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5671
  • 国内刊号:45-1366/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广西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2年2期文献
  • 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 MR 弥散加权成像研究

    目的 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24例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 MR 及 MR 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测量淋巴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结合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增生淋巴结的 ADC值分别为(0.796±0.171)×10-3mm2/s 和(1.058±0.23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以 0.854×10-3mm2/s 作为 ADC 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73.91%、86.96%和 80.43%.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罗宁斌;苏丹柯;刘丽东;金观桥;朱旭娜;谢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hK2、Ki-6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 hK2、Ki-67 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40例前列腺癌和 3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 hK2 和 Ki-67 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 hK2、Ki-67 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hK2 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的 Gleason 分级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Ki-67 的阳性表达与 Gleason 分级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hK2 和 Ki-67 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K2、Ki-67 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有可能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作者:于勇;李道源;陆浩源;蒙清贵;白先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宫颈高级别病变与 HPV 感染型别分析

    目的 探讨 HPV 在宫颈高级别病变中的感染率及感染型别.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法分别检测 CIN域~芋 30例和宫颈癌患者 160例 HPV 基因型别,比较 HPV 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CIN域~芋和宫颈癌患者 HPV 感染率均为 90%,且以单型别感染为主,分别为 70.37%(19/27)、81.94%(118/144);在 CIN域~芋中 HPV58 型、52 型感染居多,宫颈癌则以 HPV16 型、18型感染常见;无论宫颈鳞癌还是宫颈腺癌,以 HPV16型检出率高.结论 HPV16型、18型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型,不同病理类型并无 HPV 型别上的差异;宫颈上皮高级别内瘤变则以 HPV58 型、52 型感染为主;对 HPV58 型、52 型感染者应重视随访.

    作者:欧亚梦兰;高琨;李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的模型,进一步探讨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新鲜的幼年型喉乳头状瘤手术标本,制备成约 1mm×1mm×1mm 组织块,植入 BALB/c 裸鼠皮下并观察其成瘤情况,对移植瘤的生长特性、组织形态和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收集 36例手术标本中成功建立 20例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率 56豫,所建立的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组织学特征与人喉乳头状瘤病标本极为相似,证实是喉乳头状瘤.经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结果证实移植瘤内存在 HPV6/11 病毒.结论成功建立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手术标本组织块移植瘤模型.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幼年型喉乳头状瘤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韩琳;唐朝贤;李锦明;吴森勇;谢莹;温文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重组质粒 BFP-cyclin D1的构建及表达对乳腺癌 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构建含人 cyclin D1 基因全长编码区的蓝色真核荧光表达载体 BFP-cyclin D1,并观察 cyclin D1 的表达对MCF-7 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人乳腺癌 MCF-7 细胞总 RNA为模板,经 PCR扩增和酶切后与 pEBFP-N1 质粒连接,得到重组质粒BFP-cyclin D1.转染到人乳腺癌 MCF-7细胞后分为 3 组:实验组转染 BFP-cyclin D1,阴性对照组转染 pEBFP-N1;空白对照组为 MCF-7,以荧光定量 PCR 检测基因表达;MTT 实验检测细胞生长速度;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成功构建了 BFP-cyclin D1,并在人乳腺癌 MCF-7 细胞中呈高表达,荧光定量 PCR 检测示实验组cyclin D1 在转染后 12h 开始增高,48h 达到高峰并持续高表达,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组蓝色荧光表达量的趋势一致;MTT 实验证实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48、72、9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迁移实验表明实验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P<0.01).结论 cyclin D1的高表达促进了人乳腺癌 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可能与其缩短细胞周期、促进DNA合成和复制功能有关.

