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254
  • 国内刊号:44-1627/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10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7年11期文献
  • 醛固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醛固酮对大鼠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CCK-8试剂盒和AKP试剂盒分别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情况,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相关标志物和上皮钠离子通道(α-ENaC)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醛固酮浓度为1×10-2~1μmol/L范围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浓度为1×10-3μmol/L和10μmol/L时对成骨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但醛固酮在1×10-3~10μmol/L浓度范围内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醛固酮浓度为1×10-2~1μmol/L时均能上调成骨细胞中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相关标志物I型胶原蛋白(Coll-Ia)、碱性磷酸酶(ALP)、骨桥蛋白(OPN)和α-ENaC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醛固酮(1×10-2~1μmol/L)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上调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相关标志物的表达,且同时上调ENaC基因的表达,提示ENaC可能是醛固酮调节成骨细胞功能的作用靶点之一.

    作者:陈珺;谢芳梅;林鑫;林思慧;杨国柱;卢丽;陆幸妍;李青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鱼藤素抑制MCF-7、H1299增殖及下调微小染色体维系蛋白3、CDC45表达

    目的 探究鱼藤素对MCF-7及H1299细胞的增殖作用,并从mRNA水平研究了鱼藤素对微小染色体维系蛋白3(MCM3)和CDC45在MCF-7及H1299细胞中的影响.方法 利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鱼藤素分别处理MCF-7和H1299细胞48、72、96 h后的抑制增殖作用;利用显微镜观察MCF-7和H1299细胞的生长状态;荧光定量PCR探究鱼藤素对MCF-7和H1299细胞中MCM3-CDC45表达的变化.结果 0.25、0.5、1、5、10、30、50μmol/L的鱼藤素作用MCF-7细胞48、72、96 h后,能明显抑制其增殖,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鱼藤素作用MCF-748、72、96 h的IC50分别为9、3、2μmol/L;0.5、1、5、10、30、50、100μmol/L的鱼藤素作用H1299细胞48、72、96 h,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鱼藤素作用H1299细胞96 h的IC50为2μmol/L.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药物处理组中,细胞数目减少,形态皱缩明显.鱼藤素干预MCF-7及H1299细胞,MCM3-CDC45的表达量减少.结论 鱼藤素可抑制MCF-7、H1299细胞增殖,并可下调细胞中MCM3和CDC45的表达.

    作者:范俣琳;刘瑞瑾;丁晓艳;上官信一;吴新荣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抑制α-烯醇化酶的表达可降低胶质瘤细胞的糖代谢和生长

    目的 探讨抑制α-烯醇化酶(ENO1)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糖代谢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在胶质瘤细胞U251中,利用siRNA抑制ENO1表达后,利用葡萄糖摄取和乳酸生成实验检测糖代谢水平的改变;利用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和5-Ethynyl-2'-deoxyuridine(EDU)着色的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改变.Western blot活性分析抑制ENO1表达糖代谢标志基因Hexokinase 2(HK2)和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结果 成功筛选了抑制ENO1的siRNA片段.在抑制ENO1表达,胶质瘤U251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明显降低(P=0.023)以及乳酸生成能力明显下降(P=0.007).进一步,MTT和EDU着色分析显示,在抑制ENO1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从第2天开始明显降低(P<0.05);除此之外,细胞周期G1/S转化能力明显抑制(P=0.0425).机制分析显示,ENO1下调后糖代谢标志基因HK2和LDHA表达也明显下降.结论 ENO1作为候选癌基因,通过正调控葡萄糖代谢从而促进了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罗起胜;符黄德;黄海能;黄华东;罗琨祥;李传玉;覃成箭;栗学玉;罗宏成;王俊利;唐乾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正常大鼠和2型糖尿病SD大鼠各选30只,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DP组);糖尿病大鼠分为糖尿病假手术组(DM-S)、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和糖尿病右美托咪定后处理组(DM-DP组).监测各组大鼠基础状态、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及120 min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心率-血压乘积.TTC双染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120 min后收集各组大鼠血浆,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10及白介素-1β浓度.结果 与S组相比,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IR组和DP组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及12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率-血压乘积降低(P<0.05),血浆肌钙蛋白I、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10及白介素-1β浓度升高(P<0.05).与IR组相比,DP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率-血压乘积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降低,再灌注120 min回升,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5),血浆肌钙蛋白I、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及白介素-1β浓度降低(P<0.05),IL-10浓度升高(P<0.05);与DP组相比,DM-DP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心率-血压乘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面积、血浆肌钙蛋白I、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及白介素-1β浓度增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对正常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对抗炎症的发生,糖尿病状态下右美托咪定不能改善炎症介质的释放,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减少.

