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925
  • 国内刊号:11-5354/R
  • 影响因子:1.52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51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5年7期文献
  • 铁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联分析

    目的 探讨铁相关基因转铁蛋白(Tf)258 G/S及转铁蛋白受体(TfR)82 S/G多态性与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帕金森病(PD)间的关联.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61例华北地区PD患者(华北PD组)、56例西北地区PD患者(西北PD组)及两地各70名健康对照者之间的Tf258 G/S和TfR 82 S/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 结果 (1)Tf258G/S位点:两PD组的G等位基因和GS基因型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PD之间、两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0.05).(2)TfR 82 S/G位点:两PD组、两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TfG/S位点多态性与华北、西北地区PD的发病可能存在关联,等位基因G、杂合基因型GS增加了PD的易患性.(2)TfR S/G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华北、西北地区PD患者患病率无关.

    作者:肖颖;张本恕;李琪;李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分析(附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疗效. 方法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采用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1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椎管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脊柱CT三维重建或脊柱X线检查观察椎管成形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8例肿瘤均在显微镜下全部切除,术中无硬脊膜破损及神经根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肿瘤复发,无椎管狭窄、脊柱失稳,术后3个月Frankel分级显示患者脊髓功能恢复D级4例,E级14例. 结论 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及减少脊髓损伤,术后椎管成形且脊柱稳定,效果良好.

    作者:韩易;姜之全;郑夏林;李小绪;娄飞云;张少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创伤性脑损伤UCH-L1水平与损伤程度、病情变化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UCH-L1)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60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中度脑损伤组(30例)和重度脑损伤组(30例),另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于伤后12h、24 h、2d、3d、5d应用ELISA法检测3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中UCH-L1含量,分析UCH-L1含量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影像学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2h、24 h、2d、3d血清UCH-L1浓度高于对照组,重度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2h、24 h、2d、3d时血清UCH-L1浓度高于中度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脑损伤组患者血清UCH-L1水平于伤后12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于伤后5d降至对照组水平;而重度脑损伤组患者血清UCH-L1水平于伤后12h达第1次高峰,此后降低,并于伤后3d再次升高至第2次高峰后下降,5d时降至对照组水平.脑损伤患者UCH-L1水平的变化与影像学表现密切相关,并与预后呈负相关关系(r=-0.412,P=0.030). 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血清UCH-L1水平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金玉;齐亮;韩辉;嵇春妹;沈霖;李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经鼻蝶窦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10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总结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82例(78.8%),次全切22例;术后视力改善42例,改善率为80.7%;术后激素水平完全恢复至正常34例(44.7%),激素水平较术前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上限者38例(50.0%).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尿崩、脑脊液鼻漏、电解质紊乱、垂体功能低下、术区出血等,经积极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疗效良好. 结论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良好路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是良好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