    作者:李永继;黄怡;阮细玲;廖柳凤;吴琼;黄文涛;徐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单肺通气期间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单肺通气(OLV)肺泡细胞低氧代谢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7例行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LV组)17例,双肺通气组(TLV组)20例.每组患者分别于OLV或 TLV前(T1)、OLV或 TLV后 30 min(T2)、60 min(T3)、90 min(T4)、120 min(T5)、手术结束时(T6)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 VEGF、EPO水平;并分别于 T1、T3、T6 时点行血气分析,监测血红蛋白(HGB)水平.结果 OLV 组 T6 时点PaO2 值明显低于 TLV 组(P约0.05),除 T1、T2 外,OLV 组各时点 VEGF 浓度均高于 TLV 组(P约0.05),OLV 组 T5、T6 时点的血清 EPO浓度明显高于 TLV组(P约0.05).结论 在单肺通气期间 VEGF 和 EPO 因子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参与肺组织损伤及修复过程.

    作者:葛万运;潘灵辉;林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83例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 28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 3DCRT,肿瘤剂量(51.85±6.55)Gy,每次分割剂量(4.55±1.02)Gy,照射次数(10±4)次,每周 3 次,隔日 1 次.结果 原发性肝癌 3DCRT 总有效率(CR+PR)为 47.35%(134/283),1、3、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57.0%、29.0%和 18.0%,性别、CLIP分期、GTV、PVTT 和 Child-Pugh 分级对预后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约0.01),性别、GTV、PVTT 和 Child-Pugh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8、0.007、0.006 和 0.003).结论 性别、GTV、PVTT 和 Child-Pugh 分级是影响原发性肝癌3DCRT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黄尚校;刘敏;梁世雄;吴春华;朱小东;黄启芳;陈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居第 2 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HCC)为主,占 95%以上.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射频消融的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等 3 种,经皮治疗有简单快捷、能真正体现射频微创的优势,是常用的方法.

    作者:陈敏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NF-α 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基因 TNF-α-308、TNF-α-238 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 12 个肝癌高发家族(124例)及与之相对应的 12 个非肿瘤对照家族(12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SNP 芯片技术检测两组中TNF-α-308、TNF-α-238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肝癌高发家族组 TNF-α-308G/A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对照家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 vs 11.6%,字2=5.376,P =0.020);肝癌高发家族组 TNF-α-308A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亦高于对照家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 vs 5.8%,字2=4.877,P=0.024).两组 TNF-α-238 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308 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携带 TNF-α-308A 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肝癌高发家族成员患肝癌的风险;TNF-α-238 基因多态性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无统计学关联.

    作者:王崇科;张春燕;黄天壬;余家华;邓伟;黄琼华;董鑫;胡洪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西人肝细胞癌 β-catenin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

    目的 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 β-catenin 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 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 β-catenin 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β-catenin 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108例 HCC癌组织中仅有 12例发生 β-catenin 基因突变,突变率为 11.1%.108例 HCC癌组织中 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 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 100%.结论 广西地区肝癌中 β-catenin 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 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 β-catenin 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作者:苗志国;齐鲁楠;朱海;彭涛;黎乐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全身 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 2009 年 7 月至2011 年 2 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予体部伽玛刀加中药治疗.采用超级 γ刀(SGS-I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临床靶体积和患者的身体状况与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及调整剂量分布.肿瘤体积 55.9耀2 579.0cm3,等剂量曲线 50%耀60%,周边照射总剂量33耀40Gy,分割处方剂量 3.3耀5.0Gy,重复治疗 8耀12 次,5 次/周.中药治疗采用中药协定 1 号处方和 2 号处方加减,1 号处方(党参、葛根、白术、黄芩等 21 味)用于伽玛刀治疗中和治疗后半月内,以健脾和胃、清热理气为主,辅以化瘀、补肾等;2 号方(党参、葛根、白术、柴胡等 21 味)在伽玛刀治疗后半月开始,至少服用 2耀3 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主,辅以化瘀、抗癌等.对照组予体部伽玛刀治疗,方法同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2耀3 个月行 CT或 MR复查,肿瘤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 95.83%和 94.23%,6 个月和 1 年生存率分别为 75.00%、71.15%和 60.42%、57.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跃0.05).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肝功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 全身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大肝癌临床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轻.联合中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放疗不良反应.

