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其中康复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则代之以未经专业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28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Fugl-Meyer法(FMA)评定瘫痪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评定疗效及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康复组NIH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在治疗后第14、28天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28天,康复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平均秩次分别为50.23、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1,P=0.046);同时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肌肉萎缩、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综合康复锻炼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琴;娄继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脑血流储备(CVR)的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自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睡眠呼吸中心就诊并确诊为OSAHS的患者126例,根据多导睡眠图(PSG)检测结果将OSAHS患者分为轻度OSAHS组(49例)、中度OSAHS组(44例)、重度OSAHS组(33例);选择同期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人员40例做为对照组.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CVR,比较4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的收缩储备、扩张储备、整体储备及2年随访时间内突发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轻度OSAHS组比较,中度、重度OSAHS组患者收缩储备、扩张储备、整体储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OSAHS组比较,重度OSAHS组患者收缩储备、扩张储备、整体储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的随访时间内,重度OSAHS组患者突发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2.12%)高于对照组(0%)及轻度(0%)、中度OSAHS组(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患者的病情越重,CVR越低.重度OSAHS患者的脑血管突发事件发生率明显较高.
作者:宋学萍;于士龙;杨惠娟;郭阳;谢惠芳;祝淑贞;潘速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低颅压综合征(IHS)的MRI征象和定量指标改变,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12月经腰穿确诊的26例IHS患者(患者组)及26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对照组)的MRI资料.2名医师分别评判MRI征象和测量定量指标,其中MRI征象包括硬脑膜增厚强化、垂体肿大、硬膜下积液(积血)、静脉窦扩张、脑下垂,定量指标包括乳头体桥脑距离和脑干桥脑角度.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2名医师对IHS患者MRI征象评判结果和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采用t检验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间乳头体桥脑距离和脑干桥脑角度的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判断乳头体桥脑距离和脑干桥脑角度的诊断效能,并分别确定佳诊断阈值.结果 2名医师对硬脑膜增厚强化、垂体肿大、硬膜下积液(积血)、静脉窦扩张征象的评判以及对乳头体桥脑距离和脑干桥脑角度测量的一致性均极好(Kappa值分别为1.000、0.846、l.000、0.906、0.919、0.808,P<0.05),对脑下垂征象评判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为0.606,P<0.05).患者组乳头体桥脑距离和脑干桥脑角度[(5.4±1.6)mm、(47.8±8.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9±1.1)mm、(61.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体桥脑距离和中脑桥脑角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908,中脑桥脑角度的诊断价值较大.当乳头体桥脑距离取6.4 mm为诊断阈值时,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73.1%;当中脑桥脑角度取51.7°为诊断阈值时,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96.2%.结论 IHS具有特征性的MRI征象,且结合乳头体桥脑距离和脑干桥脑角度的测量有助于为其MRI的客观判断提供证据.
作者:田为中;张继;陈锦华;丁洪彬;夏建国;刘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右旋美托咪啶(Dex)对患者的镇静效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择期行全麻手术的胶质瘤患者80例,分为Dex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Dex组患者术前静脉注射0.4μg/kg Dex,5 min内注射完毕后以每小时0.4 μg/kg维持静脉滴注30 min;对照组患者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患者的其他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用药相同.记录2组患者注射Dex前(T0)、注射后即刻(T1)及静脉滴注后10 min(T2)、20 min(T3)和30 min(T4)的BIS值、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对患者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AA/S)、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ex组患者T1、T2、T3和T4时的BIS和OAA/S评分较低、Ramsay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ex组患者T1、T2、T3、T4时的HR较慢、T1、T2时的SBP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3、T4时的SBP及T1、T2、T3、T4时的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Dex可使清醒患者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加深麻醉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引起HR减慢.
