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加强对儿童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科和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32例发作性睡病患儿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32例发作性睡病患儿均有日间不可抗拒的入睡发作,26例(81.3%)存在猝倒发作,11例(34.4%)存在睡眠幻觉,仅2例(6.25%)存在睡眠瘫痪表现.患儿多以日间睡眠增多为起病症状,大多数患儿有夜间睡眠紊乱、易激惹的临床表现,性格改变、食欲及体重增加、青春期提前也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检查在患儿中阳性率较低,可能与患儿年龄小、病程短等因素有关. 结论 不可抗拒的入睡发作、猝倒发作是中国儿童发作性睡病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多导睡眠图和MSLT可明确诊断.
作者:鞠俊;赵建波;李晓燕;石秀玉;张玮娜;邹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血清镁离子浓度以及联合尼莫地平早期给予镁离子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99例DA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入院时均检测血清镁离子浓度,均予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注射,连续使用1周.另治疗组给予250g/L硫酸镁静脉滴注,连续使用3d;对照组不使用硫酸镁.结合随访情况,分析患者预后与入院时镁离子浓度及与硫酸镁治疗的关系. 结果 2组患者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恢复良好率及轻残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入院时血清镁离子浓度均对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GOS)无明显影响. 结论 入院时血清镁离子水平不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对比单独使用尼莫地平,伤后早期联合应用250 g/L硫酸镁持续静脉滴注,虽不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可降低重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作者:张准;柯以铨;王清华;陈志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及MRI特点.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23例DEACMP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 结果 DEACMP临床症状主要为智能障碍(91.3%)、锥体外系损害(65.2%)及精神行为异常(52.2%).MRI改变包括双侧皮质下白质和(或)侧脑室周围白质损害11例,双侧基底节(主要为双侧苍白球)损害4例,皮质下白质和(或)侧脑室周围白质与基底节同时受损害8例,其中单纯苍白球损害预后较好.均予高压氧、改善脑血循环药物、脑细胞营养药及对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86.9%. 结论 头颅MRI检查对急性CO中毒后DEACMP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判定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时足疗程的高压氧是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丛树艳;吕丹;佡剑非;赵秀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及脑血管支架术对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s)比例的影响. 方法 选择自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自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3例,依据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DSA未见异常组即对照组(CG)、轻中度狭窄组(MsG)、重度狭窄组(SsG)、支架术后组(SiG).流式细胞四色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DCs各亚型的比例. 结果 各组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CG与S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G与S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比例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5). 结论 脑血管狭窄程度对mDCs亚型的比例存在影响,狭窄程度越重mDCs比例越低;支架置入对患者外周血中DCs各亚型比例不造成影响.
作者:刘鹏;刘亚杰;贺雄军;傅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患者的认知功能、智力和头颅MRI改变.方法 选择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诊治的一家系4例DM1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和韦氏记忆量表检测智力,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测试(NCSE)检测认知功能,同时行颅脑MRI检查. 结果 1例患者智商(IQ)和记忆商数(MQ)正常,其余3例患者IQ和MQ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IQ下降以言语智商(VIQ)下降较明显.3例患者MoCA和NCSE检测示其视空间/执行、计算、记忆和抽象能力损害较明显;另1例患者MoCA检测虽然总分正常,但语言分测试中句子复述和词语流畅性检查均失分.MRI检查示3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萎缩,并以额叶、颞叶萎缩较明显;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和颅骨增厚. 结论 DMI患者存在多种认知功能障碍和脑部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侯清华;许轶;江桂华;詹文峰;黄海浪;刘海润;解龙昌;高庆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治疗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婴儿痉挛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2011年6月收治的1例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婴儿痉挛症患儿应用雷帕霉素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法、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患儿有明显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色素脱失斑,同时合并婴儿痉挛症,头颅MRI及CT均有异常改变.患儿应用雷帕霉素治疗3个月后可见色素脱失减轻,痉挛发作较前明显减少,头颅MRI显示室管膜下结节较前减小,脑电图较前改善,智能发育进步,且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应用雷帕霉素治疗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婴儿痉挛症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李晓燕;王静;石秀玉;邹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变化. 