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SIS)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广州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9例PSI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内分泌系统异常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几乎全部患者MRI垂体柄缺如,垂体高度不超过3 mm,仅有一例外伤性病因患者为4.5 mm;(2)2例成年起病,有明显外伤史并以垂体危象入院;7例5~12岁发病,以生长发育异常为主因,诊断年龄17~28岁;(3)9例均有生长激素(GH)和垂体促性腺激素(GnH)显著缺乏,7例早年发病患者有6例出现继发性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4)早年发病者均无垂体危象、无家族史和中膈视发育不良.结论 PSIS表现为垂体柄缺乏和腺垂体发育不良,以GH和GnH缺乏为主,多合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不同程度缺乏.
作者:尹卓娜;金文胜;许卫国;韩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全脑DSA造影检测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特征,分析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9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出血组107例,非出血组9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畸形血管团大小、位置,供血动脉数目、位置,引流静脉数目、引流方向,合并动脉瘤数目、大小、与动脉瘤的位置关系,有无合并瘤样改变等因素与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微型(0.5~1.0 cm)和小型(1.0~2.0 cm)畸形血管团、深部畸形血管团、深部供血动脉、1~2支引流静脉、深部引流静脉、合并多个动脉瘤、合并小动脉瘤(<5 mm)和位于供血动脉端动脉瘤是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合并瘤样变则降低出血的风险,供血动脉数目与出血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是微型和小型畸形血管团,深部引流静脉及合并供血动脉端动脉瘤.结论 微型、小型畸形血管团,深部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端动脉瘤与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密切相关.
作者:饶强;段传志;刘晓平;何旭英;李西锋;卢国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疏血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后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障碍评估及临床结局评定,并用经颅多普勒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及临床结局改善及明显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恶化病例明显减少.2组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显著.治疗后2组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显著.结论 疏血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香玉;黄美凤;陈润清;吕颜梦;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后肺炎对卒中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住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比较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入院时和入院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残障程度(mRS)及日常生活能力(BI),比较2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 (1)人院后21 d,市炎组NIHSS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1.04±1.20)vs(1.37±2.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mRS、BI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0.12±0.33)vs-(0.64±0.82);3.00±6.55 vs 14.70±1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炎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0.0%vs19.0%;16.7%vs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炎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肺炎组[(35±17)dvs(23±11)d],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509±4425)元vs(4867±1648)元;(4089±2709)元vs(2168±7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卒中后肺炎是导致卒中病死率增加、近期临床预后不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作者:唐春雷;郝俊杰;高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肿腔钻孔联合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3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168例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血肿腔钻孔联合侧脑室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溶解血肿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根据GO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并分别对患者术前意识分级、出血量大小与预后程度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预后良好91例,轻残4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13例,死亡23例,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前意识分级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出血量30~70 mL组和70 mL以上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秩次比较显示Ⅰ~Ⅱ级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Ⅲ~Ⅳ级组,30~70mL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70mL以上组.结论 血肿腔钻孔联合侧脑室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溶解血肿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文德;吴勤奋;邹志浩;殷捷;王建江;郑玺;王董冬;莫拉丁;耿卫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自体移植治疗重度精神发育迟滞(MR)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儿科自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重度MR患儿50例(年龄2~6岁),对其进行术前6个月及术后6个月自身对照观察,观察2个相同长度时间段内患儿智力、运动的发育状态.同时对移植术后1、3、6个月患儿的发育情况进行追踪随访分析.结果 50例患儿有2例MSCs培养失败,6例失访,余42例完成观察.其中术后有明显进步者25例,有效率为59.5%,此25例患儿在术后1个月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持续至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患儿细动作能、言语能、应人能进步月份值较术前6个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MSCs移植安全可靠,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重度MR患儿智力发育水平,且主要表现在精细运动,语言、应人能的改善.
作者:屈素清;栾佐;刘卫鹏;杜侃;杨辉;汪兆艳;杨印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行手术治疗CNC患者13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例并行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及病理表现.结果 肿瘤大径约3.2~8.5 cm,12例CNC位于侧脑室内孟氏孔区,1例位于左颞顶叶脑实质内,均表现为分叶状的实体瘤,平扫以等T1、稍长T2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可见多发、散在分布的小囊变区,表现为更长T1、更长T2信号;6例T2WI上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见斑点状稍短T1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显著强化,6例可见强化肿瘤血管;病理表现为灶性钙化,可见典型无细胞纤维岛.结论 脑室内CNC具有特征性的发病部位,结合患者发病年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多可做出正确诊断;脑室外CNC定性诊断较困难.
