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处方药杂志

中国处方药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 主办单位: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1-945X
  • 国内刊号:44-1549/T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60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处方药杂志   2005年8期文献
  • 头孢哌酮-帮巴坦2:1新配比在预防消化道肿瘤手术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头孢哌酮-舒巴坦2:l与1:l两种配此在消化道肿瘤手术预防感染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需接受消化道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头孢哌酮-舒巴坦2:1,3.0g bid,7天;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1:1,4.0 g bid,7天.均术前30分钟开始用药,此后规则用药.结果:试验组有效率85%(34/40),对照组有效率77.5%(3l/40),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结论: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2:1制剂与l:l配比产品对消化道肿瘤手术预防感染有相似疗效.但结合疗效、安全性与药理特点等综合考虑,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2:1制剂是更为适宜的预防消化道肿瘤手术感染用药.

    作者:张建中;郑建伟;张祥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性肝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药物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158例药物性肝病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恢复速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用于药物性肝病效果明显,用药安全,值得推荐.

    作者:鞠金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LMWH联合血栓通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与血栓通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法安明)0.2 mL脐周皮下注射,q12 h;血栓通5 mL+生理盐水10札iv,qd.两组治疗均为2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例数).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75%,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5%;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0.5%和44.7%.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5.7%,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联合血栓通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作者:陈晋;罗年桑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奈西立肽:没有被核证

    一种比安慰剂引起更多肾功能紊乱和死亡,花费是标准治疗的50倍,且相关临床终点没有有意义的数据的药物是怎样被超过60万患者服用,并在整个美国门诊病人的使用率不断增高,这个问题的答案从一篇对奈西立肽(nesiritide,重组人脑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市场行销的综述里很容易找到,至少能部分的反映.

    作者:张洁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名刊浏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干扰素-α导致可逆性心肌病

    案例报道男,56岁,心功能正常,患恶性黑色素瘤,采用干扰素-α-2b治疗.用药8个月后,出现易疲劳、用力时呼吸困难等状况.2个月后,因端坐呼吸、呼吸困难和咳嗽加重入院.体检结果显示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实验室检查显示甲状腺功能明显减退.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室大部分有严重的功能障碍.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常规、冠脉造影、右心及左心插管和心内膜心肌活检.诊断:干扰素-α-2b诱发心肌病.处理:停用干扰素-α-2b,发生心源性休克时静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抢救.

    作者:杨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早在100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新型隐球菌,并随即意识到它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各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增多,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后艾滋病流行,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随之上升,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胡越凯;张永信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FDA新药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科学品质和质朴人生--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倍奋

    前言采访沈倍奋院士的经历可谓诸多曲折,加之在网上搜到很多有沈院士参加的学术会议信息和几次办公室电话不遇,让我心中形成了一个风风火火女军人的形象,雷厉风行而行色匆匆.及至见面,沈院士从办公室几乎小跑出来迎接我,才发觉自己的臆想大错特错.与沈院士对面而坐,这位享誉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专家质朴无比,身材娇小,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透着清秀脱俗的学者意气,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似乎没有院士的那种特殊身份地位,就好像平常人一样,再普通不过.而沈院士看到我的采访提纲时,除了感兴趣回答一个关于分子免疫学发展的问题,对其它问题一再声言没什么可谈的.我想,这不仅仅是谦虚的品质,人生和学术生涯至今,对于沈院士而言,似乎没有做过这过程之外的任何思索,只是扎扎实实严谨的走过每一步.而所有这些,都是存于内心而表露于外,浑然天成.

    作者:Bert;杨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遐思:精神分裂症病因和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症候群可分为阳性症状(positive symptoms)、阴性症状(negative symptoms)和认知功能缺损(cognitive impairment symptoms)(表1).阳性症状是患者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夸大或歪曲,而阴性症状(可包括认知功能缺损)是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的低下和损害.目前,阴性症状是治疗的难题.

    作者:金国章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中药新药开发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生产的西药在市场上将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而中药产业则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如何把握中药的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就成为摆在中药研究人员和生产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中药新药开发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一简要阐述.

