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大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NRK-52E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R组、空质粒+HR组、ADM质粒+HR组.采用Fugene HD转染试剂,将pcDNA3.1-myc-his B空质粒和ADM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NRK-52E细胞内,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转染效率,转染成功48 h后制作HR模型.锥虫蓝摄取法进行细胞计数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分光光度法检测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评价细胞活力;Annexin V和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ADM、Bax、Bcl-2、Fas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8、9(Caspase-3、8、9)的蛋白表达.结果 HR组ADM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DM质粒+HR组的ADM表达显著高于空质粒+ HR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R组活细胞计数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Bax、Bcl-2、Fas、活性Caspase-3、8、9表达显著上调,Bax上调更明显,故Bax/Bcl-2升高(均P<0.05).与HR组相比,ADM质粒+HR组活细胞计数和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LDH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Bax、Fas、活性Caspase-3、8、9表达显著下调,Bcl-2表达进一步上调,Bax/Bcl-2降低(均P<0.05).空质粒+HR组和HR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在NRK-52E细胞中的高表达可以减轻HR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实现的.
作者:苏晓乐;乔晞;李荣山;王艳红;刘新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冬虫夏草菌粉对5/6肾大部切除术大鼠肾脏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5/6肾大部切除模型组(SNx组,n=10)以及5/6肾大部切除+冬虫夏草菌粉干预组(CS组,n=10).术前及术后4、8、12周分别检测大鼠体质量、尿蛋白量变化,并于术后第12周末处死大鼠,检测血尿素氮、肌酐变化,取肾组织切片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βR Ⅰ)、Ⅱ型受体(TβR Ⅱ)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E-c adherin、α-SM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TGF-β1、TβR Ⅰ、TβR Ⅱ、磷酸化(p)Smad2/3、Smad7、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术后CS组大鼠的体质量高于SNx组,尿蛋白量及血尿素氮、血肌酐低于SNx组.肾脏组织病理分析显示,CS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均显著低于SNx组(均P<0.01).CS组TGF-β1、TβR Ⅰ、TβR Ⅱ、p-Smad2/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SNx组(均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SNx组(P<0.05),α-SMA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SNx组(P<0.05),Smad7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SNx组(P<0.05).结论 冬虫夏草菌粉对5/6肾大部切除大鼠肾脏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其抑制TGF-β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以及抑制EMT的发生有关.
作者:潘明明;张明辉;倪海峰;陈俊峰;徐敏;刘必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基因启动子及转录区域内组蛋白尾部乙酰化修饰的影响.方法 采用染色质共免疫沉淀与实时定量PCR技术,观察高糖及TGF-β1对PAI-1基因启动子及转录区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9位乙酰化(H3K9Ac)修饰的影响;并应用共免疫沉淀方法探讨转录因子CREB结合蛋白(CBP)与Smad3、Sp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在PAI-1基因启动子的4个区域内,TGF-β1(10 μg/L)刺激显著增加了P1、P2、P3区域的H3K9Ac修饰(均P<0.05),而在距离转录起始点较远的P4区域,H3K9Ac修饰水平没有明显改变;而在PAI-1基因的转录区,TGF-β1刺激显著增加了T1区域的H3K9Ac修饰(P<0.05),而T2区没有明显改变.高糖刺激引起系膜细胞内PAI-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P1区域H3K9Ac修饰显著增加(P<0.05),应用TGF-β1中和性抗体预处理显著抑制了高糖引起的PAI-1基因启动子区H3K9Ac修饰(P<0.01).TGF-β1刺激能够显著诱导Smad3、CBP蛋白结合在P1、P2、P3区域(均P<0.05);同时,TGF-β1刺激能够诱导CBP、Sp1与Smad3蛋白的结合,进而引起H3K9Ac修饰.结论 TGF-β1能够诱导PAI-1基因启动子与转录起始区发生H3K9Ac修饰,促进Smad3与Sp1及CBP蛋白相互结合,促进PAI-1基因的转录表达.