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就诊的115例老年MCI患者,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组(治疗组,58例)和单用银杏叶制剂治疗组(对照组,5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以及EEG、P300的改变,评估临床疗效,并在组间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EG异常率(25.86%)明显低于对照组(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增高,但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发现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用银杏叶制剂比较,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能显著改善老年MCI患者认知功能及脑电活动状态,提示盐酸多奈哌齐在老年MCI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蓓芸;钟远;燕虹;钱雪妹;金俊;苗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CT图像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清醒组和昏迷组.应用改良CT图像评分法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评分,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昏迷组患者的改良CT图像评分明显高于清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3~5分组患者改良CT图像评分明显高于6~8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改良CT图像评分与GC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90,P=0.000). 结论 改良CT图像评分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临床诊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仁端;肖华;黄富;刘康峰;毕中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采用基于低频振幅算法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无灶性癫痫脑活动的神经机制及其意义. 方法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6例无灶性癫痫患者和同期招募的15名健康对照者脑血氧水平依赖信号的改变;收集其静息态数据,然后运用低频振幅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个受试者的低频振幅统计图,观察无灶性癫痫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者低频振荡幅度(ALFF)增高和减弱的区域. 结果 无灶性癫痫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ALFF增强的脑区分布在右侧颞叶(MNI坐标分别为15,-90,-21)、内侧额叶(0,24,-24)、腹侧前扣带回(-12,30,27)及右侧小脑半球(-51,-57,-4);而ALFF减弱的脑区分布在左侧小脑半球及相邻后缘枕叶(-48,-15,39)、后扣带回(60,-21,33)及楔前叶(-6,-54,66). 结论 无灶性癫痫患者静息状态下表现出异常的脑功能活动方式,ALFF升高的脑区反映了大脑对癫痫活动的产生、传播等易化作用,表明了癫痫的高活动:而ALFF减低的脑区则反映了大脑对癫痫活动的抑制.
作者:卞岍雨;邓克学;钱若兵;余峰;傅先明;齐印宝;魏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神经营养因子谱,以进一步认识hUC-MSCs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神经损伤的作用. 方法 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干细胞表面标记物,Raybio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hUC-MSCs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RT-PCR检测hUC-MSCs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ELISA法定量检测hUC-MSCs上清液中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神经营养因子3(NT-3)含量. 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hUC-MSCs表面标记物CD29、CD44、CD90阳性(94.05%、90.75%、98.12%),CD34、CD45阴性(3.09%、0.80%).Raybio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结果显示,与神经营养相关的因子BDNF、表皮生长因子(EGF)、GDNF、HGF、NT-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营养因子4(NT-4)在hUC-MSCs中均有表达.RT-PCR检验也证实IGF-1、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HGF、GDNF、NT-4、BDNF和NT-3基因在hUC-MSCs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BDNF、GDNF、HGF、NT-3的含量分别为(475.20±32.22) pg/mL、(82.33±3.39) pg/mL、(704.50±12.86) pg/mL、(230.41±16.66) pg/mL,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UC-MSCs富含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神经损伤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何远东;王玉;彭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在模型猴单侧大脑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偏侧PD模型,随后在立体定向技术下参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将记录的玻璃微电极和刺激电极分别插入苍白球内侧部(Gpi)和STN内,通过单细胞胞外记录法记录并分析神经元刺激前和刺激时的放电改变情况. 结果 PD猴未注药侧GPi神经元自发放电较规则,放电频率为(44.38±13.66)锋电位/s;注药侧GPi神经元放电频率为(50.57±15.53)锋电位/s,较未注药侧稍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过程中GPi神经元存在4种反应:部分抑制、完全抑制、兴奋和无变化,多数神经元表现为受到抑制,注药侧更为明显,平均抑制率为56.29%±29.66%,高于未注药侧的36.03%±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深部电刺激术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高频刺激对STN神经元异常兴奋性的调控,改变相关的联系核团如GPi或黑质网状部(SNr)的异常功能状态,终使基底节运动环路正常控制功能重新恢复,进而改善PD症状.