    作者:胡静;谷小雨;孟炎;王娅;高琴;李正红;李晓红;程向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小鼠白细胞介素-21基因重组腺病毒可控制慢性HBV感染

    目的 观察小鼠白细胞介素-21基因重组腺病毒(Ad-GFP-mIL-21)在慢性HBV感染小鼠中的表达以及其对病毒清除和HBV特异性抗体产生的作用.方法 Ad-GFP-mIL-21体外感染HepG2.2.15细胞后分别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上清和细胞mIL-21的表达;尾静脉注射rAAV8-1.3HBV至野生型C57BL/6小鼠体内建立HBV持续表达模型,12周后实验组尾静脉注射Ad-GFP-mIL-21,以注射空载GFP重组腺病毒或PBS为对照组,荧光显微镜观察Ad-GFP-mIL-21在小鼠体内各器官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HBsAg、HBsAb、HBcAb和mIL-21的水平.结果 Ad-GFP-mIL21可在体外感染HepG2.2.15细胞,且上清mIL-21水平与重组载体的滴度和感染时间相关.注射Ad-GFP-mIL21至HBV持续表达小鼠后第4天观察到绿色荧光主要在肝细胞表达;与处理前相比,注射第4天血清mIL-21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HBsAg滴度则明显下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注射第13天血清HBsAb均为阴性;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HBcAb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Ad-GFP-mIL-21在HBV持续感染小鼠体内可表达mIL-21,并能下调血清HBsAg滴度和促进HBcAb产生,提示其在体内具有控制慢性HBV感染的作用.

    作者:高雪萍;周扬;郑新春;易璇;唐利波;侯金林;李咏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血管内超声斑点的概率模型建立及应用

    超声斑点是由人体组织中散射体的反射信号相干作用所形成的,其概率分布与生物组织的结构信息密切相关,即不同的组织结构所产生斑点的概率分布形式不同.根据血管内超声(IVUS)斑点的概率分布特性,本文提出用斑点的伽马混合模型和高斯混合模型分别描述血管内超声组织中的钙化斑块、软斑块和正常血管区域.通过KS检验,KL散度和相关系数等指标分析,发现钙化斑块和正常血管区域的斑点概率分布符合高斯混合模型,而软斑块更接近伽马混合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结合邻域信息的概率混合模型,用于IVUS图像斑块分割,与现有的概率混合模型比较,分割精度大大地提高,且受噪声影响减少.

    作者:柴五一;杨丰;袁绍锋;梁淑君;黄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抑制小细胞肺癌H223细胞的增殖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单克隆抗体与伊立替康联合应用体外对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CCK8检测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对小细胞肺癌株H223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g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型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对小细胞肺癌株H223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分析bFGF-mAb联合CPT-11对AKT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bFGF单克隆抗体、伊立替康剂量依赖性抑制小细胞肺癌株H223的增殖,bFGF单克隆抗体组、伊立替康组及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组对小细胞肺癌株H223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8.73%、21.96%、54.30%,联合用药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bFGF单克隆抗体、伊立替康剂量依赖性诱导小细胞肺癌株H223的凋亡,bFGF单克隆抗体组、伊立替康组及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组诱导小细胞肺癌株H223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7%、4.3%、6.5%,联合用药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bFGF单克隆抗体组、CPT-11组及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CPT-11组可明显抑制p-AKT蛋白和p-ERK1/2蛋白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对AKT、ERK1/2蛋白则影响不大.bFGF抗体联合CPT-11一方面通过抑制p-AKT蛋白和p-ERK1/2蛋白的水平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结论 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对小细胞肺癌株H223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bFGF单克隆抗体联合伊立替康能有效阻断与bFGF相关的MAPK/ERK和PI3K/AKT信号通路.

