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0253-3626
  • 国内刊号:50-1046/R
  • 影响因子:0.72
  • 创刊:1976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132
  • 全年订价:35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 医药卫生综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7年5期文献
  • 色氨酸羟化酶基因与青年人自杀未遂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1 (tryptophan hyroxylase 1,TPH1)基因多态性和色氨酸羟化酶2(tryptophan hyroxylase 2,TPH2)基因多态性与青年人自杀未遂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技术对102例青年自杀未遂者(自杀未遂组)和112名青年健康对照(对照组)TPH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00532、rs211105、rs4537731、rs684302、rs7933505和TPH2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748185、rs11178997、rs1386493、rs1843809、rs4448731、rs7305115、rs9325202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型、等位基因、单体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①单位点分析显示:以上12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自杀未遂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体型分析显示:由TPH1基因5个位点组成的单体型G-G-C-C-G、G-G-T-T-G、G-T-C-C-G、G-T-T-C-G、T-T-T-T-A频率在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TPH2基因7个位点组成的单体型G-T-G-T-T-A-G频率在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34,P=0.002),经Bonferroni校正检验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TPH2基因7个SNP位点构成的单体型G-T-G-T-T-A-G可能与增加青年人的自杀未遂相关.

    作者:王我;冉柳毅;艾明;陈建梅;靳佳佳;刘微;况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ICA、ZnT8A、GADA联合检测对重庆儿童1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目的:通过观察研究重庆地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儿童患者血清中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ntibodies,ICA)、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inc transporter isoform8 autoantibodies,ZnT8A)和胰岛相关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ies,GADA)的阳性率及其空腹C肽结果,探讨ICA、ZnT8A和GADA联合检测对1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在我院初诊的T1DM组139例和正常组78例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ICA、ZnT8A和GADA;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C肽.T1DM组按自身抗体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结果:1型糖尿病组的血清ICA、ZnT8A和GADA阳性率分别为61.9% (P=0.000)、51.1%(P=0.000)和54.0% (P=-0.000),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体联合检测组的诊断符合率(ICA/ZnT8A=80.6%;ICA/GADA=81.6%;ZnT8A/GADA=78.3%;ICA/ZnT8A/GADA=88.9%)均高于单项抗体检测组,抗体联合检测与任一抗体单项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3种抗体联合检测AUC=0.883 (95%CI=0.830~0.936,P=0.000);抗体阳性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明显低于抗体阴性患者.结论:ICA、ZnT8A和GADA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1型糖尿病的诊断效能.

    作者:李小强;谢婧雯;吉颖;陈琼;李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胸痛中心认证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速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认证对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胸痛中心在认证前后患者的救治数据(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患者纳入认证前组,2016年1月1日至8月31日间患者纳入认证后组),对比分析患者基线情况、绕行急诊科和心内科监护室而直接进导管室做手术的比率、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门-球时间)、门-球时间达标率、动脉穿刺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死亡率等.结果:与认证前相比,绕行急诊科和心内科监护室而直接进导管室做手术比率由33.9%提高至61.05%;门-球时间由(105.75±72.02) min下降至(73.25±54.14) min;门球时间达标率从49.11%上升至73.16%;动脉穿刺到球囊扩张时间由(29.43±14.45) min下降至(22.85±11.28) min;住院天数由(9.35±6.95)d下降至(7.89±4.74)d;住院费用由(5.74±2.92)万元下降至(4.62±1.55)万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胸痛中心认证显著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速度,让患者能获得更好的治疗.

    作者:唐萍;罗素新;余中琴;胡丽娟;秦春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高危临界值

    目的:探讨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临床应用中高危跌倒风险的佳临界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中发生跌倒的患者169例.按照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对照组338例,对照者为同时期住院患者中未发生跌倒者.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的准确度及高危跌倒风险佳临界值.结果:得到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置信区间为0.794~0.876,当临界值为50分时,Youden's index大,为0.630;敏感度为75.74%,特异度为87.28%;阳性预测值为74.85%,阴性预测值为87.80%,准确度为83.43%,阳性似然比为5.95.结论:汉化版Morse跌倒评估量表在高危跌倒风险人群测评中的佳临界值为50分,是进行跌倒风险评估的有效工具.

