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ATRA对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探讨c-myc基因表达与诱导分化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及RT-PCR方法,检测K562细胞的诱导分化特征及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ATRA诱导K562细胞向粒系分化的同时,伴有c-myc基因mRNA水平表达下降.结论ATRA可通过下调c-myc基因表达而诱导K562细胞向粒系成熟方向分化.
作者:袁晓军;罗春华;廖清奎;李丰益;李钦伯;杨先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是血细胞发育的动态平衡过程,细胞凋亡在造血调控过程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本文介绍Bcl-2家族对细胞凋亡的调控,尤其是在造血干/祖细胞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张斌;吴克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系统遗传病,β-珠蛋白基因簇中的缺失或突变导致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完全不能合成,从而造成α-珠蛋白肽链与β肽链的不平衡,出现贫血症状.β-珠蛋白基因簇基因座控制区(locus control region,LCR)的发现及整合型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使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成为可能.LCR中单一DNaseI高敏位点或不同高敏位点核心序列组合构成miniLCR,能够指导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中人珠蛋白基因在鼠红白血病细胞系中呈现高水平表达,而且在间接体内基因转移中可检测到人珠蛋白基因在骨髓移植受体动物中的长期存在和红系特异的一定水平的人珠蛋白基因的表达,为进行临床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另一方面,也对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和整合效率、靶向性整合和克服位置效应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者:董文吉;刘德培;梁植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期的全能干细胞,是一群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增殖分化潜能和潜在可塑性的异质性细胞.
作者:程范军;邹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Chong在1995年发现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hTRF1后,近几年已发现了包括Tankvrase、TRF2、TIN2、PIN2等近10种端粒结合蛋白,对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认为hTRF1等端粒结合蛋白与端粒一起形成三维环状结构t-loop,在这一复合结构中端粒结合蛋白和端粒、端粒酶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与衰老和肿瘤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展开和深入对该领域的研究不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对了解衰老和肿瘤的根本机制和进一步寻求诊断和治疗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端粒结合蛋白在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洁;黄河;宋怀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具有封闭Fc受体、调节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抑制补体的激活、促进内源性IgG的清除、中和自身抗体、中和抗原、调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付蓉;邵宗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将TK基因导入T淋巴细胞从而将更昔洛韦(GCV)在T淋巴细胞内代谢为毒性产物进而杀伤T淋巴细胞的疗法,在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开辟了新的途径.细胞的自杀机制是该疗法的基础,可用于GVHD效应细胞分析及确定输注供体T淋巴细胞的安全阈量,此法在GVHD防治中有良好的研究前景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国林;邹典定;赵冬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鬼臼乙叉甙、蒽环类抗生素及米托蒽醌等抗肿瘤药物都属于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它们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实体瘤时可引起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本文对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及生物学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蒋燕灵;林茂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三尖杉酯碱是一种细胞毒生物碱,近年来在治疗Ph+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中取得了一定疗效,为CML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莉红;陈德福;钱林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干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中受重视的领域之一,而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成功和体外诱导分化为各类型组织细胞潜能的发现,使该领域的研究实现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本文就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和特性,在造血细胞分化发育、基因调控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诱导分化为造血细胞的方法和重建造血功能的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何志旭;黄绍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供者T细胞对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同时调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一定限度内,终消灭肿瘤细胞.但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错综复杂,与移植后宿主微嵌合状态形成密切相关.某些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为移植后治疗和预防排斥反应及GVHD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闵凤玲;欧英贤;白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p73基因是1997年克隆出的具有抑癌作用的基因,由13个外显子及14个内含子组成,产生9个mRNA版本,有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它受DNA损伤信号,p53及p73自身的调节,其下游效应器与p53基因不完全相同.p73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突变率很低,在某些肿瘤中存在杂合性缺失-LOH,其失表达与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关.p73基因与经典的抑癌基因不同,更准确地说,p73基因是肿瘤特异性基因,即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印迹基因特征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而在另一些肿瘤中,p73基因的高表达导致肿瘤的发病.
作者:刘明利;李蓉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反应停在对难治性和复发性,常规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GVHD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小,患者的耐受较好.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明,但可能与TNFα、Th细胞亚群的细胞因子分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有关.
作者:袁燕;谢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G6PD缺乏是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基因突变是造成G6PD缺乏的遗传基础.由于G6PD的基因突变引起氨基酸置换,影响了NADP+和G6P的结合,或在立体构型上影响到二聚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导致G6PD活性降低,临床上产生新生儿溶血和黄疸症状.本文对与新生儿溶血症有关的G6PD基因突变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蔡月明;龚五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细胞在造血调控、肿瘤治疗等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内皮细胞与造血干/祖细胞的共同起源、粘附性,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内皮细胞与造血系统肿瘤及肿瘤治疗关系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宏;王亚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转录因子GATA-3是具有锌指结构的GATA家族中的一员,它的表达范围非常广泛,而且与造血细胞发育、分化的关系十分密切.GATA-3是T祖细胞发育中所必需的转录因子;可调控Th1和Th2细胞的生成;还可调节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调控嗜酸性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与白血病、肿瘤等疾病的形成有一定相关.