    作者:廖湘晖;徐萌;向军俭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白三烯B4在单肺通气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运用乌苯美司减少单肺通气(OLV)兔肺内白三烯B4(LTB4)生成对肺组织磷脂酶Cεl(PLCE l)表达变化的影响,阐明LTB4在OLV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溶剂(生理盐水)预处理组(S组)、(乌苯美司+生理盐水)预处理组(B组)、OLV组(O组)、生理盐水预处理+OLV组(SO组)和(乌苯美司+生理盐水)预处理+OLV组(BO组).ELISA检测肺内LTB4含量.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PCR分别用于检测白三烯A4水解酶(LTA4H)和PLCE1蛋白及各自mRNA表达水平.以肺通透性指数、肺湿/干(W/D)比值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反映PMVEC通透性,并通过肺组织形态学评分对肺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除LTA4H表达水平在B组明显下降外(P<0.05),C组、S组和B组其它各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OLV兔肺组织LTA4H表达水平上调(P<0.05),肺内LTB4生成增多(P<0.05),同时伴有PLCE1表达水平、PMVEC通透性和肺组织学评分的显著增加(P<0.05).生理盐水预处理对OLV实验动物上述指标变化无显著影响;乌苯美司预处理可显著抑制LTA4H表达(P<0.05),减少OLV实验动物肺内LTB4生成(P<0.05),下调肺组织PLCE1表达(P<0.05),明显减轻OLV诱导的PMVEC通透性增加和肺损伤(P<0.05).结论 乌苯美司可通过下调OLV兔LTA4H表达,减少肺内LTB4生成,继而发挥抗OLV致肺损伤保护作用.LTB4致OLV兔PMVEC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机制与其上调PLCE1表达有关.

    作者:李丽莎;杨泳;刘星玲;张川荛;叶青妍;后文俊;赵艳花;肖高鹏;李鑫楠;李艳华;刘睿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芦丁对肥胖诱发的雄性小鼠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芦丁在肥胖雄性小鼠体质量抑制以及对肥胖诱发的生殖损伤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D组,正常饮食),高脂饮食组(HFD组,高脂饮食),芦丁保护组(HRU组,高脂饮食+芦丁).28 d后,按后续实验需要进行取材处理.试剂盒检测生化指标;睾丸与附睾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统计精子数、活动度和畸形率.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Uc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RU组比HFD组的平均体质量轻.HFD组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附睾组织中的甘油三酯的含量,明显高于ND组和HRU组.相较于HFD组的睾丸和附睾均出现结构松散,细胞结构异常,管腔内成熟的精子数量较少的现象,精子数量下降,活动度差等问题,HRU组均有明显改善.解偶联蛋白Ucp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在芦丁处理后显著上升(P<0.05),Mcp1和Tnfα的表达则显著下降(P<0.05).结论 芦丁可以有效抑制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体质量的快速增长,对肥胖诱发的生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作者:王力;闻赵燕;阚梦颖;周勇兵;余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辛伐他汀通过上调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壁Bcl-2蛋白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模型血管壁细胞凋亡、Bcl-2蛋白的表达干预作用.方法 高脂饲料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3复制大鼠A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n=1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干预组(n=13)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干预,11周后取胸主动脉,观察其斑块变化.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测定AS血管壁中Bcl-2蛋白表达.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分析各组中Bcl-2表达及AI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cl-2蛋白的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降低(P<0.05);而与实验组比较,干预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同时,AI在各组中的变化比较则相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抗大鼠AS的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胡司淦;李辉;康品方;陈天平;李妙男;朱建;高大胜;张恒;王洪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长链非编码RNA PTENP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TENP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逆转录实时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PTENP1,PTEN,miR-17在膀胱癌中的基础表达并关联分析.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膀胱癌细胞系T24与5637中超表达PTENP1后PTEN的表达变化.通过荧光素酶报告试验验证miR-17对PTENP1及PTEN的靶向作用.后通过在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中共表达miR-17和PTENP1,建立稳定共表达细胞系进行增殖和迁移实验,探索长链非编码RNA PTENP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结果 miR-17在膀胱癌中普遍呈现高表达趋势,PTENP1在膀胱癌中呈现普遍低表达趋势(P<0.05).与此同时miR-17和PTENP1的基础表达为负相关,PTENP1与PTEN的基础表达为正相关.WB实验发现于膀胱癌细胞系T24和5637中过表达PTENP1后可以在翻译水平增加PTEN的表达,荧光素酶报道实验验证了miR-17可同时靶向PTENP1及PTEN,在膀胱癌中miR-17具有促癌功能,同时在膀胱癌细胞中我们发现miR-17可以部分回复PTENP1的抑癌功能.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PTENP1在膀胱癌中发挥抑癌功能的分子机制可能是PTENP1结合miR-17作为竞争性内源RNA竞争,从而降低miR-17对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抑制.

