2~19.8)月,接受辅助治疗3年的3例患者则分别为24、41和54月,接受辅助治疗5年的2例患者复发时间分别为4和18月,接受辅助治疗6年的1例患者复发时间为6月。GIST复发后,20例外显子11突变和1例野生型患者接受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3例外显子9突变患者接受伊马替尼600 mg/d治疗。再次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11例(45.8%)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2例(50.0%)肿瘤稳定,1例肿瘤进展。既往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的患者获得的肿瘤缓解率(6/9)显著高于既往辅助治疗超过2年者(3/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全组接受伊马替尼再次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1(95%CI:23.6~38.4)月,其中9例既往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者中位PFS为50.0(95%CI:27.3~72.7)月;9例辅助治疗2年者中位PFS为26.0(95%CI:10.7~41.3)月;6例辅助治疗超过3年者未达到中位 PFS;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95)。结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停止后出现复发的GIST患者,再次使用伊马替尼标准剂量治疗可获得肯定的疗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时限对伊马替尼再次治疗的疗效可能有影响。
作者:董智;高静;龚继芳;李洁;李燕;王晰程;李艳艳;沈琳;李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位于胃的不同解剖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3例胃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014版NCCN指南中将胃的解剖部位分成腹腔镜手术的Favorable部位(有利部位,包括胃底、胃体前壁及大弯侧)和Unfavorable部位(不宜部位,为肿瘤位于胃食管结合部、胃体小弯侧、胃体后壁、胃窦及幽门),本组患者肿瘤位于有利部位90例(有利部位组),位于不利部位43例(不宜部位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近、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有利部位组和不宜部位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3±52.3) min和(119.0±53.4) 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5.2±34.2) ml和(35.2±31.2)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有利部位组和不宜部位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6/90)和4.7%(2/43),Ⅰ~Ⅱ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90)和2.3%(1/43),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90)和2.3%(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1~84)月,有利部位组和不宜部位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5.2%,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1.1%和8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位于胃的不同解剖部位胃GIST患者疗效相当。
作者:陈清风;林建贤;郑朝辉;李平;谢建伟;王家镔;陆俊;陈起跃;林密;曹龙龙;黄昌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建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1年内肿瘤发生进展的预测风险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99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63例)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4例)收治的共计127例g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剔出25例失访病例,共102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确诊gNEN后1年内出现肿瘤增大、数目增加、原发灶切除后复发以及肿瘤转移等定义为肿瘤进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gNEN患者在1年内发生进展的影响因素,求得回归方程,得到gNEN患者1年内肿瘤发生进展的概率并进行预测分级:Ⅰ级进展概率<25.0%,Ⅱ级为25.0%~50.0%,Ⅲ级为50.0%~75.0%,Ⅳ级≥75.0%。 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预测分级与gNEN患者1年内是否发生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绘制不同预测方法对肿瘤1年内发生进展的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102例gNEN患者确诊后1年内出现肿瘤进展者56例(进展组),无进展46例(无进展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OR=1.048,95%CI:1.014~1.083, P=0.005)、Ki-67指数(OR=2.045,95%CI:1.261~3.316, P=0.004)以及是否手术切除原发病灶(OR=0.074,95%CI:0.011~0.497, P =0.070)是影响本组gNEN患者1年内有无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到回归方程:P (Y)=1/[1+ê-(-0.934+0.047a +0.715b-2.597c)](a为肿瘤大小,b为Ki-67指数,c为是否手术切除原发灶)。按照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分级:Ⅰ级28例(29.2%),Ⅱ级9例(9.4%),Ⅲ级24例(25.0%),Ⅳ级35例(36.5%);Ⅰ、Ⅱ、Ⅲ、Ⅳ级患者1年内发生肿瘤进展的概率分别为10.7%(3/28)、5/9、58.3%(14/24)和91.4%(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36,P =0.000);预测分级与gNEN患者1年内是否发生肿瘤进展呈正相关(r =0.644, P =0.000)。 ROC曲线显示,预测分级预测gNEN患者1年内肿瘤进展的AUC为0.857,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69.0%。采用DeLong法比较预测分级与Ki-67分级和TNM分期的AUC,结果显示,预测分级对1年内肿瘤进展的预测价值与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显著优于Ki-67分级预测方式(P=0.006)。结论预测风险分级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gNEN患者1年内肿瘤发生进展的风险,分级越高,表示患者1年内肿瘤发生进展的可能性越大,复诊频率应越高。
