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4-5671
  • 国内刊号:45-1366/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广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广西
  • 全年订价:23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2年3期文献
  • 131I-EGF显像对肺癌荷瘤裸鼠化疗疗效的评价

    目的 探讨131I-EGF动态显像技术对肺癌荷瘤裸鼠化疗疗效的评价.方法 将肺癌细胞株A549种植到BALB/cA-nu 裸鼠体内,待移植瘤长至直径0.8~1.2cm时,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实验组(紫杉醇组、顺铂组和联合化疗组).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紫杉醇组腹腔注射紫杉醇5mg/kg;顺铂组腹腔注射顺铂4mg/kg;联合化疗组腹腔注射紫杉醇5mg/kg和顺铂4mg/kg.裸鼠化疗后分别于即刻和第7、14、21及28天注射131I-EGF 0.5h后开始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计算肿瘤/健侧对应部位放射性(T/NT)比值,并测量肿瘤体积.第28天完成显像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血液及肿瘤/肌肉放射性比值,计算抑瘤率和131I-EGF的生物学分布.结果 肿瘤组织吸收131I-EGF较多,肿瘤/肌肉放射性比值对照组为5.65,高于联合化疗组(1.55,t=9.829,P<0.01)、紫杉醇组(1.14,t=12.636,P<0.01)和顺铂组(0.99,t=12.313.P<0.01).肿瘤/血液放射性比值对照组为3.15,高于联合化疗组(0.76,t=3.384,P<0.05)、紫杉醇组(1.22,t=2.826,P<0.05)和顺铂组(1.22,t=2.713,P<0.05).131I-EGF可使肿瘤组织清晰显像,联合化疗组肿瘤体积401.9mm3,与对照组(1134.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3,P<0.01);紫杉醇组肿瘤体积634.73mm3(t=7.140,P<0.01),顺铂组肿瘤体积700.7mm3(t=6.820,P<0.01),这2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化疗组与对照组间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1.251,P<0.01).结论 化疗效果好的肿瘤,131I-EGF显像示肿瘤体积较小,瘤体内放射性分布较少;而化疗效果差的肿瘤体积逐渐增大,瘤体内放射性分布较多.131I-EGF显像可用于指导荷瘤裸鼠的化疗.

    作者:刘忠;王速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ERCC1、RRM1基因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ERCC1、RRM1基因蛋白表达对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RRM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生存分析曲线分析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ERCC1、RRM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TNM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中,Ⅰa期ERCC1、RRM1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较好,提示两种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在Ⅰa期患者中是一种保护因素.在Ⅰb~Ⅲa期患者中ERCC1表达阴性组可以从含铂化疗方案中获益,可获得生存优势;RRM1表达阴性组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敏感,可获得较长的生存优势.在Ⅰ~Ⅲa期患者中ERCC1与RRM1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及RRM1蛋白表达可以预测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使患者从个体化治疗中获益.

    作者:刘斌;刘德森;潘泓;罗元;吴平尚;陈杰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RASSF1A与Elf-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探讨RASSF1A和Elf-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构建含有72例非小细胞肺癌及1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的组织芯片,以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 TM-900(PV-9000)法检测RASSF1A和Elf-1在NSCLC与正常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 RASSF1A 和Elf-1在肺癌组织中均呈异质性表达.RASSF1 A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7.22%(34/72),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100%(10/10),两组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SSF1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4.379,P=0.036);RASSF1A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79,P=0.000).Elf-1在NSCLC及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1%(53/72)及20.00%(2/10),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表达强度与NSCLC的分化程度有关(χ2=7.116,P=0.028);有淋巴结转移组Elf-1的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5.304,P=0.021);Elf-1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分期间亦有差异(χ2=6.791,P=0.034).NSCLC组织中RASSF1A和Elf-1蛋白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433,P=0.000).结论 在NSCLC组织中RASSF1A表达下调和Elf-1过度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RASSF1A及Elf-1基因表达的检测有望作为NSCLC早期诊断、评估其侵袭性及转移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孔丽君;胡金霞;张菡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LUNX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实验组)及34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LUNX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实验组NSCLC患者外周血中LUNX mRNA 阳性表达率为58.93%,而对照组无表达(P<0.05).②NSCLC患者外周血LUNX 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 外周血LUNX mRNA的检测可作为评价NSCLC发生、发展潜在指标,对判断病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廖绪强;刘涛;梁祥森;冼磊;陈铭伍;郭建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MRI在卵巢良、恶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在卵巢良、恶性肿瘤定性诊断中,常规MRI、DCE-MRI及DWI各有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常规MRI成像对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动态增强MRI对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作用,DWI序列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刘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TACE治疗的新进展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的方法,目前已应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及其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术后复发的治疗及联合射频消融和分子靶向治疗等,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漫彦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SPIO标记干细胞移植后MR活体示踪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有效修复损伤的组织.大量研究证实,以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MR对比剂(SPIO)结合干细胞为基础的MR分子成像技术能活体示踪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迁徙及分化,这些研究结果为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文就SPIO标记干细胞移植后MR活体示踪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巩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ITIH4基因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的构建

