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7年12期文献
  • 硫酸葡聚糖/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化研究

    目的 探讨硫酸葡聚糖/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DS/rhBMP2/CS/CHA)在修复大段骨缺损中成骨化能力. 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DS/rhBMP2/CS缓释微球,并经冻干吸附到CHA中,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行右桡骨骨缺损的造模,分别将CHA、rhBMP2/CHA、DS/rhBMP2/CS/CHA植入骨缺损区域中并依次命名为CHA组、rhBMP2/CHA组、DS/rhBMP2/CS/CHA组,另设18只动物为空白对照组(只造模,不植入材料).术后4、8、12周抽血并取材,行血清骨钙素检测,移植骨标本行Micro-CT扫描并计算新生骨体积比,脱钙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 结果 72只动物术后恢复良好,术口未发生感染或移植物暴露.术后12周大体观察DS/rhBMP2/CS/CHA组骨组织的新生骨含量及质量优,硬度强,骨缺损区愈合较其他组好.血清学表明各时期DS/rhBMP2/CS/CHA组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CHA组、rhBMP2/C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结果表明DS/rhBMP2/CS/CHA组各时期均可观察到明显的成骨进程,明显的骨皮质和新生的骨髓腔,骨的重建进程快,材料的降解伴随着骨的重建,DS/rhBMP2/CS/CHA组的新生骨体积水平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表明各时期DS/rhBMP2/CS/CHA组的组织学形态良好,可见成熟骨皮质和新生骨髓腔,组织学形态好于CHA组和rhBMP2/CHA组. 结论 DS/rhBMP2/CS/CHA的人造骨材料具备良好的缓释rhBMP2的骨诱导机制,在参与修复大段骨缺损中展现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CHA和rhBMP2/CHA人造骨材料.

    作者:陈泽鹏;夏远军;韩冷;叶翔凌;林泽枫;章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二)——急性期处理、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存在很多难题.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很多老年骨盆骨折采用严格卧床的保守治疗.而国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研究表明:对于老年骨盆骨折,保守治疗的长期卧床可能带来很多并发症,且远期死亡率较高.对于不稳定型老年骨盆骨折,尽早、尽可能采用微创技术进行固定,便于患者恢复早期活动.对部分相对稳定的骨盆骨折是否进行早期手术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保守治疗时应特别注意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应当注意到老年人血管脆性大、骨折时易损伤的特点,在骨折急性期要特别注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可疑动脉损伤患者要及时介入治疗.应当认识到老年骨盆骨折整体治疗的观念,系统性骨质疏松治疗与康复治疗不可或缺.本文回顾了近10年关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治疗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提供参考.

    作者:王颢;吴新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锁定加压钢板外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骨搬运后搬移间隙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骨搬运后搬移间隙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应用LCP外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9例胫骨骨搬运后搬移间隙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岁(26~56岁).1例患者因断肢再植后肢体短缩行肢体延长,其余均为创伤性骨髓炎行骨搬运.胫骨骨搬运距离平均9.2 cm(7~12 cm),外固定支架带架时间平均20.1个月(13 ~25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至发生骨折平均1.8周(1~3周),其中2例合并对合端愈合后再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为4.1 d(3~5 d).5例患者骨折后出现不同程度成角畸形,术中无法完全纠正.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11 ~15个月(平均13.1个月)随访.LCP外固定时间平均9.0个月(8~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6个月(4 ~5个月).5例成角畸形患者骨折畸形愈合,但肢体外观无明显畸形.1例患者出现小腿广泛蜂窝织炎,予静脉应用抗生素后痊愈,均未出现钉道感染.拆除LCP外固定时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较骨搬运后拆除外固定支架时均无明显改变.髂骨供区及骨折植骨处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 结论 LCP外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是治疗胫骨骨搬运术后搬移间隙骨折的有效方法,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疗效确切,且外观小巧,但操作技术及术后护理等方面要求较高.

