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病情加重的相关因素及脑脊液蛋白含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5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正规全程青霉素驱梅治疗,分别在入院时、治疗6个月和3年后对血清和脑脊液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同时行简易精神状态(MMSE)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根据患者治疗后反应分为病情加重组和未加重组,分析病情加重的相关因素和远期预后相关指标. 结果 45例患者中共41例完成3年随访,其中25例(61.0%)患者病情在6月~1年以内加重,归为病情加重组;余16例归为未加重组.2组患者3年TPPA均无转阴.2组患者入院时血清RPR滴度、脑脊液RPR滴度、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未加重组,6个月和3年后MMSE和ADL评分均明显差于未加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血清RPR滴度6个月和3年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蛋白升高与病情加重有关(P=0.023,OR=3.336).与远期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入院时脑脊液RPR滴度(r=0.384,P=0.013)、入院时脑脊液蛋白含量(r=0.612,P=0.000)、入院时MMSE评分(r=-0.651,P=0.000). 结论 青霉素治疗神经梅毒在1年内病情加重的几率高,但重复治疗后远期预后好.神经梅毒脑脊液蛋白含量与病情加重有关,也与预后相关,蛋白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清RPR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预后无关.
作者:谭燕;王丽娟;张玉虎;方雅秀;侯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筛选出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 1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237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病历资料,按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组84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53例.对患者11个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到手术时间、颅内血肿量、凝血酶时间、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在术后再出血组和术后未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血清前白蛋白水平(P=0.0 16,OR=0.994,95%CI:0.988~0.999)、凝血酶时间(P=0.044,OR=1.114,95%CI:1.003~1.238)及血肿量(P=0.003,OR=1.020,95%CI:1.007~1.033)是创伤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OC曲线分析表明三者对其发生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及血肿量大的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风险大,需密切监护,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作者:陈都;王卫广;陆士奇;徐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中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6(IL-6)的表达与其病理类型、手术切除率及术后复发率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肿瘤标本69例,其中釉质细胞型52例,乳头鳞状细胞型17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IL-1α、IL-6的表达,分析IL-1α、IL-6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手术全切除率、术后复发率的关系.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50例,次全切除13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患者64例,复发9例(14.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28例标本IL-6表达阳性,3例IL-1α表达阳性;不同病理类型、术后是否复发肿瘤中IL-1α、IL-6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全切肿瘤中IL-1α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L-6参与了颅咽管瘤与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可能是颅咽管瘤手术难以全切除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张宁宁;郑宜鹏;陈昆;黄毓婵;林佳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并比较采用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内血肿后的并发症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58例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手术时间2010年1月至12月底)27例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切口,B组(手术时间2010年12月底至2011年12月)31例采用围绕外耳道的马蹄形切口. 结果 58例患者中术后死亡1例,存活57例;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Ⅰ级18例,Ⅱ级26例,Ⅲ级8例,Ⅳ级5例,Ⅴ级1例.A组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3例,拆线后耳前动脉喷血1例,皮下积液5例;B组术后均未发生硬膜外血肿,仅有面神经颞支损伤5例;与A组比较,B组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0,P=0.012). 结论 采用围绕外耳道的马蹄形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内血肿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作者:魏社鹏;赵继宗;周范民;张巍峰;张夔鸣;丁侃;张燕飞;杨成;魏亮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住院的非糖尿病患者86例,均行头部MRI检查,根据国际通用的Aharon-Peretz J分级标准进行WML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WML分级≥1级(50例)作为病例组,WML分级=0级(36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尿酸、胆红素、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及头部MRI影像学资料,研究非糖尿病患者WML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年龄、高血压病史、空腹胰岛素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L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年龄[OR值为1.1 (95%CI:1.0~1.1,P=0.012)]、高血压病史[OR值为2.2(95%CI:0.7~7.0,P=0.027)]及胰岛素抵抗指数[OR值为3.1(95%CI:1.5~6.2,P=0.002)]. 结论 年龄、高血压病史、胰岛素抵抗指数是非糖尿病患者WML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任静;张志刚;佡剑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鞍区Rathke囊肿(RCC)的影像特征,探讨诊断和治疗的策略. 方法 回顾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经手术治疗的32例鞍区RCC患者,其中2例伴发垂体腺瘤.分析其临床征象,特别是MRI和组织病理表现,剖析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与教训. 结果 术前只有3例明确或可疑RCC.9例存在10个囊内结节,结节的MRI信号呈多样性,RCC并非在T2加权像上总能清晰可见;2例结节呈靶心样改变.RCC内容物呈T1高信号不一定伴有较严重的症状.术后MRI复查26例,其中5例术后影像发现复发或残留. 结论 MRI无强化、信号均匀的鞍区囊内结节对RCC有诊断价值,呈靶心样的结节有确诊意义.诊断RCC症状和影像表现时不要忽略炎性反应因素.
