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5-9664
  • 国内刊号:44-1710/R
  • 影响因子:0.47
  • 创刊:197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2000年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罗格列酮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RG)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干预组),用ISO腹腔注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检测大鼠心功能、血清肌酸激酶(CK)、氧化亚氮(NO)、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丙二醛(MDA)水平及心肌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NO水平较对照组降低,CK、ET-1及心肌组织MD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心肌病理损伤明显(P<0.05).罗格列酮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血清CK、ET-1及心肌组织MDA水平降低,SOD活性、NO水平增加(P<0.05),心肌组织病理损伤较模型组减轻(P<0.05).结论:RG对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及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郭海森;何兆初;吴峻;何文凯;区碧如;罗碧辉;姚淑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NO与AngⅡ的调节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亚氮(NO)与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调节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均为6只):A:对照组(COL)、B:异丙肾上腺素组(ISO)、C:异丙肾上腺素+氯沙坦组(LOS)、D:异丙肾上腺素+硝基左旋精氨酸组(L-NNA)、E:异丙肾上腺素+氯沙坦+硝基左旋精氨酸组(LOS+L-NNA).由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选用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阻断氧化亚氮合酶(NOS),氯沙坦(LOS)阻断Ang Ⅱ选择性受体AT1;BL-420F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监测心功能指标;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心肌NO、血清肌酸激酶(CK),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及eNOS的蛋白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VEGF、eNOS在心肌中mRNA表达.结果:C组心功能与B、D、E组相比得到明显改善(P<0.01),心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C组NO释放量与B、D、E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C组心肌VEGF mRNA及蛋白表达与其他各组相比均增加(P<0.01);C和E组eNOS mRNA和蛋白表达与B和D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阻断AT1受体可上调大鼠心肌VEGF的表达,大鼠心肌缺血过程中NO和AngⅡ-AT1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对VEGF表达起重要调节作用.氯沙坦可部分通过对心肌eNOS、VEGF的表达以及NO的调节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凌凤;李悦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兔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的MRI成像序列优选

    目的:探讨兔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的MRI成像佳序列及其可行性,为MRI研究动物外周神经损伤提供客观基础.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左下肢作为损伤侧,建立坐骨神经急性挤压伤模型,右下肢为假手术侧,于损伤后1周对所有动物坐骨神经进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3DT2WI、T2WI/SPIR、STIR、T2WI/SPAIR,观察各序列对损伤侧坐骨神经近、远段显示情况.结果:损伤侧坐骨神经术后1周在T1WI上未见异常变化,3DT2WI、T2WI/SPIR、STIR、T2WI/SPAIR上挤压伤远段神经明显增粗,信号增高,挤压伤近段所有序列未见异常改变.3DT2WI、T2WI/SPIR、STIR、T2WI/SPAIR对损伤神经远段的显示分别为95.65%(23/24)、60%(15/24)、70.83%(17/24)、60%(15/24),提示3DT2WI对损伤神经的显示明显高于其他三序列(P<0.05),其他三序列对损伤神经的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STIR序列的图像较SPIR、T2WI/SPAIR清晰.结论:3DT2WI对损伤神经显示率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序列,常规MRI可以清晰显示兔坐骨神经损伤,3DT2WI及STIR序列是显示外周神经损伤好的序列.

    作者:何建勋;李新春;韩志娟;钟志伟;关照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两种内皮祖细胞成血管能力的比较

    目的:比较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PP-EPCs)和循环成血管细胞(CACs)两种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方法:利用基质胶上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利用免疫缺陷的无胸腺裸鼠建立后肢缺血模型评价两种细胞移植后体内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并利用荧光标记示踪的方法研究移植的内皮祖细胞能否整合入新生的毛细血管中.结果:HPP-EPCs形成的毛细血管样结构数明显高于CACs(28.6±15.8vs4.7±3.4,P<0.01).内皮祖细胞移植能增加肢体的保留比例,减少肢体脱失率,促进缺血肢体的血流恢复,而且HPP-EPCs移植组的增加程度较CACs移植组的为高.HPP-EPCs和CACs移植组的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且HPP-EPCs高于CACs移植组(P<0.01).结论:HPP-EPCs较CACs具有更强的成血管能力.

