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免疫异常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调节性T细胞(Treg)在维持人体正常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现将介绍Treg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MM患者中的数量、功能变化及可能的作用途径.
作者:梅舒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主要分为体外去除T细胞和非体外去除T细胞两种移植模式,本文从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相合HSCT的免疫学基础、预处理方案、免疫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等方面综述了其新进展.
作者:江明;袁海龙;段显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易受免疫控制的恶性疾病之一.CML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主要表现为NK细胞,T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数量和功能缺陷.CML初诊时的免疫改变可能反映了患者在免疫缺陷状态下对白血病相关抗原(LAA)残存的反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极大地改善了CML的预后,干扰素α(IFN-α)等治疗也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生的疾病,患者在诊断时多伴有溶骨性病变和剧烈疼痛.近年来MM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证实,Vγ9Vδ2 T细胞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断MM患者疾病进展.笔者结合Vγ9Vδ2 T细胞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就其在MM免疫治疗的激活与杀伤作用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清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肿瘤的过继细胞治疗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式之一,在临床研究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并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细胞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崔久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由于传统化疗的局限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没能取得新的突破,直到近十几年对该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使得分子靶向治疗成为可能,研究较多的有单克隆抗体如吉妥珠单抗(GO)和激酶抑制剂如FMS like tyrosine kinase 3 (FLT3),RAS/RAF/MEK/ERK和Januskinase (JAK-2)抑制剂等,现将重点对吉妥珠单抗及部分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情况进行阐述.
作者:安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一个特殊亚型,常伴有特征性的t(15;17) (q22;q21)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除了特征性的PML-RARα融合基因以外,目前被人们所熟知的RARα融合基因还包括,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等.虽然这些融合基因的发生率远小于PML-RARα融合基因,但是带有这些融合基因的APL发病机制不同、诊断标准不同、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的敏感性亦不同,所以在APL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就RARα融合基因的一般特点及近期新发现的RARα融合基因的结构、功能、致病机理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等进行综述.
作者:陈一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γδ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而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分子限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抗感染功能,在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有着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且γδT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可作为独立的抗白血病治疗或者用于提高移植后抗白血病效应.
作者:吴秀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生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深入研究cGVHD的发病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间充质干细胞(MSC)强大的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组织再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广泛应用,但cGVHD的应用研究才刚起步.现就cGVHD发病机制以及MSC治疗cGVHD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翁建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唯一能够治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手段.近年来移植技术日益更新,包括无关供者、半相合及脐带血在内的替代供者移植亦取得喜人成果,但目前关于allo-HSCT的佳时机尚无定论.去甲基化药物在移植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铁过载是影响移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祛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减低强度预处理能明显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使老年患者亦有机会接受allo-HSCT.
作者:姚剑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核磷蛋白(NPMl)是一个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的核仁磷酸蛋白.正常情况下,NPM1蛋白主要定位于核仁区,且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来回穿梭.但在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NPM1基因发生突变后,其蛋白由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这类特殊的白血病称为NPMc+ AML.目前,NPM1基因突变是AML中常见的基因异常.NPMc+ AML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包括与正常核型密切相关、涉及多种造血细胞系、具备特殊的基因表达谱以及预后较好等.在这篇综述中,笔者概述了NPM1的结构和功能,探讨NPM1突变在AM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后总结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NPMc+AML的现状.
作者:贾玉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丙戊酸(VP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VPA除作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抑制肿瘤生长以外,还能够通过作用于多条信号通路及基因、细胞因子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体内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其主要来源于CD34+造血干细胞.依据其成熟状态的不同而发挥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如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可激活T细胞促进免疫应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可负向调节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耐受.DC在感染、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及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成为免疫学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DC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DC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谷红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细胞周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患者接受反复化疗后,体内有一部分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及自我防御修复机制持续存活,造成化疗耐药、肿瘤复发难治.以细胞周期调控尤其以G2期调控蛋白为靶向的化疗增敏研究成为当今热点.近年研究表明,G2期靶点抑制剂不仅在实体瘤的体内外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也显示出重要意义.笔者综述了G2期调控中一些重要靶点蛋白在实体瘤及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治疗策略的提出提供思路.
