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海马神经元NF-κB及ICAM-1随再灌注时间表达变化,探讨姜黄素脑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 制作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为S组、IR组、Cur组及SC组.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形态改变、免疫组化观察海马NF-κB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海马组织ICAM-1蛋白含量.结果 IR组细胞轮廓消失,大部分细胞出现核固缩、碎裂.Cur组70%细胞边界基本清楚,核形状基本规则.Cur组海马CA1区在再灌注后各时间NF-κB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相应时间点IR组(P<0.05).Cur组海马ICAM-1蛋白含量均低于IR组及SC组,其中在1 d和3 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ICAM-1、NF-κB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
作者:庄荣;林孟相;宋秋英;李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可移植假发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应用医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的理化特性,制作成一种可移植假发的基座.实验动物选择5只新西兰白兔,在每只白兔颈部皮下采用毛囊单位移植技术,植入40束假发移植物,并分别于移植后第1周、第1~6个月内每个月在无菌条件下,每只白兔分次采集包含有移植物的全层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术后第1周,可观察到移植物周围组织有局限的少量炎症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增生的毛细血管轻度充血,炎症反应轻微;术后1~6个月,移植物周嗣可见炎症反应细胞及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至消失.无观察到溶解、坏死等不良排斥反应,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围绕包裹假发移植物.结论 可移植假发与白兔皮下组织相容性良好,未见不良反应,为后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志丹;胡志奇;易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肝窦内细胞(HSEC)与凋亡细胞互相作用后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紫外线诱导人淋巴细胞凋亡;对照组:体外人HSEC单独培养.实验组:人HSEC与同种异体凋亡淋巴细胞细胞直接共培养.两组均培养16h后,收集上清液,利用Luminex技术检测上清液促炎症性的细胞/化学因子水平,包括IL-2、IINF-γ、TNF-α.结果 实验组IL-2、IINF-γ、TNF-α分泌水平比对照组下调约50%,两组数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绪论HSEC与凋亡细胞作用后能使促炎症因子下调,调控局部免疫微环境,使免疫反应偏向耐受.
作者:何栋;罗宇维;马骊;孙尔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胃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表达的差异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探讨胃癌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2例胃癌组织中XIAP蛋白的表达;Hp感染与XIAP表达的关系体内实验通过对病例进行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将各种病变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体外实验通过将Hp裂解液与AGS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XIAP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XIAP蛋向阳性表达位于胞浆,XIAP蛋白表达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到胃癌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两组间、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两组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67),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与胃癌两组问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167).胃癌组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高,但统计学无差异(p>0.05),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p共同孵育的实验组XIAP蛋白表达量明显较阴性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上皮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伴有XIAP的表达上调,XIAP的诱导表达可能出现在萎缩性胃炎之前.Hp感染伴胃上皮细胞XIAP蛋白的表达升高,但尤统计学差异.Hp体外能够刺激胃型上皮的XIAP蛋白表达,可能是Hp致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玮;郭蒸;夏国胜;张文静;牛凌云;王继德;王亚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Th17细胞因子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各10只.采用EUSA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HE染色评价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程度;RT-PCR检测肺组织IL-17、RORγt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RoRγt脚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组小鼠肺组织RORγt、IL-17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治疗组RORγt、IL-17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哮喘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RORγt表达,阻止Th17的分化,从而减少IL-17的分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胡斯明;罗雅玲;赖文岩;陈培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鼠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胰胆管逆行穿刺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不同炎症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模型,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及RT-PCR等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胰腺泡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无survivin的表达;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随胰腺炎症程度的加重,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腺泡细胞凋亡率则逐渐下降.结论 Survivin蛋白不仅通过其抗雕亡作用参与了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调节,而且通过其抗凋亡作用使受炎症损伤的胰腺细胞由凋亡转为坏死,从而加重急性胰腺炎病情,可能是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李震东;马清涌;罗羽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聚乙烯亚胺(PEI)介导的人蛋白激酶Cα(PKCα)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增殖及PKC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PEI介导PKCα ASODN,随机寡核苷酸(RODN)分别转染A549细胞,采用WST法和克隆形成抑制实验分析细胞生长增殖抑制效果;RT-PCR检测PKcd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KC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EI介导的PKCaASODN转染A549细胞后,细胞牛长增殖和克隆形成均受到抑制(P<0.05),并呈浓度依赖关系,其抑制率明显高于PEI或PEI介导的RODN组;RT-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均表明:PEI 介导的PKCαASODN转染A549细胞能明显抑制PKCα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PEI或PEI介导的RODN转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I介导的PKCα反义核酸能下调PKCα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A549细胞生长和增殖.
作者:严玉霞;蒋建伟;黄志宏;吴志慧;林春兰;吴风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糖对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INS-1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5mmol/L培养)、高糖组(葡萄糖16.7 mmol/L培养)、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高糖组(NAC 1.0mmol/L+葡萄糖16.7 mmol/L培养),均干预72 h.分光光度计测定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Ⅲ活性,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放免法测定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 高糖组的呼吸链酶复合物Ⅰ活性[(1.53±0.24)μmol/(mg·min)]、Ⅲ活性[(1.08±0.22)μmol/(mg·min)]分别较正常对照组的呼吸链酶复合物I活性((2.31±0.33)μmol/(mg·min)]、Ⅲ活性[(1.92±0.39)μmol/(mg·min)]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ATP含量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在高糖组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使用抗氧化剂NAC干预高糖组,其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Ⅲ活性、细胞ATP含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高糖损伤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可能与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有关,高糖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损伤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功能.