    作者:钱希颖;陶维华;赵建华;洪孙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局限型与扩展型枕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局限型(致痫灶局限于枕叶内)与扩展型(致痫灶同时涉及枕叶外的脑叶)枕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预后,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自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枕叶癫痫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灶位置将其分为2组:局限型枕叶癫痫组(14例)、扩展型枕叶癫痫组(18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发作和定位诊断的相关数据,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1)局限型与扩展型枕叶癫痫患者的性别、病程、发作类型、术前用药、定位诊断及手术疗效等多数临床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作特征方面,扩展型枕叶癫痫患者的非视觉性先兆明显多于局限型枕叶癫痫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类型患者主要发作类型为复杂部分性发作(31例,97%),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8例(44%),且多见于扩展型枕叶癫痫.(3)定位诊断方面,脑电图、MRI等多种诊断方法对于2种类型癫痫患者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颅内电极植入后脑电图定位诊断的患者均为扩展型枕叶癫痫,提示其致痫灶定位的难度更大.(4)局限型枕叶癫痫患者中12例(86%)术后达到满意疗效,扩展型中13例(72%)达到满意疗效,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扩展型枕叶癫痫的定位诊断难于局限型,但通过综合运用包括颅内电极脑电图在内的多种定位诊断方法,准确定位并有效切除致痫灶亦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游宇;刘智良;易蕊;白卉;王岩;刘建明;孟繁鑫;尹鹏;丁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方式的比较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采用动脉内治疗的59例急性前循环闭塞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病情、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发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9.8±1.3)岁,术中采用动脉溶栓25例和多模式溶栓治疗34例,2组患者平均入院NIHSS分别为12.6±4.3、18.3±4.2,发病时间分别为(5.3±0.9)h、(5.8±1.4)h,再通率分别为56.0%、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3个月后残障程度与年龄、初治时间、出院NIHSS评分和良好再通率相关. 结论 相比于动脉溶栓,多模式溶栓适用于较为严重或入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且再通率高.良好的血管再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杨阳;梁春阳;张强;沈春森;罗永春;马尚;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枕大池成形术对Chiari畸形Ⅰ型伴脊髓空洞症患者疗效及脑脊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枕大池成形术(后颅窝减压+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硬膜成形)对Chiari畸形Ⅰ型伴脊髓空洞症(CMI-SM)患者疗效及脑脊液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枕大池成形手术治疗CMI-SM患者40例,术前24 h及术后12个月患者均行核磁共振相位对比序列(PC-MRI)检查及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比较患者中脑导水管、脑桥腹侧、C3腹侧层面脑脊液动力学指标及JOA评分的变化. 结果 术后没有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JOA评分从(7.89±3.52)分提高到(12.53±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RI扫描显示患者术后枕大池成形良好,脊髓蛛网膜下腔通畅,30例患者脊髓空洞明显缩小;与术前24h比较,患者术后12个月脑脊液每搏输出量(SV)、平均流量(MF)均增加、头端和尾端大峰值流速(Vmax)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枕大池成形术可以增加病变区脑脊液流量,减缓脑脊液峰值流速,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脊髓空洞,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包长顺;陈明生;杨福兵;张苓;刘亮;王斌;陈礼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磁共振波谱和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自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住院的抑郁症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4),2组患者均接受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75 mg/片)治疗.研究组同时联合10Hz rTMS作用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rTMS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检测患者前额叶和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含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治疗4周评估临床症状和疗效. 结果 (1)研究组治疗前左侧前额叶、左侧丘脑NAA/Cr值分别为1.51±0.34、1.36±0.29,治疗后分别升高至1.71±0.42、1.54±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双侧前额叶、双侧丘脑的NAA/Cr值、Cho/Cr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HAMD评分分别为32.3±8.8、31.8±8.5,治疗后降低为12.3±4.7、15.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研究组显效率为80.6%(29/36)、治愈率为27.8%(10/36),对照组显效率为50.0%(17/34)、治愈率为5.9%(2/34),2组间显效率和治愈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平均治疗剂量为(136.6±28.4)mg/d、大剂量为(175.0±35.6)mg/d;对照组平均治疗剂量为(162.4±32.2)mg/d、大剂量为(216.2±40.3)mg/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 Hz rTMS联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前额叶和丘脑的神经生化代谢,进而改善抑郁症状,降低抗抑郁药物使用剂量.

    作者:段惠峰;甘景梨;史振娟;杨家明;梁学军;高存友;祝希泉;赵兰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外伤后癫痫的外科治疗(附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外伤后癫痫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4例难治性外伤后癫痫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严格的术前评估,其中5例病灶毗邻重要功能区者分别采用颅内电极植入(4例)和术中神经功能导航(5例);随后分别行皮层电刺激和功能磁共振导航完成脑功能区精确定位及致痫灶与运动区的位置关系确定.手术切除所有患者癫痫病灶,术后定期进行随访并采用Engle分级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癫痫病灶切除术.颅内电极植入的患者经功能磁共振导航和皮层电刺激双重定位,毗邻功能区的癫痫病灶达到精准切除,同时患者运动功能得到良好保护.术后随访12~30个月,Engle Ⅰ级7例、Ⅱ级5例、Ⅲ级2例,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 对于药物难治性外伤后癫痫,精确定位癫痫病灶和脑功能区后可以经外科切除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智良;丁虎;尹鹏;刘建明;孟繁鑫;游宇;王艳;温静;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脑组织硫化氢的变化

    目的 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硫化氢(H2S)动态变化,探讨H2S与多发性硬化(MS)的关系. 方法 按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78只.模型组制备EAE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诱导乳剂,余措施相同.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2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点(建模后5、10、15、20、25、30、35、40、45、50、55、60 d和65 d)2组大鼠平均临床评分;采用比色法检测各时间点H2S和丙二醛(MDA)水平. 结果 (1)HE和尼氏染色显示模型组中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及血管袖套形成,对照组未发现明显改变.(2)模型组于建模后第20天及第50天出现2次发病高峰,临床评分分别为(4.0±0.55)分和(3.5±0.25)分;对照组的评分为0分.(3)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中H2S表达量随着发病呈逐渐下降趋势,从第10天开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中MDA呈逐渐增加趋势,从第10天开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H2S和MDA水平无明显变化.(4)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H2S水平的变化与临床评分、MDA水平呈负相关(r=0.960,P=0.000;r=-0.920,P=0.000);临床症状评分和MDA水平呈正相关(r=0.910,P=0.000). 结论 H2S在EAE模型中表达明显降低,在MS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宁;邓小莹;梁兵;袁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Notch通路对缺氧诱导N9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

