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期修补巨大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9例去大骨板减压所致颅骨缺损病例,分别在第一次手术后4~8周(平均5.2周)颅压正常后实施颅骨修补术,并对局部组织在不同时间的生理修复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第四周手术者,局部渗血明显,胶原基本成熟.有5/16的病例局部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第6周后手术者,局部胶原成熟,有12/33的病例有轻度异物肉芽肿反应.术后局部无积液35例,8例少许积液,中等量积液5例,大量积液1例为骨水泥修补.全组均在术后7~9 d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无植片移位变形.结论在第一次手术后6周左右颅内压正常时修补巨大颅骨缺损为宜,这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影响,并有利于脑伤康复.
作者:唐运涛;刘伦波;陈宏刚;彭涛;韩杨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垂体泌乳素腺瘤性原发性闭经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0年收治的5例垂体泌乳素腺瘤引起的原发性闭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肿瘤类型及生长方向分别行经颅或经蝶入路手术,5例垂体瘤次全切除3例(侵蚀型),全切除2例(局限型).所有患者视力障碍均明显改善,血清PRL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只有1例患者在术后辅以溴隐亭治疗时有药物依赖性月经.结论此型垂体泌乳素腺瘤侵袭性强,手术治愈率低,术后辅以溴隐亭治疗可提高疗效,增加治愈机会.
作者:盖延廷;鲍伟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2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时机、术式、疗效进行分析.其中5例外减压;7例行内、外减压.结果12例病人全部存活,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减压术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重要救命措施,但要把握手术时机和术式,术前强力脱水后瞳孔回缩的病人预后良好.
作者:徐锋;周炳华;李勇;管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分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术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作者:李子强;季建伟;陈世伟;张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柞蚕蛹性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2例柞蚕蛹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患者在进食用柞蚕蛹后30min~6 h内发病,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多伴烦躁和恐惧.对治疗反应良好,在4~36 h内痊愈.结论柞蚕蛹性脑病是以锥体外系症状伴烦躁和恐惧为主要表现的预后良好的疾病.
作者:刘庆;周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凝血、纤溶机能异常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形成中的作用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动态测定16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手术前后和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后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下降,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结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形成,与患者凝血纤溶机能异常有关.输入冷沉淀和新鲜血浆有助丁患者凝血纤溶机能的改善.
作者:江野峰;梁庆新;何锦;钟树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时机和提高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42例术后病人进行高压氧治疗,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10 d 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与非高压氧治疗3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恢复至ADL Ⅰ级17例(41%),ADLⅡ级11例(26%),ADLⅢ级14例(34%).对照组ADL Ⅰ级12例(32%):ADLⅡ级8例(21%);ADLⅢ级13例(34%);ADLⅣ级3例(8%);ADL V级2例(5%).结论脑出血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可取得更佳效果.
作者:林述凯;王子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钻孔闭式引流和YL-1型穿刺针引流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2例CSDH病人,45例行钻孔闭式引流术(甲组),17例行YL-1型穿刺针引流术(乙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复发率为6.5%,并发症率为4.1%,乙组复发率为27.7%,并发症率为22.2%.结论钻孔闭式引流较YL-1型穿刺针引流可明显减少CSDH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刘建刚;葛海涛;严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应用微创血肿碎吸和大剂量尿激酶溶解引流,超早期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CT定位,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血肿碎吸、大剂量尿激酶溶解引流,超早期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32例.结果血肿基本清除2 d 5例,3 d 19例,7 d 8例.对侧肢体瘫痪6 h内好转4例,3 d内明显恢复11例,3周内明显好转19例.3个月后ADL分级:ADL I级8例,ADLⅡ级10例,ADLⅢ级8例,ADLⅣ级1例,ADLV级1例.死亡 4例,死亡率为12.5%.结论应用微创血肿碎吸、大剂量尿激酶溶解引流,超早期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具有脑损伤轻微、操作简便、起效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及费用低的特点,它弥补了开颅手术和保守治疗的不足,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薛长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超甲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按入选标准筛选合适病人进行溶栓,以相同时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加基本恢复率分别为45.7%和17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溶栓组大面积脑梗塞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率为31.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P=0.012).两组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于大面积脑梗塞具有不可比拟的疗效.由神经内科医生亲自床边监测TCD,有利于溶栓过程的用药指导及疗效判定,为提高溶栓恢复率和总有效率提供有力保证.
