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病例组)和38例正常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视力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病例组黄斑区OCT扫描形态特征及其在疾病中的发生率(%)依次是①视网膜下积液100.0%;②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层劈裂85.3%;③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皱褶67.6%;④内界膜波浪样改变52.9%.结论: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眼黄斑区频域OCT检查结果有其特征性,在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杜生;张贵华;岑令平;陈浩宇;陈伟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增强型能量多普勒(E-flow)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新生血管的评价及其对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用E-flow检查96例CAP患者的96个斑块.根据斑块内部回声特点,将其分为低、中、混合及强回声斑块组;根据斑块形态特征分为规则与不规则型斑块组.比较不同类型斑块的血流显示率.将患者分为斑块内有血流和无血流组,比较两组间CI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斑块血流显示率:混合(64.3%)>低(53.9%)>中(10.7%)>强回声(0.0%).不规则型斑块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规则型.斑块内有血流组CI发生率(64.3%)高于无血流组(39.7%)(P<0.05).结论:E-flow能显示CAP内新生血管血流信号,该技术可作为一种初步预测CI发生的新方法.
作者:郑宝群;黄锦杭;观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作者:胡峥嵘;魏兵华;李长科;谭江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管整体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RA患者(RA组)及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WI技术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左侧颈总动脉WI参数及其相关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RA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僵硬度、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顺应性低于对照组(P≤0.05),瞬时加速度波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较对照组增厚(P≤0.05).结论:WI技术能早期、敏感地反映RA患者动脉弹性及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变,可为综合评价RA患者心血管功能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郑宝群;伍卫如;姚怀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7、-23在结核性脑膜炎(TBM)中的致病机制及其对TBM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8例TBM患者(TBM组)血清及脑脊液(CSF)中IL-17、-23因子水平.并对IL-17、-23与TBM组CSF中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TBM组血清和CSF中IL-17水平分别为83.8±5.9和106.4士8.8;IL-23水平分别为103.1±7.1和172.8±8.3,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L-17、-23升高水平与TBM组CSF中的WBC数量正相关.结论:IL-17、-23在TBM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程碧珍;杨礼;林诗扬;张俏忻;蔡应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肺结核患者血小板氧化应激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初治肺结核患者40例(血小板减少20例(实验1组)、正常20例(实验2组))和体检健康者20例(对照组).用流式细胞学检测血小板内活性氧簇(ROS)的表达.提取血小板蛋白质;用比色法检测血小板内丙二醛(i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浓度.结果:实验1组表达二氯荧光素(DCF)阳性ROS的血小板比例为(43.7±3.2)%明显高于实验2组((2.7+0.9)%)和对照组((2.1±0.7)%)(P<0.01);实验2组表达DCF阳性ROS的血小板比例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实验1组血小板内MDA浓度明显高于实验2组和对照组(P<0.01),而SOD和GSH-PX浓度则显著低于实验2组和对照组(P<0.01);实验2组血小板内MDA、SOD和GSH-PX浓度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处于氧化应激和过氧化损伤状态,可能是肺结核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作者:陈东锋;赵佳强;邱进峰;王思敏;尹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降低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46例患者分成常规CT模式扫描组(常规CT组.对比剂浓度370 mgI/mL,用量90 mL,注射速率3.5 mL/s)和能谱CT模式扫描组(能谱CT组.对比剂浓度300 mgI/mL,用量75 mL,注射速率2.5 mL/s).选取能谱CT组腹主动脉和腰大肌之间具有佳对比噪声比(CNR)的单能量图像,比较其与常规CT模式扫描图像腹主动脉CT值、信噪比(SNR)、CNR、主观评分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差异,所获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与常规CT组比,能谱CT组的对比剂浓度减低了70 mgI/mL,对比剂用量减少15 mL,有效碘用量减少了32.4%,注射速率减低了1 mL/s.佳CNR单能量图像的腹主动脉CT值高于常规CT模式扫描图像,而两组图像腹主动脉的SNR、CNR、主观评分和DLP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成像在不影响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不明显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对比剂浓度、用量及注射速率,可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作者:许伟雄;林顺发;曹楚瑜;黄旭璇;林珏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低频振幅(ALFF)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轻度脑外伤(MTBI)患者脑功能活动;探讨ALFF异常脑区DTI的变化.方法:17例MTBI患者(MTBI组)与17例健康者(对照组)行静息态脑fMRI及DTI扫描.用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伤后6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F)评分,评估MTBI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静息状态下,MTBI组双侧额叶、小脑后叶ALFF升高,右侧丘脑、海马、脑干、双侧枕叶、左侧中央后回和右侧放射冠ALFF降低(P<0.005),双侧海马、左侧丘脑、右侧小脑的表观弥散系数降低,双侧额叶、脑干及左枕叶的各向异性分数降低(P<0.05).两组间MMSE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息状态下,MTBI患者脑功能与微观结构存在异常.