    目的 应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活化,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缺氧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中的作用. 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N9小胶质细胞分4组:常氧组、缺氧组、常氧+ DAPT组和缺氧+DAPT组.常氧+DAPT组与缺氧+DAPT加入10 μmol/LDAPT处理12h,常氧组和缺氧组加入等量溶剂,缺氧组、缺氧+10 μmol/L DAPT组同时进行缺氧处理12 h (3%O2).提取各组细胞mRNA及蛋白,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胞内段(N1ICD)、Hes1、Hey1蛋白水平,并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IL-6、IL-1β、TNF-α分泌水平. 结果 DAPT对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 mRNA及蛋白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大.分组处理12h后,缺氧组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 mRNA及蛋白分泌水平较常氧组明显升高,Notch通路信号分子N1ICD、Hes1、Hey1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氧组比较,缺氧+DAPT组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 mRNA及蛋白分泌水平降低,Notch通路信号分子N1ICD、Hes1、Hey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氧+DAPT组与常氧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otc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缺氧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的释放.

    作者:种莉;唐鹏;刘鹏;陈丽;刘玥;李锐;郭民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ICAM-1、MMP-2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3月20日至2014年5月10日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标本60例,按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级分为Ⅰ~Ⅱ级26例(低度恶性胶质瘤组)、Ⅲ~Ⅳ级34例(高度恶性胶质瘤组),另取同期因脑外伤行内减压术患者的正常脑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胶质瘤正常脑组织标本ICAM-1、M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低度恶性胶质瘤组、高度恶性胶质瘤组标本中ICAM-1、MMP-2 mRNA的表达均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度恶性胶质瘤组、高度恶性胶质瘤组标本中ICAM-1蛋白表达阳性率依次增高,分别为20%、46.1%、88.2%;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依次增高,分别为10%、50%、9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脑胶质瘤组织ICAM-1 mRNA和MMP-2 mRNA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2,P=0.001). 结论 ICAM-1、MMP-2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关系密切,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表达水平增高;二者可能协同参与了胶质瘤中的发生及演变.

    作者:高海东;寿记新;付旭东;王建业;王酩;管海博;程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从CX3CR1通路探讨天麻素对化疗痛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天麻素对化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根据痛阈值大小筛选出合格的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天麻素30 mg/kg组、天麻素60 mg/kg组、天麻素120 mg/kg组,每组10只.用隔日腹腔注射长春新碱(125 μg/kg)的方法建立化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除外),建模后第9天开始,继续腹腔注射长春新碱(125 μg/kg),并开始采用不同剂量的天麻素治疗后3组大鼠.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mL/kg)同步对照.治疗1周后(建模后第16天)分别用Electronicvonfrey测痛仪和热刺痛仪再次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痛阈值和热刺激痛阈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CX3CR1蛋白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TNF-α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CX3CR1蛋白、p-p38MAPK蛋白和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麻素60 mg/kg组、120 mg/kg组大鼠机械痛阈值与热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CX3CR1蛋白、p-p38MAPK蛋白和TNF-α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天麻素能够抑制化疗痛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通路中的CX3CR1、p-p38MAPK蛋白,进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相关.

