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卡托普利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使用过程中出现刺激性干咳的副作用,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对59例服用卡托普利的病人观察出现咳嗽的时间及程度.结果 轻度咳嗽9例,发生率15%;重度咳嗽16例,发生率27%;咳嗽发生时间为服药后24小时至半年,停药后咳嗽自然消失.结论 卡托普利引起咳嗽的发生较普遍,只要认识到有此副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咳嗽及时停药即可好转.
作者:王凤新;刘国宁;刘小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从心电图异常改变的角度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方法 通过对319例高血压患者普查心电图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发现总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45.77%,异常心电图以T波改变和ST-T段改变、心肌缺血、左室肥厚伴劳损、心律失常为多见,男女患者异常心电图检出率无显著差别,异常心电图检出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 心电图检查是高血压患者筛查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临床诊断、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罗碧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第三代IUD(吉妮)在育龄妇女避孕过程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对以往使用第一、二代IUD失败者176例采用第三代IUD(吉妮)避孕进行疗效观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终止2例,无自然脱落、带器妊娠以及宫外孕发生.结论 吉妮环适用于安置第一代、第二代IUD的失败者.
作者:王莲红;李娟;赵春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作为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效果,为群体肿瘤普查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简单、快速的检测手段.方法 对210例恶性肿瘤、39例良性肿瘤和144例炎症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同时与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7种标志物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良性肿瘤组无1例阳性;恶性肿瘤组阳性率81.9%;炎症疾病组阳性率15.9%,但跟踪检测多数在一周后转阴;TSGF测定的阳性率高于其它7种肿瘤标志物.结论 TSGF可作为首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健康普查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绍春;江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进一步认识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死亡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以降低其死亡率.方法 通过对54例DCM死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病死因居首位的为顽固性心衰25例,占46.3%;居第二位的是猝死19例,占35%;其后依次为心源性休克6例,占11.1%,栓塞4例,占7.5%.结论 DCM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心功能衰竭,因此,改善心功能是降低DCM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罗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健康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健康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健康各方面(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的价值进行评价的稳定的内部标准和主观看法.健康价值观及其对它的测评研究有着不断完善和进取的发展过程,其结构也有着不同的划分.健康价值观受父母教养方式、文化环境、社会科技的进步、受教育程度及重大生活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对健康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晨鹰;张进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高校高血压的人群患病率、高血压脂代谢异常与发生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自1989年以来记录的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情况及历年全院健康体检记录的血脂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高血压的患病率由1991年的10.74%升至2003年的14.68%(P<0.05);≥60岁人群的患病率由1991年的28.58%升至2003年的40.14%(P<0.05),且各年份≥60岁人群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全院教职工总的患病率(P<0.01),≥60岁的高血压患者占病人总数的比例由1991年的57.58%升至2003年的73.50%(P<0.05);糖尿病患者51.36%同时有高血压;高血压伴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者为18.56%.结论 高校教职工特别是≥6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血压并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可能原因为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调脂治疗并预防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韦微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调查复旦大学近17年来教职工恶性肿瘤145例死亡资料,统计分析各种恶性肿瘤死因构成及时间趋势.结果 恶性肿瘤死亡位于全死因之首,年平均死亡率有随时段呈上升趋势(x2=5.65,P<0.05),恶性肿瘤死因前四位依次为:①肝癌,占22.07%;②肺癌,占20.69%;③胃癌,占12.41%;④肠癌,占11.72%.结论 恶性肿瘤是高校教职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肝癌位于之首,加强肝癌危险因素的干预仍是目前高校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
作者:白莲萍;吴华南;孙慧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对云南省学校健康教育作8年期的效果评价.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云南省4189名大学生和4868名中小学生作健康需求评估,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社区动员、健康促进规划及制度建立、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竞赛、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督导检查、过程评价等健康促进.8年后随机抽取其中1190名大学生,1806名中小学生作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常见病比较.结果 1.尝试吸香烟和海洛因的大学生从55.60%和1.58%降至41.60%和0.34%,但醉酒率上升了9.33%.2.有性经历和保护性性行为的从干预前的3.08%和2.70%上升到6.97%和5.71%;能全面准确回答AIDS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从68.99%和58.70%上升至80.34%和70.08%.3.喜爱体育、规律运动的大学生较干预前增加了24.13%和5.91%.4.中小学生蛔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显著下降,龋齿填充率明显提高.结论 8年的健康促进初见成效,学生健康KAP及保护性性行为有明显提高;常见病及物质滥用得到有效控制,但其健康及KAP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健康的公共政策及支持性环境、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应成为下一轮健康促进的重点.
作者:张河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问题的知晓情况和态度,探索适合大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某大学2004年新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新生对AIDS一般知识已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存在着对AIDS预防知识掌握不全面,甚至误解;对AIDS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对艾滋病人明显的歧视态度等问题.结论 应该继续加强在大学开展AIDS健康教育,以达到大学生预防AIDS的终目的.
作者:李桦;王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为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亚健康调查.结果 调查学生中89.6%具有1种以上亚健康状态,具有6种以上亚健康状态者占16.3%.结论 说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亚健康状态,在高校中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有效干预,减少亚健康状况.
作者:徐秋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运动性非外伤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常规的预防和处理办法.方法 结合个例对运动性非外伤性疾病逐一进行分析.结果 运动性非外伤性疾病主要有运动性晕厥、哮喘、血尿、胃肠痉挛、低血糖、荨麻疹、中署、猝死等.结论 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止该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康永红;何荣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大学生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被试来自4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N=483).基于对心理治疗文献的分析和思考,以及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和前人研究结果的推论,我们假设,个体的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可能是这样一种关系:某些价值目标有益于心理健康(如友谊和真爱价值目标、刺激和享乐价值目标),看重这些价值目标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会高一些,而另一些价值目标则损害个体心理健康(如名望和权力价值目标),看重这些价值目标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会低一些.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价值目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非直接的关系,价值目标时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受到学生个体看重的价值目标和其专业的价值目标是否一致的影响,对这一假设机制,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文萍;李红;朱伟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国内外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研究,探讨大学生身体意象障碍及其影响因素.身体意象障碍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知觉、认知失调,以及由此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失调.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心理因素如人格类型、认知方式,社会因素如家庭、文化背景、大众传媒及同伴交往等的影响.并分析了大学生身体意象障碍的研究局限,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陈红;高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中老年心血管病干预的模式中老年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干预措施包括:①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 Style Changes,TLSC);②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④β阻断剂;⑤抗栓防栓(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
作者:张龙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转变,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而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病,也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校是人才云集的地方,创建世界一流院校,培养一流学生一直是教师们奋斗的宗旨.所以广大教职工长期处于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激烈的竞争中.长期睡眠不足,长期的心理压力,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高校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作者:王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高校中老年知识分子当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992例副教授和处级以上教职工的体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老年总的患病率为72.78%,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排在前6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结论 50岁以上年龄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营养代谢性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较1985年全国大中城市调查情况有上升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防治的重点.
作者:丁国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新年的钟声还在耳畔索绕,空气中还弥漫中浓浓的新春欢乐的气息,而此时东方的晨曦已揭开了夜幕神秘的面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4年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2004年11月出版发行了第一期,得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特别是保健医学界同仁的认可和厚爱.新春伊始,在该刊物第2卷即将发行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长大了一岁.对此,我们谨代表编委会,向全国所有读者、作者以及多年来关心与支持《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
作者:《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会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