    作者:刘亦杨;沈立锋;张春;郭峭峰;林炳远;黄凯;鲁宁;马苟平;翟立锋;张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皮质剥脱术联合皮质外骨桥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萎缩型骨不连

    目的 探讨皮质剥脱术联合皮质外骨桥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萎缩型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4月采用皮质剥脱术联合皮质外骨桥技术治疗19例肱骨干骨折术后萎缩型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23~68岁,平均36.6岁;左侧10例,右侧9例.受伤至本次入院前接受手术治疗1次有8例,2次有6例,3次有5例.受伤至本次入院时间为12~106个月,平均26.3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价肩、肘关节功能. 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19例患者术后获13 ~78个月(平均28.9个月)随访.放射学结果显示术后6~8周移植骨板在断端开始骨重建,骨折线模糊,皮质外骨桥逐渐形成.19例患者骨不连均获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10~46周,平均16.8周.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0 ~98分(平均82.5分),其中优12例,良5例,可2例;MEPS评分为70~96分(平均84.4分),其中优11例,良5例,可3例. 结论 采用皮质剥脱术联合皮质外骨桥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萎缩型骨不连既能有效诱导成骨,又能够增加断端稳定性,可促进骨愈合.

    作者:吴敏;官建中;代秀松;朱仲廉;王晓盼;王照东;陈笑天;肖玉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后路截骨矫形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Kummell病并后凸畸形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矫形加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Kummell病并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经由后路扩大式经椎弓根截骨(mPSO)加仿生骨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1例胸腰椎Kummell病并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61.2岁;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13个月(平均11.4个月)随访.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2.1±0.5)分、(1.1±0.2)分]、JOA评分[(23.6±3.8)分、(25.5±3.2)分]、cobb角(8.1°±1.5°、13.8°±2.1°)分别与术前[(8.1±0.6)分、(12.1±3.6)分、51.3°±9.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分级末次随访结果:1例由术前C级改善至术后D级,3例由术前D级改善至术后E级;末次随访时患者植骨区均可见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 结论 对于进展至合并后凸畸形的胸腰椎Kummell病患者,后路截骨矫形加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焦云龙;潘玉林;郭小伟;孟庆勇;张怀栓;杨广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普通重建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普通重建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64例老年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普通钢板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7.9±5.6)岁;采用普通重建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7.1±5.3)岁;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内置物失效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普通钢板组和锁定钢板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3.2±3.2)、(12.4±2.9)个月,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2.2±10.7)、(58.1±11.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2±10.7)、(30.4±9.6)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7±0.7)、(4.5±0.7)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6.7% (26/30)、91.2% (31/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钢板组5例(16.7%)患者发生钢板断裂、螺钉松动、骨折延迟愈合等内固定失效,锁定钢板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和肩锁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老年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固定较普通重建钢板固定更少发生内固定失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斌;杨晓斐;吴红富;袁凤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1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分型等. 结果 共收集890例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男女比为4.56∶1,高发年龄段为青年组;Ⅲ型骨折多,占44.49% (396/890).A组621例,男女比为4.59∶1;B组269例,男女比为4.49∶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年龄中位数39岁大于B组3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7,P<0.001).两组高发年龄段均为青年组,右侧多于左侧.A组青年组构成比低于B组,中年组构成比高于B组(P<0.05),儿童组和老年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高发类型均为Ⅲ型,A组Ⅰ型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Ⅱ型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型骨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第1掌骨基底骨折多见于青年男性,右侧多于左侧,高发骨折类型为Ⅲ型.东部地区Ⅰ型的构成比高于西部地区,Ⅱ型的构成比低于西部地区.

