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0253-3626
  • 国内刊号:50-1046/R
  • 影响因子:0.7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2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 医药卫生综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6年9期文献
  • 肺动脉吊带患儿气管狭窄直径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肺动脉吊带患儿气管狭窄处直径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肺动脉吊带的病例,分析患儿临床表现、CT成像测量气管狭窄处直径、治疗及预后(存活或死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气管狭窄直径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29例肺动脉吊带患儿,中位数年龄为6月.绝大多数患儿生后反复出现喘息症状.27例患儿进行了增加CT心血管重建+气道重建检查明确了肺动脉吊带诊断及气道畸形情况.2例患儿经心脏彩超诊断肺动脉吊带,并行CT气道重建检查.29例患儿中死亡11例.性别、年龄、气道畸形类型和合并心血管畸形在死亡组和存活组患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00、0.063、0.696和0.671).死亡组患儿气管狭窄处横径和前后径均明显小于存活组[(2.75±0.56) mm vs.(3.37±0.45)mm;(2.26±0.35) mm vs.(2.70±0.49) mm;P分别为0.003、0.015].1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0例手术成功,5例手术后死亡.手术死亡组患儿气管狭窄处横径和前后径均小于手术存活组患儿[(2.85±0.80) mm vs.(3.42±0.29) mm;(2.40±0.50) mm vs.(2.80±0.3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8、0.096].结论:增强CT心血管重建+气道重建检查除了能明确肺动脉吊带诊断,还可以测定气道狭窄直径,有助于评判患儿预后.气管狭窄的程度可能是决定肺动脉吊带患儿预后的关键.

    作者:符跃强;冯川;白科;陈应富;刘成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沙眼衣原体质粒在新生鼠肺炎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以沙眼衣原体野生株(wild type,WT)及无质粒株(plasmid free,PF)感染新生鼠诱导肺炎,探究衣原体质粒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方法:将出生24h内的48只BALB/c新生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WT组感染有质粒的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野生菌株,PF组感染同型无质粒株,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PBS)组予相同剂量PBS处理,正常组无处理.于4、7、11d各处死4只取标本,逆转录PCR检测肺组织内ompA基因mRNA水平;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病理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肺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报告基因分泌型胚胎碱性磷酸酶(SEAP)实验体外检测TLR2、NF-κB激活.结果:感染后肺组织衣原体培养阴性,而ompA基因mRNA检测及MPO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证实WT及PF菌株皆可感染新生鼠肺,引起间质性改变伴中性粒细胞浸润,PF组的肺组织病理评分(1.10±0.19)及PMN计数(21.06±10.92)均低于WT组分别为(1.44±0.17)和(43.90±17.17),P值分别为0.048和0.005;ELISA示WT组新生鼠肺内TNF-α(623.35±37.23)和IFN-γ(2206.83±854.22)水平较对照组分别为(470.93±20.83)和(737.97±79.89)升高(P值分别为0.000和0.038),而PF组分别为(531.59±34.14)和(1099.86±427.39)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SEAP实验显示,PF株可激活TLR2信号(F=483.199,P=0.000),但程度较WT组有下降(P=0.000),激活NF-κB的能力明显受限(F=229.884,P=1.000),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沙眼衣原体质粒缺乏使其感染肺部的致病力减弱,可能与衣原体质粒潜在的致病因子影响TLR2及NF-κB的活化有关.

    作者:鲜雨琦;高磊琼;张燕;华子瑜;沈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远隔器官后适应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远隔器官后适应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0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分为I/R组(静脉溶栓治疗)、RPOC组(静脉溶栓治疗+远隔器官后适应治疗)、E组(静脉溶栓+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ER组(静脉溶栓+远隔器官后适应+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点滴),每组36例,分析各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及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Ⅰ,cTnI)分泌峰值及其动态变化,同时比较各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KmB、cTnI峰值在I/R组、E组、RPOC组、ER组患者中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E组、EROC组、ER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LVED)、计算室壁节段运动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明显升高(P<0.05);ER组患者LVED、WMSI均明显低于E组和RPOC组(P<0.05),LVEF%明显高于E组和RPOC组(P<0.05),WMSI明显低于E组(P<0.05),但与RPO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均无失访和死亡病例,E组、EROC组、ER组再梗死、脑卒中、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I/R组(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器官后适应及依达拉奉的应用都能显著减少CKmB和cTnI的释放,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改善室壁运动,从而减轻心肌再灌注的损伤,改善预后.

