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血浆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变化.方法: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使用抗氧化型卵磷脂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人载脂蛋白B抗体(ApoB Ab).结果:Ox-LDL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由17.1±1.58上升到24.0±1.96,P<0.0001,而在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则由14.3±0.95上升到19.0±1.09,P<0.0001.结论:ACS及SAP病人在PTCA后血浆中Ox-LDL浓度迅速明显升高.
作者:余文辉;翁少涛;李冬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po)A1、B及其比值,比较这些项目在两组间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冠心病患者83人和健康人60人(年龄25~65岁),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这两组的TG、TC、HDL-C、apo-A1、apo-B.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所得结果,并做比较分析.发现冠心病组的TG、TC、apo-B都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5或P<0.01),而HDL-C、apo-Al/apo-B明显低于健康人组,且在各项目对冠心病的预测值有效率中,apo-A1/apo-B的有效率高(88.8%).结论:apo-A1/apo-B对于临床上预防和诊断冠心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彦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本文通过对血球仪的评价,观察、了解,掌握BT-2100全自动血球仪的准确度、精密度、污染率等.方法:以两种定值质控血液,自备高、中、低值血液,正常人血液以及随机20人份病人血液等,分别进行测定统计.结果:各项(除PLT外)s值在1.6以内,CV值及总CV值在1.8%以内,携带污染率小于1%,白细胞计数同手工比较,P>0.05.结论:BT-2100血球仪的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较好,携带污染率低,同手工检测可比性较好.
作者:陈宜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作用的研究.方法:采用发酵方法从吸湿链霉菌A-125中提取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点样于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分为100μg、200μg、400μg及对照组,置37℃CO2培养箱中,48h后观察结果.结果: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在270nm紫外有大吸收,它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显示:低剂量100pg组使肿瘤血管生长略有抑制,中剂量200μg组肿瘤血管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高剂量400μg组肿瘤血管出现坏死.结论: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能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的肿瘤血管生长,并随剂量增加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而增强,直至肿瘤血管坏死.且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故吸湿链霉菌A-125发酵提取物将是很好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
作者:张晶;张国琪;何中秋;李英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对不同原理的生化分析仪,测定急诊生化常规项目的结果进行比对校准和质控.方法:用同一新鲜混合血浆在三台仪器上分别测定各项目的精密度.30份新鲜血浆标本用3种方法对各项目进行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常规检测方法为标准进行校准,观察同一质控血清3种方法间的基质效应.结果:不同仪器各项目精密度均较好(CV:0.29%~4.43%).不同仪器间测定结果K、C1、TCO2、Glu、Urea无显著性差异(r>0.975,P>0.05);Na、Cr结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Na、Cr校准后,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r>0.975,P>0.05).同一质控血清不同方法间基质效应较小.结论:同一实验不同方法间定期比对、校准,是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好和准确性高的保证,校准后3种方法做室内质控时可使用同一质控血清、同一靶值.
作者:林莉;庄俊华;林莲英;万士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蛋白质组计划已经启动,基因序列数据及蛋白质序列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然而,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及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就成了全世界生命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课题.生物芯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生物芯片不仅在高通量基因测序、基因表达研究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在后基因组时代研究蛋白质功能及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必将在临床基因诊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生物芯片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继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自动测序技术、PCR技术后的又一次革命性技术突破.
作者:府伟灵;黄君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简要介绍了IL-2、IL-2R及sIL-2R水平监测在肾移植术后的意义以及抗IL-2R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它们在肾脏移植排异反应的预测、诊断、鉴别及防治中的作用.
作者:仲明远;辛华雯;吴笑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在造血调控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GM-CSF基因表达受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5′-非转录区顺式调控成分在转录水平调控GM-CSF的表达;3′-非翻译区有AU丰富序列,与mRNA稳定性有关,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其表达.多种刺激因素和细胞因子通过系列正、负调控元件和多种转录因子影响GM-CSF表达.
作者:陈笛;王莎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葡萄糖测定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由于全血样本中红细胞进行糖酵解代谢,使测定结果偏低导致误差.本文对近年来开发的一些抵抗糖酵解方法的机制及其优缺点进行评述,并认为甘油醛是目前血葡萄糖测定的有效保护剂.
作者:杨彬;王金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肝脂酶主要在肝细胞中合成,能水解各种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和磷脂,血浆中肝脂酶活性增高,可使小而致密LDL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水平增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肝细胞膜上的肝脂酶作为配体能与多种脂蛋白结合,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影响肝脂酶合成、活性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肝脂酶基因变异.
作者:张晓刚;陈运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分子生物学芯片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拟对蛋白芯片的基本原理、技术研究的概况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陈玮莹;温博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核酸扩增技术在病原体诊断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生物物理学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核酸扩增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就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傅占江;刘晓达;王全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物芯片技术为病原微生物检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现在,国内外利用生物芯片进行病原体检测研究的报道已不少,主要集中在病毒和细菌两个方面,如HIV、HCV、HCMV、分枝杆菌等.生物芯片在病原体检测中虽已发挥了一定的潜力,但有些方面仍需改进,不过,总的来说,生物芯片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很广阔.