作者:李敬军;张凯;马羽;张建国;张颖;胡文瀚;孟凡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对人脑胶质瘤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株87-MG、U251、SHG-44,给予不同浓度的依维莫司(0.1、0.5、1、10、20、100nmol/L)作用4-6d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并分析各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Hoechst33342/PI荧光双染检测IC50的依维莫司作用48 h后细胞凋亡;单丹磺酰尸胺(MDC)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囊泡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测定IC50的依维莫司作用24h后细胞磷酸化mTOR、p70S6K、4E-BP-1蛋白及非磷酸化mTOR、p70S6K蛋白的表达. 结果 MTT结果显示U87-MG、SHG-44、U251细胞的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IC50分别为0.1、0.5、10nmol/L;Hoechst 33342/PI荧光双染结果显示细胞没有发生明显的凋亡,可能为细胞白噬;MDC染色显示IC50的依维莫司作用后,细胞中荧光颗粒增加,荧光强度增强;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种细胞均有特异性的G0/G1期细胞阻滞;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随着依维莫司剂量的增加,胶质瘤细胞中磷酸化mTOR、p70S6K、4E-BP-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非磷酸化4E-BP-1的表达水平减少,而非磷酸化p70S6K无明显变化. 结论 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可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自噬,mTOR通路可能为潜在的新的胶质瘤的治疗靶点.
作者:王剑芳;范益民;刘晓东;王宏勤;苗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在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组织中的转导变化. 方法 采用线栓法成功制备48只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24只)作为对照.在脑缺血90 min再灌注6h、3d、7d、14d时分别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取脑组织行TTC染色以测定梗死体积,取梗死灶周围皮质和对侧相应皮质行Western blotting,测定TLR9、核因子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3(IFNβ)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再灌注6h、3d、7d、14d时,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体积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梗死侧TLR9、IRF7、IFNβ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而NFκB(P65)、TNFα蛋白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达高峰在7d.同一蛋白的表达量在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观察时间点比较,梗死侧各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对侧相应皮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6h、3d和7d时NFKB(P65)、TNF-α蛋白表达分别高于IRF7、IFNβ,而再灌注14d时NFκB(P65)、TNFα蛋白表达分别低于IRF7、IFN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上述蛋白的表达. 结论 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TLR9的炎症通路和细胞保护通路相继被激活,可能参与了脑梗死后炎症损伤和组织修复过程.
作者:黄小雄;谢芬;潘经锐;杨碧莹;王艺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使用超小超顺磁氧化铁颗粒(USPIO)对大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进行体外标记,研究不同浓度的USPIO对大鼠AD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确定其标记ADSCs的适宜浓度. 方法 实验分为8个组,其中6组依次添加不同终浓度的USPIO(180 μg/mL、135 μg/mL、90 μg/mL、45 μg/mL、22.5 μg/mL、11.25μg/mL),另2组为阴性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普鲁士蓝染色检测USPIO标记ADSCs的效率,同时采用CCK-8及Alamar blue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USPIO标记浓度在45 μg/mL时,普鲁士蓝染色后ADSCs胞浆内可见大量蓝色颗粒,标记效率在95%以上;USPIO标记浓度在90 μg/mL及以上时,标记效率约100%.CCK-8及Alamar blue检测结果表明USPIO在11.25~90 μg/mL范围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较小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将45-90 μg/mL确定为适宜浓度. 结论 USPIO可在体外有效标记ADSCs,并且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生物学活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姚晨;郭燕舞;李明;陈强;卢凤飞;卢国辉;张世忠;姜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抗细胞凋亡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150只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造模组及预电刺激组(即电刺激小脑顶核1h,24 h后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组均缺血2h后行再灌注,并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24h、48h、72 h亚组(各25只).