    作者:舒承福;严晓红;谭知零;史钰芳;余传坤;付文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5例儿童多发囊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多发囊性肺疾病(multiple cystic lung disease,MC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MCLD患儿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肺功能检查、病理活检等).结果:①25例儿童MCLD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2例(48%),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28%),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12%),病因不明3例(12%).②25例患儿呼吸系统表现:气促22例(88%),持续或反复咳嗽16例(64%),呼吸困难15例(60%).肺外表现:耳溢脓3例(12%),头部包块2例(8%),贫血6例(24%),淋巴结肿大5例(20%),肝脾肿大7例(28%),皮疹3例(12%),杵状指1例(4%).③胸部CT均有囊腔病变.④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患儿行肺功能检查,结果均提示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结论:儿童MCLD的常见病因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IPF,其伴随的肺外表现有诊断价值.胸部CT是诊断及鉴别囊性肺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耿刚;黎桂菊;罗健;罗征秀;刘恩梅;符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30例孤立肾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侧肾切除所致孤立肾16例,对侧肾萎缩无功能致功能性孤立肾14例.结果:一次性进镜成功率96.7%(29/30),结石寻及率为93.3%(28/30),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76.7%(23/30).术后24 h血肌酐无明显变化.术后发热病人3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肾周血肿1例,经止血、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石街形成1例,经输尿管硬镜手术后好转.无严重感染及严重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适的病例及有经验的医师而言,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孤立肾合并肾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文爽;陈刚;李毅;杨紫依;熊超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脉变异分析及起源变异与斑块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了解冠状动脉变异(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CAA)的发生情况,并探讨起源变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 36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变异情况.随机抽取78例冠脉起源正常患者作为起源正常组,比较冠状动脉起源变异患者与起源正常患者相同分支上斑块的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有冠脉高危解剖特征与无高危解剖特征的冠脉动脉起源变异患者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CAA98例,其中起源变异78例,数目变异8例,终止变异4例,结构变异8例.左旋支单独起源于左窦(6例)时,左旋支斑块发生率(60.00%)明显高于起源正常组左旋支上斑块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对比有无高危解剖特征的两组的斑块发生率(31例,39.74%和47例,6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结论:起源变异在所有CAA类型中常见.起源变异中,左旋支单独起源于左窦是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应当引起重视并早期干预.

    作者:张建英;郭大静;陈婷;廖小君;刘佳;张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患者的血清,找出特异性的代谢产物.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联用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quadrup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和多维统计分析结合单维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ASTEMI患者组(n=15)和健康对照组(n=10)的血清.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STEMI患者组(n=15)和健康对照组(n=10)血清中的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含量,进一步证实ASTEMI患者的部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结果:经UPLC-Q-TOF-MS/MS分析后发现ASTEMI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在多维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结果显示ASTEMI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布在不同区域.结合多维统计分析和单维统计分析方法,发现ASTEMI患者组血清中至少有9个代谢产物明显不同于健康对照组.经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的部分差异(ASTEMI患者组血清中的DHEAS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进一步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证实(P=0.000).结论: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ASTEMI患者血清代谢水平明显不同于健康对照者.在ASTEMI患者血清中至少有9个代谢产物与该疾病相关.这些发现可能提供关于ASTEMI患者代谢改变的新见解.

    作者:吴倩怡;阎江洪;梁小雪;胡舒鹏;罗素新;夏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低龄扩张型心肌病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究阿霉素诱导的低龄鼠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模型中心室肌细胞钠电流(sodium current,INa)的变化.方法:将40只健康的两周龄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DCM组(n=20)和对照组(n=20).DCM组予腹腔注射阿霉素1 mg/kg每周2次,连续6周,诱导建立DCM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以酶解法分离得到单个心室肌细胞,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Na、电流-电压(Ⅰ-Ⅴ)曲线和钠通道激活、失活和复活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CM组INa呈电压依赖性减小,Ⅰ-Ⅴ曲线上移,INa电流密度明显下降[(47.370±4.118) pA/pF vs.(64.310±3.278) pA/pF,P=0.003];钠通道激活过程减慢,稳态激活曲线右移,半数稳态激活电压明显升高[(-48.441±0.966) mV vs.(-55.132±0.945)mV,P=0.000];失活过程加快,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半数稳态失活电压降低[(-98.490±1.152) mV vs.(-90.700±1.983) mV,P=0.003];稳态复活曲线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17).结论:阿霉素诱导的低龄DCM模型鼠心室肌细胞INa电流密度显著减少,钠通道激活过程减慢,失活过程加快,降低了INa,DCM中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刘奇峰;陈恒胜;余更生;计小娟;白永虹;曹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姜黄素对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腹腔注射组及塞来昔布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大鼠腹腔注射百白破疫苗同时皮下多点注射经过乳化的前列腺蛋白提纯液和免疫佐剂构建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四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前列腺组织中TNF-α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前列腺组织NF-κB(p65)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测定前列腺组织COX-2水平变化,Westem blot法测定前列腺组织NF-κB(p65)及COX-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TNF-α(F=382.730,P=0.000)、NF-κB (p65) (F=56.230,P=0.000)、COX-2(F=122.290,P=0.000)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姜黄素治疗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TNF-α、COX-2表达明显低于塞来昔布治疗组(P<0.01),而NF-κB(p65)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9).结论:姜黄素对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列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NF-κB(p65)、COX-2水平有关.

