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254
  • 国内刊号:44-1627/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0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细胞内静息Ca~(2+)浓度的调控及其转导途径

    目的 观察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β_3-AR)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室肌细胞内静息Ca~(2+)浓度([Ca~(2+)]I)的调控及其转导途径.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实验性心力衰竭模型,经典酶分离法分离心肌细胞,Fluo-3/AM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_3-AR兴奋剂BRL-37344以及合用PTX(Gi抑制剂)、L-NAME(NOS抑制剂)、Methylene blue (NO抑制剂)时对心室肌细胞内静息Ca~(2+)浓度的影响及其转导途径.结果 在心力衰竭和正常对照大鼠,β_3-AR激动剂BRL37344(1 μmol/L)分别使心室肌细胞内[Ca~(2+)]I下调至用药前水平的59.4%、45.5%(P<0.05);在分别用L-NAME(10μmoI/L)、Methylene blue(10 μmol/L)、PTX(2μg/ml)阻断下,BRL37344(1μmol/L)使正常对照大鼠[Ca~(2+)]I分别下降10.1%、16.9%、15.4%,而在心力衰竭大鼠[Ca~(2+)]I分别下降16.9%、19.3%、11.7%.结论 β_3-AR激动剂可以使心室肌细胞内[Ca~(2+)]I下调,心力衰竭心肌下调程度较轻,其作用是通过PTX-NOS-NO转导.

    作者:邓义军;伍卫;方昶;黄至斌;王景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纤维调节素在大鼠牙本质和牙髓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

    目的 研究纤维调节素在大鼠牙本质和牙髓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Lewis鼠磨牙牙本质和牙髓和口腔其它组织的纤维调节素及相关蛋白多糖和胶原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纤维调节素在牙齿的前期牙本质有阳性反应,然而成牙质细胞并未见明显的着色.内皮细胞、内皮下或血管平滑肌,以及红细胞、白细胞、横纹肌对纤维调节素有轻到中度着色.胶原蛋白I在前期牙本质有强烈的阳性反应.结论 纤维调节素可能参与牙本质的早期形成.

    作者:黄群;钱虹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温复合脂多糖应激大鼠肾组织TNF-α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高温与脂多糖(LPS)复合应激大鼠肾组织TNF-α的表达特点.方法 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C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组)、常温+LPS组(L组)、高温+LPS组(HL组).置动物于模拟气候舱,HL组、H组暴露环境干球温度(dry bulb temperature,Tdb)为(35.0±0.5)℃,L组和C组Tdb为(26+0.5)℃;HL组和L组动物经尾静脉iv LPS 10 mg/kg,H组和C组动物经尾静脉iv 9g/LNaCl 10 ml/kg.应激120 min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检测动物肾组织TNF-α的表达特点,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温与LPS复合应激组肾组织TNF-α的表达显著增强,肾损伤程度加重.结论 高温与LPS复合应激造成的肾毒性与肾TNF-α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左丹;周立宁;谢峰;何丹丹;梅桂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clpE缺陷对肺炎球菌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了解ClpE对肺炎球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长臂同源多聚酶链式反应(LFH-PCR)方法失活clpE基因,用PCR、测序鉴定缺陷菌株;通过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2D-PAGE)分别分离野生菌和clpE缺陷菌的总蛋白质;经凝胶银染色、PDQuest 2DE软件分析获得 2个菌株的蛋白质表达谱;选取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EDLI-TOF质谱分析,查询数据库,获取有意义的蛋白点.结果 以肺炎链球菌D39的图谱为参考,△clpE与其匹配率为61%.挑选17个有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MS分析,获得了17张肽质量指纹图,经数据库查询后,4个蛋白点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分别为:次黄嘌呤鸟嘌呤核糖核酸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吡咯烷羧酸肽酶(pyrrolidone-carboxylate peptidasel),甲酸四氢叶酸连接酶(formate-tetrahydrofolate ligase)和双功能蛋白pyrR (bifunctional protein pyrR).结论 野生菌表达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突变菌株,提示clpE可通过影响某些特殊蛋白质的表达,帮助细菌适应宿主的不同环境,使宿主致病.

    作者:张群;尹楠林;张雪梅;王虹;刘鑫;崔亚丽;尹一兵;胥文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右旋松萝酸对小鼠口服急性毒性及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右旋松萝酸的口服急性毒性,MTT方法测其细胞抑制活性.方法 建立小鼠经口急性中毒小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药物灌胃小鼠的中毒表现.测定小鼠的经口LD_(50),观察不同剂量右旋松萝酸对小鼠生存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同时,用不同浓度的右旋松萝酸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心肌成纤维细胞,MTT方法测定细胞的IC_(50),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结果 右旋松萝酸剂量越大,小鼠的中毒症状越明显,生存时间越短.小鼠经口LD-(50)为388mg/kg,中毒表现主要有精神萎靡,耸毛,畏寒,呼吸急促,行动迟缓,厌食等症状.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右旋松萝酸对细胞增值的抑制呈剂量正相关,较大剂量对细胞有破坏作用,其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IC_(50)为322 μg/ml.结论 右旋松萝酸为一种中低毒的天然化合物,中低剂量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作者:程彦斌;魏琳琳;顾宁;司开卫;史霖;李小其;李琛;袁育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动态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Zivin法建立家兔SCI/RI模型,动态观察SCI/RI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结果 NO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上升(P<0.01),I/R 2h达到峰值,与sham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I/R6h下降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GMP-140在sham组无显著变化,在I/R组缺血末期显著升高(P<0.01),I/R2h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结论 血浆NO和GMP140在SCI/RI后显著升高,表明内皮细胞受刺激/损伤和血小板过度活化参与了脊髓I/R损伤与修复病理过程.

    作者:巩守平;王文涛;钟大林;吕健;吴锋;车金;僧志远;贺西京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睾丸胚胎性癌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分析及质谱鉴定

    目的 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人睾丸胚胎性癌蛋白质组.方法 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凝胶经银染显色后,用PDQuest 7.30软件分析2-DE图谱.选择在睾丸胚胎性癌图谱中高表达的3个蛋白点酶解,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飞行时间(MALDI-TOF/TOF)仪器进行串联质谱(MS/MS)鉴定.结果 双向电泳成功有效筛选出差异蛋白点,并成功鉴定3种蛋白质.结论 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可有效研究睾丸胚胎性癌总蛋白质,为从蛋白质组水平研究睾丸胚胎性癌蛋白质的表达改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李飞;邹亚光;周其赵;李铁求;郭文彬;景晓玮;毛向明;谭万龙;郑少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MAPKs信号阻断剂U0126对油酸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AQP4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上AQP4与MAPKs信号转导通路在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的相互联系.方法 实验分正常组、油酸肺损伤组及加药组.加药组给予U0126,余两组予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测动脉血气、血管外肺水(EVLW),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评价早期肺损伤程度.急性分离纯化大鼠AT-Ⅱ,行鞣酸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AKP)鉴定.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AQP-4的mRNA的表达量.结果 血气分析、肺组织HE染色、EVLW 显示损伤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加药组较损伤组无明显变化.AQP4 mRNA表达损伤组高,加药组较损伤组明显减少.结论 大鼠肺泡Ⅱ型细胞上AQP4 mRNA在不同组的表达变化,表明急性肺损伤时启动了MAPKs信号传导通路且增加AOP4 mRNA的表达.

