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Olmsted 综合征1例,并对文献进行复习.患儿,女,5岁,近4年来双侧进行性残毁性掌跖角化和腔口周围边界清楚的角化性斑块,伴有牙齿发育畸形、秃发.根据其典型的皮损特征诊断为Olmsted综合征.
作者:常树霞;王晓华;顾有守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实验组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0例,抽取外周血,用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中Th17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分析Th17细胞、IL-17、IL-22表达与PASI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4.71%±2.55%)高于对照组(0.55%±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h17细胞与患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7,P<0.01),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0.09,P>0.05).实验组血清中Th17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24.02±12.31,18.32±8.14)均高于对照组(7.16±4.04,6.53±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17、IL-22表达与患者PASI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1;r=0.51,P<0.01),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0.03,P>0.05;r=0.19,P>0.05).结论:Th17细胞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免疫学指标,阻断其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可能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新靶点.
作者:郑道城;常树霞;黄莉宁;陈文静;邱苗芳;薛耀华;孙希凤;黎明;陈永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4例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中心诊治的24例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误诊及治疗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多见于青年女性,以20~40岁多见,男女比例1:2,皮损好发于外阴;部分区域萎缩和部分区域增生的11例,占45.8%;外用他克莫司疗效好;早期误诊12例(占50%).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早期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认识.
作者:王晓华;陈文静;陈永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就诊的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男,2岁半,因头面、躯干、下肢红斑、丘疹、脓疱一年半入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大量单个核细胞弥漫分布于真皮乳头层并向表皮侵入,单个核细胞体积较大,胞质淡染,核折叠成肾形,中央空泡化,可见线状沟,呈咖啡豆样外观.免疫组织化学法:CD1α及 S-100染色阳性.诊断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对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预后等进行分析.
作者:徐文英;郭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报道1例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以提高皮肤科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分析,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确诊.结果:颈后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血管附属器周围几大灶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核大,胞浆透明,异型性明显.瘤细胞表达CD2、CD3、CD5、CD7、CD8、GranzymeB、Ki-67,而不表达CD56,EB病毒( + ).诊断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结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恶性度高、易误诊、预后差.
作者:陈雪;高广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报告1例疱疹样脓疱病.患者,女,33岁,妊娠31周,手指反复脓疱20年,泛发全身红斑、脓疱1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角层下裂隙,棘细胞间水肿,伴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Kogoj海绵状脓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给予强的松1 mg/(kg·d),阿奇霉素预防感染等治疗,患者皮疹消退与少量复发持续交替,孕36周时娩出一正常女婴,分娩后皮疹缓解.
作者:唐旭华;廖绮曼;韩建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龙珠软膏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94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龙珠软膏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多西环素片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6.02,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龙珠软膏联合多西环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荣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仪引导下的放松和想象训练与药物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设立放松和想象训练组、药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按照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及疗效指数进行疗效对比判断.结果:经过6周治疗,3组有效率分别为34.4%、65.0%、84.8%,以联合组高.结论:放松和想象训练与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康小平;吴志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伐昔洛韦片(维德思)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给予伐昔洛韦片口服,1 g/d,每日3次;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片口服,0.2 g/d,每日5次.疗程均为7 d,并于用药后观察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实验组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有效率为49.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1例,对照组4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伐昔洛韦片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刘道凡;王晓霞;李洁华;皮肖冰;凌磊;覃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玫瑰糠疹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先行NB-UVB光疗,再行中药熏蒸;对照组1仅用NB-UVB治疗;对照组2仅用中药熏蒸治疗,以上各组均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2值分别为9.39和11.38,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B-UVB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玫瑰糠疹疗效好.
作者:鲁东平;张荣;付敏;李湘辉;梁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miRNA是一种长约22nt的非编码性小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s的功能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与细胞分化、器官形成、肿瘤发生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miRNAs在皮肤病中的产生、发育以及免疫应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miRNAs及其与皮肤疾病的关系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晓华;陈永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前普遍认为银屑病是在遗传背景控制下,由各种环境因素刺激引起的一种免疫失衡疾病,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两者是通过共同的炎症通路相关联还是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能否利用此种微妙关系独辟蹊径成为研究银屑病的另一条通路,以期为其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但这些尚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对近年来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薛汝增;王柳苑;杨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报告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伴发环形红斑皮疹病例.患者全身皮肤有大量环形红斑,红斑内缘有鳞屑.淋巴结组织结构大部分受破坏,有大小不等的瘤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及内皮细胞肿胀,并有多种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D10、bcl-6、CD21、Ki-67、CD45RO和CD3ε均阳性,可见TCRG基因克隆性重排,未见IgH基因克隆重排,EB病毒原位杂交:EBERs(偶+).骨髓检查: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见个别淋巴样的细胞浸润,表皮内可见多个水疱,疱内可见异型淋巴样细胞,核呈逗点状或多角形,见到Pautrier微脓肿;血管周围可见多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4、CD8和 CD45RO均阳性,CD20阴性.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认为,此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伴发的环形红斑可能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皮炎反应.
