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眼患病,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按照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观察组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入路,对照组选择经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右眼),经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左眼),参照Naeser的极坐标系进行角膜散光分析,对比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AKP(+0)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治疗前后的AKP(+45)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AKP(+0)较治疗前有所减少(P<0.05),AKP(+45)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和角膜总散光的AKP(+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有助于减少术后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
作者:管小丹;雍智谋;吕涛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线粒体C150T多态性对宫颈癌和HPV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宫颈癌142例患者资料作为实验组.另选取553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HPV感染情况(HPV阳性、HPV阴性),同时采用q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各组线粒体C150T多态性.结果 线粒体C150T中D150单核苷酸多态性增加了宫颈癌风险(OR=3.2,95%CI为1.9~5.3,P<0.001);与HPV阴性组相比,HPV阳性个体更有可能携带C150T多态性(OR=5.9,95%CI为2.3~13.7,P<0.001);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癌患者更有可能携带C150T多态性(OR=4.7,95%CI为2.5~9.4,P<0.001);在所有案例中,HPV感染的风险增加也与C150T多态性相关(OR=4.6,95%CI为2.3~8.5,P<0.001).结论 C150T多态性与HPV感染、宫颈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增加了HPV感染风险和宫颈癌患病率.
作者:李洁;王春梅;彭措吉;康燕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患者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血浆suPAR浓度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浆suPAR浓度与IgA肾病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浆suPAR浓度与患者伴发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IgA肾病患者血浆suPAR浓度为897.98~3989.68 pg/ml,平均为(2109.46±325.35)pg/ml.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浆suPAR浓度与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及24小时蛋白尿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肌酐(SCr)及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浓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尿酸(UA)水平均无显著性关系(P>0.05).75例IgA肾病患者中,33例患者伴有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IgA肾病患者血浆suPAR浓度较无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者明显升高(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SCr、伴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血浆suPAR浓度均密切相关(P<0.01).结论 IgA肾病患者血浆suPAR浓度与患者年龄、肾功能均存在显著关系,故此可作为评估IgA肾病患者局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潜在预测因子.
作者:荀利如;白丹阳;白旭升;孙亚丽;张薇;王海瑞;李振江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以及环格列酮三种TZDs对宫颈癌细胞(CCCs)增殖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以0μM、2.5μM、5μM以及10μM浓度的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以及环格列酮刺激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HPV 18+),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油红O染色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脂肪累积,实时定量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 2.5μM和5μM的吡格列酮、5μM的环格列酮、以及10μM的TZDs在刺激第5天时均可显著抑制CCCs的增殖(P<0.05).吡格列酮与20μM顺铂或者100μM的5-氟尿嘧啶联合刺激比单独10μM吡格列酮刺激更能显著抑制CCCs的增殖(P<0.05).10μM的TZDs均可显著增加CCCs中脂质的累积(P<0.05).2.5μM、5μM和10μM的TZDs刺激CCCs 5 d,均可显著增加PPARγmRNA的表达(P<0.05).结论 三种TZDs均可抑制CCCs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TZDs通过促进PPARγ的表达进而增加癌细胞中脂质的累积有关.
作者:屈秋慧;韩红芳;吴胜军;张小丽;李艳川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滴定给药对患者呼吸、循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滴定法在老年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拟于门诊行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患者8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P组(n=29)、M1组(n=29)、M2组(n=29).P组患者依次给予丙泊酚1 mg/kg+丙泊酚0.5 mg/kg;M1组患者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0.6 mg/kg;M2组患者依次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咪达唑仑0.03 mg/kg+丙泊酚0.3 mg/kg.分次静脉滴定给药,至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为-5分即停止给药开始内镜检查,内镜检查过程中根据患者的RASS评分和临床体征追加丙泊酚0.5 mg/kg.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低血压发生率、丙泊酚消耗量、苏醒时间、术后定向力评分、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M2组呼吸抑制发生率(58.6%)、呼吸抑制持续时间中位数(25.0s)明显低于P组(85.7%,80.0 s)和M1组(86.2%,60.0 s),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和M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患者达到离院标准的时间、定向力评分、术者操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患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组患者苏醒时间(12.0 min)长于P组(8.0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丙泊酚总消耗量比较,P组>M1组>M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滴定法给药应用于老年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复合0.06 mg/kg咪达唑仑可显著减少呼吸抑制发生,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且不延长术后离院时间.
