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多层螺旋CT (MSCT)及数字成像技术研究左肾静脉(LRV)、SMA与腹主动脉夹的夹角,得出SMA夹角均值、左肾静脉前后径及截面积.测量人体各种类型腹部脂肪体积、容积百分比(包括全腹部脂肪、脏器脂肪、皮下脂肪).其中101例为正常对照组,另8例为“胡桃夹”综合征组(NCS组).结果 101例正常对照组中SMA夹角均值为(57.66°±19.54°),8例NCS组中SMA夹角均值为(29.54°±11.43°),正常组与NCS组中SMA夹角均与腹部脂肪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SMA夹角与人体腹部脂肪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冯强;龚炜;雷静;徐彦刚;张焱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粒径的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对犬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10只24周龄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即整块植骨组(3只)以及大粒径组(3只)、小粒径组(3只)和空白对照(1只).用外科手术方法制备上颌单侧牙槽突裂.大粒径组采用粒径3~4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小粒径组采用粒径1.5 ~2.0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整块植骨的人工骨材料为圆柱状多孔β-TCP材料,大小与骨缺损大小相似.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集骨样本,对骨样本进行影像学和显微(micro-CT)检查,组织学检测,观察骨愈合修复及植骨材料的降解情况.利用显微(micro-CT)检查新骨生长情况;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处的抗压强度.结果 第12周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小粒径组骨修复率为(75.5±18.6)%,与整块植骨组骨修复率为(84.9±19.7)%和大粒径组骨修复率为(83.5±18.2)%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粒径组材料降解率在第12周与大粒径及整块植骨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骨密度大粒径组各监测时间点较小粒径组及空白对照高,在第4周较整块植骨组骨低,第8周无差异,第12周较整块植骨组骨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生物力学监测发现第4、8周整块植骨组抗压强度优去其他各组,第12周大粒径组抗压强度与整块植骨组持平,均优于小粒径组.结论较大粒径的β-TCP材料(3~4 mm)较较小粒径的β-TCP颗粒材料(1.5 ~2.0 mm)在对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修复率较高,降解较少,比较稳定,修复后可获得较好的骨新生和抗压强度,对腔隙性骨缺损犬的骨修复作用较优.
作者:黄家亮;杨臣杰;钱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和探讨妊娠期急腹症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母儿结局.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8例妊娠期急腹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妊娠期急腹症的病例中多见的种类为急性阑尾炎和肌瘤变性.误诊率为1.56%(2/128).采用手术治疗63例,占49.22%,保守治疗65例,占50.78%.流产率是7.03%(9/128),早产率4.69%(6/128),早产儿死亡率0.78%(1/128),胎儿丢失率为7.81%(10/128),无孕妇死亡.结论 应重视对妊娠期急腹症的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采用合理积极的治疗方案,从而减少流产、早产及胎儿丢失的不良结局.
作者:王陶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寻找一种评估骨肉瘤侵袭范围的骨显像半定量方法,探讨骨显像如何更准确测量肢体骨肉瘤骨侵袭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3例骨肉瘤患者,均于术前行全身骨扫描.设计骨显像放射性计数变化率阈值法,放射性计数变化率R=(T-NT)/NT×100%,公式转化为T=R×0.01×NT +NT,假设多个R值,获得多个肿瘤边界T值,手工移动T值感兴趣区,即可获得肿瘤范围测量值,同时采用骨显像目测法测量肿瘤范围,以病理范围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方法准确性.结果 骨显像目测法与病理范围有显著性差异(t=-3.041,P=0.006<0.01).骨显像阈值法R取80%(t=-1.519,P=0.143 >0.05)、100%(t=-0.642,P=0.527> 0.05)、120%(t=0.192,P=0.850 >0.05)、140%(t =1.178,P=0.252 >0.05)时与病理范围无显著性差异,R取100%及120%时平均差值小.骨显像目视法测量结果与病理测量结果误差在10mm内、20mm内及30 mm内的病例数比率分别为39.1%(9/23)、56.5%(13/23)及73.9%(17/23),骨显像丰定量分析法,R=100%时相应比率为65.2%(15/23)、87.0%(20/23)及95.7% (22/23),R=120%时相应比率为69.6%(16/23)、91.3% (21/23)及95.7%(22/23).结论 在评估骨肉瘤远关节面骨侵袭范围方面,骨显像放射性计数变化率阈值法提供了较目视法客观准确的测量值,建议R阈值取100%或120%.