分别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TERT与Bax蛋白的表达,TUNEL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数,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单纯造模组再灌注24h、48 h、72h各亚组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大于预电刺激组相应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刺激组再灌注24 h、48 h、72 h各亚组TERT蛋白的相对表达值(0.87±0.51、0.91±0.40、0.80±0.24)较单纯造模组相应亚组(0.73±0.37、0.80±0.51、0.64±0.33)明显增加,TUNEL阳性细胞数(53.60±5.18、64.00±2.37、49.83±4.26)较单纯造模组相应亚组(63.57±3.74、75.40±5.55、60.00±2.37)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刺激组再灌注24 h、48 h、72 h各亚组Bax蛋白水平与单纯造模组相应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刺激组再灌注24 h、48 h、72 h各亚组线粒体损伤级别(1.50±0.41、1.75±0.52、1.33±0.52)均较单纯造模组相应亚组(2.50±0.63、3.08±0.58、2.33±0.41)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促进TERT蛋白表达的增加,增加的TERT可能通过保护线粒体来减少缺血区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张兆霞;刘竞丽;张磊;杨乙;汪晓玲;朱飞;肖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Scriptaid对小鼠体细胞核移植(SCNT)克隆胚体外发育的影响及提高移植效率的新途径. 方法 以C57/BL6小鼠卵母细胞为受体、卵丘细胞为供体进行SCNT,构建克隆胚,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克隆胚分为5组,分别在含0 nmol/L(阴性对照组)、50、100、250、500 nmol/L Scriptaid的无钙激活剂中激活6h,然后在含相应浓度Scriptaid的KSOM培养基中处理4h,后转移至KSOM培养基中孵育 96h.观察、记录各组克隆胚的发育情况并进行囊胚细胞计数. 结果 各组克隆胚激活率和2-cell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 nmol/LScriptaid组的囊胚形成率(24.2%)和囊胚细胞数(56.27±2.43)与0 nmol/L组、50 nmol/L组、100nmol/L、500 nmol/L Scriptaid组之间(其囊胚形成率分别为5.3%、6.5%、9.4%和6.9%,囊胚细胞数分别为44.67±1.53、50.25±1.26、52.33±2.50和50.75±1.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50 nmol/L Scriptaid能有效提高小鼠SCNT克隆胚体外早期发育能力.
作者:李正阳;邹雨汐;孙海涛;姜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人胶质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白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确诊胶质瘤患者72例,其中Ⅰ级19例,Ⅱ级18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胶质瘤组织HGF、CD34的表达.体外常规培养胶质瘤细胞株U87MG,将荧光标记的HGF si-RNA(si-HGF)特异性干扰序列转染至细胞内为转染si-HGF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作为对照;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将3组细胞悬液接种于鸡胚尿囊膜(CAM),5d后观察各组移植瘤周围血管形成情况. 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HGF阳性率低于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HGF阳性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MVD)高于HGF阴性胶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ol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转染si-HGF组细胞HGF的表达下降约76%,VEGF的表达下降约53%;移植瘤实验显示转染si-HGF组新生血管数、血管面积及血管生成面积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GF与胶质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提示其有可能成为今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一个靶点.
作者:郭友逢;张萌;李冰;江晓珍;李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罗哌卡因幼鼠毒性惊厥模型,观察毒性惊厥对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21日龄SD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2组各取20只并根据不同取材时间点又分为注射后24 b、3d、7d、60d4个亚组(每组5只),选取幼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行突触素蛋白含量测定;剩余各组10只于上述时间点进行水迷宫寻找平台潜伏期测试. 结果 罗哌卡因组幼鼠惊厥后寻找平台潜伏期随时间延长逐渐缩短,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幼鼠惊厥后各时间点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24 h、3d时寻找平台潜伏期分别为(38.62±19.08)s、(18.40±7.95) s,明显长于同时期生理盐水组[(13.08±4.73)s、(14.17±3.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幼鼠注射后24 h突触素蛋白表达为0.25±0.03,生理盐水组为0.34±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幼鼠单次罗哌卡因毒性惊厥对其学习记忆存在一过性的影响,推测与突触素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王玲玲;徐世元;雷洪伊;张庆国;李凤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一组与跨膜水转运相关的四聚体结构的膜通道蛋白家族,自20世纪80年代,由Agre等在人血红细胞上分离纯化获得AQP1之后,目前已经陆续从哺乳动物组织中分离得到了13种AQPs(AQP0~AQP12)[1].根据其一级结构及转运功能的不同,将其分成3类[2]:水特异性通道蛋白、水甘油通道蛋白以及超水通道蛋白.AQP4属于水特异性通道蛋白,是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AQPs,介导中枢神经系统水分子的跨膜转运,可能是脑脊液的生成吸收、渗透压的调节、脑水肿的形成及清除等生理、病理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近来的研究表明,AQP4还可能参与了胶质瘢痕的形成以及神经兴奋性的调节等活动.因此,对AQP4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活动,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就AQP4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汪汇;方帆;江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血流导向支架(flow diverter,FD)通过增加网丝密度,干扰瘤颈部和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1],而对正常分支内血流无明显影响[2].临床上,已有多个中心大宗病例报道使用FD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3-4],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达95%.