作者:吴秀丽;李扬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AL)治疗重要和基础的手段.已知化疗药物对细胞蛋白质及DNA有损伤和抑制等毒性作用.过去认为,化疗药物是通过这些作用而直接杀死白血病细胞的.自70年代发现凋亡现象以来,认识到细胞还存在另一种死亡形式,从而开始了对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敏;冯文莉;黄宗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其预处理的目的是尽可能杀灭宿主体内恶性细胞株以大限度地减轻肿瘤负荷,但不能达到制止复发以求根治的目的.近期研究表明,allo-SCT中植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发挥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原发肿瘤复发,可能为根治白血病的重要机制.本文就近年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晓莉;朱平;胡亚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几十年来,化疗和/或放疗使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仍有约1/3患者难治或治疗后复发,这些患者通过自体移植可显著提高长期生存率.目前,自体移植联合大剂量治疗已成 为治疗复发、难治及高风险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的热点.本文就自体移植的预处理方案、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体外净化、预后因素及第二肿瘤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卫菊;沈志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迄今已报道1000种以上的人恶性血液病细胞系,它们为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发生机理和治疗策略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体外模型.本文就人恶性血液病细胞系的主要特性、鉴定内容、建系情况和细胞系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陈苏宁;薛永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人类细小病毒B19(B19)是经血液传播的一种新病毒,它能产生人体免疫反应,对于免疫正常的人群不引起任何并发症,但对于免疫异常或血液病病人可能引起并发症.本文就近几年国外一些血液中心对献血者B19检测方法的探讨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娅娜;蒋冬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抗体、核酸以及抗原检测.随着对感染过程的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需求,这些技术也日趋成熟.新的检测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并且基因型的影响逐渐被克服.新兴的核酸配体技术将使传统的HCV检测方法发生巨大的改变.
作者:王怡;孙红琰;王全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引言为了减少原料血浆中病毒载量,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11月,我们对560万份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进行了手工NAT检测.其中有HBV阳性78名(1:72,000),HCV阳性10名(1:560,000),HIV-1阳性2名(1:2,800,000),处于HBV感染窗口期的风险高.这些数据表明,日本的输血安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100%开展无偿献血,血清学检测在JRC血液中心进行,应用OPK7200进行自动化的凝集试验.因为献血者感染早期的窗口期残留危险确实存在,另一风险是感染晚期病毒突变或数量低于血清学检测限.在美国,献血者处于HBV感染窗口期的比例为1:63,000,HCV1:103,000,HIV-11:641,000,同样是HBV的风险高.因此,采用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实验直接检测病毒基因,如NAT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李莉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前委员David Kessler呼吁血站行业对AIDS和丙型肝炎病毒(HIV,HCV)的筛查实行核酸检测(NAT).当时,核酸检测仅应用于研究领域.
作者:王鸿捷;葛红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接上期367页)血浆置换(PE)利用血浆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可换出4-5升含抗-D的血浆,输入白蛋白/晶体.然而置换后,体内IgG的合成未抑制,所以一周内应置换2-3次以维持抗-D的低水平.由于PE疗效不稳定,而且许多妇女不接受这种繁琐的疗程,因此该技术使用受限.一般的如果曾有流产史或胎儿受害严重,同时父亲又很可能是RhD纯合子,并且妊娠能维持到顺利探索到脐带,或IVT采样输血可安全进行话,医生会推荐PE.如果选择了PE,就应尽早进行,可在26-28周前避免潜藏的免疫因子(如羊膜穿刺术)的影响.
作者:S.J.Urbaniak;M.A.Greiss;廖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保存血小板浓缩液(PC)的血小板添加剂(PAS)被用作替代血浆的目的是:1.减少血小板输注时输入血浆量,回收余浆用于其它目的;2.避免大量血浆输入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循环超负荷;3.改善血小板的保存条件,保持血小板活力和止血功能在高水平;4.使光化学方法灭活PC中的病毒和其它病原体成为可能.本文的目的是评述血小板保存中一些化合物的影响.
作者:H.Gulisson;王学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型抗原可将感染因子作为受体与疾病直接关联,或间接被宿主的免疫反应干扰.只有少数感染因子,如:疟原虫、细小病毒B19影响红细胞及其前体.大多数感染因子附着在红细胞上,把它们作为靶器官的载体,或附着在粘膜表达的血型抗原上.
作者:Maria Rios;Celso Bianco;李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多凝集反应是一种红细胞的意外凝集,除了病人自己的血清,同类型多凝集病人的血清以及脐带血血清外,这种红细胞与几乎所有成人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这是由于通常呈隐性的膜受体暴露于普遍存在的针对这些受体的凝集素所造成的.抗原的暴露可以是短暂的或持续的.
作者:Malcolm L.Beck;李荣国;韩全河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