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925
  • 国内刊号:11-5354/R
  • 影响因子:1.52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51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年7期文献
  • 684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 根据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不同的就诊目的及肿瘤大小、症状的不同,探讨适合病人个性化规范化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684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根据肿瘤大小,结合症状及就诊目的,分别采取手术、药物及放疗方法,并评价不同方法的疗效.结果 369例采用手术治疗,全切除率为91%,多数为直径>1.5 cm的肿瘤.250例药物治疗(溴隐亭)者中有189例微腺瘤患者,其症状改善率为178/189.65例γ刀治疗者中症状改善者为46例.结论 对肿瘤直径>1.5 cm,有视力障碍者可首选手术治疗.对有生育要求的,肿瘤直径≤1.0 cm者首选药物治疗.对于肿瘤直径<1.5 cm,未累及视神经,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γ刀治疗效果肯定.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作者:王国栋;韩韬;牟成志;孙为群;张康;刘威;庞琦;曲元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颅内压增高TCD诊断及脱水药作用探讨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增高的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价值以及甘露醇的治疗作用.方法 41例ICP增高患者进行TCD检查,其中15例进行甘露醇治疗前后TCD动态观察,并以12例健康者TCD动态观察做对照组.依据TCD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ICP增高的TCD改变.结果 (1)ICP增高患者TCD呈特征性的高阻频谱.其平均流速(Vm)、舒张末期流速(Vd)显著降低,博动指数(PI)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静点甘露醇后两组受试者的收缩峰流速(Vs)、Vm和Vd均加快;但ICP增高者的TCD改变以Vd增高为主(P<0.05),同时伴PI值显著性降低(P<0.05),此作用在给药后120min仍较显著;而在对照组给药后120min此作用已基本消失,且PI值在给药前后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TCD可作为一种ICP增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并可监测ICP的动态变化.甘露醇试验可验证ICP增高的TCD诊断.

    作者:高风玲;徐忠宝;周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显微外科治疗大及巨大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的探讨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大及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CT或MRI证实的56例大及巨大垂体腺瘤.采用经蝶人路或经颅入路两种手术方法,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经蝶手术18例,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6例,无一例死亡.经颅采用翼点或经额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8例,经额手术25例,全切除22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其中1例死亡,原因不明;经翼点13例,全切除10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肿瘤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是提高垂体腺瘤全切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杨廷舰;刘伟;张贺;刘冰;王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改咬骨窗为骨瓣成形开颅并复位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26例枕下乙状窦后人路骨瓣开颅患者临床资料.具体操作方法:取乙状窦后人路,在后颅窝钻3个孔,铣刀锯下骨瓣,术毕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用蛇牌颅骨锁2枚固定,不放置外引流.结果 骨瓣开颅顺利,骨瓣成形过程中出血量少,未发生横窦和乙状窦损伤,均获得满意的手术显露,骨瓣切除平均用时36min.脑组织保护好,术后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皮下血肿和颅内感染,未见手术部位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发生,枕大神经解剖保存率达80%.结论 在显微神经外科基础上,枕下乙状窦后人路骨瓣成形开颅和复位是安全、快捷、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蔡军;尹方明;孙晓辉;瞿文军;林劲芝;罗唯师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对52例MRI证实的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8例行后颅窝减压术,10例行后颅窝减压术+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5例行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9例手术治疗原发病.结果 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7例,无改善但稳定12例,恶化3例.随访27例患者,空洞消失或基本消失者19例,缩小者6例,无改变者2例.结论 后颅窝减压术,脊髓空洞切开分流术及后颅窝减压术+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治疗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罗军;王柏群;邹连生;娄建云;刘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时机和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造影佳时机和治疗选择.方法 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白发性SAH并行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1015例,回顾性分析总结造影时机、出血原发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发病24h以内造影者50例,1~3 d造影者429例,3~7 d造影者396例,7 d~2周造影者77例,2周~1月造影者63例.动脉瘤768例,脑动静脉畸形12例,静脉畸形15例,自发性中脑周围出血50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1例,不明原因SAH 155例,MoyaMoya4例.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92例,开颅夹闭67例,因多发动脉瘤等放弃病因治疗5例,术前再次出血死亡4例.脑动脉瘤中GOS评分5分730例,4分13例.3分10例,2分1例,1分14例.非动脉瘤性SAH中GOS评分均为5分.GOS评分4分以下的38例患者中.7 d以后初次造影的为30例.结论 对暂无生命威胁的SAH患者,尽早行DSA检查是尽快明确病冈,正确选择治疗方法,获得良好转归的重要保证.