作者:林占;薛耀明;沙建平;毛睿睿;龙可;桑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胎肝基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在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血液血管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分析基因表达差异.方法 通过将分化4 d的EBs分别接种到以下两组中:(1)胎肝基质细胞层+细胞因子;(2)骨髓基质细胞层+细胞因子:诱导结束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血液血管干细胞标志KDR阳性细胞数以及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阳性细胞数,计数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的造血干细胞样的集落数,比较诱导分化效果;收集胎肝基质细胞和胚胎骨髓基质细胞,采用cDNA芯片分析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两组中KDR+细胞的比例为分别为:(1.06±0.20)%、(8.8±1.49)%;CD34+细胞比例为分别为:(1.25±0.16)%、(9.19±2.10)%;血岛样集落数量分别为0.9±0.36、10.6±0.63;上述结果均以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方法效率高.基因芯片(hBMSCs/hFLSCs)中总共有240条基因在骨髓基质细胞中高表达,397条基因的在肝脏基质细胞中高表达.对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基凶加以分析,结果发现在hBMSCs高表达的相关的21条基因,推测可能与造血分化相关.结论 人类胚胎十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涉及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的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等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建;林戈;赵惠萍;卢光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莫沙比利联合吗叮啉对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病患者症状的改善状况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对64例伴有胃肠道不适症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莫沙比利联合吗吖啉进行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吗叮啉,共治疗2月.结果 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组对症状的改善程度略优于对照组.结论 莫沙比利联合吗叮啉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R-Spondinl(RSpol)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0只,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40只).对照组小鼠仪作剖腹手术,实验组小鼠麻醉后夹闭肠系膜动脉20min后松夹,分为再灌流6 h(A组)、12 h(B组)、24 h(C组)和48 h(D组).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小肠组织RSpol的表达.结果 RT-PCR和ELISA结果均显示RSpol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12 h表达逐渐增加,在24 h达到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其表达迅速下降,在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RT-PCR:P<0.05:ELISA:P<0.01).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抑制肠道内分泌细胞早期RSpol表达,诱导中期RSpol表达,RSpol能促进肠道上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参与肠黏膜受损后的修复过程.
作者:殷刚;吴承堂;王运星;雷尚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存活素(survivin)基因对胶质瘤细胞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survivin基因小干扰RNA(siRNA)转染处理胶质瘤SNB19细胞后,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采用软琼脂集落培养试验和Boyden小室模型试验检测癌细胞集落生长数和侵袭力.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癌细胞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蛋白水平.结果 survivin siRNA转染组细胞的survivin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转染组胶质瘤细胞集落生长数和癌细胞穿膜细胞数明显下调,且与浓度相关.转染组癌细胞uPA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Survivin基因在胶质瘤细胞侵袭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靶向survivin siRNA转染可抑制其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凋uPA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史德刚;范钰;朱夫;张积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β亚单位p65的表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核内NF-κβ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6、ICAM-1浓度.结果 TNF-α有效激活NF-κβ并诱导HUVECs分泌IL-6、sICAM-1增加;黄芪注射液预先孵育2 h能抑制NF-κβ表达并减轻TNF-α诱导的上述反应.结论 TNF-α可能通过激活NF-κβ使IL-6、sICAM-1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黄芪注射液对上述反应有拮抗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NF-κβ途径实现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作者:叶泽兵;汪凡军;张刚庆;杨旺民;覃海森;刘兴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远志YZ-50对慢性应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Ⅱ级Wistar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一步法抽提总RNA,分光光度计测光密度值.β-actin做内参照,RT-PCR技术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在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组织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在给予远志YZ-50后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在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变化规律.本实验共设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慢性应激模型组、地昔帕明、YZ-50低剂量组、YZ-50高剂量组.结果 YZ-50各剂量组均显示活性,能显著提高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区BDNF及其受体TrkB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作用好,与模型组相比P<0.01.结论 YZ-50能够提高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BDNF及其受体TrkBmRNA的基因转录,加强神经元营养,促进应激损伤的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有效发挥抗抑郁作用.
作者:孙艳;谢婷婷;王东晓;刘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松开结扎线造成再灌注.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①假手术(SHAM)组、②缺血再灌注(IR)组、③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的高选择性阻断剂LY294002(LY)组、④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和⑤促红细胞生成素+LY294002(EPO+LY)组.观察各组大鼠在整个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和肌钙蛋白l(cTnI)水平;以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 EPO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低于IR、LY和EPO+L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血清CK-MB和cTnI水平组明显低于于IR、LY和EPO+LY组(P<0.001);EPO组SOD含量明湿高于IR、LY和EP0+LY组,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01);EPO组MDA含量明显低于IR、LY和EPO+L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EP0 1000mg/kg再灌注前给药能有效降低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此作用可被预先给予的LY294002所减弱,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作用有关,PI3K/AKt通路参与其信号转导.
作者:吴锦波;吴平生;张宏斌;王月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重复促排卵治疗对成熟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的影响,其与卵母细胞生长分化因子-9(GDF-9)表达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实验组昆明小鼠接受孕马血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重复3次促排卵,对照组接受3次生理盐水注射,其后两组同时接受促排卵得到成熟卵世细胞并分别进行GDF-9免疫组化染色和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比较两组卵母细胞GDF-9表达量和受精后卵裂率、囊胚形成率.结果 实验组得到成熟卵母细胞253个,平均每只鼠11.5个;对照组共得到521个,平均每只鼠32.6个(p<0.05);实验组GDF-9染色平均光度(0.60±1.32)×104,积分光度(2.54×2.10)×104;对照组平均光度(4.81±2.65)×104,积分光度(10.20±2.33)×104(P<0.05,P<0.01);实验组成熟卵母细胞受精后卵裂率85.6%,对照组卵裂率88.8%,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囊胚形成率20.8%,明显低于对照组囊胚形成率35.2%(P<0.01).结论 昆明小鼠经重复促排卵后排卵数目减少,GDF-9表达下降,囊胚形成率下降,重复促排卵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可能与GDF-9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彭宇洪;谢守珍;王晓昆;刁波;张梦琳;王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基于miR-155结构的shRNAmir慢病毒表达载体,在鼻咽癌细胞中沉默COX-2基因的表达,探索全新的COX-2抑制方法.方法 转染小干扰RNA(siRNA),筛选出沉默COX-2表达的RNA干扰序列,以该序列替换miR-155前体序列中的双链部分作为anti-COX-2 shRNAmir转录模板,构建pLVTHM/shRNAmir慢病毒质粒表达载体,利用293FT细胞包装pLVTHM/anti-COX-2 shRNAmir慢病毒.感染鼻咽癌C666-1细胞后,通过流式分选,建立anti-COX-2 shRNAmir稳定表达,COX-2基因沉默的亚系.结果 设计合成的anti-COX-2a siRNA能够使COX-2 mRNA表达下降90%以上,根据其序列构建的plVTHM/sbRNLAmir质粒载体测序无误,pLVTHM/anti-COX-2 shRNAmir慢病毒感染C666-1细胞后,分选出亚系C666-1经反复传代仍可保持COX-2基因沉默的表型.结论 pLVTHM/shRNAmir慢病毒载体能够转录出基于miR-155结构的shRNAmir,沉默鼻咽癌细胞COX-2的表达,为探索更加高效安全的COX-2抑制剂奠定基础,也为鼻咽癌研究和抗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作者:李刚;李湘平;姜立;鲁娟;刘雄;陈顺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人外周血源性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PBMC,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TNFα、IL-4、GM-CSF)联合诱导,获得了分化与功能相对成熟的DC.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了不同浓度黄芪多糖(终浓度为50、100、200 mg/L)对DC表面分子表达以及DC与T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体系中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的干预作用.结果 LPS组、50mg/L组、100mg/L组的细胞呈悬浮生长,可见部分细胞聚集成簇,细胞表面可见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树突样突起,扫描电镜下细胞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胞体有形态不一的突起,α-萘酸酯酶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200 mg/L组细胞大量凋亡崩解.培养6 d后实验组的DC表面CD86(TCD86*LPS=9.1302、TCD86*50 mg/L=6.4024、TCD86*100 mg/L=8.3165,P<0.001)、HLA-DR(THLA-DR*LPS=6.3118、THLA-DR*100mg/L=7.0752,P<0.001;THLA-DR*50 mg/L=3.5797,P<0.01)等表型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PS组和100mg/L组的CD14等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CD14*LPS=8.5709、TCD14*100=8.6103,P<0.001),50mg/L组的CD14表达下调,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CD14*50 mg/L=1.7918,P>0.05).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适当剂量黄芪多糖可以上调DC膜表面与抗原递呈相关的HLA-DR、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对促进DC的分化与成熟,有着显著的影响,并增加DC的免疫活性.