    作者:段华新;卢光绣;程腊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非诺贝特对大鼠急性心肌损伤的干预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中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异丙肾上腺素组(ISO)及非诺贝特预干预(FF)组.利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急性心肌损伤大鼠模型,非诺贝特对FF组进行预处理.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组织病理,血清肌酸激酶(CK)、游离脂肪酸(FFA),心肌乳酸(LA)及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ISO组大鼠心肌组织出现大片状坏死及肌纤维断裂,与Con组相比,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血清CK升高、FFA蓄积,心肌LA和MDA含量增加(P<0.05).FF组病理改变较之ISO组明显减轻,心功能显著改善,血清CK、FFA降低,心肌LA和MDA含量减少(P<0.05).结论:非诺贝特对ISO引起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作者:姚淑雯;何兆初;吴峻;区碧如;何文凯;罗碧辉;郭海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类型及降压治疗的影响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评价治疗和未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类型、各型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方法:对本院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作24 h动态血压记录,按文献报道的方法对记录结果进行昼夜血压变化分类,比较治疗与未治疗组间及各高血压级别间各类型血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全组1 087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无夜间明显下降者分别达70%和66%,超勺型分别为3.5%和4.6%;治疗组反勺型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5),勺型发生率则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1);高血压3级患者反勺型血压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高血压晨峰发生率仅0.46%.结论:高血压患者多数为无明显夜间血压下降的非勺型或昼低夜高的反勺型,超勺型血压及高血压晨峰的发生率并不高.降压治疗后非勺型和反勺型增多而勺型减少,应更多地注意合理用药来控制夜间血压.

    作者:周国良;冯瑞儿;廖娅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乳核散结片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

    目的:探讨乳核散结片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107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乳核散结片)、B组(单用三苯氧胺)、C组(两药合用),30 d为1疗程,共3个疗程,每1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A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7.4%(18/38)、57.9%(22/38)、84.2%(32/38),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3.5%(8/34)、32.4%(11/34)、41.2%(14/34),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1.4%(25/35)、80.0%(28/35)、88.6%(31/35),第1、2疗程C组均优于A组及B组(P<0.05),第3疗程C组优于B组(P<0.05),每1个疗程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乳核散结片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比单药使用疗效更显著,乳核散结片比三苯氧胺疗效更显著.

    作者:吕荣钊;王宁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R脑血流灌注成像在胶质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胶质瘤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病理分级及肿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胶质瘤共36例,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像检查,构建局部脑血容量(rCBV)图,并计算肿瘤实质及肿瘤周围水肿区平均相对局部脑血容量值(rrCBV),分析上述参数与胶质瘤分级的关系.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及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的平均rrCBV值分别为2.20±0.75、1.31±0.35,高级别胶质瘤及低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域的平均rrCBV值分别为1.98±0.66、0.99±0.24.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的平均rrCBV值分别大于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的平均rrCBV值(P<0.05).结论:MR脑血流灌注成像能够对胶质瘤分级提供依据并评价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性.

    作者:石宇文;李沁梅;刘克;黄勇;陈德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R双回波成像对成人脊柱病变的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MR双回波成像在成人脊柱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6例脊柱病变患者,包括31例恶性椎体肿瘤、38例急性椎体良性压缩性骨折、8例血管瘤、26例终板退变、18例局灶性骨髓脂肪变性及5例脊柱感染,计算各种病变正反回波的信号强度比(反相位/正相位,SIR),并对各组病例作对比和分析.结果:各种病变的信号强度比分别为:恶性椎体肿瘤:1.01+0.086;急性良性骨折:0.81+0.085;感染:0.86+0.096;血管瘤:0.54+0.117;终板退变:0.78+0.160;骨髓脂肪变性:0.84+0.210.其中恶性病变与感染以外的良性病变S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与其他病变S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问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回波成像对脊柱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作者:林帆;李扬彬;谭理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慢性鼻窦炎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磷脂酰胆碱的变化

    目的:探讨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成分磷脂酰胆碱的变化,以反映对中耳和咽鼓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本院耳鼻喉科慢性鼻窦炎患者和健康人鼻咽部灌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磷脂酰胆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两组鼻咽部均可测出磷脂酰胆碱.②慢性鼻窦炎组与对照组磷脂酰胆碱含量分别是(82.97±35.70)μg和(114.86±33.64)μg(P<0.05).③慢性鼻窦炎各分型分期与对照组、各分型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分型分期进展,磷脂酰胆碱含量有降低的趋势.结论:①鼻咽部存在表面活性物质,可测出磷脂酰胆碱.②慢性鼻窦炎可引起鼻咽部磷脂酰胆碱含量减少,引起中耳、咽鼓管功能不全.