作者:高颖;张雨洁;刘缚鲲;张晔;田鸣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预防性注射尼可地尔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前,对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0例,按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在球囊通过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后,A组直接进行PPCI,B组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300μg,C组在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10 ml,B组和C组均于注射30 s后再行PPCI.观察项目:三组TIMI血流分级、IRA血栓评分、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动脉血管部位、血栓抽吸率、支架置入平均数量;术后TIMI帧值(TIMI-FC)、无复流或者慢血流、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情况;术后评定心功能: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肌钙蛋白(cTnI)以及术前与术后收缩压差值.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三组术前血流TIMI分级、IRA血栓评分、病变血管平均支数、梗死相关动脉部位、血栓抽吸例数、置入支架平均数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即刻cTFC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2 h内ST段回落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CK-MB峰值、LVEDD、WMSI、cTnI均低于A组和B组,LVEF水平高于A组和B组,术前与术后收缩压差值3组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术后7 d,C组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低,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而三组心绞痛、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原心力衰竭加重以及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各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预防性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PCI术前,可改善患者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
作者:陈雨;林振宇;谷阳;严山;张喜文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青海地区藏族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接受治疗的30例藏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另收集30例身体健康的藏族人外周血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DQA1*0301的等位基因频率36.36%显著高于对照组9.09%,DQA1*0102的等位基因频率6.82%显著低于对照组4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QA1*0301是造成HLA-DQA1等位基因人群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海地区藏族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DQA1*0301等位基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
作者:李英莲;左小芹;常琼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全科医学科接受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予以评估,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及糖尿病情况、低血糖发生率及抑郁症状等临床各项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过MMSE调查,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74例(41.11%)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06例(58.89%)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合并抑郁症状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糖化血红蛋白高、受教育年限低、低血糖发生频率以及抑郁症状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应加强对患者血糖的控制,对患者给予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予以心理疏导,防止认知功能障碍发生.
作者:王燕;丁志良;闵寒;黄敏;吴永华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AMI患者264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和胺碘酮干预组,各132例.常规PCI组采用PCI和其他常规治疗,胺碘酮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观察术后RA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干预组R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胺碘酮干预组患者术后IL-6、hs-CRP、cTnI和CK-MB水平明显低于常规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对预防AMI患者PCI术后发生R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能降低患者血清IL-6、hs-CRP、CK-MB和cTnI水平,减轻再灌注带来的损伤,从而减少RA的发生.
作者:杨柳;吴其明;宋毓青;董茜;杨萍萍;苏云娟;王昭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富氢羟乙基淀粉(HHES)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sham组(假处理组)、对照组(休克+输注羟乙基淀粉)、实验组(休克+输注富氢羟乙基淀粉).观察各组在0 min、45 min、105 min、22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和24 h存活率,以及复苏后血浆IL-6、TNF-α、SOD和MDA水平的变化.结果 输液后45min、105min和225min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5min、225min时间点实验组IL-6、TNF-α、MD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而实验组SOD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富氢羟乙基淀粉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有复苏作用,能抑制失血性休克引起的炎症反应,减少MDA生成和SOD消耗,从而减轻氧化损伤.