    作者:陈春玲;李涛平;朱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Ghrelin对脂肪细胞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Ghrelin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然后加入不同浓度Ghrelin作用24 h.采用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测定葡萄糖转运率;RT-PCR检测不同浓度Ghrelin作用24 h后CAPmRNA的表达.结果 10~(-9)mol/L Ghrelin作用24h,对基础状态及胰岛素刺激下,SW872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率无影响:10~(-8)-10~(-6)mol/L Ghrelin作用24h使基础状态及胰岛素刺激下SW872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率分别增加30%vs 28.6%、42.3% 38.8%、48% vs 48.4%.10~(-9)mol/LGhrelin作用24 h,对脂肪细胞CAP mRNA的表达无影响;随着Ghrelin浓度的增加,可促进CAPmRNA的表达.结论 Ghrelin通过cbl/CAP信号途径促进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的转运,从而增加脂肪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

    作者:冼雄辉;张龙江;包忠宪;颜永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MTT法测定常通口服液对正常及粘连腹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常通口服液(CTOL)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腹膜成纤维细胞(NF)及粘连腹膜成纤维细胞(AF)增殖的影响.方法 (1)药物血清的制备: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血清组,CTO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7d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药物血清.(2)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本实验所用细胞为第3~8代.(3)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细胞以5×10~3/孔接种到96孔培养板,分别加入CTOL低、中、高剂量的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血清,培养24、48、72、96h,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药物剂量与吸光度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同时药物剂量与抑制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与NF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CTOL各剂量组在作用24、48h时,其OD值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当作用72、96 h时,其OD值均呈显著性降低(P<0.01);与AF正常血清对照组比较,CTOL低、中、高剂量组药物血清作用24、48、72、96h,其0D值均呈显著性降低(P<0.05),同一时间点比较,CTOL低剂量对AF的抑制率比对NF的抑制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TOL中剂量在作用96h,对AF的抑制率与NF的抑制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TOL高剂量在作用72、96 h,对AF的抑制率与NF的抑制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OL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NF和AF增殖.CTOL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而且,药物血清对AF作用更敏感.

    作者:王春霞;曾煦欣;黄乐松;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酵母多糖诱发小鼠腹膜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抗小鼠TLR2胞外段(mTLR2ECD)单表位抗体TSP-2对酵母多糖诱发的小鼠腹膜炎的主要作用.方法 用腹腔灌洗、细胞计数及特异染色、免疫组化、ELISA 等各种方法检测了抗体TSP-2对模型动物的扭身次数、腹腔灌洗液的伊文思兰渗出、腹腔白细胞浸润的数量变化、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以及腹腔灌洗液离心上清中PAF和TNFa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PBS处理组和正常兔IgG组相比,抗体TSP-2能促使小鼠因腹腔炎症引起的扭身次数减少,腹腔灌洗液中伊文思蓝OD值降低,腹腔灌洗液中白细胞渗透减少以及C48/80诱导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降低.结论 抗体TSP-2可能通过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减轻酵母多糖诱导的小鼠腹膜炎炎症症状.

    作者:杨翠兰;赵文忠;黄恩平;罗深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甘草提取液对肠粘膜P-糖蛋白的作用

    目的 研究甘草提取液对肠粘膜P-糖蛋白(P-gp)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Ussing chamber实验,研究甘草提取液对P-gP底物罗丹明123(R123)转运的直接影响,以及甘草灌胃后对R123和荧光素钠(CF)经空肠粘膜透过性的影响.结果 甘草提取液直接作用于肠粘膜时对R123吸收方向和分泌方向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灌胃相当原生药10 g·Kg~(-1)的甘草提取液每天2次,1周后,可显著提高R123吸收方向的转运,R123分泌方向有增加趋势,而对CF经空肠粘膜吸收和分泌方向的透过性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甘草可能是P-gP的轻度抑制剂,通过抑制存在于肠粘膜的P-gP活性而发挥其增加底物药物R123吸收的能力.

    作者:姚红卫;傅晓幼;解庆东;黄蓓蓓;孙亚彬;李国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白藜芦醇苷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建立测定血浆中自藜芦醇苷的方法,并对其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Hypersil-BD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35:65),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25℃.用非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白藜芦醇苷在0.21~21.0μg/ml浓度范围内,其线性良好,r=0.9995(n=5),低检测浓度约为0.1μg/ml.平均回收率达到90%以上,RSD值低于8.0%.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在3个剂量组的T_(1/2)分别为89.95±19.96 min,152.15±55.82 min,202.36±66.75 min,AUCO-∞分别为300.14±51.33μg·min/ml,751.72±173.97μg·min/ml和1521.12±310.02μg·min/ml.结论 用本法测定血浆中自藜芦醇苷,结果满意,白藜芦醇苷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

    作者:蔡茁;俞发;马安德;杨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普伐他汀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动员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普伐他汀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心肌缺血小鼠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动员机制.方法 96只雄性昆明小鼠,均分为四组(每组n=24),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小鼠药物性心肌缺血模型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普伐他汀和G-CSF5天.每组均于用药后第1、5、7、9天随机抽取6只小鼠,经球后静脉取血测定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盐水组第1、5、7天内皮前体细胞的数目略有增加:与盐水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第5、7、9天内皮前体细胞水平有明显增高,而G-CSF组较普伐他汀组内皮前体细胞数目的 增加在第5、7、9天更为显著;外周血VEGF的浓度盐水组、普伐他汀组及G-CSF组较对照组在第5、7、9天均有增加,其浓度增加由大至小的顺序为G-CSF组>普伐他汀组>盐水组>对照组;其中G-CSF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成中度正相关而普伐他汀动员内皮前体细胞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无相关性.结论 心肌缺血能够诱导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普伐他汀与G-CSF均能增强缺血后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G-CSF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作用更强且动员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有关.

    作者:陈婷婷;米卫东;王刚;李力兵;高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研究

    目的 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来源的组织细胞培养中发现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因而进一步研究该细胞的部分干细胞学特性.方法 运用组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相关抗原表达等方法鉴定界膜组织细胞的成纤维细胞特性和干细胞特性,并将培养的界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在成骨细胞培养基和成脂肪细胞培养基作用下进行分化诱导.结果 所有培养的界膜细胞都表达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波形蛋白.其中少量细胞表达一些重要的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包括SSEA_4~+/CD45~-(0.1%)、Nanog~+(2.4%)、CD34~+(4.5%)和SH_2B~+(0.1%),这些细胞不表达CD133、Thy-1和SCF等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在成骨化培养基作用下,细胞内部出现钙盐沉积,(24.5±5.5)%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细胞经成脂化培养基处理后,(16.0±6.5)%细胞内出现脂肪小滴聚集.结论 人工髋关节假体界膜组织细胞中有少部分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作者:秦煜;Henry DeGroot 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含糖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含糖腹透液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同时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和ICAM-1表达水平.结果 腹膜透析液刺激1 h后,体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早期凋亡率增高;随着腹透液中糖浓度越高,刺激时间越长,凋亡率增高越明显,ICAM-1表达显著增加,细胞内游离钙水平下降.结论 高糖腹透液可以增加腹膜间皮细胞其凋亡率,降低细胞游离钙水平和增加ICAM-1的表达,这些改变可能是长期腹透病人腹膜纤维化和发生失超滤的原因.

    作者:任昊;陈生晓;刘宏发;刘郑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沉默PMR1表达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研究

    目的 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研究体外合成的siRNA分子对高尔基体膜上钙离子ATP酶1(plasma membrane-related Ca~(2+)ATPase-1,PMR1)的基因沉默作用,并探讨沉默后对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 委托公司合成抗PMR1基因的siPMR1,用脂质体方法介导siPMR1转染胰岛NIT-1细胞,采用RT-PCR法观察siPMR1转染前后胰岛细胞中PMR1 mRNA的表达变化,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浓度.结果 siPMR1转染胰岛NIT-1细胞后能明显抑制PMR1 mRNA表达,siPMR1转染的胰岛NIT-1细胞能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量.结论 siPMR1 可明显沉默PMR1基因表达,并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为用RNAi技术沉默PMR1靶点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房彦平;季爱民;杨月莲;冯巧飞;孙靓;刘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冬凌草甲素对胰腺癌SW1900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胰腺癌SW190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对SW190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冬凌草甲素作用于SW1900细胞后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观察Bcl2-2和Bax表达变化.结果 冬凌草甲素明显抑制SW1900细胞的增殖,诱导SW1900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冬凌草甲素作用48 h后.凋亡过程中Bcl-2蛋白表达的降低和Bax蛋白上调.结论 冬凌草甲素对人胰腺癌Sw1900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同时抗凋亡蛋白Bcl2-2表达的降低和促凋亡蛋白Bax上调是冬凌草甲素体外诱导胰腺癌SW1900细胞发生凋亡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魏凤香;李美玉;李红枝;罗奇志;罗佳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国内外1970年1月~2008年6月公开发表的人工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相关论文,提取生存率或出院时临床好转率等可以反映远期预后的资料,以风险比(R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计分析.结果 共有12篇研究论文入选,共包含肝功能衰竭病例304例.治疗组给予机械型人工肝或生物型人工肝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10篇文献讨论了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另两篇探讨了生物肝的应用.总体而言,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RR值0.80,可信区间0.664~0.969,P值0.022),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预后基本无改善(RR值0.899,可信区间0.72~1.12,P值0.361)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预后改善明显.(RR值0.57,可信区间为0.39~0.84,P值为0.004).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对肝功能衰竭的生存率改善轻微,对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者明显降低死亡率.人工肝支持系统类型影响生存率.生物肝对急性肝衰竭或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都可以降低死亡率.开发生物肝支持系统应是该领域重点研发方向.