    作者:李娟;胡丽;赵庆华;刘丽萍;肖明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关系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宫颈锥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后人乳头瘤病毒(hum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为CIN患者治疗中恢复阴道微生态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LEEP术的CIN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及治疗后HPV持续感染情况.结果:722例患者中具有完整随访资料者383例,其中84.3%(323/383)的患者阴道微生态异常,38.4%(147/383)的患者检测出明确致病菌,以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为主.接受LEEP术治疗后,51例患者HPV持续阳性,其中76.5%(39/51)阴道微生态异常,BV和VVC的感染率分别为35.3%(18/51)和9.8%(5/51);332例患者HPV转阴,其中16.3%(45/332)微生态异常,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感染率分别为6%(20/332)和1.2%(4/332),与术后HPV持续阳性患者相比,其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生率及BV、VVC的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合并HPV感染的CIN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较为普遍,其中以BV感染为常见,CIN术后HPV持续阳性与阴道微生态异常及BV、VVC感染有关,提示清除致病菌、恢复阴道微生态在CIN治疗中十分重要.

    作者:秦勤;常淑芳;孙江川;张永红;张潇元;丁钦容;胡亚玲;谢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定在幼儿气管镜检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在幼儿气管镜检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围术期患儿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因气道异物拟行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气管镜检异物取出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n=40):右美托咪定组(D组)、对照组(C组).所有患儿诱导均采用七氟烷,而后D组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C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异物取出并撤出气管镜即停止药物输注.观察2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喉镜表面麻醉时(T1)、气管镜置入时(T2)、气管镜置入后5 min(T3)、气管镜撤出时(T4)、气管镜撤出后5min(T5)、患儿出PACU时(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改变;观察2组患儿术中及术后屏气、呛咳、喉痉挛、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发生率;记录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与T0相比,D组患儿术中时间点(T1~T4)HR、MAP及RR下降幅度低于C组,术中T1~T4时间点三者水平C组低于D组(P<0.01);D组及C组患儿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5±4.50) min vs.(22.43±4.70) min],而D组苏醒时间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6,25]min vs.13[11,15] min,P<0.01);D组呼吸抑制(3/40)及低氧血症(1/40)发生率低于C组(12/40,7/40) (P<0.01),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定用于幼儿气管镜检异物取出术麻醉对呼吸及循环系统功能抑制作用较弱,减少术中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但可延长麻醉后苏醒时间.

    作者:徐晓燕;张成;黄振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参苓白术散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近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在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诊断符合恶性肿瘤TNM分期Ⅳ期,辩证属于脾气虚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参苓白术散,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共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证候、体质量、生存质量评定(kanrofsky score,KPS)、外周血象(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比较,在以体倦乏力、食少纳呆、大便异常、腹胀等为主症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70.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治疗组在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WBC有明显提升(P<0.05),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成琳;胡陵静;郭婷婷;张国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显露隐性中枢性尿崩症:3例病例分析合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隐性中枢性尿崩症的认识.方法:对3例腺垂体功能减退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尿崩症的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同时查询中国知网、维普以及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找到相关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3例患者均存在HPA轴、甲状腺轴以及性腺轴功能减退,给予糖皮质激素替代后,均出现尿量、血钠、血氯、血渗透压明显升高,尿比密明显下降,其中2例完成禁水加压素试验,尿渗透压较推药前上升超过9%,另1例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后尿量明显减少.同时,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了9篇相关病例报道,并就各自临床特点进行了汇总.结论:隐性中枢性尿崩症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典型症状因为糖皮质激素缺乏而被隐藏,当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若出现明显多尿以及低比重尿时,应考虑合并中枢性尿崩症.