作者:陈华永;李丽;张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的改变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D-D)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组,体检中心接收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1)采用ICP监护传感器置入术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的ICP,并根据ICP大小将患者分为ICP重度增高组(>40 mmHg)11例、ICP中度增高组(20~40mmHg)24例.(2)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外周血NSE、D-D、CRP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3)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ICP和NSE、D-D、CRP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12.11±2.35) μg/L、(0.39±0.61) mg/L、(3.72±0.69) mg/L]比较,ICP重度增高组、ICP中度增高组患者NSE、D-D、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重度增高组NSE、D-D、CRP水平[(104.08±7.90) μg/L、(1.55±0.26) mg/L、(47.66±8.60) mg/L]亦明显高于ICP中度增高组[(61.89±30.35) μg/L、(0.93±0.32) mg/L、(30.87±9.84)mg/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与NSE、D-D、CRP存在直线相关关系,NSE、D-D、CRP和ICP的回归方程分别是ICP=1 8.598+0.256NSE (t=7.200,P=0.000),ICP=10.779+23.955D-D(t=10.292,P=0.000),ICP=9.932+0.771CRP(t=8.423,P=0.00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ICP与D-D的关系为密切(复相关系数R=0.873,确定系数R2=0.762;F=105.917,P=0.000).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与血中NSE、D-D、CRP具有正相关性,其中与D-D的关系为密切;联合应用ICP和NSE、D-D、CRP等实验室指标分析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
作者:赵鹏洲;柯以铨;吴敬伦;李雪贞;杨本生;方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不明原因智力低下患者中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FMR1和FMR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选择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4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沙市第三医院神经发育或癫痫门诊、广州市海珠区特殊学校的华南地区不明原因智力低下的72例患者(男65例、女7例),采用PCR对FMR1基因5'非翻译区(5'-UTR)的(CGG)n和FMR2基因(CCG)n突变进行筛查;对未能扩出目的片段或女性可疑个体进一步行Southern blotting及毛细管电泳测序扫描分析证实是否具有全突变;对FMR1基因(CGG)n及FMR2基因(CCG)n两者都正常的患者再进一步对FMR1基因外显子及3'-UTR区段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测序筛查突变,后将FMR1基因全突变频率与亚欧美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共筛查到8个有意义临床家系:6个全突变家系(先证者为1女5男),全突变家系中共明确诊断FMR1基因全突变患者12例(包括2例嵌合体患者)、2例前突变母亲;另有1对FMR1基因片段缺失母子和1对过渡区母子.FMR1基因全突变及缺失突变占智力低下患者的9.7%(7/72);男性智力低下患者中FMR1基因突变比例为9.2%(6/65);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FMR1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对象中没有发现FMR1基因变异外显子及3'UTR区域变异及FMR2基因全突变.结论 相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华南地区智力低下人群中FMR1的突变率较高;对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家系(家族史)的筛查,可以提高脆性X综合征诊断的阳性率;FMR1基因外显子突变、3'UTR区域变异及FMR2基因全突变不是智力低下患者的常见原因.
