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平山病(HD)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及颈磁共振成像(MRD特点.方法 观察15例HD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行颈部自然位、过屈位及过伸位MRI扫描,观察低位颈髓有无萎缩及颈椎曲线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为男性,青春期起病.病变均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骨间肌、鱼际肌萎缩和双手厥冷无力.肌电图检查示患者受累侧远端肌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宽,多相波增多,波幅显著增高(巨大电位),主要位于C7、C8及T1节段.颈自然位MRI示9例患者低位颈髓萎缩,主要在C5、C6节段.所有患者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平,变扁节段以C6为主.结论 HD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提示局限于下位颈髓的前角病变,颈部自然位和过屈位MRJ不同的特点可协助诊断.
作者:冯善伟;梁银杏;梁颖茵;罗柏宁;杜娟;刘正山;张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新型止血材料AristaTM控制神经外科手术中活动性出血及局部渗血的效果,并探讨其在神经外科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空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术中使用AristaTM止血,对照组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及效果.结果 48例患者出血部位的止血均获成功,试验组止血时间为(1.88±0.74)min,对照组为(3.38±0.9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1,P=0.001).结论 新型止血材料AxistaTM可以强效迅速的控制神经外科手术中出现的活动性出血及局部渗血,且优于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和常规手术操作技术,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永安;张晖;张宝国;马宏伟;程钢戈;董连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额胼胝体-透明膈入路显微切除第三脑室并累及侧脑室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优点.方法 选择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第三脑室并累及侧脑室肿瘤患者12例.采用经额胼胝体-透明膈入路行显微切除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 该手术入路由生理间隙进入,显微镜下直视操作,术野暴露清晰且对周围结构损伤小,切除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肿瘤较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刘策刚;陶进;许安定;潘先文;邵雪非;朱明峰;徐宗华;江晓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痫(MAE)的临床特点、药物疗效及可能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根据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综合征分类标准对自2006年至2008年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MAE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直接测序法对电压门控性钠通道α1亚基(5CN1A)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并对其临床治疗情况随访1年以上.结果 共收集10例MAE患者,其中散发8例,有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者2例;起病年龄介于5~39个月间;有多种全面性发作形式;2例曾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后精神发育迟滞者7例.对其中8例患者进行SCN1A基因突变筛查,均未发现突变.丙戊酸、氯硝安定和左乙拉西坦疗效好,部分患者托吡酯和拉莫三嗪治疗亦有效.结论 MAE是少见的癫痫综合征,分子遗传学机制不明,丙戊酸、氯硝安定和左乙拉西坦治疗有效,但预后较差.
作者:刘晓蓉;邹欣;于美娟;石奕武;常好会;廖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与胼胝体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接受手术和行术后放、化疗的60例胼胝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状况,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术前机能状况标准(KPS)评分、术前有无癫痫、肿瘤病理级别、肿瘤大小、影像学强化、手术切除程度对胼胝体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KPS评分高和胶质瘤病理级别低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均较长,胶质瘤部位不同患者OS不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病理级别为胼胝体胶质瘤患者PFS的影响因素,而年龄、病理级别、手术切除程度是OS的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较小、肿瘤病理级别低及切除程度高是胼胝体胶质瘤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策略可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作者:王春琳;卢亦成;陈菊祥;徐涛;赵振宇;潘源;胡国汉;骆纯;严勇;王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Ki-67抗原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脑组织和6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Ⅰ~Ⅱ级28例,Ⅲ级20例,Ⅳ级12例)中VEGF和Ki-67的表达.结果 VEGF和Ki-67在正常脑组织中均不表达,而在各级别的人脑星形细胞瘤中均有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和Ki-67的表达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均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EGF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5).结论 VEGF和Ki-67的表达可为人脑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病理分级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廖志东;谢寿城;匡亚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实时超声导航系统在脑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总结应用术中实时超声解决脑移位、指导病灶切除的经验.方法 应用Vector Vision Compact神经导航系统结合术中实时超声对15例脑深部病灶行手术治疗.术中应用超卢指示病灶位置,在脑组织移位时利用实时超声对病灶进行手术中再定位、导向,并监测残余病灶的切除.结果 术中经超声探查和术前导航影像对比,发现有11例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在实时超声的引导下纠正脑移位及切除病灶,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2例,1例炎性病灶行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慢性肉芽肿.结论 术中实时超声能进行病灶的实时定位引导,监测病灶深度,确定切除范围,避开功能区皮质和深部重要结构,对手术残余进行判断和指导再次切除,故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江涛;傅先明;姜晓峰;牛朝诗;计颖;魏祥品;李光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应用尿激酶和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佳剂量.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 mL组(24例)、10 mL组(24例)、20 mL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0 mL组、10 mL组和20mL组患者即在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的同时静脉泵入0 mL、10 mL、20 mL的硫酸镁,在之后的24 h静滴60 mL硫酸镁,然后每天20 mL静滴,硫酸镁维持治疗14d,对照组则不用硫酸镁.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的血压、腱反射,动态观察血清镁浓度,在治疗后30 d和90 d对所有患者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结果 10 mL、20 mL组患者治疗后血清镁浓度能够迅速提升,远期E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其中20mL组更为有效.所有患者均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联合应用溶栓剂尿激酶和硫酸镁(负荷应用10 mL、20 mL)对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中20 mL负荷量效果佳.