作者:王守森;肖德勇;余英豪;荆俊杰;赵琳;王如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供血区域的2组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差异. 方法 连续入选自2008年1月22日至2011年10月1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213例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头颅磁共振DWI确诊为穿支动脉供血区域梗死.根据DWI所示穿支动脉供血区域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即脑桥旁正中动脉组(PPA组,56例)与豆纹动脉组(LSA组,15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白质变性在LSA组与PPA组患者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分别为85.4%和98.2%.PPA组与LSA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日及磁共振所示白质变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P=0.045;x2=6.832,P=0.009).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PA组与LSA组磁共振检查所示伴有白质变性与不伴有白质变性的OR值为11.652,95%CI为1.483~91.529,P值为0.020. 结论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常同时伴有白质变性,但因供血区域的不同而各有特点.
作者:门雪娇;伍爱民;鲍健;杨映珊;林银瑶;何源;陆正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细胞色素P450 4F2(CYP4F2) V433M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病因学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至2012年7月为止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有关CYP4F2 V433M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佳遗传模型,利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入选文献的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合并数据的效应模型,计算出合并的OR值和95%CI,用Egger's和Begg'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6个人群,其中4篇文献提供了两种性别的关联结果,选择的佳遗传模型为Recessive模型(VVvs VM +MM).(1)合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VV相比,携带突变杂合型VM和突变纯合型MM的个体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无显著性关联(OR合并=1.11,95% CI:0.91~1.34,P=0.304).(2)亚组分析显示:在男性群体中,CYP4F2 V433M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有显著性关联(OR=1.37,95%CI:1.16~1.60,P=0.000),但在女性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亚洲人种还是高加索人种,CYP4F2 V433M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均无显著性相关;在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CYP4F2 V433M位点基因多态性能增加个体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OR=1.20,95%CI:1.01~1.42,P=0.039),但在平均年龄<60岁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YP4F2 V433M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男性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基因.
作者:魏伟;陈欣;郭宗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MR影像上脑梗死类型特点及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1例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50%患者(均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上梗死灶的特点,对脑梗死类型进行分类分析. 结果 71例入选患者DSA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6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MRI-DWI影像显示以皮质下梗死为主,其中以深穿支区域梗死和内分水岭区梗死常见,分别为31例(43.7%)和30例(42.3%),外分水岭区梗死26例(36.6%),其中前分水岭梗死9例,后分水岭区梗死17例;其次为表浅穿支梗死14例(19.7%),散发皮质小梗死10例(14.1%),流域性梗死2例(2.8%).同一患者往往多种梗死类型并存.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类型,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应根据不同的病理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作者:经屏;张临洪;徐武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针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在中国人群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修订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随机、整群抽样选取西安市9所干休所196名离退休干部同时进行MoCA原量表、修订后的MoCA量表调查,1个月后随机抽样选取30名离退休干部进行重测.同时对新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结果 修订后的量表更符合中国老年人的文化背景及生活习惯,补充了原MoCA量表关于阅读和语言理解、书写部分的缺失.修订后的MoCA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62;原表总分和新表总分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8,P=0.000. 结论 修订后的MoCA量表在中国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更适用于我国老年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和诊断.
作者:翟雅莉;钞秋玲;沈明志;丁铭格;王波;尚磊;陈娟;张荣怀;王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应用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粥样硬化狭窄(狭窄组或正常组)以及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并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其的关系. 结果 狭窄组患者[66例,(292.65±131.04) ng/L]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24例,(82.83±45.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者7例(10.7%),中度狭窄者15例(22.7%),重度狭窄者35例(53.0%),闭塞9例(13.7%).随着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加重,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9,P=0.000).未出现侧支循环代偿7例,出现侧支循环代偿46例,包括前交通代偿11例(23.9%),后交通代偿9例(19.6%),皮层软脑膜吻合代偿5例(10.9%),颈外动脉代偿3例(6.5%),联合代偿18例(39.1%),其中联合代偿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388.06±91.27) ng/L]明显高于单一代偿者[(303.25±121.65)ng/L],单一代偿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亦明显高于无代偿者[(177.43±87.87)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既有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又参与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展.