    作者:余淦;欧正岳;陶启业;万国悦;陆宗浩;郎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生长停滞特异性转录本5在乳腺癌中低表达并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目的 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转录本5(lncRNA-GAS5)在乳腺癌中发展和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n=36)、乳腺癌MCF-7亲本和耐药细胞中lncRNA-GAS5的表达,并分析GAS5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qRT-PCR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周期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迁移、趋化和黏附分离实验检测细胞生物学活性;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耐药细胞株构建裸鼠乳腺癌模型,体内探讨过表达GAS5对紫杉醇抗乳腺癌作用的影响.结果 LncRNA GAS5转录本水平相对于癌旁组织是显著降低的(P<0.05),GAS5低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耐药细胞株中GAS5表达下调(P<0.05),GAS5与P21表达正相关,而与CDK6表达呈负相关;体外干扰GAS5促进乳腺癌亲本细胞株发生EMT表型改变和侵袭能力增加,而过表达lncRNA GAS5可抑制乳腺癌耐药细胞株EMT表型和侵袭能力(P<0.05),并提高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体内实验发现,过表达GAS5通过逆转EMT标志蛋白,提高紫杉醇抑制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作用.结论 LncRNA GAS5低表达可能通过诱导EMT促进乳腺癌的肺转移,可能是乳腺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丁勇兴;段克才;陈素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非糖尿病正常体质量人群的腰臀比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目的 在非糖尿病正常体质量人群中探讨腰臀比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比较其在不同性别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2年6月~10月我国南方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筛查(n=2142).将参与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并按腰臀比四分位数将男女各分为4组.HOMA-IR=[空腹血糖(FIG)x空腹胰岛素(FINS)]/22.5,HOMA-IR做为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正常体质量人群中腰臀比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并比较其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结果 男性和女性正常体质量人群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95%,11.47%.在女性非校正模型中,腰臀比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OR 6.60,95%CI 2.86 to 15.26,P<0.001),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如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锻炼情况、BMI后,二者仍具相关性(OR 3.28,95%CI 1.34 to 8.04,P=0.009).结论 在非糖尿病正常体质量人群中,女性腰臀比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兴燕;邵孟佼;周琴;夏悦;邹和群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Survivin和PI3K、AKT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PI3K、AKT在寻常型银屑病(PV)进行期斑块状皮损角质形成细胞(KCs)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 临床上收集22例PV患者进行期斑块状皮损以及18例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等方法检测22例PV患者进行期斑块状皮损和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KCs的Survivin、PI3K和AKT表达,并分析它们在PV皮损KCs中的相关性.使用小干扰RNA(siRNA)在HaCaT细胞中沉默AKT,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 PV皮损KCs中Survivin、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V皮损KCs中Survivin和PI3K mRNA表达成正相关(r=0.4510;P=0.0351);PV皮损KCs中Survivin和AKT mRNA表达成正相关(r=0.4423;P=0.0393);在HaCaT细胞中,沉默AKT后可引起Survivin的表达下调.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与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PV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王昊;冉立伟;惠珂;王新阳;郑焱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处置策略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治方法,以提高母婴救治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7年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5例妊娠期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孕妇围术期资料,通过对孕周及夹层病变程度、全身影响程度分析手术方式和时机.结果 5例患者中位年龄30岁(22~34岁),发病时孕周23~38周;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3例同期行剖宫产+子宫切除,2例继续妊娠.术后1例死于并发症.剖宫产3例胎儿均存活,继续妊娠者,1例胎儿宫内死亡,1例引产.随访期间,降主动脉支架无内漏,夹层远端无扩大.结论 在基于挽救母亲和胎儿生命的前提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孕妇术前应多学科综合评估,根据妊娠时间、胎儿发育情况、主动脉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案.