作者:彭晓洁;张雨;包赟;周立志;莫志辉;陈慧珊;智发朝;刘思德;陈洁;陈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2月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术后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组,69例);另一组为术后仅观察随访,发现复发转移再开始进行靶向药物治疗(随访观察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情况,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获随访,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8(1~161)月。随访期间57例(52.8%)患者出现复发和(或)转移,其中辅助治疗组和随访观察组术后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4.8%(24/69)和84.6%(3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8例(25.9%)死亡,全组1年、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8%、87.7%、76.0%和42.7%,其中辅助治疗组和随访观察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3%和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核分裂数、手术根治度及术中肿瘤破裂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核分裂象(P=0.013, RR=2.400,95%CI:1.206~4.779)和手术根治度(P=0.003, RR=3.968,95%CI:1.609~9.784)是影响高危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应用根治性手术联合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并予以密切的随访,可使高危GIST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雷程;刘林;王琦三;王海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靶向联合手术治疗复发转移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18例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44例)、靶向治疗组(单纯接受靶向药物治疗,108例)、靶向联合手术组(同时接受手术和伊马替尼靶向药物治疗,139例)及其他治疗组(接受化疗及中药等其他治疗,27例),比较不同治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结果4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及原发部位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4组间复发转移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PFS为16(95% CI:4.9~27.0)月,靶向治疗组为44(95% CI:30.9~57.1)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35(95%CI:26.5~43.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PFS明显延长(P =0.000)。靶向联合手术组与靶向治疗组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1)。单纯手术组患者的中位OS为24(95% CI:9.0~39.0)月,靶向治疗组为69(95% CI:40.8~97.2)月,靶向联合手术组为92(95%CI:78.0~106.0)月,其他治疗组为12(95% CI:9.5~14.5)月,靶向治疗组和靶向联合手术组较单纯手术组和其他治疗组OS明显延长(P =0.000);且靶向联合手术组的中位OS明显长于靶向治疗组(P=0.028)。结论靶向治疗联合手术能显著延长复发转移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高晓东;薛安慰;方勇;束平;李鹤;凌佳倩;王力;侯英勇;沈坤堂;秦净;孙益红;秦新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患者的临床分型及各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和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为174例和67例)就诊的共计241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胃镜表现、血清胃泌素以及胃酸监测等检查结果,将胃NEN患者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血清胃泌素升高伴胃酸分泌减少;Ⅱ型为血清胃泌素升高伴胃酸分泌增多;Ⅲ型为血清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均正常;Ⅳ型为低分化胃神经内分泌癌(NEC),病理分级为G3级或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对各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全组241例患者中,Ⅰ、Ⅱ、Ⅲ、Ⅳ型分别为86例(35.7%)、7例(2.9%)、61例(25.3%)和87例(36.1%)。Ⅰ型86例患者中,73例(84.9%)为多发病灶,66例(76.7%)肿瘤<1 cm,均为息肉样或颗粒状;2例(2.3%)出现转移,69例(80.2%)病理分级为G1级神经内分泌瘤(NET);分别采用内镜下治疗(占79.1%,68/86)及外科手术切除(占11.6%,10/86),对胃内多发且内镜切除后反复复发者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SSA)治疗。Ⅱ型7例患者中,4例为胃泌素瘤,3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MEN-Ⅰ);5例出现转移;采取手术切除和SSA及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Ⅲ型61例患者中,49例(80.3%)为单发病灶,25例(41.0%)肿瘤>2 cm,29例(47.5%)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分别采取内镜下切除(占37.7%,23/61)、外科手术(占32.8%,20/61)和SSA药物等治疗。Ⅳ型87例患者中,74例(85.0%)肿瘤单发,51例(58.6%)肿瘤直径>2 cm,35例(40.2%)肿瘤位于贲门部,65例(74.7%)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采取化疗(占24.1%,21/87)或手术加化疗(占36.8%,32/87)为主。截至随访结束(2016年6月30日),全组共计死亡58例,其中Ⅰ型1例,Ⅲ型12例,Ⅳ型45例;全组总体生存率为74.2%,其中Ⅰ型98.8%,Ⅱ型均存活,Ⅲ型79.3%,Ⅳ型39.2%;Ⅲ型与Ⅳ型胃NEN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胃NEN临床Ⅰ~Ⅳ型分类法对其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Ⅰ型和Ⅱ型胃NEN患者预后良好,Ⅲ型预后较差,Ⅳ型预后差。