    作者:唐紫薇;龙健;刘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清和关节液HMGB1水平与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关节液和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B1,HMGB1)的水平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2名住院接受关节镜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KOA患者为实验组和20例因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为对照组(行关节镜检查后排除软骨损伤),膝关节病变程度采用X线Kellgren-Lawrence (K-L)分级评估,骨关节炎的症状学采用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和关节液中HMGB1的浓度.比较2组之间和不同K-L分级患者之间血清和关节液HMGB1水平.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KO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HMGB1水平与K-L分级、WOMA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KOA患者关节液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t=12.171,P=0.000);KOA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7,P=0.620);KOA患者关节液和血清HMGB1水平无相关性(r=0.021,P=0.863);KOA患者关节液HMGB1的水平与WOMAC总分以及各个亚评分(疼痛、僵硬和功能评分)呈正相关,与X线K-L分级呈正相关;血清HMGB1的水平与WOMAC总分和各个亚评分(疼痛、僵硬和功能评分)及X线K-L分级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KOA患者关节液HMGB1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评估KOA症状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李明超;肖睿;李伟;张广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例ACADM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目的:对2例生后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发现疑似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临床和基因检测,并进行随访,以明确诊断.方法:采集患儿外周血检测遗传代谢病代谢产物、肝功、采集尿检测尿有机酸,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验证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基因ACADM,并对基因异常进行分析.结果:①外周血串联质谱LC-MS检测发现患儿中链脂酰肉碱(C6~C10)升高;②肝功能均出现异常;③尿有机酸检测其中一例患者甘油和双羧酸略有升高,另一例未见异常;④基因检测显示患儿均为ACADM基因复合杂合子,基因异常分别来至无症状的单突变携带者父亲和母亲,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合成的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活性异常.结论:ACADM基因复合突变导致合成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活性降低,患儿分解中链脂肪酸能力下降,导致代谢产物异常和肝功能异常.

    作者:鄢力;杨凡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LXR在湿性AMD患者中的表达及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索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表达及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本院眼科门诊湿性AMD患者2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年龄、性别等病史资料,通过抽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检测LXRα和LXRβ的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LXR激动剂TO901317处理,观察PBMC中LXRα和LXRβ的变化.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ROC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湿性AMD患者中LXRα,LXRβ的mRNA的表达水平都低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t=3.881,P=0.001;t=5.839,P=0.000).使用LXR激动剂TO901317处理后,在PBMC中LXRα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LXRβ表达无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LXRα与TG具有负性相关性,而LXRα与TC、HDL、LDL及LXRβ与TC、TG、HDL、LDL均无相关性.ROC分析得LXRα检测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4 (95%CI=0.676~0.973,P=0.001),LXRβ检测结果的AUC为0.945 (95%CI=0.873~1.000,P=0.000).结论:LXRα和LXRβ的表达水平下降提示与湿性AMD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诊断和治疗湿性AMD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丁琳;宾玥;刘彦尧;彭惠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分析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与混合发作患者甲状腺功能.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患者(62例)、抑郁发作患者(71例)与混合发作患者(26例)以及该院体检中心20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对照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及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结果: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者TSH水平低于[1.650(0.803,2.400)vs.2.100(1.610,3.030),P<0.01]、FT4水平高于[18.420(15.530,20.060) vs.16.600(14.890,17.640),P<0.01]对照组;抑郁发作者T3、T4水平[1.580(1.180,1.890) vs.1.770(1.610,1.990),84.170(62.540,97.940) vs.95.54(86.020,109.500),P<0.01]均低于对照组;混合发作者T3水平[1.440(1.273,1.783)vs.1.770(1.610,1.990),P<0.01]低于对照组.与躁狂/轻躁狂发作者相比,抑郁发作者T4、FT4水平均更低[96.39 (76.768,123.040) vs.84.170 (62.540,97.940),18.420(15.530,20.060) vs.16.520(13.670,19.080),P<0.05].有双相家族史患者血浆中TSH水平高于无家族史双相患者(2.735±2.240 vs.1.892±1.276,P=-0.039);女性双相患者T3、T4水平均低于正常女性对照(1.362±0.674 vs.1.769±0.290,78.407±39.180 vs.96.396±22.635,P=0.000).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时甲状腺功能均有异常,但三者的改变各不相同.

