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转移酶(DNMT) 3A为负责催化DNA从头甲基化的甲基转移酶类,DNMT3A基因突变将导致细胞基因组DNA异常甲基化,包括基因组DNA总体甲基化水平减低及部分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增高状态,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DNMT3A基因突变率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恶性血液病中较高,并可作为新的预后不良指标,在指导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判断预后中发挥作用.笔者就DNMT3A基因突变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娄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耐药是影响白血病患者预后和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逆转白血病耐药,是提高和改善白血病患者预后和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早期对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白血病细胞本身,如多药耐药基因等.随着对骨髓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在白血病耐药中,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机制主要为给白血病细胞提供存活或抗凋亡信号,并使白血病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笔者拟就白血病耐药机制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旨在为理解和探索逆转白血病耐药拓宽思路.
作者:闫志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唐氏综合征(DS)患儿于婴儿期常发生暂时性骨髓增殖失调(TMD),随后其罹患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几率显著增高,DS相关暂时性骨髓增殖失调(DS-TMD)与DS相关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DS-AMKL)二者间存在相同GATA1基因突变体类型.第21号染色体三体性(T21)与GATA1基因突变体的获得及额外的基因事件构成DS相关白血病发病机制的“三次打击”学说;“静默型”TMD概念的提出及结合GATA1基因突变体的监测对DS患儿进行危险度分组干预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DS-TMD治愈率;作为研究体内白血病疾病进展的“多步骤模型”,从DS,TMD到AMKL的疾病进展过程,有助于对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如何转化为自血病细胞及该恶性疾病转化过程中特定的信号通路与癌基因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阐释.笔者将对上述DS相关髓系增殖(DS-MP)相关过程及其中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对DS-MP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徐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为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延误诊治.目前,IM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拟就近年关于IM疾病发生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环境因素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柴方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为一组以自身抗体产生与纤维化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GVHD疾病发生与自身免疫形成及胸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过程中胸腺功能严重受损,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迟缓,并可导致allo-HSCT后受者体内产生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allo-HSCT中胸腺功能受损为cGVHD疾病发生的潜在重要诱因,保护胸腺功能并促进其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cGVHD发生并减轻其严重程度.笔者拟就cGVHD与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孙玉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Hedgehog信号通路是人体内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人类Hedgehog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器官形成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近研究发现Hedgehog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从Hedgehog信号通路的组成,其与造血调控及白血病的关系,以及针对Hedgehog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等方面,就近年来,Hedgehog信号通路及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在白血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白血病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发生、耐药及复发有关,要根除白血病,应考虑以白血病干细胞为治疗靶点.然而,白血病干细胞与正常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多相似特点,如何根除白血病干细胞而不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给研究者们提出了巨大挑战.近年研究发现,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对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的影响机制不同,这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带来机会.笔者拟就近年来有关PTEN对白血病干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的影响机制及调节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焕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小板于机体止凝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对出凝血疾病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相关研究结果证实,血小板特异性受体糖蛋白(GP)Ⅵ与GPⅠb-Ⅸ-Ⅴ复合物中的主要配体结合亚基GPⅠb,在血小板生理功能,如血栓与止凝血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其表达水平或功能异常与诸多出凝血疾病发生相关.深入研究血小板特异性受体GPⅠ b与GPⅥ的调节机制,有助于评估或预测相关疾病患者出凝血倾向,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拟就血小板特异性受体GPⅠ b与GPⅥ结构、功能、调节机制及其在出凝血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刘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骨髓脂肪组织(MAT)是骨髓腔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骨髓外脂肪组织不完全相同.目前对MAT功能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被动填充骨髓腔的作用.骨髓脂肪细胞(BMA)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可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因子,从而参与调节骨髓微环境,并对成骨细胞形成及骨髓造血等生理过程产生影响.BMA还与部分骨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多种病理过程相关.笔者拟就BM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上述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如下,旨在为临床更全面地认识BMA提供依据,并为上述疾病治疗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丁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血小板输注作为包括血液病在内的多种内、外科疾病的重要支持疗法,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ABO血型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在紧急情况下难以避免,关于其利弊的争论已持续半个多世纪,且至今尚无关于ABO血型非同型血小板输注的统一意见.笔者拟就ABO血型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存在的风险与降低风险的可行性措施等进行综述.