作者:郑加平;隋世华;杨芳;李丹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功能独立的作用.方法 将60例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ivermead行为记忆评分(RBMT)和功能独立性评分(FIM).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RBMT评分(治疗组:17.72±5.69,对照组:16.86±4.82)和FIM评分(治疗组:75.19±16.55,对照组:59.86±15.27)均较治疗前(治疗组:13.97±4.37,对照组:14.25±4.51;治疗组:43.21±12.62,对照组:45.79±13.97)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RBMT评分差值(3.68±2.06 vs 2.71±1.17)和FIM评分差值(31.86±10.89 vs 18.71±11.17)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和功能独立的改善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黄居科;麦荣康;陈尚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脑部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9例NMO患者脑部MRI检查结果及相关病史资料.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15例行头颅MRI检查,7例发现脑部病灶;病变累及大脑半球3例,丘脑2例,下丘脑1例,第三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周边1例,中脑1例,桥脑1例,延髓2例;MRI上病灶为点状、斑片状或线样,呈T1低信号、T2和FLAIR高信号改变.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呃逆、复视、眼震、面部麻木、认知功能障碍及嗜睡等.结论 NMO可出现不同部位脑部病灶,以脑室管膜周边和下丘脑处病灶具有疾病特征性.部分NMO患者出现脑部受累表现,少数患者以脑部症状为首发临床事件.
作者:陈道文;徐俊;刘文;王凌玲;狄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水孔蛋白4(AQP4)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组织病理学关系及在瘤周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至2001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胶质瘤石蜡组织标本73例和脑转移瘤组织标本15例,并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8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VEGF与AOP4的表达.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表达: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脑转移瘤与正常脑组织及低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4在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正常脑组织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脑组织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16,P<0.05).结论 VEGF与AQP4是参与形成肿瘤周围水肿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
作者:谭齐家;何理盛;林志雄;韩富;黄涛;张泽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伴有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自2002年4月至2007年12月,笔者协助6家兄弟医院采用功能性大脑球切除术治疗8例癫痫伴有一侧半球萎缩患者.8例均经头皮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检查,7例病侧半球有痈波,另1例对侧(正常侧)半球有痫波.脑MRI检查均显示一侧半球广泛性萎缩改变,脑室扩大显著.在吸取Schramm等改良的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技术基础上,采用Rasmussen的方法进行手术.结果 随访期8个月至6.4年,平均2.8年.术后癫痫控制结果采用国内术后结果评估方案评估:满意(癫痫发作完全消失)7例,但其中1例术后癫痫完全消失2年,后因自行停药,癫痫再发,经改用2种抗痈药后至今未发作;显著改善(癫痫发作减少70%)1例.术后抗痫药剂量、种类与术前相比有减少者6例,术后停药者2例.本组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仅1例在同手术期发生急性癫痫持续状态,经抢救治愈.术后脑电图病侧半球6例无痫波,对侧半球(非手术侧)有痫波者2例.偏瘫情况:7例偏瘫不加重,其中6例瘫痪肢体功能有恢复,但拇指功能大多无改善;1例术后暂时性肌力下降,术后逐渐恢复并有好转.一般生活状态表现为术后性格变得温顺合作,已能上学4例,家务劳动2例,休息2例.结论 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同性癫痫伴一侧半球病损的患者效果满意,且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谭启富;张新伟;姚一;王佳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2例外伤性PSI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分泌改变,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2例均为成年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1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误诊分别为15年和2年,临床上以逐渐出现垂体功能低下为表现,均因发生垂体危象而住院,其中1例多次发生垂体危象;无尿崩症表现;内分泌功能检查提示为垂体功能低下导致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低下;MRI显示垂体萎缩,垂体柄中断消失,漏斗隐窝处可见后叶高信号.此种外伤性PSIS与早年发病的PSIS有明显不同,与单纯颅脑外伤引起的无垂体柄中断的垂体功能低下亦有显著不同.结论 外伤性PSIS为一种罕见疾病,头颅外伤后出现内分泌临床改变时应注意该病的可能并给予适当治疗.