作者:谭辉;郑文斌;郑鸿毅;张海都;孔令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分别分离10例慢性ITP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的血小板,建立各自的样本池.并提取血小板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寻找慢性IT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小板的差异蛋白点,采用质谱分析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联合质谱分析发现钙网织蛋白在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中正常表达,而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中几乎无表达.结论:钙网织蛋白缺失是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点,可能在慢性IT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园园;赵佳强;王思敏;余文俊;王端旭;尹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体动记录仪与多导睡眠监测仪测量睡眠的相关性.方法:对19例睡眠紊乱者予整晚多导睡眠监测和体动记录仪记录.结果:两种仪器记录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中等程度相关(r=058、0.52、0.70、0.55,P<0.05,<0.01).结论:体动记录仪是评估睡眠的一个简单、有效工具,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孔令华;许崇涛;江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闭合性外伤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闭合性外伤乳糜胸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闭合外伤性乳糜胸愈合率极高,应优先保守治疗.
作者:黄伟哲;李晓莲;肖大伟;林瑞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定量检测57名B细胞性ALL患者(20名初诊者(初诊组),15名骨髓复发者(骨髓复发组),7名骨髓外转移者(骨髓外转移组)及15名完全缓解者(完全缓解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TGF-β1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血清TGF-β1浓度在初诊组中降低(P<0.05);在完全缓解组中升高;在骨髓复发或骨髓外转移组中均低(P<0.05);初诊、骨髓复发及骨髓外转移组间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TGF-β1浓度与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数呈负相关(R=0.344,P<0.01),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0.460,P<0.01)、血红蛋白浓度(R=0.439,P<0.01)和血小板计数(R=0.907,P<0.01)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等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TGF-β1浓度可作为监测ALL患者病情转归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杨礼;赵颖;潘美晨;蔡应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强力脑清素片联合利培酮治疗女性更年期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女性更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强力脑清素片+利培酮)和对照组(50例.单用利培酮),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8、12、24、48周用阳、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第8周PANSS总分比均显著下降(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90.0%;第2周PAN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起效明显;自第12周起,两组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2、48周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总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例次低于对照组.结论:强力脑清素片联合利培酮治疗女性更年期精神分裂症,较单用利培酮起效快,效果好,远期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作者:钟湧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片预测腭裂小儿气管导管内径(ID)的效果.方法:数字化X光胸片测量患儿第6颈椎(C6)的气管内径,通过与实际插管型号的关系推导出预测公式(推导组),以此胸片公式预测ID(验证组),与年龄公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得到胸片公式为ID (mm) =0.5×气管内径(mm)+0.6.C6气管内径与ID存正相关(r=0.944,P<0.01).预测成功率87.1%,高于年龄公式的50.9% (P<0.01).结论:应用胸片能有效预测1~6岁腭裂小儿的ID.
作者:李鸿宇;刘怀萍;张永发;陈俊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价值.方法:用WI技术检测有斑块(15例)和无斑块(30例)糖尿病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股动脉相关参数.结果:有、无斑块糖尿病组较对照组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高,顺应性(AC)降低(P≤0.05):有斑块组较无斑块组β、Eρ、PWVβ、膨大指数(AI)增高,AC减低(P≤0.05);糖尿病组瞬时加速度波强、负相波面积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硬化程度越高,弹性越差,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代偿性增强及下肢外周血管阻力增高.WI技术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宝群;刘丹萍;姚怀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56例.结果:本组术后面神经损伤5例,耳垂麻木37例,术后1~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涎瘘及积液2例,经抽液加压包扎后消失;Frey综合征阳性2例.本组随访5~57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按压术侧腺体均可见导管口有清亮液体溢出.术后局部凹陷不明显,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改良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 cm)效果满意,未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率,既缩短了手术时间,又保留了残余腺体功能.
作者:周华;金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哺乳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参与调控单核细胞(U937)源性泡沫细胞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移出信号通路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模拟限制泡沫细胞移出的条件下检测泡沫细胞中SIRT1、肝X受体(LXR)α、趋化因子受体(CCR) 7和转录核因子(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在SIRT1激动剂SRT1720激活下,SIRT1、LXRα和CCR7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NF-κb表达下调.SIRT1抑制剂尼克酰胺可阻断SRT1720的调节作用.结论:SIRT1可能通过上调LXRα-CCR7信号和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正向调节泡沫细胞的移出作用.