作者:李晶;全显跃;杨建明;黄凡衡;虞春堂;贾洪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脑内葡萄糖代谢改变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氧嘧啶低剂量组(剂量1.5 mg/kg)、四氧嘧啶高剂量组(剂量4mg/kg)和对照组(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每组7只,前2组小鼠脑室内注射O位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转移酶的抑制剂四氧嘧啶,干预脑内葡萄糖代谢.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Western blotting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脑组织细胞骨架蛋白神经丝的糖基化和磷酸化改变.结果 定位航行实验:四氧嘧啶脑室内注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路径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四氧嘧啶脑室内注射小鼠穿越隐匿平台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初始角度(小鼠入水时游向和入水点跟平台连线的夹角)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四氧嘧啶脑室内注射小鼠神经丝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加,相应分子量蛋白的糖基化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脑组织比较,AD脑皮质神经丝的磷酸化表达增加而糖基化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氧嘧啶脑室内注射导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减退,其可能和脑内糖代谢改变影响细胞骨架的糖基化和磷酸化有关,并与AD脑内神经丝的糖基化和磷酸化改变相似.
作者:崔冉亮;戎凯;吕朴;胡海燕;褚玉晶;丁楠;邓艳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尼米舒利(NIM)对裸鼠胶质瘤移植瘤血管生成素(Ang)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人胶质瘤SHG44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胶质瘤移植瘤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和NIM治疗组[6 mg/(kg·d)],逆转录PCR技术检测移植瘤组织Ang-1、Ang-2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和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 NIM可有效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其抑瘤率为42.03%.NIM治疗组肿瘤组织Ang-2 mRNA表达水平(0.2032±0.0185)较对照组(0.6024±0.0289)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2/Ang-1 mRNA比值下降(0.5825±0.0621vs 1.5847±0.1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M治疗组肿瘤组织MV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抑制剂NIM可下调Ang-2基因表达,改变Ang-2/Ang-1 mRNA比值,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李孝生;刘址忠;王亚东;杜谋选;陈家玉;陈鹏;黄文英;谢艳;林云东;朱贤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双后肢肌力和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波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打击组(显露硬脊膜并打击,并按打击能量大小分为50gcf组、75 gcf组、100gcf组、125 gcf组、150gcf组、175 gcf组、200 gcf组、250 gcf组)和对照组(显露硬脊膜但不打击).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兔双后肢肌力、运动诱发电位D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行神经微丝(NF)免疫组化染色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吸光度值.结果 脊髓损伤当时和第4周末脊髓硬膜外运动诱发电位D波波幅下降的幅度与兔后肢运动功能呈线性相关关系(R2=0.98,P<0.001,回归曲线Y=0.33+4.82X;R2=0.99,P<0.001,回归曲线Y=0.04+0.51X),而D波潜伏期的变化则与术后肌力的变化无相关关系(R2=-0097,P=0.573;R2=-0.165,P=0.337);NF吸光度值随着D波波幅的下降而下降,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R2=0.87,P<0.001,回归曲线Y=0.12+0.58X).结论 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脊髓硬膜外运动诱发电位D波波幅的下降程度作为判断脊髓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指标.
