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5年至2008年1月)、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2期)、EMBASE(1980年至2007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年至2007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2007年).手检1980年1月至2008年1月国内相关杂志9种,均从创刊检索至2007年11月,搜集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研究.按照文中所述纳入标准收集后进行比较.利用STATA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及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 结果 共纳入71篇文献,其中外固定架组23篇文献(856例患者),内固定组48篇文献(1741例患者).结果发现,两组在握力、腕部活动范围、放射学指标以及功能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有重叠).外固定架组的感染率、固定失败率和神经炎发生率较高,而内固定组的肌腱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内固定提前拆除的比例较高(95%置信区间无重叠).结论 采用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各有利弊,尚缺乏内固定优于外固定治疗的证据,其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瑾;金丹;丁晓飞;扈延龄;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误诊原因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1998年10月至2005年10月5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分析18例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其被漏诊或误诊的原因,并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随访时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分级进行评定与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67个月(平均29个月),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随访时采用ASIA标准分级比较,34例无漏诊或误诊患者平均提高1.06级,18例被漏诊或误诊患者平均提高0.50级,采用等级资料Ridit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739,P=0.0381). 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易被漏诊或误诊,早期确诊并合理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秦晓东;张宁;胡志毅;宋李军;蔡卫华;任永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锁定钢板结合游离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游离腓骨移植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10例,其中股骨2例,胫骨8例,病程6~96个月,平均27.9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4~30个月,平均14.4个月;骨折均在4~6个月内牢固连接,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锁定钢板结合游离腓骨移植是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长青;刘旭东;盛加根;程相国;李鸿帅;徐俊;曾炳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单臂外固定架和锁定加压钛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和锁定钛板(LCP)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并获得随访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记录固定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按照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的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外固定架组24例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0~276止平均160 d,按照AOFAS标准进行评分:优11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9.1%,并发症发生率12.5%;LCP组27例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95~184 d,平均143 d,按照AOFAS标准进行评分:优20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8.8%,并发症发生率11.0%,经统计学处理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1,P=0.014),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固定架和锁定钛板都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常用的有效固定方式,关键是遵循微创原则.实现胫骨骨折局部复位,骨缺损处植骨,胫骨支撑固定和腓骨骨折的复位固定,采取上述两种同定方式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姬洪全;周方;张志山;田耘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的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对需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创面修复的8例患者,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或MRI扫描,应用Amira 4.1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皮瓣.根据三维构建的个性化皮瓣,于患者股部进行股前外侧皮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结果 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皮瓣8例,所重建个性化股前外侧皮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皮肤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其中5例显示皮瓣主要穿支及主干,与术中检查相符;3例显示皮瓣主干血管,但穿支显示不清,术中探查2例大穿支血管约0.5mm,1例穿支均小于0.3 mm.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出现部分坏死. 结论 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或MRI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股前外侧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皮瓣能够准确指导术中的皮瓣切取.
作者:任义军;任高宏;金丹;胡罢生;魏宽海;徐凯;张元智;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国人正常髋关节周围的骨性参数,探讨其对高位髋中心技术的影响. 方法 挑选CT表现完全正常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男女各30例的影像资料,采用专用图像软件测量.测量参数:髋臼上方骨质的厚度、颈干角、偏心距、股骨头直径、骨盆高度及骨盆宽度.将年龄、体质量、性别和测量的各项参数值收集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髋臼上方骨质形态在通过股骨头中心的冠状面上呈倒漏斗形,由远及近逐渐变薄,断面呈扇形,角度逐渐增大,半径逐渐变短.两性均在髋臼上方3 cm明显变薄,平均厚度男性为3.00 cm,女性为2.85 cm.男女两性之间的骨盆高度、骨盆宽度、颈干角、股骨头直径以及髋臼上方2 cm平面的骨质厚度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颈干角,男性平均为121.42°,女性平均为135.42°,相差达14°,男女两性小值与大值相差达24.1°. 结论 髋臼上方骨质允许在全髋关节翻修术时垂直上方或上内方3 cm内放置高位髋中心.正常国人髋关节周围骨性参数男女差别较大,基于性别的差异,有必要在建立数据库时进行区别.
