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19X
  • 国内刊号:51-1693/R
  • 影响因子:0.30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四川省期刊加工奖
  • 临床医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2年2期文献
  • 甲氨蝶呤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药物基因组学

    近年来,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已成为ALL常用的巩同期治疗方案之一,但MTX佳剂量的选择仍难以界定.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传统意义的个体化治疗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化疗药物的代谢酶及作用靶点基因的多态性成为了研究热点.MTX治疗儿童ALL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为MTX个体化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镜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诊断进展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FAS介导凋亡途径存在缺陷引起的淋巴细胞内稳态失调所致.ALP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液和淋巴器官中双阴性T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增生,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和肿瘤倾向.笔者就ALPS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分类,以及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作者:张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嵌合体检测在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脐带血已越来越多地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源.造血重建的延迟及原发性移植失败率的上升仍然阻碍脐带血移植的广泛应用.移植后有效嵌合状态的动态检测,将可以预测植入失败、指导免疫抑制剂调整和尽早挽救治疗,从而改善脐带血移植结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就嵌合体的检测在脐带血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玲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转录调节因子,在缺氧环境下细胞基因转录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多种实体肿瘤、白血病细胞中HIF-1α表达上调、活性增强,现就HIF-1α在白血病中的表达、调节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张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FcγR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IgG Fc受体(FcγRs)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膜性调节分子,功能上分为活化型受体和抑制型受体两类.不同受体存在多种异构体,在细胞分布类型、结合不同IgG亚类的能力和强度以及所激活的细胞内信号类型方面各有不同,从而介导不同的免疫效应,并在特定条件下参与免疫损伤,构成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机制.近年来研究显示低亲和力FcγRs多态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重点介绍FcγRs结构、功能及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易感性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朱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诱导靶细胞中组蛋白高度乙酰化,改变组蛋白与DNA链间的结合状态,使染色质结构变得疏松,有利于转录因子与DNA链结合,启动某些特异性基因表达,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再分化和促进凋亡方面作用显著,其中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在淋巴瘤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发展前景.

    作者:高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靶向治疗新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在骨髓瘤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该网络不断地深入研究以及细胞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在骨髓瘤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使MM新的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层出不穷.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未来治疗MM的主要手段.

    作者:李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新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预后差异很大,沿用至今的评价指标和预后分组标准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国际上陆续发现了一些B细胞ALL预后相关的新分子标记,现就这些新分子标记进行综述.

    作者:柳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淋巴瘤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microRNA (miRNA)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抑制靶基因翻译或降解靶mRNA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生命活动.miRNA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miRNA是淋巴瘤辅助诊断、评价预后的一类重要标志物,也是淋巴瘤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葛甜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树突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直接相关,目前治疗仍为棘手.因具有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的特性,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为近的研究热点,并由基础研究逐渐向临床过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现就IT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干细胞移植治疗ITP的现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TP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付云;吴迪炯;孙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微颗粒在血栓及其相关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微颗粒是从各种不同细胞膜上脱落下来的一类膜性小囊泡,通过细胞表面的刺激,激发细胞凋亡或激活,使微颗粒释放.微颗粒具有促凝、促炎症、促使血管生成和调节内皮功能等作用.现就微颗粒在血栓疾病或血栓相关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人类染色体基因与鼻咽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NPC)发病确切机制尚未明确,大部分早期研究是通过对某一染色体上的某几个基因的杂合性丢失情况来观察和研究基因与NPC相关性.对此,国内外文献均有大量报道,并涉及了14条染色体上的众多基因位点,但这些早期研究结果尚不能对NPC疾病相关性研究作出较清晰定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到疾病相关性研究当中,综合多篇大样本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可见,与NPC疾病相关的基因主要定位在第3,4,6,9和13号染色体上的受体整合素α(ITGA)基因、D4S405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基因、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DKN)2A/CDKN2B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 19基因,这些结果为今后研究NPC基因功能、基因调控、基因治疗提供了精确的基础数据.

    作者:卢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套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了解MCL的生物学研究进展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现从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对MCL进行综述.

    作者:胡科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Ikaros基因与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karos基因是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在调节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Ikaros基因的突变率非常高,并与患者的愈后密切相关,这可能与Ikaros基因可以抑制c-myc的表达和调节JAK-STAT的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张广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其对恶性淋巴瘤的治疗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因尚未明确.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的发生与表观遗传学有着密切关系.表观遗传学在基因转录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及DNA甲基化及微小RNA等.决定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的酶有两类,组蛋白乙酰化酶(H 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其中HAT的作用使组蛋白乙酰化,舒展核小体结构、激活基因转录,反之,HDAC抑制基因转录.HDACi作为新一代靶向抗肿瘤药物,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作者:徐笑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EZH2基因的功能及在肿瘤中的表达

    EZH2在多种类型肿瘤中高表达,其过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和进展有关.现将EZH2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等进行综述.

    作者:张森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TLRs在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参与T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资料显示,不同来源MSCs上Toll样受体(TLRs)的表达存在差异.配体结合试验揭示TLRs及其信号传导通路与MSCs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存在密切联系.尽管有关报道结果存在争议,甚至相互矛盾,但在展现免疫调节复杂性的同时,打开了一条探索MSCs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的途径.已知MSCs是来源与功能均具多样性的异质性细胞群体,难以分类定性.目前,已有学者根据MSCs上TLRs的表达差异,结合免疫调节能力尝试,将其分为MSC1与MSC2两个亚型取得一定的效果.

    作者:刘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Notch通路与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发生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Notch受体、Notch配体和细胞内效应分子CSLDNA结合蛋白3部分组成.Notch信号通路不仅对维持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起重要作用,而且其信号异常和白血病的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疗效预后相关.

