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0253-3626
  • 国内刊号:50-1046/R
  • 影响因子:0.7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2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 医药卫生综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2年1期文献
  • 超声消融邻近骶尾部子宫肌瘤的临床策略及其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2种不同声束投照模式下邻近骶尾骨子宫肌瘤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UA)治疗的临床安全性.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子宫肌瘤UA治疗患者,MRI影像显示主要肌瘤边缘到骶尾骨距离小于30 mm患者共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7例,接受倾斜式声束投照模式下UA治疗;对照组45例,在垂直式声束投照模式下接受UA治疗.研究随访期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术中VAS评分及消融率等指标,相关的不良反应评价参照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学会SIR标准.结果:92例患者均完成一次性UA治疗.2组患者均未出现主要并发症(SIR C-F级),对照组患者次要并发症发生率(SIR A-B级)显著高于研究组(53.3%vs 36.2%;RR 1.71 [1.03-2.82],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VAS分值分别为(2.9±1.4)及(3.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内MRI显示研究组及对照组肌瘤平均消融率分别为(80.9±18.9)%及(75.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治疗邻近骶尾部子宫肌瘤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倾斜式声束投照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患者不适反应,提高术中耐受性及安全性,有效提高消融效果.

    作者:胡亮;陈文直;陈锦云;彭松;张炼;黎克全;唐良萏;白晋;王智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分娩孕妇与新生儿血清钙、铁、锌、铜含量及体重的相关分析

    目的:以兰州市70对母婴为研究对象,调查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钙、铁、锌、铜水平及体重的相关性.方法:测定孕妇血清和新生儿脐血钙、铁、锌、铜含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脐血钙、铁、锌均高于母血,并与母血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脐血中钙、铜含量与新生儿体重具有相关性.结论:孕妇钙、铁、锌、铜摄入水平对新生儿发育质量一定程度的影响.为确保母婴健康,应加强对孕妇体内微量元素的监测,合理进行补充.

    作者:程芳;王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运用超选择性脾叶以下动脉栓塞法用明胶海绵颗粒行PSE,并于栓塞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栓塞术后1个月外周血小板计数(287.0±61.7)×109个/L,术后2年外周血小板计数(199.3±15.7)×109个/L.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病例血小板相关抗体下降,以PAIgG明显.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是治疗儿童难治性ITP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可替代外科脾切除,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志兵;陈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应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

    目的:评价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or device,EMR-L)对上消化道间质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从2007年5月到2011年5月行EMR-L治疗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共53例.EMR-L包括吸引-圈套-切除-封闭4步,在常规的EMR-L基础上有两点改进:一是结扎2个橡胶圈,二是在圈套后形成的假蒂基部两端黏膜面各固定肽夹1枚.观察患者临床特点、内镜表现、EMR-L术及其并发症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定期胃镜随访.结果:共有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51.7岁(22~76)岁,男女比例为1∶2.3(16∶37),肿瘤平均大小为0.95 cm(0.3~2.5) cm,EMR-L成功切除51例(成功率为96.2%),2例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平均时间为25min(14~56) min.EMR-L相关并发症包括胃穿孔4例(7.5%),胸骨后不适5例(9.4%)、上腹不适5例(9.4%).术后病检均证实为间质瘤,其中食管间质瘤23例,胃间质瘤30例.随访3~43月(平均13.5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1.9%.结论:EMR-L对于≤2.5 cm局限性上消化道间质瘤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和可行性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姣;陈伟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及脾内注射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大鼠的疗效比较

    目的:建立SD大鼠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肝动脉与脾脏直接注射2种途径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大鼠的疗效.方法:经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诱导大鼠AHF 24h后,65只大鼠经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60只成功后分为3组,Ⅰ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肝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Ⅱ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肝动脉注射2×107个肝细胞;Ⅲ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ml Hank's液、肝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观察每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情况,追踪经肝动脉移植荧光示踪剂CFDASE标记的肝细胞,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病理变化和免疫荧光观察白蛋白分泌作用.结果:Ⅰ组14d存活率显著高于Ⅱ组(P=0.031,<0.05),Ⅱ组14 d存活率也高于Ⅲ组(P=0.048,<0.005);Ⅰ、Ⅱ组都能明显改善AHF大鼠的肝功能,尤其以Ⅰ组为显著;Ⅱ组CFDA SE荧光标记的肝细胞肝动脉移植24h后,受体大鼠肝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Ⅰ组移植30 d后,白蛋白共焦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Ⅰ组移植7d后,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结论: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肝动脉插管肝细胞移植能提高AHF大鼠的存活率和改善其肝功能;脾脏直接注射肝细胞移植改善AHF大鼠生存率和肝功能更优于肝动脉途径.