    作者:刘勇;康玉占;夏武政;周焕城;汪艳;高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丁苯酞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P38及ERK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P38、ERK的表达及丁苯酞对其影响和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通过向大鼠海马内注射Aβ_(1-42)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喂养60d后用Y型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P38和ERK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海马CA1区P38阳性细胞增多,皮层ERK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苯酞组大鼠海马Ca1区P38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皮层ERK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丁苯酞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抑制P38、增加ERK的表达有关.

    作者:侯德仁;田怡;周军;陈坤;万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在高迁移率族蛋白1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诱导内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白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规律及其与脂多糖(LPS)的协同作用;探讨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上述作用中的地位.方法 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不同浓度重组HMGB1(0~75 ng/ml),或者HMGB1(15 ng/ml)刺激后不同时间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泌IL-8、MCP-1的水平变化以及HMGB1(15 ng/ml)与LPS(10ng/ml)共同刺激后IL-8、MCP-1的水平变化;探讨MAPK信号通路在HMGB1诱导内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中的作用时首先加入抑制剂SB203580(20 mol/L)、PD98059(20 mol/L)和JNK inhibitor Ⅱ(50 nmol/L)预处理细胞1 h,再加入HMGB1和LPS刺激.结果 在HMGB1蛋白刺激后3~6h,IL-8和MCP-1水平开始增加,12~24h持续增高(P<0.01);随着 HMGB1浓度的增加,IL-8和MCP-1水平也明显升高,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用LPS(10ng/ml)和HMGB1(15 ng/ml)共同刺激HUVEC,IL-8和MCP-1的生成量较单独刺激时大大增加(P<0.01),二者存在协同效应(P<0.01).SB203580、PD98059及JNK inhibitor Ⅱ对HMGB1和LPS协同诱导趋化因子的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的抑制作用为明显;同时用SB203580、PD98059和JNK inhibitor Ⅱ预处理细胞则完全抑制趋化因子的释放.结论 HMGB1蛋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诱导HUVEC表达趋化因子IL-8和MCP-1的上调;并协同LPS刺激HUVEC释放趋化因子IL-8和MCP-1从而加重炎症反应.MAPK信号通路在HMGB1与LPS协同诱导内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钟田雨;唐靖;刘亚伟;李志杰;陈登宇;赵明哲;王蔚;刘靖华;姜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川芎嗪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凝血酶诱导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表达组织因子(TF)的影响.方法 ECV304细胞培养采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一期凝同法测总的细胞促凝活性(PCA);RT-PCR的方法检测TFmRNA.结果 凝血酶增强ECV304细胞的促凝活性(PCA),并具有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r=0.9602,P<0.01).通过乏FVII血浆与TF单克隆抗体法确认PCA来自TF活性.单用TMP(125~1000μg/ml)对ECV304细胞TF表达没有影响(P>0.05).在给予凝血酶之前30 min用TMP(125~1000 μg/ml)预处理ECV304细胞,TMP可呈剂量依赖式地抑制凝血酶(20 U/ml)诱导ECV304细胞PCA(r=-0.9644,P<0.01)和TF mRNA(r=-0.9576,P<0.05)增加的作用,在1000μg/ml时抑制作用达到强;在凝血酶刺激ECV304细胞后4、6、8、10、12 h,TMP(1000 μg/ml)均可以抑制凝血酶诱导的ECV304细胞PCA增加,在8 h时明显(P<0.05).结论 TMP可抑制凝血酶诱导ECV304细胞TF的表达,这一作用是在mRNA水平上实现的.

    作者:成春英;孙勇;文志斌;何晓凡;王谷丰;林国强;蒋海河;唐先明;贺石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筛选有效的siRNA

    目的 建立一种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筛选能有效抑制目的 基因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的方法.方法 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3个候选的靶向GFP的siRNA表达质粒pSi-GFPsiRNA1、pSi-GFPsiRNA2、pSi-GFPsiRNA3和阴性对照pSi-Negative.构建拥有同一Kozak共有翻译启始序列、翻译启始密码子ATG的GFP与萤光素酶基因(LUC)的融合表达载体pGL3-GFPf.将包含3个GFPsiRNA靶序列的GFP片段插入到改建过的pGL3-promoter载体上LUC的3非翻译区(UTR),构建pGL3-GFPp.将GFP siRNA表达质粒联同内参照质粒pRL-TK分别与pGL3-GFPf、pGL3-GFPp共转化HEK293细胞.利用双萤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中萤光素酶的活力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GF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与pGL3-GFPf共转化GFP siRNA 表达质粒的各组细胞中萤火虫萤光素酶/海肾萤光素酶比值明显降低,其中GFPsiRNAl表达组中降低显著(P<0.01);定量PCR检测也显示,GFPsiRNA1表达组中GFP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明显(19<0.01).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和定量PCR结果还显示,与pGL3-GFPp共转化GFP siRNA表达质粒的各组细胞中,GFPsiRNA1抑制GFP的表达显著(P<0.01).结论 本文建立了通过双萤光素酶活性检测来筛选有效的siRNA的方法,并为进行多个基因的有效siRNA的筛选提供解决方案.

    作者:单志新;林秋雄;谭虹虹;邓春玉;刘晓颖;肖定璋;余细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银杏平颤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脑内nNOS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银杏平颤方(GBPR)抗实验性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雄性C_(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中药组.以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制作的PD模型小鼠,并给予GBPR灌胃治疗.用地高辛标记的nNOS cDNA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观察GBPR治疗对小鼠脑组织纹状体、黑质中的nNOS 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MPTP腹腔注射PD模型小鼠脑纹状体和黑质中可见大量nNOS mRNA的表达;中药GBPR能显著降低脑纹状体、黑质中的nNOS mRNA的表达.结论 提示本药有良好的抗NO毒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组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合成,达到抗氧化损伤效应.

    作者:张军;孙红梅;白丽敏;许红;吴海霞;崔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阿霉素免疫毫微粒对多药耐药肝癌的体内杀伤作用

    目的 探讨阿霉素免疫毫微粒对多药耐药(MDR)肝癌的体内杀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用人肝癌细胞株耐阿霉素亚株(SMMC-7721/ADM)制成肝癌裸鼠模型,分别使用阿霉素免疫毫微粒、阿霉素毫微粒及阿霉素,检测三者的肿瘤抑制率:同时检测三者在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阿霉素免疫毫微粒有比普通阿霉素毫微粒及阿霉素更强的体内逆转MDR的功能:阿霉素免疫毫微粒比阿霉素毫微粒及阿霉素在肿瘤中的药物浓度明显高.结论 免疫毫微粒有体内逆转MDR的功能,其可能机制是免疫毫微粒在体内可与肿瘤细胞紧密结合,所载药物释放后形成肿瘤组织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

    作者:阚和平;王宇;谭永法;周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蛋白激酶CK2基因表达沉默对鼻咽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K2表达沉默对鼻咽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RNA干扰技术下调鼻咽癌5-8F细胞中CK2α蛋白表达,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干扰效果;利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CK2表达沉默后对鼻咽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γ-H2AX灶点形成;Annexin-V和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通过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沉默CK2α表达.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CK2α表达沉默后,鼻咽癌细胞形成克隆能力明显下降,对X线的敏感性明显增加;1 Gy照射后15min,CK2α沉默的细胞γ-H2AX灶点数目明显增加;CK2α沉默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蛋白激酶CK2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CK2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鼻咽癌治疗靶点.