作者:李慧卿;韩金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基因芯片是通过把巨大数量的核酸固定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基板上而构成,利用核酸分子的杂交特性,通过芯片的制备,待测样品的准备,样品与芯片杂交以及杂交图谱的检测和读出四个基本步骤便可获得待测样品的巨大数量的生物信息.目前基因芯片已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本文就基因芯片技术近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介绍.
作者:孙强明;栗秀芳;戴长柏;徐维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方兴未艾,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又成为生命科学新的研究热点.作为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一项集分子生物学、电子学、信息学为一身的生物高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已日益成熟和完善,且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就生物芯片在突变及多态性检测、基因表态及调控研究、比较基因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刘翠华;马文丽;李凌;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基因检测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十年中,该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的许多遗传缺陷可通过基因检测得到确认.然而,基因检测还存在着诸多技术上的难题,特别是对不应性突变的检测上,基因突变的检出率相当低,使基因检测的可信度受到怀疑,因此,对顺应性突变和不应性突变的检测,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探索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技术.
作者:刘换新;丁彦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有关基因突变的检测技术,除DNA测序外,检测未知点突变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基于野生型与突变型核酸在电泳中泳动速度上的差别;另一类则为切割杂合体的方法.本文将对其可操作性和质量评估作一综述.
作者:张晓莉;府伟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现代医学正逐渐从经验医学中蜕变,新的实验手段的出现必将推动医学科研和临床应用飞速的发展.20世纪的后几年,一项生物实验室技术的出现引起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它就是--基因芯片技术.本文以介绍目前较成熟的基因芯片技术为例,探讨生物芯片在检验医学中的使用.
作者:冷彦宁;康格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即将完成,基因芯片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价值.基因芯片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合成和合成点样技术,各类技术各有自身的优势,在基因芯片的发展史上均起着自身的独特作用.目前,基因芯片已有初步成形的产品问世,已广泛地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基因突变与多态性分析、基因组文库作图、疾病的诊断与预测、药物筛选,以及司法与刑侦、环境与食品卫生监督等.
作者:府伟灵;黄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核基质蛋白参与染色质构成、DNA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翻译等一系列重要事件;核基质蛋白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和肿瘤相关性.本文主要就核基质蛋白在肿瘤学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熊术道;李景荣;温博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尽管膀胱镜术和尿脱落细胞学是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但它们或具侵入性,或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监测复发和判断预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就几种膀胱癌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岳培彬;杨树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CD138(Syndecan-1)是跨膜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家族的成员,通过其硫酸乙酰肝素链共价结合多种胞外配体.CD138是一种细胞粘附分子,具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基质及细胞-细胞粘附等多种功能,其表达受高度调节并具细胞类型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CD138在某些肿瘤细胞的表达明显缺失,导致细胞丧失生长接触抑制的功能,使得瘤细胞大量增殖,并具极强的侵袭活性.
作者:史伟峰;陈同钰;张学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p53蛋白是肿瘤领域中目前研究为深入的一种蛋白质.本文对近年来p53在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煜;钱德芳;曹利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过去一般认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主要存在于男性体内,临床上测定PSA主要用于对男性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研究证实,PSA亦存在于女性体内,并且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董庆玉;张纪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类肿瘤及肿瘤细胞系研究表明端粒酶活性对于永生性肿瘤细胞生长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在18种组织细胞培养体系中,100株永生细胞系有98株表达端粒酶活性.当人Hela细胞培养物转种于抗人端粒酶RNA寡核苷酸抗血清培养体系中,端粒逐渐丢失,当端粒缩短到某一特定长度时,就会导致细胞死亡.端粒酶在人体癌症中的表达是在卵巢癌中首次得到证实的,继而约在多种人类肿瘤的85%样本中发现,例如乳腺癌(93%)、原发性肺癌(80%)、大肠癌(77%~97%)、肝细胞癌(85%)、胃癌(85%)、脑癌(66%~94%)、血液肿瘤(67%~100%)和子宫内膜癌(95%)等.正常体细胞大多未检出端粒酶活性,仅胚胎细胞、男性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中有表达.因此分析和研究端粒酶活性,对于癌变的诊断、作为癌症化疗策略的抗端粒酶药物的潜在作用,都是十分令人感兴趣的[1,2].
作者:王昌富;周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目前运用较多的前列腺癌标志物,但其特异性较低.近年来国内外作了一些探讨,以改善血清PSA测定对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提出的一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诊断特异性.
作者:潘静;魏明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实验室认可(Laboratory accreditation)是对实验室能力进行指定类型的工作所作的一种正式承认.认可是基于评估实验室对一系列标准的符合性.
作者:李萍;胥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类珠蛋白各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对阐明珠蛋白基因阶段特异性表达规律与机制,对探索药物作用机理及其它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中海贫血的基础研究中应用更加广泛.
作者:李西平;刘志杰;钱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男性重要的癌症致死原因.其发病与基因表达异常有关,其中抑癌基因的失活在前列腺癌发病中较常见.抑癌基因PTEN/MMAC1/TEP1是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该抑癌基因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其表达异常促进前列腺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作者:韩永华;吴小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血循环ACE水平密切相关,ACE基因可能是RAS中与疾病相关的主要基因之一.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肺部疾病发病有关.
作者:江程澄;张楠华;王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蛋白质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关注,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蛋白质组在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概述了蛋白质组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肝癌等肿瘤的早期检测、心肌病等发病机理,以及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致病机理、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竹林;李津婴;闵碧荷;徐钤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