    作者:冯渊;李德卫;杨晓波;陈睿;杜文俊;樊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rs2200733和rs251253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rs2200733和rs251253多态性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发生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房颤患者100例(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107例(对照组)进行rs2200733和rs251253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房颤的关联研究.所有患者均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患者rs2200733和rs251253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rs2200733位点在病例组中存在多态性,分别为TT、CT和CC型,其基因型频率在AF组和对照组分别依次为21.0%、65.0%、14.0%和29.0%、46.7%、24.3%.基因型分布在房颤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27),CT基因型频率在A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2).C等位基因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rs251253位点GG、AG和AA的基因型频率在AF组和对照组分别依次为70.0%、28.0%、2.0%和70.1%、25.2%、4.7%,基因型分布、G等位基因频率和A等位基因频率在房颤组和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s2200733位点多态性与房颤发生存在相关性,CT基因型可能是房颤患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李瑛;李芝峰;王亚珠;范晋奇;徐燕萍;陈伟杰;殷跃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老年人群klotho G-395A、F352V与C370S基因多态性及组合与其血清klotho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庆市汉族老年人群Klotho G-395A、F352V与C370S 3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其组合与血清klotho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汉族老年人390例,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Klotho G-395A、F352V与C370S SN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其血清klotho蛋白水平.结果:Klotho G-395A、F352V与C370S SNP各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其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组合分析研究发现Klotho G-395A、F352V与C370S SNP各组合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其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差异性较大,其中Klotho G-395G+F352F+C370S携带者较Klotho G-395G+F352F+C370C携带者其血清klotho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6).结论:Klotho G-395A、F352V与C370S SNP各等位基因型携带者其血清klotho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组合等位基因型研究发现Klotho G-395G+F352F+C370S携带者较Klotho G-395G+F352F+C370C组合等位基因型携带者血清klotho蛋白水平增高有显著性趋势.

    作者:周平;田小春;马厚勋;刘晓林;翟福利;吴平;李法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皮质发育障碍模型鼠脑皮质、海马光镜体视学研究

    目的:主要探寻弥漫性皮质发育障碍(Diffuse cortical dysplasias,DCD)大鼠大脑半球、海马的体积变化和皮质下异位结节中神经元的形态、数量,探讨DCD所致难治性癫痫(Intractable epilepsy,IE)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X射线照射诱导的皮质下异位结节大鼠DCD模型,使用组织病理学和体视学技术观察DCD鼠大脑半球、海马的体积变化和皮质下异位结节中神经元的形态、数量等.结果:从出生到成年后DCD大鼠体重平均减少19%(P>0.05).出生时DCD鼠脑质重较正常,从7 d~31周时仅平均为正常对照组的57%(P<0.05).出生时DCD鼠脑体积正常,P7以后各时期DCD鼠脑体积平均减少36% (P<0.05).虽然DCD鼠脑皮质体积也平均减少19%,并随着年龄的增加体积减少越明显,但无显著差异(P>0.05).DCD鼠从P7以后海马体积平均减少39%(P<0.05),且CA1区体积也随龄增加而平均减少32%,但仅P56和P84与同龄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38%和36%(P<0.05).皮质/大脑半球、海马/大脑半球和CA1/海马的体积分数各年龄组平均减少20%、21%和27%,但仅P56和P84的CA1/海马明显减少37%和35% (P<0.05).各龄DCD组皮质Ⅰ层、海马CA2区、CA3区、门区及齿状回区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CD组皮质下白质中的异位结节与正常对照组或母鼠组皮质下白质中神经元数密度、细胞数密度、神经元百分比比较增加99、121倍和64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细胞核费莱特直径Feret's diameter的平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CD鼠大脑、海马体积减小主要是冠状位的缩短.DCD大鼠皮质第Ⅰ层异位结节、皮质下异位结节和海马异位结节结构及细胞特征比较与皮质Ⅱ~Ⅲ层皮质结节相似.结论:DCD鼠皮质第Ⅰ层、皮质下白质和海马异位结节未迁移到皮质Ⅱ~Ⅲ层.生物体视学方法能检测大鼠大脑的精确病理学构成,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