    作者:舒航;陈光忠;李昭杰;曾少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成人顽固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顽固性癫痫持续状态(RSE)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54例癫痫持续状态(SE),58次发作事件,分为RSE组和非顽固性癫痫持续状态(NRSE)组,对病因、诱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预后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SE占SE的43.1%,病毒性脑炎是RSE主要的病因(p=0.001),相反,既往癫痫发作在NRSE中更常见(P=0.000),相应地药物治疗的改变引起的SE多为NRSE(P=0.003);RSE组GCS评分及预后较NRSE组均差(均P=0.000).结论 SE经一、二线抗癫痫药治疗后仍有很大一部分难以控制,病毒性脑炎是导致RSE的一个重要病因,其预后较差.目前对RSE的治疗还缺乏十分合理的方案.

    作者:王晓锋;潘速跃;陆兵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神经导航在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手术巾定位的精确性和锁孔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10月,应用Stryker公司导航系统辅助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32例,并对神经导航在手术中应用的优越性、精确性、注意事项以及锁孔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注册误差为(1.6±0.5)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病变全切除比例为29/32,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对于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病变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创伤轻微、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提高病变的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谭国伟;王占祥;郭剑峰;方耀春;姜月明;陈四方;沈上杭;薛伟明;朱宏伟;叶永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非定型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治疗颅内病变

    目的 探讨和评价非定型锁孔微创手术入路在治疗颅内病变中的方法、外科技巧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3年中33例采用非定型锁孔微创手术人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7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胶质瘤(Ⅰ级)6例,转移瘤5例,脑脓肿3例,炎性肉芽肿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结果 采用简易CT定位22例,立体定向引导下定位5例,神经导航引导下定位6例.全切除率为93.9%,次全切除率6.1%.2例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予处理后痊愈.无手术死亡者.结论 对合适的病例采用非定型锁孔手术具有微创、美容、手术操作方便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合简易CT、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引导下定位能达到病变定位准确.使手术操作精确,并发症低,全切除率高.

    作者:漆松涛;石小峰;张喜安;陆云涛;彭玉平;许益明;冯文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复发性胶质瘤再手术治疗的探讨

    目的 探讨复发性胶质瘤患者再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22例复发性胶质瘤患者再手术前的功能状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及手术切除的程度与术后存活期等资料进行临床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二次手术前生活能自理或半自理的病人(Kamofsky计分≥60)平均生存期约16月,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Karnofsky计分<601平均生存期约6月(P<0.01).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大于1年者平均生存期约17月,间隔时间小于半年者平均生存期约6月(P<0.01).手术肿瘤全切除者平均生存期约15月,次全切除者平均生存期约10月(P<0.05).结论 术前功能情况好,手术间隔时间大于1年及术中全切肿瘤者再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作者:陈文荣;赖存;郑伟武;田飞;杨少锋;张增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预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病例中死亡24例,存活16例,对其临床和CT资料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期为50~80岁,预后与出血量、血肿部位及是否有脑室积血密切相关.血肿破溃形成脑室积血率高.6例大于30 mL血肿的脑室积血发生4例.本组40例死亡率为60%,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易破入脑室,并且脑出血与脑萎缩并存者应激能力差,对伤害性损害的耐受力低,易并发感染或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差、死亡率高.

    作者:石青;马伯扬;贾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立体定向下多靶点毁损治疗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下多靶点毁损治疗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CT定位下,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12例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病人进行颅内多靶点毁损治疗.按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织于1988年制定的评定方法、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量表(SFRS)、阳性症状量表(SAP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2例患者术后随访,精神测评结果:恢复1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例,无效1例;手术对智力无影响;BPRS、SAPS和SFRS总分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0).结论 立体定向下多靶点毁损术是治疗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儿提高生活自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作者:吴勤奋;张文德;殷捷;郑玺;田琴;周新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自体颅骨瓣移植于髂骨外板二期修补颅骨缺损

    目的 探讨颅骨瓣移植于髂骨外板保存.二期取出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颅脑损伤需去骨瓣减压患者去骨瓣后将骨瓣移植于髂骨外板骨膜下,术后定期X线测量.半年后取出骨瓣并测量,完成颅骨修补,同时对颅骨瓣移植于腹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经测量移植于髂骨外板骨膜下的骨瓣吸收不明显,成功完成颅骨修补.术后骨瓣与颅骨愈合良好.而移植于腹部的骨瓣均有较为严重的骨吸收,体积缩小.结论 自体颅骨瓣移植于髂骨外板骨膜下能较长时间地保存颅骨瓣的活性,大限度地降低骨质吸收,是自体颅骨瓣体内保存的理想方法.

