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述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血红素氧化酶/内源性一氧化碳系统参与与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学习、记忆、嗅神经功能、神经信号传递等.
作者:张清华;喻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也可以转化为神经细胞,因其取材容易,分离、培养、扩增等方法成熟,使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本文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可塑性、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及其机制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作者:田有勇;汤翠菊;方思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心钠素又称心房利钠多肽,具有强大的利尿利钠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中心钠素浓度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屈传强;郭洪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和转移瘤在病程中发生脑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屡有报告,但以典型的SAH为首发症状者甚少,我院近10年来收治3例,报告如下.
作者:胡新明;陈永键;张学军;李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3岁,因头昏头痛6月,加重伴步态不稳10余天入院.入院查体:悬雍垂略向右偏,左侧咽反射减弱,伸舌偏向右侧,Romberg征(+),向右侧倾倒,双侧跟膝胫试验(+),双侧指鼻试验(+),双侧Barbinski's征(-).
作者:孙刚;张生才;张卫东;张春光;可宗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腑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开颅手术或定向活检证实为脑神经胶质瘤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9例均有颅高压表现,CT扫捕共发现23个病灶,其中病灶累及3个脑叶者5例,累及2个脑叶者4例.CT平扫病灶呈高密度5个,等密度5例,低密度13例,大多数病灶强化不明显,瘤周轻中度水肿.4例行MRI检查发现胼胝体肥大2例.9例均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结论CT扫捕易误诊为转移瘤,MRI扫描对脑神经胶质瘤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分割放疗是控制肿瘤生长及延迟复发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郑兆聪;王守森;王如密;赵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犬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扩增并经BrdU标记及预分化处理后,通过脑室或循环途径将其植入脑干损伤模型组及对照组动物脑内或体内,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其在损伤脑区及其它脑区的分布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组(C、D组)BrdU阳性细胞在脑损伤区的分布明显多于(P<0.05)对侧非伤区、对照组(A组及B组)同部位、及其它非损伤脑区.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对损伤脑区有亲合性;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可通过向损伤脑区的迁移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戴宜武;徐如祥;赵春平;姜晓丹;杜谋选;邹雨汐;蔡颖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谱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59例,脑梗死患者21例,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脂蛋白谱(SLPG).结果脑出血、脑梗死患者血清TC、LDLC、前β脂蛋白(preβLP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值,且两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脑梗死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判别分析优选出LDLC、AL、preβLPl为判别腑血管病(CVD)的指标,判对率为71.3%.结论LDLC、AL、preβLPl可作为临床预测脑血管病的重要指标.
作者:周娟;张暋;李小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中青年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否与脑部的痫性放电有关.方法利用心、脑电Holter同步临测,观察出现心动过速是否同时有脑部的痫样放电,对有痫性放电的病人按癫痫用卡马西平治疗,4个月后评价药物疗效.结果60例痫人中有34例中在监测过程中记录到心动过速,其中13例同步记录的脑电图上有痫性放电,加用卡马西平治疗后10例发作停止,2例无效,1例失访.结论中青年原因不明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部分与癫痫发作有关,心、脑电Ho1ter的同步监测是明确诊断有用的工具.
作者:张书琼;王一萍;王学峰;李发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了7例颅脑创伤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1u)、乳酸(Lac)、丙酮酸(Pyru)、甘油(Gly)、乳酸/葡萄糖比值(L/G)和乳酸/丙酮酸比值(L/P)的变化规律以及亚低温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捅人患者脑创伤病灶半暗带区、相对正常脑组织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为0 3μl/min.每1 h收集1管透析液.7例患者的平均收集时间为65.00±18.45 h;收集的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Glu、Lac、Pyru和G1y.结果患者大脑创伤病灶组织的Glu、Lac、Pyru、Gly、L/G、L/P与相对正常脑组织中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脑细胞间液的Glu、Gly含量均明显低于腹腔皮下组织的相应值;而Lac含量高于皮下组织的含量.结论微透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颅脑创伤患者脑和皮下组织细胞间液生化指标的手段.