作者:毛之奇;陆永建;方泽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AP1-LC3B)和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星形细胞肿瘤病理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选择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初发性星形细胞肿瘤患者62例,其中Ⅰ级(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4例,Ⅱ级(星形细胞瘤)23例,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Ⅳ级(胶母细胞瘤)23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标本中Beclin 1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Beclin 1和MAP1-LC3B的表达并统计Beclin 1、MAP1-LC3B的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表现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显示Ⅰ~Ⅳ级星形细胞肿瘤中Beclin 1的表达随肿瘤级别的升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病理分级、生存期患者Beclin 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患者MAP1-LC3B-Ⅱ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P1-LC3B-Ⅱ、Beclin 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关系(r=-0.334,P=0.007;r=-0.448,P=0.000),MAP1-LC3B-Ⅱ、Beclin 1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关系(r=0.285,P=0.027;r=0.359,P=0.005).MAP1-LC3B-Ⅱ和Beclin 1的表达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r=0.272,P=0.035).结论 MAP1-LC3B-Ⅱ和Beclin 1在胶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下调,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与星形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黄新;李宾;白红民;卢亦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高产量高纯度的连续获得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原代培养新生1~3 d Wistar大鼠大脑皮层中混合胶质细胞,第8~9天采用振摇法和玻璃吸管吹打法分离获得Yield 1小胶质细胞,按1∶2传代培养剩余贴壁的混合胶质细胞,分别继续培养10~12 d、12~14 d后应用同样方法获得Yield 2、Yield 3小胶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所获小胶质细胞CD11b/c、CD45、CD80、CD86、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CCK-8法分别检测小胶质细胞CD11b/c的表达和增殖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应用吞噬红色乳胶微球实验评价其吞噬功能.结果 本实验所用培养方法连续稳定地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小胶质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Yield 1与Yield 3小胶质细胞CD11b/c、CD45、CD80、CD86表达阳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Yield 1、Yield 2、Yield 3小胶质细胞CD11b/c表达均阳性;CCK-8法结果显示3代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3代小胶质细胞形态均呈胞体饱满、胞突细长等细胞形貌特点.相同条件下Yield 1、Yield 3小胶质细胞之间吞噬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本实验方法可以连续获得大量高纯度的小胶质细胞,且这些不同代次小胶质细胞的抗原表型、增殖活力及吞噬功能无明显差异,可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作者:李业海;秦琨;杨志林;秦玲莎;邹雨汐;姜晓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Nanog基因与脑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胶质瘤分化标记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之间表达的关系,并探讨Nanog的表达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09月9月手术切除的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60例,其中组织学分级Ⅱ级19例,Ⅲ级23例,Ⅳ级1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检测Nanog/CD133和Nanog/GFAP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Nanog+细胞、CD133+细胞、GFAP+细胞、Nanog+/CD133+细胞和Nanog+/FAP+细胞所占百分比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不同级别胶质瘤中Nanog+细胞、CD133+细胞、Nanog+/CD133+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胶质瘤中Nanog+细胞、CD133+细胞、Nanog+/CD133+细胞表达高于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nog+表达和CD133+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04,P=0.000),Nanog+/CD133+表达亦与CD133+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823,P=0.000);不同级别胶质瘤GFAP+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胶质瘤中GFAP+细胞表达低于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级别胶质瘤Nanog+/GFAP+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nog与干细胞标记物CD133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细胞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共表达.Nanog可能成为胶质瘤干细胞标记物的一个指标,并在维持肿瘤干细胞未分化的状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于海;牛朝诗;李冬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敲低microRNA(miR)-19a和miR-19b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SNB19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SNB19细胞,脂质体介导miR-19a、miR-19b抑制物转染SNB19细胞,同时设未转染组(对照组)、无义序列转染组和miR-19a+miR-19b抑制物转染组.应用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miR-19a、miR-19b的表达,MTT、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和无义序列转染组比较,抑制物转染组细胞miR-19a和miR-19b的表达、增殖和侵袭能力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miR-19a+miR-19b抑制物转染组细胞miR-19a和miR-19b的表达、转染后2、3、4、5 d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均低于miR-19a、miR-19b抑制物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物转染组较对照组和无义序列转染组细胞周期延迟,且miR-19a+miR-19b抑制物转染组较miR-19a、miR-19b抑制物单独转染组细胞延迟更为明显.结论 miR-19a和miR-19b可能是癌微RNA,有望作为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侯选靶点.