作者:陈朝俊;李志梁;傅强;刘艺;雷霄;吴宏超;刘映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表达和纯化带多聚组氨酸(6×His)标签的鲍曼不动杆菌杆菌外膜蛋白Caro(-binding protein)融合蛋白并制备抗Caro多克隆抗体,为研究临床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pET23d-CarO重组表达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以IPTG诱导6×His-CarO融合蛋白表达,经镍离子金属螯合树脂纯化后,用纯化出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在大肠埃希菌中诱导出高水平表达的His-CarO融合蛋白,经亲和树脂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高特异性的抗CarO抗血清.结论 成功构建pET23d-CarO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出目标蛋白,制备出高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
作者:马真;蔡绍曦;佟万成;耿穗娜;卢健聪;赵海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携带野生型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TEN)体外转染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后的表达,研究其对HASMC增殖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的探讨.方法 利用pAdxsi载体系统构建携带PTEN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HASMC,荧光显微镜观察Ad-PTEN的转染效率.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在HASMC中的表达.采用MTS/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Akt及p-Akt的表达,RT-PCR检测P2lmRNA的表达.结果 外源性野生型PTEN基冈经腺病毒介导成功转入HASMC,当感染复数MOI为100时,体外转染效率高达98%以上.Ad-PTEN感染HASMC后,能有效地引起细胞内过度表达PEEN.上调PTEN表达能显著提高G0/G1期细胞的比例,抑制细胞的增殖.上调PTEN表达能显著降低p-Akt及提高P21的表达水平.结论 成功构建了过度表达PTEN的原代培养HASMC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地引起细胞内过度表达PTEN.上调PTEN表达能有效抑制HASMC的增殖,可能是通过对P1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及上调P21的表达而起作用的.
作者:陈丽丽;罗雅玲;赖文岩;徐健;钟浩海;张达成;叶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CSP)的保守性治疗方法.方法 我院于2004年10月~2008年8月共收治20例CSP患者,应用MTX药物治疗、宫腔镜技术、介入治疗或联合治疗等对其进行保守性治疗.结果 20例CSP患者保守治疗均顺利,出血少,避免了子官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 早期诊断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CSP是可行的,而联合治疗可缩短疗程,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程春霞;薛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大鼠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特点.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70只,质量为180~2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7只)、单纯烫伤组(B组)、烫伤后合并人工海水浸泡1 h(C组)、3 h组(D组),每组21只.除A组外,各组动物均造成背部10%深Ⅱ度烫伤;C、D组动物双前肢以下部分分别浸泡于人工海水中1 h和3 h;分别于伤后1、3、5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光镜观察创面病理改变、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创面微循环毛细血管损伤变化和其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测量各组动物创面含水量.结果 除A组外,各组动物创面含水量于伤后1 d升高,3 d达到峰值,5 d小幅度F降,其中:D组高,A组低,C组高于B组(P=0.000).相对B组,海水浸泡后创面明显干燥、创面坏死发生早,且严重,以D组为明显;光镜下:除A组外,各组动物创面表皮均坏死脱落,有不同程度的毛囊破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以D组明显;电镜下:除A组外,各组动物创面毛细血管基底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缺损,并可见内皮细胞间隙不同程度增宽,海水浸泡组还可见部分内皮细胞胞膜缺失去,细胞皱缩脱落,以D组明显.结论 大鼠烫伤后合并海水浸泡使组织细胞脱水、变性坏死,尤其是加瑼了皮下毛细血管网内皮细胞损伤、使创面水肿加重而进一步加剧创面微循环障碍和创面组织损伤.
作者:马军;王甲汉;李志清;易朝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是否通过p14ARF途径影响肝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HBx及p14ARF单转染及共转染含野生型p53但不表达p14ARF脚的肝癌细胞株HepG2.实验分为pcDNA3、pcDNA3HBx、pcDNA3p14ARF、pcDNA3HBx+pcDNA3p14ARF4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比较各转染组HepG2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用含p53结合位点p21WAF1胴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各转染组细胞p14ARF、MDM2、p53、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HBx及p14ARF脚单转染及共转染含野生型p53但无p14ARF表达的HepG2细胞,单转染HBx及p14ARF组其细胞凋亡率(14.11%、13.72%)、G0/G1期阻滞细胞数(63.62%、61.75%)、p21WAF1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1.25±0.05、1.09±o.06)及p53、p21 WAF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10.66%、57.42%、0.77±0.03)明显升高,而共转染组与单转染p14ARF组相比其p14ARF蛋白表达及上述各项指标(18.61%、66.74%、3.53±0.43)又进一步升高.结论 HBx通过依赖及非依赖p14ARF途径诱导p53表达从而导致激活p21WAF1,进而引起细胞周期G0/G1期的阻滞及细胞凋亡的增加.
作者:余党会;林静;曲建慧;祝峙;李芳梅;倪灿荣;朱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3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两组,静脉注射精制内毒素或生理盐水,连续24h监测两组大鼠的心功能;另取54只大鼠注射精制内毒素之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左心室心肌组织,给予常规病理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actin、tubulin、desmin等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结果 内毒素组大鼠LVSP在8~24 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而LVEDP变化不明显,表明LPS以损害心肌收缩功能为主;显微结构实验显示给予内毒素处理不同时间段的大鼠心肌组织显微结构有明显的破坏,基因表达实验显示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随内毒索注射时间变化出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LPS可引起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结构出现明显的损害,并引起心肌组织细胞骨架蛋白α-actin、tubulin基因表达发生显著的变化.