作者:段现来;刘超;李啬夫;石奕武;易咏红;廖卫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浆α2巨球蛋白(α2-MG)水平与小动脉闭塞型(SAO)脑梗死发病及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符合TOAST分型中SAO型脑梗死患者58例(SAO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脑梗死患者56例(LAA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的正常者53例(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α2-MG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血浆α2-MG水平对SAO型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同时对SAO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并对其颅脑MRI进行Fazekas评分评判脑白质损害(WMLs)程度,比较不同WMLs程度患者血浆α2-MG水平差异,分析血浆α2-MG水平与MMSE量表评分及Fazek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LAA组[(5.04±1.93) μg/mL]、健康对照组[(4.86±1.68) μg/mL]相比,SAO组血浆α2-MG水平[(6.70±3.17)μg/mL]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α2-MG水平是SAO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09,P=0.001;OR=1.443,P=0.004).ROC曲线显示4.23μg/mL α2-MG水平为诊断SAO型脑梗死的佳临界值,灵敏度可达86.2%.不同WMLs程度的SAO型脑梗死患者间血浆α2-M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09,P=0.000),且血浆α2-MG水平与Fazekas评分呈正相关(r=0.733,P=0.000),与MMSE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79,P=0.000).结论 α2-MG可作为诊断SAO型脑梗死的血浆标志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且其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及WMLs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张璋;马爱军;潘旭东;王琨;庞萌;杨淑娜;仲倩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自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9例TIA患者在其发作间期行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根据CTP结果对TIA患者进行分期,并分析脑灌注异常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69例TIA患者中有52例出现与临床表现相一致的脑灌注异常.根据CTP图CBF的改变情况分为Ⅰ期TIA 25例、Ⅱ期TIA 27例.Ⅰ期TIA患者患侧与健侧TTP 、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TIA患者患侧与健侧TTP、MTT、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TIA患者中TIA发作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4分者比例(68.2%)及发作持续时间≥60 min者比例(75.0%)均明显高于Ⅰ期患者(31.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脑灌注异常的TIA患者中,NIHSS评分及TIA发作持续时间均与患侧CBF/健侧CBF的比值呈负相关(r=-0.548,P=0.000;r=-0.848,P=0.000),与患侧TTP/健侧TTP的比值呈正相关(r=0.732,P=0.000;r=0.927,P=0.000),与患侧MTT/健侧MTT的比值呈正相关(r=0.668,P=0.000;r=0.902,P=0.000).结论 CTP能够显示TIA患者发作间期的脑灌注异常,且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其可为TIA的诊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李瑜霞;李永秋;卢洁;韩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液体栓塞剂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8月至2013年2月经岩下窦入路栓塞海绵窦治疗的25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均经术前眼科检查及常规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2例联合应用弹簧圈及Onyx栓塞,3例单用Onyx栓塞.结果 共进行了25次栓塞治疗;弹簧圈平均使用数量为(2.55±0.91)个,平均体积为(32.15±16.03) mm3;Onyx平均使用量为(2.57±0.86) mL.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单用Onyx的3例(12.0%)患者获得次全栓塞,余22例(88.0%)患者获得完全栓塞;随访造影显示25例(100%)患者均获得完全栓塞.出院时7例(28.0%)患者已无明显症状,18例(72.0%)患者症状有所改善;随访时所有患者症状未见复发.6例(24%)患者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对应处理后均治愈.结论 有效地应用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是成功治愈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并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文军;段传志;黄理金;张昕;何旭英;李西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颅脑损伤(TBI)后脑组织氧化应激及细胞骨架蛋白羰基化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SD成年大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轻度TBI组(n=5)、重度TBI组(n=5)和假手术组(n=5),应用液压颅脑损伤仪根据相应参数制备轻度、重度及假手术组动物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TBI后24 h大鼠脑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细胞骨架蛋白[β-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羰基化水平,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轴索损伤标志物磷酸化tau(p-tau)蛋白水平.结果 轻度、重度TBI组大鼠脑组织中MDA水平分别为(389.62±29.95) μmol/g、(642.50±37.56) μmol/g,较假手术组[(233.94±25.08) μmol/g]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水平分别为(352.10±37.75) μmol/g、(153.27±43.49) μmol/g,较假手术组[(492.48±41.43) μmol/g]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和GFAP在轻度TBI组羰基化比例分别为0.099±0.104、0.194±0.114、0.643±0.037,重度TBI组分别为0.142±0.017、0.290±0.029、0.902±0.021,较假手术组(0.068±0.017、0.108±0.016、0.673±0.03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tau比例在轻度、重度TBI组分别为0.289±0.014、0.373±0.012,较假手术组(0.185±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后脑组织氧化应激及细胞骨架蛋白羰基化水平随着TBI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可造成神经轴索运输障碍而导致轴索损伤加重.
