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
  • 国际刊号:1006-5245
  • 国内刊号:44-1407/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25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口腔科学
口腔疾病防治杂志   2013年9期文献
  • 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制剂在固定矫治中抑制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casein phosphopetide-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CPPACP)制剂在固定矫治中抑制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固定矫治患者98例共2 142颗牙齿,按随机编号将纳入患者的左侧牙齿或右侧牙齿分为试验组,对侧牙齿为对照组,试验组牙面涂布含CPP-ACP成分的GC护牙素,对照组牙面涂布牙膏,每月复诊处理1次,观测记录矫治前、中、后的牙釉质脱矿情况.结果 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试验组牙釉质脱矿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釉质脱矿增加指数为0.054,对照组釉质脱矿增加指数为0.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P<0.001).结论 CPP-ACP制剂对抑制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作者:王弢;张桂荣;李济强;刘继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65例舌癌的临床特点及其对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舌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65例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发病时间、胂物大小、肿瘤部位、TNM分类、肿瘤类型、CT表现特点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65例舌癌患者术后证实颈淋巴结转移者54例.舌鳞状细胞癌260例,其中舌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81例,转移11例(6.1%);舌中分化鳞状细胞癌71例,转移35例(49.3%);舌低分化鳞状细胞癌8例,转移5例(62.5%),不同分化程度舌癌转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9.68,P<0.001),低分化(x2=63.834,P<0.001)、中分化(x2=24.615,P<0.001)比高分化转移机会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黏液表皮样癌2侧,同侧Ⅰ区淋巴结转移1例(50%);舌平滑肌肉瘤1例,同侧颌下淋巴结转移;舌基底细胞癌l例,无淋巴结转移;舌肉瘤样癌1例,同侧Ⅲ区淋巴结转移.不同部位肿瘤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76,P<0.001).肿物位于舌前缘187例,转移21例(11.2%);位于舌中后份78例,转移33例(42.3%),其中双侧63例中转移35例(55.6%).临床分期,0期2例,Ⅰ期18例,Ⅱ期180例,Ⅲ期33例,Ⅳ期32例;术前作CT检查185例,提示淋巴结直径大于1.0 cm 15例,转移7侧,转移率46.6%(7/15),对87例病灶大小判断较模糊.结论 舌癌术后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分化程度、肿瘤类型密切相关,CT检查对颈淋巴结评估价值不大,舌癌手术方式应主要根据肿瘤类型、部位、大小、分化程度综合考虑.

    作者:冼淡;陈巨峰;莫础嘉;李捷;李嘉朋;劳均平;李金;王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两种方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功率的比较

    目的 探讨酶消化组织块法及传统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成功率,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方法 分别采用酶消化组织块法及传统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各20份,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成功率.结果 酶消化组织块法成功率为65%,传统组织块法为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均以梭形为主,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符合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论 酶消化组织块法培养成功率高于传统组织块法.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刘墨;陈绛媛;孔祥波;阮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药复方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内毒素及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芩、大黄、五倍子、蛇床子4种药物及其配伍组合的中药复方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生成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鲎实验检测中药处理Pg后LPS含量,透射电镜观察中药处理后Pg形态结构的改变.结果 黄芩、大黄、五倍子、蛇床子及其中药复方处理Pg后LPS生成量分别为(0.016 1±0.000 3) EU/mL、(0.020 1±0.000 6) EU/mL、(0.0167±0.000 1)EU/mL、(0.024 0±0.000 0) EU/mL和(0.0095 ±0.0005) EU/mL,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027 1 ±0.000 0)EU/mL(P<0.05),中药复方组LPS含量显著低于4种单味药组(P<0.05),经中药复方处理后,Pg胞壁失去原有结构而明显变薄,细胞变形,大部分胞浆溶解消化、漏出呈空泡,少数变性,胞浆中可见黑色沉淀.结论 中药复方可有效抑制Pg生成LPS,同时导致细菌结构改变.

    作者:陈蕾;熊红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乙二胺四乙酸联合次氯酸钠冲洗C形根管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联合次氯酸钠冲洗根管对C形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磨牙慢性根尖周炎60例60颗,随机分成2组各30颗,常规Pro-taper镍钛器械预备根管,试验组采用EDTA联合次氯酸钠冲洗根管,对照组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两组患牙均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完成根管治疗.半年、1年后回访,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半年后60颗患牙回访,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牙临床症状轻,X线片显示根尖周组织愈合好,试验组成功率为73.3%,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09,P=0.016);1年后回访57颗,2组治疗成功率均有上升,试验组为92.9% (26/28),对照组为72.4% (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2,P=0.048).结论 EDTA联合次氯酸钠冲洗根管对下颌第二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C形根管效果良好.

    作者:吴记文;洪青梅;徐学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维护期疗效纵向观察及分析

    目的 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维护期的疗效,并分析牙位和位点因素对牙周袋探诊深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牙周基础治疗后进入维护期的2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9个月的纵向观察.每3个月给予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在基线(基础治疗完成后)和每次复查时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结果 维护治疗期间,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等临床指标均有进一步改善.牙周袋深度前牙减少(0.52±1.02) mm,后牙减少(0.37±1.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面位点与非邻面位点相比,邻面位点的牙周袋深度减少更显著(P<0.05);6 mm及以上的位点牙周袋深度减少(1.88±2.19) mm,4~5 mm的位点牙周袋深度减少(1.12±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维护治疗,可使牙周临床指标进一步改善,牙位与位点因素均对牙周袋深度的变化有影响.