    作者:刘莉;邹金金;罗何三;吴德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变异类型及其血液指标比较研究

    目的 分析实验用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碱基序列变异分化类型,比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实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 采集59头西藏小型猪血液,分别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线粒体DNA控制区的扩增、测序并分类,同时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比较研究.结果 根据串联重复区重复片段的变化,西藏小型猪线粒体DNA控制区分为A、B两种类型,分别占57.6%和42.4%,几乎与5'端序列在305、500和691的三个主要转换位点的变化相对应.A、B两类西藏小型猪1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红细胞数(RBC)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碱基变异,西藏小型猪分为两个类群,两个群体之间红细胞数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李洪涛;吴清洪;袁进;肖东;王万山;张嘉宁;张建明;李金泽;顾为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人大肠癌株SW620增殖的抑制及与PAK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人大肠癌SW620细胞增殖及SW620细胞表达PAK1的影响.方法 用终浓度为40 μmol/L、60 μmol/L和80 ixmo1/L的EGCG干预人大肠癌细胞株SW620,在0、24、48和72 h不同时间点上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EGCG对SW620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以SW620细胞空白组为对照,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m blot)检测不同EGCG作用48 h时SW620细胞PAK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EGCG对大肠癌SW620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与SW620细胞空白对照组相比.EGCG处理组细胞的PAK1蛋白表达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EGCG抑制大肠癌SW620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EGCG通过调控大肠癌细胞的PAK1表达相关.

    作者:陈学清;武金宝;杨晓强;宋于刚;李明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类风湿因子检测阈值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及其应用价值

    目的 确定类风湿因子(RF)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新检测阈值,结合 anti-CCP、AKA等抗体检测提高诊断效率.方法 252例(早期RA 129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83例及正常对照40例)血清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ELlSA方法检测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确定RF早期RA诊断阈值,并对RF、CCP及AKA抗体结果与患者的骨侵蚀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ROC曲线中得到当RF对早期RA诊断阈值为40 U/ml,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96.4%,当RF≥40 U/ml与骨侵蚀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RF<40U/ml但CCP抗体阳性时与骨侵蚀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RF<40 U/ml且CCP抗体阴性但AKA阳性时发生骨侵蚀的可能性大.结论 在RF关于早期RA的诊断阈值为40 U/ml时,顺序检测CCP、AKA抗体可以节约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能.

    作者:申丽盈;王文红;张继岭;史连义;银广悦;张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腔内凸阵超声探头检测颈动脉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腔内凸阵超声探头体外途径检查颈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3例患者86支颈动脉作为研究对象,用高频线阵探头、低频凸阵探头及腔内凸阵探头分别检测颈总动脉(CCA)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内动脉(ICA)内径、PSV、异常血管形态及显示长度等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种不同频率超声探头所测ICA内径、PSV、显示长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ICA异常形态血管比较,腔内探头与高频探头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腔内凸阵探头检测IC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发友;龚渭冰;吴凤林;周星星;何锋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 肿瘤大小约1.5~13 cm,平均(5.8±2.1)cm.15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5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13例有淋巴结肿大.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20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6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忠林;梁长虹;刘再毅;李景雷;刘于宝;余元新;谢淑飞;王秋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眼压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腹腔镜妇科手术气腹、体位改变对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患者2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Ⅰ组n=15)和开腹手术组(Ⅱ组n=14);测量Ⅰ组麻醉前、气腹头低位(30、60、120 min)、水平位撤销气腹等多个时点及Ⅱ组相对应时点的眼压.结果 Ⅰ组患者手术期间各时点眼压均高于麻醉前(P<0.001),气腹头低位120 min眼压高于其他时点(P<0.001).各对应时点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Ⅰ组均高于Ⅱ组(P<0.001).结论 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处于高眼压状态,并随气腹、体位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升高.

    作者:张双全;苏志源;詹鸿;盘卫东;肖生红;陈浩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学表型为Ay个体的基因分析

    目的 研究Ay亚型个体红细胞上血型抗原弱表达的原因,旨在揭示其分子学特征.方法 对血清学表型为Ay的个体,通过PCR-SSP进行基因分型,并且测序分析7个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与A101等位基因参比序列对比.结果 血清学表现为Ay的个体,PCR-SSP基因分型定为A102/A102,序列分析发现存在A102特异性突变467C>T,同时还发现1009A/G杂合,Interon5的517位二条链均有缺失,一条缺G,一条缺C(517G-/C-).结论 Ay 型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复杂,467C>T突变、1009A/G杂合、Interon5的517G-/C-缺失尚不足以解释其红细胞上抗原的弱表达.

    作者:孟庆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伴白质疏松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伴脑白质疏松(LA)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LA发病机制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发病48 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可能的多项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和结论本组急性脑梗死合并LA者63例.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颈内动脉斑块或狭窄、卒中史是伴LA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伴LA急性脑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或皮质下自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脑小血管病变可能是L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作者:安红伟;赵德强;卢昌均;潘速跃;陈建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病特点、母婴结局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25例妊娠合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妊娠合并支气管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经吸氧、应用β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后,母婴预后良好,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重度及危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经吸氧、补液、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应用β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氨茶碱等药物综合治疗后,2例合并肺部感染,1 例发生呼吸性酸中毒,1 例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4例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哮喘组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新生儿室息、低体重儿、早产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妊娠合并哮喘增加母儿风险,治疗应个体化.

    作者:黄神姣;陈敦金;余艳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半椎体畸形

    目的 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 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正的程度.结果 13例患儿术后即时Cobb角0~10°,平均7°,矫形率80%.随访1~4年,平均1.5年.后一次随访时侧凸残留度数为0~15°.经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13 例均无脊髓和大血管损伤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作者:刘宝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研究

    目的 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探讨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机制.方法 选取经多导睡眠仪监测诊断的80例OSAS患者,分为轻度OSAS组(n=22)、中度OSAS组(n=23),重度OSAS组(n=35).选取20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间SA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轻度、中度及重度OSAS组血清SAA水平分别为(1.66±0.73)、(2.72±1.12)、(4.08±1.85)μ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66±0.59)μg/ml(P<0.05).不同程度OSAS患者组间SAA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SAA水平随OSAS程度加重而增高.0SAS患者SAA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间呈正相关,与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20例重度OSAS患者经3个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后血清SAA水平明显降低(4.13±2.27vs 5.14±2.30 μg/ml)(P<0.01).结论 OSAS患者血清SA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OSAS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OSAS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nCPAP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OSAS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作者:陈绍森;陈飞鹏;陈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受者远期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mRNA表达,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2000年3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手术受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CMV感染与发病情况,将完成3年随访的96例受者分成3组:A组为有症状的活动性感染(n=33),B组为无症状的活动感染(n=33),C组为无活动性感染(n=30).分析CMV感染、PBMC内TGF-β_1,mRNA表达和血清肌酐(Scr)三者之间关系,对6例肾功能异常者实施移植肾活检术.结果 术后6月3组Sc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有症状的A组PBMC的TGF-β_1,mRNA表达水平明显较无症状的B组和C组高(均P<0.01),而术后3年A组Scr水平明显较其它两组高(P<0.01),A组有10例(10/33)出现肾功能异常,发生率较B组(3/33)和C组(3/30)显著增高(均P<0.05).3组肾功能异常者(16例)在术后6月PBMC的TGF-β_1,mRNA表达水平较肾功能正常者(80例)明显增高(P<0.01).肾功能异常患者组织病理提示以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改变为主,符合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病理改变.结论 肾移植术后有症状CMV感染是诱发CAN的重要因素,TGF-β_1可能介导了移植肾的损伤,早期监测PBMC内TGF-β_1 mRNA表达对防治CAN发生、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斌;吕培燕;许风英;郑克立;刘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齐拉西酮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 研究齐拉西酮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以及与齐拉西酮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这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双交叉单剂量口服40 mg齐拉西酮片或胶囊后,分别于服药后48 h内多点抽取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齐拉西酮浓度.采用DAS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齐拉西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按公式(F=AUC_(0-t)/AUC_(0-t)×100%)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生物等效性.结果 单剂量口服试验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齐拉西酮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_(max)分别为(170.7±71.3)和(174.4±81.6)ng·ml~(-1);t_(max)分别为(3.73±1.87)和(3.69±1.84)h;t_(1/2)加分别为(5.57±1.62)和(5.61±1.73)h;AUC_(0-t).分别为(1273±252.3)和(1296±266.9)ng·h·ml~(-1);AUC_(0-∞)分别为(1396+-276.9)和(1407+281.5)ng·h·ml~(-1).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3+-12.6)%.主要药动力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t_(max)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齐拉西酮片与齐拉西酮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王广发;陈清霞;黄伟侨;刘伟忠;张嘉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耳蜗植入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方法及手术前后听力评估和术后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于我科确诊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22例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乳突面隐窝进路行人工耳蜗植入,并将其中22例患者植入后听力情况与22例耳蜗发育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2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有3例术中出现严重井喷,15例术中耳蜗钻孑L后见外淋巴液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异常情况共占81.8%,但术中电极完全插入耳蜗,术后无面瘫及脑脊液漏现象发生,术后听阈与耳蜗结构正常植入患者无明显区别.经过超过半年的言语康复训练,所有患者的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人工耳蜗适用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术前应进行全面的听力学及影像学评估.