作者:张秋生;张猛;黄贤键;刘晓佳;李维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紫檀芪(PTE)对HT22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体外常规培养的小鼠海马HT22神经元细胞分为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组、1.25 μmol/L、2.5μmol/L、5 μmol/L PTE组,后3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PTE培养2h后,4组细胞均建立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继续培养6h后采用MTT检测4组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量,2',7'-二氢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产物活性氧(ROS)的水平,TUNEL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组、1.25 μmol/L、2.5 μmol/L、5μmol/L PTE组细胞存活率依次增高(48.34%±4.28%、55.45%±3.62%、67.23%±4.37%、81.87%±5.02%),细胞LDH释放量(45.17%±3.06%、38.04%±3.07%、31.42%±2.94%、24.24%±3.52%)、ROS水平、凋亡率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组、1.25 μmol/L、2.5 μmol/L、5μmol/L PTE组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Bax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统计显示4组细胞Bax/Bcl-2比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对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和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王甲义;杨阳;蒋帅;田士来;赵磊;辛振龙;武桂铃;王伯栋;屈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经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手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乙状窦前入路分别显露内听道入口上缘(路径a)、颈静脉孔前缘(路径b)和颈静脉孔后缘(路径c)的不同微创手术路径,观察测量并比较伴随微创手术路径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的变化.结果 在模拟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中,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其中路径a位置水平高,向内上方紧贴半规管和内淋巴囊后方到达面听神经复合体进入内听道处;路径b向内侧紧贴颈静脉球前方到达颈静脉孔神经部;路径c位置水平低,向内侧紧贴乙状窦前缘到达颈静脉球.在所测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体积比较方面,路径a>路径b>路径c;在手术路径中静脉窦体积比较方面,路径b>路径a>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a中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的体积为(53.32±5.54) mm3,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30.55±3.51) mm3;路径b中显露后组颅神经的体积为(84.59±9.23) mm3.结论 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不同靶点的微创手术路径对骨性结构和静脉窦的影响不同,联合使用各手术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作者:钱增辉;汤可;周敬安;赵亚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Ⅰ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丹红注射液组、甲钴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前3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制备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于成模后第8周末时分别按实验设计给药.至成模后第12周末时,记录各组大鼠血糖、体质量,并应用足印行走箱行足迹步态分析,应用生理记录仪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检测表皮内神经纤维及周围神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丹红注射液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快[(62.05±5.45) m/s vs(37.72±4.06) m/s],足迹步态参数足印长、足中间三趾宽、足印宽明显改善[(22.00±0.34) mm vs(22.74±0.19) mm;(10.79±0.22) mm vs (11.49±0.14) mm;(17.50±0.16) mm vs (17.67±0.17)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表皮内神经纤维染色模糊、稀疏零散、不易辨认,严重者无神经纤维显示,而丹红注射液组神经纤维走形不规则、数量减少、断断续续、稀疏零散,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神经组织严重水肿,髓鞘缺失,难以辨认,局部有空泡变性,轴索水肿,部分轴索分离、变性,而丹红注射液组神经水肿,髓鞘模糊,轴索肿胀,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预防和改善Ⅰ型糖尿病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
作者:杨文强;张斌;梁剑锋;于炎冰;张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安钠咖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安钠咖小剂量组及安钠咖大剂量组,每组12只,分别每天给药1次(腹腔注射l mL生理盐水或60 mg/kg安钠咖或120 mg/kg安钠咖),连续20d.末次注射后次日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试验、空间探索试验、可见平台试验)评定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大鼠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结果 在定位航行试验中,安钠咖大剂量组各训练日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及安钠咖小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安钠咖小剂量组各训练日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试验中,3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内穿越原平台次数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发现,安钠咖小剂量组大鼠除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稀疏外,其他部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而安钠咖大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区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深染、胞浆浓缩.结论 大剂量安钠咖可使大鼠学习能力下降,且会损害海马神经元.