    作者:赵亮;陈玉琴;程邵龙;肖明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氢青蒿素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人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与DU145经不同浓度(0、25、50、100 μmol/L)的DHA处理48 h,运用细胞划痕和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on blot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钙粘连素(E-Cadherin,CDH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DHA均能显著抑制PC-3和DU145迁移和侵袭能力(P<0.001).不同浓度DHA均能明显下调Vimen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上调CD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双氢青蒿素能显著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可能机制是DHA干扰Vimentin表达及诱导E-Cadherin表达,且高浓度DHA可能存在其他途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邹文琴;丁璇;唐溧;许舸;罗子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Ⅰ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Ⅰ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receptor Ⅰ,TGFβRⅠ)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并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MRC-5上鉴定其沉默效应.方法:构建4种针对人TGFβR Ⅰ基因不同干扰靶点的慢病毒干扰载体,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将筛选出的4种有效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和其它辅助质粒一起共转染293T细胞并测定病毒滴度.后将4种重组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分别感染MRC-5细胞,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它们对靶基因的沉默效率.结果:经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证实短发夹RNA正确插入慢病毒载体且插入的序列正确.4种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经293T细胞成功包装后,其病毒滴度分别为:siRNA-1 6.37×107 TU/ml、siRNA-2 1.65×108 TU/ml、siRNA-3 4.50×108 TU/ml、siRNA-4 2.31×108 TU/ml,阴性对照组载体包装后的病毒滴度为:1.79×109 TU/ml.4种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感染MRC-5细胞的效率均为93%左右.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在感染4种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siRNA-1~4)后,MRC-5细胞内TGFβR Ⅰ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0),其中TGFβRⅠ-siRNA-2下降明显,沉默效率好.Western blot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4种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均能使MRC-5细胞内TGFβR Ⅰ蛋白表达明显下降(=0.000),且TGFβR Ⅰ-siRNA-2干扰效率大.结论:筛选并构建了能有效沉默TGFβR Ⅰ基因的佳RNAi重组慢病毒载体——TGFβR-siRNA-2,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林时辉;付娟;王川江;刘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Rce1在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T24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Rce 1 (Ras and a-factor converting enzyme 1)在膀胱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探究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Rce1基因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ce1在12例膀胱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6例膀胱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Rce1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Rce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针对Rce1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感染T24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后建立稳定感染细胞系,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感染后各组细胞Rc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24细胞凋亡改变情况.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在12对癌及癌旁组织中Rce1差异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8例癌组织中Rce1阳性表达率为70.5%(55/78),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9.0%(4/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统计学分析表明,Rce1表达量与肿瘤组织学分级、T分期和肿瘤是否远处转移存在相关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ce1阳性表达与病人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6).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感染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细胞组Rc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00),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Rce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Rce1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慢病毒介导shRNA沉默Rce1基因能有效下调Rce1在T24细胞中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Rce1有望成为膀胱癌临床诊治和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曾强锋;黄亮亮;王德林;何江;吴文强;何云锋;李英;麦力;李建君;刘俊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应用评价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4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住院诊断为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入院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儿为临床路径组,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入院但未实施临床路径为非临床路径组.对比2组患儿在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情况、院内感染及家长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临床路径变异情况.结果:共1 074例患儿入选,其中临床路径组494例,非临床路径组580例.2组患儿入院年龄、性别、孕周、产重、胸片分级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患儿住院费用较非路径组患儿减少,住院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VAP发生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院内感染、家属满意度等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4例路径患儿中,完成159例,变异315例.变异发生的主要原因为NRDS相关并发症,而并发症中动脉导管未闭又为常见.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治疗效果和家属满意度得到保证,但NRDS并发症多,实施过程中变异率高,仍需进一步完善后应用于临床.