作者:叶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实施前后本院临床用血变化情况,观察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对临床输血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本院的3305份临床输血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2012年8月1日管理办法实施前后分为实施前组(n=1718)和实施后组(n=1587).分别对两组资料中,医院临床用血总量、主要成分血使用情况、人均用血量、手术患者人均用血量及临床用血医学文书资料书写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管理办法实施后,临床用血总量下降了16.2%;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用量分别下降7.8%和21.0%,与管理办法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均输血量、人均输血浆量、手术患者人均输血量与管理办法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用血医学文书资料更趋完善;输血指征掌握得到进一步提高.结论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科学合理用血,对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练正秋;张容;曾昭宇;康凯;邬文婧;李长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献血者单采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PLT)的安全性及个体影响因素,以建立科学、合理、安全的献血者筛选标准.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本站行单采2个治疗量PLT的389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献血者献血前PLT计数(PLT前)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PLT前<250×109,n=118);B组[PLT前为(250~299)×109,n=150];C组(PLT前≥300×109,n=121).以1个治疗量PLT产品的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计数作为产品质量目标;献血者采血后PLT,红细胞比容(HCT),处理全血量作为献血者安全性评价指标,考察献血者献血前PLT高低对PLT产品质量和献血者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389例献血者中安全性指标达标率为97.17%;各组安全性评价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血后,献血者的PLT,HCT,RBC显著下降(P值均<0.05),但仍在安全范围内.12例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为3.08%.2个治疗剂量PLT产品中,383袋合格,合格率为98.46%.结论选择体重≥60 kg,PLT前≥220×109,HCT前为0.40~0.48的献血者,采用智能化血细胞分离机,1位供者单采2个治疗量血小板安全可行.
作者:黄彦;符雪丽;梁若鹄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恶性血液病有效、乃至唯一的根治手段[1].近年来,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不合/单倍体相合移植体系的建立以及双份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成功开展,彻底结束了造血干细胞来源缺乏的时代.目前,移植后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host disease,GVHD)、感染、白血病复发等成为移植疗效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对allo-HSCT并发症诊疗有指导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建立移植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体系对于指导移植并发症的合理治疗,进一步提高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水平,改善移植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2-9].
作者:常英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血细胞减少,一系或多系的病态、无效造血,具有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的高风险.随着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造血过程中某些启动子异常甲基化被认为在MD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逆转异常DNA甲基化的药物也因此成为MDS的有效治疗方案之一.目前,有两种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应用于临床,该类药物被证实可提高MDS治疗的总反应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至今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治愈本病.
作者:陈育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输血是治疗各种急慢性失血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及输血反应的存在,输血后的疗效评估是衡量血液成分的使用是否合理的必要手段,但由于临床对失血量评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常导致输血过量和不足.本研究分析了我院慢性失血者的红细胞输注疗效,旨在探讨失血量和输血目标值对输血疗效评估的重要性,为了合理、科学、有效用血,提高评估输血疗效合格率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堂兵;陈云鹏;尹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Duffy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发现较早的系统之一.Fya和Fyb是Duffy血型系统中常见的2个抗原.Fya和Fyb抗原的免疫原性中等,其相应抗体会引起即发型或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一旦检测出抗体,必须输注抗原阴性的血液[1].在中国人群中Fya抗原阴性表型比较少见,因此选择一种快速、准确、稳定的输血相容性检测方法,对于Fya-b+型特别是已产生抗Fya抗体的稀有血型患者的血型鉴定及筛选配血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哈尔滨地区部分献血者的Duffy血型系统Fya阴性抗原进行了筛查,并结合1例Fya阴性患者筛选配血的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李继红;刘杰;孙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安全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血型鉴定试剂灵敏度的提高,由血型鉴定误差引起的速发型溶血反应发生率显著,而患者由于输血、妊娠或其他疾病所产生的免疫性抗体引起的迟发型溶血还时有发生.输血前对受血者的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时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保证受血者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降低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我科已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多年,现将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所做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衣志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BSCH)血液肿瘤专业组和英国骨髓移植协会(BSBMT)组成了联合工作小组.该小组回顾了已发表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相关文献,并该病的器官特异性处理和支持治疗作出了推荐指南.该指南涵盖了皮肤、口腔、肝脏、肠道、肺、眼和生殖等器官特异性cGVHD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这些患者的支持治疗的推荐,支持治疗包括疫苗接种和感染预防.治疗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GVHD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和复发.
作者:Dignan FL;Scarisbrick JJ;Cornish J;王洪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