    作者:万良财;郭梦和;钱宇虹;刘双秀;陈浩;龚剑;陈帅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血压家族史对子女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家族史对血压正常青少年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抽取在校学生18~21岁血压正常青少年3897例,分为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组(FH~+组)(n=1214)和高血压家族史阴性(FH~-组)组(n=2683).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两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频率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FH~+组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臂比(WHR)、FPG、TC和LDL-C均高于FH~-组(P<0.05),FH~+组超重肥胖、高FPG检出率高于FH~-组(P<0.05),两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统计差异显著(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级亲属青少年已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和聚集,apoE基因ε4等位基因是一个遗传易患因子.重视对这一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聂琼芳;潘定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钼靶X线及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同时行钼靶X线和MRI检查.4例仅作钼靶X线检查.并将MRI图像与钼靶X线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MRI图像清晰显示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部位及形态.7例边界光整,2例边缘不规则.肿块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_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部分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导管内.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15例行钼靶X线检查,检出2例(13%).病灶形态与MRI所见相似,1 例病灶所在部位可见沙粒状钙化.结论 MRI较钼靶X线能更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仍具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段刚;许乙凯;邓海军;黄婵桃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nNOS、Pax3和Cx43蛋白在人胚胎脊髓后角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nNOS、Pax3和Cx43蛋白在人胚胎发育早期脊髓后角中的分布规律及其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第2、3、4三个月龄段,人胚胎脊髓后角中nNOS、Pax3和Cx4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在第2~4个月龄段,nNOS和Pax3蛋白在人胚胎脊髓后角部分组织细胞中由弱阳性表达逐渐变为阳性表达.在第2~3个月龄段,Cx43蛋白在人胚胎脊髓后角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髓鞘处呈阳性表达.第4个月龄段,Cx43蛋白在人胚胎脊髓后角部分组织细胞中呈阳性表达.结论 nNOS、Pax3和Cx43蛋白与人胚胎脊髓的生长发育过程关系密切.

    作者:张泳;刘学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性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同种肿瘤不同灌注区域血流灌注特征以及血管生成表型的差异.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技术检测30例乳腺恶性肿瘤、30例乳腺纤维腺瘤瘤灶边缘及中心部区域灌注参数及平均灌注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廓清时间(WOT),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恶性组TIC形态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组多数(80.00%,12/15)呈缓升速降型.恶性组平均AUC、WOT大于良性组(P<0.05),平均PI、TT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病灶边缘的PI、AUC、WOT、TTP与中心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病灶边缘的各灌注参数与中心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尤其富集于癌巢边缘.VEGF及Flk-1/KDR在恶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癌巢边缘呈强阳性表达,在良性组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TIC形态、各平均灌注参数及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VEGF或Flk-1/KDR为靶点进行乳腺癌特异性分子显像可能为乳腺癌的准确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颖嘉;杨莉;夏琼;文戈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肠外瘘152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肠外瘘的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2年1月~2007年12 月间收治的152例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瘘的主要原因为腹部手术后并发症(127例,83.6%),其余为腹部外伤、炎症性肠病、腹部肿瘤等;经基本治疗后瘘口自愈64例(42.1%),58例行确定性手术治愈,总治愈率80.3%,确定性手术成功率96.7%,全组死亡率7.9%.结论 肠外瘘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序贯应用和适时的确定性手术.

    作者:孙凯;吴承堂;雷尚通;黄祥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44例复发性宫颈癌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癌治疗后复发或未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和结果复发性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阳性5年生存率为20.35%,盆腔淋巴结阴性5年生存率为7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0%,直接手术盆腔淋巴结阳性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中,37.5%为局部复发,62.5%为远处复发;盆腔淋巴结阴性者,有73.3%为局部复发,仅有26.7%为远处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盆腔淋巴结阳性者,62.5%的复发间隔小于12个月,37.5%的复发间隔大于12个月;盆腔淋巴结阴性的患者,73.3%的复发间隔大于12个月,26.7%的复发间隔小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盆腔淋巴结阳性者复发间隔明显小于淋巴结阴性者.淋巴结转移与复发的部位关系密切,有淋巴结转移者,更倾向于远处复发.淋巴结阴性者的无疾病生存期远远大于淋巴结阳性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可能降低盆腔淋巴结的转移率.

    作者:罗中明;黎淑贞;郭振仪;阮晓红;杨爱莲;练晓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器械的改进与应用

    目的 通过手术器械的改进与应用,提高神经内镜下经鼻蝶人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效率.方法 对单极电凝器,吸引器,髓核钳,双极电凝钳等的形状和功用的改变,应用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按时间的不同分内镜下器械改进前组(1组)和内镜下器械改进后组(2组),做对比分析.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鼻腔填塞率和术中出血量低于1组,2组手术时间短的仅30 min,术后3~5 d出院,效果满意.结论 常规手术器械的改进与正确应用,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彭玉平;张喜安;漆松涛;车武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正畸患者牙周炎的中药辅助治疗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炎的疗效,并通过对免疫学指标的测定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牙周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给予中药(本组为玉女煎)配合龈上洁治术以及龈下刮治术等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60例仅给予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进行外周血CD_3~+、CD_4_+、CD_8~+T细胞亚群、CD_4/CD_8比值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测定.结果 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免疫功能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玉女煎)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口腔正畸患者牙周炎的疗效优于单独进行基础治疗:中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牙周炎患者的免疫状况而实现的.

    作者:邹亚光;毛向明;黄琪;张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动脉区域灌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及腹腔镜联合动脉区域灌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 将67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联合治疗组(35例).常规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附加动脉区域灌注、十二指肠镜胰胆管引流及腹腔镜胰腺包膜打开引流.对比两组有关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组APACHE II评分明显降低,肝、肾功能明显改善,胰腺损害的CT评分显著降低,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器官衰竭发生率明显下降,器官衰竭治疗成功率明显升高,病死率均明显降低.以上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附加动脉区域灌注、十二指肠镜胰胆管引流及腹腔镜胰腺包膜打开引流,能有效提高SAP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灏;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结合脑电频谱分析评定脑梗死预后

    目的 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s)潜伏期和脑电频谱分析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客观可行的评定指标.方法 选择脑梗死致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病72 h内和疗程结束(14 d)时测定脑电图、SEPs.结果 (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相关性.(3)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与脑电频谱分析中慢波相对功率谱比值有相关性.结论 (1)SEPs潜伏期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可提供客观肯定的评定参数.(2)SEPs潜伏期的变化与脑电频谱分析结合有望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定量分析的实验数据.

    作者:肖丽萍;康志新;吴宝水;孙志华;佟翠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三通喉罩通气在肺灌洗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通喉罩(thhree-way laryngeal mask airway,TLMA)通气在肺灌洗治疗的应用.方法 实施肺灌洗术的患者15例,年龄8~62岁,在快速诱导全麻下插入TLMA,TLMA的标准端口连接呼吸机(或麻醉机)进行机械或人工控制通气,从TLMA另一带有密封胶帽端口置人纤维支气管镜,经声门进入气管、支气管,实施肺灌洗术.记录患者麻醉前5 min时(T_0),插管前即刻(T_1),插管后即刻(T_2),插管后3 min(T_3),拔管时(T_4),拔管后3 min(T_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记录患者通气5 min时(T_6)、通气10 min时(T_7)、通气30 min时(T_8)、通气50 min时(T_9)的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测定T_0,T_6,T_7,T_8,T_9时间点的血气分析.记录麻醉、手术效果和过程.结果 全部15例手术顺利完成,TLMA通气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通气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TLMA用于肺灌洗术具有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保证了良好的通气和氧供,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作者:杨天明;陆卫忠;韦海雷;吴才林;廖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改良设计与实验手术

    目的 改良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简化器械组成和操作步骤,减少手术损伤和感染机率,实现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植骨的新理念.方法 对我们设计的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进行改良,删减穿刺针、导针、扩孔器,改良设计植骨漏斗、内芯、通条和取骨器,通过X线监测实验手术,观察改良后经皮椎弓根植骨器械的操作过程、植骨范围和手术损伤.结果 改良后经皮穿刺经椎弓根植骨器械组件减少,手术步骤简化、手术时间缩短、植骨量增加,手术损伤减少.结论 改良后器械精简、操作简化、方便安全,能实现经皮穿剌经椎弓根植骨.