作者:王坤;贾志凡;张安玲;王广秀;郝建伟;浦佩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递质代谢相关蛋白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Val108/158Met、多巴胺转运体(DAT)40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多态(VNTR)两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PSD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同期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91例作为对照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患者COMT Val108/158Met、DAT 40 bp VNTR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COMT基因扩增产物分野生型(G/G)、突变纯合型(A/A)、杂合型(A/G)3种基因型,DAT基因扩增产物分7/7、9/7、10/7、10/9、10/10、11/10、11/11倍重复7种基因型;2组患者COMT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03,P=0.017;x2=6.489,P=0.039).研究组男性患者与对照组男性患者之间比较,COMT等位基因、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女性患者与对照组女性患者之间比较,COMT等位基因、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10,P=0.032;x2=6.547,P=0.024);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DAT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总体分布、杂合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MT Val108/158Met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生可能有相关性,而DAT40 bp VNTR基因多态性与PSD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蔡卫卫;赵连旭;刘振华;陈爱敏;谢惠芳;辛倥;曹琳;贺丽敏;贺荣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MEK2-siRNA表达质粒,转染胶质瘤U87细胞并研究其对内源性MEK2表达的敲减效果.方法 化学合成4条60个碱基并能转录siRNA发卡结构的DNA寡核苷酸,退火形成2条双链DNA,以T4连接酶接入BglⅡ和HindⅢ双酶切后的pSUPER.basic载体中.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出阳性重组克隆,抽提质粒并转染胶质瘤U87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MEK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MEK2-siRNA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结果筛选出较好的MEK2-siRNA质粒.未转染阴性对照质粒MEK2表达水平为0.105±0.023,转染筛选质粒后表达水平为0.030±0.006.结论 成功构建了MEK2-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证明其能下调胶质瘤U87细胞中MEK2蛋白的表达水平,为RNA干扰技术应用于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贺华;陶帮宝;胡国汉;骆纯;李兵;王君玉;卢亦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Rac1 mRNA及蛋白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Rac1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45例神经胶质瘤组织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Rac1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3种检测结果均表明,Rac1在正常脑组织中无表达,45例脑胶质瘤中多42例有Rac1表达,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即脑胶质瘤病理级别越高,Rac1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 Rac1在脑胶质瘤中的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做为一个反映脑胶质瘤增殖能力和恶性程度的指标.
作者:马燕侠;柯以铨;杨志林;周申桃;李西锋;赵信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肿瘤干细胞学说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于肿瘤起源的认识.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ur stem cell,BTSC)与神经干细胞(netral stem cell,NSC)之间相似的生物学特征提示我们可以通过NSC的生物学属性来研究BTSC.目前认为NSC与BTSC都生存在一种血管周微环境之中,血管新生是构成该血管周微环境的主要形式.神经胶质瘤为颅内常见的血管化程度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血管新生是恶性胶质瘤进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者:黄启伟;杨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卒中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一直是脑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skinase,MAPK)是一类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APK激活通路在真核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作为MAPK激活通路之一,参与了卒中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本文现对卒中后MAPK/ERK通路的激活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王海涛;牛敬忠;曹晓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4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是否睡眠障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睡眠障碍95例,发生率为46.6%(95/204).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57.6%),其次为<50岁(41.5%)、50~69岁人群(32.9%),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高(64.2%),其次为大脑皮质(27.4%)、小脑(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部位位于左半球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 9项指标、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高,而Bar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并与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有关,可导致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作者:刘迎春;滕向东;吴德云;乔鲁军;陈洪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癫痫是神经系统复杂疾病之一.