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国际刊号:1671-4695
  • 国内刊号:11-4749/R
  • 影响因子:1.50
  • 创刊:2002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49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14期文献
  • 静脉右美托咪定联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静脉右美托咪定联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颈丛阻滞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颈丛组(DC 组,n =30)和颈丛组(C 组,n =30)。DC 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C 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DC 组术中高血压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C 组( P ﹤0.05。DC 组术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显著低于 C 组( P ﹤0.05)。DC 组中主诉疼痛的患者比率明显低于 C 组( P ﹤0.05)。结论静脉右美托咪定联合颈丛阻滞是一种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作者:李娟;丁冠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病对早产儿白细胞及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病(HCDP)对早产儿白细胞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患有 HCDP 母亲所产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健康母亲所产的早产儿。比较两组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特点、变化及影响因素,比较两组常见早产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胎龄、出生体重小于对照组,SAG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后6 h、48~72 h、144 h 3个时间段内白细胞[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均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在生后6 h、48~72 h、144 h 3个时间段内的血小板(PLT)均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在生后6 h、48~72 h、144 h 3个时间段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 P ﹤0.05)。两组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病死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观察组中,脑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母亲患有重度 HCDP,则所产的早产儿较健康母亲所产的早产儿更易发生白细胞、ANC、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并容易引起感染及合并出血。

    作者:关楚翘;吴东亮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及亚低温(MHT)治疗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 S -100β蛋白的变化。方法将74例 ACI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MHT 治疗,对照组(34例)只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动态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NSE 和 S -100β蛋白含量。结果两组 NSE 和 S -100β蛋白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1 d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治疗后3 d、7 d、14 d 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血清 NSE 和 S -100β蛋白含量,对神经细胞形成保护。

    作者:谷强;张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眼部整形美容术后采取局部冷敷处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眼部整形美容术后采取局部冷敷处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眼部整形美容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包扎及止痛处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冰袋局部冷敷。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 C -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部位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术后24 h内曲马多用量、术后24 h 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d、7 d 的 CRP 和手术部位肿胀程度均显著低于前一时间节点( P ﹤0.01);实验组术后1 d、3 d、7 d 的 CRP 和手术部位肿胀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实验组术后1 h、2 h、4 h、8 h、12 h 及24 h 的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 内曲马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实验组术后24 h 的 SES、SAS 和 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DD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眼部整形美容术后采取局部冷敷可以有效改善肿胀和疼痛症状,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刘志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针刺与艾灸对腕管综合征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与艾灸对腕管综合征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9月中医科门诊就诊的7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自愿的方式分为针刺组、艾灸组及刺灸结合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评分、整体症状分数表(GSS)评分、电生理相关指标以及解剖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 P ﹤0.05)。刺灸结合组 NRS、GSS 评分均低于针刺组、艾灸组( P ﹤0.05);刺灸结合组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时(DML)低于艾灸组和针刺组;拇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感觉神经动作单位(SNAP)及中指-腕 SNAP 高于艾灸组和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刺灸结合组豌豆骨正中神经横切面积(MNTA)、桡尺关节平面 MNTA 及扁平率(FRMN)均优于艾灸组和针刺组( P ﹤0.05)。结论艾灸、针刺可有效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而针刺配合艾灸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神经DML、拇指-腕 SCV、拇指-腕 SNAP 及中指-腕 SNAP 方面等电生理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作者:丁乾;沈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成功进行冠状支架植入手术患者183例,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再狭窄组46例和非再狭窄组11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以及病情特点等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脂蛋白 a、总胆红素、术前狭窄程度、植入支架长度、植入支架直径、病变支数、糖尿病以及吸烟8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脂蛋白 a、植入支架直径、糖尿病、植入支架长度以及吸烟5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 P ﹤0.05),为影响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蛋白 a、植入支架直径、糖尿病、植入支架长度以及吸烟是造成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冠脉支架手术需要仔细考虑植入支架的长度和直径,术后密切观察注意对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戒烟、积极治疗糖尿病。