    作者:罗妮;宫登辉;郑卫红;郑军;张金芝;万君;李余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行为学训练对低剂量X线照射后SD大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行为学训练对低剂量X线照射后幼年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出生后35d的SD大鼠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训练组、照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6只.照射组、训练组每天均接受1次低剂量[以临床中婴幼儿(0~6岁)所采用剂量为基准]X线照射,共7d.对照组接受假照射.通过Morris水迷宫训练其学习记忆能力,7.0T MR检测3组大鼠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荧光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Ⅳ(COXⅣ)蛋白表达的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线粒体形态. 结果 (1)照射组NAA/Cr值(1.611±0.013)较对照组(1.873±0.032)明显降低,训练组NAA/Cr值(1.870±0.018)较照射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中照射组大鼠第1~4天逃避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大鼠第1~4天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照射组大鼠穿越原站台次数、原站台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大鼠穿越原站台次数、原站台象限停留时间与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海马CA1区COXⅣ蛋白表达减少,训练组COXⅣ表达增加.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海马CA1区COXⅣ蛋白表达(0.298±0.049)较对照组(0.998±0.05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COXⅣ表达(0.987±0.053)接近训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照射组大鼠可见核固缩及较多受损的线粒体,训练组大鼠仅见少量受损线粒体. 结论 行为学训练可能通过增加COXⅣ蛋白表达,改善线粒体形态及功能来恢复低剂量X线照射后幼年SD大鼠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田举;张炜;张博;顾国军;倪炯;王国良;王培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C-fos启动子在人胶质瘤细胞株及正常组织的转录活性研究

    目的 观察C-fos、TERT、Survivin、E2F1、Cox2及CMV启动子在人胶质瘤细胞株U87、U373、U251中的转录活性以及C-fos、CMV启动子在正常组织中的转录活性. 方法 设计引物并应用PCR法从人胶质瘤基因组中克隆C-fos、TERT、Survivin、E2F1、Cox2启动子.将上述5种启动子以及CMV启动子序列插入到pGL4-Basic报告载体中.将构建的pGL4-Cfos、pGL4-TERT、pGL4-Survivin、pGL4-E2F1、pGL4-Cox2、pGL4-CMV重组质粒和内参质粒pRL-TK瞬时共转染胶质瘤细胞U87、U373、U251,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各启动子的转录活性;C57BL/6J小鼠10只,分为C-fos组、CMV组,每组5只,分别由尾静脉注射600 μL含40 μg pGL4-Cfos-luc、pGL4-CMV-luc质粒的生理盐水,24 h后检测小鼠心、肝、脾、肺组织中荧光素酶的活性. 结果 各启动子基因序列经测序确认正确;TERT、Survivin、Cox2、E2F1、C-f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相对于CMV启动子)在U87细胞中依次为0.03%、0.33%、0.38%、0.24%、3.73%;在U373细胞中依次为0.95%、65.34%、0.32%、9.07%、70.83%,在U251细胞中依次为0.41%、15.57%、0.15%、0.51%、17.30%;CMV组小鼠心、肝、脾、肺组织荧光素酶活性依次为(93.40 ±75.06)RLU/mg蛋白、(12.33±6.49)RLU/mg蛋白、(22.60±7.50)RLU/mg蛋白、(950.47 ±538.74)RLU/mg蛋白;C-fos组小鼠心、肝、脾、肺组织荧光素酶活性依次为(2.13±1.92)RLU/mg蛋白、(1.11 ±0.95)RLU/mg蛋白、(2.07±1.51)RLU/mg蛋白、(29.24±25.89)RLU/mg蛋白,与CM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fos启动子在人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转录活性高于TERT、Survivin、E2F1、Cox2,在正常组织中的转录活性低于CMV启动子.

    作者:王浩;潘建青;胡继良;冯诣;宋伟健;罗杰;刘欣民;魏强国;洪全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生长速率的研究现状

    临床上所指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NFPA)包括:(1)所产生的激素或激素片段[(如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或)α-亚单位等)]不能引起临床症状的垂体腺瘤;(2)产生正常情况下可引起临床症状的激素但实际未引起临床或生物学表现的垂体腺瘤(如静止性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生长激素腺瘤);(3)不知道其所产生或释放的激素;(4)无生物活性的激素片段或激素产物[1].

    作者:吴志峰;王守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为老年期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60%[1].AD可分为3期,即AD前驱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及痴呆阶段.目前AD的诊断尚无明确的生物学标志,因此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疾病修饰治疗的良机.新近研究表明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获得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可以作为诊断早期痴呆的生物学标志[2].本文现就ASL在AD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茸;狄政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抑郁症注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及快感缺失等.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功能.已有大量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一定认知损害,以注意或记忆功能的损害为主.随着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兴起,关于抑郁症患者注意功能的研究已经得到广泛的开展,本文围绕近期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键浠;潘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电图在预测昏迷患者预后中的应用进展

    昏迷是一种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昏迷患者给社会及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如何预测昏迷患者的预后及特异性预测指标的选定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难题.