    作者:李欣;张洪宇;韩凤珍;于长江;范小平;范瑞新;庄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基于3D打印的个性化截骨技术与传统方式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临床对比

    目的 研究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17例20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同期选择16例18膝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7~23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的操作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牛鸣;马飞;马菊蓉;李军伟;吴旭年;王同;汪玉良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肝脏而不是骨骼肌的脂肪含量与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目的 在不同糖耐量状态的肥胖人群中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和骨骼肌脂肪的含量,评估胰岛素抵抗水平,探讨异位脂肪沉积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26例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和糖代谢情况分为糖耐量正常(NGT)-非肥胖组(10例)、NGT-肥胖组(9例)和糖耐量异常(IGT)-肥胖组(7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磁共振质谱法(1HMRS)定量测定肝脏和骨骼肌脂肪含量,并进行人体参数测量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A1c等检测.采用线性相关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胰岛素抵抗与异位脂肪沉积的相关性及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IGT-肥胖组、NGT-肥胖组和NGT-非肥胖组葡萄糖输注率(GIR,M值)分别为3.95±1.66、6.14±1.90、8.78±2.46 mg/(kg·min),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GT-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性低.3组间肝脏脂肪含量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5.23±3.09)%、(6.25±0.38)%、(1.89±0.90)%,P<0.05,IGT-肥胖组肝脏脂肪含量高.3组胫骨前肌肌细胞内脂肪含量分别为1.54±0.66、2.69±0.95、2.61±1.45 mmol/kg,IGT-肥胖组和NGT-肥胖组较NGT-非肥胖组显著增高(P<0.05).全研究组相关分析提示肝脏脂肪含量与M值呈显著负相关(r=-0.895,P<0.01)而与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β存在正相关(r=0.708,P<0.01).但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IMCL/肌细胞外脂肪含量与M值、HOMAβ均无显著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肝脏脂肪含量是胰岛素敏感性(M值)独立危险因素(Y=-30.562X+9.007,R2=0.717,P<0.01).结论 肝脏脂肪含量而不是骨骼肌脂肪含量与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赖水青;洪真真;陈红梅;林锦信;邝建;李延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感染骨组织中的病原微生物

    目的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感染骨组织中病原微生物特点,为临床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及治疗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 收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于本科室住院的16例DFO患者清创术中获取的感染骨标本,分别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血培养分析仪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分析16s rRNA测序结果中DFO的菌群特点,并与培养结果相比较.结果 16s rRNA测序显示DFO骨组织病原微生物多样性较大,分布较为均匀,共获得优势菌属20种,占所有菌属的87.00%,其中Prevotella是丰度大的菌属.两种鉴定方法结果均显示DFO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与培养法相比,16s rRNA测序阳性率较高(100%vs 88.24%),平均每个样本病原菌数较多(12.56 vs 1.50),革兰氏阴性菌所占的比例较高(67.16%vs 50.00%).此外,16s rRNA测序结果覆盖了除Escherichia coli、Serratia marcescens及Enterobacter cloaca外的所有培养病原菌结果,甚至有高达13种菌属不存在于培养结果,其中Anaerococcus、Veillonella、Bacteroides、Fusobacterium、Porphyromonas、Finegoldia、Prevotella、Peptostreptococcus、Parvimonas、Peptoniphilus和Bulleidia均为专性厌氧菌或严格厌氧菌,而培养结果中并无厌氧菌的出现.但培养结果显示,DFO中多重耐药菌的比例高达58.33%.结论 16s rRNA高通量测序能较好展示DFO骨组织中菌群微生态的多样性及丰度特点.DFO骨组织病原微生物多样性大,分布均匀,但优势菌属分布离散,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与培养法相比,16s rRNA测序对病原菌的鉴定简单而准确,尤其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鉴定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可快速而准确地指导DFO感染治疗.

    作者:胡萍;邹梦晨;曹瑛;潘彦伶;罗祥蓉;蒋娅;薛耀明;高方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长方案添加黄体生成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目的 比较在不同人群中添加黄体生成素在长方案超排卵过程中的临床结局.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5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671个周期,均使用自然周期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按促排卵从启动日是否添加重组黄体生成素(r-LH)分为A组(单用卵泡刺激素FSH)和B组(FSH+r-LH),再根据年龄是否小于35岁和启动日LH是否小于1.0 U/L分成4个亚组,分别比较不同亚组中是否添加LH对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FSH、基础LH、基础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剂量及天数、扳机日LH、扳机日E2、扳机日孕酮、获卵数、受精率、每卵子可用胚胎率及优胚率上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扳机日内膜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及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的患者,单用FSH组和FSH+r-LH组在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上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的患者,FSH+r-LH组临床妊娠率60%,低于单用FSH组的临床妊娠率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IU/L的患者,FSH+r-LH组的种植率为44.74%,高于单用FSH组的种植率2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长方案中,与单用FSH相比,添加LH并不提高获卵数、受精率及每卵子优质胚胎率;对年龄<35岁即使降调节后LH水平低或年龄≥35岁但降调后LH≥1.0 U/L者添加LH并不能使患者明显获益,对于年龄≥35岁且降调后LH<1.0 U/L的患者添加LH可能改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而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添加外源性LH.