    作者:尹知训;丁红梅;白波;吴景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浆肌钙蛋白I的影响

    目的 应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评价瑞芬太尼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4例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术前口服安定10mg,肌肉注射吗啡10mg、东莨菪碱0.3 mg,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8 mg/kg,依托咪酯0.1~0.3 mg/kg,芬太尼5~10 μg/kg,罗库溴铵1 mg/kg诱导,吸人1 MAC异氟醚,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0.8~2μ/ml;间断给予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0.05 mg/kg.R组:瑞芬太尼5 μg/kg溶于50 ml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10 min恒速泵完.C组:泵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测定术前、术毕及术后1、6、24、48h血浆cTnI水平.结果 各组内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R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OPCAB患者的cTnI水平,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徐忠东;金沐;何伟雄;夏淑轩;赵一凡;何波;曹德雄;彭书崚;李珏;曹铭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结果 65例治愈出院,平均EF值(53.6±10.4)%.死亡12例(死亡率15.6%),早期死亡原因7例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为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术后失访.58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其中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4例(24%),恢复至Ⅱ级35例(60-3%),恢复至Ⅲ级9例(15.5%),随访病例中无死亡病历.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注重围术期综合治疗,改善心、肺、肝、肾等各脏器功能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邹小明;刘鑫;李梅;王武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CD56、CD11b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56、CD11b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_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G 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双色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基因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对113例初治成人AML-M_5患者进行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并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13例患者中CD56表达率28.32%(32例),CD11b表达率73.45%(83例),CD56~+患者高表达CD11b(P<0.01),且CD11b的表达水平与CD56呈正相关(P<0.05);113例患者中异常核型患者占48.67%(55例),其中伴11q23异常者占22.12%(25例):I-FISH检测MLL阳性25例;CD56、CD11b共表达的患者比CD56、CD11b双阴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高(P<0.01);前者多合并异常核型,以累及11q23异常常见(P<0.05);较后者容易出现浸润表现、多为难治性白血病患者(P<0.01);且前者完全缓解率及中位生存期均较后者低(P<0.01);CD56~+患者与CD11b~+患者相比,前者合并异常核型及难治性白血病较后者多(P<0.05),而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髓外浸润、完全缓解率及中位生存期均无差别(P>0.05).结论 CD56~+、高表达CD11b的AML-M_5患者易出现异常核型,以累及11q23/MLL基因异常多见,易合并髓外浸润,且多为难治性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许娜;刘晓力;杜庆锋;刘志;钟敏;林榕;宋兰林;易正山;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的致病原因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者的致病原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过程.结果 7例患者中由于鼠药中毒引起2例,药物过敏引起2例,长期饮食习惯引起1例,不明原因2例;实验室检查显示PT、APTT延长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同时减低,又以Ⅶ因子降低为明显;采用维生素K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发病率非常低,但呈现增多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提醒临床医生密切留意不明原因的出血病人,有条件的医院要尽早开展凝血因子活性检查,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李广华;范小斌;罗燕飞;梁玲;邓程新;李筱慧;荣卡彬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2例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电针,主要用眼睛周围的穴位及项部穴位为主,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18例(56.3%),有效14例(43.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5例(15.6%),有效19例(59.4%),无效8例(25.0%),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肖云;朱英;黄小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机体C反应蛋白及内脏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内脏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53例拟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26)和开腹组(n=27),于术前1 d、术后第1、2、3、7天晨检测血CRP水平,于术前1 d、术后第3、7天晨检测血清内脏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 两组CRP在术后第1、2、3、7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2天达到峰值,腹腔镜组术后3d内CRP明显低于开腹组(P<0.01).两组术后血清内脏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手术创伤小、炎症反应轻,有利于机体术后内脏蛋白的恢复.

    作者:邓海军;何威;余江;张策;王亚楠;李国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与T波变化对早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收集初发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h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溶栓治疗后1 h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分为≥50%组(49例)和ST段回落<50%组(23例);24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52例)和T波未倒置组(20例).观察4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4组患者LEVF分别为53.6±7.6、48.7±8.5、52.9±8.2和49.2±5.5;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30.6%、60.9%、30.8%和65.0%.ST回落≥50%组和T波倒置组LEVF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 溶栓1 h ST段回落≥50%及24 h T波倒置提示较好的临床预后.

    作者:黄邹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gM-RF、IgA-RF、IgG-RF、IL-1RI、CDK2的检测及ROC评价

    目的 探讨检测外周血类风湿因子(IgM-RF、IgA-RF、IgG-RF)、白细胞介素-1受体Ⅰ型(IL-1RI)和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CDK2)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实验诊断价值.方法 对象包括RA患者94例,其中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各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其中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各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TI)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20名(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外周血血清IgM-RF、IgA-RF、IgG-RF、IL-1RI(ELISA定量检测)、CDK2(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RA活动期患者组与缓解期患者组比较CDK2、IgA-RF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期与RA缓解期患者组比较、RA患者组与SLE患者组比较、RA患者组与AURTI患者组比较、RA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AUC分别为:IgM-RF(0.561,0.814,0.799,0.888)、Igh-RF(0.596,0.678,0.729,0.850)、IgG-RF(0.614,0.718,0.692,0.791)、IL-1RJ(0.646,0.691,0.762,0.835)、CDK2(0.803,0.753,0.741,0.840).结论 IgM-RF可能对RA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而CDK2可能对RA分期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徐宁;黄宪章;许羚雁;庄俊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数字胃肠机对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数字胃肠机对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均用数字胃肠机进行食管钡餐检查,采用3帧/s快速摄影摄取颈段食管侧位像.结果 颈椎前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压迫食管后缘,形成弧形压迹.单个弧形压迹22例,位于颈5~6;双弧形压迹23例,位于颈5~6至颈6~7;多个弧形压迹5例,位于颈4~5至颈6~7.压迫深度以颈6~7为明显,深达8 mm.结论 数字胃肠机连续摄影钡餐检查,在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朱培贵;向朝辉;苏锡建;萧云;邱益庆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金嗓利咽丸治疗咽异感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金嗓利咽丸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咽异感症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金噪利咽丸口服治疗;对照组60例单独应用金嗓利咽丸进行口服治疗.患者服药后1周、3周复诊,评估并记录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60例患者,在服药1周、3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8%,87%;对照组60例患者,服药后1周、3周总有效率分别为48%,67%.两组疗效第1周无差异,第3周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金嗓利咽丸可有效治疗咽异感症,建议适当延长疗程至少3周.

    作者:叶浩昕;范绍翀;钟晓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氩氦刀消融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

    目的 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经皮局部氩氦刀消融(PLCT)和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T)三种微创方法综合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针对6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联合施行TACE、PLCT、PEIT三种微创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各治疗,无手术相关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完全缓解,26.6%患者部分缓解,56.3%(36/64)患者稳定,17.2%(11/64)患者进展,临床获益率82.8%(53/64).中位疾病进展时间2.8个月,1 年生存率74.2%(46/62).结论 针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TACE联合PLCT和PEI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朱伟良;李虹义;张健;汪森明;张积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HIF1α、PTEN与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第10染色体磷酸酶基因(PTE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4例乳腺癌组织及10例乳腺良性病组织中HIF1α、PTEN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IF1α与VEGF在乳腺癌组织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HIF1α与VEGF的高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TEN表达在腋淋巴结是否转移及ER状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_s=0.344,P=0.022),与PTEN表达显著负相关(r_s=0.374,P=0.012).结论 在乳腺癌中HIF1α、VEGF与PTEN蛋白表达水平有相关性,三者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也有一定价值.