作者:唐智敏;凌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后正中入路、椎管重建术治疗C1~2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采用枕颈后正中入路显微切除切除术治疗C1~2椎管内肿瘤患者27例,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 结果 本组所有肿瘤均得到全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脊膜瘤5例.随访6~48个月,1例患者生活可自理,其余26例患者均可正常工作生活.术后复查颈椎序列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颈椎不稳和肿瘤复发. 结论 后正中入路可作为切除C1~2椎管内肿瘤的首选入路,椎管重建术能很好的保持椎管的稳定性.
作者:包长顺;杨福兵;刘亮;王斌;夏祥国;詹书良;陈礼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重度颈内动脉扭曲的可能性及经验教训. 方法 对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7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0例重度颈内动脉扭曲患者应用内膜剥脱术治疗,同时回顾2010年宣武医院治疗的1例颈内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同时行外翻式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切除粥样硬化内膜. 结果 1例扭曲严重患者术后3~5 d出现轻度烦躁、失眠,伴轻度头痛,其余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CTA复查示扭曲血管已拉直,血管通畅良好;术后1周均复查颅脑MR,DWI发现2例患者术侧半卵圆中心新发点状梗死病灶;术后3、6月复查颈内动脉彩超示无一例出现颈内动脉再狭窄,无再次扭曲及血流动力学障碍;1例患者术后6月复查CT脑血流灌注成像示患侧灌注明显好转.随访6~12个月,患者均未再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反应迟钝患者术后精神及反应明显好转. 结论 对于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重度颈内动脉扭曲患者,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利勇;刘卫东;杜立新;王继跃;焦力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及疲劳试验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提高RNS诊断阳性率的方法. 方法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45例收治的全身型MG患者45例,首先在休息状态下对每位患者的口轮匝肌、肘肌、三角肌和小指展肌分别用低频(1 Hz、3 Hz、5 Hz)和高频(10 Hz、20 Hz、30 Hz)超强电流进行RNS检查;之后肌肉强直收缩,疲劳后再以同样电流进行RNS检查,观察阳性率的变化. 结果 疲劳试验前4块肌肉综合统计低频刺激下RNS阳性率[60.0%(27/45)],高于高频刺激下RNS阳性率[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78,P=0.000);与疲劳试验前比较,疲劳试验后肘肌、三角肌的RNS阳性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轮匝肌、小指展肌的RNS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块肌肉综合统计低频刺激下RNS阳性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重复神经电低频刺激在MG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低频刺激阳性率高,具诊断价值;(2)不同肌肉的阳性率不同,同时做4块肌肉可明显提高RNS的阳性率及灵敏度;(3)疲劳试验可显著提高三角肌、肘肌和低频刺激下4块肌肉综合统计的RNS阳性率,从而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作者:韦朝霞;莫绮娴;祁风;刘祖佑;余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节律,分析血压昼夜变化节律与靶器官损伤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共194例,根据血压类型将其分为四组:勺型、非勺型、超勺型、反勺型.常规生化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检测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结果 19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勺型组75例,非勺型组66例,反勺型组34例及超勺型组16例.4组患者间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勺型、反勺型三酰甘油、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勺型、非勺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勺型、反勺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勺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NIHSS、Barthel评分情况对比显示,勺型组NIHSS、Barthel评分与非勺型、超勺型及反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勺型组NIHSS、Barthel评分与非勺型、超勺型及反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勺型、非勺型、超勺型及反勺型组的NIHSS、Barthel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特点之一,发病后3个月的预后相对也较差.