鉴于其发作机制、发作规律、致痫病灶的不确定性,以及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一个癫痫患者的治疗都成为术者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要从癫痫病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方式来探讨顽固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张新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应用抗癫痫药(AEDs)预防创伤后癫痫的疗效.方法 广泛检索PubMed、Ovid、Springer、维普、CNKI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严格评价,终纳入的21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研究预防应用AEDs对创伤后早期、晚期癫痫是否有作用,研究颅脑损伤类型(外伤、颅脑手术)对预防用药效果的影响及预防用药后患者死亡率等情况.结果 在对预防用药是否有意义评价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Z=4.310,P=0.000),故支持给药;在对早期癫痫预防用药效果评价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Z=3.980,P=0.000),苯妥英钠组(OR=0.53)比卡马西平组(OR=0.40)对早期癫痫的预防效果更优;在对晚期癫痫预防用药效果评价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1.05,Z=0.310,P=0.760);在对不同类型颅脑损伤预防用药效果评价中,都具有应用意义(脑外伤OR=0.48,颅脑手术OR=0.69);在预防用药对死亡率影响比较分析中,对患者的死亡率都没有影响(OR=0.82,Z=0.920,P=0.360).结论 在已研究的药物范围内,颅脑损伤后预防性应用AEDs可使癫痫发病率明显降低;苯妥英钠对早期癫痫的预防效果较好;各类AEDs对晚期癫痫的预防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外伤后癫痫和颅脑手术后癫痫患者中预防应用AEDs效果无明显差异;预防应用AEDs后对患者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张策;范青;尹健;李桂茹;吕慧怡;张宁;范广俊;郝堂娜;罗晓燕;李廷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继发性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自2004年9月至2008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继发性癫痫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通过ECoG定位癫痫灶,显微手术切除原发病变,再根据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及ECoG监测所提示的异常脑电图波释放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致痫灶切除及扩大致痫灶切除术,皮层热灼术,前颞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胼胝体前部切开术.结果 84例患者切除病变前ECoG均可记录到癫痫波,原发病变切除后即时ECoG监测病变周围可记录到异常癫痫波80例,检出率为95.24%.其中13例致痫波发放区域位于非功能区者对该范围内皮层予以完全切除,术后即时ECoG提示癫痫波消失.67例位于或毗邻重要功能区者,采用低功率热灼该处皮层后,60例癫痫波消失.7例患者经联合胼胝体前部切开和(或)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即时ECoG监测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0个月~4年,按Engle标准评定疗效:Ⅰ级56例(66.67%),Ⅱ级21例(25.00%),Ⅲ级4例(4.76%),Ⅳ级3例(3.57%);手术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 ECoG监测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继发性癫痫的效果.
作者:王超;韩国强;王俊;熊云彪;高方友;刘窗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癫痫动物模型评价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DPH-PBCA-NPs)和Tween-80修饰的DPH-PBCA-NPs抗癫痫疗效,探讨纳米载药系统的优越性.方法 构建氯化锂-匹罗卡品急性癫痫大鼠模型,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Ⅰ组注射Tween-80修饰的DPH-PBCA-NPs,Ⅱ组注射DPH-PBCA-NPs,Ⅲ组注射苯妥英钠水溶液,Ⅳ组注射PBCA-NPs,Ⅴ组注射生理盐水.利用视频脑电监测仪,观察EEG动态变化过程,同时观察致痫大鼠的行为学改变.结果 成功构建氯化锂-匹罗卡品急性癫痫大鼠模型,致痫大鼠在行为和EEG上均表现出了癫痫持续状态.Ⅰ组治疗有效率为91.67%,Ⅱ组有效率为54.55%,Ⅲ组有效率为50%,Ⅳ、Ⅴ组有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H-PBCA-NPs和Tween-80修饰的DPH-PBCA-NPs能够明显改善致痫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和EEG结果,具有抗癫痫作用.纳米载药系统能协助药物更迅速、更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穆俊林;宋景贵;张宁;杜好瑞;李文强;王夏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082例,其中继发癫痫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癫痫发作的主要类型、部位及其与脑卒中的类型和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 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癫痫发作部位主要位于中颞叶、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较多,脑出血患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高于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病灶部位在脑叶的患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病灶累及脑叶者易继发癫痫,继发性癫痫病灶主要位于中颞叶,发病类型以单纯性部分发作较多.
作者:江素芹;高文芝;刘宪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即刻和延迟治疗)对新诊断癫痫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发作次数将患者分为即刻治疗组(≤2次)及延迟治疗组(>2次),给予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少观察2年.采用Kaplan-Meier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至第1、2次复发的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后不同随访时间点(3、6、12、24个月)的累计复发率.结果 共收集162例癫痫患者,其中即刻治疗组65例,延迟治疗组97例,随访2~14年(中位数3年).即刻治疗组治疗后至第1、2次复发时间均明显长于延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4,P=0.020;x2=7.210,P=0.007).至随访终点,即刻治疗组有58.5%患者复发,低于延迟治疗组的72.2%,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289,P=0.070).即刻治疗组和延迟治疗组治疗后3、6、12、24个月累计癫痫复发率分别为16.9%vs 35.1%、26.2%vs 48.5%、41.5%vs 56.7%、50.8%vs64.9%,仅在3、6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76,P=0.012;x2=8.098,P=0.004).结论 ≤2次癫痫发作后即刻给予合理抗癫痫药治疗可降低癫痫患者早期的复发风险.
作者:苏凌璎;狄晴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