作者:郝跃峰;孙俊英;杨佩彦;马良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Mason Ⅱ型及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1999年1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桡骨头骨折患者36例,其中18例采用切开复位.2.0 am或2.7 mm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早期进行肘关节的屈伸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定期随访患肘正、侧位X线片,观察肘关节屈伸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度.按照Mayo评分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8.3个月.18例骨折均获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周,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平均109°,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平均92°,Mayo评分优良率为88.8%(16/18). 结论 对于Mason Ⅱ型及部分Mason 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天兵;杨明;陈建海;傅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合并颈椎先天性畸形的下颈椎损伤的治疗策略. 方法 自1998年至2005年收治合并颈椎先天性畸形的下颈椎损伤患者11例,损伤类型包括急性C3/4椎间盘突出症1例,颈椎过伸伤7例,C5骨折1例,C4/5、C5/6脱位各1例.合并的颈椎先天性畸形包括Klippel-Feil综合征2例,颅底凹陷2例,颅底扁平5例,寰椎枕骨化9例,Chiari畸形1例.Frankel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3例.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者实施了颈前路单间隙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固定加后路短节段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1例颈椎过伸伤合并Chiari畸形实施了颈椎后路减压加枕大孔减压枕颈融合后路固定术.余患者依致压物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分别实施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或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术.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4个月~6年(平均22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2例,D级3例,E级5例,平均提高1~2级.植骨平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未出现内置物相关并发症.随访期内未出现颈椎不稳以及颈椎畸形相关的临床症状. 结论 明确没有上颈椎损伤的合并颈椎先天性畸形的下颈椎损伤可以只处理下颈椎损伤,所合并的颈椎畸形根据不同类型区别考虑.对于合并颈椎畸形的下颈椎损伤没有必要为了防止颈椎畸形远期继发的神经症状而融合上颈椎或其他节段.
作者:谢宁;倪斌;叶晓健;陈德玉;肖建如;袁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40例(46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19足,Ⅳ型11足,总结评定其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3~28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21足,良16足,可6足,差3足,优良率82.6%.优良率在不同骨折类型中分别为:Ⅱ型93.8%(15/16),Ⅲ型84.2%(16/19),1V型54.5%(6/11);伤后至手术时间≤14 d组和>14d组分别为87.2%(34/38)和42.9%(3/8);在术后B0hler角<15°组和≥15°组分别为37.5%(2/9)和89.5%(35/37);关节面复位质量≤2 mm组和>2 mm组分别为91.2%(32/33)和45.5%(5/13).对各因素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好.骨折类型、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后Bohler角的恢复程度、关节内骨折的复位质量为影响其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喜功;孙俊英;殷浩;宋兵华;朱若夫;唐祖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高空作业的快速发展,下颈椎损伤并颈髓损伤的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对于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颈椎的序列,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
作者:肖增明;贺茂林;李世德;陈前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由于足部严重挤压、捻挫撕脱伤及重物坠落砸伤所至中足的中跗、跖跗关节移位骨折脱位伴严重软组织损伤较为常见.