    作者:纪术峰;冯志毅;焦得闯;邵国利;吴爱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加味玉屏风颗粒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分组给药,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各组局部皮肤NF-κ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组小鼠在NF-κB染色强度、染色面积及表达阳性率等方面与生理盐水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味玉屏风颗粒可有效抑制NF-κB的表达相关.这可能是其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莉;梁刘萍;后桂荣;罗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硫普罗宁肠溶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的 评价健康人体内硫普罗宁肠溶胶囊(试验制剂,T)与硫普罗宁片(参比制剂,R)生物等效性.方法 18名健康志愿者按体质量随机交叉口服试验制剂硫普罗宁肠溶胶囊和参比制剂硫普罗宁片(凯西莱),剂间间隔为2周,剂量均为200mg,HPLC-MS/MS法测定血清中硫普罗宁浓度并进行相关药动学参数分析,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两种制剂生物利用度的评价.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性模型,两制剂C_(max)(μg·ml~(-1))分别为3.612±1.2393(R)和3.644±1.540(T),t_(max)为4.333±1.0853(R)和3.611±1.420(T),t1/2(h)为18.245±11.270(R)和23.403±10.500(T),AUCO-t(μg·h·ml~(-1))为18.732±6.92318(R)和18.713±6.585(T),AUC0-∞(μg·h·ml~(-1))为21.900±7.31220(R)和20.780±7.965(T).硫普罗宁肠溶胶囊与片剂比较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712±23.956)%.肠溶胶囊ln(AUCO-72)、ln (AUCO-∞)90%置信区间为91.1%~111.8%、96.8%~118.3%,ln(C_(max))为85.1%~113.0%.结论 硫普罗宁肠溶胶囊与硫普罗宁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作者:许重远;杨凌;汤文艳;向一;钱振宇;袁瑾;杨彬彬;郑恒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鳃裂囊肿的CT诊断:附9例报告

    目的 探讨鳃裂囊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CT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9例,复习有关文献,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鳃裂囊肿均位于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相当于舌骨平面,颈动脉鞘的外侧,左侧3例,右侧6例.注射造影剂5例合并感染有强化现象.囊肿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楚,囊肿邻近结构有不同程度受压移位.结论 CT可定位定性诊断鳃裂囊肿,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高价值.

    作者:王江云;陈卫国;程勇;段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泡状视网膜脱离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

    目的 观察泡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进行病因学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8年在广州中山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表现为泡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22例(35只眼),其中诊断为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9例,诊断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或渗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人13例.患者均经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部分患者同时进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确诊.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68%),女性7例(32%);单眼病变9例(41%),双眼病变13例(59%);首诊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2岁).4例(18%)患者全身应用过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10%),为发病前使用,1例(5%)由于应用激素治疗,视网膜脱离范围增加.1例(5%)由于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眼,而诱发健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灶性泡状视网膜脱离9例,主要诊断为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部分预后较好,部分发展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大泡状视网膜脱离13例,预后不良.结论 泡状视网膜脱离常发生于中年男性,大多为双眼发病.其发生和发展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异常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精神压力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和加重病情,早期应积极药物及激光治疗,晚期手术治疗可挽救部分有用视力.

    作者:李春梅;潘晓燕;于珊珊;杨晖;易长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B7相关蛋白-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B7相关蛋白-1(B7RP-1)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RT-PCR和Westem blotting等方法,观察B7RP-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及ox-LDL的干预作用.结果 (1)B7RP-1表达于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荧光信号呈点状,散在分布于细胞表面;RT-PCR显示B7RP-1的mRNA扩增产物片段位于相当于Marker 469 bp的位置,Western blotting检测B7RP-1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70000.(2)ox-LDL刺激组B7RP-1的平均光密度OD值和吸光度A值均分别高于空白对照组,ox-LDL可增加B7RP-1在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7RP-1表达于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表面,具有慢性致炎症作用的ox-LDL可上调共刺激分子B7RP-1 mRNA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徐琳;李志梁;洪长江;何建新;马骏;向定成;张洁;潘春梅;邱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海军陆战队某部610例浅部真菌病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海军陆战部队不同季节浅部真菌病的临床与病原学流行情况.方法 对610例浅部真菌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分类,依年度与季节进行分析;采集相应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1、该部队浅部真菌病逐年减低;2、春夏季发病率较高;3、2008年部队驻地南方春夏季气候反常,浅部真菌病显著减低.镜检阳性率为44.4%,培养阳性率为52.6%,菌种分布分别是红色毛癣菌224株(47.0%)、须癣毛癣菌49株(10.2%)、紫色毛癣菌1株(0.25%)、疣状毛癣菌1株(0.25%)、石膏样小孢子菌8株(1.7%)、犬小孢子菌7株(1.5%)、铁锈色小孢子菌2株(0.5%),絮状表皮癣菌2株(0.5%)、念珠菌与酵母样菌28株(5.8%)、马拉色菌148株(31.1%)曲霉菌与青霉菌6株(1.2%).结论 海军陆战部队浅部真菌病发生率与防治水平及气候环境有关;浅部真菌感染中,红色毛癣菌占主导地位,马拉色菌及其所致浅部真菌病逐年增多.

    作者:唐新平;纪英萍;赖展欢;周剑峰;匡丽莎;邵昌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诊断乳腺错构瘤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对乳腺错构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97例疑是乳腺错构瘤病例,所有病例均在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或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切除治疗,术后经病理检查确定病理性质.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敏感性(彩超:79.6%,钼靶:62.2%)、特异性(彩超:70.3%,钼靶:55.2%)、诊断准确率(彩超:75.6%,钼靶:59.1%)、阳性预测值(彩超:78.0%,钼靶:63.9%)和阴性预测值(彩超:72.2%,钼靶:53.3%)等方面均优于钼靶X线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诊断性研究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50和0.1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的并联诊断,诊断的敏感性(88.2%)、特异性(90.5%)、诊断准确率(89.1%)、阳性预测值(93.8%)和阴性预测值(82.6%)均优于单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其Youden指数0.7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本病的诊断中优于钼靶X线,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钼靶X线的并联研究中,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提高.

    作者:张建兴;沈嫱;司徒红林;高蕾;陈前军;蔡丽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静脉吸毒致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静脉吸毒所导致的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接诊并接受外科治疗的10例静脉吸毒所致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预后,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人工瓣膜选择及手术技巧进行讨论.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三尖瓣置换术,所选择均为双叶机械瓣,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尖瓣置换是治疗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必要的手术技巧有助于手术成功.

    作者:张振;王武军;王振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结核毁损肺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估肺结核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和危险因素.方法 1990~2008年间,94 例结核病患者接受了全肺切除术或胸膜全肺切除术,病理改变包括80例毁损肺、18例主支气管狭窄和4例同时合并有肺毁损及主支气管狭窄.行全肺切除术57例,胸膜全肺切除术33例和一侧余肺切除术4例.结果 和结论 2例患者手术后死亡.术后并发脓胸18例(包括8例支气管胸膜瘘),伤口感染5例和其他并发症6例.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脓胸、胸膜全肺切除术、过长的手术时间、年龄和术中胸腔污染是全肺切除术后脓胸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同时显示,术前肺功能低FEV1和手术后痰结核菌阳性是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和术前肺功能低FEV1是术后脓胸危险因素,而低术前FEV1、阳性痰液抗酸杆菌和曲菌球出现是支气管胸膜瘘时危险因素.

    作者:薛宗锡;刘健雄;游佩涛;邵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18)F-FDG PET-CT在肝脏肿瘤消融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指导肝恶性肿瘤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3例肝脏恶性肿瘤消融治疗后仍有肿瘤残留病灶的患者,在PET-CT检查结果指导下,再次进行射频消融术及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治疗.结果 13例患者首次消融后残留的病灶共35个,参照PET-CT结果二次消融治疗后31个病灶呈放射性缺损,4个病灶仍有部分区域呈放射性浓聚,再次消融治疗后病灶完全呈放射性缺损.结论 ~(18)F-FDG PET-CT能灵敏、直观、准确地显示消融术后肿瘤组织坏死和残留情况;对消融后残留肿瘤的再次消融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廖旺军;吴湖炳;陈锦章;石敏;尤长宣;王全师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1例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肺栓塞误诊病例的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分析1例临床初诊误诊为冠心病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的特点.结论 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降低漏诊误诊率,做到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治疗.