作者:冯瑾;杨芳;邓志平;张连娜;程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应用上颌全牙弓(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9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利用上颌全牙弓(牙合)垫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定期检查两组治疗前后的咀嚼肌疼痛、关节弹响以及张口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5~ 10个月的治疗,治疗组29例痊愈,16例症状减轻,总有效率95.74%,与对照组80.85%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上颌全牙弓(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疗效显著.
作者:阿不都吉力力·买买提;努尔比亚·阿不都西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单药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两种治疗方案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比较研究中入组1年时的患者基线数据特点.方法 疗效比较研究的方案为对临床或病理诊断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患者进行随访,每3个月检测一次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V DNA,每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和肝脏弹性,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至2013年8月,共入组通过临床诊断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382例,截至数据统计时可获得240例患者的随访资料.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6个月.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为200例(83.3%),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组为40例(16.7%).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HBeAg及HBV DNA水平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组患者中男性176例(73.3%),女性64例(26.7%),平均年龄为(44.6±11.6)岁,HBeAg阳性占58%,HBVDNA的中位数为5.94(4.33,6.87)log10 IU/ml.上述特点与经典的4 006研究中肝穿证实的肝硬化人群特征相似.结论 本研究入组患者1年时,通过临床诊断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基线特征与既往研究中肝穿证实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基线特征相似,恩替卡韦单药组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联合用药组偏组明显.
作者:吴晓宁;陈国凤;谢雯;丁惠国;欧晓娟;徐小元;马慧;马安林;徐有青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取出嵌顿宫内节育器(IU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附属良乡医院收治的37例IUD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IUD类型:T形4例,圆形13例,伽马环8例,吉妮环2例,V型10例.外院及门诊取环失败8例.绝经前12例,绝经后25例.34例宫腔镜联合B超取环成功.3例残环完全嵌顿子宫肌层,患者无症状,随访观察.结论 宫腔镜联合B超用于取出嵌顿宫内节育器安全有效.
作者:李彦军;吴俊改;李红华;黄秀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地将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情况下所使用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IHD)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方法 以自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04例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归入C组(43例)和Ⅰ组(61例)中,其中C组患者均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进行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Ⅰ组患者均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接受治疗.经治疗12个月后,观察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Ccr)等指标以及终存活率.结果 根据各类临床资料显示,C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BUN降至(19.32±4.54) mmol/L,Scr降至(410.37±138.41)μmol/L,Ccr升至(23.78±10.96) μmol/L,P<0.05;Ⅰ组患者BUN降至(26.03±3.59) mmol/L,Scr降至(423.41±152.84)μmol/L,Ccr升至(14.82士8.36)μmol/L,P<0.05;随访调查对象存活率为C组88.4%、Ⅰ组51.6%.结论 治疗重症急性型肾功能衰竭,CRRT不仅效果好,且存活率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IHD.
作者:祝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十通道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系统,共对838例手术患者进行了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分析838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效果和体会.结果 838例患者中,19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出现了SEP异常,波幅值下降50%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19例患者中术中SEP波幅恢复至基线的有8例,波幅好转11例.838例患者中有11个患者术中SEP没有变化,但是术后反而下肢有症状,假阳性率为1.4%.结论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联合应用SEP能够通过为术者实时监测脊髓功能,已达到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目的,大限度地避免脊髓的损伤风险,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应成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常规监测项目.