    作者:马勋泰;唐勇;吕洋;承欧梅;晏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粪肠球菌牛牙感染根管模型的建立和电镜观察

    目的:建立体外粪肠球菌牛牙感染根管模型并观察建模过程中粪肠球菌在牙本质小管的定植模式.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牛恒切牙36颗(随机选6颗作为阴性对照组,余为实验组),经根管预备、高压灭菌后,根管内接种粪肠球菌厌氧培养,扫描电镜拍摄不同培养时段的图像,观察细菌侵入牙本质小管的数量和定植模式.实验组分别培养1、2、3、4、8周;对照组培养8周.结果:2周时观察到粪肠球菌初始定植于牙本质小管内.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菌感染小管的数量增加,4周时细菌重度浸润小管.8周观察结果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在牙本质小管内呈间隔密集分布状态,即密集浸润小管其周围小管内较空虚,细菌仅少量定植或未定植;实验同时观察到细菌在管间牙本质定植,其定植时间与细菌在小管内定植的时间一致.结论:粪肠球菌可在牙本质小管和管间牙本质定植,厌氧培养4周可成功建立粪肠球菌牛牙感染根管模型.

    作者:黄晓晶;郭晓霞;王燕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GF受体或IGF受体的表达与其向上皮细胞分化的关系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s,EGF-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receptors,IGF-1-R)与其向上皮细胞分化分化的关系.方法:取第3代(P3)-BMSCs分别用或不用含EGF、IGF-1的介质诱导培养;另取P5-BMSCs用EGF-R抗体或IGF-1-R抗体孵育4h后,加入含或不含EGF、IGF-1的培养基培养.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细胞表达EGF-R、IGF-1-R和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CK)的时间.结果:P3-BMSCs分别于无诱导培养的8~11 d、10~14 d和16~18 d首次表达EGF-R,IGF-1-R和CK;经EGF或IGF-1诱导后,EGF-R、IGF-1-R的表达较无诱导组提前2~4 d.P5-BMSCs经抗EGF-R或IGF-1-R抗体阻滞后,细胞表达CK的时间较对照晚2d.结论:EGF-R和IGF-1-R的表达与培养的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密切相关;体外培养的P4-BMSCs~P5-BMSCs为加入外源性EGF、IGF-1诱导其向上皮细胞分化的佳时间点.

    作者:姜蓉;段江洁;田静;汪维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Egr-1与TNF-α在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Egr-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0例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组织与30例OLP组织中Egr-1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上皮层中Egr-1、TNF-α在NOM组和OLP组均有表达,两组比较Egr-1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表达为OLP组高于NOM组(P<0.05);在固有层中Egr-1、TNF-α的表达均为OLP组高于NOM组(P<0.05).(2)Egr-1与TNF-α的表达量均为OLP组高于NOM组(P<0.05).(3)在OLP组中Egr-1、TNF-α表达呈正相关(r=0.447,P<0.05).结论:Egr-1和TNF-α是OL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Egr-1可能调控TNF-α的过量释放引起OLP的发病;两者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新;吕晓丹;漆明;韩恩善;师志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Rabex-5基因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CF-7中对Rabex-5表达的影响

    目的:构建Rabex-5 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观察其对Rabex-5基因的沉默效应.方法:将设计合成的单链引物退火成双链oligo序列,连接入经AgeⅠ和EcoRⅠ双酶切线性化的pMAGic慢病毒质粒载体中,经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并筛选出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293F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感染MCF-7细胞,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鉴定抑制Rabex-5表达的效果.结果:PCR与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Rabex-5 RNAi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CF-7细胞后,与未干扰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Rabex-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以RNAi3的沉默效应佳.结论:成功构建了Rabex-5 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其可使MCF-7细胞株Rabex-5表达下调,为进一步研究靶向Rabex-5 RNAi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变化及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闵捷;厉红元;潘雪;李焰;王颖建;张翔;梁欣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Survivin在大鼠肝部分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后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70%肝部分切除方法,建立Wister大鼠肝再生模型,在肝再生不同时间点,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中Survivin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的表达.结果:在肝切除术后12~72 h,Survivin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且在48 h达到峰值,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在术后12、24、48、72 h均表达上调,与Survivin蛋白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Survivin蛋白的高表达与肝部分切除后肝再生过程密切相关.

