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椎间盘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椎间盘镜治疗者42例(治疗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者3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采用Nakai分级标准评定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6,P=0.486)。两组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前者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及出血少的优势。
作者:刘潮坚;蔡拉加;石昭宏;林剑雄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80岁感染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及休克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80岁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特利加压素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巴胺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血尿素氮、肌酐、肌醉清除率( CCr )、滤过水排泄分数(FEH20)、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等指标。结果除血尿素氮、肌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外,治疗后两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尿量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心率、休克指数均明显比对照组低,UV、CCr、FEH20均明显比对照组高,FENa明显比对照组低( 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6.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 P ﹤0.05)。结论特利加压素比多巴胺更能有效提升≥80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并降低其休克指数。
作者:张光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参与血管新生抑制因子软骨调节素I( ChM-I)前体加工的前蛋白转化酶( PCs)的种类及其作用,探讨ChM-I蛋白的翻译后加工成熟机制。方法构建ChM-I前体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多种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和培养基上清中ChM-I的表达变化;将ChM-I前体蛋白表达质粒与5种不同前蛋白转化酶表达质粒在ChM-I前体加工缺陷型细胞COS7中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ChM-I蛋白的表达。结果 ChM-I前体荧光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可在多种细胞系中表达ChM-I前体蛋白;ChM-I前体蛋白在COS7细胞中无法被有效地剪切加工成成熟ChM-I蛋白,可作为ChM-I加工缺陷型细胞使用;除PACE4以外,Furin、ΔFurin、PC5A和PC7均能显著提高培养液上清中ChM-I的含量,并缓解过量表达的ChM-I前体在细胞中的堆积。结论 PCs中的Furin、PC5A和PC7能将过表达的ChM-I前体酶切加工为成熟ChM-I,提示Furin、PC5A和PC7可能在ChM-I蛋白剪切加工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郭水龙;朱圣韬;李鹏;王拥军;王民;邢洁;郭庆东;孙秀梅;张澍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MCI患者86例为研究组,匹配无MCI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空腹血糖( FP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空腹胰岛素( FINS)等指标,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并分为胰岛素抵抗( IR)组和非IR组,分析影响患者MCI发生的因素。结果研究组FPG、LDL-C、FINS、HbA1c 、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IR组MMSE评分、CMS评分显著低于非IR组,CMS评分中的各项目也显著低于非IR组。结论 HOMA-IR、FINS、FPG、LDL-C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发生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IR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应采取治疗措施,降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作者:李琛;梁兴伦;周文锐;朱敏洁;陈缵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系统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主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时间( OS),次要观察终点为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结果10篇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共纳入2711例患者,其中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组1401例,吉西他滨单一治疗组1310例。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较吉西他滨单一治疗组没有显著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的OS[HR=1.00,95%CI(0.98-1.01),P =0.610]与PFS[HR=1.00,95%CI(0.98-1.01),P =0.704]。但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显著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ORR[RR=1.52,95%CI(1.27-1.82),P ﹤0.001]。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显著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ORR,但并没有显著改善OS与PFS。
作者:李琴;闫涵;赵鹏飞;张瑞雪;原振龑;曹邦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发生第二磨牙颊侧倾斜萌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正畸治疗患者173例,详细总结患者病历,将年龄、性别、有无拔牙治疗史、治疗前后牙弓后段拥挤度、第一磨牙前移量、第三磨牙有无异常及下颌平面角度等8项指标纳入单因素分析范围,分析导致上颌第二磨牙颊侧倾斜萌出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范围,寻找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3例正畸治疗患者中,共发生第二磨牙颊侧倾斜萌出37例,患病率达21.4%。单因素考察结果显示,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第三磨牙牙胚缺失及第一磨牙前移量为第二磨牙颊侧倾斜萌出的重要影响因素( 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为第二磨牙颊侧倾斜萌出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168,P ﹤0.05)。结论正畸治疗中第二磨牙颊侧倾斜萌出的患病率较高,与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第三磨牙牙胚缺失及第一磨牙前移量密切相关,尤以治疗后牙弓后段拥挤为重,当重点注意。
作者:熊培颖;梁海;蔡旭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8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应用吡柔比星30 mg﹢5%葡萄糖40 ml,术前30 min膀胱灌注,而后行TUR-BT;术后24 h内吡柔比星40 mg﹢5%葡萄糖40 ml即刻灌注1次,此后1次/周,共8周;而后1次/月,至术后1年。对照组42例,TUR-BT术后2周开始行吡柔比星40 mg﹢5%葡萄糖40 ml膀胱灌注,1次/周,共8周;而后1次/月,至术后1年。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行尿常规、尿脱落细胞、泌尿系彩超、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检查等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2.6%;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9.0%。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可见血尿6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3例),尿道刺激征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尿道狭窄2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1例)。复发患者多为膀胱多发肿瘤,而且肿瘤直径多大于2.5 cm,复发时间在8~15个月之间。结论围手术期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有助于确定肿瘤范围,指导手术治疗,并减少残存肿瘤种植,是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案。