作者:路海霞;张丽芳;祁金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蛋白(TSG-6)对脑梗死早期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90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溶剂治疗组、TSG-6治疗组,每组30只;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造模成功后TSG-6治疗组小鼠立即通过尾静脉注射含有TSG-6(50 μg/只)PBS 200 μL,溶剂治疗组仅注射等体积PBS.脑梗死1、3d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脑梗死3d后采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荧光分光光度法评估伊文氏蓝(EB)在梗死侧脑组织的渗出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组过氧化物酶(MPO)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量.结果 脑梗死3d后,与溶剂治疗组mNSS评分(7.923 ±2.138)、脑梗死体积[(36.883±8.553)%]、脑组织EB含量[(11.867±4.135) μg/g]、脑组织含水量[(80.467±7.045)%]、MPO活性[(112.617±26.782)mU/g]以及梗死侧脑组织HMGB1 (0.861 ±0.137)、TLR4(0.833±0.193)和MMP-9(0.910±0.156)表达量比较,TSG-6治疗组小鼠mNSS评分(5.253±1.712)、脑梗死体积[(26.100±5.640)%]、脑组织EB含量[(7.233±3.434) μg/g]、脑组织含水量[(71.667±6.518)%]、MPO活性[(70.383±17.558) mU/g]以及梗死侧脑组织HMGB1 (0.503±0.230)、TLR4(0.482±0.159)和MMP-9(0.611±0.170)表达量明显降低或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6可显著减少HMGB1、TLR4的表达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进而减少MMP-9的表达发挥血脑屏障保护作用,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扬;余列;卜淑芳;刘喜灿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金属卟啉锰(Ⅲ)(四苯甲酸)卟啉(MnTBAP)对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2只.后2组大鼠应用立体定向注射自体尾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并在造模成功后30 min于实验组大鼠患侧脑室内注射2 μL MnTBAP(100 μg/μL),于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大鼠脑出血后24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肿周围组织4-羟基壬烯醛(4-HNE)、3-硝基酪氨酸(3-NT)、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情况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浸润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ZO-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大鼠脑出血后24、72 h采用于湿重法检测脑组织水含量,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行为学评分.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24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肿周围组织3-NT (264.53±83.99vs 413.22±89.16)、4-HNE (245.64±73.10 vs 391.41±51.43)、8-OHdG(221.53±68.25vs 332.32±94.93)、MPO(296.14±66.34vs 431.59±102.68)阳性细胞数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0.75±0.07 vs 0.96±0.04)明显降低,ZO-1蛋白表达水平(0.74±0.05 vs 0.56±0.06)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脑出血后24、72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组织水含量(80.41%±0.69%vs 82.48%±0.94%;79.78%±0.65%vs 81.57%±0.8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33±1.37vs 11.33±1.51;6.17±0.98vs 9.50±1.38)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早期应用MnTBAP能通过有效减轻氧化-硝化应激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MMP-9表达,减轻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对脑出血后脑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谢东伟;赵信德;周忠保;黄柒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损伤中可能存在的脑微血管损伤及血脑屏障破坏情况.方法 70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其中照射组行X线全脑照射(单次10 Gy剂量).分别在照射后1、7、30、90、180 d取材(每组每个观察点7只小鼠),采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微血管形态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全脑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及ZO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照射后1d开始,照射组小鼠即可见微血管有扩张紊乱,血管内皮细胞与基膜分离,但血管壁仍较薄,血管周隙正常;照射后7d出现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照射后30 d管腔狭窄逐渐加重甚至闭塞,部分血管可见血栓形成,血管周隙开始增大,并持续至180d.与对照组比较,照射后各时间点照射组小鼠脑组织vWF、ZO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vWF:1 d:23.17±2.93 vs 15.80±2.39,7 d:21.25±2.33 vs 11.60±2.30,30 d:19.78±2.16vs 8.20±1.64,90 d:17.21±3.31 vs6.00±2.12,180 d:16.98±1.92 vs 3.80±2.59;ZO1:1 d:26.17±3.31 vs 15.40±1.82,7 d:23.20±2.93vs12.00±1.58,30 d:20.88±2.20vs 9.10±2.55,90 d:18.32±1.87 vs 6.20±1.92,180 d:17.50±1.91vs 2.40±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照射组小鼠脑组织vWF、ZO1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亦逐渐减少,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全脑照射能诱导小鼠脑微血管持续损伤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破坏,导致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