    作者:靳佳佳;冉柳毅;王我;何静澜;况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多模式镇痛在髋关节翻修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continuous lumbar plexus block,CLPB)联合多模式镇痛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联合多模式镇痛在髋关节翻修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评价.方法:68例单侧髋关节翻修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CLPB组与PCIA组.2组患者术前3d使用帕瑞昔布钠镇痛;CLPB组术后经患侧腰丛神经周围置管处使用罗哌卡因镇痛,PCIA组术后经静脉使用曲马多加氟比洛芬酯镇痛,2组患者持续镇痛3d,且术后加用帕瑞昔布钠镇痛直至运动时VAS评分<3分.记录患者术后在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CLPB组患者术后各时刻点在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CLPB组术后6、12、24h在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分别为(2.50±0.71)、(3.59±0.99)、(3.67±1.01)分,明显低于对应时刻点的PCIA组:(4.97±0.94)分(P=0.00)、(4.85±0.86)分(P=0.00)、(4.32±0.73)分(P=0.00);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后帕瑞昔布钠用量明显少于PCIA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CIA组.结论:CLPB联合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髋关节翻修术术后的早期疼痛,其术后镇痛效果优于PCIA,不良反应发生低,是髋关节翻修术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案.

    作者:熊秋菊;刘小男;何开华;闵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早期营养不良上调成年期SD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

    目的:研究早期营养不良对成年期SD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早期营养不良SD大鼠模型,建模结束后给予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n3-PUFA)干预.检测仔鼠体质量,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场景恐惧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结合配适分子-1 (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结果:早期营养不良组仔鼠出生后体质量偏低(P=0.000),成年期学习记忆能力下降,iNOS mRNA表达增加(p=0.002),iNOS蛋白表达增加(P=0.015),IBA-1表达增加(P=0.047).给予n3-PUFA补充后可以减少小胶质细胞M1型转化,降低活化水平.结论:早期营养不良可以上调仔鼠成年期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诱导M1型转化,可能与神经炎症的发生相关.

    作者:陈轩;王永红;周永俪;王小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乌司他丁下调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MiR-21表达及初步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产生炎症反应中微小RNA-21 (Mi-croRNA-21,miR-21)的表达情况,以及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炎症反应中对miR-21的干预作用.方法:设置正常组、模型组(LPS 500ng/mL刺激组)、实验组(LPS 500 ng/mL+UTI 1 000 U/mL组)和阴性实验对照组(UTI 1 000 U/mL),观察R.AW264.7细胞生长状态;四甲基偶氮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不同浓度UTI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UTI预处理2h后,L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诱导炎症模型,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mRN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miR-21的表达.结果:①UTI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UTI浓度小于1 000 U/mL时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②与正常组相比,在不同浓度(100,250,500 ng/mL) 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TNF-α mRNA及IL-6 mRNA的分泌(1.311±0.037,1.549±0.039,1.667±0.059;1.167±0.019,1.518±0.058,1.740±0.071)与基础分泌量(1.000±0.000)相比明显升高(P=0.000),且miR-21表达(1.082 ±0.114,1.671±0.087,2.789±0.107)明显升高,并随LPS浓度升高而增加(P=0.000);③不同浓度UTI(10,100,1 000 U/mL)能有效降低TNF-α mRNA及IL-6 mRNA(1.000±0.000,1.998±0.212,1.421±0.100,1.122±0.154,0.991±0.139;1.000±0.000,1.880±0.045,1.179±0.108,1.053±0.070,0.960±0.088)的表达,并降低miR-21(1.000±0.000,2.789±0.107,2.675±0.135,2.258±0.170,1.369±0.279)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00,P2=0.000,P3=0.000).结论:UPS刺激小鼠RAW264.7细胞可促进miR-21表达升高,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细胞炎症反应状态;UTI可通过下调miR-21抑制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肖玲;马渝;周巧;周发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HMGB1在脓毒症心肌损害小鼠中的表达及炎症促进作用研究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脓毒症心肌损害(sepsis induced myocardial depression,SIMD)中的表达以及通过HMGB1抑制剂甘草酸(glycyrrhizin,GL)在SIMD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模型组、CLP+PBS对照组和CLP+GL干预组,每组随机分配5只C57BL/6雄性小鼠,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心脏匀浆液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的表达,RT-PCR对小鼠心肌组织中HMGB1进行定量分析,使用GL干预CLP小鼠模型后检测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o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0、IL-33等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①CLP诱导SIMD小鼠模型中,HMGB1以及心肌损害标志物cTn Ⅰ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②GL处理SIMD小鼠模型后,TNF-α、IL-1β、IL-6、IL-10、IL-33等细胞因子以及心肌损害标志物cTn Ⅰ表达较对照组和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抑制HMGB1可降低机体各种炎症因子水平,调控脓毒症的失控性炎症效应,减轻脓毒症心肌损害.