作者:刘念;崔英春;贾冶;远航;罗萍;苗里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组织归巢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制备大鼠CRF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RF模型组和EPO治疗组.从第3周开始,治疗组大鼠每次皮下注射重组人EPO 50 IU/kg,每周3次,共6周.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蛋白、血红蛋白(H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残肾组织EPO及其受体(EPOR)、归巢因子及其受体(SDF-1、CXCR4、Ang-1、Tie2、SCF、c-Kit)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EPO治疗可上调残肾组织归巢因子及其受体(SDF-1、CXCR4、Ang-1、Tie2、SCF、c-Kit)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P<0.05);同时,EPO治疗还可上调残肾组织EPO及EPOR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P< 0.05).此外,EPO治疗还能下调大鼠Scr、BUN和尿蛋白水平(均P<0.05),上调Hb水平(P<0.05).结论 EPO能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肾功能,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激活残肾组织归巢因子而参与损伤肾脏的修复有关.
作者:李镇洲;万建新;崔炯;陈俊;高娜;许艳芳;邹臻寰;尤丹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磷酸钙晶体对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钙化的影响.方法 尿毒症患者血清在37℃下孵育3d,超速离心法从尿毒症血清中分离磷酸钙晶体和无晶体血清,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分析晶体的形态及化学特征.体外培养HASMCs,分为以下4组:对照组、尿毒症血清组、磷酸钙晶体组和无晶体血清组.茜素红染色及甲氧酚酞络合酮法检测HASMCs钙化结节的形成及细胞内钙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桥蛋白(OPN)、核结合因子α1亚基(Cbfα1)、碱性磷酸酶(ALP)、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MGP)的mRNA表达.Cbfα1、OPN和BMP-2的蛋白表达用Westcrn印迹和ELISA法检测.结果 尿毒症血清可诱导磷酸钙晶体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尿毒症血清明显促进HASMCs钙化结节形成,增加细胞内钙含量(P<0.05),并上调细胞BMP-2、OPN、Cbf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 0.01);而磷酸钙晶体亦促进HASMCs钙化结节的形成,增加细胞内钙含量(P<0.05),上调BMP-2、OPN、Cbf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无晶体血清组的HASMCs胞内钙含量和上述成骨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尿毒症血清可能通过诱导磷酸钙晶体的形成促进血管钙化的发生.
作者:刘曜蓉;方炜;张琳;林爱武;倪兆慧;钱家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ELISA法和LABScreen法检测HLA抗体结果的差异性,并分析两者对移植肾排斥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本科做肾移植和随访发现肌酐异常并且有肾穿记录怀疑移植肾排斥或者临界改变的患者,用莱姆德抗原板(LAT)和混合抗原板(LAT-MIX)通过ELISA方法检测HLA抗体,并与LABScreen技术检测的HLA抗体结果比较,研究两种方法对肾移植排斥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共277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新移植230例,随访47例,术前HLA抗体阳性病例ELISA法为27例(9.7%),LABScreen法为145例(52.3%).其中ELISA法阴性而LABScreen法阳性的病例为118例(42.6%),ELISA法阳性的病例LABScreen法均阳性.未出现LABScreen法阴性而ELISA法阳性的病例,LABScreen法阳性而ELISA阴性的118个病例中,术后出现移植肾排斥的病例为41例(34.7%).两者均阴性的132个病例中,出现术后移植肾排斥的病例为24例(18.2%)(P=0.003).排斥组术后两周HLA抗体荧光强度不低于术前的占31%,而在非排斥组,术后两周HLA抗体荧光强度不低于术前的比例仅占12.8% (P< 0.01).结论 LABScreen法在对HLA抗体检出率及敏感性上远高于ELISA法,并与移植肾排斥密切相关.