作者:曲家富;曹立海;彭义;高建华;杜晓健;孙洋;李绍光;王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内固定手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近年来已被众多学者认识,但如何有效维持术前搬动及术中操作寰枢椎的稳定,目前还未达成共识.颅骨牵引维持稳定下的手术治疗,因其术前搬动、术中操作等不稳定影响因素较多,再损伤风险高并可能因再次搬动复位丢失而不能准确同定[1].自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我科对收治的25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在Halo-vest辅助下行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徐兆万;冀旭斌;隋国侠;王炳武;历峰;庄青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在临床上,前臂中上1/3伸侧损伤常见于伸肌腱的损伤,但同时常伴有桡神经深支的损伤,其临床表现均为伸指、伸拇功能障碍,如早期不能明确是否存在桡神经损伤,则易出现漏诊,影响手术效果及日后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金昌;王天斌;刘健伟;王学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趾短伸肌瓣顺行转移修复踝关节附近皮肤缺损已有较多报道[1-2],但逆行转移用于修复前足皮肤缺损报道较少.张功林等[3]曾报告5例,但末提及当足背动脉变异时如何处理.我们根据Hirase等[4]报告于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临床应用4例,其中1例为足背动脉缺如.所有患者均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增方;吴玉仙;朱朝晖;张鑫;杨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异体骨钻孔并复合自体浓缩骨髓移植对兔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能力,为临床结构性骨移植提供新方法.方法 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2只,制成左侧股骨中段3 cm缺损,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处理过的同种异体骨进行移植,A组:植入未打孔异体骨+骨泥;B组:植入打孔异体骨+骨泥;C组:植入打孔异体骨+骨泥浓缩骨髓复合物.术后3个月分别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①放射学检查:A组仅在供.宿结合部可见有骨痂包绕,异体骨周围无明显骨痂;B组及C组整个移植骨段周围均可见明显骨痂,C组骨痂延伸范围更广.②组织学观察:三组异体骨供.宿结合部均完全吸收,被大量骨痂取代且塑形良好;中间横断面A组异体骨周围可见少量内骨痂,B组可见少量内骨痂及外骨痂且被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所分隔;C组异体骨可见大量内外骨痂生长,髓腔内充满骨母细胞,外骨痂骨小梁已相互融合形成编织网状骨,但与异体骨间仍被纤维结缔组织间断分隔.③平均骨密度值测定:C组高于A、B组及对侧正常股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力学性能检测:A、B、C三组间大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均低于对侧正常股骨(P<0.05). 结论 钻孔并复合浓缩骨髓能促进大段移植骨的早期活化,提高新骨产量.
作者:胡飞;尚希福;谢涛;路玉峰;李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髋臼后柱骨折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收集60个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在髋臼后柱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计算其大直径、长度、置入角度以及置入点(A)到坐骨结节远端(B)的距离.同时在相同的三维重建骨盆模型上,垂直髋臼内侧面对后柱进行重切,每间隔1 cm取一个截骨面,测量每个截骨面的内外径和上下径. 结果 男性半骨盆58个,女性半骨盆62个.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大直径为(13.16±1.45)mm,虚拟三维圆柱体与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72.02°±6.05°、14.71°±6.98°和8.61°±3.96°,置入点位于坐骨结节内外侧缘的中线上,AB间距离为(15.18±1.97)mm.平均小内外径和上下径分别为20.11 mm、19.19 mm,明显大于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大直径.虚拟三维圆柱体的直径、长度、与矢状面的夹角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髋臼后柱可容纳7.3 mm的拉力螺钉,但男女的进针角度不同.螺钉的直径不能仅仅靠截骨面的直径确定.
作者:陈凯宁;王钢;曹良国;韩路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高能震波对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微血管密度(MVD)和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高能震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3.0~4.0kg,平均3.4 kg.联合应用甲泼尼龙和内毒素6周诱发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所有实验兔左后腿作为治疗侧,采用能流密度0.26 mJ/mm2,频率1 Hz,冲击量为2000次的高能震波治疗,右后腿作为对照侧,不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4、8、12周对股骨头行微血管墨汁灌注,研究股骨头MVD的变化,制作半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分别观察治疗侧和对照侧股骨头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 高能震波治疗后4~12周,治疗侧股骨头微血管增粗增多,与对照侧相比MVD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8~12周,治疗侧股骨头骨小梁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治疗侧股骨头与对照侧相比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数目较多,功能状态活跃. 结论 高能震波治疗能有效促进缺血性坏死股骨头的血管生成,改善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加速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作者:马焕芝;曾炳芳;李晓林;柴益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为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周围神经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免疫学实验依据.方法 128只BALB/C小鼠分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和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每组32只.对各实验组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分别在术后3、7、14、28 d将各组8只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分离,特异性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作用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 在各时间点中,化学去细胞神异体经移植组CD3+、CD4+、CD8+、CD25+阳性细胞率以及IL-2、IFN-γ、TNF-α阳性细胞率与假手术组、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化学去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的免疫源性等于或接近于自体神经,明显低于新鲜同种异体神经.
