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κB是一种多功能的核转录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它的持续活化可以增强黏附分子表达,促进其介导的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促使骨髓瘤细胞增殖,并通过减弱死亡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保持线粒体稳定性等途径抑制骨髓瘤细胞凋亡,导致疾病发生.而以NF-κB为靶向的药物可以直接抑制其活性,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从而为MM的治疗提供了新前景.本文就NF-κB在MM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以其为靶向治疗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彭也;张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主要阐明L-选择素的分子结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参与骨髓成熟粒细胞的释放过程,为骨髓释放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王柳春;李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端粒酶在端粒延长和细胞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的限速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不仅在端粒自稳,而且在细胞存活、DNA损伤和基因稳定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正常造血重要的一种负性调控因子,对于造血细胞分化的异常调控、导致基因不稳定和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NFα对端粒酶活性和hTERT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相关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马丽亚;金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树突细胞(DCs)是体内功能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们启动并调控免疫反应,通过直接的细胞-细胞作用和细胞因子生成在联系天然和获得性免疫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调节以及增强抗癌症和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中,DC的功能及调控研究是关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DC的体外扩增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汤多壮;周剑峰;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血小板成分在临床使用的日益增加,血小板细菌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输血医学界的重视.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污染可以通过健康征询,外源性污染则通过皮肤消毒、移去初采集的部分血液等方法来防止.降低保存温度和减少保存时间也可减少细菌的生长繁殖.进行细菌污染检测可以降低血小板成分相关的败血症,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漩涡试验、试纸条检测细菌新陈代谢参数、染色镜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液体培养系统培养等.其中以全自动液体培养系统(BacT/ALERT和Pall BDs系统)的灵敏度高,可分别达到10CFU/ml和100~500CFU/ml.采用保存后去除白细胞、γ线照射、光化学灭菌等方法可以降低细菌载量.
作者:朱立苇;徐健;黄伯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fgl2凝血酶原酶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可直接激活凝血酶原的促凝因子,可能还具有如免疫抑制活性、细胞因子样作用等功能.目前研究表明,fgl2凝血酶原酶与人、小鼠暴发性肝炎,流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也可能参与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对fgl2凝血酶原酶在其中的具体机制和多重角色的进一步阐明,将可能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全新的思路.
作者:苏冠华;王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2-甲氧基雌二醇(2-ME2)为雌二醇在体内的生理代谢产物.体外研究表明,2-ME2可通过雌激素受体非依赖性的多样化机制对多种实体瘤和少数血液肿瘤产生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其抗肿瘤谱仍有待进一步扩大;体内研究也提供了其抗肿瘤的依据.因此,2-ME2是一种新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本文就2-ME2抗肿瘤的相关机制及临床前、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黄豪博;战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未知病因通过免疫途径破坏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所致的一种骨髓衰竭症,免疫异常是该病发病的中心环节,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袁烨;邵宗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内除造血干细胞外另一种成体干细胞,已经在组织工程和移植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由于其易于分离培养、免疫原性低、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它也是基因工程中良好的受体细胞,已经在基因治疗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就MSC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段丽敏;刘澎;李建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多药耐药(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逆转MDR是肿瘤研究的热点.三氧化二砷通过膜糖蛋白、酶系统及凋亡调控基因等途径作用于肿瘤MDR.谷胱甘肽在其作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控功能.
作者:王涛;马梁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生理条件下,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主要在胎盘绒毛远端的滋养层细胞特异表达,参与抑制母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使母体对胎儿半抗原耐受.近年来研究发现:HLA-G表达并不局限于母婴之间的胎盘组织内,在乳腺癌、黑色素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细胞表面亦普遍表达.本文就该领域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伟达;李建勇;刘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组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NHL对传统的化疗方案相当敏感,但短期内的复发和化疗相关毒性,使得NHL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外多家医学机构尝试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VELCADE)来治疗NHL.本文就其临床研究现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刘辉;金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雷帕霉素(RAPA)有强效免疫抑制和抗细胞增殖活性,国内外已广泛用于肾、心、肝等实体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因无肾毒性而优于环孢素A.RAPA主要抑制细胞增殖、生存信号Ras/PI3k/Akt途径下游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使细胞增殖周期停滞在G1期而凋亡,主要副作用为高脂血症.临床上已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等.本文简述RAPA的药物动力学、毒副作用和作用机制,并指出RAPA用于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恶性血液病和免疫性疾病可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林凤茹;姚尔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蛋白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是研究较多的两种黏附分子.研究表明它们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永韧;刘澎;陆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阿糖胞苷(Ara-C)耐药的因素很多,胞苷脱氨酶(Cytidine Deaminase,CDD)作为Ara-C体内的代谢酶之一,其表达及变异都会影响到治疗结果.目前研究认为,CDD使细胞对Ara-C的耐药主要表现在CDD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以及CDD的表达过度或活性增高.因此,降低或抑制CDD的表达活性可以间接提高Ara-C的疗效.