    目的 构建ITIH4基因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方法 选取干扰效果佳的siRNA片段,设计shRNA结构,退火反应形成双链后采用T4DNA连结酶与线性化慢病毒载体Psico连接,转化大肠杆菌后提取质粒,并经质粒DNA测序和PCR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是否成功,转染293T细胞并测定培养上液的病毒滴度.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Psico/ITIH4测序结果与设计的shRNA序列完全一致,转染293T细胞后,其病毒滴度为9.5x103IU/mL.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ITIH4基因的重组慢病毒系统,为今后深入研究ITIH4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敏;王琪;张玮;李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肺癌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本院收治的386例肺癌患者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6例肺癌患者中有62例发生呼吸道真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06%,其中,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43株,占69.35%,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10株,占16.13%.肺癌患者真菌感染与年龄、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激素、化疗、放疗和侵人性操作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减少各种危险因素,重视肺癌患者早期感染病原学监测,可减少肺癌患者呼吸道的真菌感染.

    作者:韦仕喻;黄翠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癌多次复发的诊治经验(附1例报告)

    目的 分析1例巨块型肝癌切除术后4次复发的诊治资料,探讨其术后复发的原因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例典型肝癌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历次手术前AFP水平、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生存期等.结果 患者首次巨块型肝癌破裂大出血被成功切除,分别于术后24、41、49、57月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目前已随访92个月无复发.结论 肝癌复发的原因可能包括肿瘤切除不彻底、种植和多中心起源等;肝复发癌再次手术后仍可以获得长期生存.

    作者:林志强;王在国;胡夏荣;郑惊雷;俞武生;王明;何润沛;叶振伟;黄志天;陈刘镇;赖国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胸骨后甲状腺肿外科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胸骨后甲状腺肿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提高对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手术资料,均在超声刀配合下采用胸骨上1cm低位领形切口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全程.结果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例并发短暂的低钙血症,经补钙处理后缓解;4例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给予左旋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结论 颈部低位领形切口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可行的,显露喉返神经全程有助于减少喉返神经损伤,术中使用超声刀安全、有效.

    作者:何春;谢敏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36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体会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均用单孑L法LC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40min,平均53.4min,出血量10~150ml,平均42.7ml.无胆漏、出血、脐疝和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24h进流质饮食,住院1~3d,术后随访1个月并复查,脐部瘢痕不明显.结论 经脐单孔LC安全、可行,术后腹壁创伤小,瘢痕不明显,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冼健元;莫宗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日本东京都癌研有明病院护理研修见闻

    介绍日本东京都癌研有明病院护理研修见闻,包括医院概况、护理工作整体印象和肿瘤专科护理特色等.

    作者:王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颈段气管袖状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结 16例颈段气管袖状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进行体位、呼吸、咳嗽、咳痰等锻炼;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和相关知识的宣教.本组患者喉功能均得以保留,发声正常,吻合口生长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刘红;张立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以本科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肝胆外科是普通外科中具有挑战性的学科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临床医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肝胆外科教学中,通过互动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现代医学教育认证的目标.