    作者:庞军;陈浩涛;陈燕;郝光远;张明星;凡蓉;杨新忠;李长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家系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M1和 GSTT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壮族人群谷胱甘肽转硫酶 GSTM1 和 GSTT1 的基因多态性在肝癌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以及一级亲属与先证者之间 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 21 个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家系 76例,以及该地区 21 个对照家系 68例,采用多重 PCR 技术和凝胶成像分析方法,对入选者 GSTM1 和 GSTT1基因型进行检测,用 ELISA法检测HBsAg,并将实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淤GSTM1 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 67.1%和 36.8%(P=0.000);GSTT1 基因空白型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之间的频率分别为 40.8%和 19.1%(P=0.005);GSTM1 和 GSTT1 基因同时缺失在肝癌家系组、对照家系组的频率分别为31.6%和 2.9%(P=0.000).于将 GSTM1 及 GSTT1 基因同时表达型为基准计算两基因联合作用的危险度,GSTM1 基因缺失GSTT1 基因表达型、GSTM1 基因表达 GSTT1 基因缺失型、GSTM1 基因及 GSTT1 基因联合缺失型的 OR 值分别为 0.102、0.210和 3.092.盂GSTM1 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 71.4%和 65.5%(P=0.620),GSTT1 基因空白型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 47.6%和 38.2%(P=0.454).GSTM1 和 GSTT1 基因同时缺失在先证者与其直系亲属之间的频率分别为 33.3%和 30.9%(P=0.8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 淤GSTM1 和 GSTT1 基因的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性相关;于GSTM1 和 GSTT1 基因联合缺失与 HCC 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且两基因可能具有协同作用;盂直系亲属与先证者 HCC发生率无差别.

    作者:陈圆圆;丁飞;谢裕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肝癌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与功能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肝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及其功能异同,探讨能否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诱导出功能正常、具有抗肿瘤作用的DC疫苗.方法 取肝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DC前体细胞,应用rhGM-CSF、rhIL-4及肝癌细胞抗原诱导 DC.观察DC生长过程的形态学变化,以流式细胞术检测 DC 表面分子;ELISA 法检测 DC 培养上清中 IL-12 水平;3H-TdR掺入法检测肝癌细胞抗原致敏 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乳酸脱氢酶 4 小时释放法检测肝癌细胞抗原致敏 DC诱导的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CTL)的杀瘤活性.结果 从肝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 DC前体细胞诱导的 DC具有相似的生长过程和细胞形态及功能,其表面分子 HLA-DR、CD1a、CD83、CD80、CD86、ICAM-1 的表达水平、DC培养上清中 IL-12 水平、DC 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所诱生的 CTL 杀瘤活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跃0.05).结论 可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诱导出功能正常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 DC瘤苗,为以 DC 基础的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据.

    作者:罗小玲;谢裕安;梁安民;匡志鹏;吴继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诱导肝癌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观察 GFP 蛋白在诱癌过程中荧光的变化.方法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四氯化碳(CCL4 )/乙醇/ DENA诱导肝癌共 20 周,实验组 50只和对照组10 只均为 GFP转基因小鼠.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的变化;常规 HE 染色动态观察病理组织学;第 4、12、16 周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作冷冻切片观察荧光表达,并以石蜡 HE 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第 20 周时处死小鼠取其肝肿物进行原代培养,观察肿瘤细胞中荧光表达和分布.结果 实验组 GFP转基因小鼠死亡 15 只,死亡率 30%(15/50).对照组 10只小鼠未发生死亡.GFP转基因小鼠在诱癌的第 4、12、16、20 周±次出现肝炎,肝硬化、癌前病变和癌变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诱癌开始前、第 4 周、第 12 周和第 16 周肝脏组织的冷冻切片有 GFP 蛋白的表达,诱癌第 20 周肝肿物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 GFP蛋白表达.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 GFP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动态观察肝癌细胞中 GFP 蛋白的表达.