作者:吴萍萍;金娟;王宇成;王霞月;陈江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骼肌萎缩现象,并初步探讨自噬在骨骼肌萎缩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2012年本市4家医院确诊为CKD5期的22例尿毒症患者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直肌活检.将8例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并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及6例确诊为腹壁疝并拟行腹壁疝修补术患者设为对照组,于手术时留取少许腹直肌标本.所有标本行HE染色,观察肌纤维形态并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骨骼肌自噬小体.采用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eclin-1及Bcl2-腺病毒E1B结合蛋白3(Bnip3)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KD患者腹直肌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2982.20± 629.42) μm2比(3928.01±836.9)μm2,t=-2.86,P<0.05],LC3B、Beclin-1及Bnip3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3.50、6.76,均P<0.05),且LC3B(Ⅰ及Ⅱ型)、Beclin-1、Bnip3的蛋白表达量亦显著高于对照组(t=3.51、3.97、2.46、2.49,均P<0.05).电镜检查发现CKD患者腹直肌中存在大量的自噬小体,而对照组少见.结论 CKD患者存在骨骼肌萎缩及自噬活化现象,推测自噬活化可能参与了CKD患者骨骼肌萎缩的发生.
作者:黄娟;袁伟杰;殷俊;王嘉琳;王玲;谷立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2012.12)、EBCO (1996-2012.12)、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和中文万方数据库(1996-2012.12).手工检索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相关文献,包括会议摘要等.检索无语种限制.纳入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比较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提取资料,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碳酸镧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降低血磷水平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6,95% CI(-0.27~0.15),P=0.57],但碳酸镧治疗组血钙水平低于含钙磷结合剂,两组间因不良反应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碳酸镧治疗组高钙血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磷结合剂.结论 碳酸镧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有效,且其高钙血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磷结合剂.
作者:张晓娟;郭华;唐少文;张沙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256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566例IgA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6.6%,其中CKD 1~5期各期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6.2%、37.4%、66.4%、87.7%和76.4%.IgA肾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男性、CKD分期高、肾活检病理球性硬化比例高.肾功能正常(CKD 1~2期)IgA肾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男性、CKD分期高、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及肾活检病理球性硬化比例高.肾功能受损(CKD 3~5期)IgA肾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CKD分期高及肾活检病理球性硬化比例高.结论 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36.6%,明确IgA肾病肾功能正常及受损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本病的综合防治.
作者:梁孟君;欧姆;陈绪敏;张望;陈崴;杨琼琼;毛海萍;余学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食欲减退或厌食是血液透析(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生长激素释放的多肽胃促生长素(ghrelin)被认为可改善食欲,并调节能量代谢,从而改善营养状况[1].为进一步探讨慢性肾衰竭HD患者营养状况与血ghrelin间的关系,我们观察了血ghrelin与传统营养指标的相关关系.一、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的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被分为以下3组:(1)维持性血液透析组(HD组):29例,男13例、女16例,年龄(61.38±10.47)岁;(2)慢性肾衰竭组(CRF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65.20±5.52岁);(3)健康对照组: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60.59±4.29)岁.排除心、脑血管、肿瘤等各种严重疾病患者,各组间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均获知情同意.
作者:谭荣韶;刘岩;葛月辉;钟小仕;覃丹平;何育勤;曾彤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近年研究发现,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中检测到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其滴度与蛋白尿的消长相关,表明PLA2R是IMN重要的靶抗原[1].现已明确T细胞在膜性肾病动物模型Heymann肾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2],但目前尚未见IMN患者T细胞受体(TCR)Vβ基因表达方面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成人IMN患者TCR Vβ基因表达及其与血清抗PLA2R抗体的相关性分析,来探讨IMN疾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
作者:周广宇;金玲;毕丽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Gremlin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一种内源性拮抗剂,对胚胎发育、生长和细胞分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1].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remlin与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我们对Gremlin在糖尿病肾损害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尚知之甚少.TGF-β1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 1/2)在DN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GF-β1及其下游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可导致肾组织纤维化[2-3].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体外高糖环境下小鼠系膜细胞ERK1/2通路可被激活[4].本研究通过转染Gremlin基因,观察其对高糖环境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Cs) TGF-β1、CTGF及磷酸化ERK1/2 (p-ERK1/2)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DN发病的分子学机制及寻找早期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黄海霞;黄海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也是一类以进行性肾间质纤维化(RIF)为特征的疾病.研究表明在DN状态下,肾脏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均能发生表型转换而表现间充质细胞特性参与RIF[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其下游基因内皮素1 (ET-1)均能导致上皮细胞转分化(EMT)[2-3].但二者是否参与DN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TEMT)及其相互作用并不清楚.本研究观察高糖环境下HIF-1α、ET-1、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以及HIF-1α siRNA转染和ET-1特异性A受体拮抗剂BQ123对其的影响,旨在探讨HIF-1α和ET-1在高糖诱导TEMT中的作用.