作者:彭娟红;胡建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早发现于血小板中,因在凝血酶诱导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而得名.TSP1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参与细胞黏附、细胞分化和血管新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TSP1也参与血液凝固,但其影响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近年才被重视,本文将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芳;阮长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FⅧ抑制物是人体内常见的抗凝血因子抗体,通过抑制FⅧ:C活性引起获得性血友病A(AH-A).AH-A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死亡率较高.与遗传性血友病相比,AH-A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早期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对AH-A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左文丽;张广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还具有保持离子稳态、介导代谢、启动细胞凋亡、介导肿瘤发生等多种重要的细胞功能.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线粒体出现了DNA、超微结构及跨膜电位的改变,这些异常与MDS的无效造血和细胞凋亡相关.本文就MDS中线粒体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胡晓静;丛雅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环氧化酶(COX)是前列腺素合成的限速酶,它将花生四烯酸催化合成各种前列腺素产物,后者参与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COX有COX-1、COX-2两种异构体,研究显示COX-2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COX-2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尤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海飞;侯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一种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合成释放的趋化因子,属CXC亚家族成员.SDF-1与其表达于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和多种血液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CXCR4特异性结合及相互作用,在造血调控及血液肿瘤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以SDF-1/CXCR4为靶点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文博;孔佩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关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苏宁;吴德沛;薛永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小鼠Ly49家族是主要表达于NK细胞表面的受体家族,按功能分为激活型受体和抑制型受体,其成员配体均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受者Ly49抑制型受体与供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配体的不相合是导致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排斥的原因之一,而供者Ly49与其配体不相合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中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被认为具有增强作用.本文对近年Ly49家族成员尤其是抑制型受体在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作用及影响的代表性文献予以综述.
作者:郑晶;黄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Rh血型D放散型(DEL)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epitope mapping).方法采用微量吸收放散技术通过9种抗D抗原不同表位的人抗-D单克隆抗体,检测3名已知Rh表型和RH基因型的D放散型个体的红细胞膜D抗原表位,分别以Rh阳性、Rh阴性、部分D表型DVa(Hus)和DVI Ⅲ型样本作为对照.结果 3名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D放散型个体,红细胞膜D抗原9个抗原表位均检测为阳性,而对照样本检测结果各不相同.结论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的中国汉族D放散型个体红细胞膜可能表达基本完整D抗原.
作者:邵超鹏;苏宇清;熊文;张印则;李桢;周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砷剂联合抗坏血酸协同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凋亡的机制.方法将培养的MM细胞株KM3分为:①对照组;②ATO单药组;③ATO+AA组;④AA单药组;⑤ATO+α-生育酚组;⑥α-生育酚单药组.分别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GSH、H2O2水平.结果①ATO诱导MM细胞凋亡,AA增强其作用,α-生育酚减弱其作用;②AA降低细胞内GSH水平,α-生育酚升高细胞内GSH;③AA和α-生育酚均升高细胞内H2O2水平;④ATO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A增强ATO的作用,α-生育酚减弱其作用.结论砷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敏感性与细胞内GSH水平呈负相关,砷剂通过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诱导细胞凋亡.AA通过降低细胞内的GSH水平,增加细胞对砷剂的敏感性.选择其他的还原剂无此作用.
作者:陈蕾;徐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Waldenstr(o)ms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常伴有单克隆IgM副蛋白.IgM副蛋白引起高粘滞血症、冷凝集素性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多发性神经病.WM的这些典型特征通常表现出症状.WM对化疗有反应、多次复发和生存期长等特点.
作者:Aslan DL;Peterson BA;Long-Tsai M;徐健;杨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医学得到快速发展.在20世纪中期,大多数亚洲国家都采用了ABO、RhD定型及交叉配血组成的西方式输血前检查规程.在高加索人中,D抗原频率为85%,被认为是继ABH抗原之后具有临床意义的抗原系统.这是由于D抗原有较强的免疫原性,RhD阴性表型频率较高.然而,台湾人的RhD阴性频率仅为0.33,在台湾人群中进行输血前RhD常规定型似乎没有必要.而且,RhD阴性的台湾人,尤其是生产过患有黄疸病婴儿的RhD阴性母亲,至今仍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急救中,即使患者并无抗D抗体,并且交叉配血试验相合,内科医生也不敢将RhD阳性的血输给D阴性的患者.1980年,两例D阴性患者因得不到D阴性血液而在急救中死亡,其中一例引起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并导致民众和专业人士的焦虑.
作者:林玛利;刘瑛;许先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床上一般认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浆置换(PE)前,输注血小板可使临床状况恶化以及造成患者死亡,通常认为输注血小板是禁忌的.原因在于输注血小板后,循环血小板数量增加,可加重微血管栓塞.尽管如此,一些报道认为,在已确立了PE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如有必要,TTP患者可接受血小板输注,并不引起临床不良反应.
作者:Lozano M;Domingo A;Pereia A;高加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与血浆保存的浓缩血小板(PC)相比,血小板保存液(PAS)保存的PC具有的优点是减少了血浆含量,从而减少过敏和发热输血反应,适合ABO血型不相配的血小板输注,使更多的血浆可用于蛋白分离.近来,病原体灭活的可能性更增加了使用PAS保存PC的兴趣,因为PC中血浆含量少,是一些病原体灭活方法的先决条件.
作者:Ringwald J;Walz S;Zimmermann R;洪缨;叶兰;史久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由于采用血浆置换(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TTP-HUS)频率的增加,PE引起的并发症也成为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TTP-HUS的诊断常常是不确定的,掌握PE治疗利弊之间的平衡已成为制定适当治疗方案的焦点.之前,我们于1996年~2002年间曾两次报道采用PE治疗149例临床疑似TTP HUS,其中42例(28%)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包括3例死亡.本文报道随后3年,即2002年到2005年的情况,证明PE治疗TTP-HUS确实存在危险.
作者:Howard M A;Williams L A;Terrell DR;李健;李执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一项丹麦的实验显示,输注去白红细胞的癌症病人比输注去白膜红细胞的癌症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更少,但未进行长期研究.已知输血与癌症病人存活率有关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而另一些观察研究则显示,输注大量去白红细胞的病人与输注去白膜红细胞病人相比,其5年存活率仅稍稍高些,原因可能与手术期间进行了免疫抑制治疗有关.本文对那项丹麦实验中输注过去白膜红细胞及去白红细胞的病人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了追踪研究.
作者:Jensen LS;Puho E;Pedersen L;吴敏;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