    作者:宋军;陈可冀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现代科技推进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评价疗效陈可冀院士认为现代科技对中西医结合的推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疗效.就是要把中医、西医两方面的认识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使西医和中医都能认可.比如高血压病人,不管中医西医,它的治疗思路都是要使血压降到达标的要求,但有的高血压病人,从中医的角度来诊断,属于阴虚肝旺等不同的证型,而西医的认识不相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如果西医和中医两方面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治疗和评价就全而了,就是病证结合.怎么正确评估疗效,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作者:杨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推动现代科技与中药研发的结合

    陈院士谈话中有几个词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尊重,激励,信心,推动合作.这充分体现了陈院士履新数月来对中医药事业的感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溶酶体贮积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其内部含有60多种酸性水解酶,可降解各种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脂质、粘多糖及糖原等.当溶酶体酶出现缺陷时,就会导致特定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体中贮积,从而使得溶酶体发生肿胀,细胞变得臃肿失常,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终导致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见表1).溶酶体酶缺陷的直接原因是编码酶的基因发生突变,故绝大多数LS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组较常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据统计,LSD在新生儿中的病患率约为万分之5.目前,大多数LSD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其预后不良,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作者:陆志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生物学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正在从传统的化学疗法进入生物学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时代,并已有多种特异性制剂可针对性地对炎症发病机制中的某一具体步骤进行靶向性治疗.目前,适用于临床应用与研究的生物技术疗法主要为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通过静脉或皮下途径给药的治疗性蛋白质制品,如重组人蛋白质、单克隆抗体(嵌合性、人体化、或完全人体化)与融合性蛋白质等[1].本文选择各家报道认为疗效较一致的制剂作一简介.

    作者:郑家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干扰素对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前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以痊愈,其主要的治疗终点是以持续生病毒学应答为指标,也就是在治疗结束后24周外周血中HCV RNA仍呈阴性,这通常也就意味着永久性治愈.对病毒的清除主要是通过减少病毒复制与逐步清除被感染细胞两方面进行.目前,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IFN)-α和利巴韦林.即便在合乎理想的临床试验条件下,虽然IFN-α在用于治疗基因2、3型HCV感染者时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但对于基因1、4型HCV感染者往往会出现治疗失败的情况.基因1、4型HCV感染者的治疗失败率较高,可归因于包括病毒学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

    作者:席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靶向血管的抗肿瘤治疗

    早在1863年,Virchow已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的现象.但人们一直在争论肿瘤是由已经存在的血管提供营养,还是由新生血管提供营养,并且普遍认为这种血管反应只是一种炎症反应,并非肿瘤生长所必须.1947年Alguire GH就注意到生长期肿瘤能够诱发宿主新生毛细血管生长为其突出特征之一.1968年Tannock IF发现肿瘤细胞分裂速率的减慢与营养血管的距离增大相关,肿瘤的氧气和营养供应限制了肿瘤生长.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olkman提出了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的.这为靶向血管的抗肿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体瘤的发展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绝大多数人体肿瘤位于原发部位数月到数年处于无血管状态,在无血管阶段,肿瘤组织极少超过2~3mm3.肿瘤组织内一旦某亚群细胞转化到促血管生成表型,就开始血管形成.血管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需要内皮组织、有丝分裂、管道形成和基底膜的形成.血管形成过程受到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调节.血管形成状态则表明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二者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作者:林桐榆;王树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造血生长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

    EPO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前认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仅对红细胞的生成起促进作用,但自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面市以来,进行了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着不同表达部位的EPO是一种多功能的营养因子、一种组织特异性调节物,有着几种作用机制.

    作者:杨默;宋燕燕;廖灿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抗CD33单克隆抗体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

    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成人白血病的主要类型(占60%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采用DA方案诱导化疗可使69%病人获得完全缓解(CR).80年代开始以IA方案诱导化疗使CR率达到73%,但不论采用何种化疗方案总有70%左右的病人复发.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AML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兴的领域.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肿瘤细胞表面都存在CD33的表达,而在正常造血多能干细胞以及非造血细胞上却不存在这种糖蛋白.因此,CD33成为AML免疫治疗适宜的靶抗原.目前,运用单克隆抗体治疗AML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未修饰的单克隆抗体、与放射性核素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以及与药物或者毒素相偶联的单克隆抗体等等.在上述众多单克隆抗体中,引人注目的莫过于Gemtuzumab ozogamicin(GO,Mylotarg),本文就将主要介绍GO在AML不同阶段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澍;李军民;沈志祥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传媒药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西班牙药物警戒系统简介

    介绍西班牙药物警戒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近年来已逐步走向稳定.西班牙第一部药物警戒方面的立法起源于1973年,但直到1982年西班牙药物警戒系统才真正开始在一个地区进行自愿报告的试点.3年后,依据试点的积极结果,卫生部决定支持并与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一个分散的药物警戒系统.该系统的结构近似于法国药物警戒系统,同时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作者:沈璐;田春华;曹立亚 刊期: 200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