作者:只达石;黄慧玲;张赛;李爱林;张国斌;范维佳;王辰;莫丽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丹颐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丹颐组(20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于发病48 h内接受治疗.SAH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丹颐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丹颐100ml,静脉滴注,l/d,共10 d.结果1个月内,丹颐组的CVS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发病第14 d时,丹颐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SAH对照组(P<005).结论丹颐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作者:韩明姬;赵新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在修复颅骨缺损畸形中的作用.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2年7月间,应用Medpor修复颅骨缺损畸形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月~4年,外观形态满意,无明显外露、移位、活动,亦无其它并发症.结论Medpor是目前修复颅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作者:邢新;张敬德;孙美庆;杨志勇;薛春雨;郑健生;李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征与手术疗效.方法同顾分析12例脑型吸虫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及预后.结果12例均行CT扫描,6例加MRI扫捕,表现为片状水肿无强化3例,片状水肿区内单个或多发散在结节状等或高密度强化灶9例,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8例.手术治疗10例,9例行病灶切除,1例行单侧颞肌下减压术,非手术治疗2例.9例术后病检为血吸虫肉芽肿,CT复查,病灶消失.结论脑实质内片状或散片状水肿区伴单个或多发强化密度均匀结节灶,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可作为诊断依据.单发或多发结节灶伴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为手术指征.
作者:张帆;王国安;刘光辉;刘庆华;孙道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26例顽固性枕大神经痛患者采用局部减压及部分神经切除的显微手术治疗.对有肿物压迫者给予切除,对血管压迫者行血管减压术,原因不明者行部分神经切除术.结果术后24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缓解.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
作者:王翀;赵洪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电磁刀在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脑和脊髓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应用该法切除82例常见脑和脊髓肿瘤,比较不同切割模式的作用、输出功率和刀头选择,总结电磁刀的适应证.结果脑膜瘤全切率为95%,垂体瘤为85%,听神经瘤为80%,胶质瘤为88%,脊膜瘤和神经鞘瘤为100%.无明显人为神经和重要血管损伤.结论应用电磁刀配合显微手术能够明显提高腑和脊髓肿瘤的全切率,并能减少重要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作者:雷鹏;王钰;荔志云;张玉;周杰;田立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激活后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损伤作用的可能机制,阐明帕金森病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建立原代小胶质细胞培养、筛选和鉴定的方法,以细菌细胞壁脂多糖为工具药激活小胶质细胞,通过免疫组化、MTT、ELISA等方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的变化.结果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体积增大,OX-42表达上调,释放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合成超氧阴离子(O2-)及分泌细胞因子TNF-α量显著增多,而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结论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可能与释放NO、O2-及细胞因子TNF-α等细胞毒性物质有关.
作者:周慧芳;薛冰;李艳;牛东滨;王晓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度脑损伤后高血糖反应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入院后24 h内测定的空腹血糖值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血糖组(血糖值>6.11 mmol/L)与正常血糖组的GOS良好率和死亡率,同时比较高血糖组中不同GCS的血糖水平.结果高血糖组GOS良好率(21.7%)低于正常血糖组(35.6%),而死亡率(43.5%)高于正常血糖组(26%);高血糖组中GCS 3~5分组血糖值(12.37±2.27)mmol/L明显高于GCS 6~8分组(9.0±2.0)mmol/L.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因应激反应或损伤下丘脑、脑干等因素易出现血糖升高,伤情越重,血糖越高,且严重影响预后,过高血糖是导致伤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漆建;余定庸;唐文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中及术后对18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实行Photofrin(光敏素)光动力学疗法的疗效.方法于术前24 h静滴血Photofrin,术中大体全切或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并且在残留瘤腔内激光照射,术后24 h通过光纤追加照射一次.结果随访3~14月,16例病人仍处于影象学无瘤生存状态,1例明确复发,1例可疑复发.无术后持久神经功能缺失和死亡.结论光敏素Photofrin激光光动力学治疗脑胶质瘤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志林;贝伟红;柯以铨;徐如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表达热休克蛋白70(HSP70)鼠脑胶质瘤细胞(C6细胞)瘤苗在体外的主动免疫抗瘤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抗瘤机理.方法用灭活经诱导高表达HSP70的C6细胞作瘤苗,体外刺激SD大鼠脾细胞,进行肿瘤杀伤试验.用MTT法检测其杀伤活性,FCM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杀伤瘤细胞的变化.结果1.经C6细胞瘤苗刺激的大鼠脾细胞较直接用灭活C6细胞刺激的大鼠脾细胞或新鲜大鼠脾细胞对C6细胞的杀伤率显著增高,其中经C6瘤苗刺激6 d后的大鼠脾细胞的杀伤率高,它对热休克型和野生型C6细胞的杀伤率分别达99.25%和63.10%(E:T=20:1).这种杀伤活性可被鼠HSP70单抗所阻断.2杀伤试验时,FCM检测到亚二倍体峰,电镜发现靶细胞出现凋亡小体.结论高表达HSP70的C6细胞瘤苗,在体外有显著的免疫原性,可激活大鼠脾细胞对同源C6细胞产生有效的杀伤.通过使靶细胞凋亡可能是这种瘤苗主动免疫抗瘤效应的一个重要的杀伤机制.