    作者:金玉姬;王德欣;陈晓黎;仉海峰;叶素素;侯青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鼻咽癌中PCDH1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株中PCDH1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对转录表达的影响.探讨PCDH17在NPC中发挥的功能.方法:运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5株NPC细胞株,人喉鳞癌细胞株(Fadu),正常鼻咽上皮永生细胞系(NP69)中PCDH17mRNA的表达情况及PCDH17的甲基化情况.去甲基化药物处理细胞株后PCDH17的表达及甲基化的变化.应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PCDH17在NPC中的功能.结果:5株NPC细胞株中无PCDH17mRNA表达,Fadu中无表达,NP69有表达.去甲基化药物处理细胞株后PCDH17mRNA表达上调.细胞功能实验提示PCDH17可以抑制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结论:NPC细胞株中PCDH17mRNA表达下调主要受甲基化调控,PCDH17在NPC中发挥着抑癌基因的作用.

    作者:胡琴;胡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蒽环类药物耐药乳腺癌细胞中microRNA差异表达分析

    目的:检测乳腺癌蒽环类药物耐药细胞株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差异,探讨miRNA与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miRNA芯片检测乳腺癌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耐药细胞MCF-7/ADM和其亲本细胞MCF-7的miRNA表达谱,找出差异表达的miRNA,并利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miRNA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耐药细胞株MCF-7/ADM与亲本细胞株MCF-7相比有14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上调表达的有6个,下调表达的有8个;实时荧光RT-PCR进一步验证证实has-miR-221、has-miR-222、has-miR- 106a在MCF-7/ADM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而has-let-7a、has-miR-421、has-miR-23b在MCF-7/ADM细胞中表达显著下调,与芯片的结果一致.结论:miRNA在乳腺癌蒽环类药物耐药细胞和其亲本细胞中差异表达,可能参与乳腺癌耐药的发生.

    作者:杨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icro-CT评价红霉素和阿仑膦酸钠抑制磨损颗粒诱导小鼠骨溶解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体内磨损颗粒颅骨溶解模型,利用显微计算机体层摄影(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对红霉素和阿仑膦酸钠抑制磨损颗粒诱导小鼠骨溶解进行三维评价,为红霉素阿仑膦酸钠防治人工关节松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40只BABL/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阳性对照组;C组为阿仑膦酸钠组[0.3 mg/(kg·周)];D组红霉素1组[术后7d腹腔注射红霉素2 mg/(kg·d)];E组红霉素2组[术后腹腔注射红霉素2 mg/(kg·d)];2周后取出颅骨先进行Micro-CT扫描,得到颅骨标本计算机三维图像并进行三维计量分析.然后再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B组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A组明显降低,C、D、E组的BMD与B组有显著增加.E组的BMD较C、D有明显增高,C、D组间的BMD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较A组明显降低,C、D、E组的BVF与B组有显著增加,E组间的BVF较C、D有明显增高,C、D组间的BVF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骨溶解区域破骨细胞数量各组比较结果和BMD的结果类似.结论:红霉素、阿仑膦酸钠可以抑制磨损颗粒诱发的骨溶解.