    作者:柯连蔚;任爱玲;师蔚;田传勇;李明升;刘礼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治疗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在脑血管造影后,对7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另一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的患者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4例行球囊预扩张或后扩张术.结果 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平均由83.6%±11.4%下降至12.4%±4.8%.3例患者保护伞装置回收有黄色斑片状物质.1例患者术中出现短暂全脑缺血的表现,1例发生了有症状的心率及血压下降,2例出现无症状的自行缓解的支架侧颈内动脉痉挛.随访6个月未发生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和卒中事件,超声检查未发现支架部位明显再狭窄和支架形态改变.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治疗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方法安全可行,有一定的疗效,但须进行长期的对照研究.

    作者:石进;张英谦;吕强;张卫清;王健;朴龙松;宋东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性脑出血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SIRS)后TNF-α、IL-10情况及其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SIRS组(28例)、non-SIRS组(32例),分别于发病24 h内及3、7、14 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IL-10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在不同的时间点,脑出血患者TNF-α差异有显著性(P=0.000);SIRS组在3 d、7 d时TNF-α达到高峰;与non-SIRS组比较,各时间点均以SIRS组的TNF-α较高(P=0.000).在不同的时间点,脑出血患者IL-10差异有显著性(P=0.000);SIRS组、non-SIRS组在3 d时IL-10达到高峰,以后随时问逐渐下降;与non-SIRS组比较.各时间点均以SIRS组IL-10较高(P=0.000).SIRS组10例出现MODS,non-SIRS组仪2例,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4).SIRS组15例死亡,non-SIRS组仅3例,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0).结论 TNF-α及IL-10参与了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发展过程,TNF-α和IL-10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作者:卢少军;陈俊抛;何国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鱼腥草注射液肺泡灌洗治疗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

    目的 观察鱼腥草注射液肺泡灌洗治疗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2例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患者采用全身应用抗菌素结合床边纤维支气管镜鱼腥草肺泡灌洗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体征、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所有患者于灌洗前后48~72h检查胸片.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灌洗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示病灶明显吸收,换气功能显著改善(P=0.000).结论 鱼腥草注射液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局部注药部位准确,浓度高,有效地清除脓痰和气道分泌物,抗感染疗效显著,减少了全身用药.

    作者:王翠兰;樊慧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颅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目的 探讨经颅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12例(15侧)的经验.方法 额下人路8例,眶额人路3例,眶上锁孔入路1例.于额部硬膜外显露前颅底.全程减压视神经.结果 9例(12侧)术后1个月视力得到改善,无术后并发症.术前4例无光感,术后1月2例可见眼前手动.结论 经颅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安全有效.药物治疗无效后应积极行视神经管减压术,该方法为外伤后失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于明琨;卢亦成;张光霁;骆纯;楼美清;陈怀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计算机三维塑形钛金属板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CT资料应用计算机三维塑形钛金属板治疗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对12例颅骨缺损患者在颅骨缺损60~180 d内行颅骨缺损修复术,修补材料均应用钛网.术前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计算机进行颅骨三维重建,得到与患者头颅逼真的三维模型,设计出与患者缺损部位完全吻合的修复体.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局部无红肿,外观无畸形,头颅对称,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应用计算机三维塑形钛金属板修复颅骨缺损具有吻合精度高.手术时间短,安装简单,术中无需塑形,术后无张力,固定稳固,外观形态好,符合美容及生理机能要求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汪先兵;黄传平;李乙尼;夏维平;侯亚琳;刘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鼠IL-12基因双亚基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构建双亚基共表达的大鼠白细胞介素12(rIL-1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质粒.方法 用Trizol提取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RNA,RT-PCR方法分别获取rp40和rp35两个亚基的Cdna,依次克隆人pcDNA3.1(-)/myc-His A质粒中,以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内核糖体进入位点连接双亚基,构建成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1/rIL-12.用电转染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大鼠胶质瘤9L细胞,G418筛选单克隆细胞株,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rIL-12(p70)蛋白含量,同时抽提细胞RNA,RT-PCR方法检测rp40、rp35基因在9L/rIL-12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所得rp40cDNA序列与GenBank NM022611和AF133197、rp35 Cdna序列与GenBank NM053390和AF177031均一致,构建的质粒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质粒转染9L细胞,获得9L/rIL-12单克隆细胞株,其培养上清rIL-12(p70)蛋白含量达139.0~162.1 PG/Ml,RT-PCR结果显示细胞中rIL-12基因表达阳性.结论 成功构建并鉴定了大鼠IL-12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rIL-12.