作者:邓哲治;黄海威;吴萌萌;何国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左旋氨氯地平对缺氧状态下5-羟色胺(5-HT)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基底动脉的舒血管活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离体基底动脉为实验对象,分为去内皮血管组和内皮完整血管组,去内皮血管组采用低离子强度营养液灌注法将取材血管去除内皮.实验期间持续向浴槽内通入混合气体,依实验目的不同在常氧时通入95%O2+5%CO2混合气体,在缺氧时通入95%N2+5%CO2混合气体.2组血管均进行血管稳定性检测,检测合格后采用5×10-7 mol/L5-HT预收缩血管,(1)在缺氧状态下分别用不同浓度(10-8~10-3 mol/L)左旋氨氯地平孵育15 min,采用血管张力测定系统检测各个时间点的血管直径;(2)在常氧状态和缺氧状态分别加入10-4 mol/L左旋氨氯地平孵育15 min和10-4 mol/L 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孵育30 min,采用血管张力测定系统检测各个时间点的血管直径.结果 (1)不同浓度(10-8~10-3 mol/L)左旋氨氯地平对5-HT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组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436%±0.0116%、0.0530% ±0.0134%、0.0696% ±0.0103%、0.1265%±0.0284%、0.2362% ±0.0275%、0.4084% ±0.0260%、0.5185% ±0.0238%、0.5358%±0.0160%,对5-HT预收缩的去内皮血管组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607%±0.0084%、0.0852%±0.0138%、0.1676%±0.0247%、0.3285%±0.0250%、0.4161%±0.284%、0.4219%±0.260%,且左旋氨氯地平对缺氧条件下5-HT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血管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去内皮血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常氧状态下,10-4 mol/L左旋氨氯地平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在L-NAME孵育前后分别为0.9626%±0.0224%、0.7358%±0.0149%;在缺氧状态下,10-4 mol/L左旋氨氯地平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在L-NAME孵育前后分别为0.9485%±0.0129%、0.8979%±0.01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对缺氧后5-HT预收缩的大鼠离体基底动脉具有舒血管活性,且舒张血管的机制可能与阻滞受体操控型钙离子通道、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释放有关.
作者:潘阳新;史圆圆;陈健;谭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神经导航又称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由经典(框架式)立体定向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普及和微创治疗观念的提出,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手术中的常规辅助技术,并为微创神经外科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神经导航的辅助下进行测量、评估手术暴露范围、观察角度、手术自由度等参数,并进行分析和评估,量化手术入路[1],从而制定手术计划,可以精确定位、实时导航、大程度切除病灶,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功能及脑组织,提高神经外科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为患者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减少了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神经导航与相关术中辅助手段在颅内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杨凯;窦长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主要的治疗方法,但rt-PA的说明书中将动脉瘤列为禁忌证,且在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的缺血性脑卒中管理指南中,动脉瘤仍属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禁忌[1],这主要是因为,从理论上讲,溶栓治疗后可能增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只能进行常规的头颅CT检查,而仅靠头颅CT平扫是不足以发现动脉瘤的存在,临床上往往就隐匿了这一禁忌而意外采取了溶栓治疗,这些患者几乎均在溶栓治疗后做血管检查(如DSA、CTA、MRA检查)时才发现动脉瘤的存在,并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类意外溶栓治疗的患者并未出现理论上的高出血风险,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反而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由于过度恐惧溶栓治疗后的出血风险以及现存指南规定,大多数临床医师对于脑卒中前已发现存在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或者既往针对动脉瘤已经接受过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非溶栓的保守治疗方法,致使rt-P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未得到充分使用,由此可能减少了此类患者的终临床获益.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国内外伴有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意外进行rt-PA溶栓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陈胡萍;曾宪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年来,随着脑缺血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在其基础上的新药研发亦迸发出诸多亮点,尤其在目前与细胞凋亡有关的细胞因子、酶类及细胞保护因子等研究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引入传统中药主要成分治疗脑缺血已开始取得实际临床意义.笔者认为,挖掘传统中药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有效成分的价值并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将为其开发成临床治疗脑缺血的新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蔡小军;宋惠珠;陈艳;陆守荣;温浩;李在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缺血性脑损伤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常由急性脑血管意外和缺血缺氧性损伤引发,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1].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涉及许多机制,包括兴奋过度、炎症、钙超载和氧化应激等[21.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的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1],但其使用时间窗严格控制在3h内,这大大限制了受益人群,因而急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并探索新型治疗药物.