作者:张盼;张雨;张驰;史艳芬;刘继喜;刘青;于莉莉;王淼;邹国铭;罗杰;陈洁;谭煌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胃弧形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胃GIST弧形切除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距离肿瘤至少0.5 cm处做胃弧形切除,如弧形切割吻合器初次激发未能完整切断胃壁,则再使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残余胃壁。结果全组19例病例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4例(73.7%)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一次激发完整切断肿瘤所在胃壁,余5例(26.3%)患者加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切断残余胃壁。手术时间为50~100(71.8±12.7) min,术中出血量20~50(33.6±7.4)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4(2.4±0.9) d,术后住院时间为5~9(6.8±1.1) d。全组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胃漏及出血。术后病理示:肿瘤长径1.5~5.5(2.9±1.1) cm,切缘0.5~2.0(1.2±0.4) cm,镜下切缘均未见肿瘤细胞残留;术后病理证实19例均为GIST,按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极低危8例(42.1%)、低危5例(26.3%)、中危5例(26.3%)、高危1例(5.3%)。6例中、高危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随访5~16(中位数10)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胃GIST手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胃弧形切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李敏哲;沈荐;杜燕夫;谢德红;渠浩;张峪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国内10家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胃来源胃肠间质瘤患者(GIST)临床病理资料,了解我国目前胃GIST外科治疗现状。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10家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基因检测以及生存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胃GIST患者1846例,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246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31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374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34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65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48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9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3例,解放军八一医院28例,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例。全组患者男性918例(49.7%),女性928例(50.3%),中位发病年龄为59(18~95)岁。发病部位以胃体(42.3%,781/1846)和胃底(39.8%,735/1846)为主;肿瘤大小为(5.3±4.6) cm;核分裂象数≤5者1421例(77.0%)。924例(50.1%)接受腹腔镜手术,759例(41.1%)接受开腹手术,120例(6.5%)接受内镜手术、20例(1.1%)腹腔镜联合内镜手术、6例(0.3%)腹腔镜经胃壁胃腔内切除术,17例(0.9%)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1308例(70.9%)接受胃楔形切除,226例(12.2%)近端胃切除,92例(5.0%)远端胃切除,94例(5.1%)全胃切除,126例局部切除(6.8%);138例(7.5%)接受联合脏器切除,其中联合切除概率高的器官为脾脏(60.1%,83/138)。肿瘤标本根据改良NIH分级,极低危399例(21.6%),低危580例(31.4%),中危424例(23.0%),高危443例(24.0%)。术后461例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占中高危组患者比例为53.2%(461/867)。全组具有完整随访记录者1402例(75.9%),中位随访时间33.6(0.1~158)月。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8.5%、92.5%和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我国胃GIST多发生在胃体和胃底,手术以胃楔形切除为主,腹腔镜手术超过一半,总体预后较好。
作者:冯兴宇;黎人杰;张鹏;陈韬;邱海波;周永建;杜春燕;尹晓南;潘放;郑国良;孙晓卫;余江;陈志京;赵岩;刘秀峰;李健;张波;周烨;黄昌明;周志伟;李国新;陶凯雄;李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2年8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发病时已发现远处转移,其中3例行姑息性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WLE);其余60例患者中,46例行APR术(其中1例加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4例行WLE术(其中1例加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6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月(4~139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5.3%和18.4%。行手术治疗的60例无远处转移患者中,行APR术和WLE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6和24.3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19.7%和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切缘阳性(P=0.024)、淋巴结转移(P=0.018)和临床分期(P=0.003)与预后相关。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仅淋巴结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RR =16.614,95%CI:1.165~236.847,P=0.038)。结论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手术方式(APR或WLE)对预后并无明显影响。
