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构型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152例高血压病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测定分析左室构型,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结果:152例高血压病患者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5),左室重构组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室正常构型组(P<0.05).结论:伴左室重构的高血压病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
作者:俞锐敏;夏纪田;徐宏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及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FGF) 对腕舟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26例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者,采用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术中骨折处注入aFGF透明质酸凝胶.结果:26例中2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4个月.25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术后3.6个月.25例伤腕没有疼痛,握力良好.2例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另23例患侧腕关节桡偏、尺偏、背伸、掌屈活动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手腕功能恢复好、内固定无需取出等优点.术中加用aFGF透明质酸凝胶对骨折愈合可能有促进作用.
作者:林宏生;姚平;刘宁;吴浩;Axel Ekkernkamp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钙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应用质量分数为0.005%钙泊三醇软膏,每日2次,局部涂用,治疗前60例均经皮损活检确诊,治疗后6周对8例又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复查,对比治疗前后组织病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60例均有典型的寻常型银屑病组织病理改变,8例患者治疗6周后复查,典型的银屑病组织病理变化基本消失,恢复到大致正常皮肤组织结构.结论:钙泊三醇软膏能有效改善银屑病患者皮肤组织病理变化,促进皮损区病变消失,是目前治疗银屑病较理想的外用药物之一.
作者:徐爱莉;邓列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01Tl/99mTcO-4双核素减影显像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断优势.方法: 对10例怀疑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患者进行201Tl/99mTcO-4双核素减影显像检查,其中病理诊断PHPT 5例(腺瘤3例,腺癌2例),非PHPT 5例.结果: 5例被确诊为PHPT的患者中,双核素减影显像阳性5例,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阳性符合率100%.5例非PHPT的患者中,双核素减影显像均为阴性.结论:双核素减影显像是诊断PHPT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定位诊断更具显著优势.
作者:弓健;徐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观察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汽化术(TUBVP)和传统单极前列腺电汽化术(TUV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及血糖影响.方法:选择48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术前病情估计分级(ASA)Ⅰ~Ⅱ无糖尿病病史BPH患者,随机分为TUVP组和TUBVP组.TUVP组用50 g·L-1葡萄糖作为膀胱灌洗液,TUBVP组用9 g·L-1氯化钠作为膀胱灌洗液.分别于术前(T1)、术中20 min (T2)、40 min (T3)、60 min (T4)和术毕时间点(T5)监测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及血糖值.结果:与T1相比,TUVP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钠(Na+)于T5显著降低(P<0.05);血糖(Glu)于T5显著升高(P<0.05);TUBVP组各项指标与T1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UVP组Hb、Hct、Na+于T4开始较TUBVP组显著降低(P<0.05);Glu于T4开始较TUBVP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TUBVP较TUVP具有出血少、膀胱灌洗液吸收少和不会发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TUVP Syndrome)等优点,TUBVP较TUVP具有更高安全性.
作者:王仲红;孙婵;彭雪梅;梁蔚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在诊断及随访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有围产期窒息史,临床诊断为不同程度HIE的足月新生儿220例的CT资料,其中102例进行了CT复查.结果:220例HIE中,轻度128例,中度63例,重度29例;102例CT复查中,正常47例,外部性脑积水35例,胼胝体发育不全11例,脑软化灶22例,脑萎缩13例,脑穿通畸形15例,脑白质减少10例,死亡2例.轻度者复查表现为正常或外部性脑积水,而中、重度者复查则多表现为上述其它各种不可逆后遗症.结论:(1)CT在诊断和随访HIE中具有重要价值;(2)HIE的预后与CT分度有关,轻度者一般预后良好,中、重度者预后较差.