    作者:姚远;梁峰;沈珠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216例 IMN 患者的资料。比较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①临床表现:IMN 占原发性肾小球病(PGD)的19%。老年组 eGFR 较低,与青年及中年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5);青年组高血压的比率较低,与中年及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01)。62.5% IMN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是不同年龄组常见的临床类型,占青年组57.5%,中年组59.6%,老年组71.0%;隐匿性肾炎占青年组的22.5%,高于其在中年及老年组的比率,并有统计学差异( P ﹤0.05)。②病理表现:病理分期以 I、Ⅱ期为主,占89.8%,青年组无Ⅲ期及Ⅳ期 MN,老年组Ⅲ期 MN 的比率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较其余两组高,并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不同年龄组 IMN 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存在差异,老年人病情更重,青年人应警惕不典型膜性肾病。需扩大样本量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 IMN 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作者:孙燕;许志鹏;高妍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16例为研究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另选择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患儿16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手功能和形态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医生和患儿家长对手术的满意度等。结果①研究组所有患儿患指恢复良好,对照组患儿有8个手指并指畸形矫正效果不佳,与健康手指在外观和功能上有较大的差距,两组患儿患指外观及功能总体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0.05)。②研究组1例有局部疼痛情况,1例出现轻度静脉危象;对照组发生挛缩屈曲畸形3例,关节僵硬5例,局部疼痛6例,静脉危象5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研究组医生、患儿家长对治疗情况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3.75%比68.75%,87.50%比62.50%),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并指畸形能进一步改善外观和功能,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范彬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萨博心肺复苏与徒手心肺复苏临床效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萨博心肺复苏与徒手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分组方法收集符合观察条件的病例222例,分别施行萨博辅助胸外心脏按压复苏(萨博复苏组,n =113)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徒手复苏组,n =109),对比观察两组首次复苏时间、复苏首阶段(≤30 min)平均自主心律存续时间、由复苏首阶段复苏成功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病例率、超长复苏(复苏﹥30 min)率和复苏出院率。结果①萨博复苏组平均首次复苏时间10.8±4.1 min,少于徒手复苏组15.6±5.6 min( P ﹤0.05);②在复苏初始≤30 min,萨博复苏组复苏后自主心律存续时间7.1±1.8 min明显长于徒手复苏组3.1±1.6 min( P ﹤0.01);③在复苏初始≤30 min 成功复苏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的比率,萨博复苏组28.31%明显高于徒手复苏组17.43%( P ﹤0.05);④在实施超长复苏方面,萨博复苏组超长复苏率(43.36%)明显高于徒手复苏组(17.31%)( P ﹤0.01)。⑤在出院率方面,萨博复苏组和徒手复苏组分别为7.96%和6.4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除出院率外,萨博器械辅助心肺复苏在首次复苏时间、复苏首阶段≤30 min 平均自主心律存续时间、≤30 min 内成功复苏进入高级生命支持病例率、超长复苏率方均明显优于徒手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宏利;牛建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醛固酮逃逸的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服用血管紧张素酶(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醛固酮逃逸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采用 ACEI/ ARB 治疗175例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12个月的治疗,包括洗脱期、导入期及治疗期。记录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血浆醛固酮、尿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浓度。分析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醛固酮逃逸的发生情况以及根据醛固酮逃逸与否分析尿蛋白、eGFR 的差异。结果治疗12个月醛固酮逃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6个月(28.57% vs.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2个月的非逃逸者尿蛋白差值较治疗6个月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治疗12个月的逃逸者尿蛋白差值与治疗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逃逸者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的尿蛋白差值与非逃逸者相比明显减少,治疗12个月的逃逸者的 eGFR差值大于非逃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ACEI/ ARB 的长期使用会增加醛固酮逃逸的发生,因醛固酮逃逸可诱导肾小球损伤,会加快 CKD 的进展,对其的干预能改善 CKD 患者的预后。

