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斑点ELISA研究卵黄抗体的理化性质,使多克隆抗体的性质得以确定,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该抗体奠定基础.方法 将制备的卵黄抗体用不同的方法(加热、酸、碱、酶等)处理后,再用斑点ELISA检测卵黄抗体的剩余活性.结果 IgY有很好的耐热性,巴氏消毒不会使IgY失活.卵黄抗体在pH>5和<9的环境下,37℃3h后仍保持部分活性.卵黄抗体在室温存放4个月后仍保持部分活性.在pH<5时,胃蛋白酶能发挥作用,使卵黄抗体失去活性.结论 IgY的高度稳定性,使得这一多克隆抗体的保存和运输较方便,有利于IgY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阮光萍;马骊;姚新生;温茜;邹红云;罗微;王小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在临床各类标本中检出的阴沟肠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为临床抗感染时的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检测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58株阴沟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敏感与耐药情况.结果 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为100%;其次是氟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均为63.8%;低的是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和第一代头孢类头孢唑啉,分别为0.0%和3.4%.结论 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显示其多重耐药机制较为复杂;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对本菌具有极高的抗菌活性,可作为治疗本菌较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如马斯平)和加抑酶剂的青霉素类(如特治星)等药物对本菌仍保持一定的抗菌活性;头孢西丁与氨曲南也可作为治疗本菌较好的药物或联合用药的较佳选择者.
作者:马均宝;赖胜华;崔东岚;张文斌;吴智刚;陈文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1)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2)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SF-3000)和全自动血凝仪(ACL-200)测定620例肝硬化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血小板比率(P-LCR)增多(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T、APTT、TT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R依次显著增加(P<0.01).结论 血小板与及其参数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PT、APTT、TT、Fig)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修石;袁亚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分片段(抗-HCV-C、抗-HCV-NS3、抗-HCV-NS4、抗-HCV-NS5)试剂对抗-HCV临界(CO)范围标本的确认价值.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抗-HCV总抗体,结果为临界值(S/CO)或灰区状态(CO±10%)的可疑标本,分离血清后贮存于-29℃低温冰箱内,集中用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分片段酶联免疫确认试剂,在全自动酶标分析仪上进行检测,收集可疑标本44例,其中抗-HCV CO±10%阳性24例及CO±10%阴性20例.同时收集抗-HCV总抗体S/CO值大于5.0的标本30例,健康对照标本20例.结果 44例抗-HCV ELISA总抗体检测S/CO值为灰区状态标本中,HCV分片段确认为阳性者为22.7%(10/44),可疑者为6.8%(3/44),阴性者为70.5%(31/44).抗-HCV CO+10%阳性中的假阳性率为54.2%(13/24),抗-HCV CO±10%阴性中的假阴性率为5.0%(1/20).30例抗-HCV检测S/CO值大于5.0的标本中,HCV分片段确认阳性者为80.0%(24/30),可疑者为13.3%(4/30),阴性者为6.7%(2/30);20例健康对照组HCV分片段确认试验均呈阴性反应.结论 用HCV分片段酶联免疫确认试剂对抗-HCV ELISA总抗体检测是较好的旁证试验,特别对不确定的灰区标本进一步的确认意义甚大,可降低抗-HCV在检测低危人群时所产生的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提高临床丙型肝炎诊断的准确率,对血站安全用血、避免浪费血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徐小燕;方晔;郑婉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以及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沙眼衣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检测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应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型别鉴定及10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 417例标本中共检测出支原体245例,其中解脲脲原体(Uu)阳性150例(61.3%),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感染40例(16.3%)及Uu-Mh混合感染55例(22.4%)(P<0.01);同时检测出生殖道支原体(Mg)63例,阳性率为15.2%;沙眼衣原体(Ct)52例,阳性率为12.5%.药敏结果显示,91.5%的支原体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混合感染的耐药性明显升高.结论 支原体对常见的交沙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已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及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效药物,实施足剂量和足疗程用药,对降低支原体耐药株的产生、防止复发和提高治愈率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蔡心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探讨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0例LDVT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蛋白C、蛋白S、AT-Ⅲ、D-D值.结果 L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组AT-Ⅲ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VT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D-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DVT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显著低于治疗后组(P<0.05).LDVT患者治疗后组蛋白C、蛋白S、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VT患者血浆蛋白C、蛋白S呈消耗性降低,经治疗可逐渐恢复正常.AT-Ⅲ与LDVT患者血栓形成无关.蛋白C、蛋白S、D-D是LDVT患者诊断与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作者:钟洪明;朱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室间质量评价(EQA)靶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评价,筛选应用于室间质量评价的靶值计算方法.方法 应用四川省临床检验中心EQA管理系统靶值计算模块按不同过筛条件,使用随机选择的5个批号特定蛋白数据计算靶值,结合EQA成绩计算模块对靶值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 不筛选组的数据变异大,所有离群值均出现在不筛选组(共计13个),极大值和极小值在C组2S筛选和3S筛选出现率低,均为1个,其他各组分别为4~21个不等.结论 室间质量评价的靶值计算必须对数据进行筛选,其剔除标准以均值±2s或均值±3s较为可靠,其数据来源以C组佳.