作者:尹卓娜;金文胜;许卫国;邓爱民;张松;李天栋;韩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断(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Epo(0、5、10、20、50 U)单独作用24 h对SH-SY5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20 μmol/L的凝聚态Aβ25-35作用于SH-SY5Y细胞不同时间点(0 min、30 min、1 h、3 h、6 h、12 h、24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tau蛋白磷酸化(Ser199、Ser396及taul)水平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Epo(5、10、20 U)预处理细胞3 h后对Aβ25-35作用的影响以及P13K/Akt抑制剂LY294002(50μmol/L)预处理细胞1 h后Epo抑制作用受到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的Epo作用24 h后,MTT示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变化.20 μmol/L的Aβ25-35作用不同时间点后,tau蛋白Ser396、Ser19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3 h时开始增加,6 h达到高峰,12 h后又逐渐下降,24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与0min、30min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的tau蛋白没有任何变化.5、10、20U Epo预处理均可有效地抑制Aβ25-35引起的Ser396、Ser199位点的磷酸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294002预处理细胞后,Epo的作用受到抑制.结论 Epo可通过P13K/Akt途径对Aβ25-35诱导的tau蛋白磷酸化发挥抑制作用,本研究为研究AD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有效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孙治坤;杨红旗;陆国强;丁健青;陈生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后hBDNF的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构建hBDNF和GFP基因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NSCs(hBDNF-GFP-NSCs组),同时设GFP转染NSCs组(GFP-NSCs组)和未转染的NSCs组(NSCs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3组细胞中h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hBDNF-GFP-NSCs组细胞转染前后培养液中hBDNF含量的变化:使用上述3组细胞的上清液培养背根神经节(DRG)与NSCs,观察DRG的生长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法检测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 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7 d hBDNF-GFP-NSCs组h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强于GFp-NSCs组和NSCs组;EUSA检测显示hBDNF-GFP转染NSCs后上清中hBDNF含量增加,第5天分泌达高峰,与转染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BDNF-GFP-NSCs组上清液培养DRG和NSCs,4 d后DRG很快伸出突起,流式细胞法检测显示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NSCs可作为基因转染载体,被hBDNF-GFP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后仍可保持原有生物学特性,并稳定表达和分泌有生物学活性的hBDNF和GFP.
作者:冯东福;刘勇;陈二涛;汪洋;刘天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炎症模型,探讨亚低温对星形胶质细胞缺血缺氧及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进行鉴定.实验分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缺氧组(H组)和缺氧+白细胞组(H+W组),以无糖DMEM培养基、5%CO2+95%N2混合气体培养4 h诱导细胞缺氧模型.H+W组加入1 mLSD大鼠外周血白细胞(1×106/mL),C组加入等量培养液.将3组细胞分别置入37℃、34℃、32℃、30 ℃ CO2孵箱中作用24 h,应用速率法和LIVE/DEAD染色分别检测3组细胞在不同温度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的变化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缺氧4 h即可造成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37℃时C组、H组、H+W组细胞LDH释放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7℃相比,亚低温状态(34℃、32℃)下H组、H+W组细胞LDH释放率均降低;但在30℃时,则有明显升高,与32℃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状态可明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及炎症性损伤,其机制可能并非通过单纯的抑制代谢来实现的.
作者:曹琼;张兰兰;吴炳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神经内镜下侧脑室脉络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8例(16侧)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的脉络丛形态及其供血动脉的走形,测量各部位脉络丛的宽度、到中线的距离及其供血动脉的管径,并确定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佳穿刺点.结果 侧脑室内的大部分脉络丛集中在三角部和颞角;其脉络点、颞凸点和三角部至中线距离分别是(25.6±2.0)mm,(32.2±1.1)mm,(29.1±1.3)mm;脉络丛颞部、球部、体部宽度不同[(6.40+0.64)mm、(13.53±1.03)mm、(3.70±0.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脉络丛由根部血管供血,突出的脉络球由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供血:神经内镜下双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佳穿刺点是枕外粗隆上5 cm、旁开3 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眼球.结论 神经内镜下双侧脑事后角佳穿刺点入路行脉络从手术有利于大面积的烧灼脉络丛组织,手术中可烧灼或离断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以阻断颞部脉络丛外侧份及脉络丛球部供血,不会影响丘脑、室管膜下及颞叶等重要功能区域的血液供应.