作者:钟剑萍;欧阳同伟;刘健;梁国新;李艳;卢莘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细胞替代治疗是重建受损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恢复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策略.以往人们把细胞替代的研究重点放在胎脑细胞移植上,而且在治疗神经系统外伤和变性疾病的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供体细胞来源的有限性及使用人体胚胎所面临的伦理道德的争议限制了它在临床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神经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在总结细胞替代策略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神经干细胞在细胞替代治疗方面的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金澎;徐如祥;姜晓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癫痫患者体内的性激素的水平与正常人不同,其癫痫发作与性激素水平有关.性激素、癫痫以及抗癫痫药物之间相互影响.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克罗米酚以及天然或者合成的孕激素对一些癫痫患者的发作有效.
作者:马昱;汪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近几年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由于其具有取材方便,回植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等优点,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着重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鄂艳;余勤;盛丽先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外伤性基底节区损害是颅脑外伤中较为少见的类型,主要为颅脑外伤后基底节区域的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基底节损伤后的常见病理改变有外伤性基底节出血和外伤性基底节缺血.由于影像学的进展,其正确诊断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本文对外伤性基底节损害的流行病学、分类、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预后等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冯东福;卢亦成;朱志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Vogt-小柳-原田氏病是一种伴有脑膜炎症、听觉障碍和皮肤异常等症状的双眼严重渗出性色素膜炎症的疾病.临床少见,我们收治3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光强;张永翠;毕建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93~2002年我科共收治6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均经显微手术治愈,报告如下.
作者:谭宗德;罗晓明;李平;程新富;徐延森;秦晓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于1995年12月5日以腰腿痛5年,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年为主诉收入我院.病后腰腿痛逐渐加重,尤以咳嗽及排便时为甚.近半年来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以右腿为重,伴二便困难.查体:强迫屈髋体位,T10水平以下皮肤痛温觉减弱,右下肢肌力Ⅳ级,左下肢V级,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减弱,双跟腱反射消失,双Babinski征阴性.
作者:季建伟;杨国瑞;高来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亚急性垂体卒中的诊断及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亚急性垂体卒中49例,其中男27例,女22例,分别采用额下入路、翼点入路、经鼻一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术后对视力损害、视野缺损及眼肌麻痹疗效满意,有效率分别为84.04%、79.22%、100.00%.结论亚急性垂体卒中临床表现以视力、视野损害及头痛为主,症状多不典型,头颅CT/MRI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应在术前行完整的内分泌功能评估,于常规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择期手术治疗,其手术术式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曾军;黄勤;曾白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我科3年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系统治疗方法及相应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对186例HIE患儿在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系统治疗,对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例HIE中足月儿149例(80.1%),早产儿37例(19.9%).病死率7.5%(重度HIE20.5%,中度5.1%,轻度0).随访109例,后遗症发生率16.5%(重度HIE60.7%,中度6.1%,轻度0).早产儿HIE者中度预后不良占37.0%,重度60 7%.结论重度和早产儿HIE预后较差.针对不同阶段病情特点给予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李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脑膜瘤裸鼠皮下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手术切除的4例新鲜人脑膜瘤标本制成组织块,接种于1 5只裸鼠的皮下,连续喂养12周,观察各组皮下肿瘤的生长情况和组织形态特征,并进行移植瘤传代实验和染色体鉴定.结果接种的1 5只裸鼠中12只有皮下肿瘤生长,成瘤率80%;皮下移植瘤无明显浸润生长,由裸鼠皮下血管供血,其病理形态特征与人脑膜瘤基本一致;传代后组织学类型与细胞核型均未改变.结论裸鼠皮下移植是建立人脑膜瘤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可用于脑膜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作者:张洪涛;陈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湿热环境对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改良Carey法制作猫颅脑火器伤模型,24只成年猫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枪伤组、高温高湿组和湿热枪伤组,通过伊文氏蓝测定,定量评价血脑屏障损害程度.结果全部动物生命体征稳定,无死亡.高温高湿组通透性轻微增高,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枪伤组引起血脑屏障损害;湿热枪伤组血脑屏障损害严重.结论湿热环境对颅脑火器伤的早期血脑屏障有显著影响,是颅脑火器伤的二次创伤,应进行相关的防治措施.