    作者:刘松;陈伟;朱燕宾;李彦森;殷兵;王海立;刘磊;孙家元;陈霄;刘勃;杨光;杨宗酉;张飞;姬晨妮;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推进足踝部损伤的相关研究

    足踝部损伤临床上非常常见,但是依然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本期“足踝创伤”重点号共刊登8篇相关论著:1篇与pilon骨折相关,4篇与踝关节骨折相关,2篇与跟骨骨折相关,1篇与距骨骨折相关,涵盖了目前足踝部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

    作者:姜保国;徐海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pilon骨折患者预后特点分析

    目的 评价年龄和性别对pilon骨折预后的影响,并评价年龄分组与性别对预后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01例pilon骨折患者,收集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否合并糖尿病、暴力程度、是否为开放性骨折、骨折Rüedi-Allg(o)wer分型、骨折AO分型、是否接受一期手术等)在老年与非老年、男性与女性的分布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质量放射学评价标准、恢复工作时间、创伤性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度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预后.使用logistic回归和一般线型回归分析性别和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并利用似然比检验分析性别和年龄对预后的交互作用.结果 本研究纳入男性患者84例,老年患者12例.老年pilon骨折患者在性别(P=0.028)及受伤暴力程度(P=0.032)构成上与非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的女性所占比例大于非老年患者,老年人更易因低暴力损伤造成pilon骨折.控制上述影响因素,在平均41.2个月的随访期内发现年龄分组为复位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OR=3.919,P=O.041);年龄对性别与恢复工作时间的关联有交互作用(P=0.030). 结论 老年pilon骨折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非老年高,以低能量损伤为主,老年患者复位质量更差,但年龄和性别对中远期AOFAS的踝-后足评分无明显影响.结合这些预后特征,采取个性化适合的治疗方式可能更有助于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

    作者:何琦非;龚晓峰;许毅博;赖良鹏;李夏;杨磊;武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粉碎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粉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23例严重粉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2 ~67岁,平均39.6岁.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18例,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5例.通过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术后功能. 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6 ~ 3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0~ 100min,平均60 min;术中失血量10 ~ 40 mL,平均20 mL.仅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边缘部分表皮坏死,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骨折愈合和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距下关节均发生融合,无融合失败病例.术后跟骨解剖形态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B(o)hler角分别为12.47°±1.61°、30.58°±5.34°、30.09°±5.78°,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Gissane角分别为86.21°±7.70°、127.44°±7.61°、129.07°±5.47°,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B(o)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8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2.6%.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安全、可靠的一种手术方式.

    作者:徐杨博;魏代清;邓勇;鲁晓波;徐海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后踝骨折线分布研究

    目的 研究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后踝关节面骨折线分布特点. 方法 70例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纳入本研究.使用Mimics 16.0软件对所有患者的DICOM数据进行分析,去除距骨、复位骨折后,标识出后踝关节面上的骨折线.使用Photoshop 10.0将70例骨折线绘制于同一张标准化的胫骨远端关节面上,终根据骨折线出现频次绘制热图. 结果 尽管后踝关节面骨折线变化各异,大多数骨折线仍位于一弧形条带区域内.后踝骨折块关节面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面积的比例平均为14.96% (2.23% ~ 38.45%).出现频率高的后踝关节面骨折线起始于距离后缘切线20.4%的位置,结束于距离外缘切线58.7%的位置.结论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后踝关节面骨折线有一定规律,其位于一个弧形条带区域内.

    作者:于涛;张英琪;李兵;陈凯;朱辉;张明珠;赵有光;杨云峰;俞光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于踝关节水平位CT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特点及手术策略

    目的 探讨基于踝关节水平位CT不同类型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自行根据踝关节水平位CT上腓骨内侧壁和胫骨外侧面切迹前、中、后3处距离不同分为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和外展型3种下胫腓联合分离类型,其中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外旋型11例,外展型24例.根据不同下胫腓联合分离特点采用对应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术后1 2个月复位质量采用Burwell-Charnleys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系统.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48个月(平均19.3个月)随访.复位质量:旋前外旋型中解剖复位19例,复位较好7例,复位一般2例;旋后外旋型中解剖复位6例,复位较好4例,复位一般1例;外展型中解剖复位17例,复位较好6例,复位一般1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旋前外旋型为88.6分,旋后外旋型为89.4分,外展型为86.6分. 结论 根据自行分类的下胫腓联合损伤,不同分离方式有其临床特点,根据其临床特点采用相应方法复位、固定,疗效肯定.