    作者:冯宣云;艾山木;刘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在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5例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慢性瘙痒患者的皮损标本和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皮肤活检标本中stathmin的表达.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检测患者表皮组织中病理结构的变化.结果:IHC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的皮肤相比,stathmin在患者皮损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免疫炎症细胞中高表达.HE染色显示慢性瘙痒患者皮损处增厚、角化过度,并伴有炎症性细胞浸润.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tathmin在慢性瘙痒的机制中发挥作用.Stathmin通过在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和免疫炎症细胞中的表达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促进慢性瘙痒的进程.Stathmin可能是慢性瘙痒治疗的新靶点,对慢性瘙痒的治疗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茹丽艳;蔡涛;余维华;柯美玲;赵楠;Vishnu Prasad A dhikari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丹参酮对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分布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96只盆腔炎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实验组肌注丹参酮(8 mg/kg),对照组肌注相同体积生理盐水;1h后,2组动物均按80 mg/kg灌服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于灌服LVFX后的0.25、0.5、1.0、1.5、2.0、4.0、8.0、12.0 h不同时间点,2组动物分别处死大鼠6只,采集血浆和子宫组织.高效液相色谱法法测定血浆和子宫组织中LVFX浓度,DAS2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与子宫组织血药浓度-时时间曲线均为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列举如下:血浆中峰浓度C一分别为(14.341±1.551) μg/mL和(12.780±1.062) μg/mL,子宫组织中Cmax分别为(13.910±1.704) μg/mL和(11.671±1.134) μg/mL(P<0.05);血浆中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329±0.269)h和(1.249±0.264)h,子宫组织中tmax分别为(1.419±0.380)h,(1.280±0.270)h;血浆中药物的半衰期t1/2β分别为(6.284±1.132)h和(5.442±2.590)h,子宫组织中t1/2β分别为(7.920±2.802)h和(3.894±1.595) h(P<0.05);血浆中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62.667±4.516) μg· h/mL和(55.693±3.138)μg·h/mL(P<0.05),子宫组织中AUC0→t分别为(55.518±11.709) μg·h/mL和(40.374±2.892) μg·h/mL(P<0.05).结论:丹参酮能明显增加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左氧氟沙星的分布.

    作者:汤成泳;孔令希;罗成;周远大;邱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姜黄素通过提高自噬体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强N2a/APP695swe细胞的自噬作用

    目的:全面研究姜黄素(curcumin)对N2a/APP695swe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姜黄素调节N2a/APP695swe细胞自噬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4组:野生型对照组(WT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溶剂对照组(Sham组)、姜黄素处理组(Curcumin组,5μmol/L).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和底物蛋白SQSTM1的表达,以及Atg蛋白Beclin1、Atg5、Atg7、Atg12、Atg16L1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进一步验证SQSTM1蛋白的表达.各组分别转染细胞自噬体指示探针(GFPLC3)和溶酶体红色探针(LysoRe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检测自噬流.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urcumin组LC3Ⅱ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0.59±0.03 vs.0.11 ±0.01,P=0.000);同时,Curcumin组SQSTM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19±0.04 vs.0.66±0.05,P=0.000).免疫荧光实验再次验证了SQSTM1蛋白的这个表达趋势.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urcumin组细胞内自噬体数量增加(154.67±7.37 vs.89.00±7.21,P=0.000),同时自噬溶酶体数量也显著增加(84.67±12.50 vs.42.33±6.51,P=0.000).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ureumin组Atg蛋白Beclin1、Atg7、Atg16L1的表达均明显增加(0.55±0.09 vs.0.10±0.02,P=0.000;0.89±0.12 vs.0.39±0.07,P=0.000;0.36±0.07vs.0.13±0.02,P=0.003),而Atg5和Atg12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9±0.12 vs.0.79±0.10,P=0.470;0.94±0.13 vs.0.87±0.16,P=0.587).结论:姜黄素增强N2a/APP695swe细胞的自噬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自噬体形成相关蛋白Beclin1、Atg7、Atg16L1的表达有关.