作者:胡伟;彭亚文;蒋帅;刘若愚;李慧晨;杨阳;屈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颅骨成形术是神经外科常见且操作相对简单的手术,但仍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其中多见的是切口感染,术后3~10个月多见.颅骨成形术后20年并发皮瓣感染、溃烂及皮瓣下积脓罕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颅脑外伤颅骨成形术后20年并发皮瓣感染、溃烂及皮瓣下积脓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对颅骨成形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原因、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作者:李建荣;魏雨雨;叶世泰;王树超;陈铮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透明隔是侧脑室前角之间的间隔,位于穹窿与胼胝体之间,正常人为闭合的双层膜状结构,如果中间潜在的腔隙增宽,可形成透明隔囊肿.透明隔囊肿大部分为胎儿时期透明隔腔未闭合所致,而其他原因也可导致已经闭合的透明隔分离,出现继发性透明隔囊肿,但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外伤后继发性透明隔囊肿的演变过程.患者 男,48岁,因被高空坠物砸伤头部于2014年2月24日在陕西神木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头颅CT检查显示“脑挫裂伤,右侧急性硬膜下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并去骨瓣减压术.术后CT复查显示脑内血肿增多,深部累及胼胝体膝部,占位效应不重,继续给予输液治疗,症状逐渐好转,神志转清.约20 d后复查CT见类圆形透明隔囊肿,呈张力性扩张,囊液密度高于脑脊液.
作者:张文彬;郭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VHL)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肾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以及胰、肾、附睾等器官囊肿或肿瘤.虽然肿瘤多为良性,但由于常累及多个脏器,对生命的威胁较大,故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1].该病较为罕见,合并动脉瘤的VHL在国内外文献目前尚未见报道.上海市周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玫;方淳;徐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制适用于多种规格神经工作内镜的透明导管鞘,并探讨该透明导管鞘在神经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自2010年8月至201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运用自制设计的透明导管鞘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术前采用CT和(或)MRI对穿刺部位进行定位,穿刺前透明鞘头固定在内镜头上,固定后的鞘头和内镜共同插入透明鞘管内,然后根据术前定位直视下进行目标穿刺,术中随时观察术区周围情况.结果 使用自制设计的透明导管鞘做侧脑室前角穿刺48例,其中46例(95.83%)一次穿刺成功.10例脑内血肿用CT影像定位后,在透明导管鞘直视下快速找到并穿刺到血肿腔中,并在透明导管鞘内安全碎吸血肿.3例透明隔囊肿和1例室间孔闭塞利用透明导管鞘直接造瘘和再通成功.结论 自制设计的透明导管鞘可在直视下高效地将神经内镜置入侧脑室、囊肿和血肿中,并可提供导管鞘周围及穿刺方向上清晰的手术视野,能明确分辨血肿、脑组织以及血肿的剩余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应用的神经内镜手术新器械.
作者:邱明兴;彭玉平;樊俊;漆松涛;俞磊;李煜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