    作者:叶新平;彭涛;覃晓;郭雅;肖开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浅论主体间性理论在肿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主体问性理论在肿瘤临床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提出在肿瘤临床教学中教师、学生、患者三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三方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活力,改善医患关系,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良;向邦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应用型肿瘤学专业人才

    总结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年来培养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的本科生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初步探讨现代应用型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者:杨伟萍;黄娜;韦长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肿瘤影像学教学实习中的应用

    介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优点,阐述其在肿瘤影像学教学实习中实行的重要意义,探讨其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作者:刘丽东;苏丹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EPHX1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编码基因EPHX1多态性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数据库中的文献,获取有关EPHX1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Statal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EPHX1 337 T>C多态位点的共8个研究,累计病例584例,对照98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C VS T)的OR值为1.47(95%CI=1.26~1.72,P<0.001);纯合子比较模型(CC VS TT)的OR值为1.88(95%CI=1.40~2.52,P<0.001);隐性模型(CC VS CT/TT)的OR值为1.73(95%CI=1.36~2.21,P<0.001).EPHX1 416A>G多态位点共6项研究,累计病例432例,对照699例.等位基因比较模型(G VS A)的OR值为0.75(95%CI=0.59~0.95,P=0.018).结论 EPHX1 337T>C多态位点CC基因型与HCC易感性升高有关;416A>G多态位点等位基因G可能降低HCC易感性,为保护基因型.

    作者:马良;黄盛鑫;李健;黄山;赵荫农;黎乐群;吴飞翔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食管癌结合锥形束CT图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索利用食管癌患者首周放射治疗时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建立个体化计划靶区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行根治三维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0例,获取每位患者治疗首周前5次及后续每周治疗前CBCT验证图像,将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与治疗前的定位CT图像配准融合.然后在每个CBCT图像上按患者治疗前靶区勾画原则,再次勾画临床靶区(clinic tumor volume CTV),并根据首周治疗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外扩生成计划靶区(planning tumor volume,PTV).将首周5个CBCT上勾画的PTV轮廓映射到定位CT上合并生成PTV1,以此法生成后续2~6周的PTV2.按照初始计划(Plan A)的参数设置,保持靶区处方剂量及各危及器官的限量要求不变,以PTV1为靶区,制定一个新的放射治疗计划,即患者个体化的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Plan B).用新计划(Plan B)的95%等剂量线评估PTV2覆盖度,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Plan A与Plan B中肺、心脏和脊髓的受照射剂量.结果 PTV1体积比PTV体积小(P<0.05);Plan B中处方剂量95%等剂量线的覆盖率分别为:PTV1=(98.9±2.0)%和PTV2=(99.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an B的危及器官所受剂量均小于Plan A:肺V20(25.1%VS 26.9%)、平均剂量(14.0Gy VS 15.1Gy),心脏的平均剂量(16.7Gy VS 19.7Gy)和脊髓大剂量(42Gy VS 43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患者治疗首周CBCT图像资料反馈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修改后的计划可在后续治疗中开展,并能进一步减少靶区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潜在提高靶区剂量.

    作者:付庆国;王磊黎;梁世雄;赵伟;吴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临床经验的局部晚期鼻咽癌互补分野加量照射的改进方案

    目的 探讨颅底、后颅窝和茎突后区广泛C形侵犯局部晚期鼻咽癌互补分野同期加量照射(SF-SBI)分割剂量的合理设置、设野的优化和应用时机.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局部晚期NPC 患者6例,分别采用分割剂量为2.3~2.7Gy/次的不同SF-SBI方案,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加量照射肿瘤靶区(BTV)、原发肿瘤计划靶体积(PTVnx)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特点差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全组BTV的平均剂量(Dmean)为73.8~76.2Gy,95%处方剂量所包含的靶体积百分数(V95%)为95.8%~99.9%.PTVnx的Dmean为70.3~75.9Gy,V95%为96.0%~99.9%.靶区中不存在大于80Gy的体积.PTV1和PTV2的V95%分别为98.8%~99.9%和98.9%~99.9%.脑干的50、60Gy所包含的体积百分数(V50、V60)和33%体积所受照射的大剂量(D33)分别为13.2%-46.3%、2.6%~12.8%和23.8~53.9Gvy.同侧颞叶的Dmean、D33和V60分别为23.8~32.2Gy、26.4~39.2Gy和19.5%~25.7%.患者A、B、C 同侧颞叶的百分体积分别为9.5%、32.2%和28.7%.同侧颞颌关节的Dmean和D50分别为69.1~76.2Gy和62.2~69.8Gy.随访时间3.5~7年.除患者A为部分缓解(PR)外,其余患者均在放疗中或放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局部进展或复发.无1例患者出现脑干放射损伤.采用较大分割剂量(2.4~2.7Gy/次)的患者分别出现了放射性脑病、后组脑神经损伤和严重的张口困难.结论 从放疗开始即对BTV和大部分GTV采用2.3Gy/次分割剂量进行照射改进的SF-SBI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以及根据肿瘤实际退缩情况个体化缩小后程放疗射野的优化理论,为局部晚期NPC实施个体化放疗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作者:黄晓波;张卫东;胡丹;康德华;何智纯;夏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鼻咽癌综合治疗策略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区主要位于南方,其中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为高发的地区,广东省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男性为30/10万和女性13/10万[1],香港地区1993年至1997年新发病例为5 835例,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达男性26.1/10万和女性10.1/10万[2].放疗是鼻咽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病例采用单纯放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5年生存率达90%以上.然而,由于鼻咽解剖部位的隐蔽性及鼻咽癌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属中晚期,Ⅲ、Ⅳ期患者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25%~50%.