作者:杜遵民;刘静;贾海鹏;赵晓民;王云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仅合并有妊娠期糖尿病的413例单胎产妇的病例资料.将产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24例)、正常体重组(262例)、超重组(84例)、肥胖组(20例);并按照孕28周前体重增长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为体重增长过高组、适宜组及过低组三组,分析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结局的关系.结果 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四组孕妇在孕28周时平均增重分别为(8.89±3.47)kg、(8.80±4.11)kg、(10.13±4.5)kg、(5.14±3.09)kg,孕期总增重分别为(13.77±4.04)kg、(13.77±5.78)kg、(14.92±5.76)kg、(9.00±4.54)k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孕前BMI异常组、孕28周前及孕期体重增长异常组与正常组在剖宫产数、产后出血、羊水异常、巨大儿、低体重儿、早产、新生儿窒息、方面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母儿结局密切相关,故临床上应重视孕前体重宣教,孕期体重监测,合理控制体重范围,改善母儿结局.
作者:杨欢;黄沁;梁秋峰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曲古霉素A(TSA)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60只大鼠其中40只建立急性SCI模型后分为模型(M)组、低剂量(LD)组、中剂量(MD)组及高剂量(HD)组,术后腹腔注射50μg/ml、100μg/ml、200μg/ml TSA生理盐水溶液;另取10只仅做椎板切除术为假手术(S)组,剩余10只不做处理为对照(C)组,注射生理盐水溶液.术后评估神经行为学变化;处死后观察其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比脊髓细胞凋亡情况;对比脊髓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3(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BBB运动评分及斜板试验大角度比较,C组、S组高,MD组其次,LD组、HD组稍低,M组低,除LD组与HD组比较、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组、LD组、MD组、HD组随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C组、S组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显著(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M组组织结构严重破坏、细胞病变明显;3剂量组均不同程度改善,MD组改善为明显.脊髓细胞凋亡率、Caspase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C组、S组低,MD组其次,LD组、HD组稍高,M组高,除LD组与HD组比较、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CN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MD组高,LD组、HD组其次,M组稍高,C组、S组低,除LD组与HD组比较、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TSA对SCI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具有保护作用,其中100μg/ml保护作用佳,可能与上调PCNA mRNA和蛋白、下调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马君;戴杰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上调食管癌细胞Vasohibin-1(VASH-1)表达对癌细胞活力、凋亡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pcDNA3.1组和pcDNA3.1-VASH-1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pcD-NA3.1组和pcDNA3.1-VASH-1组转染pcDNA3.1及pcDNA3.1-VASH-1参照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试剂盒说明.转染48 h,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VASH-1、血管内皮因子A(VEGF-A)、ki67、Bax、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和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CCK-8法检测转染0~96 h的细胞活力.结果pcDNA3.1-VASH-1组VASH-1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pcDNA3.1-VASH-1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VEGF-A、ki67和p-AKT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上调食管癌细胞VASH-1表达可抑制细胞活力和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机制与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时军利;王磊;王春青;张月晓;李炳庆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对乳腺癌中I型胶原蛋白基因(COL1A1)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1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为乳腺肿块的患者,后经病理检查,8例为良性,10例为恶性.实时定量PCR检测乳腺肿块及人乳腺癌细胞中MRTF-A和COL1A1的表达.MRTF-A干扰RNA转染乳腺癌细胞后,检测COL1A1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检测MRTF-A与COL1A1启动子的结合.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检测MRTF-A对COL1A1转录的影响.Wnt 3a和-catenin干扰RNA转染乳腺癌细胞后,检测MRTF-A和COL1A1的表达.结果 MRTF-A和COL1A1在恶性肿块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良性肿块的表达.MRTF-A沉默可以抑制COL1A1mRNA的表达,且降低COL1A1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MRTF-A可与COL1A1启动子上CArG DNA片段有效结合,MRTF-A沉默可降低乙酰化组蛋白H3K9和RNA聚合酶II在COL1A1启动子处富集.Wnt 3a及-catenin在恶性肿块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良性肿块中的表达,且无论是Wnt 3a沉默还是-catenin沉默均可显著抑制MRTF-A和COL1A1的表达.结论 MRTF-A通过激活COL1A1的转录促进乳腺癌转移,Wnt/-catenin信号可调控此过程.