    作者:林健;王伟民;徐如祥;姜晓丹;张宏斌;武婕;王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脚间池的神经内镜下解剖特点,为临床神经内镜下经皮质一侧脑室前人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采用15具成人尸头模拟经皮质一侧脑室人路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中观察侧脑室、第三脑室及脚间池的重要解剖结构特点和毗邻关系.测量重要结构间距.结果 侧脑室内可清晰地观察到全部的额角、体部和部分枕角.第三脑室底壁从前向后依次可见:视交叉、漏斗隐窝、灰结节、乳头体、巾脑导水管.脚间池呈倒置的圆锥形,脚间池顶部有liliequist膜问脑叶封闭.脚间池的后壁基底沟上见基底动脉上行,基底动脉末端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脚问池两侧壁可见后交通动脉和动眼神经,两者近似平行走向颅中窝.结论 脑室及脚问池的天然解剖间隙为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熟悉手术人路的解剖定位标志及相关解剖数据可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马向科;师蔚;宋英;王睿智;刘重霄;高李贵;周任;孙建军;刘伟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cPLA2抑制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趋化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的化学抑制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34只雌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两组干预组各12只及对照组10只),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多肽诱导建立EAE模型.两组干预组分别用200μL浓度为2 mmol/L及4 mmol/L的cPLA2特异性抑制剂一花生四烯酸三氟甲基酮(AACOCF3)在免疫当天至免疫后第16天隔日一次给小鼠腹腔内注射,对照组则不采取干预措施,比较各组EAE小鼠临床表现及高峰期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脊髓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表达的差异.结果 两干预组EAE小鼠的临床及病理改变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干预组小鼠脊髓中cPLA2、MCP-1、MIP-1α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低,上述改变与AACOCF3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cPLA2化学抑制剂对EAE有治疗作用,cPLA2可能参与调节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MCP-1及MIP-1α的产生.

    作者:徐全刚;王晓辉;任晓暾;黄德晖;吴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PD-ECGF、H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胶质瘤组织中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了30例胶质瘤和6例正常脑组织的PD-ECGF mRNA水平.用NIH Image软件量化分析目标PCR条带的面积与吸光度;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GF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PD-ECGF基因呈过度表达,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PD-ECGF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0.73+0.18)显著高于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0.47±0.33)及正常脑组织(0.11±0.17),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生存时间≥2年组中PD-ECGFmRNA的表达水平(0.47±0.29)低于生存时间<2年组(0.81±0.11),差异有显著性(P=0.001).HGFmRNA在正常脑组织均未见表达,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5.7%和75.0%,差异有显著性(P=0.030);生存时间≥2年组中HGFmRNA的阳性表达率(27.8%)低于生存时间<2年组(83.3%),差异有显著性(P=0.003).MVD在正常脑组织、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分别为(8±4)个、(20±7)个和(29±6)个,差异有显著性(P=0.000);MVD和PD-ECGFmRNA、HGFmR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1=0.390,P1=0.033;r2=0.514,P2=0.004),PD-ECGFmRNA和HGF mRN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0,P=0.044).结论 胶质瘤中MVD比正常脑组织显著增高,显示了胶质瘤丰富血供的肿瘤血管生成特征.PD-ECGF、H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强,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共同调节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可用于判断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楚胜华;冯东福;邱建华;张红;马延斌;朱志安;袁先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平滑肌细胞增殖及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1、10、20、100 ng/mL的TNF-α分别作用并设立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比较,采用MTS/PES法确定VSMC的增殖状态,利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syndecan-4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对照组1.001±0.064,TNF-α1 ng/mL组1.082±0.272,10 ng/mL组1.125±0.198,20 ng/mL组1.566+0.060,100ng/mL组1.215+0.231.统计分析显示低至1 ng/mL的TNF-α仍能明显刺激大鼠VSMC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以TNF-α 20 ng/mL组细胞增殖显著.TNF-α对VSMC的syndecan-4蛋白的表达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也以20ng/mL组增强作用显著.结论 TNF-α对体外培养大鼠VSMC增殖和svndecan-4蛋白表达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彬;刘振华;欧阳平;陈烨;赖文岩;许顶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雷公藤内酯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外周血及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外周血及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为Tri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EAE大鼠模型,给予Tri预防性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的CD4+T淋巴细胞变化,免疫组化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与生理盐水模型组比较,Tri治疗组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量变化不大.结论 Tri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浸润,而阻止EAE的发病,提示Tri在治疗人类多发性硬化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作者:杨妙雄;吴钢;张声;傅冷西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SC)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以及基因的表达情况和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移植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转染的C17.2 NSC到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梗死半暗带区,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31免疫组化检查观察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VEGF病毒组、NSC移植组和VEGF基因修饰NSC组神经功能严重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1,以VEGF基因修饰NSC组为显著(P<0.05);NSC移植后NSE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VEGF基因修饰NSC组更为显著(P<0.05);VEGF病毒组和VEGF基因修饰NSC移植组脑梗死灶周围血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以VEGF基因修饰NSC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转染VEGF基因的C17.2 NSC脑内移植治疗MCAO脑梗死模型可促进NSC向神经元分化,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神经功能.VEGF基因修饰NSC移植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C17.2 NSC移植或VEGF基因治疗.