作者:王彩军;陆东权;张龙;李强;魏雪峰;张志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中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0例Sirt1基因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的表达差异,随后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验证并分析Sirt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Sirt1基因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较瘤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RT-PCR实验证实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与基因芯片、RT-PCR结果一致。结论 Sirt1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Sirt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陈旭;张锦前;刘藏;王月平;侯瑞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评价血清生殖激素测定在男性不育症病因学诊断及判定睾丸受损部位及治疗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96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和25例正常生育男性进行了血清生殖激素[促卵泡生成素( 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泌乳素(PR)和雌二醇(E2)]检测,并结合睾丸容积测定等进行分析。结果不育症患者FSH、L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T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96例不育症中生殖激素水平异常55例,异常发生率为57.3%,高泌乳素血症、睾丸功能障碍、特发性少精症发生分别占前3位。无精子症中睾丸发育不良组的FSH、LH和PRL均高于睾丸发育正常组,T和E2均低于睾丸发育正常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1,P ﹤0.05)。结论男性生殖激素水平异常与少弱精子症、死精子症、无精子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中FSH、LH、PRL、T和E2水平可预测睾丸受损部位,对判断导致精子生成减少、活动减弱的内分泌学病因,选择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凡;邹建华;张修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对听力的影响,以供今后的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成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对比两组患者阈值、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发现,观察组阈值明显较大,各波潜伏期明显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Ⅲ~Ⅳ波间期、Ⅰ~Ⅴ波间期明显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Ⅲ波间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有助于识别听力损害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明明;田兴德;强笔;孟玲;华清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肠道病毒71型( EV71)VP1全长基因大肠杆菌原核系统表达载体,诱导重组VP1融合蛋白表达。方法自EV71感染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总RNA,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编码VP1蛋白的全长基因片段(891 bp),以pET32(a)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VP1,转化E. coli. Rosseta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工程菌株。经诱导培养,SDS-PAGE电泳,免疫印迹鉴定表达产物。结果获得了含重组表达质粒pET32( a)- VP1的正相阳性工程菌株,经IPTG诱导能高效表达VP1融合蛋白。结论重组工程菌可表达VP1融合蛋白,对研究EV71发病机制及疫苗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青;何威;段明月;李丹;冯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自噬基因 Beclin 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与30例癌旁组织中的Beclin 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组织中Beclin 1的表达情况、对膀胱癌组织中Beclin 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Beclin 1的表达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膀胱癌组织Beclin 1高表达率为35.00%,显著小于癌旁组织Beclin 1高表达率(100.00%)( P ﹤0.001);②膀胱癌组织中的Beclin 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TNM分期、生长方式及淋巴转移有关( P ﹤0.05),而与肿瘤大小及肿瘤数量无关( P ﹥0.05);③经COX多因素分析,病理分级、TNM分期、生长方式、淋巴转移及Beclin 1表达均与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 Beclin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Beclin1可能为膀胱癌一种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Beclin 1可作为临床诊断膀胱癌的生物学标志物及其治疗靶点。
作者:李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支持状况,为合理使用营养支持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136例胃肠肿瘤患者化疗前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其中NRS﹤3分64例(NRS 阴性组),NRS≥3分72例( NRS阳性组)。根据是否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将NRS阳性组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比较患者化疗前后营养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36例患者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52.9%。≥50岁组患者NRS≥3分的比率为62.0%,显著高于﹤50岁组的43.1%( P ﹤0.05);化疗4周期后,各组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较化疗前有所下降,NRS阳性对照组ALB、PA及HB水平均显著低于观察组( P ﹤0.05);观察组肝脏损伤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胃肠肿瘤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化疗期间给予营养支持能改善其营养状态,提高其对化疗的耐受性,改善预后。
作者:王群;杨志刚;严俊;许辉东;邢戌健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了解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临床分期为Ⅰ期的、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肺鳞癌( SCC)患者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表达水平判定淋巴结微转移,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淋巴结有微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微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P =0.0000)。结论肺鳞癌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较无微转移患者生存率低。