作者:裴炜;周海涛;陈佳楠;刘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和探索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的疾病特征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历史变迁。方法中国胃肠间质瘤研究组(CN-GIST)选取国内4家大容量的医疗中心,收集并检索自1998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18年期间所收治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ife Table计算累计生存率,生存率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4家医疗中心18年期间共收治2610例GIST患者,其中广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667例(25.6%),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754例(28.9%),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692例(26.5%),广东省人民医院497例(19.0%)。男性1394例,女性1216例,男女比例1.15∶1.00,年龄18~95(中位数58.0)岁。按照每3年为一个时间段,将18年分为6个时间段,新接收患者病例数量逐渐增长,分别为1998—2000年13例(0.5%);2001—2003年68例(2.6%);2004—2006年256例(9.8%);2007—2009年517例(19.8%);2010—2012年814例(31.2%);2013—2015年942例(36.1%)。肿瘤原发部位位于食管50例(1.9%),胃1686例(64.6%),十二指肠206例(7.9%),空肠和回肠446例(17.1%),结直肠133例(5.1%),胃肠道外GIST 89例(3.4%)。就诊时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者2404例(92.1%),复发转移206例(7.9%);复发转移的患者中,肝转移126例(61.2%),腹腔和(或)盆腔转移64例(31.1%),肝转移加腹腔和(或)盆腔转移12例(5.8%),其他部位转移4例(1.9%)。全组有352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2004—2006年只有1例(0.4%,1/256),2007—2009年有7例(1.4%,7/517),2010—2012年有150例(18.4%,150/814),2013—2015年有194例(20.6%,194/942);原发突变位点位于c-Kit外显子9者占8.5%(30/352),外显子11者占68.8%(242/352),外显子13者占1.1%(4/352),外显子17者占0.6%(2/352);PDGFRA外显子12突变者占0.9%(3/352),外显子18突变者占5.7%(20/352);有51例(14.5%) c-Kit及PDGFRA检测均未发现突变。全组共有2202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2038例(92.6%),姑息性切除164例(7.4%)。根治性切除患者的NIH危险度分期构成:极低危450例(22.1%),低危593例(29.1%),中危283例(13.9%),高危712例(34.9%)。995例NIH危险度分级为中高危患者中有550例(55.3%)术后接受了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接受辅助治疗患者的比例按本研究划分的6个时间段分别为0、42.8%(12/28)、19.8%(20/101)、9.8%(21/215)、65.7%(176/268)和85.6%(321/375)。复发转移的206例GIST患者中,200例(97.1%)接受了伊马替尼一线治疗,22例(10.7%)接受了舒尼替尼二线治疗。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计1743例(66.8%),中位随访时间35.9(0.1~173.8)月。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其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7%、95%和78%。结论本研究为国内GIST研究提供了大宗数据资料,揭示了中国在过去的18年间GIST疾病特征和诊断治疗的历史变迁,为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作者:邱海波;张鹏;冯兴宇;陈韬;孙晓卫;余江;陈志京;李勇;陶凯雄;李国新;周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整合中国南方5家医疗中心的数据库资料,分析我国胃神经内分泌癌(N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183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6例(13.2%)胃NE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上述5家单位的病例数分别为73例、27例、26例、15例和15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5年生存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56例胃NEC患者男女比例3.9∶1.0;中位年龄61岁;肿瘤大径(4.5±2.3) cm;功能性肿瘤12例(7.7%)。初次诊断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11例(71.2%),合并远处转移者58例(37.2%)。接受手术治疗123例(78.8%),接受全身系统性药物治疗94例(60.3%)。临床分期:局限期31例(19.9%),进展期67例(42.9%),晚期58例(37.2%)。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44.7%。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治疗(HR =0.512,95%CI:0.287~0.912, P =0.023)和临床分期(HR =1.488,95%CI:1.067~2.076, P =0.019)是本组胃NE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4.6%和10.9%(P =0.000),局限期、进展期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6.1%、56.1%和21.1%(P =0.000)。