作者:冯德光;金春华;薛翔;项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Alzheimer模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中S1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应用海马内注射αβ,建立AIzheimer病模型,喂养60 d后取大鼠脑组织.行S100和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S100及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苯酞组大鼠海马各区S100阳性细胞及GFAP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lzheimer病大鼠海马各区S100及GFAP的表达增多:丁苯酞可抑制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S100及GFAP的表达.
作者:侯德仁;万顺;周军;陈坤;田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Id-2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蛋白,并制备抗人Id-2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从乳腺癌组织中提取总RNA,用RT-PCR扩增Id-2基因的编码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6P-1中,重组质粒经PCR、酶切、测序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GST-ld-2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的GST-Id-2融合蛋白,Western-Blot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原性,并以此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 经PCR、酶切、测序鉴定证明,Id-2基因已正确克隆至pGEX-6P-1中,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40 000的GST-Id-2融合蛋白.Western-Blot、ELISA和琼脂双向扩散实验鉴定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与GST-Id-2特异性反应.结论 Id-2基因在在大肠杆菌中的成功表达及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检测Id-2及其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也为分析Id-2分子结构及抗原表位奠定了基础.
作者:童铁钢;林燕;穆丹梅;白宇;杨木蕾;郑敏;吴东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对Neurospom crassa基因组中与黑曲霉phyA具有46.85%相似性的EAA33149.1蛋白基因进行鉴定并确定其功能.方法 利片j信号肽预测软件SignalP 3.0 Server,真核蛋白序列中精氨酸和赖氮酸前导肽切割位点以及信号肽切割位点预测软件PmP 1.0 server,跨膜结构域预测软件Tmpred和TMHMM Server v.2.0,GP I锚定位点预测软件big-P I Predictot以及哑细胞器中蛋白定位分布预测软件TargetP v1.01对EAA33149.1蛋白基因进行预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该基冈克隆到酿酒酵母中表达.结果 确定了该蛋白的信号肽、信号肽切割位点以及分泌途径.重组酿酒酵母表达的54 000重组蛋白,显示了植酸酶活性.结论 初步确定该蛋白基因为N.crassaphyA基因.
作者:孙平楠;周小玲;王正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胡桃醌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12.5 μmol/L胡桃醌作用于BEL-7402细胞24h后固定,分别行HE染色、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结果 12.5 μmol/L胡桃醌处理组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EL-7402细胞胞体体积缩小,与周围细胞群脱离,表面微绒毛卷曲、畸变、小球结构逐渐增多,细胞间连接逐渐断裂,细胞间隙增宽,有凋亡小体形成.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胡桃醌作用BEL-7402细胞24 h后,细胞内质网扩大,线粒体结构疏松,胞核核仁裂解,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胡桃醌能有效改变人肝癌BEL-7402细胞亚显微结构,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陈丽雅尔;那顺巴;张建;于娟;顾为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bFGF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在PLGA培养生长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采用组织工程方法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PLGA复合物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bFGF基因转染成功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在PLGA培养生长,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复合物植入软骨缺损,通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对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效果.结果 bFGF基闪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可以在PLGA上正常生长,并有Ⅱ型胶原的高表达,将复合物植入动物后,可以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结论 PLGA与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与PLGA复合物町以修复兔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可以作为自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徐忠世;肖德明;林博文;卢小虎;李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克隆肝螺杆菌(H.hepatieus)基基团接受趋化信号转导蛋白(MCSTP)全基因,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以肝螺杆菌全基因组作为模板,设计肝螺杆菌MCSTP c1977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从而构建原核表达质料pET22b+/MCSTP并测序鉴定.廊用牛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CSTP基囚的序列同源性及其结构特征.结果 克隆的MCSTP基因经测序可知与GenBank公布的肝螺杆菌标准株ATCC51449序列一致性达99%,仅第1 160 bp处由A变为T.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可发现此基因与空肠弯曲杆菌、幽门螺杆菌具有非常低的相似性,表明其在微生物界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pET22b+/MCSTP重组质粒,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序列及结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作者:牛凌云;白杨;郭蒸;夏国盛;李菁;秦和平;王继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认知功能及其与白质扩散各向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LA患者31例,其中LA-1级13例,LA-2级12例,LA-3级6例;对照组18名,各组受检者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匹配.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检查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测量其扩散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降低,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和心算能力各项目评分与对照组相比都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对于LA-1级、LA-2级患者以及全部31例LA患者,白质形似正常区(NAWM)FA值、MD值均与认知功能障碍呈中度相关.结论 LA患者随脑白质病变程度加重总体认知功能呈降低趋势,MRI上显示的白质损害严重程度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而LA患者白质纤维扩散各向异性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高的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与FA值呈正相关,与MD值晕负相关.
作者:栾萍;王静新;陆兵勋;潘速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常规视治的轻度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血清Hp阳性的急性ITP初治患儿93例被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1例)和对照组(B组42例).B组行常规激素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根除Hp治疗.结果 A组Hp清除率87.5%;两组间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1年内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33).结论 Hp清除对儿童急性ITP的疗效无影响,但能减少复发率,对于Hp感染的ITP患儿建议行根除Hp治疗.
作者:李朝霞;刘迪军;潘春球;桑显富;李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肠外+肠内营养(PN+EN)与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4年6月至2008年9月20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例.观察组接受PN+EN,对照组接受TPN,两组等氮、等热供给;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外周血Iga、lgG、IgM、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LC、CD4/CD8比值和IgC有所增高(P<0.05);两组间总蛋白和清蛋白及组内营养支持前、后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PN+EN较TPN更能改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程雪涛;李胜玲;刘国莲;杨晓明;鲁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改善疗效的方法.方法 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从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心肌保护、术后处理等方面总结近3年356例根治术后早期20例死亡患者的可能高危因素.结果 11例死于早期低心排综合征,4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因窒息死亡),3例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急性左心衰竭.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 年龄小、肺血管及左室发育差是术后低心排发生的高危因素:手术技巧及畸形矫治方法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体外循环转流及心肌保护是根治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正确的术后治疗处理及严密的监护是降低术后死亡的重要步骤.