作者:马德选;徐如祥;朱红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恒河猴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培养,bFGF诱导增殖,细胞生长至神经干细胞期时以NucleofectorTM核转染仪行pEGFP-C2转染,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情况,并检测细胞的活力.另外,对同期培养的未转染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m和CD133抗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分离得到的BMSCs能在体外培养液中进行增殖和分化,而在bFGF诱导的情况下,细胞的增殖更为明显;转染pEGFP-C2的细胞于转染后24 h后即表达强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率达30%以上,且细胞的活力基本不受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nestin和CD133抗原在同期培养的未转染细胞内表达.结论灵长类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向神经干细胞分化、增殖的能力,bFGF能促进细胞的增殖,在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可发育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干细胞阶段,应用电转染技术进行神经干细胞基因修饰是可行的,可应用于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的基因治疗领域.
作者:徐强;徐如祥;姜晓丹;张世忠;邹雨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120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于手术后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6.5~37.5℃.共治疗3~7 d,分别于术后第1d和第8 d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和GCS进行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 d的GCS和WBC及中性粒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到第8 d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亚低温组的GCS及WBC和中性粒细胞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并日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是评估颅脑创病人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赖连枪;仪立志;林源泉;尹夕龙;许亦群;钟天安;黄仕春;周路球;张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与侵袭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方法用含13 939种人类基因的BioStarH140S型芯片,以成人脑及6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总RNA制备的探针杂交芯片;ScanArray4000扫描芯片荧光信号,提取脑及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及功能研究.结果表达谱芯片筛选出胶质母细胞瘤差异基因198条(1.42%),与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细胞骨架、代谢、蛋白翻译合成、细胞周期蛋白类、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多类基因密切相关;与侵袭性相关的8条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谱相似,均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显著上调,生物信息分析为α-连环素基因、钙粘附素1基因、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1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Ⅲ型胶原基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1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基因.结论表达谱芯片是高通量筛选胶质瘤相关基因的生物高新技术,侵袭性相关基因为判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治.
作者:陈菊祥;卢亦成;骆纯;胡国汉;楼美清;吴小军;李瑶;应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各型低钠血症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562例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分出不同的类型给以不同的处理.结果562例中因利尿引起430例,补钠不足46例,尿崩症56例,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18例,脑性盐耗综合征11例,1例由肾小管损伤引起.结论因补钠不足或利尿引起的补钠即可,尿崩症以补充抗利尿激素为主,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应以限水为主,脑性盐耗综合征须采取综合治疗,肾小管损伤低钠血症会随着肾小管功能恢复而纠正.
作者:祝源;孙世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及脑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主要选择性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区域并表达BDNF;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及促微血管增生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作者:钟池;钟春玖;罗玉敏;汪洋;秦震;沈馨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和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不仅可以全切除肿瘤,而且还可以保留面神经甚至听神经功能.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对提高听神经瘤的面、听神经功能保留非常重要.本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手术经验和文献资料,分析听神经瘤的显微操作技术和面、听神经保留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当前听神经瘤的显做外科治疗现状.作者指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肿瘤的全切除不能以牺牲病人的神经功能为代价,要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以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于春江;闫长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锥体外通路是指在随意运动通路(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自动运动通路,包括从大脑皮质到各级运动神经元的一系列结构,并是由一系列短轴突的神经元所构成,参与肌张力、姿势及自动与随意运动的调整.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虽为人体运动通路的两个不同组成部分,但却互为补充、影响,也正是在锥体外系的密切配合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体得以完成各种有目的的、准确的随意运动.
作者:姚家庆;戴衡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77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分别授予了3位科学家.其中,罗杰·吉耶曼和安德鲁·维克托·沙利各获得奖项的1/4,以表彰他们在脑内多肽类激素领域的发现,罗莎琳·耶洛获得了奖项的1/2,以表彰她发展了测定多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学方法.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