    作者:吉晓滨;王群芳;廖军;杨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比较米非司酮和炔诺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和炔诺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妇产科门诊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米非司酮(6.25 mg/d)组43例,连续服用90 d;炔诺酮(5.0 mg/d)组43例,连续服用20 d,撤血后第5天开始第2个周期,连用3个周期.用药前后进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性激素6项、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含量及肝肾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均为单纯型增生的子宫内膜,治疗后转化为增生期内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治疗后孕酮(P)和雌二醇(E2)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变薄(P<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米非司酮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较炔诺酮组显著(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与炔诺酮相似都能抑制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过长;米非司酮可迅速改善月经过多和继发贫血的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小.

    作者:郑峥;罗辉兰;谢梅青;李海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对老年晚期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接受一线化疗的年龄≥170岁的晚期肺癌(Ⅲb或Ⅳ期)患者共99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并随访其生存情况.结果:99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10.0月[95%置信区间:(6.7,13.3)月],1年生存率:41.2%,对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模式等共15个可能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体重下降、PS评分、肝转移、乳酸脱氢酶(LDH)、血红蛋白水平(Hgb)、伴随疾病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1、LDH升高、血红蛋白<110g/L、肝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PS评分、LDH、血红蛋白水平和肝转移可能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彭晋;吴海鹰;张力;黄河;戴文清;胡晓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该类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3年1月-2006年12 月连续施行合并巨大左心室(左室舒张未内径(LVEDD)>70 mm)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9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术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双瓣膜替换术(DVR)9例,其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者11例,三尖瓣成形术12例.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者13例(68.42%),经内科治疗后均治愈,全组无早期(术后3个月内)死亡,与术前相比较,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时测定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显著缩小(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LVFS)在术后1周时明显下降(P<0.05),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6个月时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更为完善系统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大限度地提高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于涛;曹嘉湘;张冬成;林清文;俞晓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钛合金与镍铬合金烤瓷冠临床应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钛合金和镍铬合金烤瓷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科260例需金属烤瓷冠修复的患者制作184个单位钛合金和220个单位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体,观察修复体颜色、固位、颈缘密合度,18个月后再次观察以上指标及龈缘着色、冠的完整性、继发龋情况.结果:两组在颈缘着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相似,均未发生冠瓷折裂、继发龋.结论:钛合金烤瓷修复体比镍铬合金烤瓷修复体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詹春华;刘冰;邵仲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与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并发症、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对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影响(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性别、有无肝硬化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作者:温焕连;曾文铤;朱科伦;梁增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分析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治愈或好转31例,死亡4例.结论:对DVT患者应及早采取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燕芯;邓丽芬;关惠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α,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受体在雌(女)性生殖中的作用

    1α,25-二羟维生素 D3(1α,25-dihydroxyvitaminD3,1α,25-(OH)2D3)是与体内钙磷代谢密切相关的脂溶性激素,是维生素D3(vitamin D3,VD3)的活性代谢产物之一.1α,25-(OH)2D3在机体的器官组织广泛分布,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结合介导多个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

    作者:张纯;徐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s)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ribonucleoprotein,hnRNP)是一个蛋白超家族,包含有20多种蛋白,分别从A1命名至U.hnRNPs家族分布极为广泛,不仅在脊髓动物各组织器官中表达丰富,在其他的物种中例如植物、酵母中也存在.

    作者:王亦男;陈尧;周宏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5例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是以呼吸代谢控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罕见病,是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原发性缺陷,对二氧化碳敏感性降低,自主呼吸(SV)控制衰竭,造成肺通气减少,导致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作者:陆玲;周伟;卢伟能;赖剑蒲;张喆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