    作者:康清梅;梁洁;张雄;周凡琳;李丹;高敏娜;李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干扰素α2b通过降低MDSC抑制小鼠肾癌生长的研究

    目的:研究干扰素α2b抑制小鼠肾癌生长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肾癌移植瘤模型,干扰素干预后将肾癌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干扰素α2b组,监测各组小鼠移植瘤体积与重量,切取移植瘤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瘤蛋白BCL-2表达;超滤加蔗糖重水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鉴定外泌体形态及数量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比例,小鼠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建立BALB/c小鼠实验模型,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组、外泌体组和Renca细胞组,建模后第10、20、30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骨髓MDSCs比例.结果:成功建立肾癌移植瘤模型与BALB/c小鼠实验模型,在肾癌移植瘤模型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α2b组重量与体积明显被抑制(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细胞大小不均,形态不一,排列紊乱;细胞核增大,核质比例失常,核深染,异常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对照组为、干扰素α2b组两组间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功分离并纯化外泌体,对照组、干扰素组2组外泌体形态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α2b能明显减少Renca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数量(P<0.01).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α2b组MDSCs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组荷瘤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P<0.05)明显升高.在BALB/c小鼠实验模型实验中,在第10天、20天和30天,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外泌体组与Renca细胞组的MDSCs比例明显增高(P<0.01),而外泌体组与Renca细胞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泌体组与Renca细胞组内,第20天和30天比第10天要明显增加MDSCs比例(P<0.05),第20天和30天之间MDSCs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而生理盐水组MDSCs比例在第10、20和30天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干扰素α2b通过抑制Renca细胞分泌外泌体,而Renca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体内参与了小鼠MDSCs的活化、增殖,致使MDSCs的活化、增殖受限,从而抑制小鼠肾癌生长.

    作者:殷永健;陈仕友;罗春丽;张尧;吴小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永生化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尿液来源的于细胞并永生化,为后续下尿路组织重建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收集人新鲜尿液,对得到的单个贴壁细胞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尿源性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形态,免疫荧光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RT-PCR检测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相关基因.诱导USC向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将pSEB-hTERT逆转录病毒感染USC得到永生化的尿源性干细胞(immortalized urine-derived stem cells,iUSC).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iUSC和USC中hTER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绘制增殖曲线.对iUSC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46、SSEA-4及免疫荧光检测尿溶蛋白Ⅰa和肌间线蛋白.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得到USC,其外观呈“米粒状”,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46、SSEA-4均呈阳性;RT-PCR结果显示尿路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尿溶蛋白Ⅰa和Ⅲ、细胞角蛋白-7和13)及平滑肌表面标记物(肌间线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RT-PCR中hTERT基因表达量为41 636.00±4 134.42,同USC(25 452.67±1 586.3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Western blot中hTERT蛋白表达量为94 479.00±7 102.20,同USC(61 541.67±3 956.54)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iUSC能连续多代培养,增殖曲线呈“S”形,且与USC对比其增殖能力增强(P0d0.272,P1d=0.043,P3d=0.000,P5d=0.006,P7d=0.001,P9d=0.025),细胞增殖与天数(P=0.000,F=219.572)和细胞类型(P=0.000,F=90.855)均相关;CD34、CD73、CD90、CD146、SSEA-4依次为0.3%、91.4%、15.3%、99.4%、95.3%,表达无变化;免疫荧光显示尿溶蛋白Ⅰa和肌间线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成功从尿液中分离、培养、鉴定尿源性干细胞并永生化,即iUSC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学提供稳定安全的种子细胞.