作者:王晓武;张卫达;袁彬彬;梅汝刚;王晓莉;李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人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心绞痛(SAP)组(1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例)和正常对照(CTL)组(10例).血管内超声(IVUS)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和数量;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查DCs功能.结果 IVUS确定SAP组患者8例为稳定斑块、2例不稳定斑块,UAP组不稳定斑块7例,稳定斑块2例,破裂斑块1例,而ACS组破裂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3例,稳定斑块1例.不稳定斑块组DCs、mDCs、mDCls的占外周血白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比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多;破裂斑块组患者的DCs、mDCs、mDCIs、pDCs比例及绝对数均显著减少.体外培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源性DCs后,测定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中患者中DCs功能:培养第7天,不稳定斑块组DCCD83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培养第7天,在DCs数量为2×105/ml时,不稳定斑块、破裂斑块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FN-α浓度:不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IFN-α、IL-12显著高于稳定斑块、CTL组,SAP、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以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化.
作者:涂晓文;李志梁;刘映峰;魏向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在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18例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要求阑尾超声检查的病例中,探及增粗肿大阑尾,结合临床提示急性阑尾炎.探及正常阑尾,则扩大扫查范围(肝胆脾胰腺、盆腔、泌尿系、胃肠及胸腔),以期找到阑尾炎之外的急腹症病变.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观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4.1%、准确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91.8%、阴性预测值为95.1%.非阑尾炎急腹症中正常阑尾显示率87.1%(162/186).非阑尾炎急腹症超声诊断符合率78.2%(140/179).结论 可疑急性阑尾炎病变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准确性很高.检查中探及正常阑尾声像可增强检查者的自信心,迅速调转思路寻找并发现除急性阑尾炎之外的急腹症.
作者:文革;赵景亭;刘小珍;张成立;许锦富;吴凤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供肾切取术(RPLDN)与传统开放活体供肾切取术(ODN)在活体供肾切取术中临床应用.方法 对45例供者采用后腹腔镜供肾切取术的22例,传统开放取肾手术的23例,所有供受者随访3~24月,分析资料进行比较总结.结果 RPLDN与ODN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分别为75±35 min与65±26 min,p>0.05),术中出血亦较少(分别为150±50 ml与110±40 ml,p>0.05),RPLDN供肾热缺血时间相对较长(分别为107±34 s与20±5 s,P>0.05),所取血管长度较短(供肾动脉3.8±1.6 cm/4.2±0.6 cm,P<0.05;供肾静脉2.5±1.3 cm/3.5±0.8cm,P<0.05);供者术后恢复方面,RPLDN的供者术后下床时间较早(分别术后3±1 d与术后5±1 d,P<0.05).肾移植术中血管开放后供肾均在1 min内泌尿,RPLDN术后1周出现排斥反应1例,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例.ODN受者术后1月出现急性排斥1例,其余均在术后3 d血清肌酐恢复至正常.所有供者术后7 d伤口拆线后均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亲属供肾切取临床应用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对供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肾功能等优势,更能促进亲属肾移植的开展,增加供肾来源.
作者:徐战平;王行环;郑祥光;杨浣情;刘久敏;高炜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同定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院骨科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颈椎(JOA)评分,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侧位X线片,钛网、锁定钢板位置及颈椎前凸角等变化.结果 38例均被随访,术后12~16个月36例植骨融合,2例在术后18个月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前凸角改善明显,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钛网及锁定钢板位置稳定,JOA评分经手术治疗后显著提高(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存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中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但此术式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邵建立;李志忠;王晶;焦根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控制性降压对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内脏灌注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普通全麻组)、B组(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和C组(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每组10例.在静吸复合全麻下,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B、C组于麻醉后行急性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然后于手术开始前15 min分别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复合异氟醚吸入行控制性降压,使MAP降至50~55 mmHg,并维持至术毕A组不进行扩容和控制性降压.B、C组于麻醉后(T0)、降压开始时(T1)、降压30min(T2)、降压60min(T3)、停降压30min(T4)[A组未降压,在与降压组相对应的时间即麻醉后(T0)、手术开始前15min(T1)、手术开始后15min(T2)、手术开始后45 min(T3)、手术结束后30min(T4)]时分别记录HR、MAP,并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CO2和pH值.胃二氧化碳张力仪测量PgCO2,根据血气值计算pHi.记录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B、C组比A组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C组出血量比B组少.3组病人pHi、PgC02组内前后此较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联合急性高血容量稀释时如采用合理的措施,MAP降至50~55 mmHg时并不一定会导致胃肠道循环低灌注和氧合障碍.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控制性降压可减少手术中出血量,且使用硝酸甘油降压比使用硝普钠降压减少出血效果更好.
作者:焦赫娜;任飞;蔡宏伟;郭曲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监测CD4+T淋巴细胞对防治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cgalovims,CMV)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监测133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免疫抑制剂(Cs~Fl(506+MMF+Pred)的用量,观察调整用药对CMV肺炎发病的影响.结果 共有36例受者CD4'细胞明显下降,发生在术后45~72(61.5~9.31 d.均给予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处理.133例受者有12例出现CMV肺炎,发病在术后5耻118(76.2~11.61d.其中7例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CD4+T细胞下降受者CMV肺炎的发病率(27.8%,10/36)明显高于CD4+细胞稳定受者(2.1%,2/97)(p,0.01),在调整用药期『日J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0.05).12例CMV肺炎病人8例(66.7%,8/12)治愈.4例(33.3%,4/12)死亡.24例未发病受者在调整用药后CD4'细胞迅速上升,在14 d恢复到术前水平;8例CMV肺炎治愈者上升较缓慢,在21 d恢复;而4例死亡病人持续保持在低水平.结论 肾移植术后CD4'细胞的变化与CMV肺炎发病有密切相关性,依据其变化在CMV肺炎发病之前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是安全的,为预防和救治CMV肺炎提供一条新的方法.