作者:左克扬;刘斯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剂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前准备的疗效,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方法:按入组条件将40例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EN组)20例,传统方法组(对照组)20例.EN组用免疫营养剂作术前肠道准备,不用禁食、灌肠及服用抗生素;传统方法组采用禁食、机械灌肠和口服抗生素.比较两组免疫、营养指标(血清IgG、IgM、IgA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肠道清洁度,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手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腹腔内感染).结果:肠道清洁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EN组为(28.4±5.8) h,对照组为(59.3±7.5) h,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01);EN组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各免疫、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免疫、营养指标较肠道准备前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免疫、营养指标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差异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内免疫营养剂作结直肠癌手术前准备可改善病人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保证肠道良好的清洁度,并能加快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刘少杰;杨小红;刘建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Flt-4受体在大肠癌的表达与淋巴管新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对58例大肠癌组织及12例正常肠黏膜进行VEGF-C、Flt-4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0.01).大肠癌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1).大肠癌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C在大肠癌中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Flt-4信号通路引发淋巴管新生,有助于发生淋巴结转移;VEGF-C对判断大肠癌预后有辅助作用.
作者:周序珑;薛丽京;刘坤平;郑佩娥;杜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NF-α及肥大细胞在口腔扁平苔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31例口腔扁平苔藓及5例正常口腔黏膜中TNF-α的表达及肥大细胞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TNF-α的阳性表达率是70.97%,与正常口腔黏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腔扁平苔藓黏膜固有层肥大细胞数每5个视野为51.00±11.41,与正常口腔黏膜(21.21±4.2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NF-α的表达与肥大细胞的数量具有相关性(r=0.399,P<0.05).结论:TNF-α及肥大细胞参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及病变发展过程,且两者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沈丽佳;阮萍;殷操;谢思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重组小鼠白介素-12腺病毒(AdvmIL-12)和携带增强型荧光蛋白腺病毒(Adv-EGFP)在小鼠肝癌细胞H22中的转染及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将mIL-12基因p35、p40的cDNA分别插入5型腺病毒的E1和E3区构建成AdvmIL-12,分离纯化后进行鉴定、病毒滴度检测;同法构建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腺病毒(Adv-EGFP).在不同的感染复数(MOI)、感染时间(TOI)条件下用Adv-EGFP转染H22细胞,观察Adv-EGFP的转染率.用AdvmIL-12、Adv-EGFP分别转染H22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mIL-12的含量.改良MTT法检测AdvmIL-12、Adv-EGFP在体外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得到AdvmIL-12和Adv-EGFP,每毫升空斑形成单位(PFU/mL)分别为1×108、1×109.TOI为1、2、4、24 h时,转染效率分别为87.67%、96.38%、96.43%和96.32%;MOI为0、50、100、200、500时,转染效率分别为0、89.29%、96.41%、96.72%和98.37%.106个AdvmIL-12/H22细胞上清液中mIL-12(48 h)为(89.71±22.05) ng.AdvmIL-12和Adv-EGFP对H22细胞生长无抑制.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AdvmIL-12和Adv-EGFP,它们在体外能够转染H22细胞,并能表达mIL-12和EGFP,但不能抑制H22细胞的生长.感染复数为100、感染时间为2 h是重组腺病毒转染H22细胞的适条件.
作者:严林;潘运龙;覃莉;王华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提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分泌表达.方法:bFGF缺乏典型的分泌信号肽,将鼠抗体轻链基因Igκ的信号肽序列引入该基因的5′端得到新的Igκ-bFGF重组体基因.同时考虑到人源细胞氨基酸编码密码子的偏好性,对整个基因序列密码子的第3位摇摆碱基作了偏好性调整,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得到的重组质粒用酶切的方法线性化,尽量去除质粒载体上大肠杆菌起源的基因序列,然后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线性质粒转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结果:与野生型的bFGF基因相比,嵌合体bFGF被大量分泌到培养基中,同时对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这种嵌合体基因的构建可以明显提高成纤维细胞对bFGF的分泌表达.