结论胃NEC是一类侵袭性强、恶性度高、预后不良的少见肿瘤,外科手术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作者:方成;王玮;张雨;冯兴宇;曾育杰;李勇;陈洁;陈烨;周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巨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的235例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直径≥10 cm者119例(巨大GIST组),肿瘤直径<10 cm者116例(普通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同时总结巨大GIST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巨大GIST患者预后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巨大GIST患者占同期高危GIST的50.6%(119/235)。巨大GIST组119例患者中男63例,女56例,中位年龄53(20~82)岁;肿瘤原发部位为胃43例(36.1%),小肠39例(32.8%),结直肠5例(4.2%),胃肠道外(肠系膜、腹膜后及腹盆腔等)32例(26.9%)。与普通高危组相比,巨大GIST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更为年轻[≤50岁比例:44.5%(53/119)比31.9%(37/116),P =0.046],肿瘤发生于胃肠道外者的比例相对较高[26.9%(32/119)比9.5%(11/116),P =0.000]。巨大GIST组R0切除115例(96.6%),R1切除3例(2.5%),R2切除1例(0.9%),有32例(26.9%)行扩大切除术(即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巨大GIST组与普通高危组服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400 mg/d)患者比例[32.8%(39/116)比39.6%(46/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2)。巨大GIST组有8例发生复发转移。巨大GIST组和普通高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4%和85.1%(P =0.788),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8%和84.2%( P =0.9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7, RR=0.383,95%CI:0.149~0.987)、核分裂像(P=0.001, RR=0.216,95%CI:0.087~0.538)及是否服用靶向药物(P=0.019, RR=5.719,95%CI:1.324~24.695)是影响巨大GIST 组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P=0.024, RR=0.368,95%CI:0.155~0.875)和核分裂像(P=0.007, RR=0.357,95% CI:0.169~0.755)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巨大GIST在GIST中并不少见,其在胃肠道外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应采用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联合辅助靶向药物治疗。巨大GIST的预后与普通高危组GIST预后相近,核分裂像是影响巨大GIST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鹏;曾祥宇;高金波;刘炜圳;帅晓明;刘科;刘兴华;蔡明;蔡开琳;王国斌;陶凯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近年来,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旨在对局部晚期消化道 NEN及肝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原则以及目前胃肠 NEN 分级的现状进行评述,以期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2010年WHO对胃肠胰NEN重新进行分类与分级,但临床中对胃肠 NEN 的分类与分级仍有许多疑问,有待临床研究结果来回答。目前,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胃肠NEN的手段。对于局部晚期的胃肠NEN患者,应按胃肠道癌行标准或扩大根治术。对原发灶不能切除或已发生远处播散等无法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若存在内分泌症状,可行减瘤手术;若肿瘤引起出血、梗阻等症状,姑息性手术也可使患者生存获益。肝转移灶不能切除而原发灶可切除者则应切除原发灶。如肝转移灶可切除且患者能耐受手术者,提倡行一期手术切除原发灶与肝转移灶。当肝转移灶不可切除时,可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系统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及(或)联合射频消融(RFA)等局部治疗,以控制肿瘤进展和症状。
作者:王晓松;邱江锋;吴志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胃肠间质瘤(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即使肿瘤R0切除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虽然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使 GIST患者的预后得以明显改善,但部分高危患者仍在辅助治疗的疗程结束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用于指导GIST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2008改良NIH分级标准存在一定不足,它尚不能预测GIST患者的术后复发概率,并不能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特别对一些高核分裂象数的患者,可能存在治疗疗程不足等缺点。因此,国内外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在高危患者中,部分高核分裂数GIST具有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并将其称为极高危GIST,其分级标准及治疗疗程目前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作者:沈朝勇;张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组高度异质的肿瘤,无论在欧美还是亚洲,发病率均逐年增加。近些年,胃肠NEN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临床上胃 NEN 包括4种类型:Ⅰ型发生在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Ⅱ型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MEN-1)和卓-艾综合征;Ⅲ型为散发性NEN;Ⅳ型为神经内分泌癌。