    作者:曾雷;卢泰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放射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肿瘤血管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与放射联合应用治疗的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初步验证了放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行性和疗效.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媛媛;彭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鼻咽癌放射治疗IMRT与Arc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 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IMRT与Rapid Arc调强放疗计划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0例鼻咽癌CT增强扫描模拟定位后勾画CTV,按统一标准外扩PTV;实施均分9野IMRT计划和单弧、双弧、3弧Arc调强计划;以PTV处方剂量70Gy,分析各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限剂量,进行剂量学对比研究并比较治疗时间的长短.结果 IMRT调强计划适形指数及不均匀指数明显优于单弧,与双弧和 3 弧没有明显区别;各计划之间危及器官受量均低于参考受限剂量;照射体积(irradiation volume,IV)未见明显区别;机器跳数(monitor unit,MU),Arc调强计划明显低于IMRT 调强计划;治疗时间上Arc调强计划更短.结论 目前虽IMRT计划更符合鼻咽癌的治疗剂量要求,但Arc计划在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时的机器跳数上有明显优势.

    作者:邱大;谭兵;万跃;王颖;靳富;吴永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蛋白芯片筛选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 探讨筛选鼻咽低分化鳞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及CM10型弱阳离子交换芯片对61例初治的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和72名健康人血清标本进行蛋白质指纹图谱测定,其中80例用于建模(40例鼻咽癌,40名健康人),53例用于肓法检测(21例鼻咽癌,32名健康人),用Biomarker Wizard 3.01及Biomarker Pattern 5.01分析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用建立的区分鼻咽低分化鳞癌与健康人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进行盲法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81.0%和90.6%.其中Ⅰ、Ⅱ期鼻咽低分化鳞癌检出的准确性为73.7%,Ⅲ、Ⅳ期鼻咽低分化鳞癌检出的准确性为81.0%.结论 用SELDI-TOF-MS技术与生物信息分析法筛选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定性诊断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李龄;朱小东;苏芳;王曲颂;王琪;李力;张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69例局部复发鼻咽癌调强放疗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局部复发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69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均行调强放疗,再程放疗pGTV总剂量为49.5~77.4Gy(中位剂量为66Gy),每次分割剂量1.86~2.5Gy(中位2.1Gy).48例接受1~6个周期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截止末次随访日期,死亡24例(34.8%).1、2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2.9%、81.8%、81.8%和88.8%、65.5%、6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程放疗方式(P=0.004)和再程放疗总剂量(P=0.011)与生存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局部复发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有首程放疗方式(P=0.004)和再程放疗总剂量(P=0.004).放疗期间的急性毒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IMRT是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首程放疗方式和再程放疗总剂量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吴婷婷;马礼钦;邱素芳;张瑜;潘建基;杨凌;林少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鼻咽癌现代化整合治疗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发生于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发病率随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变化较大,一般而言,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每年每10万人口中鼻咽癌发病率小于1例,不过,中国南方沿海某些地区每年每10万人口罹患鼻咽癌可高达25~50例,发病率高的是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约为3:1.好发年龄在40~50岁之壮年期.目前普遍认为其致病因素与遗传因素、生活与环境因素以及EB病毒感染有关.

    作者:梁云;白立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精英专介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肝硬化Child-Pugh A级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分割3DCRT后放射性肝病发生的剂量因素的预测

    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是一种很常见的肿瘤,然而大多数PLC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在PLC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20年,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的应用,PLC治疗的疗效显著提高,2年生存率可达33%~41%,已逐渐成为不能手术的中晚期PLC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訾滢洁;梁世雄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