作者:唐斌;刘东;吴家清;周结学;黎程;蒙善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脐带异常对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31例有脐带异常分娩者,与同期无脐带异常分娩者进行对照.结果 脐带异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死产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脐带异常组(脐带绕颈、脐带过长除外)剖腹产或阴道手术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不同脐带因素对妊娠结局和分娩方式的影响不同,应根据不同脐带因素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
作者:纪妍;林静吟;欧惠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R胸部床边摄片在显示病灶能力的价值.方法 收集CR和传统床边胸片各60例和53例,以其CT检查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将两组床边胸片显示的病灶清晰程度分为清晰、可见、模糊、隐约可见、未见5类.统计两组的例数,绘制ROC曲线.结果 60例CR胸片中,51例行CT检查,32例CT所显示的病灶中,CR能显示31例,1例未见病灶.53例传统片中,46例行CT检查,24例CT所显示的病灶中,传统能显示22例,2例未见病灶.CR和传统胸部床边摄影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16和0.777.结论 CR床边胸片显示病灶能力高于传统床边片,CR床边胸片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强;郑晓林;高云;朱纯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合并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晚期原发巨大肝癌的疗效.方法 搜集2001年1月~2004年12月诊治病例,对84例无法进行手术的巨大(直径≥10 cm)原发性肝癌进行TACE、3-DCRT序贯治疗.其中UICC/AJCC L期49例,T4期35例,均为NO,合并有门脉癌栓30例.根据Child-Pugh肝硬化分级,A级64例,B级20例.可见肿瘤体积(GTV)为(705±430)cm3(170~2099 cm3).先行TACE:将氟尿嘧啶和羟喜树碱注入患者肝肿瘤的供血动脉(靶动脉),然后将卡铂和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与超液化碘油充分混合成乳剂注入靶动脉,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根据患者情况每1.5~2个月重复1次,1~3次治疗.后行3-DCRT,每次分割剂量4~6 Gy,照射次数(11±2)次(7~15次),肿瘤剂量(53.6±6.6)Gy,每周3次,隔日1次.结果 8例患者3-DCRT后3个月内死亡,未能评价疗效,总有效率(CR+PR)68.9%(51/74),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4%、24.7%和15.4%,T分期、GTV、门脉癌栓和分割剂量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Child-Pugh肝硬化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子(P=0.035,相对危险度=2.440).结论 3-DCRT合并TACE对晚期巨大原发肝癌有一定疗效,Child-Pugh是独立预后因子.
作者:孙恒文;陈龙华;韦传军;郑小康;李启生;官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Lxon)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术中判断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拟行Dixon术的52例直肠癌病人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Dixon手术,采用血管鞘内解剖法解剖出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或直肠上动脉,清扫血管周围脂肪和淋巴结,保留左结肠动脉,于其分叉下缘切断肠系膜下动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吻合口张力、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个数及病理情况,观察术后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5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5~320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15~75 ml.平均25 ml.术中无直肠破裂穿孔,无血管、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吻合口无张力.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个数为4~8个,平均6.2个,术后病理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均为阴性,4例直肠上动脉起始部淋巴结为阳性.术后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发生,1例术后7月局部复发.结论 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拟行Dixon术的直肠癌病人,腹腔镜下町以清晰解剖显露肠系膜下动脉各分支,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手术.在不增加吻合口张力,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行径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为吻合口提供更充足的血运,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牛.
作者:伍锦浩;戎祯祥;朱达坚;陈小伍;任宝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1 mRNA在人羊水过少临床病例的胎盘和胎膜组织中表达.方法 收集选择性剖宫产羊水过少临床病例以及正常足月分娩的胎盘和胎膜组织样本各5例.运用RT-PCR方法检测羊水过少临床病例及正常晚期妊娠胎盘和胎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1)-1mRNA的表达.结果 羊水过少临床病例胎盘组织AQPI 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晚期妊娠胎盘组织(P<0.05);AQPI mRNA在羊水过少临床病例胎膜组织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晚期妊娠胎膜组织(P<0.05).结论 AQPI mRNA在人羊水过少临床病例胎盘和胎膜组织表达显著减少;提示AQPI在母胎液体交换及羊水膜内吸收途径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郝荣增;刘慧妹;熊正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酯用于烧伤整形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行烧伤整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F组术前30 min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C组术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术毕两组均接受曲马多静脉镇痛.分别记录术后1、2、4、8、12、24h的疼痛评分(VAS),24h曲马多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F组术后1、2、4、8 h VAS均低于C组(P<0.05=,F组术后24 h的曲马多用量(182.9±37.4)mg低于C组(227.3±49.8)mg(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能有效减轻烧伤患者整形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曲马多镇痛药物用量并提高镇痛质量.
作者:卢吉灿;张雪丰;刘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重型β-地中海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急性心力衰竭(AHF)发生的相关性,观察其在预测和诊断AHF发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行allo-HSCT治疗的重型地贫病人,其中12例曾发生过AHF,7例未曾发生,比较两组移植前后血浆NT-ProBNP浓度和心肌酶谱(CK、CK-MB、LDH)、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浓度与AHF发生的关联性.结果 预处理化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峰值时间约为+5 d,两组存allo-HSCT后的+1 d、+10 d、+14 d有显著性差异(P=0.014,P=0.001,P=0.002),A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血浆NT-ProBNP的升高能早期提示AHF发生的可能;两组的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在移植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HF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移植前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AHF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AHF组的铁蛋白较non-AHF组的含量高(p=0.04),HF组的LVEF较non-AHF组的偏低(p=0.017).结论 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人allo-HsCT后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AHF发生有相关性,而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变化与AHF无明显相关性,血浆NT-ProBNP可作为重型地贫病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急性心衰的一个早期实验室预测指标.
作者:李娜;吴学东;石磊;何岳林;张振洪;邹纬;冯晓勤;李春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胸片和CT表现,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或支纤镜检查证实的创伤性支气管断裂的X线胸片和CT表现.结果 支气管断裂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气管支气管气柱中断,肺不张,肺下垂征,纵隔及皮下气肿,气胸或液气胸;CT检查还能显示气管支气管管壁的缺损,管腔狭窄、堵塞,移位或成角畸形.结论 联合应用胸片和CT检查,对支气管断裂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永生;苏锦权;王春霞;宋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老年人吸人性肺炎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改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纤支镜吸痰27例为治疗组,综合治疗25例为对照组,治疗后对反映心肺功能的指标(中心静脉压、左室射血分数、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中心静脉压及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及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早期纤支镜吸痰对抢救因吸人性肺炎所致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作者:邓锦清;刘泽;郭振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莫沙必利5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2片/d,早晨及中午各服1片,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1.7%)和总有效率(91.3%)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7.8%和71.7%)(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3月的复发率(13.0%)也低于对照组(32.6%)(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用莫沙必利.
作者:龚晓兵;余希;韦宏成;杨见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22例,男46例,女76例,年龄33~96岁,平均77.3岁.骨折按Evans分类法:Ⅲ型89例,Ⅳ型33例.均行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同定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24月,平均11.8月,优66例,良33例,中8例,差5例.术后优良率89.34%.其中6例术后复查照片发现髋内翻,2例术后2~4周出现股骨钉切割股骨颈,4例术后4~12周股骨钉、髋螺钉松脱,1例术后18月发生骨不连.结论 PFN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先进的技术.