作者:王琳;曹晓焱;王少华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缺失对糖尿病小鼠脂代谢调节的影响.方法 选择8周龄正常C57BL/6小鼠为对照组,ApoE+/-小鼠为实验组,每组各15只.所有小鼠均采用多次低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于建模成功后1周和4周,检测两组小鼠血清血脂水平、内脏(皮下)脂肪质量与含量、脂肪细胞因子以及脂代谢相关酶的水平.结果 在建模后1周和4周,实验组小鼠血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小鼠的内脏脂肪质量与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下脂肪质量与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小鼠内脏脂肪中内脏脂肪素(Visfatin)、白细胞介素-6(IL-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脂肪酸合成酶(FA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内脏脂肪组织衍生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和脂蛋白酯酶(LP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小鼠中ApoE基因敲除能导致机体脂代谢紊乱,影响内脏脂肪的质量和含量,其机制可能与内脏脂肪中细胞因子和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水平变化有关.
作者:姜红;种艳莹;王东琦;凌志龙;方媛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检测200例PCOS患者(PCOS组)和100例同龄健康妇女(对照组)的甲状腺参数水平、NG和AITD发生率后,将合并AITD或NG的PCOS患者分别为PCOS+AITD组和PCOS+NG组,将合并IR的PCOS患者为PCOS+IR组,而未合并IR的PCOS患者为PCOS+非IR组.比较各组IR及甲状腺参数水平.结果 PCOS组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的NG和AITD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COS+AITD组、PCOS+NG组及PCOS+非AITD、NG组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IR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COS+AITD组和PCOS+NG组的HOMA-IR和IR发生率均高于PCOS+非AITD、NG组(P<0.05).PCOS+IR组的TG-Ab和TPO-Ab水平均高于PCOS+非IR组(P<0.05).结论 PCOS与IR、NG和AITD关系密切,且NG和AITD会增加PCOS的IR发生风险.
作者:梁海侠;张珍安;庞紫蕊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与开放式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经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74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患者手术方式分为闭合组和开放组,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变化,并于手术前、后评估肺功能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闭合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69.36±45.91 ml vs.684.85±43.27 ml)、术后24 h引流量(437.79±42.87 ml vs.678.26±40.06 ml)、引流管留置时间(6.92±1.81 d vs.10.34±1.72 d)及住院时间(14.68±2.08 d vs.21.35±3.12 d)均少于开放组.闭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MVV)均高于开放组(P<0.05).闭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明显低于开放组的2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式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能更为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能在术后加速肺功能恢复,且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作者:许军利;陈其亮;李军孝;崔渊博;刘鑫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软骨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7(ADAMTS-7)基因上调与股骨头坏死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12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余单纯性股骨颈骨折无骨关节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取患者软骨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染色观察患者软骨退化情况,Mankin评分观察软骨的降解情况,对比两组ADAMTS-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平均光密度表达、ADAMTS-7 mRNA相对水平.结果 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对照组患者细胞结构正常,只有较少软骨细胞坏死,软骨膜轻度异常,观察组患者软骨膜明显异常,软骨细胞坏死明显增多;番红O染色显示:对照组番红O染色正常,潮线完整,观察组染色明显退化,观察组Ⅳ期患者重度退化,潮线不完整.观察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Ⅳ期Mankin评分也高于Ⅱ~Ⅲ期;观察组ADAMTS-7平均光密度、TNF-α平均光密度、ADAMTS-7 mRNA高于对照组,观察组Ⅳ期ADAMTS-7平均光密度、TNF-α平均光密度、ADAMTS-7 mRNA高于Ⅱ~Ⅲ期.结论 软骨ADAMTS-7基因上调与股骨头坏死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且ADAMTS-7参与了软骨退化的整个过程,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ADAMTS-7基因上调,股骨头坏死患者Ⅳ期时呈现高表达.
作者:田红波;吴鸣;徐继平 刊期: 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