    作者:徐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型肺吸虫病1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反复咳嗽5月余,加重1周于2009年4月入院.

    作者:马佳;邹梦晨;刘敏;蔡绍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一起副溶血性弧茵食物中毒

    目的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评价其作为快速筛查办法的可行性.方法 以LAMP技术对采集到的肛拭子标本、涂抹样品、食品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同时以国标GB/T4789-2003中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平行对照实验.结果 18份样本中有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LAMP检测结果与GB/T4789-2003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LAMP方法可作为一种快捷、操作简便的方法应用于食物中毒事件中致病菌的检测.

    作者:罗可天;梁晅;丁珊;宋妙芳;林智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一步法多重RT-PCR快速筛查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目的 建立能同时筛查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方法 针对A型流感病毒的M基因、B型流感病毒的NS基因设计通用扩增引物,针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基因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一步法建立多重RT-PCR反应体系.通过盲法实验与实时荧光RT-PCR进行比对来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并应用于临床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多重RT-PCR产物,结果显示目的扩增片段条带清晰明亮,没有非特异性产物出现,可见该方法扩增效率高,特异性强.50份样本的盲法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能通过一次实验快速、准确地同时筛检A型、B型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项成本低廉、对流感的疫情监测和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的筛检技术.

    作者:莫秋华;杨翠兰;林继灿;谭华;涂承宁;叶立青;刘志明;杜坚;孙虹;杨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中22种常见毒/药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鉴定

    目的 为了快速鉴定血中22种常见毒/药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作为分离测试手段,检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模式,血液1 mL中加入2 mL乙酸乙酯,涡旋震荡3min,5000 r/min离心5 min,取有机层,重复萃取过程三次,合并有机相,氮吹至干,残余物中加入100 L流动相,涡旋震荡1 min,取5 L进样鉴定.结果 10 min内完成22种常见毒药物的快速鉴定,检出限为0.03到6.00ng/mL范同内;在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中,采用方法所测结果满意.结论 所开发方法开速、准确、灵敏.

    作者:刘洪涛;马安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低成本智能瘢痕治疗仪的研制

    目的 介绍一集按摩、加压、冷疗等作用于一体的低成本智能瘢痕治疗仪.方法 采用负温度系数测温元件等,构成RC积分器测温电路;通过单片机进行温度测定、控制与显示;用低速直流电动机的振动对瘢痕部位施加压力及按摩;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进行制冷;并应用于10例深度烧伤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和结论该治疗仪按摩、加压、冷疗功能稳定,使用安全和方便,低成本;可有效抑制人体瘢痕增生和减轻瘙痒等不适,适应于市场推广.

    作者:徐月华;李志清;房毅卓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新生儿促甲状腺素的条件优化

    目的 优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新生儿促甲状腺素的包板条件.方法 采用TSH单克隆抗体包被在微孔反应条中,并对抗体包被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TSH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即取空白的微量包被板根据设计好的条件包板,然后参照Wallac公司Neonatal TSH诊断试剂盒中实验操作步骤测荧光值,根据荧光值来确定佳包板条件.结果 不同浓度下的包被,包被体积和包被震荡时间以及封闭震荡时间的长短对制备的包被板的影响不同.当以包被量为3μg/mL、包被体积200μL/孔、包被震动时间4 h、封闭震动时间2 h的包板方法时,本地荧光值低,荧光值梯度好且线性范同宽.结论 采用包被量为3μg/mL、包被体积200μL/孔、包被震动时间4 h、封闭震动时间2h的包板方法是比较好的方法.

    作者:彭建柳;徐志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GPC-3 CTL表位表达载体构建

    将重组的乙肝表面抗原(pcHBsAg)中多个CTL表位,用外源性的磷酸酰肌醇蛋白聚糖-3蛋白(GPC3)CTL表位序列替换,构建单拷贝和多拷贝DNA疫苗,获得不同位点的单拷贝或可同时表达多个CTL表位肽的真核表达质粒.以pcHBsAg质粒为模板,应用重叠延伸PCR扩增出含三个不同位点磷酸酰肌醇蛋白聚糖-3蛋白(GPC3)CTL表位EYILSLEEL(EYI)的HBsAg基因片段EYI1,及替换pcHBsAg中不同CTL表位的HBsAg基因片段EYI2、EYI3;分别将EYI1、EYI2、EYI3基因片段插入pBSSK+载体中,构建出含3拷贝EYI的pBSSK/EYI1、pBSSK/EYI2、pBSSK/EYI3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分别定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表达EYI表位肽的DNA疫苗.真核表达载体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cDNA.EYI1/HBsAg、pcDNA-EYI2/HBsAg、pcDNA-EYI3/HBsAg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测定以GPC3基因为基础的HBsAg多肽候选疫苗提供理论、实验依据.

    作者:王文敬;黎诚耀;李明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的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体外高通量筛选.方法 根据铕联穴状化合物(EuK)和异藻蓝蛋白(XL-665)两个荧光化合物在激发后的能量共振转移所发出的特异性荧光,采用多功能酶标仪在波长为612 nm和670 nm处测定荧光信号的变化;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VEGFR-2)为蛋白酪氨酸激酶,检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nitinib的抑制活性.结果 建立了一种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体外高通量筛选的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在反应体系中,蛋白酪氨酸激酶VEGFR-2、三磷酸腺苷(ATP)和多肽底物浓度分别为5ng/μ1、100 μmol/L和1 μmol/L.在上述条件下,检测到Sunitinib 对 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的IC_(50)为86.7nmol/L,与文献报道的结果近似.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体外高通量筛选.

    作者:李旭桂;王广发;张俊艳;吴少瑜;徐伟;吴曙光;张嘉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改良式液氮冷冻法制备犬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

    目的 通过改良式液氮冷冻法造成犬股骨头缺血坏死,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动物模型制备,建立能模拟人股骨头坏死病理生理过程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16只犬随机分成4组,采用手术方法改良式液氮冷冻法即刻冷冻单侧股骨头.普通饲料饲养2、4、8、16周分别处死4组动物,分别观察X线摄片、大体形态、光镜下形态变化.结果 改良式液氮冷冻法犬股骨头X线、大体及组织学形态不同阶段均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改良式液氮冷冻法为建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国柱;杨彤涛;韩建伟;吴进;文艳华;高洁;马保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HPLC-ELSD法测定桑叶中的r-氨基丁酸

    目的 采用HPLC-ELSD测定桑叶中r-GABA的含量.方法 用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90:10,流速0.6 min/ml,柱温25°,进样10 μl;ELSD气化室温度108.3°,氮气流速:3.0 min/m.结果 桑叶中Υ-GABA在0.476~4.760 μg范围内呈线性,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2.43%.结论 本法简便、快捷、结果可靠,可用于桑叶中r-GABA的含量测定.

    作者:戴开金;罗奇志;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04版<医保目录>调整前后的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医保目录>修订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采用频度分析方法.结果 2004版<医保目录>实施后,头孢菌素使用频度从22.8%上涨到27.52%,其中三代头孢从5.3%涨到9.48%;所使用的抗菌药物91.9%来自<医保目录>;用药剂型方面,片剂使用率从45.7%增加到49.37%;同一通用名的抗菌药品品规增加情况异常突出.结论 医保药品目录的广覆盖给广大患者提供了用药保障,同时<医保目录>对用药的导向性作用影响着医疗机构的用药选择和厂家的生产方向.

    作者:伍俊妍;伍俊斌;陈楚雄;姜征;陈少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汕头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市公共场所室内微生物污染及卫生学指标的状况,探讨影响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原则,选择1~5星级宾馆、普通旅店、文化娱乐场所、公共浴室、美发美容业、商场、候车室等公共场所作为调查监测对象,监测微小气候、照度、噪声、CO、CO_2、空气菌落总数、甲醛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3年中共监测569户次,监测22293项次,合格21372项次,合格率95.8%.其中风速合格率为100%,合格率高,文化娱乐场所甲醛合格率为87.0%,合格率低.结论 汕头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应加强消毒保洁工作,确保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的卫生质量.

    作者:蔡亚军;江素红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