作者:丁卫祥;周小平;李学忠;陈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对BV-2细胞形状变化及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情况的影响,探讨沉默信息调控因子1(SIRT1)在LPS诱导BV-2细胞释放前炎症因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BV-2细胞分为调零组、对照组及LPS组,调零组不含细胞,只加培养基;对照组常规培养;LPS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LPS; MTT法检测各组存活率.另取BV-2细胞分为调零组、对照组、DOSO药物载体组及白藜芦醇组、Sirtinol组,调零组、对照组处理方法同前,DOSO药物载体组加入体积分数为0.3%的DMSO;白藜芦醇组加入10、25、50、100 μmol/L白藜芦醇;Sirtinol组加入1、2.5、5、10、25、50 μmol/L Sirtinl; 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根据实验结果,选取适当浓度的LPS、白藜芦醇及Sirtinol,将BV-2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白藜芦醇+LPS组、Sirtinol +LPS组,分别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应处理12、24 h后上清液中的IL-6和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1在上述各组细胞加药处理24 h后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BV-2细胞数目增多,胞体肿胀,突起变短、增多.随着LPS浓度的增加,BV-2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BV-2细胞分泌的IL-6、TNF-α增多,S IRT1的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比较,经白藜芦醇处理后,细胞内SIRT1的表达量上升,而IL-6 、TNF-α的分泌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细胞经Sirtinol处理后,胞内SIRT1的表达量下降,IL-6、TNF-α的分泌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PS可显著改变BV-2细胞形状并诱导细胞前炎症因子的表达,干预SIRT1的表达量对上述现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作者:叶杰明;刘振华;谢惠芳;魏继鹏;陆伶俐;黄燕君;贺月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特异性的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 (SA TB1)基因、SLC22A18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间手术切除的星形细胞瘤标本56例,其中WHO分级Ⅰ级12例,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级16例.另选10例行内减压术颅脑损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标本中SATB1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标本中SLC22A18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肿瘤恶性程度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 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对照组脑组织中SATB1mRNA和蛋白有少许表达,星形细胞瘤中35例表达阳性;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SATB1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表达值不同,且随着肿瘤病理级别的增高,SATB1mRNA和蛋白的表达值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TB1蛋白的表达值与肿瘤的病理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987,P=0.00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对照组均检测到SLC22A18表达,星形细胞瘤中19例SLC22A18表达阳性.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SLC22A18的阳性表达率不同,随着肿瘤病理级别的增高,SLC22A18的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LC22A18表达阴性组中SATB1蛋白阳性表达率(81.1%)显著高于SLC22A18表达阳性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ATB1基因在星形细胞瘤中表达,提示该基因对星形细胞瘤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抑癌基因SLC22A18的失活与SATB1基因的表达可能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楚胜华;马延斌;冯东福;朱志安;李志强;江普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RPC通道在缺氧胶质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U87细胞分为常氧对照组、常氧+25 μmol/L SKF96365组、常氧+40 μmol/LSKF96365组、缺氧组、缺氧+25 μmol/L SKF96365组、缺氧+40 μmol/L SKF96365组,34 h加入后不同浓度的SKF96365,常氧对照组和缺氧组加入等量溶剂,继续培养2h后后3组细胞更换为低氧培养基,培养10h后实时RT-PCR检测各组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培养16h后RT-PCR和Westem blotting分别检测常氧对照组和缺氧组TRPC1 mRNA、蛋白的表达;培养1h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常氧对照组和缺氧组TRPC定位的变化. 结果 各组细胞缺氧条件下培养10h,VEGF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62,P=0.000),缺氧组VEGF mRNA表达量较常氧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氧组比较,缺氧+25 μmol/L SKF96365组、缺氧+40 μmol/LSKF96365组细胞VEGF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16h后,缺氧组TRPC1 mRNA、蛋白的表达较常氧对照组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3,P=0.648;t=0.490,P=0.650).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常氧对照组TRPC1主要存在于细胞胞浆和胞膜,缺氧1h后TRPC1蛋白发生转位改变,聚集于胞膜位置. 结论 缺氧条件下,胶质瘤细胞TRPC1通道发生质膜转位而被激活,从而参与VEGF表达的调控.
作者:王斌;刘瑶;邹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岛叶在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发作中的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n=8)、假手术组(n=8)和点燃组(n=32),点燃组以后一次刺激为零点,再分为点燃后1h、3h、6h、12h4个亚组,每亚组8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植入电极后不予刺激;点燃组植入电极后予以电刺激,制作杏仁核点燃模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岛叶脑区活性调节细胞骨架蛋白(Arc)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点燃大鼠海马、岛叶的Arc mRNA在点燃后1h开始增高,3h达到高峰,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时回到正常水平.Arc蛋白在点燃后3h开始增高,6h达到高峰,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时回到正常水平.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之间Arc mRNA和蛋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岛叶与杏仁核、海马构成了一个灶性复合体,共同参与了颞叶癫痫的发生.