作者:李威;衷鸿宾;林星石;侯树勋;吴闻文;阮狄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扩髓治疗骨折不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以及相互联系.探讨扩髓并更换粗直径髓内钉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学机理,为临床运用扩髓治疗长骨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3个月龄雄性SD大鼠200只.对大鼠一侧股骨干骨折用不稳定固定方法制备肥大性骨折不愈合模型,随机选取40只作为模型鉴定,剩下16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扩髓治疗和对照组不扩髓治疗,每组80只进行随机配对研究.术后第1、3、5、7、14、21、28、42天取材.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标记血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折处VWF和VEGF的表达,来研究骨折处血管生成的时空特点以及与VEGF表达的关系. 结果 实验组的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时空分布上,在早期(1~7 d),实验组血管生成主要在骨外膜和软骨痂中.对照组主要在骨内膜;中期(7~14 d)实验组血管随着肉芽组织长入骨折间隙,对照组近骨内膜处血管增加,但是骨折间隙没有血管;后期(14~42 d)实验组骨内膜处出现血管,骨折间隙血管大量增加,对照组血管仍然局限在肉芽组织和骨内膜处,骨折间隙没有血管.实验组血管总数始终高于对照组.VEGF出现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与血管生成顺序一致,实验组VEGF表达普遍高于对照组. 结论 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中,扩髓可使骨外膜和骨痂血供代偿性增加以及刺激VEGF表达增加,血管总数要高于不扩髓组.VEGF表达时间和分布与血管的生成关系密切,提示治疗骨折不愈合中,VEGF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血管形成的时间、部位与数量.
作者:黄正;冯伟;傅文彧;肖德常;周琦;王晋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鞘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相应脊髓背根神经节(DRG)与胫骨骨痂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的表达变化.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予NGF 1μg/d连续鞘注14 d,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14、21、28 d分批处死动物,行骨痂X线评分、骨痂/骨干比值测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相应节段DRG与胫骨骨痂中的CGRP、SP表达.结果 术后21 d,NGF组X线评分低于对照组,21 d、28 d骨痂/骨干比值低于对照组.HE染色显示各时期NGF组软骨内成骨过程增强,骨痂成熟度高于对照组,骨痂改建过程提前且更为完全.CGRP、SP在DRG及胫骨骨痂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OD)值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DRG神经肽表达OD值与骨痂OD值明显正相关. 结论 鞘注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DRG与骨折骨痂中的神经肽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软骨内骨化,减小骨痂体积并加速骨折的愈合及塑形改建过程.推测神经生长因子与DRG神经肽参与了中枢神经调控外周成骨活动的过程.
作者:曹良国;王钢;陈凯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近40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成为骨科成功的术式之一,然而医生和患者都希望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及康复时间,于是代表了THA新技术的微侵袭技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nj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应运而生,成为关节外科发展的新技术.
作者:牛舜;朱庆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关节镜技术的普及,关节镜下ACL重建的病例在逐年增多.
作者:孔祥喆;赵金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来自四项随机或半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证据表明,股骨近端骨折接受半髋(HA)或全髋置换(THA)的患者,尽管其翻修的风险增高,但脱位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
作者:Mohit Bhandari;Joseph R Dettori;李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上接2008年第10卷第4期375页)五、安置钢板钢板在安置前,在板的干骺部空孔处,通过合适的夹具,旋入合需数量的标准套管(图4),夹具和套管与钢板上的螺纹孔必须对线正确,使螺钉能正确旋入,否则螺纹会旋坏或旋歪螺钉,然后去除夹具.
作者:钱不凡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鉴于中国和欧洲在臂丛损伤领域中所进行的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国际影响力,由上海华山医院和意大利Rovigo的S.Maria della Misericordia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欧臂丛神经损伤研讨会于2008年4月7~9日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成功举行.来自中国、欧洲及北美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大陆有来自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10名代表出席.
作者:陈亮;顾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