作者:梁克诚;甘浪舸;阮林;梁新梅;吴汉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70例,采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评估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和癌抗原153(CA153)水平。结果本组治疗有效率为55.7%,控制率为88.6%;治疗后鼻咽癌、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消化道癌的CEA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05);胰腺癌和消化道癌患者的CA199水平显著降低( P ﹤0.05),而鼻咽癌和非小细胞肺癌CA199水平无显著变化( P ﹥0.05);消化道癌CA153水平显著降低( P ﹤0.05);而鼻咽癌、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A153水平无显著变化( P ﹥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副性反应。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具有显著近期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毒副作用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锐;仝晓敬;马跃;陶亚楠;王治海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索提高解剖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建设数字化实验教学考核资源库并分阶段实施实验教学数字化考核。选取护理专业2012,2013级各4个班级学生共34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师生座谈、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评价实验教学数字化考核的效果。结果2012级护理专业共184个学生的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均分分别为:78.82±12.99分、77.3±12.08分,2013级护理专业共156个学生的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均分分别为:77.91±11.68分、72.55±9.77分。两个年级抽样班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验考核成绩间都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实验教学考核实现数字化、集约化、高效化,取得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实验教学数字化考核是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焦海山;刘晓梅;宋悦宁;李文;陈尚;李东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病患9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观察组和丙泊酚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给予依托咪酯0.2~0.3 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丙泊酚1.5~2.5 mg/kg静脉注射。手术中观察组以0.6~1.2 mg/(kg·h)的速度输注依托咪酯,对照组以4~8 mg/(kg·h)的速度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浆皮质醇浓度、MMSE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1 d、3 d认知功能评分比照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在术后7d均已恢复正常,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血浆皮质醇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浆皮质醇浓度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且观察组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更明显。两组术后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依托咪酯对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与丙泊酚并无差异,且两者对老年人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均有抑制作用,但依托咪酯强于丙泊酚。两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相似,依托咪酯并无特殊不良反应出现。故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手术中全凭静脉麻醉安全,有效。
作者:黎达锋;曾秋谷;岑相如;黎瑶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300例足月初产孕妇,分为常规分娩组(A组,150例)和无痛分娩组(C组,150例),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患者于孕37周( T0)、分娩后3天( T1),分娩后42天( T2)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T0、T1、T2时的EPDS评分和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排除A组24例和C组19例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两组产妇在T0时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1时的EPDS评分,C组(7.27±2.88)明显低于A组(8.1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2时的EP-DS评分,C组(8.32±2.63)亦明显低于A组(9.1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1时产后抑郁发生率C组(13.7%)明显低于A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2时产后抑郁发生率C组(15.0%)亦明显低于A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常规分娩产妇比较,使用腰-硬联合阻滞无痛分娩的产妇产后EPDS评分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降低。
作者:黄杨;祖洁;韩秋峪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赖氨酰氧化酶( LOX)与C-erB-2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行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距离胃癌组织5 cm)各73例,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的LOX、C-erB-2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LOX与C-erB-2在胃癌中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LOX在65例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39133±0.1023,在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3027±0.1325,胃癌组织中的LOX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OX与C-erB-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 =13.7,P ﹤0.01),LOX与C-erB-2在胃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结论在胃癌组织,LOX与C-erB-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OX与C-erB-2在胃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月月;谢琼;易宏锋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测试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者认知功能的新方法及其使用价值。方法应用YWG神经心理训练系统和修订版连线测验(TMT)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测验。对比观察两组单侧脑功能、图形记忆、汉字记忆和数字连线测验结果,以及各指标与TMT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和对照组相比,VCIND 组YWG各项目反应时延长27%~158%( P ﹤0.01),错误率增高27%~63%,连线测验两部分得分也明显降低( P ﹤0.01)。VCIND组内,男女患者之间、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之间各项目得分无显著差异( 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单侧脑功能反应时均与TMT得分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YWG神经心理训练系统测试结果可反映VCIND执行功能损害,可作为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测试项目之一用于临床。