肠 NEN主要根据肿瘤发生部位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小肠、结肠和直肠NEN。新研究发现,家族性Ⅰ型胃NEN存在ATP4A基因的纯合错义突变(c.2107C > T)。小肠NEN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染色体不稳定、全基因组低甲基化和miRNA异常表达均可见于小肠NEN。部分小肠NEN还存在CDKN1B基因杂合的移码突变和杂合性缺失。近期研究者在家族性小肠 NEN 中发现 IPMK 基因的杂合突变(c.990-993del)。PROX1和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可能通过Wnt通路参与了直肠NEN的恶性进展。胃肠神经内分泌癌的分子机制明显不同于神经内分泌瘤,mTOR、胸苷酸合成酶和PD-L1蛋白的表达,BRAF V600E基因和KRAS基因突变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癌具有相对特异性。胃肠NEN中胸苷酸合成酶(TS)、P27、P16、Gα15、PROX1和膜联蛋白A1(annexin A1)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神经激肽(neurokinin A)是特异的检测小肠NEN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的外周血肿瘤标记物, INSL5可以作为直肠NEN独特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宋玉立;李小毅;宋甜甜;林国乐;陈原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根据2008年改良NIH复发风险分级标准,探讨低复发风险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未行靶向治疗的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本组患者肿瘤直径及核分裂象数,进一步分为:A组:核分裂象数≤2个/50 HPF且肿瘤直径≤4.0 cm(100例);B组:核分裂象数≤2个/50 HPF且肿瘤直径>4.0 cm(49例);C组:核分裂象数>2个/50 HPF且肿瘤直径≤4.0 cm(36例);D组:核分裂象数>2个/50 HPF且肿瘤直径>4.0 cm(20例)。结果本组205例低复发风险GIST患者中,肿瘤位于胃者100例(48.8%),位于十二指肠者34例(16.6%),位于小肠者64例(31.2%),位于结直肠者7例(3.4%)。中位肿瘤直径为4.0(2.1~5.0) cm,中位核分裂象数为2(0~5)个/50 HPF。多因素分析提示,核分裂象数>2个/50 HPF和肿瘤直径>4.0 cm分别为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6(13~161)月,A组、B组、C组和D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9.0%,98.0%,94.4%和78.3%;5年RFS分别为99.0%,95.2%,94.4%和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对于改良NIH标准评估的低复发风险患者,核分裂象数>2个/50 HPF且肿瘤直径>4.0 cm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在治疗及临床随访中需密切关注。
作者:王东海;寿春晖;杨伟历;张卿;高原;沈倩云;赵志成;于吉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女性,62岁,因“排粪时肛内肿物反复脱出半月”于2016年2月2日收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粪时肛内肿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伴肛门不适感,偶有排粪不尽感,排粪1次/d,质软成形,无便血,无其他不适。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肛门指检示:肛门外观大致正常(骑伏位),指诊直肠下段右中位可扪及1个大小为0.8 cm ×0.8 cm肿物。肛门镜检示:直肠下段右中位见一大小约0.8 cm ×0.8 cm乳头状带蒂肿物。电子结肠镜示:直肠距肛门4 cm近齿状线可见大小约0.8 cm ×0.8 cm大小带蒂肿物,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见图1。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后,于2月2日行直肠肿物局部切除术。切除肿物呈灰白色。术后病理示:直肠距肛门4 cm近齿状线肿物黏膜上皮损伤,形成溃疡坏死;肿瘤细胞增生成束状或编织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界限不清,核呈梭形至卵圆形;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少见,肿瘤细胞间有多少不等的炎细胞浸润,见图2。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示:S-100(+)、成束蛋白(fascin)(+)、CD68(+)、CD163(+)、Ki-67>50%、CD117(-)、CD34(-)、DOG-1(-)、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弱+)、CD1α(-)、CD21(-)、CD23(-)、CD35(-)、结蛋白desmin(-)、myoD1(-)、CD57(-)、骨成形蛋白BMP(-)、PGP9-5(-)、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K(-)、CK20(-)、SAMS-2(-)、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elanA (-)、 HMB-45(-)、胰岛蛋白langerin(-)、溶菌酶lysozyme(-)。终诊断为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明确诊断后,患者于2016年2月7日出院。
作者:迟春华;丁克;吴凯;周爱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编码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突变被证实为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发病机制,80%~85% GIST为c-Kit基因突变,包括外显子11、外显子9、外显子13和外显子17等少见突变位点;PDGFRA基因突变占5%~10%,常见于外显子18与外显子12突变。未检测到 c-Kit 或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被定义为野生型GIST。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发病因素包括与琥珀酸脱氢酶B (SDHB)缺失相关的胰岛素类似物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活化、癌基因BRAF突变GIST以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型GIST等。