作者:车武强;彭玉平;张喜安;漆松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提高大鼠脂肪基质细胞(ADSCs)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比例的实验方法.方法 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细胞诱导分化方法分为A组(直接诱导组:以含血清及神经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直接诱导AD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和B组[神经球诱导组:先以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将ADSCs诱导为神经干细胞(NSCs)球,再以含血清及营养因子的Neurobasal培养基诱导神经球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nesti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微管相关蛋白2(MAP2a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鉴定细胞分化结果.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证实,两组细胞均有效表达nestin和β-tubulinⅢ.A组细胞在诱导6 h时nestin表达可达高峰(73.8%±6.5%),并很快下降(24 h为50.3%±3.8%,72 h为10.5%±3.0%),72 h后即检测不到;β-tubulinⅢ在诱导后24 h开始表达(33.5%±6.6%),1周达高峰(84.3%±33%).B组nestin的高表达持续整个神经球阶段,β-tubulinⅢ在神经球阶段有少量表达(成球后7 d为14.1%±3.3%),神经球细胞分化后其表达明显增加(分化后3 d为46.4%±6.1%);B组存由NSCs向神经细胞诱导一定时间后可检测到一定比例的MAP2ab阳性细胞(24.5%).结论 ADSCs在体外稳定扩增传代并在适宜诱导条件下,可以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应用神经球诱导法和直接诱导法均可得到较高比例的nestin及β-tubulinⅢ阳性细胞,神经球诱导组nestin表达稳定,并有一定比例MAP2ab阳性细胞出现.
作者:唐艳平;姜晓丹;张洪钿;邹雨汐;徐如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以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供体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模型恒河猴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手术毁损单侧黑质建立恒河猴PD模型,采用加拿大评分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分别观察恒河猴行为学和大脑黑质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恒河猴黑质移植侧和正常侧BMSCs的分化状态.结果 移植BMSCs后恒河猴的PD综合征症状逐渐加重;SPECT检测显示恒河猴移植BMSCs前后黑质双侧DAT无明显变化,但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BMSCs分化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比例高达25%.结论 BMSCs无法作为有效的移植供体治疗PD,其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力;徐斌;江澄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致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组),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组),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组),低氧预适应后光化学法诱导制作小鼠脑皮层梗死模型.利用行为学、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方法.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定、脑梗死体积测定、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1)脑梗死体积比较:N组、C组未发现梗死灶,CI和HP+CI组均见明显缺血梗死灶,其中HP+CI组脑梗死体积较CI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功能评分比较:N组、C组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I组和HP+CI组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其中HP+CI组神经功能评分比CI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凋亡比较:N组、C组小鼠大脑皮层偶见TUNEL阳性细胞,CI组和HP+CI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其中HP+CI组TUNEL阴性细胞数较CI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氧预适应可能通过减小小鼠急性脑梗死体积、减少细胞凋亡两个方面发挥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牛敬忠;张颜波;杨明峰;刘莉莉;孙保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3(TLR3)配体多聚肌胞苷酸[Poly(I:C)]与TLR7/8配体R848对小胶质细胞(MG)活性的影响.方法 6~8周龄Lewis大鼠30只分为Poly(I:C)组(12只)、R848组(15只)和对照组(3只),前两组大鼠根据处死时间的不同分别分为4、5个亚组,每亚组3只,分别单次腹腔注射1 mL Poly(I:C)(5 mg/kg)和R848(1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PBS;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脊髓内ED-1、同种异体移植炎性因子-1(AW-1)、血管内皮单核细胞活化肽Ⅱ(EMAPⅡ)、OX-6和P2X4R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染色检测增殖的MG.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oly(I:C)组和R848组注药后第4天ED-1+的MG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y(I:C)组与R848组仅观察到少量EMAP Ⅱ+细胞,未观察到AIF-1+、OX6+,P2X4R+细胞,对照组未观察到EMAPII+、AIF-1+、OX6+及P2X4R+细胞;免疫组化双染显示Poly(I:C)组和R848组大鼠注射后第4天脊髓有少量BrdU+/ED-1+双染细胞,提示仅有少量MG增殖.结论 TLR配体外周给药后可作用于脊髓内的固有免疫系统,进而影响脊髓内MG的免疫活性,提示这类制剂对调节脊髓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有一定价值.