作者:袁红;黄文方;杨明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和激活情况,探讨RAS/MAPK信号级联在食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Western-blot方法检测15例新鲜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的13例癌旁组织、14例正常组织中p-ERK、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该批组织石蜡切片中p-ERK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结果 Western-blot显示全部组织均表达ERK和p-ERK,统计分析表明,ERK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K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下降趋势,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则显示全部组织均表达p-ERK,阳性信号主要位于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和癌细胞的胞核.结论 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存在于所有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食管癌中该通路的活化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该通路活化水平的改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柏素云;李冠武;张立民;陶如;翟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晨尿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107例不同肾脏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晨尿尿蛋白/尿肌酐比值和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晨尿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具有相关性(Y=1.14X+0.08;r=0.687,P<0.05);以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2.32作为临界值,本法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97.6%.结论 晨尿尿蛋白/尿渗透压比值可替代24h尿蛋白定量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闻平;陈蕾;郭月芳;周春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MBL)介导的耐药在逐年增多,且不能被目前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已引起全球医学界的高度关注.MBL检测的方法较多,如改良Hodge法、双纸片协同试验、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Etest法及PCR技术等,但各有优缺点,至今在NCCLS文件中尚未包括对MBL检测的推荐方法.现主要针对获得性MBL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金钟;李中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内质网甘露糖苷酶-Ⅰ样蛋白(EDEM)是受内质网应激诱导之后,启动内质网相关糖蛋白降解(GERAD)途径发生的一种有酶结构域但无酶活性的蛋白.现就EDEM编码基因及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EDEM参与的GERAD途径,特别是EDEM的作用机制及诱导调控等诸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孙强玲;刘银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C型凝集素.MBL可介导调理吞噬作用或通过MBL途径激活补体,在机体天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MBL具有炎症调节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MBL缺陷在人群中非常多见,既往研究表明,MBL缺陷与反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现综述近几年对MBL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合并其他免疫缺陷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MBL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陈佳;李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端粒酶的激活是细胞永生化和恶性转化的关键事件之一,而端粒酶的激活需要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hTERT基因转录后的选择性剪接是调节端粒酶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转变hTERT mRNA的剪接模式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作者:王玉川;张维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近年来结核病患者日益增多,但是传统的诊断方法耗时,并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理想.目前迫切需要更快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来分离和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及时明确诊断.现综述近年来结核分支杆菌的实验诊断新技术.
作者:郭靓;范红;康梅;张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该文综述了不同地区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的新研究进程,展望了Hp感染治疗的研究方向.
作者:李月;张德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作用与酪氨酸磷酸酶的去磷酸化作用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信号转导机制,它们共同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SHP-2就是起去磷酸化作用的一种非跨膜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它在调节细胞生物的多种信号转导过程及控制细胞活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突变体与多种恶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SHP-2很可能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刘巍;徐为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癌胚抗原(CEA)是结肠癌的肿瘤标记物,在许多结肠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许多正常组织中也发现癌胚抗原及其家族成员的表达,且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常居于战略性位置.在慢性炎症中癌胚抗原的表达增多.这些正常组织或炎性组织中表达的CEA家族成员是很多病原菌的受体,介导粘附并吞噬病原菌.
作者:康健;张宏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大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L-18水平是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起重要作用,也是预报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重要标志.抑制IL-18活性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冠心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何穗;龙国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胱抑素C(cystatin 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反映肾小球滤过率方面较其他标志物具有诸多优势,广泛用于儿科疾病、糖尿病、肾移植以及脊髓损伤患者的肾功能的监测.此外它在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以及肝纤维化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玉艳;杨振坤;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海洋生物抑菌物质是指从海洋动、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现已经从红树林植物、海绵、海藻、乌贼墨、海洋微生物等海洋生物中提取出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抑菌物质抗菌谱广,副作用小,对耐药性细菌也具有抑制作用.因而,海洋生物抑菌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者:陈建国;李国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的基因工程单链抗体是一种小分子抗体.该抗体不仅具备单克隆抗体可与抗原特异结合的特征,更因其具有分子量小、组织穿透性好、免疫原性低、易于基因工程操作和构建抗体融合蛋白等诸多优点而凸显其在医学应用中的价值.现着重就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特点及其在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的诊断和治疗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何云燕;夏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对重庆土家族的15个STR基因座进行遗传多态性调查.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STR-PCR复合扩增、毛细管电泳基因分型技术对重庆土家族115例无相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并得到杂合度(H)、个人识别力(DP)、匹配概率(Pm)、非父排除率(PE)、多态信息总量(PIC)、亲权指数(PI)等多态性统计学参数.结果 在重庆土家族人群115例无血缘关系的个体中共检出141个等位基因,其频率分布在0.004 3~0.534 8之间;检出386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布在0.008 7~0.313 0之间.15个STR基因座的杂合度在0.634 8~0.887 0之间;个人识别力在0.796 5~0.964 2之间;累积DP>0.999 999 999 9;匹配概率在0.035 8~0.203 5之间;累积Pm=3.12×10-17;非父排除率在0.334 7~0.768 9之间;累积PE=0.999 997 688 3;多态信息含量在0.576 4~0.858 3之间;累积PIC=0.999 999 999 6;亲权指数在1.369 0~4.423 1之间.结论 建立了重庆土家族人群的STR基因座的群体资料,为土家族人群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法医个人识别、亲子鉴定提供了基础数据.