作者:邝炯祥;张光明;肖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合并子宫卒中的治疗原则与监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五年来诊治的胎盘早剥并发子宫卒中28例,结合临床讨论治疗原则与相关措施.结果 28例胎盘早剥并发子宫卒中均及时终止妊娠并行剖宫产术取出胎儿与胎盘后,经过及时恰当的处理,22例保全子宫,4例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子宫卒中面积大,经积极处理无效而行全子宫切除.结论 胎盘早剥合并子官卒中,严重危及母婴生命,应及时终止妊娠,但子宫卒中不是子宫切除的手术指征,只要处理及时恰当,多能保留子宫,降低母婴的死亡率.
作者:吕小燕;尹春艳;王保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具有完整X线骨盆照片及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20例骨盆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对比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均能清晰地显示骨盆骨折的部位、程度及骨盆环破坏情况,而传统X线照片诊断正确者8例.螺旋CT扫描还诊断合并腹部闭合伤5例.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较X线平片具有显著优势,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骨盆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世奇;周永生;殷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美托洛尔及两者合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10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美托洛尔治疗组和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组,随访1年.结果 胺碘酮+美托洛尔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亦显著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P<0.01),而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相比其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胺碘酮+美托洛尔组冉住院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分别为P<0.01和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或美托洛尔,不良反应无增加.
作者:吕红松;贺彬彬;黄贵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医用臭氧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疗效.方法 4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采用医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联合医用臭氧直肠灌注疗法,每周3次,疗程3~4月,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乙肝病毒定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45例CHB患者,联合应答6例(6/45,13.3%),部分应答21例(21/45,46.7%),病毒学应答14例(14/45,31.1%)(治疗后血清HBV DNA下降≥21og10),HBeAg血清学转换10例(10/35,28.6%),ALT复常13例(13/45,28.9%),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结束后对45例患者进行了 24周的随访,随访结束时,联合应答7例(7/45,15.6%),部分应答25例(25/45,55.6%),病毒学应答15例(15/45,33.3%),ALT复常17例(17/45,37.8%),HBeAg血清学转换11例(11/35,31.4%).复发1例.结论 医用臭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是一个不错的治疗选择.
作者:宁洪叶;彭福江;周福元;杨玲;彭劫;冯筱榕;孙剑;郭亚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变应性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42例,进行SIT治疗1年,于屋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注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分别取外周血,测定外周血清IL-4、IFN-γ水平及检测肺功能.选择同期在我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确诊为儿童哮喘、尘螨变应原皮试阳性患儿2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1年后,SIT组儿童血清IL-4水平下降、IFN-γ水平及IFN-γ/IL-4升高(P<0.05),肺功能指标FVC、pre-FEV1%、pre-PEF%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儿童IFN-γ水平及IFN-γ/IL-4升高(P<0.05),血清IL-4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肺功能指标FVC、pre-FEVI%、pre.PEF%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VC、pre-FEVI%、pre-PEF%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年后,SIT组pro-FEVI%、pre-PEF%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SIT能够调节体内Th1/Th2细胞的平衡,维持哮喘患儿良好的肺功能,SIT可能对哮喘儿童气道重塑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陈壮桂;陈岩峰;李鸣;纪经智;陈奋华;陈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感染巨细胞病毒性(CMV)肺炎的多种高危因素,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曾在我院接受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并因发生CMV肺炎而再次入院患者28例,采用卡方检验及多元logistie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影响CMV肺炎的一些凶素进行逐步分析.结果 与CMV肺炎感染密切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受者年龄、急性排斥反应、术前透析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受者PRA水平、供体CMV血清学、麦考酚酸酯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供体CMV血清学IgG(+)、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术前长期血透时间为高危因素.结论 肾移植术后为减少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抑制早期急性排斥反应非常重要,同时尽量选择血清学阴性供体,缩短肾移植术前血透时间也能减少其发病率.
作者:魏强;于立新;邓文锋;叶俊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甲状腺素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74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分为A、B、C三级,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甲状腺素5项指标(TSH、T3、T4、FT3、FT4),并对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评分积分与其甲状腺素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肝硬化组甲状腺素T3、T4、FT3、FT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水平近接(P>0.05);T3、T4、FT3、FT4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下降,A、B、C三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SH水平在三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ild-Pugh积分与T3、T4、FT3、FT4呈负相关,与TSH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T3、T4、FT3、FT4等水平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正确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小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柱截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切除椎板、双侧椎弓根后椎体病灶完全清除,分两侧斜植骨、后路固定.结果 随访18~70月,平均38月,10例神经损伤病人不同程度恢复,X线检查见全部患者于术后3~9月(平均7.5月)植骨融合,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 经后路全脊柱截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无需开胸手术,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作者:赵新建;廖绪强;关宏业;吴锐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旨在探讨颅骨局部加位对NPC颅底骨侵犯的诊断价值并与CT进行对比.方法 选取2003年01至2007年12月间病理确诊为NPC的放疗前患者,共405例,均在1周内行前后位全身骨显像(WBI)及颅骨左、右侧位局部显像和CT检查.结果 WBI诊断与CT诊断阳性符合率29.48%,阴性诊断符合率76.05%,总符合率81.23%;骨局部显像目测诊断同CT诊断的阳性符合率67.95%,阴性诊断符合率74.07%,总符合率87.16%;骨局部显像半定量分析诊断同CT诊断的阳性符合率75.64%,阴性诊断符合率74.07%,总符合率88.64%.在27例CT诊断阴性而局部显像半定量分析诊断阳性的患者中,其中有9例同时行了MRI检查,MRJ结果为阳性.结论 全身骨显像加做局部颅骨侧位显像,对NPC颅底骨侵犯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做为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筛选方法.
作者:冯会娟;欧阳伟;刘金华;刘伟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和异氟烷麻醉对老年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60例,分别接受丙泊酚(30例)和异氟烷(30例)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应激反应、术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 丙泊酚组应激反应较异氟烷组平稳,术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恢复较异氟烷组快,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异氟烷组低.结论 丙泊酚能有效抑制全麻术中应激反应,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适用于老年患者麻醉.
作者:谭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分析全身骨显像时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情况,探讨骶椎放射性分布浓聚及稀疏时的临床诊断.方法 收集212例全身骨显像未见明确骨转移灶的病例,对这些病例的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对比,分别统计每个年龄段骶椎的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骶椎放射性分布正常占57.6%,放射性分布略稀疏占31.1%,放射性分布略浓聚占11.3%.男女患者70岁以上骶椎放射性分布正常的比率明显降低,男/女患者70岁以上骶椎放射性分布稀疏的比率明显增高,女性70岁以上年龄段骶椎放射性分布浓聚比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出现骶椎放射性分布情况相近,性别影响因素较小.70岁以上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导致骶椎放射性分布略稀疏,而且骨质疏松性骶椎隐性骨折,常导致骶椎放射性分布略浓聚.