    作者:梁媛;董元;卢培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靶向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研究

    目的 比较单独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剂量密集疗法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38例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资料,26例采用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单药组),12例采用替莫唑胺剂量密集疗法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治疗组),观察其无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结果 单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1.8周,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37.8%;联合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4.7周,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5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61,辟0.023). 结论 贝伐珠单抗能提高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联合治疗在延长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单药组,可推荐为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式.

    作者:陈宝师;晋强;张忠;江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温通过上调组织蛋白酶L表达加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

    目的 研究高温对局灶性脑缺血组织蛋白酶L(CTSL)表达的影响,探讨高温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 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20)、常温组(n=40)和高温组(n=40).常温组和高温组参照Longa等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1h再灌注模型.高温组保持肛温39.0℃(瑞沃德恒温加热装置),共3h.假手术组和常温缺血组保持肛温37.5℃.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不结扎,不插线.测定再灌注24 h后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再灌注3h、6h和24 h后大鼠缺血脑组织CTSL表达. 结果 (1)高温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手术侧脑含水量均高于常温组大鼠再灌注24h后结果(3.37±0.48 vs.2.20±0.42、59.08%±0.98%vs.37.96%±0.16%、84.82%±1.79% vs.82.18%±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常温组大鼠各时间点CTSL表达无明显变化;而高温组大鼠CTSL表达于再灌注后3h即开始增加,24 h仍未恢复正常,各时间点均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法显示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均可表达CTSL,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再灌注后3h、6h、24 h,高温组大鼠CTSL阳性表达神经元中CTSL平均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常温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时,高温可能通过上调CTSL的表达加重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丘增云;张春丽;孟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肿密度异质性评分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显著血肿进展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血肿密度异质性评分对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早期显著血肿进展的预测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及普内科门诊就诊的62例sICH患者资料,通过非造影剂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图像评估血肿密度异质性情况,以24 h后复查NCCT评估患者早期显著血肿进展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ICH患者早期显著血肿进展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血肿密度异质性评分对早期显著血肿进展的预测能力. 结果 入组患者中23例(37%)发生显著血肿进展.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血肿密度异质性评分是sICH患者显著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51,95%CI 1.345~4.468,P=0.003).血肿密度异质性评分针对显著血肿进展的ROC曲线分析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745(95%CI 0.625~0.865,P=0.001),预测切点为3分,敏感度87%,特异度59%. 结论 血肿密度异质性评分能够独立预测sICH患者早期显著血肿进展,判断患者预后.

    作者:王斌礼;孙水根;蔡元生;杨秀智;吴红英;顾晶晶;徐佳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3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性别差异,为卒中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6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经头颅MRI检查确诊的138例SCI患者定义为观察组,218例非SCI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同时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SCI的危险因素.再将SCI患者按性别区分,分析高危因素在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 (1)SCI的病灶以腔隙性病灶为主,主要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为多发病灶.(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TG、高LDL及吸烟.(3)与男性SCI患者相比,女性SCI患者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较高,高TG、吸烟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具有明确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史艳;郭力;解庆凡;王飞;闫振宇;陈海霞;王润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颈总动脉血流机械动力学与脑小血管病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负荷与颈总动脉机械动力学指标环壁张力(WT)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首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27例.对所有患者行常规MRI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依据患者MRI上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以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出现和程度评测患者cSVD负荷.同时超声测量患者颈动脉内径并计算WT.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颈动脉WT与cSVD负荷的相关性. 结果 6例患者cVSD负荷评分0分,37例患者cVSD负荷评分1分,103例患者cVSD负荷评分2分,61例患者cVSD负荷评分3分,20例患者cVSD负荷评分4分.将患者按照上述cSVD负荷评分成5组(0~4分组),每组的收缩期WT依次为:(5.79±0.24)×104 dyne/cm2、(5.70±0.49)×104 dyne/cm2、(5.89±0.71)×104 dyne/cm2、(7.12±1.19)×104 dyne/cm2、(6.63±0.76)× 104 dyne/cm2、舒张期WT依次为:(3.37±0.31)×104 dyne/cm2、(3.29±0.26)×104 dyne/cm2、(3.50±0.43)×104 dyne/cm2、(3.99±0.49)×104 dyne/cm2、(4.30±0.85)× 104 dyne/cm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末内径、收缩期WT以及舒张期WT在5组患者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期WT[优势比(OR):1.555,95%可信区间(CI):1.203~2.479,P=0.038]及舒张期WT (OR:5.287,95% CI:2.713~10.302,P=0.001)与cVSD负荷有显著关联. 结论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WT是影响cSVD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后勤;倪白云;汪文兵;郭菲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