    作者:耿睿之;何云锋;张尧;张元原;吴小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新型肿瘤归巢穿膜肽的固相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

    目的:采用固相法人工合成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TTC)标记的新型肿瘤归巢穿膜肽tLyP-1(CGNKRTR),并于体外检测其肿瘤归巢及穿膜特性.方法:采用Na-芴甲氧羰基(Fmoc)法固相合成tLyP-1,并用FITC标记N端.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仪检测其纯度及分子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其肿瘤归巢及穿膜能力;CCK8 (cell counting kit-8)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合成的FITC-tLyP-1纯度为99.14%,分子量为1 334.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见FITC-tLyP-1在MDA-MB-231组细胞内分布多于HUVE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MDA-MB-231组细胞内荧光强度值高于HUVEC组;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FITC-tLyP-1对细胞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采用固相法成功合成FITC标记的新型肿瘤归巢穿膜肽tLyP-1,具有乳腺癌MDA-MB-231肿瘤靶向性和穿膜性,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靶向药物运输载体.

    作者:朱蕾蕾;任建丽;周志益;王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共60例,将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男性≥115 g/m2,女性≥95 g/m2的患者分左室肥厚组(B组30例),其余为无肥厚组(A组30例).行常规超声及二维斑点追踪检查并检测右心室功能指标,包括心室大小、左室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igh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area change,RV-FAC)、左室全局纵向峰值收缩期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peak systolic strain,LVGLS)及右心室游离壁及间隔的各节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结果:2组间心室大小、LVEF、TAPSE、RVFA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室壁厚度及左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A组.B组LVGLS及右心室游离壁及间隔的各节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均明显低于A组(P<0.05).LVGLS与TAPSE、RVFAC、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及间隔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6、0.333、0.379、0.289、0.384、0.500、0.515、0.317,P<0.05);LVMI与TAPSE、RVFAC无明显相关,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及间隔的基底段、心尖段纵向峰值收缩应变呈负相关(r分别为-0.318、-0.305、-0.328、-0.340、-0.268,P<0.05).结论:斑点追踪可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且优于常规超声.左室肥厚及左室整体功能损伤可间接影响右心室功能.

    作者:廖康腊;曾雨薇;罗素新;廖慧;秦俭;董小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痛风月发病趋势预测及预测模型效果探讨

    目的:选择优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重庆市痛风月发病趋势预测.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痛风月发病数据,并采用指数平滑法、ARIMA(p,d,q)模型、GM(1,1)模型和Markov模型对其发病趋势进行拟合,根据平均百分绝对误差的大小判断模型优劣,选择优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痛风月发病趋势预测.结果:2012年9月后痛风月发病人数激增,并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但就整个观察期而言,序列波动明显,周期性不明显.4种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发病数在各模型预测值95%的可信范围内波动,但不同模型预测结果均存在一定程度偏离.通过计算可知:ARIMA(1,1,0)、GM(1,1)和指数平滑法的平均百分绝对误差分别为24.72、109.21和24.95.因此GM(1,1)模型预测效果偏离大,指数平滑法次之,ARIMA(1,1,0)模型拟合效果贴近实际.结论:GM(1,1)模型拟合效果差,ARIMA(1,1,0)模型拟合效果好,建议用ARIMA(1,1,0)模型进行未来痛风发病预测.

    作者:胡敏;杜成凤;唐晓君;邓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石墨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生相容性研究