作者:康德智;林元相;苏东辉;何理盛;连葆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内皮素(endothelin,ET)-1有无直接诱导原代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以及其作用通过的ET受体亚型.方法神经元培养取自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培养5 d后分别加入0.2nmo1/L,20nmol/LET-1处理24 h,用Annexin V、Hoechst 33258染色半定量测定细胞凋亡.再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定量检测ET受体A拮抗剂(BQ123)或ET受体B拮抗剂(BQ788)对20 hmo1/L ET-1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效果.结果 0.2 hmol/L ET-1未显示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20 hmol/LET-1处理后24 h,培养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Q123和BQ788分别部分阻断了20 nmol/L ET-1诱导神经元凋亡的作用(P<0.01),但阻断效果不完全.结论20nmol/L ET-1可直接诱导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其A受体和B受体业型共同实现的.
作者:徐安定;吴宜娟;苗海锋;卓文燕;曾子华;狄静芳;谭少华;郑佩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持续钠电流的变化,探讨钠通道阻滞剂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机理.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SD大鼠(10~14d)海马CA1区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脑缺血对持续钠电流的影响.结果缺血3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到正常时的1.59+0.26倍(P<0.05),缺血5 min时增加到正常时的2.92±0.46倍(P<005).结论脑缺血时钠通道开放,持续钠电流增加.
作者:张一;周岱;庄心良;焦志华;王士雷;颜涛;陈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完成28例颅内肿瘤手术并对其平均注册误差,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正常结构的保护及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8例平均注册误差为2.87±0.56 mm,术中病灶定位准确,全切除19例(67.9%),次全切除3例(10.8%),大部分切除4例(14.2%),部分切除2例(7.1%),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颅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和切除病灶,保护神经功能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柯以铨;徐如祥;王清华;王向宇;叶衍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小儿交通事故伤致颅内血肿合并多发伤的诊治体会.方法28例小儿交通事故伤致颅内血肿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年龄1~14岁.均行头部开颅手术及其他部位损伤的处理.结果本组病人中共治愈23例,治愈率82.3%,中残2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主要为重型颅脑伤,其次为失血性休克和其它内脏并发症.小儿交通伤的临床表现严重而复杂,主要特点有:(1)头部损伤程度重;(2)合并伤多;(3)容易漏误诊.结论小儿交通伤致颅内血肿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的病情凶险而复杂,应根据患儿伤情程度及局部情况及时手术及处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李江山;程成;江勇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传统药物治疗的疗效,指出引入新的治疗方法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后呼吁重视应用外科与血管内治疗方法预防中风的发生.
作者:李铁林;刘亚杰;刘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范围很广,本文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和顽固性疼痛两种疾病的外科治疗为例,探讨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在自金森病治疗中,立体定向苍白球切开术得到了重新修正,神经组织移植的热情依然未减,深部脑刺激电极(DBS)治疗又增添新路.在癌痛和慢性疼痛的外科治疗中,阻断痛觉传导径路、DBS和植入吗啡微量泵等方法并存.随着现代影像学引导手术和放射外科的发展,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这一综合学科正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崭新阶段.
作者:田增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了使神经外科手术操作不造成脑组织的损伤,必须依赖各种方式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监测术中的神经功能.方法本文着重阐述目前常用的神经生理监测手段在术中的应用,分析脑电图、诱发电位、肌电图在术中应用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的要点,讨论麻醉对电生理监测的影响、术中监测的特殊要求、优缺点和发展前景等.结论术中神经生理监测能促进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和大限度地减少神经损伤.但它尚需要在神经外科手术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作者:王向宇;徐如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