作者:刘琳琪;王伟;刘雷;傅玉才;李玉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制备大鼠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分子探针,为进一步应用其研究Egr-1在病变组织的表达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大鼠心肌组织总RNA,PCR扩增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 Easy载体,行酶切和基因测序.用随机引物DNA标记法制备α-32P标记的Egr-1和β-actin探针.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法分析验证探针的信号强度及特异性.结果:PCR扩增所得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与理论预期一致,测序证实获得基因序列与实验设计吻合.Northern blot显示该探针可检测心肌组织中目标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到大鼠心肌组织中Egr-1蛋白的存在.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大鼠Egr-1 cDNA探针,可用于进一步研究Egr-1与相关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的关系.
作者:郑燕珊;郑付春;李伟秋;徐涵;张艳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构建胰岛素前体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重叠PCR方法扩增获得胰岛素前体基因片段,并将片段克隆入zero pCR4 Blunt-TOPO载体内,获得胰岛素前体中间载体;随后将胰岛素前体克隆到Pet23表达载体中.结果: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胰岛素前体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胰岛素前体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后续实现大规模的实验室表达和胰岛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德玲;张前军;顾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快速鉴定新生仔鼠的性别.方法:根据GenBank上Sry核酸序列,设计小鼠mSry引物.双盲法对12只新生仔鼠(<7 d龄)及已知性别雄性小鼠抽提鼠尾组织DNA,并进行PCR性别鉴定.结果:雄性仔鼠尾组织DNA样品中扩增出1条189 bp的DNA片段,雌性仔鼠DNA样品没能有效扩增出特异的Sry片段.结论:利用PCR检测鼠尾中的mSry是一简便快捷、有效的新生仔鼠早期性别鉴定手段.
作者:牛永东;程訸;石刚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天然免疫分子Tetherin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克隆Tetherin基因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DNA测序鉴定后,脂质体转染法将Tetherin导入犬肾上皮细胞(MDCK),间接免疫荧光检测Tetherin细胞中的定位.利用流感病毒H1N1 (PR8)病毒空斑形成实验检测Tetherin与流感病毒增殖的关系.结果:RT-PCR扩增出543 bp片段,成功克隆Tetherin;免疫荧光结果表明Tetherin定位于细胞膜.PR8空斑形成实验提示在转染与未转染Tetherin的MDCK中,病毒空斑没有明显形状大小或数量的区别.结论:Tetherin不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增殖.
作者:邓玉雪;李蕊;张驰;代剑平;陈小璇;王革非;李康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对睾丸支持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 43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分别加入环磷酰胺(0、1、2、4、8 μg/mL)和长春新碱(0.00、0.01、0.02、0.04、0.08 μg/mL)行细胞毒染24 h,MTT法检查细胞毒性.选择4 μg/mL环磷酰胺、0.04 μg/mL长春新碱作用支持细胞6、12、24及48 h,结果行RT-PCR分析;选择同样浓度药物作用支持细胞24 h,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培养的细胞中Cx43的表达情况.结果: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染毒细胞后,Cx43 mRNA水平开始随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且随剂量增加Cx43表达强度逐渐减弱(P<0.05).结论: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对睾丸支持细胞有毒性,并随着药物浓度增大毒性增强,且环磷酰胺比长春新碱更明显.
作者:侯高铭;郑俊鸿;周德荣;杨庆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胰蛋白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泌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UVECs,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内皮细胞表达蛋白酶活化受体(PAR)-2.内皮细胞生长添加物和肝素培养体系培养HUVECs,激活剂为胰蛋白酶和丝-亮-异亮-甘-赖-缬(SLIGKV-NH2),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ET-1水平.结果:FITC标记的抗人PAR-2抗体染色细胞的荧光主要存在于细胞周边及突起处,说明HUVECs表达PAR-2.随着胰蛋白酶和SLIGKV-NH2浓度升高(与单纯细胞培养液比,P<0.05),HUⅥCs分泌ET-1的水平也相应升高.两种刺激剂诱导的ET-1水平正相关.α1-抗胰蛋白酶、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和PAR-2抑制肽显著抑制胰蛋白酶或SLIGKV-NH2诱导的ET-1释放.结论:胰蛋白酶很可能通过AR-2促进内皮细胞分泌ET-1.
作者:陈少英;林洁莲;龚文广;牛青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2-氨基-3-苯基丙酰肼对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SSAO)的抑制效应.方法:根据文献合成2-氨基-3-苯基丙酰肼,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鉴定其结构.利用2-氨基-3-苯基丙酰肼对SSAO的抑制曲线,计算其IC50,结合透析实验确定2-氨基-3-苯基丙酰肼对SSAO抑制类型;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氨基-3-苯基丙酰肼在水溶液中的浓度,验证其抑制类型.结果:2-氨基-3-苯基丙酰肼对SSAO的IC50为0.76 μmol/L,透析后原液中2-氨基-3-苯基丙酰肼浓度为0.07 μmol/L,其对SSAO的抑制率为78.0%.结论:2-氨基-3-苯基丙酰肼是SSAO不可逆抑制剂.
作者:林芸;罗红军;罗文鸿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