超过半数应用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GIST的患者会发生继发耐药,目前已明确的继发耐药机制为c-Kit基因的继发突变,对于未发生继发突变的GIST患者其出现继发耐药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针对耐药GIST,目前大量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正在开展一系列临床研究,包括尼罗替尼(nilotinib)、马赛替尼(masitinib)、帕唑帕尼(pazopanib)、多韦替尼(dovitinib)、帕纳替尼(pona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crenolanib、linsitinib、以及免疫治疗等,这有望为耐药GIST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二代测序(NGS)和液体活检技术在GIST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实践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相当一部分病例在发现时已是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转移。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GIST的治疗模式。IM对于GIST的治疗先应用于晚期GIST,且取得成功并迅速成为晚期 GIST 治疗“金标准”。在IM有效地延长了晚期GIST患者生存期的同时,手术在晚期GIST治疗中的地位成为了临床上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目前,在高复发风险或局部晚期GIST的治疗中,IM已经通过手术后辅助治疗或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形式与外科手术相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有限的循证医学证据,在局部晚期或“困难解剖部位(食管-胃结合部、十二指肠、直肠等)”的原发性GIST中,外科手术可以与IM结合,实现类似晚期胃癌治疗模式中的“转化治疗”;对于对IM治疗有一定反应(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或局限性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病例,外科手术可能为患者带来有限的生存获益;对于广泛进展的复发转移性GIST,外科手术指证应严格限制于出现并发症或急诊情况等综合情况的评判中。
作者:曹晖;汪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肿瘤,其中胃肠道是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目前比较常用的诊治指南为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协会(ENETS)及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发布的指南,这两份指南对于胃肠道NEN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手术仍是胃肠道NEN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应作为治疗局限性胃肠道NEN的首选方式。但由于NEN的异质性较高,不同部位NEN的治疗原则又有所不同。此外,由于40%~5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了远处转移,临床上需综合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药物、化疗药物和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治疗方式,尤其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肿瘤。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肿瘤部位、功能状态、病理分级、肿瘤分期、生长抑素受体表达情况以及药物毒性谱等因素进行选择。
作者:陈洛海;陈洁;周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肿瘤治疗领域,多学科协作组(MDT)模式已广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不同专科人员的参与增进了各学科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效率。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类具有异质性的肿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是常见的类型。由于GEP-NEN发病率较低,对这类疾病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困扰临床医生。 NEN的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需要个体化诊治,诊断需要影像学、核医学、病理、检验等多学科合作,治疗涉及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及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等多种方式,需要院内或院际MDT讨论制定规范个体化治疗计划,大限度整合多学科资源,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的目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已于2013年成立了NEN多学科协作组,包括内科、外科、病理、核医学、介入及影像等学科。本文结合我院多年来GEP-NEN多学科协作组开展的临床经验,对MDT在GEP-NEN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作者:张盼盼;沈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期的主要内容是胃肠外科少见肿瘤。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女性,55岁。主诉“患胃的胃肠间质瘤3年余,化疗后病情进展”。患者2011年10月发现肝胃之间有一大小为23.9 cm ×14.2 cm ×12.3 cm的占位性病变,与胃和胰腺关系密切。当月19日行手术探查,因肿瘤较大未行切除,仅作部分病灶及大网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Bcl2(-),SMA (-),Ki-67(20%),CD99(-),S100(-),desmin(-),EMA(-)。测序结果(2013年9月补检)显示:PDGFRA外显子12/14/18未见异常,c-Kit外显子9/13/17未见异常,第11外显子部分序列缺失(p.M552-V559del)。术后一直口服伊马替尼400 mg/d。至2012年病灶逐渐缩小至直径5 cm,但患者没有选择手术切除。在随访过程中,病灶缓慢增大。至2014年11月,在当地复查腹部CT见腹部占位性病变明显增大。2015年5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并收入院。
作者:张连海;李健;贾永宁;董秋石;李子禹;季加孚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