作者:叶星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DNA氧化损伤可引起机体功能的改变及疾病的发生.机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修复DNA氧化损伤,而碱基切除修复(BER)方式是DNA氧化损伤修复为重要的途径.参与DNA氧化损伤修复的代表酶为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即MutT同源酶(MTH)1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DNA氧化损伤及其修复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生长关系密切.笔者拟就DNA氧化损伤及其修复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生长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范国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是为常见的淀粉样变性类型.近年,AL型淀粉样变性的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笔者拟就AL型淀粉样变性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基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基于美法仑治疗方案、基于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方案、基于免疫调节剂治疗方案及免疫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作者:朱婉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及血小板生成不良为特征.原发性ITP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而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等常被用于治疗难治性及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笔者拟就利妥昔单抗在成年人原发性ITP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云飞;张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其中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DLBCL患者复发率高、生存率低,预后差.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持续过度活化,是区分ABC亚型DLBCL与其他亚型DLBCL的显著特征之一,亦为导致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证实CARMA1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进而在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CARMA1功能、基因点突变及翻译后修饰等方面对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许小宇;桑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造血微环境可通过释放可溶性调控因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因子等促使造血干细胞(HSC)定位于造血微环境内,平衡HSC自我更新与分化状态,并使HSC维持相对稳态.可溶性调控因子可促使HSC黏附于造血微环境,这在HSC增殖与分化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笔者拟就目前参与HSC功能调控的可溶性调控因子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师迎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CD4+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核心组成部分,间充质干细胞(MSC)可通过直接抑制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从而负调控机体免疫调节平衡.MSC免疫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细胞间直接接触、诱导CD4+T淋巴细胞增殖周期停滞、诱导前列腺素(PG) E2产生、诱导半乳凝素生成、增加腺苷水平、活化T淋巴细胞核转录因子(NF)-KB及调控CD4+T淋巴细胞亚型比例.深入研究MSC免疫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探索以不同来源MSC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范斯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自然杀伤(NK)细胞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累及结外器官,因其独特的免疫表型而被命名.该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大部分研究表明其与Epstein-Barr(EB)病毒相关.对于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多采用放、化疗结合方案治疗,而各种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也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笔者拟从信号传导通路及EB病毒相关机制方面,对NK/T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吴晓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神经纤毛蛋白(NRP)是信号素(Sema)家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的共同受体.通过Sema家族和VEGF家族,NRP分别在神经元和心血管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NRP通过与其配体的其他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如Sema家族的神经丛蛋白和VEGF家族的VEGF受体(VEGFR)2,进而加强其信号传导,从而调节一些生理过程,其中重要的为胞迁移.研究证实,NRP在一些疾病病理相关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NRP可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这提示NRP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此外,在免疫系统中,NRP通过Sema3A参与免疫负调节,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新思路.笔者拟就NRP及其配体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文思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大连地区居民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献血动机,为大连市志愿无偿献血事业的稳定发展及宣传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2014年1~6月于大连市所辖10个县(市)区,4所高校及4个单位随机抽取9 000名被调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法律法规与血液生理知识自行设计的《大连地区居民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对大连地区居民进行匿名调查.对被调查者的一般人群特征,对志愿无偿献血制度的知晓情况,对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取途径,志愿无偿献血情况及志愿无偿献血的动机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本研究调查共发放《大连地区居民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问卷》9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 037份,有效回收率为89.30%.被调查者中男性为4 233名(4 233/8 037,52.67%),女性为3 804名(3 804/8 037,47.33%);年龄为16~65岁,平均为(32.7±12.6)岁;职业覆盖国家公职人员、学生、卫生教育工作者、农民、军人及其他职业者;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占63.35%(5 092/8 037).②90.89%(7 305/8 037)被调查者知晓我国实行志愿无偿献血制度,但对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知晓并不完全;且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对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认知程度亦存在差异(x2=17.52,P<0.01),以≥40岁被调查者对志愿无偿献血知晓程度较高;不同文化程度被调查者对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认知程度亦存在差异(x2 =76.85,P<0.01),以硕士及以上对志愿无偿献血知晓程度较高;有献血经历的被调查者对志愿无偿献血知晓程度显著高于无献血经历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1.42,P<0.01).③44.96%被调查者(3 613/8 037)通过电视获取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其次为通过学校、单位宣传(3 136/8 037,39.02%)、献血屋宣传(2 677/8 037,33.31%)、互联网(2 177/8 037,27.09%)、广播(2 157/8 037,26.84%)等方式获取,且获得献血相关知识途径为电视的被调查者献血行为存在差异(x2=14.67,P<0.05).从未献血被调查者的不同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存在差异(x2=45.26,P<0.01).④本研究调查中,志愿无偿献血动机居前3位的分别为“帮助他人”(3 043/3 224,94.38%),认为志愿无偿献血“无损健康”(2 000/3 224,62.03%)及“学校及单位组织”(1 227/3 224,38.06%).结论 各采供血机构应加大志愿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以提高居民志愿无偿献血率.