    作者:沈庆煜;肖颂华;李梅;吕瑞妍;王艺东;邢诒刚;黎祥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光动力疗法对胶质瘤细胞侵袭性膜结构破坏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目的 探讨光动力治疗对胶质瘤细胞表面侵袭性特异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及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5-氨基乙酰丙酸(5-ALA)作用前后U251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膜结构进行纳米尺度形态学对比研究.结果 胶质瘤细胞膜表面大量伪足结构和微绒毛结构经5-ALA治疗,由直径约400 nm微绒毛结构,呈指状突起,长度1 μm,改变为直径300 nm球状颗粒,指状突起消失.膜状伪足、丝状伪足消失.结论 经5-ALA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对胶质瘤细胞侵袭性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

    作者:郁毅刚;丁涟沭;蔡颖谦;姜晓丹;徐如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川芎嗪对脑挫伤大鼠脑组织MDA、SOD、NO及含水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脑挫伤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探讨川芎嗪在治疗脑挫伤中的应用.方法 建立自由落体大鼠脑挫伤模型.治疗组脑挫伤后第2天开始应用川芎嗪腹腔注射治疗,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应用6 d.正常组不致伤.检测治疗组、对照组及正常组大鼠脑组织中MDA、SOD、NO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挫伤后大鼠脑组织中MDA、NO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较正常组增高,SOD含量较正常组降低(P<0.05).川芎嗪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MDA、NO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结论 川芎嗪能够有效提高挫伤后脑组织中SOD含量,减少MDA及NO含量产生,有效改善脑水肿,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孙威;张隽;解鸿君;刘兰;郭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管形成素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EC)和早期造血细胞.具有免疫球蛋白样环形结构和表皮生长因子同源结构域,曾经被认为是孤儿受体.

    作者:乔梁;王汉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椎动脉系统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椎动脉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

    作者:刘茂才;陈光忠;李昭杰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脑缺血治疗药物研究的进展

    近年研究表明,脑缺血后不仅出现神经细胞坏死,同时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迟发性或选择性细胞死亡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作者:蔡志春;方云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S100B蛋白生物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S100蛋白是一种分子量较小(10~12 ku)的EF-手型钙结合蛋白,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及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在细胞增殖、分化,肌肉收缩、基因表达、分泌及细胞凋亡中发挥晕要作用.

    作者:崔桂萍;杨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唑吡坦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二例报道

    例1 男,24岁.因高处坠落物击伤头部1.5 h后于2005年12月15日入院.入院时处于深昏迷状态,GCS评分4分.查体:右枕顶部、左颞顶部头皮肿胀,双上肢屈曲,双下肢强直.

    作者:杜波;单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附13例报告)

    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可归为一组特殊类型硬膜外血肿,其出血来源、病情发展、手术方式均与其它种类不同.术中出血凶猛、死亡率高[1].

    作者:陈亮文;谢文渊;杨志林;柯以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继发性癫痫的手术治疗

    继发性癫痫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1].自2000年7月至2006年5月我们对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根据病因不同进行不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杰;丁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内、外联合减压术救治大面积半球型脑梗死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1年至2003年采用内、外联合减压术救治大面积半球型脑梗死、脑疝患者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3-80岁,平均57.67岁.

    作者:王铁军;江向明;吴展飞;刘广慧;江振汝;马劲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栅栏状导丝颅表定位器

    微创穿刺及锁孔手术在各大中型医院甚至县级医院已广泛开展.准确定位是微创手术的关键.导航系统、立体定向仪定位精确,但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难以普及,尤其不适合急诊穿刺手术.

    作者:赵佩林;王洪生;刘洪泉;孙晓峰;卫顺生;云浩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微创神经外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微创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MINS)又称微侵袭神经外科,是继显微神经外科之后现代神经外科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作者:周良辅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