    作者:郑秦;邓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慢性缺氧及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对钙敏感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chronic hypoxia,CH)及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形成差异及对肺动脉钙敏感受体(Ca2+-sensing receptor,CaSR)表达影响.方法:分别通过CH及MCT诱导大鼠PH模型后检测实验组(缺氧3、7、14、21 d,MCT诱导3、7、14、21 d共8组)及对照(control,CON)组大鼠下列指标:右心导管法测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力(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右心室肥大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取大鼠肺动脉以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R在肺动脉的表达情况情况.结果:CH组(CH 3、7、14、21 d)和MCT(3、7、14、21 d)大鼠mPAP、RVHI与CON组大鼠相比随干预时间延长(3、7、14、21 d)而升高,其中以CH 21d组和MCT 21 d组明显,而CH 21 d大鼠mPAP、RVHI均比MCT 21 d组低(P=-0.000);CaSR mRNA表达在CH组和MCT组随着干预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其中在CH21 d和MCT 21 d的时候高,均高于CON组(P=0.000,P=0.000),而CH 21 d和MCT 21 d两者相比,MCT 21 d高于CH 21 d组,两者间有差异(P=0.000);在CON组大鼠,CH各组及MCT各组大鼠肺动脉中均检测到CaSR蛋白的表达,并随着干预时间延长,CaSR蛋白趋势逐渐升高,以CH 21 d和MCT 21 d明显,而MCT 21 d组高于CH 21 d组.结论:相同时间内MCT诱导大鼠的肺动脉压高于CH建立PH模型,CaS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CaSR参与了PH的形成及发展.

    作者:夏世辉;杜明成;秦廷江;刘盈贝;王朝辉;安永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西兰兔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动静脉内瘘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合并颈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新西兰兔模型,研究CRF对AVF静脉内膜增生(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VNH)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等分为肾衰组和健康组,每组16只.肾衰组以腺嘌呤诱导新西兰兔CRF后建立AVF模型,健康组不做CRF诱导建立AVF模型.术后第4周取瘘口静脉段行HE染色评估内膜厚度、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评估其增殖活性,取肾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肾衰组血尿素氮、肌酐水平于第4周明显增加,第6周时达正常值3倍左右,光镜下可见肾小管萎缩消失、结晶物沉着、间质纤维化伴炎症细胞浸润;肾衰组AVF静脉平均内膜厚度、面积及PC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腺嘌呤可诱导家兔CRF形成,CRF对VNH具有促进作用,加快AVF的功能障碍,因此在研究AVF早期功能障碍时需建立CRF的AVF模型,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作者:李相杰;李追;张矛;赵渝;任为;成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α-硫辛酸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α-硫辛酸(α-lipoic acid)抗氧化作用及抗心肌细胞凋亡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大鼠心功能异常的方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模型,6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α-硫辛酸处理组(AMI+α-硫辛酸,n=15)、对照组(AMI+NS,n=14)和假手术组(sham-operated+NS,n=10).术后2周后α-硫辛酸处理组给予硫辛酸[60 mg/(kg·d)]腹腔注射,其余组大鼠等量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腹腔注射.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分析各组大鼠的心功能、ELISA法检测血浆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分析心肌诱导型氧化亚氮合酶(induciblenitric oxidesynthase,iNOS)的表达、Westemblot法测大鼠心肌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及Caspase-12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射血分数由90.16%降至66.84%),血清BNP、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SOD、TAC水平降低(P<0.05);HE染色显示心肌组织明显水肿、排列紊乱,iNOS表达升高(P<0.05),证明CHF建模成功;α-硫辛酸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心功能明显改善(射血分数由66.84%升至80.15%),BNP、MDA含量、iNOS、JNK、Caspase-12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TAC、ROS水平升高(P<0.05).结论:CHF建模成功,α-硫辛酸可通过抗氧化和减少细胞凋亡的方式改善CHF大鼠的心功能.