作者:高勇;齐峥;顾彦;刘健娣;孙笑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山东省东营市采供血机构及医疗机构不同梅毒螺旋体(TP)检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TP筛查和诊断的佳方案,旨在指导采供血机构TP筛查和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婚前TP筛查方案的制定,以及TP的临床诊断.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接受TP筛查的22 471例患者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前接受TP筛查的26 14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医疗机构组(n=22 471)和采供血机构组(n=26 148).其中,采供血机构组无偿献血前接受TP筛查者,均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T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TP特异性抗体检测,同时开展TP-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TP检测结果TP抗体呈阳性者,再进行TP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对医疗机构组受试者先采用TP-ELISA进行初筛,TP检测结果TP抗体呈阳性者,再对其进行TRUST和TPPA筛查予以诊断.对医疗机构组和采供血机构组2种TP筛查方案的TP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以发生于东营区人民医院的实例说明该区某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对婚前个体TP筛查只进行TP非特异性抗体筛查作为TP筛查方案的弊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东营区人民医院与东营市中心血站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所有献血者血液采集前均取得其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一栏签字后献血.两组受试对象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医疗机构组TP-ELISA的TP阳性检出率为1.40%(315/22 471),显著高于采供血机构组的0.41%(108/26 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4,P<0.05);而TRUST和TPPA的TP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低于采供血机构组(0.03%比0.23%,0.04%比0.23%),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5,64;P<0.05).②采供血机构组TP-ELISA检测结果TP抗体呈阳性者为108例,TRUST检测结果TP抗体呈阳性者为61例,TPPA确认试验结果TP抗体呈阳性者为63例,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TP抗体均为TP抗体阳性者为32例,TP-ELISA和TPPA检测结果TP抗体均呈阳性者为62例,TRUST和TPPA检测结果TP抗体均呈阳性者为33例,1例为TRUST和TPPA检测结果TP抗体均呈阳性,而TP-ELISA检测结果TP抗体呈阴性.③该区某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因婚前TP筛查只开展TP非特异性抗体检查,而未开展TP特异性抗体检查,曾今发生1例婚前TP非特异性抗体筛查结果呈阴性妇女,而婚后TP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由此可能导致其婚姻破裂或感情裂痕问题.结论 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婚前检测的服务目的不同,应采用不同TP检测方案.医疗机构以诊断治疗为目的,而采供血机构为了保证用血安全,所以其采用的TP检测方案,均为目前TP检测的佳方案,即采用TP特异性抗体与非特异性抗体结合检测的方案为佳.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婚前TP检测由于重视不够,所以仅采取TP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对此应予以重视和改进.
作者:刘永光;延义芹;丁国良;徐文生;张月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掌握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功能变化,为临床输注成分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30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样为研究对象.男性献血者为21例,女性为9例;年龄为19~42岁,平均为25.2岁.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所有血液的采集均获得献血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一栏签字后献血.通过白细胞过滤方法制备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于(22±2)℃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中振荡保存,并分别于保存前以及保存后第1,3,5及7天检测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膜表面CD62P(P选择素)的表达率和血栓弹力图(TEG),进而评价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保存前白细胞残余量为(5.9±2.1)×105/袋,保存至第5和7天,白细胞残余量相对于保存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残余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②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保存前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较低,仅为(10.3±2.3)%,保存后第3,5及7天与保存前比较,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逐渐增加.③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保存后第1,3,5及7天R值较保存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值随保存时间延长呈明显增加趋势.而K值和α角在保存期内与保存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第5,7天MA值较保存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损耗,但对其凝血功能影响不大,保存5d内的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仍是比较理想的成分血.
作者:赵丙全;刘名霞;焦安秀;延义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3例初诊MD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再根据MDS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将其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高危型组(n=5),中危Ⅰ型组(n=11),中危Ⅱ型组(n=4),低危型组(n=3).选择同期于本院就诊的10例非恶性免疫性血液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组各亚组及对照组患者CD4+ CD25+ Treg比例与血清IL-10表达水平,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组各亚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研究组CD4+ CD25+ Treg比例和血清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6.89±1.28)%和(7.02±1.83) 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2±0.46)%和(3.72±1.76)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63,3.824;P<0.05).②研究组4个亚组中,CD4+CD25+ Treg比例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464,9.898;P<0.05).其中,低危型组和中危Ⅰ型组,以及中危Ⅱ型组和高危型组CD4+ CD25+ Treg比例与血清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危型组和中危Ⅱ型组,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中危Ⅰ型组和中危Ⅱ型组,以及中危Ⅰ型组和高危型组CD4+ CD25+ Treg比例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MDS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比例与血清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26,P=0.022).结论 CD4+ CD25+ Treg的数量和(或)功能失衡在M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CD4+ CD25+Treg比例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随预后危险级别的升高而升高,提示免疫异常是MDS发生、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因此,CD4+ CD25+Treg有望成为MDS免疫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刘泽法;汤华;倪乐凤;周亮;张连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