作者:孙奋勇;陈小佳;洪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长期使用外源性一氧化氮(NO)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L-NNA)和促进剂谷氨酸单氨钠(MSG)后高血压大鼠心室壁厚度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质量分数的变化.方法:双肾双夹法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分别用NO抑制剂和促进剂腹腔注射进行干预,用测微尺测量大鼠心室壁的厚度,放免法测定心肌ANG Ⅱ的质量分数.结果:(1)各组大鼠心室壁厚度的变化:高血压组大鼠30、70 d较对照组增厚(P<0.05);注射L-NNA组左室壁增厚明显,在30、70 d较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差异明显(P<0.05);而注射MSG组左室壁较注射L-NNA组薄,但仍厚于对照组(P<0.05).(2)心肌ANG Ⅱ的质量分数:高血压组大鼠心肌ANG Ⅱ的质量分数逐渐升高,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注射L-NNA后,ANG Ⅱ的质量分数升高明显,其中30、70 d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注射MSG组ANG Ⅱ的质量分数较注射L-NNA组明显降低(P<0.05),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O生成增多可减少心肌局部ANG Ⅱ的合成和分泌,对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肌肥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郭国庆;沈伟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口服卵透明带DNA避孕疫苗pVAX1-pZP3α壳聚糖纳米微粒诱发的黏膜免疫反应、抗生育作用和对卵巢结构的影响,探讨用黏膜免疫避免卵透明带抗原免疫引起卵巢功能紊乱的可行性.方法:制备pVAX1-pZP3α壳聚糖纳米微粒,10只昆明系小鼠口服免疫,第3周和第6周分别加强免疫一次,剂量为0.5 mL/只,含pVAX1-pZP3αDNA 50μg;对照组10只雌小鼠口服相同剂量不含pVAX1-pZP3α的壳聚糖.免疫前和免疫后隔周取小鼠血清、阴道冲洗液,用ELISA法检测抗pZP3 IgA和IgG.首次免疫后第12周雌雄合笼交配,统计雌鼠怀孕情况;解剖取出双侧卵巢,制作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卵巢病理学变化.结果:免疫组80%小鼠的血清和50%小鼠的阴道冲洗液可检测到抗pZP3 IgA,反应强度与持续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免疫组5只小鼠未怀孕,对照组全部怀孕,抗生育效果与合笼时抗pZP3 IgA反应有关;免疫组未怀孕小鼠卵巢组织结构与免疫组怀孕小鼠及对照组小鼠无差别.结论:口服pVAX1-pZP3α壳聚糖纳米微粒免疫小鼠能诱发生殖道黏膜免疫反应,发挥抗生育作用,对卵巢组织结构没有影响.黏膜免疫是克服卵透明带抗原免疫引起卵巢功能紊乱的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方法.
作者:董志炜;潘善培;谢琪璇;肖銮娟;孙彩军;余巍;何柳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为了准确、快捷地筛选到高表达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方法:利用毕赤酵母的生理特点和免疫印迹的特异性,将转化子接种到MM板上至形成克隆,贴上NC膜,待NC膜被分泌产物湿润后,揭下NC膜,进行ELISA-dot鉴定,选出高表达克隆进行扩增、培养,并作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确定.结果:该法的筛选结果与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相符.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具有高通量,快速,简便的优点,适合毕赤酵母工程菌株的筛选.
作者:谢琪璇;肖銮娟;潘善培;余巍;彭雅林;张春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SMMC-7721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端粒酶多聚酶联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ELISA)方法,检测三氧化二砷作用后,肝癌细胞系BEL-7402和SMMC-772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比较两种细胞端粒酶对三氧化二砷敏感性的差异.结果:0.25~2.00 μmol/L三氧化二砷(24~96 h)可抑制肝癌细胞系BEL-7402的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与时间、剂量呈依赖性关系; 0.25~0.50 μmol/L三氧化二砷对SMMC-7721细胞端粒酶活性没有影响(96 h以内),1.00~2.00 μmol/L三氧化二砷可抑制SMMC-7721细胞端粒酶活性(48~96 h),有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三氧化二砷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BEL-7402 和SMMC-7721细胞端粒酶的活性;BEL-7402细胞端粒酶对三氧化二砷的敏感性较SMMC-7721细胞端粒酶高.