    作者:孙忠亮;罗殿中;邝晓聪;党裔武;蔡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246例再治疗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复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46例复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行再次切除术,其中复发性肝癌单纯根治性手术切除18例; 复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20例;经皮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62例;146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结果 1、3、5年生存率手术切除组分别为76.3%、39.4%及25.8%;TACE治疗组分别为53.2%、19.6%及9.3%;保守治疗组分别为37.7%、8.0%及1.5%,手术切除组与TACE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约0.05).结论 复发性肝癌二次手术切除治疗仍为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是目前复发性肝癌再治疗的理想治疗模式,对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均有所提高,并降低肝内再次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吴飞翔;王方为;马良;黄盛鑫;黄山;赵荫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肝癌干细胞标志 CD90在化学诱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 检测 CD90 在化学诱导 C57BL/6J小鼠肝癌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组通过化学法诱导 50 只C57BL/6J雄性小鼠肝癌,对照组为50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观察小鼠成瘤情况和生长状态.对每 4周定期处死的小鼠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应用 RT-PCR 和荧光实时定量 PCR(FQ-RT-PCR)、Western 印迹法技术检测 100 只小鼠肝组织及相应阶段正常肝组织 CD90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化学诱癌第 16周时,小鼠肝脏表面开始出现结节样变化,直径约 2mm,呈灰白色,多发性.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细胞排列轻度紊乱,细胞轻度异型增生.第 20 周时肝癌结节直径在 5~25mm 之间,镜下为中、高分化的肝癌细胞;RT-PCR 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 16 周以前 CD90 蛋白不表达.FQ-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D90 mRNA在化学诱癌16周以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诱癌 16 周以后,CD90 表达呈显著性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肝癌干细胞标志物 CD90 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蛋白表达随着诱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认为 CD90 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作者:张珍妮;匡志鹏;杨帆;吴继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大肝癌切除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大肝癌是指肿瘤直径>5cm 的肝癌,而巨大肝癌则是指肿瘤直径>10cm 的肝癌,两者约占临床确诊肝癌患者的75%.以往认为大肝癌和巨大肝癌因病情相对较晚,大多放弃手术治疗,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我们在国内外首先发现并定义了一类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病理与分子病理特征的肝癌亚型,称之为孤立性大肝癌[1,2].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对于这类孤立性大肝癌的外科切除,尽管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但仍可安全实施肝切除,并获得良好的近期与远期效果[3].