    作者:梁建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大鼠心肌病的 NADPH 氧化酶介导内质网应激机制研究及 DPI 的改善作用

    目的:本研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 NADPH 氧化酶介导内质网应激机制研究及二甲苯基碘(DPI)的改善作用。方法 SD 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糖尿病组和 DPI 治疗组(n =8)。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 kg)复制糖尿病心肌病模型,Western Blotting 分析大鼠左心室 NADPH 氧化酶亚基及内质网应激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组大鼠左心室± dp/ dtmax 明显增高,p22phox、p47phox 及 PERK、CHOP 表达明显增强,而 DPI 干预组上述表达异常得到显著的恢复。结论 NADPH 氧化酶介导的内质网应激是糖尿病心肌病发病的重要机制,DPI 具有显著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

    作者:赵榆华;雷婷;唐杏彤;揭英纯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未成熟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轴突的密度以及突触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鼠低氧脑损伤对于轴突的密度以及突触形成的影响情况。方法3日龄 SD 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处理组,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低氧缺血处理组大鼠行左颈总动脉结扎术后入自制封闭容器,充以8% O2+92% N2的混合气体,低氧处理时间为90 min,之后恢复正常氧供。待大鼠10日龄时进行银染探讨两组轴突密度情况,28日龄时(造模后第25天)分别取大鼠的大脑海马组织以及侧脑室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并进行突触的计量分析。结果银染结果提示低氧缺血处理之后大鼠脑组织中的轴突密度明显降低;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处理组的大脑海马以及侧脑室组织均出现明显增多的神经元胞核固缩、碎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氧组的大脑海马以及侧脑室组织的突触数量明显降低。结论大鼠低氧缺血性脑损伤影响了轴突的密度以及突触的形成,进而导致相关的功能损伤。

    作者:杨丽君;崔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因阴道异常出血,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绝经期女性共300例。所有入选者均行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并对比宫腔镜检查和诊断性刮宫对于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总符合率。结果宫腔镜诊断总符合率为97.00%,诊断性刮宫诊断总符合率为85.00%。宫腔镜检查诊断总符合率显著高于诊断性刮宫( P ﹤0.01)。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99.66%,灵敏度显著高于诊断性刮宫的42.86%;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2%和99.65%,特异度显著高于诊断性刮宫的94.08%( P ﹤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宫腔镜优于诊断性刮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注射型骨水泥单体释放量及其影响因素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注射型骨水泥聚合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释放量及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首先将注射型骨水泥制备成3 ml 球形试模并分为3组,分别于10 min、12.5 min、15 min 将骨水泥球投入15 ml 的 PBS 液中,随后的60 min 内每10 min 洗脱1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洗脱液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浓度,从而计算出单体释放量及其时间变化曲线,同时比较这三组骨水泥试模单体释放量的差异。此外再将注射型骨水泥制备成3 ml 圆饼形试模,比较同体积不同形态骨水泥试模单体释放量的差异。结果注射型骨水泥在放入PBS 液后的前10 min 释放出大量单体,约占70%以上,之后趋于稳定;10 min、12.5 min、15 min 时间间隔的骨水泥1 h 释放质量比分别为(7.3129±0.2557)mg、(4.9936±0.4705)mg,(1.2248±0.3294)mg;骨水泥球形试模、圆饼形试模1 h释放质量比分别为(6.6571±0.8457)mg、(10.2656±0.9887)mg。结论注射型骨水泥在聚合过程明确存在单体释放,在放入 PBS 液后的前10 min 内即可释放总量的70%以上,之后趋于平稳。骨水泥的单体释放是一个表面现象,其释放量与植入体内的时机及骨水泥形态有关。