作者:任玮玮;李弘;张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退行性变方式.方法:对7日龄SD大鼠采用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联合体积分数为7.7%低氧吸入1 h复制模型.分别在复氧后4、24、72 h及1周取材,观察左侧海马皮质部退行性变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神经元退行性变形式包括坏死、杂合体、凋亡、脂性退变及暗细胞.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神经元退行性变形式多样.
作者:章韵;王自能;郑佩娥;苗竹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检测肝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基因启动子P3甲基化状态的方法.方法:培养三株肝癌细胞系(BEL7402、SMMC7721、HepG2),选取正常肝组织3例;提取基因组DNA,亚硫酸氢钠修饰,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加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IGF-II基因启动子P3的甲基化状态,PCR产物经克隆、测序验证.结果:三株肝癌细胞系IGF-II基因启动子P3去甲基化,正常肝组织IGF-II基因启动子P3甲基化,目的片段无突变,甲基化修饰完全.结论:巢式PCR加甲基化特异性PCR可准确检测IGF-II基因启动子P3的甲基化状态.
作者:黄卫;杨冬华;汤绍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例患者,女,59岁,广州人.因躯干四肢鳞屑性斑块1年,全身皮肤潮红,脱屑1周,于2003年5月27日收入我院治疗.2002年5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躯干部散在不规则红色斑块,表面附多量银白色鳞屑,伴轻度瘙痒.2002年9月在外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银屑病(未做病理检查),予以口服氨甲蝶呤每周10 mg,外用他扎罗汀霜,连用7周后,鳞屑性斑块逐渐消退,改用口服阿维A酸20 mg/d,连用3周后,原有皮损大部分消退.
作者:熊恺轩;蔡小嫦;易敏;金泓;邓列华;伍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人类脐血富含造血干细胞,作为髓外的一种重要的造血干细胞来源日益受到重视.近10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无关供者的脐血移植,并取得成功.脐血移植后短时间内继发第2种肿瘤仍属少见.我科于2003年1月收治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行无关供者脐血移植后112 d被确诊为EB病毒相关B细胞淋巴瘤.经用美罗华治疗后,病情缓解,现将应用美罗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傅小敏;周佩茹;黄果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是临床上常见急诊病症之一,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对及时缓解患者的症状至关重要.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3年2月对33例VBI患者采用参麦注射液加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成;刘燕清;方惠霞;何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胰体尾部良性肿瘤常采取传统的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但脾切除后增加了出现局部感染、败血症及免疫低下的可能性.我们从2002年至今采用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7例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忠平;罗羽宏;曹明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软骨组织工程技术为治疗骨、软骨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其主要技术路线是,通过种子细胞和生物活性支架的体外共培养实现软骨组织的再生,并终完成组织的修复与重建.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的构建,培养条件的优化对软骨再生有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目前软骨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
作者:吴凤麟;宇丽;汪卓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的生物学功能与受体结合、细胞信号转导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已发现5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其中主要是FGFR-1、FGFR-2与aFGF结合并被激活,启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引起胚胎发育、血管生成以及创伤修复等多种生物效应,其中,FGFR与aFGF结合后启动的MAPK途径是调节各种细胞趋化应答、分化、分裂的重要途径,是细胞增殖、分化等信息传递途径的交集点和共同通路.
作者:汪小凤;郑青;蔡邵辉;许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组织工程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和再生,其核心就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复合体,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用于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目前有关微重力和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细胞体外生长的研究提示微重力培养环境有利于细胞体外增生,维持有功能的细胞长期生长,并且有助于形成组织样结构,使培养得到的组织更接近于活体组织.因此微重力细胞培养为组织工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作者:陈瑞;陈建苏;徐锦堂 刊期: 2004年第06期
RNAi是双链RNA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过程,是一种高效的高特异性抑制基因表达的新途径.通过双链小干涉RNA(siRNA)与一系列蛋白质结合形成si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ISC)并活化,然后,RISC对靶基因进行识别、降解.与反义方法相比,siRNA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RNAi的应用将为癌症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何冬梅;张洹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