作者:毛高峰;李朝武;聂海岭;黎逢光;成勇;林培珺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构建含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核心( core,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为C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扩增HCV 1b基因型C蛋白基因,经EcoR I和Pst I双酶切后插入到诱饵载体pGBKT7中,构建含HC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Core,经酶切分析及核酸测序分析加以鉴定。醋酸锂法将pGBKT7-Core转化入酵母菌株Y2HGold,蛋白印迹法检测C蛋白的表达,通过表型筛选检测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结果重组质粒pGBKT7-Core中的C蛋白基因为576 bp,经核酸测序分析与NCBI中注册的HCV 1b基因型C蛋白基因序列一致;转化酵母菌后检测到C蛋白的表达;HCV C蛋白对酵母菌Y2HGold无毒性,且对报告基因无激活作用。结论含HCV C蛋白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成功,表达稳定。
作者:张丹;翟永贞;冯国和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MRI影像资料,与病理对照。结果本组均为单发病例,腹壁型2例,腹壁外型4例;5例病灶呈条片状、梭形及扇形,病灶边界不清,1例病灶边界清晰;6例病灶沿着肌肉长轴生长,4病灶边缘可见爪样生长;6例病灶T1 WI呈等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内见索条状,星芒状低信号;6例均未见坏死、钙化及囊变。增强扫描6例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索条状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区,侵及相邻肌肉、脂肪组织。病理提示:病灶由不同比率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瘤细胞无异型性。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能反映侵袭性纤维瘤病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胡丽丽;唐广山;董浩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氨(NH3)、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在肝硬化合并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癌组),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28例,B级32例,C级48例。正常对照组67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A、PCⅢ,NH3采用连续监测法。比较肝癌组与对照组、肝癌组Child-Pugh分级间的NH3水平和HA、PCⅢ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患者NH3、HA、PCⅢ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且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其NH3、HA、PCⅢ逐渐升高。除PCⅢ中的B级和C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 ﹥0.05)。其余各指标NH3、HA、PCⅢ在A级和B级、A级和C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A级的NH3与HA和PCⅢ呈正相关,而B、C级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NH3水平和HA、PCⅢ含量对肝硬化合并肝癌无创伤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叶迎宾;刁淑梅;章健;黄秀香;田楠楠;王秀芹;赵斗贵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成年起病的致死性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上肢体和延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除利鲁唑( riluzole)可延长存活时间数月外,目前尚无其他确切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患者诊断后平均存活期2.5~5.0年,终死于呼吸衰竭。鉴于ALS的确切发病和进展的机制尚不明确,针对性靶向治疗的研究至今难以取得突破。本文就可能具有治疗应用价值的临床前试验干细胞类型做一综述。
作者:侯书敏;张江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神经精神狼疮( NPSLE)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侵犯到患者的神经系统而出现的各种神经或精神症状。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目前国内对于NPSLE的了解是少而不充分的。近年来新提出的观点有遗传学上某些基因位点的变异、TWEAK信号通路异常表达、神经元代谢异常和退行性病变以及继发因素影响等。文章除了对传统NPSLE机制做补充外,同时对近年来新的观点进行综述,以期为科研和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何宇辉;王宁;于清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及国际化医学教学模式的开展,医学双语教学的任务作为时代的需求,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然而,医学的专业性较强,目前在医学留学生的教学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首都医科大学自2007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目前已有医学留学生391名,来自46个国家,首届医学留学生已完成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于2013年已经毕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不断出现留学生的身影,是他们带给我们医学无国界理论,且体现我国临床医学已经达到国际化水平,已经足以吸引他国学生来学习,并回到世界各地成为医生。目前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苏丹、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也有部分来自美国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中国对医学生及留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也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作者:沈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其差异,了解不同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3年感染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51例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其差异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NK细胞、B细胞比率减少,T细胞比率升高;T细胞亚群中CD4﹢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比率降低, ;CD8﹢T细胞以及CD8﹢CD38﹢T细胞比率升高。EB病毒感染后T细胞、CD8﹢T细胞、CD8﹢CD38﹢T细胞比率升高较其他病毒感染更为显著。结论病毒感染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天然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同时伴有细胞免疫异常激活,EB病毒感染较其他病毒免疫激活更为明显。
作者:田瑛;任东伟;张娟;王红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