作者:毛伟;黄霞;陈伟;李剑波;邓世雄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存在的关系,初步判断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的组成,有助于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方法 选择63例HBsAg+/HBeAb+/HBcAb+标本同时进行(1)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测定;(2)利用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确定感染的HBV病毒株.结果 Ⅰ类标本(M0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及Hbe-Ab平均效价分别为2.1和26.70±1.99;Ⅱ类标本(M,或M2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Hbe-Ab平均效价分别为15.8和25.20±1.51;Ⅲ类标本(M0+M1/M2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HBeAb平均效价分别是18.4和104.75±1.97;Ⅳ类标本(前S1蛋白阴性,无HBV复制)HBeAb平均效价是134.99±2.03.Ⅲ类标本与Ⅰ类标本比较,前S1蛋白平均滴度和HBeAb平均效价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类标本比较仅前S1蛋白平均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类标本和Ⅳ类标本的HBeAb平均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b阳性且前S1蛋白高滴度的标本可能存在变异株感染;前S1蛋白低滴度、HBeAb高效价的标本可能正处于前S1蛋白向抗体转换状态,病情好转.
作者:刁奇志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白细胞升高1年于2003年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先后予异靛甲、羟基脲、干扰素等治疗,病情稳定.2005年初左髋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多次X线片未见异常,同年5月收入本院.
作者:王晓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中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引起ELISA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标本因素、试剂因素、操作因素.
作者:付国顺;吴鸿燕;蔡定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解尿支原体(urino-domycoplasms,UU)和人型支原体(human-domycoplasms,MH)是寄生在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原体,常引起前列腺炎、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习惯性流产、产后热等疾病.为了解重庆地区支原体在泌尿生殖道中的感染情况及该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收集2005年7~12月到本院门诊就诊、疑为泌尿生殖系感染的2 057例患者,进行UU、MH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小兰;李国黎;蒋国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院收治的5例硫化砷中毒患者,在清理雄黄(As2S2)燃烧后形成的垃圾时出现中毒症状,起病急,就诊后依次出现血管内溶血和以肾功能损害为主的各种临床表现,治疗与病情转归具有相似性.现就硫化砷在急性血管内溶血中的作用及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作者:孙玉国;张倩;王永瑞;马全萍;姜夏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近年来肺结核病发生率增加的情况下,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杆菌,是临床诊断肺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操作方法不当,痰涂片查找结核杆菌的漏检率很高.从我院2000年以来送检查找结核杆菌的378例标本分析看出,其检出率甚低.临床拟诊肺结核者257例,全部结果为阴性.经临床胸片证实诊断为肺结核者121例,获阳性结果者8例,阳性率为6.61%.其中一典型开放型肺结核患者,经连续3次痰涂片,后一次才检出结核杆菌阳性.造成结核杆菌涂片阳性率低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作者:黄克清;黄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可以筛查尿液红细胞计数异常.通过对其提供的红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和红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参数及镜检,可以区分尿液红细胞的真、假阳性情况.
作者:李燕平;李伟;朱槿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乙醇-伊红稀释液[1],手工计数方法对4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同时,对3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进行分类计数;并对25例健康人进行昼夜嗜酸粒细胞计数和涂片作分类计数,观察健康人群嗜酸粒细胞昼夜变化规律,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机理.结果 4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33例重型脑卒中患者和其中5例死亡病例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结果显示,急性脑卒中初期嗜酸粒细胞计数基本正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22×106/L或为0),随嗜酸粒细胞回升(≥44×106/L)而稳定或趋于恢复;脑卒中死亡病例嗜酸粒细胞计数持续为0.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66×106/L,分类计数≥10.02,预后良好;≤22×106/L或嗜酸粒细胞消失持续为0,病情加重或预后极差;急性脑卒中患者嗜酸粒细胞变化的机理,似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跟踪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对其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癌抗原-199(CA-199)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4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EA和CA-199含量,并与19例患者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显著地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EA和CA-199含量,对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付敏;付善书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