    作者:吴健;刘地川;张斯亮;罗翔;丁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托伐普坦治疗低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托伐普坦治疗低钠血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至2015年6月,纳入关于托伐普坦治疗低钠血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用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3.1.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篇RCTs,包含低钠血症患者1 324例(托伐普坦组678例,对照组6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疗效:托伐普坦组治疗前后血清钠浓度差值大于对照组,WMD=3.33 mmol/L(90%CI=2.90~3.75,Z=12.95,P=0.000);血清钠浓度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RR=2.61 (90%CI=2.13~3.21,Z=7.70,P=0.000);24 h尿量多于对照组,WMD=812.82 m1(90%CI=534.90~1 090.75,Z=4.81,P=0.000);净液体平衡变化(尿量与液体摄入量差值)多于对照组,WMD=750.54 ml(90%CI=464.44~1 036.63,Z=4.32,P=0.000);②安全性:托伐普坦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RR分别为0.99(90%CI=0.86~1.13,Z=-0.184,P=0.854)和1.15 (90%CI=0.78~1.69,Z=0.582,P=0.561).结论:托伐普坦可显著提高血清钠浓度、血清钠恢复正常率,增加24h尿量、净液体平衡变化,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张翔云;杜闪闪;祖冬妮;赵明沂;杨静玉;项荣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早期脂肪乳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脂肪乳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3月.纳入早期脂肪乳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s),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s,包括852例患者(实验组:440例患者,对照组:4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MD=-3.09,95%CI=-3.58~-2.60,P<0.000 01);2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发生率、败血症发生率、黄疸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无差异[NEC发生率(RR=0.66,95%CI=0.33~1.32,P=0.24);败血症发生率(RR=0.85,95%CI=0.72~1.00,P=0.05);黄疸发生率(RR=1.03,95%CI=0.84~1.25,P=0.78);住院期间死亡率(RR=0.93,95%CI=0.70~1.22,P=0.59);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RR=1.24,95% CI=0.75~2.04,P=0.41);低血糖发生率(RR=1.55,95%CI=0.82~2.92,P=0.17);BPD发生率(RR=0.92,95%CI=0.70~1.20,P=0.53).结论:早期脂肪乳(≤2 d)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安全有效的,不仅缩短了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而且并未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肖凤;龚放;邓春;田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EGFR-TKI与多西他赛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单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包括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与单药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有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对比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TC),2名独立研究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所有数据均采用Review Manager 5.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6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TC),病例数总计2 747例,其中EGFR-TKI治疗组1 389例,多西他赛治疗组1 3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EGFR-TKI与多西他赛相比总生存期差异(HR=1.05,95%CI=0.96~1.14,Z=0.97,P=0.33)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多西他赛组相较于厄洛替尼组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HR=1.31,95%CI=1.11~1.54,Z=3.24,P=-0.001),但多西他赛组与吉非替尼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并无显著差异(HR=0.90,95%CI=0.78~1.04,Z=1.40,P=0.16).在安全性分析方面,EGFR-TKI组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R=0.06,95%CI=0.04~0.08)、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R=0.09,95%CI=0.05~0.16)、神经毒性(RR =0.25,95%CI=0.05~0.16)等,但3~4级皮疹(RR=15.03,95%CI=5.81~38.88)的发生率有所增加.结论:EGFR-TKI对比多西他赛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总生存、无进展生存期上并无统计学差异,但EGFR-TKI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耐受性较好.

    作者:杨迎庆;江德鹏;蒋幼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间歇充气加压泵对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效果及安全的系统评价

    目的:探索利用间歇充气压力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重症内科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有效利用气压泵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关于研究IPC预防重症内科住院患者VTE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纳入文献19篇,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IPC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明显降低(RR =0.25,95%CI=0.15~0.41,P=0.000),尽管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3%,P=0.000),但其亚组分析显示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RR=0.17,95%CI=0.11~0.27,P=0.000)、(RR=0.23,95%CI=0.16~0.33,P=0.006),在肺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方面并没有明显降低(RR=0.66,95%CI=0.43~1.02,P=0.060);在与使用对照组的比较中,IPC组在预防VTE发生率也明显降低(RR=0.37,95%CI=0.17~0.79,P=0.010),但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73%,P=0.005),按IPC干预时间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能消除其异质性(RR=0.76,95%CI=0.66~0.88,P=0.000),(RR=0.15,95%CI=0.07~0.35,P=0.000).与使用抗凝剂比较,IPC组在预防下肢DVT发生并无统计学差异(RR=2.47,95%CI=0.79~7.75,P=0.120),但出血的风险明显降低(RR=0.45,95%CI=0.22~0.92,P=0.030).结论;IPC能够有效地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下肢DVT和总的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与药物抗凝相比,IPC除了能有效规避出血风险以外,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DVT的发生产生与药物抗凝相当的抗栓效果.

    作者:熊蕾;杨相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