作者:唐琳;李慧;张娜娜;陈慧娟;房豫东;王刘伟;刘章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HBx基因(乙肝病毒X基因)编码的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后,可通过胞质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胞核的转录因子参与宿主细胞增殖或凋亡过程[1].HBx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已成为热点问题之一[2-3].有学者将HBx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足细胞后,发现HBx基因可抑制足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4].但目前有关HBx基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拟探讨HBx基因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HBx基因在HBVG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何平;商惠萍;李德天;冯国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肾间质纤维化(RIF)是慢性肾脏病(CKD)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在RIF时表达明显增加[1],PAI-1在RIF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是重要的纤维化调节因子.本研究应用TGF-β1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检测SHh通路能否被激活,同时予SHh信号通路阻滞剂环杷明(cyclopamine,CPN)观察阻滞此信号通路对PAI-1表达的影响.
作者:丁红;王宗谦;马健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儿,男,12岁,因反复水肿、肢体抽搐半年于2012年10月12日入院.患儿出生后被发现双手、足六趾畸形,4岁体检时发现右侧孤立肾,当时肾功能正常,未予特殊处理.因智力低下,高度近视,至入院时仍未上学.尿量少,500~ 600 ml/24 h,其父母非近亲婚配,无类似家族史.入院查体:BP 111/68 mm Hg,体质量48 kg,身高1.38cm,体质量指数25.2 kg/m2,面色苍白,全身非凹陷性中度水肿.腹膨隆,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茎短小,长约1.5 cm,直径约1.0 cm,两侧睾丸可及,约黄豆大小,双手足六趾畸形.血生化检查:BUN 55.97 mmol/L,Scr1319 μmol/L,eGFR 5.12 ml.min-1·(1.73 m2)-1,Hb 56 g/L.
作者:陈敏广;梁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欧洲糖尿病学会2011年年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已有3.36亿糖尿病患者和2.8亿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年有460万人死于糖尿病,而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465亿美元.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一种以进行性肾脏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已有研究证实,上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促进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而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内皮细胞转分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是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机制.本文就EndMT的细胞分子机制以及它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参考.
作者:陈利佳;刘芳;付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ntigen,TINag)是一种主要表达在肾脏近曲小管基底膜,少部分表达在远端小管和鲍曼囊以及肠黏膜基底膜的膜糖蛋白[1-3],相对分子质量大致为48 000 ~ 58 000.TINag与Ⅳ型胶原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具有较高的亲和力[4-5],对维持小管基底膜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它也可能是人类抗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抗体介导的间质性肾炎的特异性抗原[6].虽然TINag已明确主要表达在肾组织小管基底膜,有关其研究也已有近20年,但其生物学功能仍然不完全清楚.为此,我们结合国内外文献及我们以往的研究工作,综述TINag在肾脏病研究中的进展,以期引起同行重视.
作者:杨叶猗;肖力;刘伏友;Yashpal S.Kanwar;孙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纠正CKD患者的贫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及国际组织都曾发布过肾性贫血治疗的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对肾性贫血的评估和管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作者: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国专家组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