    作者:黄海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输注白细胞滤过的血小板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患者输注白细胞滤过的血小板(PLT)与普通PLT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FN HTR)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0年12月.纳入白细胞滤过PLT与普通PLT比较预防FNHTR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输注白细胞滤过的PLT发生FNHTR的风险仅为普通PLT的56%[RR=0.56,95%CI(0.39,0.82),P=0.003].PLT 保存前和保存后滤过白细胞对于FNHTR发生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1,95% CI(0.15,1.14),P=0.09].结论 与输注普通PLT相比,输注白细胞过滤的PLT可降低FNHTR的发生率,但白细胞滤过时机对FNHTR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作者:陈雪;袁强;成岚;傅雪梅;李幼平;王乃红;王莉;周昌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流式细胞仪结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基因分型方法在血小板供者资料库建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通量流式细胞仪结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SSO)技术在人类血小板抗原( HPA)基因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FLOW-SSO技术对1378例汉族血小板捐献者HPA1~6,15系统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并以10份国际输血协会(ISBT)第12届血小板免疫学术研讨会提供的质控样品对FLOW-SSO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考核.以3家供应商提供的不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PCR-SSP)试剂,对50份血小板样品的基因分型结果进行比对试验.分型结果采用x2检验考察HPA系统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结果 通过FLOW-SSO方法获得的1379例血小板供者HPA等位基因频率如下,HPA-1a为0.9927,HPA-1b为0.0073,HPA-2a为0.9536,HPA-2b为0.0464,HPA-3a为0.5700,HPA-3b为0.4300,HPA-4a为0.9982,HPA -4b为0.0018,HPA-5a为0.9804,HPA-5b为0.0196,HPA-6a为0.9822,HPA-6b为0.0178,HPA- 15a为0.5337及HPA-15b为0.4663.基因频率检测结果经x2检验,其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ISBT提供的10份样品考核结果相符率为100%.50份血小板样本采用3种不同的PCR-SSP试剂测定的HPA1~6,15基因分型结果,与FLOW-SSO技术测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FLOW-SSO基因分型技术有便捷、重复性好及高通量等特点,适用于血小板供者资料库的血小板基因分型.

    作者:周丹;庄乃宝;孔令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目的 分析本院检验科参与河南省临床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项目(2007- 2010年)的检测结果,总结临床凝血试验操作经验,探讨不断提高凝血试验检测水平的方法.方法 本院检验科3个实验室按照河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要求,对其4年间发放的60份临床凝血质控样品进行检测.对相关参控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院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参控项目总正确率为95.8%.单项检测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正确率低(91.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正确率次之(95%),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98.3%)、纤维蛋白原(FIB)(98.3%)检测正确率高.结论 为保证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应按照相关规程做好各项质量控制,如定期校准仪器,优选试剂,不断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规范工作.

    作者:杨立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是重新考虑检测血小板捐献者中性粒细胞抗体的时候了

    Reil等在2011年第1期Transfusion上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是一系列代表着在中心粒细胞免疫领域重大进展的界标性论文中的第3篇.第1篇为Reil等关于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uman neutrophil antigen,HNA)-3系统的特征描述.第2篇为发现HNA-3a和HNA-3b源自胆碱转运子样蛋白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这些该结果已被其他研究者所证实.而本文则重点描述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SP-PCR)技术检测HNA-3a和HNA-3b基因型及对大样本高加索人群HNA-3a和HNA-3b基因频率的研究,并评价了与妊娠有关的同种异体免疫风险.这3篇文章标志着对5个HNA系统:HNA-1,-2,-3,-4和-5特征研究的完成,这可能将导致对HNA基因分型和抗体检测方法学的改进.

    作者:Stroncek DF;Clay M;巩天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大量输血患者凝血病的预防和治疗(1)

    大量输血的患者经常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且相当比例的患者于急诊室就医.溶栓治疗会加重患者的出血倾向,导致患者病死率较高.现有的指南中指出,根据传统的实验室凝血分析,大量失血患者佳的输血治疗方案是输注红细胞的同时早期给予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只有当患者需要进行全血容量的置换治疗或者发生大量失血、微血管出血时才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frozen plasma,FFP)和血小板(platelet,PLT).但是对于出血量较多的患者,上述方法会引起稀释性凝血病,进一步破坏患者的凝血功能.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提示,早期给予患者凝血因子和PLT可以提高大量输血患者的疗效.现有指南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凝血实验检查结果,如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这些检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患者凝血状态.全血粘弹性检测方法,如血栓弹力描记术( thromboelastography,TEG)能够定量反映止血过程的变化,描绘出止血变化趋势图.尽管TEG与临床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但是这个实验确实能客观地指导大量失血患者输注血液成分.

    作者:Levi M;Fries D;Gombotz H;陈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并Sweet综合征及文献复习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多于中年以后发病,起病多隐匿,进展缓慢,30%以上患者在诊断时无症状,常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脾大或血常规结果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和/或血小板增多而被诊断.Sweet综合征(Sweet's syndrome,SS)又称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粒细胞皮病,早由Douglas Sweet描述,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学表现为真皮乳头高度水肿及致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作者:尹亚飞;罗自勉;谭振清;雷晓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温反应自身抗体导致两种交叉配血结果不一致分析

    1980年Alezari和Jiang首先建立了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法,该方法迅速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简便、快速,同时又具有与微柱抗人球蛋白法(凝胶微柱和玻璃珠微柱)相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常用于急诊交叉配血[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血清中含有自身免疫性抗体,导致凝聚胺交叉配血为阴性,而微柱抗人球蛋白法为强阳性,出现两种明显不一致的现象,先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峰;刘佳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