    作者:兰倩;韩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正畸关闭成人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的临床疗效

    目的 研究正畸方法关闭成人第一恒磨牙早失或者拔除间隙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成人正畸患者19例,第一恒磨牙早失11颗(磨牙早失组),其中5颗第二恒磨牙治疗前存在附着丧失;第一恒磨牙严重龋齿被拔除16颗(磨牙拔除组),其中5颗第二恒磨牙治疗前存在附着丧失.两组均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治疗前后和关闭间隙前后检查第二恒磨牙牙龈指数和附着丧失,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因素1为治疗前第二恒磨牙有无附着丧失(有为牙周炎组,无为牙周健康组),因素2为第一恒磨牙缺失是由于拔除或早失.结果 磨牙间隙完全关闭,牙龈指数较治疗前改善.磨牙早失组较磨牙拔除组的间隙关闭疗程长,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量较多;牙周炎组较健康牙周组疗程短(P<0.05),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量更多.各因素对间隙关闭速度和治疗后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量的影响贡献从大到小为:治疗前第二恒磨牙附着丧失与否、磨牙早失或拔除、两者交互效应.结论 通过正畸方法关闭成人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甚至骨缺损间隙是可行的.治疗前附着丧失的程度和牙周炎的易感程度是治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雷菲菲;梁芮;江双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邻面去釉法消除牙周炎患者牙龈黑三角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邻面去釉法关闭牙周炎患者前牙牙龈黑三角后牙槽骨附着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的牙龈黑三角非牙周炎患牙20颗作为对照组,牙槽骨有吸收的牙龈黑三角牙周炎患牙36颗作为试验组.采用邻面去釉法治疗前后,拍摄全景片进行长度测量,获得待测牙齿切端至牙槽骨附着点处的距离,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 对照组邻面去釉前牙冠切缘到牙槽嵴附着点的距离为(10.64±2.31) mm,邻面去釉后为(10.78 ±2.2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372);试验组邻面去釉前牙冠切缘到牙槽嵴附着点的距离为(11.77±1.86) mm,邻面去釉后为(11.86±1.8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6,P=0.028).结论 使用邻面去釉法消除牙周炎患者牙龈黑三角,牙槽骨有吸收现象.

    作者:张君孝;乔明芳;李藏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3种全冠修复材料对牙龈指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全瓷冠、镍铬合金烤瓷冠、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对患牙牙龈指数的影响.方法 100例接受全冠修复的患者共155件修复体,按修复材料分为3组,镍铬合金烤瓷组62件,钴铬合金烤瓷组50件,全瓷组43件.于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分别检测3组患牙的牙龈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镍铬合金烤瓷组牙龈指数分别为0.81 ±0.27、1.71 ±0.23、1.73 ±0.30,钴铬合金烤瓷组分别为0.80-0.25、0.79 ±0.20、0.89 ±0.20,全瓷组分别为0.83±0.33、0.78±0.29、0.89±0.32.镍铬合金烤瓷组、钴铬合金烤瓷组在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的牙龈指数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瓷组在3个时间点牙龈指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瓷冠随着时间变化,牙龈指数升高不明显,对牙龈组织的刺激小,临床效果更为优良,有利于牙周健康的维护.

    作者:石磊;朱亚琴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在矫治下颌磨牙舌倾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治疗下颌磨牙舌倾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8例下颌磨牙舌倾的正畸患者,应用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牵引11颗舌倾的下颌磨牙.分别在微种植支抗钉植入前和取出后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及模型测量分析.结果 8例患者所植入的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在矫治过程中均保持稳定;舌倾的磨牙均得到有效的直立,矫治后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4.5 mm,与矫治前相比下颌磨牙宽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磨牙高度降低1.2 mm,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平面角(MP-SN)及面下高与全面高之比(ANS-Me/N-Me)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攻型微种植支抗钉可有效地直立舌倾的下颌磨牙,避免磨牙伸长,磨牙咬合关系良好.

    作者:刘启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骨关节炎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重要类型之一,建立动物模型是颞下领关节骨关节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化学试剂注射、被动过度大张口、基因敲除和制造咬合紊乱等.本文对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及以上几种建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作者:赵晓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牙周可疑致病菌在口腔内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

    牙周炎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菌在口腔内不同部位分布有所差异,了解口腔中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对于牙周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牙周可疑致病菌在口腔内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作一综述.

    作者:杨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的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应用平阳霉素细针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36例,注射浓度2 mg/mL,隔周1次,连续4~6次为1疗程.治疗有效但病变尚未完全消退者,间隔1个月后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观察病变消退、局部外形和功能保存情况,记录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31例患者完全治愈(Ⅳ级),4例基本治愈(Ⅲ级),1例因疗效不佳改行无水乙醇硬化治疗.所有病例均未见局部功能障碍和溃疡形成,无严重全身并发症.结论 采用平阳霉素细针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低回流型静脉畸形创伤微小,疗效明显,局部功能和外形保存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宾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上下颌7颗多生牙1例

    多生牙是一种牙齿发育异常,单发病例多见,笔者报告上下颌共有7颗多生牙1例.

    作者:夏东彬;牛志青;张雨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医口腔科学》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中医口腔科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中医口腔科学》教学效果不佳的主客观原因,认为可以尝试通过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忠献;蔡君;谢春回;张彦金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