    作者:邓宇;尹敏娜;梁佩玲;陈志恒;孙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早期泪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兔眼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早期泪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雾状混浊)的关系.方法 24只(48眼)新西兰白兔,双眼分别建立切削深度100μm Epi-LASIK和切削深度150μm Epi-LASIK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两组术前、术后3、7、14、30 d泪液中HGF的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雾状混浊的情况.结果 不同切削深度两组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均于3~5 d愈合.两组均于术后3 d开始形成雾状混浊,伴随泪液中HGF含量的升高.150μm切削深度组术后3、7、14、30 d雾状混浊程度较100μm组明显(P<0.05),且泪液中HGF的水平明显高于100μm组(P<0.05).结论 两组Epi-LASIK术后早期泪液中HGF与雾状混浊的程度表现为正相关,且与切削深度相关.

    作者:陈静;韩苏宁;邹秀兰;邹玉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基于结核杆菌耐热抗原小分子多肽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

    目的 研究结核杆菌耐热抗原小分子多肽(Mtb-HAg-10k)刺激人外周血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的作用特点及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性感染者IFN-γ产生细胞的数量差异,初步探讨Mtb-HAg-10k作为诊断抗原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以超滤离心法获得的Mtb-HAg-10k为刺激剂作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并以Mtb-HAg、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对照,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中TNF-α和IFN-γ产生细胞比例,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肺结核患者和潜伏性感染者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数量.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Mtb-HAg-10k特异性γδT细胞中TNF-α产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IFN-γ产生细胞比例(P<0.01);与PHA刺激组相比,γδT细胞中TNF-α和IFN-γ产生细胞比例增高(P<0.01),而αβT细胞中TNF-α和IFN-γ产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Mtb-HAg-10k刺激的健康者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数量低于Mtb-HAg刺激组和PHA对照组(P<0.01);肺结核患者IFN-γ产生细胞数量低于潜伏性结核感染者(P<0.01).结论 以Mtb-HAg-10K为刺激剂可使人外周血γδT细胞优势产生TNF-α和IFN-γ,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数量差异有助于鉴别肺结核和潜伏性结核感染.

    作者:唐洁;陈策;查成;常见荣;方强;王兆华;李柏青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筛选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

    目的 寻找肾癌相关肿瘤标记物,用于肾癌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靶点的选择及预后监测.方法 采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筛选15例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正常肾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统计学采用t检验进行定量比较,以两组蛋白含量比值在1.5倍及以上,P<0.05,被认为是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或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差异表达蛋白质点鉴定.结果 共筛选分离出27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质谱技术共成功鉴定了26种蛋白质,11种蛋白质在肾癌组织中上调,15种蛋白质下调.其功能覆盖细胞活动的多个方面,其中线粒体短/支链特异性酰基辅酶A脱氢酶、醛糖1-表异构酶、PRDX4、CAPG、β-防御素107、微纤丝相关糖蛋白4等6种蛋白是我们首次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筛选的肾癌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发现了1个预测蛋白(UCRIL).结论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在肾癌组织中获得较好的筛选效果,新筛选的差异表达蛋白有望成为肾癌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陈壮飞;肖耀军;黄泽海;陈彤;赵善超;姜耀东;吴芃;郑少斌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细胞外囊泡的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

    细胞外囊泡(EVs)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是细胞释放的微小囊泡,其中含蛋白质、miRNA等生物学活性分子.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中体液EVs发生相应改变,能够灵敏反映体内病理变化情况.相较于组织活检,体液EVs检测具有无创、取样简便、可实时监测等明显优势,因而受到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有望成为新一代诊断标志物.本文将对EVs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安泰学;郑磊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