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19X
  • 国内刊号:51-1693/R
  • 影响因子:0.30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四川省期刊加工奖
  • 临床医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叶酸、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是叶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其常见的两个突变基因型使其编码的酶功能活性显著降低,从而影响叶酸的生物转化和功能.本文就叶酸代谢、MTHFR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易感性及其l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张静;魏影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NA甲基化谱的研究进展

    各种类型肿瘤具有特征性的DNA甲基化模式.本文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DNA甲基化谱、DNA甲基化在CLL发病机制、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阐明CLL与基因DNA甲基化的关系.

    作者:于慧;徐卫;李建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5-氮杂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现况

    DNA异常甲基化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去甲基化治疗是一种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物的新方法.5-氮杂胞苷(azacitidine)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它能掺入DNA,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使DNA去甲基化,重新激活由于过度甲基化而失活的基因.本文就近年来5-氮杂胞苷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亮;肖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髓造血干细胞壁龛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壁龛是造血干细胞栖息的场所,是各种血液细胞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在这里造血干细胞和分化中的血液细胞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它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周围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流,并由此决定未来命运.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着迷的领域,神经参与造血调节的新发现又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对近几年在造血微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苏海静;宋国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以原幼淋巴细胞恶性增殖、蓄积、浸润为特点的恶性血液病.其中儿童ALL治疗效果较好,但成人ALL的治疗较为棘手,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相关的治疗指南,长期生存率仅为30%~40%.本文对ALL诊断和治疗方面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颜灵芝;杨明珍;吴德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细胞遗传学的改变已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部分早前B-ALL和早前T-ALL患者存在一些小信号分子的突变.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ALL患者的遗传学分组和个体化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作者:陈苏宁;吴德沛;薛永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相关因素是目前血液学界的研究热点,年龄、白细胞总数、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改变、微小残留病、耐药及治疗反应等为公认的预后相关因素.本文主要介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薇;付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门冬酰胺酶制剂治疗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左旋门冬酰胺酶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药物,因其生物学来源不同,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存在不同.本文将对门冬酰胺酶不同制剂进行比较并对其在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杨文钰;竺晓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肺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淋巴瘤根据其起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在影像学发现肿块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病理来确诊淋巴瘤,但是往往很难区分肺部的病灶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目前可通过PET-CT等手段来判断是否存在全身其他部位的病变以此来做间接诊断.通常肺部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肺部症状,故对于诊断带来一定难度,需要与各种肺部疾病相鉴别.

    作者:王彦艳;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晚期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移植后非复发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该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迎飞;陈纯;黄绍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一种新的白血病相关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一种由PTPN11基因编码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近年来的系列研究发现,由PTPN11基因突变产生的Shp2突变体与幼年型儿童粒单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类型白血病发病有关.Shp2异常活化参与成年人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病理过程,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本文就Shp2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以及作为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作者:张婷;徐荣臻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富于T/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富于T/组织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HRBCL)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少见类型,病理学上表现为大量反应性T细胞和组织细胞中有少量肿瘤性B细胞.临床以中年男性发病为主,主要发生部位为淋巴结,确诊时有较高的临床分期,比其他B细胞淋巴瘤更易于侵犯肝、脾和骨髓.因其表现与霍奇金淋巴瘤相似,诊断常常十分困难,依赖于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及炎症反应的微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目前,T/HRBCL的治疗仍与其他处于相同临床分期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同,两者的自然病史及治疗反应也类似.现将T/HRBCL在临床、组织学表现、生物学特征和治疗预后诸方面与其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差异性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任艳玲;佟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标志与预后的关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异质性,其细胞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存在高度相关性,这对确立新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预后相关的不同细胞起源亚型和其他生物学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雅敏;梁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现状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及非恶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与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脐血干细胞移植以其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及程度较轻等优势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因单份脐血中所含有的有核细胞数较少等问题限制了脐血移植的适用范围.为此,人们尝试采用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就其近年来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袁晓;孙自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bcl-2 fas基因的表达