    目的:评价新型三元复合材料石墨烯(graphene,G)/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聚酰胺66(polyamid66,PA66)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G/n-HA/PA66复合材料,按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试验指南与标准》制备材料浸提液,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DMEM/F12培养基或生理盐水浸提液)、阳性对照组(苯酚),行体外毒性试验[CCK-8、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变化(n=5)]、全身急性毒性实验(n=10)、溶血实验(n=5)、热源实验(n=3)与皮内刺激实验(n=30)评价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体外毒性试验:细胞形态与生长状况良好,细胞增殖OD值各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材料不会影响G2/M+S期的比例(P=0.889),不会促进细胞凋亡(P=0.988、P=0.919、P=0.781);全身急性毒性实验:材料浸提液注射入小鼠腹腔后一般情况良好,实验组体质量[(33.30±3.81)g]与对照组[(31.08 ±2.91)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66);溶血实验:材料浸提液溶血率为(0.97±0.36)%,满足小于5%的评价标准(P=0.000);热源实验:实验动物体温升高数为(0.25±0.12)℃,符合小于0.6 c℃的评价标准(P=0.035);皮内刺激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注射点周围皮肤无红肿现象,原发刺激指数(primary irritation index,PⅡ)评分为极轻微刺激.结论:G/n-H/PA66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安全地用于骨内固定植入物.

    作者:阳淇名;张施洋;赵维康;蒋电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新型基因组编辑蛋白FnCpf1的表达、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构建土拉弗朗西丝菌Novicida亚种Cpf1蛋白编码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重组FnCpf1蛋白后,制备兔抗FnCpf1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FnCpf1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通过镍离子金属螯合磁珠亲和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FnCpf1蛋白,将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FnCpf1多克隆抗体,并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兔抗血清效价、Western blot鉴定其特异性.结果:扩增得到3 90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后,通过双酶切及测序证实pET-32a(+)-FnCpf1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可诱导表达相对分子质量160 kD的目的蛋白,经SDS-PAGE分析其为可溶性,通过镍离子金属螫合磁珠亲和纯化得到纯度为95%以上的FnCpf1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检测兔抗FnCpf1抗血清ELISA效价达1:512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抗体可较好地与FnCpf1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在原核系统中成功表达了FnCpf1重组蛋白,并用纯化后的蛋白制备出兔抗FnCpf1抗体,效价及特异性均良好,为进一步探讨Cpf1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打下实验基础.

    作者:孙菱;卢楠;杨春;康月茜;杨婕;何永林;方陈城;吴宣艳;王瑜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痫与非痫性发作性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短暂性生、重复性和刻板性为临床特征.临床上非痫性发作性(non-epileptic seizures NES)疾病亦有发作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其可以是由心理因素或其他疾病所致,而非脑电紊乱引起的脑部功能异常所致.癫痫与非痫性发作性疾病在诊断时有时难以鉴别,长程视频脑电监测(long-term video-EEG monitoring,LTM)是目前鉴别癫痫和非痫性发作性疾病的可靠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就LTM在癫痫与NES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倩;徐祖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素与高血压发病关系:剂量反应Meta分析

    目的:采用剂量反应Meta分析分别对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ase、CBM、CNKI和VIP数据库,纳入25(OH)D、PTH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8月.采用剂量反应模型对25(OH)D、PTH与高血压发病风险进行拟合,采用Stata13.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西方人群,样本含量25 658人.线性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25(OH)D每增加25 nmol/L,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下降7%(RR---0.93,95%CI=0.89~0.97,P=0.000);而PTH每增加15 pg/mL,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6%(RR=1.06,95%CI=1.02~1.10,P=0.001).结论:针对西方人群,随着25(OH)D水平的降低或PTH水平的升高,可能导致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增加.这给亚洲人群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者:黄艳红;周亮;陈虹汝;易大莉;张彦琦;伍亚舟;刘岭;易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栓塞发生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腔内血栓发生率及临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均较高.心腔内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脏扩大、心内膜面改变、心肌运动减弱、血流淤滞、心律失常、血液高凝状态等.目前针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加用抗凝剂治疗的专家建议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0%,有栓塞表现的病史,或超声心动图发现附壁血栓形成.心脏扩大患者有报道把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联合水蛭素类药等纳入常规治疗方案,合并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则加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治疗,本文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栓塞风险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和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杨丽丽;张晓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由异常血流动力学应力和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壁病理性重构是其主要发生机制.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栓塞后瘤颈及血管壁内皮的有效修复和重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采用细胞治疗,促进损伤组织再生,重塑血管壁完整性,可能改善动脉瘤组织学预后.本文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血管因素和不同类型细胞移植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蒋登志;何朝晖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