作者:陈阳;李龙;马华松;陈志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比较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乳腺癌导管内浸润的价值.方法 60名患者共有62例浸润性乳腺癌.乳腺癌导管内浸润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为:①可见与肿块相连的扩张导管;②卫星病灶与癌性肿块在同一节段而不伴有导管的扩张;③癌性肿块与卫星病灶之间有乳腺导管扩张.乳腺癌导管内浸润的MRI影像学特征为:①在癌性肿块的边缘有条索状强化;②癌性肿块周围有卫星病灶围绕;③癌性肿块与卫星病灶之间有桥形强化.乳腺导管内的浸润性病变被分为朝向乳头和朝向外周两类.结果 病理证实,大于15 mm的、向乳头方向浸润的导管浸润性病变在62例乳腺癌中为18例(29.9%),向外周浸润的导管浸润性病变在62例乳腺癌中为3例(4.8%),有1例癌变距离乳头过近而不能判定其浸润方向.在17例乳头方向浸润的癌变中,超声检查和MRI能准确地检测出向乳头的浸润性病变分别为14例和8例,超声检出向乳头的浸润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剐为86.5%、87.3%、87.1%,而MRI则分别为51%、78.1%、71.1%,当把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敏感度上升至92.7%.结论 超声检查比MRI在检出向乳头的乳腺导管浸润性病变方面更敏感,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乳腺癌导管内浸润的敏感度则更高.
作者:李宏丽;眭文妍;肖俊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38 MAPK抑制物SB20358(S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择45只250~ 300 g雄性SD大鼠,通过阻断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 30 min再灌注180 min制备I/R损伤模型.随机分3组(n=15):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低剂量SB预处理组(SB-L组)和高剂量SB预处理组(SB-H组);同时选取15只同周龄SD大鼠仅穿线但不结扎(Sham组).SB-L组和SB-H组分别于LAD结扎前30 min注射50 μg/kg、100 μg/kg SB,其余两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T0)、缺血30 min后(T1)、再灌注60 min(T2)、120 min(T3)及180 min后(T4)检测各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I/R后的心功能情况[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收缩期平均压(LVSP)、短轴缩短率(FS)和射血分数(EF)],处死大鼠并通过TTC染色分析缺血程度和梗死程度,将心脏组织包埋并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的心肌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梗死区p38及其磷酸化形式的p-p38的蛋白水平.结果 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除T0外的I/R其余时间点的TNF-α水平均升高,LVSP、FS和EF均降低,LVEDP、心肌p-p38/p38值及缺血和梗死程度均升高(P<0.05),心肌肌纤维出现断裂溶解及坏死,心肌间质出现水肿且间隙增大,出现坏死灶;给予SB处理后可减轻以上异常指标及心肌病理改变,与Vehicle 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与Sham组有差异(P<0.05).SB-H组的改善效果优于SB-L组(P<0.05).结论 SB对大鼠心肌I/R损伤有改善作用,可降低心肌缺血及梗死程度,改善心功能和炎症反应并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
作者:丁洪涛;刘霖;王智超;马威;朱梦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临床专科培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比较2011年和2013年第一阶段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加强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结果 ①整体理论考核成绩低于临床操作考核成绩;②临床培训基地医院住院医师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非临床培训基地医院住院医师的考核成绩.③2013年临床培训基地医院的考核成绩优良率较2011年有明显提高.结论 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进入基地医院进行规范有序的专科培训,对于未来本专业整体业务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崔伟华;王强;韩如泉;丁冠男;李彦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二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大鼠股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SD大鼠左侧股骨制备1个5mm缺损,在手术后1周、2周、4周、8周后对大鼠进行X线照射,然后处死所有动物,收获新生骨组织和缺损两端的组织,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BMP-2和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X线检测和HE染色均表明8周时骨缺损在对照组没有愈合,存在骨不连现象;BMP-2和VEGF在手术后第4周时表达达到高峰,并且在骨缺损断端和周围区域表达较缺损中心多.结论 持续添加外源性BMP-2和VEGF因子有助于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翊夫;康明阳;候婷婷;王永明;王峰;夏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眩晕患者的基本数据,探讨门诊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眩晕处置方案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首诊为眩晕的1 812例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测试结果.结果 眩晕发病人数男女比例为1∶2.07,年龄14 ~91岁,平均年龄为(54.63±13.31)岁,其中50~ 59岁年龄段患者多,占36.2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所有引起眩晕的病因中占41.61%,中枢性眩晕占38.19%.相较听力下降以及前庭功能下降,伴有体位变化的眩晕患者有3.92倍的风险被诊断为外周性眩晕.结论 眩晕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50 ~59岁是高发年龄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所有病因中为常见.伴有体位变化相关的眩晕患者,常见于外周性眩晕.