    目的 观察细胞色素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HL-60细胞)bcl-2、fas表达的影响,探讨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分成六组,细胞色素C终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9.375 mg/L、18.75 mg/L、37.5 mg/L、75 mg/L、150 mg/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色素C对HL-60细胞的凋亡效应,用RT-PCR、westernblotting检测以凋亡为主的HL-60细胞中bel-2、fas的表达水平.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细胞色素C终浓度分别为0、9.375 mg/L、18.75mg/L、37.5 mg/L时HL-60细胞是以凋亡效应为主的,bel-2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细胞色素C浓度的增高而降低,fas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细胞色素C浓度的增高而增高,当细胞色素C浓度为75 mg/L,150 mg/L时,HL-60细胞是以坏死效应为主的.结论 细胞色素C能够下调bcl-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上调fas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从而可以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

    作者:陈华琴;陈铭珍;陈日玲;方希敏;徐小红;冯华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控制非适应证输血研究

    目的 研究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对临床输血合理性的影响,探讨提高临床输血合理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前(2005年)和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后(2006年)临床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及使用血液成分构成比的变化.结果 2005年和2006年临床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分别为66.6%和89.7%,P<0.05;红细胞使用率分别为34.9%和45.8%,P<0.05;血浆使用率分别为41.9%和26.6%,P<0.05.结论 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可有效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作者:林嘉;何屹;赵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改良VD(M)C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的 观察改良VD(M)CIP和标准VDCLP方案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的疗效并进行疗效及毒副作用对比.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12月本所收治初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一组予改良VD(M)CLP:(柔红霉素(DNR)45 mg/m2/d,d1~3;环磷酰胺(CTX)600 mg/m2/d,d1;长春新碱(VCR)2 mg,d1、8;强的松(Pred)60 mg/m2/d,d1~14,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6000 u/m2/d,d3~12.第15天复查骨穿,评价疗效.如增生减低WBC<1.0X109/L,加用G-CSF150 ug/d,待血象恢复后再次评价.如仍增生活跃或幼稚细胞比例大于5%,可将DNR换用骨髓抑制作用较强的米托蒽醌(MTZ)6 mg/m2/d,d1~3.并再次予以VCP,其剂量及用药时间酌情增减,仍未缓解者改用它方案;一组予标准VDCLP:柔红霉素(DNR)45 mg/m2/d,d1~3,d15~17;环磷酰胺(CTX)600 mg/m2/d,d1、15;长春新碱(VCR)2 mg,d1、8,15,22;强的松(Pred)60 mg/m2/d,dl~14,d15开始减量;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6000 u/m2/d,d19~28.疗程结束两周或血象恢复查骨穿,评价疗效.结果 改良VD(M)CLP方案组完全缓解23例(92%);VDCLP方案组完全缓解(CR)17例(68%),差异有显著性(P<0.05).毒副作用比较:VDCLP方案组感染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VD(M)CLP方案作为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方案,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初步结果提示其可作为首选方案之一.

    作者:岳寒;魏旭东;朱兴虎;张丽娜;左文丽;张龚莉;李玉富;杜建伟;宋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联合化疗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但复发率(RR)较高,长期无病生存(DFS)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儿童ALL的疗效.

    作者:冯四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病,约占急性白血病的30%~40%.

    作者:秘营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后速发性和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前瞻性研究

    儿科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的使用原则是对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川崎病等自身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的免疫缺陷替代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作者:Singh-Grewal D;Kemp A;Wong M;陈雪;卢绍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与使用白细胞滤器相关的红细胞输血反应在多个州簇群中的发生情况

    美国每年输注的红细胞超过1千万单位,其中1%~6%的输血存在不良反应(Brittinglam & Chaplin,1957;Heddle等,1993:美国国家血液数据中心,1997).

    作者:Alvarado-Ramy F;Kuehnert MJ;Alonso-Echanove J;俞丽;徐健;李丰益;杨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固蓝BB盐的浓度对特异性酯酶染色灵敏度的影响

    氯醋酸AS-D萘酚酯酶(SE)染色对确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重要价值.固蓝RR盐的浓度可对SE染色灵敏度产生大的影响[1].

    作者:周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癌症幸存者成年后的慢性疾病

    由于治疗方法的进步,近80%的儿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能够长期生存.在美国,约有270000例儿童癌症的幸存者,即每640名20至39岁成年人中就有一名幸存者.

    作者:Oeffinger KC;Mertens AC;Sklar CA;贾荟;郑胡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86例原发性慢性冷凝集素疾病病人临床研究

    慢性冷凝集素病(CA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疾病,其发病与冷凝集素密切相关.当温度>10℃时,吸附于红细胞膜上的冷凝集素使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激活补体导致溶血.

    作者:Berentsen S;Ulvestad E;Langholm R;吴敏;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