    作者:包利;陈萌萌;陈浩;贾璞;冯飞;李锦军;唐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外基质重构介导的非小细胞肺癌 H1299细胞系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诱导的细胞外基质重构介导的非小细胞肺癌 H1299细胞系凋亡的机制。方法非小细胞肺癌 H1299细胞系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奥沙利铂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DAPI 染色法和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PCR 或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凋亡蛋白 Bax/ Bcl2及 Caspase9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2/9蛋白的活性。结果奥沙利铂引起细胞凋亡蛋白 Bax 和 Caspase9蛋白表达增加和 Bcl2表达的下调,细胞内凋亡小体的出现以及 MMP2和 MMP9活性增加,且奥沙利铂的作用效果具有剂量依从性。结论奥沙利铂诱导的MMP2和 MMP9蛋白表达上调介导的细胞外基质重构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 H1299细胞系凋亡过程。

    作者:张劲松;黄文静;沈观乐;吴海青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姜黄素抑制喉癌 Hep2细胞系增殖的 Rho/ROCK 机制研究

    目的:分析姜黄素抑制喉癌 Hep2细胞系增殖的相关机制及 Rho/ ROCK 的参与作用。方法喉癌 Hep2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Y27632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姜黄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姜黄素(5μmol/ L 和50μmol/ L)孵育,Y27632组在给予姜黄素孵育(10μmol/ L)时给予 Y27632(10μmol/ L)。分析各组细胞活力情况,Western Blotting 法分析各组细胞中细胞凋亡蛋白 Bax、Bcl2、P53以及 Caspase3/9及 ROCK 通路调控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姜黄素可以明显抑制喉癌 Hep2细胞的增殖,高剂量的姜黄素抑制率高,同时,姜黄素高剂量可以显著增强 Hep2细胞的 RhoA、ROCK1/2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P ﹤0.01),效果明显优于姜黄素低剂量组,Y27632可以明显恢复异常表达的上述蛋白。结论姜黄素通过激活 ROCK 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蛋白上调表达抑制喉癌 Hep2细胞的增殖,发挥肿瘤抑制的作用。

    作者:闫茂生;尹航;李先明;吴冬;杨东;徐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小白菊内酯促进 CD34+ CD38-白血病干细胞凋亡的表面粘附分子 CXCR4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小白菊内酯促进 CD34+ CD38-白血病干细胞凋亡的表面粘附分子 CXCR4机制,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获得 CD34+ CD38-白血病干细胞,不同剂量小白菊内酯干预后分析各组细胞 CXCR4蛋白表达及 CD62L、CD44和 CD49d 的表达量及荧光强度。结果小白菊内酯可明显增强 Caspase 细胞凋亡蛋白家族表达,降低 CXCR4蛋白表达和 CD62L、CD44和 CD49d 表面荧光强度,且与白血病干细胞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 P ﹤0.05,P ﹤0.01);小白菊内酯的促凋亡作用呈现出剂量依从性。结论小白菊内酯主要通过抑制白血病干细胞细胞表面相关粘附分子 CD62L、CD44和 CD49d 及 CXCR4蛋白的表达发挥促白血病干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章志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其随访对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意义

    目的:探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随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因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而定期进行内镜随访的患者150例为随访组,选取因重度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定期进行内镜随访的100例患者为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癌变和疾病逆转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3.9±0.6年)短于随访组(4.5±0.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每人复查内镜次数(4.3±0.7次)低于随访组(5.1±0.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患者的逆转率(47.00%)低于随访组(63.33%),癌变率(3.00%)低于随访组(1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着胃黏膜不典型病变程度的加重,逆转率逐渐降低,癌变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随访可以使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早期发现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则可以减少这类患者的癌变。

    作者:陈立敏;祖庆余;王艳玲;龚莹莹;赵静;张玉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自由体位对初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对初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初产妇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平卧或侧卧体位待产,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待产。观察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和母婴并发症以及产妇疼痛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缩短( P ﹤0.05),但第三产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的患者比率高,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 P ﹤0.05),但两者新生儿1 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疼痛1级和2级患者所占比率高于对照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分娩第一和第二产程中指导初产妇采取自由体位分娩,可缩短产程进展,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志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