    作者:杨连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CCT亚基γ基因在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 AFB1 诱发肝癌过程中 CCT 亚基 γ 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5 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AFB1 组和对照组,AFB1 组以 200滋g/kg 体重腹腔注射 AFB1,第 13 周、第 33 周和第 53 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 73 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 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第 73 周 AFB1 组 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约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 γ 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 73 周 AFB1 组 CCT亚基 γ 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 13 周,而且亦高于第 33周(P约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AFB1 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 CCT 亚基 γ 基因蛋白表达率为 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 CCT 亚基 γ 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约0.05).结论 AFB1 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 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欧超;杨春;苏建家;李瑗;郑海平;唐艳萍;李黄羿;曹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肝癌 H22腹水瘤小鼠腹水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内给药对 H22 小鼠腹水瘤生长及腹水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 110 只昆明小鼠腹腔内接种 H22 细胞(2×106细胞/只),建立小鼠腹水瘤模型,接种后随机分为 5 组:模型对照组(0.9% NS);低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4mg/kg);中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8mg/kg);高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12mg/kg);阳性对照组(顺铂0.6mg/kg).接种 24h 后连续 10d 给予各药物腹腔内注射,停药 24h 后处死各组小鼠,测量腹水量并取腹水行相关检测;解剖小鼠,观察腹腔脏器及肺脏的转移情况;通过 Evan 蓝的吸光度值反映小鼠的腹膜渗透性;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血管内皮抑制素组可显著抑制荷 H22腹水瘤小鼠腹水的生成,并减少腹腔内及肺脏转移,延长生存时间.结论 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内用药治疗荷 H22 腹水瘤小鼠腹水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曹倩倩;谢伟敏;唐静;吴洁;陆永奎;周文献;王洪学;义维丽;郑泽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西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 B1双暴露人肝细胞癌中 PTENmRNA 表达及突变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 B1 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 PTEN 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 mRNA 的表达水平.方法 108例 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 4 个亚组:A 组:HBV(垣)/AFB1-DNA(+),共 48例;B 组:HBV(+)/AFB1-DNA(-),共 27例;C 组:HBV(-)/AFB1-DNA(+),共 19例;D组:HBV(-)/AFB1-DNA(-),共 14例.采用 PCR 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 108例肝癌组织中 PTEN 基因第 4、5、8 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 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 淤PTEN基因第 4、5、8 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 外显子与第 4 内含子交界处有 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 56.4%.于PTEN 缺失率在 A、B、C、D 组中分别为 60.4%、62.9%、47.3%和 46.6%,其差异在 4 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 跃0.05).盂PTEN mRNA 在 4 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 组:0.54±0.13;B 组:0.59±0.16;C 组:0.97±0.16;D 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 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D=0.011).结论 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 B1 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 mRNA 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 HBV感染有关.AFB1 对 PTEN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作者:朱海;齐鲁楠;苗志国;彭涛;黎乐群;马良;游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25I 粒子联合5-FU 对 H22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组织间植入 125I粒子与 5-FU对 H22 肝癌细胞生长及病理变化.方法 40 只昆明小鼠皮下移植 H22 肝癌细胞建瘤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 组,每组10 只.A组为125I粒子联合 5-FU组;B组为 125I粒子组;C组为 5-FU 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连续观察 28d 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观察 28d后,各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 A 组(1.38±0.11)cm3、B 组(2.11±0.19)cm3、C 组(2.79±0.23)cm3、D 组(4.34±0.29)cm3,各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 个治疗组间荷瘤小鼠的体积抑瘤率分别为68.21%、51.38%和 35.71%.镜下观察 B、C两组分别可见散落的坏死癌细胞,周围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A组以癌细胞坏死为特征;电镜下 B、C两组的肝癌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浓缩或碎裂,染色质密集,有多个细胞质突起,出现染色质溶解消失,凋亡小体形成,其间有较多凋亡的癌细胞,并有多个凋亡细胞聚集;而 125I 联合 5-FU 组以坏死或不完全坏死的癌细胞为主,其间也有凋亡的癌细胞.结论 肿瘤组织间植入 125I粒子可促进 H22 肝癌细胞凋亡,125I粒子联合 5-FU组织间化疗可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疗效确切,为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黄白沙;杨伟萍;韦长元;覃庆洪;李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内皮生长因子 G61A 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Meta 分析

    肝细胞恶变和肿瘤进展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基因改变和分子信号通路调节等.其中,内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异常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显示,EGF 基因 61A/G 位点的功能多态性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相关.然而,关于 EGF 61A/G基因多态性与 HCC易感性关系的各个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结果不尽相同.本文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相关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人类 EGF 61A/G 基因多态性与 HCC 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钟鉴宏;游雪梅;龚文峰;Liang Ma;Yu Zhang;Qin-Guo Mo;Liu-Cheng Wu;Jun Xiao;Le-Qun Li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期间营养状况,探讨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13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 14 天、第 28 天、第 42 天、第 56 天、治疗后 3、6 个月进行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评价,并分析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持续到治疗结束后6 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止痛药物、情绪功能、疲劳、腹泻、口干、唾液黏稠、食欲丧失和失眠等因素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P<0.01).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治疗期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与生活质量中的多个维度密切相关.

    作者:韦夏;陈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479例肝细胞癌先证者家族聚集性分析

    目的 通过肝细胞癌(HCC)先证者一级亲属发病调查情况,探讨 HCC病例分布的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 2004耀2008 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HCC 先证者家系中一级亲属 HCC 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回顾性采用Poisson(泊松)分布模型拟合,并用频数分布拟合优度的字2检验进行验证.对有家族史的HCC分布用二项分布(p+q)n模型拟合.HCC分离比采用 Li-Mantel-Gart法估算.结果 HCC先证者 479例,占住院人数16.91%(479/2 832).该家族中实际病例数分布超越了二项分布的概率范围(P =0.028).HCC的分离比为0.04,分离比方差为0.000 015 09,标准误为 0.003 885,95豫可信限区间:0.033 784耀0.046 216.结论 HCC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主要集中在一级亲属,HCC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HCC先证者家系是HC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林书瀚;肖军;黎乐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