    作者:王朝亮;黄素芳;王仲秋;孙雪生;朱涛;王英振;周东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

    目的 分析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例跟骨陈旧性骨折反屈畸形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31 ~ 49岁,平均40.5岁;行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资料,测量并记录距骨倾斜角、侧位距跟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及跟骨B(o)hler角,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功能. 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0.6个月(27 ~ 38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及距下关节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7.1周(12 ~ 22周).患者距骨倾斜角术前平均为2.5°(-6° ~13°),术后平均为13.2°(5°~19°);距跟角术前平均为-0.2°(-15°~10°),术后平均为20.2°(7°~25°);距骨第1跖骨角术前平均为21.1°(10°~30°),术后平均为9.9°(5°~14°);跟骨B(o)hler角术前平均为-25.6°(-39°~-10°),术后平均为22.4°(10°~35°);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26.6分(12~53分),术后平均为79.7分(72 ~ 89分);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分(6~9分),术后平均为2.6分(2~3分),以上指标术后较术前均有改善. 结论 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病理特征表现为跟骨高度丢失、距骨水平化和踝前撞击,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有效矫正畸形,恢复跟骨高度和后足的力线以及改善症状.

    作者:薛剑锋;梅国华;邹剑;顾文奇;施忠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过度跖屈型踝关节骨折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过度跖屈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18例患者为踝关节遭受过度跖屈暴力导致的过度跖屈型踝关节骨折,男6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47.6岁;影像学上表现为踝关节的矢状位不稳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骨折通常涉及内踝后丘,均有腓骨骨折.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后外侧切口和后外侧切口加后内侧切口,并用防滑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 ~ 25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时间11 ~16周(平均13周).术后外踝双钢板固定1例患者出现切口缘皮肤浅表坏死,经换药3周后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物失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为76 ~100分,平均94.8分,其中优13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过度跖屈型踝关节骨折是踝关节遭受过度跖屈暴力所致,其有自己的特点,治疗上不同于其他类型踝关节骨折,合理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秦晓东;张宇;方永详;杨峰;黄志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距骨体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距骨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的16例距骨体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17 ~ 56岁,平均35.6岁;通过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进行影像学结果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健康简明量表(SF-36)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临床结果评价. 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得13 ~52个月(平均33.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例患者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30 ~ 97分,平均69.8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2.5分;SF-36中躯体健康评分为18 ~55分,平均41.7分;精神健康评分为40~70分,平均54.1分.患者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2例,满意5例,一般满意4例,不满意3例. 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距骨体粉碎性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作者:李嘉;李亚星;陈宇;邓伟;吴仕舟;任毅;黄富国;张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方式后内侧人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

    目的 观察2种方式的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的19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2例,女7例;年龄21 ~61岁,平均37.4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采用后内侧直切口11例,后内侧弧形切口8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术后感染、骨折愈合情况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29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10.7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后内侧直切口患者的VAS评分为0~3分,平均1.1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3 ~100分,平均90.8分.采用后内侧弧形切口患者的VAS评分为0~3分,平均1.3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0 ~100分,平均90.1分.1例采用后内侧弧形切口的患者后内侧伤口不愈合,经过4个月的换药治疗后伤口瘢痕愈合. 结论 后内侧入路无论是直切口还是弧形切口,均可以为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提供良好的显露,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作者:芦浩;徐海林;姜保国;付中国;张殿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3D打印金属手术导板在复杂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体化金属手术导板在复杂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例上颈椎患疾合并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例,女1例;年龄3 ~ 36岁.术前均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导入计算机后,建立三维仿真模型,并设计置钉导航模板.在置钉导板引导下共实施后路手术2例,前后联合手术3例.通过术后CT评价螺钉位置是否正确.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施行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枚,椎板螺钉5枚.术后CT证实10枚螺钉位置均准确.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个体化金属手术导板引导上颈椎置钉手术准确率及安全性较高,对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患者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东升;王建华;杨永强;王迪;李洪吉;郑永强;廖穗祥;夏虹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