作者:苏艳华;张志明;张智仁;赵本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反复癫痫发作后的自发性癫痫大鼠(SER)与正常Wistar大鼠脑海马锌转运体1和3的表达与癫痫的相关性,以及癫痫发作后脑海马内含锌神经元内锌稳态的改变情况.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分析反复癫痫发作后的SER与正常Wistar大鼠脑海马锌转运体1和3表达情况.结果 SER反复癫痫发作后脑海马锌转运体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Wistar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锌转运体3蛋白表达与正常Wistar大鼠相比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癫痫发作后SER脑海马可能在神经元尤其突触后神经元内出现锌浓度增高现象,锌转运体1表达上调可通过降低神经元内Zn2+水平对抗癫痫发作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杨丹;王清华;孙凤;王占友;王玥;高慧玲;蔡际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在体外培养海马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和定位.方法 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组织,进行胶质细胞的混合培养,然后分离纯化小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11b/c进行小胶质细胞的鉴定;采用RT-PCR和免疫荧光双标分别检测α7-nAChR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分离纯化的细胞表达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CD11b/c;RT-PCR能扩增出长度为450 bp的α7-nAChR目的 条带,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显示小胶质细胞CD11b/c和α7-nAChR染色阳性,分别呈红色和绿色荧光,叠加后呈棕黄色,且细胞膜荧光信号较强.结论 α7-nAChR在体外培养的海马小胶质细胞中能正常表达,定位在细胞膜的功能性α7-nAChR较丰富.
作者:贾思远;雷露雯;王克万;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和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每组各18只.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手术前7 d起每天腹腔注射氯化锂(1mmol/kg).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Ⅳ型胶原酶用微量进样器精确注入大鼠内囊诱导成脑出血模型.跟据术后处死动物的时间不同,各组再分别分为1、3、7 d三个亚组.分别采用TUNEL法、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NF-κB表达的情况.结果 在脑出血后1、3、7 d,与脑出血组(TUNEL阳性细胞数:18.32±3.75,33.24±6.37,20.49±4.87;NF-κB阳性细胞数:55.34±5.83,30.63±3.27,9.53±2.37)比较,氯化锂预处理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区TUNEL阳性细胞数(15.84±3.12,10.88±4.75,5.83±4.39)明显减少,NF-κB阳性细胞数(29.27±3.37,16.36±3.64,7.64±2.31)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 氯化锂预处理可能通过降低NF-κB的表达来减轻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减少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凋亡,其对脑出血后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刘安民;麦荣康;蔡望青;郑眉光;胡震;李方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USPIO)增强磁共振(MR)活体监测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组(n=4)、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24 h组(n=10)、缺血再灌注48 h(n=10)和缺血再灌注72h组(n=10).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成功后经大鼠尾静脉注射USPIO,分别于再灌注24 h、48 h、72 h行MR扫描.成像后分别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冰冻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粒,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标记观察巨噬细胞(活化的小胶质细胞).结果 成功的模型可以在T2WI上看到高信号的水肿区,USPIO在T1WI上呈正性强化,T2WI上呈负性增强;24hT1WI增强信号缺血侧/对侧比值为1.60±0.28,稍高于48h和72 h,48 h T2WI增强信号缺血侧/对侧比值为0.92±0.17,稍高于24 h和72 h,对照组中信号无类似变化;各时间点T1WI缺血侧增强效应均明显高于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梗死灶周边及坏死灶内可见铁粒子沉积.CD68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胶质细胞增生活跃.结论 应用USPIO这种相对细胞特异的MR对比剂,可以活体动态观察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变化.
作者:刘连城;殷敏敏;余长亮;张诚;钱银锋;余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大鼠脑梗死后乏氧组织的长时间存在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关系.方法 利用大鼠脑缺血1.5 h再灌注(1.5 h IR组)和持续缺血(PI组)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EF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双标方法观察乏氧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3、7、14d缺血侧大脑半球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荧光强度以及与乏氧组织的关系.结果 1.5 h IR组术后1、3、7、14 d均见乏氧组织存在,PI组乏氧组织仅存在3 d.各观察时间点乏氧组织内的GFAP荧光强度均较周围区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GFAP荧光强度均不断增强,在术后7 d达到高峰,14 d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的1.5 h IR组的GFAP荧光强度均高于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后星形胶质细胞在乏氧组织内增殖活化尤为明显,乏氧组织的长时间存在与星形胶质细胞密切相关.
作者:王艺东;邱宇;潘经锐;李梅;唐亚梅;彭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每年发病率约10/10万人,而未破裂动脉瘤由于多数无症状,发病率难以准确计算,根据尸检及影像检查结果估算为0.2%~8.9% [2].因此,探讨颅内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改变、动脉瘤的演变过程和破裂机制对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和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均依赖于建立稳定可靠的颅内动脉瘤模型.
作者:姬斌;姜晓丹;段传志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