作者:吴玮;黄江影;梁海莹;范瑞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甘草酸苷(GL)对重型斑秃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GL组、甲强龙组及对照组3组,在治疗前后抽取各组外周血,应用酶标法检测IFN-γ、IL-12、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GL治疗组和甲强龙治疗组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IL-4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GL组与甲强龙组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L与甲强龙疗效相当,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有调控作用,可逆转斑秃患者Th1型反应.
作者:黄卫宁;黄卓辉;卢肖霞;卢浩锵;侯显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阿维A治疗2例重症板层状鱼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比服药前后皮损情况分析阿维A治疗重症板层状鱼鳞病的疗效、剂量及其副作用.结果:2例重症板层状鱼鳞病患者,服用阿维A 2周后鳞屑大块脱落;4周后睑外翻的症状改善.初始剂量分别为1.2 mg/(kg·d)和1.11 mg/(kg·d),维持剂量分别为1 mg/(kg·d)和0.56 mg/(kg·d).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血脂,未发现异常.服药期间1例患者出现骨痛.结论:阿维A治疗重症板层状鱼鳞病疗效佳,应注意服药期间定期检测血液和骨骼相关指标.
作者:张锡宝;高歆婧;罗权;何玉清;田歆;徐晓;丘文苑;王艳芳;李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总结2009、2010两年我市新发现麻风病人被误诊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收集被误诊的7例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典型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因病人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人隐瞒病史、医生麻风病防治知识不足等原因致使诊断水平不高,导致了病例的误诊.结论:在淮安市麻风病低流行状况下,进一步扩大宣传,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普及率,提高医生诊疗技术水平是防止麻风病例误诊的关键.
作者:张兆辉;胡锦流;孙修福;吴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阜宁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咨询者有关情况及检测结果,以便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方法:求询者填写<检测咨询个案登记表>,并自愿决定是否接受免费初筛检测HIV抗体,初筛阳性者经复检及确认试验后确认是否感染艾滋病.结果:953人自愿咨询,952人接受HIV抗体检测,检出HIV阳性1例;咨询者以18~45岁青壮年为主,女性占46.36%.结论:开展VCT 门诊,不仅可吸引性病高危人群接受咨询检测,而且可同时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促进性病艾滋病防控工作.
作者:高桂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主诉:龟头、包皮环状排列丘疹伴轻度瘙痒1年.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包皮龟头处出现数个细小淡红色丘疹,偶伴轻度瘙痒.后数目增多,皮疹融合,近环状排列.曾予以口服反应停、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卤米松软膏、苯扎氯铵溶液等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陈小红;旷翠娥;韩建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氨苯砜(Dapsone,DDS)是被广泛使用于麻风病的治疗药物,通过几十年来的实践,发现其在治疗许多顽固性皮肤病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且临床医师对其作用机制及适应症了解不全面,限制了其在皮肤科的应用.现结合个人经验,介绍DDS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作者:陈永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硬斑病(morphea)又称局限性硬皮病,是以真皮增厚或硬化伴皮下脂肪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女性多见.虽然不会象系统性硬皮病一样出现系统症状和雷诺现象、病程多自限、一般预后良好,但有些病例(如线状和深层病变)也可能会造成残疾和毁容.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用NB-UVB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92例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NB-UVB全身照射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阿维A胶囊治疗.在给予同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得当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8.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99,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应用NB-UVB联合阿维A胶囊治疗可以提高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缩短疗程,且配合得当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叶维珍;赵维兴;黄远忠;陈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药疹(Drug eruption)或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DR)是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临床表现可有红斑、丘疹、水疱、脓疱、表皮坏死,并可伴随发热、肝肾功能损伤等全身反应,严重者可致命.
作者:章星琪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