    作者:崔学生;郭玉娥;王军;金群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处理时间50Hz3.6mT正弦交变磁场对人脐带干细胞增殖与成骨性分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50 Hz 3.6 mT不同处理时间的正弦交变电磁场(Sinusoidal electromagnetic field,SEMFs)对体外培养人脐带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stem cells,HUCSC)增殖与成骨性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CSC,传代后随机分为6组.用频率50 Hz,3.6 mT的SEMFs分别每天处理HUCSC 0.0(对照组)、0.5、1.0、1.5、2.0 h和2.5 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在磁场处理后的15d和17d分别用茜素红和vonkossa对钙化结节进行染色,在磁场处理后的第4天和第6天PCR检测胶原Ⅰ(Collagen-Ⅰ)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mRNA表达量的变化,在磁场处理后的10、12、14 d和16d测定ALP活性.结果:1.0、1.5、2.0 h和2.5 h组促进HUCSC增殖;磁场处理后的7~9 d细胞出现钙化结节;在SEMFs处理后的第14天和第16天0.5 h组和1.0 h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SEMFs处理组能增加HUCSC钙化面积,其中尤以0.5 h和1.0 h为明显:SEMFs能增加Collagen-Ⅰ和BMP-2mRNA表达量,其中尤以0.5 h和1.0 h组作用为明显.结论:50 Hz,3.6 mT 1.0、1.5、2.0 h和2.5 h促进HUCSC增殖,同时SEMFs组能促进体外培养HUCSC成骨性分化,尤以处理0.5 h和1.0 h促进成骨性分化为明显.

    作者:周建;葛宝丰;王家琪;陈克明;朱瑞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Asp327Asn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基因Asp327Asn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对599例重庆及周边地区汉族人群(T2DM患者248例、正常对照351例)Asp327Asn进行基因分型.用稳态模型(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HOMA)评估胰岛素抵抗(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HOMA-B).结果:Asn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T2DM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4.5%、20.1%);与Asp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Asn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显著降低(OR=0.62,95%CI为0.42~0.91,P=0.016).结论:SHBG基因Asp327Asn位点Asn等位基因可能与低T2DM患病风险相关.

    作者:谭晓娟;汪志红;张素华;任伟;李蓉;龚莉琳;王增产;张文露;陈书梅;刘文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K-ras基因型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病理消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K-ras基因突变是否可作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消退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我院行术前放化疗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46例,通过放化疗前活检石蜡包埋组织获取DNA样本,经PCR扩增后测序,明确K-ras基因第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根据Dwork's直肠癌肿瘤消退分级标准评定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的病理改变,将TRG2+3+4定义为肿瘤组织消退良好,TRG0+1肿瘤组织无明显消退.结果:46例患者中成功提取DNA 43例,K-ras基因突变15例(34.9%),其中第12密码子突变11例(73.3%),第13密码子突变4例(26.7%).43例患者中TRG2+3+4者29例(67.4%),TRG0+1者14例(32.6%).K-ras基因突变组和野生组肿瘤组织消退良好者分别为66.7%和67.8%,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结论:在K-ras 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的直肠癌患者中,术前放化疗后直肠肿瘤病理消退程度无差异,K-ras基因突变不能作为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肿瘤组织病理消退的预测因子.

    作者:王伟;丁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BACE2在人体胰腺和胰岛素瘤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BACE2(Beta-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2,BACE2)在人体胰腺组织和胰岛素瘤中的分布和表达,探讨其在胰腺组织中的生理功能及其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淀粉样蛋白沉积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人体胰腺和胰岛素瘤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ACE1 (Beta-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BACE1)、BACE2、胰岛素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在胰腺组织中的分布和BACE2在胰岛素瘤中的分布,运用Western blot检测BACE2在胰腺和胰岛素瘤中的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ACE2表达于人体胰腺中的胰岛和胰岛素瘤中,BACE1表达于胰腺胰岛中;免疫组织化学双染发现BACE2在胰岛的表达部位和IAPP在胰岛中表达部位相同,即β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ACE2在人体胰腺和胰岛素瘤中都有表达,且胰岛素瘤中表达高于对照组的胰腺组织.结论:BACE2在人体胰岛细胞和胰岛素瘤中的表达,特别是BACE2与IAPP同时表达于胰岛β细胞,可能与T2DM的淀粉样蛋白沉积相关.

    作者:谢建;刘胜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登革病毒中国株E基因重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包膜蛋白基因(Envelope,E)重组的发生情况.方法:从GenBank收集共70个DV中国株的E基因序列,Clustal-W比对后,重组检测软件包RDP3检测E基因中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并经Mega4构建系统发生树验证所检测的重组事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果:DV-1型中E基因区存在3个重组事件,共4个重组子,分别是1995、1997、1999年和2004年分离的DV病毒株,在其它3个血清型的DV病毒株中没有检测到重组,也未检测到血清型间重组.结论:我国DV 1型血清型E基因区域存在基因重组.