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2种FD为Pipelin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和Silk(silk flow diverter,SFD).FD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由瘤腔填塞转变为载瘤血管的重建[15].然而,这种高金属覆盖率的支架在治疗动脉瘤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并发症,包括载瘤血管及分支闭塞、脑梗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支架内狭窄等,发生率高达38%[7].本文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应用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并发症(表1)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王奎重;袁绍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类型特殊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在头部遭受特殊钝性外力所致加速性运动时,在其剪应力的作用下,脑内发生的广泛分布的以神经轴索断裂、轴索回缩球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改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预后大多较差,重型患者长期处于去脑强直、植物生存状态[1],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故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DAI具体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钙离子一直被认为在DAI神经元的变性及死亡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当前研究已发现DAI后钙离子超载的机制主要有电压门控钠通道(NaCh)功能障碍;轴膜损伤导致的通透性改变;神经兴奋性毒作用及线粒体损伤等,近来研究发现神经元的钙离子超载一方面是由于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神经元钙库尤其是内质网(ER)的钙离子释放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宇;宋锦宁;闫文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强迫行为及强迫思维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该疾病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被难以控制、反复出现的想法或画面等困扰,强烈的想将其转化为现实行为或精神活动,明知是一种持续存在的不合理的行为,却无法克制重复上述过程.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逐渐丧失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为某些形式的症状,造成躯体的客观伤害.随着药物的干预以及疾病自身的演进,OCD部分症状可以有所缓解,但由于疾病本身对药物治疗的不敏感性,罕有痊愈者.因此,有观点认为OCD患者脑部可能存在一些器质性病变,从而导致了其症状难以通过药物来控制,同时认为异常主要集中在眶额叶回路(orbito-frotal cortex,OFC).本文围绕相关辅助检查所得结果,针对异常部位的功能及结构改变进行如下总结及分析.
作者:黄鹏;李殿友;占世坤;孙伯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aortic arch,IAA)又称弓中断,是指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之间的连续性中断,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绝大多数患者在婴幼儿时期死亡.1959年被其分为3型:A型是离断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B型是离断发生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C型是离断发生在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其中B型常见,占53%:其次为A型,占43%;C型少见,占4%[1].国内外关于C型的IAA报道目前非常少.近期我们发现1例以癫痫发病的C型IAA病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夏磊;陈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颅内因弓形虫和霉菌引起的炎性肉芽肿临床相当少见,多数患者系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器官移植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继发的机会感染[1-2].既往因弓形虫和霉菌引起的颅内炎性肉芽肿报道极少,术前误诊率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因弓形虫和霉菌引起的颅内炎性肉芽肿各1例,术前均误诊,现报道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郭付有;孙红卫;宋来君;宋振宇;杨波;刘献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个家系5名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自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2个家系共5名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果 头颅MRI检查显示家系1中3例患者有2例为囊实性肿瘤,1例为实性肿瘤;家系2中2例患者均为囊实性肿瘤.5例患者均存在突变,均可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VHL)病.所有患者均未合并肝脏等其他部位的病变.镜下全切或近全切肿瘤后均行定期随访1年,无复发、无死亡病例. 结论 头颅磁共振检查仍是目前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主要的诊断及随访方法,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雷琳;黄亚平;朱庆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异位垂体腺瘤的概念、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3例异位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 临床表现为头痛2例,性功能减退伴双眼视物模糊1例,肢端肥大伴精神症状1例;内分泌检查显示血生长激素(GH)和催乳素(PRL)水平明显增高各1例;MRI平扫显示蝶窦内占位2例,蝶窦及斜坡占位1例,MRI增强显示上述病灶明显强化;采用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镜或内窥镜下肿瘤全切2例,蝶窦及斜坡占位行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垂体腺瘤. 结论 异位垂体腺瘤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和(或)内分泌紊乱,头颅CT、MR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手术全切肿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杨纶先;邹元杰;肖朝勇;吕著海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