作者:王伟;王林娥;刘博;刘志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甲状腺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9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65岁为分界年龄分为老年组89例与中青年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与中青年相比,老年甲状腺切除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甲状腺切除术相对安全,与中青年相比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作者:黄广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对于高龄老年(> 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05~2009年在治疗的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术后随访2~6年,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住院总时间及Harris评分标准进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A组和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多(P<0.05),手术时间长(P<0.05),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疼痛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B组.出院后随访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术后疼痛及并发症、二次翻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不宜作为影响手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王立;曹燕明;林建浩;梁景星;庹秀均;谭祐光;纪科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救治经验.方法 对近5年来52例诊断为颅脑损伤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分结果显示:其中恢复良好者17例,轻度残疾者9例,重度残疾者8例;持续植物状态7例,死亡11例.本研究非手术治疗24例(死亡6例);手术治疗28例(死亡5例).结论 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要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伤,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宇光;彭过;孟建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选取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三组,联合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其他两组(拉米夫定组、阿德福韦酯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三组疗程均为1年.随访记录三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和总胆红素(TBiL)变化情况,将三组ALT恢复率、HBV-DNA转阴率、HBeAg/HBeAb转化率以及耐药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随访观察三组ALT、HBV-DNA和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联合组下降水平较其他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联合组的ALT恢复率、HBV-DNA转阴率及耐药率改善明显,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HBeAb转化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用药治疗可明显改善肝功能,减少耐药发生,安全可靠.
作者:王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由于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根据发病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高血压通常是由于肾脏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在人群中所占比率较低;而高血压患者中约95%以上的患者无明确的诱因,这类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人群中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同时由于治疗费用较高,给个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
作者:张芸;叶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基因治疗为骨科疾病的防治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途径,成功的基因治疗关键在于安全高效易用的基因载体和转基因技术,这也是传统基因治疗方法一直未予解决的难题.靶向超声微泡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基因递送治疗方法,目前已经运用于缺血性心肌病、抗肿瘤、抗血栓、促骨折愈合等领域.文章主要对超声微泡介导的基因治疗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马钊;胡向东;费琦;钱林学;赵凡;林吉生;王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我国国民第1位的疾病死亡原因,其防治已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左右,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人们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方面走了许多弯路,其中热衷于脑梗死后的脑保护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仅浪费了巨大的人、物力和财力,还使脑血管病防治落后了心血管病至少20余年.直至本世纪初,血管再通治疗才被证实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溶栓已被循证明医学证据证明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手段,但由于静溶溶栓的时间窗非常短,且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试图延长血管再通的时间窗,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或其组合被认为是可能有效的方法,但得到的结果仍不统一,得到结论为时尚早.本文分别就其近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陈长江;付玲;史树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众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接受大学教育,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医学教育留学生[1].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国内学生相比,其文化、背景、语言包括流行病学以及教材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同时给“教”与“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在留学生教学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以后进行更好的留学生教育提供一点借鉴.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重症医学科进行心肺复苏(CPR)培训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方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2名内科基地轮转住院医师应用PBL教学法进行CPR培训,并利用模拟人进行实践技能教学训练,通过培训前后理论考试及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 培训前后住院医师理论成绩明显提高(P<0.05),并全部通过技能考核,其中85.7%的住院医师喜欢该教学模式.结论 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CPR培训质量.
作者:白静;段美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