    作者:涂增;刘利成;白志军;方美玉;陈唯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5种嘌呤物质的含量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血浆中5种嘌呤物质含量的方法,比较正常人与白血病和肝硬化患者血浆中5种嘌呤的含量差异,考察它们与白血病(Leukemia)和肝硬化(Liver cirrhosis)疾病的关系.方法:色谱柱:Phenomenex C18(250mm×4.6 mm,5μm;流动相:50 mmol/L醋酸铵(pH 4.65)-甲醇(99∶1,v/v);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量:100μl.结果:尿酸在0.5~2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7;次黄嘌呤、腺嘌呤和黄嘌呤在0.005~0.3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8、0.999 3和0.999 9;鸟嘌呤在0.015~0.3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7 1.结论:白血病和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尿酸、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腺嘌呤和鸟嘌呤无明显差异.

    作者:彭建春;杨婧;赵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1例以发热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1 临床资料1.1 病史患者,女,65岁,因“反复发热3+月”于2010年10月25日入院.其体温多在38.5℃左右,以下午、夜间为主,伴畏寒,无寒战.伴乏力、纳差、厌油,偶有夜间汗多,感咽痛,偶感轻微头痛.在外院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后,疗效不佳.后试行异烟肼0.3 qd、利福平0.45 qd、乙胺丁醇0.75 qd、吡嗪酰胺0.5tid抗结核治疗近2月后,症状无好转,体温仍波动于37~39℃,渐感右膝关节隐痛不适,其余症状同前,且渐出现肝区不适,纳差、乏力有所加重,查肝功有明显损害(ALT 310U/L、AST 338 U/L),且病程中出现一过性红色皮疹.1年前发现肝功轻度受损(未见具体报告),查甲、乙、丙、戊肝标志物(-),自服保肝药(联苯双酯、护肝宁等)治疗,以后随访肝功一直轻度异常.

    作者:辛小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成功处理PCI术中冠脉穿孔并急性心包填塞1例

    冠脉穿孔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短时间内即可引起急性心包填塞、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尽早识别及迅速而正确的处理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关键.现将我院1例PCI术中出现冠状动脉穿孔并急性心包填塞的成功抢救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沈健;杨彦鹏;罗素新;马康华;覃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RI诊断先天性双子宫、双阴道、左侧阴道闭锁并左肾缺如1例

    2011年6月磁共振诊断1例先天性孤立肾(Congenital solitary kidney,CSK)并发生殖系统畸形患者,报道如下.1 病史资料患者女,12岁,因下腹剧痛,左侧为甚并伴肛门下坠来我院检查.患者半年前月经初潮,近2月经期规律,平时轻度痛经.检查使用SIEMENS NOVUS1.5T磁共振扫描仪.相控阵体线圈,平扫常规行横断位二维FLASH序列TIWI、TSE序列T2WI呼吸触发脂肪抑制成像及冠状位trufi序列,TIWI:TR 133 ms,TE 2.85 ms;T2WI:TR 3 719~3 766 ms,TE 80ms;trufi:TR 4.8 ms,TE 2.4 ms.

    作者:刘焦枝;李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Kleine-Levin综合征1例报道

    Kleine-Levin综合征(Kleine-levin syndrome,KL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国内报道病例较少.现将临床收治的1例女性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突发呼之不应7h”于2008年5月30日入院.入院7h前患者于夜间睡眠中跌落床下,仍为熟睡状,面色正常,呼吸均匀,呼之不应,无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外伤,无恶心、呕吐及二便失禁,无口角歪斜、口吐白沫、双眼凝视等.家属将其扶到床上仍处于睡眠状,次日11:00后开始逐渐苏醒,醒后意识清楚,精神差,懒言少动,易激惹,对发作及跌落床下无记忆.追问病史,6年多来平均每月发作1次,发作时睡眠持续时间长36 h,中间可有上厕所及饮食等动作,完毕后继续睡觉.自诉对以前发作过程中上厕所和进食断续有记忆,并且在发作后3d左右进食量较平时多两倍.

    作者:杨西爱;李光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以胃潴留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伴淀粉样变性1例

    多发性骨髓瘤系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多灶性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破坏(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贫血,12%~15%患者伴发淀粉样变性[1],但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以消化道症状为首要表现的报导,国内外均少见.

    作者:刘文秀;周旭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