作者:张雪峰;王峰;苗露;宋子木;王恩杰;徐进;孙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近年来,NSC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有效性和潜能日益受到重视,已在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3].但NSCs移植治疗的疗效机制目前仍不详.为了明确NSCs移植后症状改善的原因,了解细胞移植后的生存状态,区分移植细胞和宿主细胞,监测移植后NSCs在宿主内的活力、分化、迁移、代谢机制以及整合情况,需要对移植的NSCs进行非侵袭性活体示踪.
作者:郭永坤;杨志军;徐如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又称Steele-Richardson-Olszewski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PSP的生前诊断仍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检测指标,而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其症状体征,包括姿势不稳、轴性肌张力障碍、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假性球麻痹、痴呆等[1-3].但PSP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早期极易被误诊和误治.PSP患者从症状首发到获得正确诊断平均需要3.6~4.9年[2].因此,为了增强神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PSP早期诊断的正确率,本文现就近年来有关PSP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魏霄瑾;肖夏;郑珊珊;李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雷帕霉素,又名西罗莫司,是从链球菌中提取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长期单独或联合应用,抑制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广泛存在于机体细胞质内,主要功能是依据细胞营养状态调节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而且对细胞自噬、新陈代谢及核糖体形成等都有调控作用.mTOR有mTORC1及mTORC2两条通路,前者为雷帕霉素敏感性通路,对细胞自噬有负调控作用;后者为雷帕霉素非敏感性通路,与细胞骨架蛋白的形成及延伸有关.雷帕霉素进入细胞后与FKBP-12结合成为复合体,然后与mTORC1中的mTOR调控相关蛋白(raptor)结合,抑制mTORC1的功能,降低mTORC1对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近期研究发现,雷帕霉素对急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雷帕霉素在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笑;程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经典的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肿瘤血管模式.伴有VM生成的肿瘤仅存在于高侵袭性肿瘤.肿瘤微环境的改变,对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附能力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微环境因素中,缺氧和肿瘤细胞外基质(ECM)重塑可影响VM生成.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高级别胶质瘤中存在VM现象,肿瘤细胞微环境改变在胶质瘤VM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氧所致的微环境改变可导致VM代偿性增多,从而增加肿瘤的侵袭力及转移能力,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目前已不断开展胶质瘤VM生成与肿瘤细胞微环境关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本文就胶质瘤血管VM生成与微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李建文;柯以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多见于恶性高血压或妊娠子痫、严重肾脏疾病、恶性肿瘤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症状包括头痛、精神行为异常、癫痫、皮质盲或其他视觉改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为可逆性病变.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婴生命.现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产后RPLS并HELLP综合征报道如下.
作者:彭静华;黄丽娜;白用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单侧丘脑梗死临床常见,累及双侧的病变较少见.双侧丘脑旁正中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丘脑穿通动脉狭窄和闭塞,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异常等.国内外目前已有对该病的文献报道,但数量较少,有血管造影结果明确病因的更为罕见.因此该病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容易被忽视.2012年我科诊断1例双侧丘脑旁正中区梗死患者,现将诊断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佳英;赵迎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出血破入第四脑室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效果. 方法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10月至2012年2月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清除脑干出血破入第四脑室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示脑干血肿清除量为术前血肿总量的87.2%~98.9%(平均94.3%),随访4个月~2年,恢复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 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出血破入第四脑室具有微创、直视、血肿清除效率高等优点,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建广;董军;屈鸣麒;毛永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oth水解剖技术在经侧裂入路高血压脑出血显微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 将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在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Toth水解剖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每组各24例.术后随访3月,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昏迷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昏迷时间、血肿清除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月内均完成随访,ADL分级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8,P=0.046),观察组平均秩次(20.67)明显小于对照组(28.33),表明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一例死亡病例发生,对照组预后不良患者中有2例死亡. 结论 Toth水解剖技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比传统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耗时少,对额颞叶的保护作用明确.
作者:黄波;邹国荣;胡友珠;陈自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