作者:吴昌新;高梅菊;李德胜;范义湘;吴继珍;李科斌;刘青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 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 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髂外静脉撕裂;3例胸12神经根后支损伤;1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假性尿崩症;外院5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内固定松动而接受第三次手术,1例为广泛耐药,而再次复发.结论 规范化疗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是预防结核耐药的有效方法.
作者:付忠泉;张忠民;金大地;陈建庭;瞿东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TAC方案联合使用绿脓杆菌制剂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价值.方法 以随机排列表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6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实验组加用绿脓杆菌制剂,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的疗效、毒副作用、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成本比.结果 实验组在新辅助化疔第2、3、4疗程后总有效率(RR)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化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无明显差别,而对照组化疗前后Karnofsky评分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毒性反应发生率及反应程度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出现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感染的几率较对照组降低;实验组患者经2次新辅助化疗后即行手术治疗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第2次新辅助化疗后实验组每增加1%化疗有效率需花费人民币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绿脓杆菌制剂在新辅助化疗中的联合使用能增加化疗的疗效,同时能增加患者的化疗承受能力,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没有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卫东;唐中华;徐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直径>2.0 cm 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9例直径>2.0 cm乳腺肿块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分析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及肿块增强模式,分析良恶性肿块间的差别.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大小、超声造影基础强度、峰值强度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强度、上升斜率、强化强度指数、曲线类型及增强模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造影为直径>2.0 cm的乳腺肿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鉴别方法.
作者:张建兴;沈嫱;蔡丽珊;高蕾;宋光辉;谢晓燕;黄洁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在临床输血工作在大多情况下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不规则抗体性质比较单一.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由多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汉深;张普山;陈漫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并开发出一种便于保存、稳定、快速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试剂.方法 将研制的干燥型快速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试剂与经典的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6PG比值法、酶动力学法高铁血红蛋白活性测定进行对比试验,不同保存时间的试剂稳定性试验,阴性及阳性标本的重复性试验.结果 干燥型快速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试剂与其他3种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果重复性好.试剂在室温下保存6月稳定,4~8℃保存12月稳定.结论 干燥型快速高铁血红蛋白原试验试剂稳定性好,操作简便快速,与目前常用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用于高铁血红蛋白缺乏症的筛查.
作者:贾璋林;孙威;杨发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小儿热清按摩凝胶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健康幼年豚鼠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健康幼年家兔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健康幼年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结果 小儿热清按摩凝胶对幼年豚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急性毒性反应,对幼年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对幼年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 小儿热清按摩凝胶外用加以按摩,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安全的.
作者:刘莉;刘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开发一个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信息管理系统,用于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分析.方法 利用visual basic.net编程集成GIS组件Mapinfo MapX5.0、广州市电子地图(1:10000)和Access数据库建立系统.结果 建立的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调查系统具有地理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管理、疫情分析以及结果显示和输出功能,能够现场即时制作标点地图,动态显示疾病疫情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为现场流行病调查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简易和便利的工具.
作者:周文;李晓军;罗雷;于德宪;陈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小油桐叶甲醇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性.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小油桐叶的甲醇提取物处理福寿螺幼螺、成螺和螺卵,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后的杀螺效果.结果 小油桐叶的甲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下对福寿螺幼螺即有较好的浸杀作用,浓度75 mg/L以上3 d死亡率达100%.该提取物对福寿螺成螺及卵也有一定的毒性.结论 小油桐叶具有开发制备抗福寿螺绿色农药的潜在价值,其抗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兆玉;杜延琪;岑岳柱;陈极锋;全子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大鼠尾静脉注射是药理、毒理实验中常用的注射方法,有些实验要求注射时快速、准确.
作者:陈育尧;黄雪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成年新西兰兔肛门失禁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12只成年健康雄性新两兰兔,按随机数字表完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功能性定位兔肛门外括约肌双侧支配神经,即第4骶神经,相当于人体解剖学中的骶神经,实验组局部注射50 g/L罗哌卡因,选择性破坏该神经,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操作前后肛管内静息压力的变化,观察第4骶神经及其效应肌的神经肌电图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术后肛管内静息压力明显下降.神经肌电图显示术后实验组第4骶神经传导异常.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第4骶神经轴索不可逆性改变.结论 局部注射药物破坏肛门外括约肌双侧支配神经可成功制作出紧迫失禁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做人工肛门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黄宗海;傅晓静;厉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血清游离β-HC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一步法建立游离β-HCG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试剂盒的可测范围为3~200 ng/mL,灵敏度为0.12 ng/mL,CV分别为4.23%和5.73%,与hLH、hFSH、hTSH的交叉反应低,与2000 U/L的hCG的交叉反应结果小于100 ng/ml.51份血样用本试剂盒与国外同类试剂同时检测,其相关系数为0.95.结论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是目前血清游离β-HCG检测中灵敏的方法.该分析法稳定性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建柳;温莺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获得D18S1364、D12S391、D13S325、D6S1043、D2S1772、D11S2368、D22-GATAl98805、D8S1132、D7S30489个STR基因座在中国海南黎族和汉族群体中的基凶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数据,初步探讨其在遗传学研究及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154例海南地区黎族无关个体,112例海南本地汉族无关个体,125例近期移民海南的汉族无关个体的静脉血,应用五色荧光标记引物复合扩增技术,计算中国海南黎族和海南汉族9个STR基因座的基因频率,统计分析各基凶座的杂合度(Hobs)、多态信息总量(PIC)、个体识别机率(Dp)及累积个体识别率、累积非父排除率.分析上述9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获得9个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 9个基因座在该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各基因座的期望杂合度(Hobs),多态信息总量(PIC)、个体识别机率(Dp)及累积个体识别率(CDP)、累积非父排除率(CCE),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D18S1364、D12S391、D13S325、D6S1043、D2S1772、D11S2368、D22-GATAl98805、D8S1132、D7S3048基因座在中国海南黎族,汉族群体中具有较高的个人识别机率,但无人群之间的差异,在法医学应用和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唐勇;赵英;钟路;符生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13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32例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10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为23%(3/13)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中无发生(P<0.05).15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为38%(5/13),明显高于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6%(2/32)(P<0.05).3q、8q、7p、5p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增加和3p、19q、9q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发生率均超过20%(P>0.05).结论 10q、15q可能存在与食管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3q、8q、7p、5p、3p、19q、9q等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食管癌关键基因.
作者:常志伟;王立东;秦艳茹;李苹娟;范宗民;郭涛;宋昕;王苒;李吉林;常志军;何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