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19X
  • 国内刊号:51-1693/R
  • 影响因子:0.30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四川省期刊加工奖
  • 临床医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与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特征.其体外培养细胞扩殖率高、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在体外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性.这些特性均使得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活性逐步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结合标准治疗方案已被证实在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发挥协同作用.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能够提高患者完全缓解(CR)率、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拟就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艾绍正;金平;吴涛;白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或急变期,其变化可作为CML的预后评价指标.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L)是以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独立白血病类型.临床在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后,依据骨髓检查及外周血检查结果将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引起的BL分为急性BL和慢性BL.因BL发病率较低,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随着检测技术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遗传学(MICM)的诊断模式,可使越来越多单独发病的BL被识别和发现.笔者拟就目前国内外发现的BL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鞠蕾;张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成年人ALL的常见类型.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前,ph+是成年人ALL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在TKI应用于Ph+ ALL治疗后显著改善其疗效,完全缓解(CR)率可达90%以上,缓解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延长,从而使更多Ph+ ALL患者能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采用以TKI为基础化疗获得CR后行allo-HSCT是Ph+ ALL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移植前微小残留疾病(MRD)检测是否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尚存争议.替代供者移植治疗Ph+ ALL在临床取得理想疗效,但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其疗效.移植后联合TKI治疗可明显改善Ph+ ALL患者的长期生存,但其具体使用方案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证实,而移植后复发仍是Ph+ ALL患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作者:王静静;江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为可能治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方法.然而,MDS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难以耐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AC-HSCT).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SCT)具有低毒、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MDS的治疗.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联合烷化剂,但各种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差异较大.RIC-HSCT对IPSS中、高危老年MDS患者有其独特优势,但不同移植类型、allo-HSCT前肿瘤负荷、IPSS危险度分层及移植前合并症对RIC-HSCT疗效的影响尚无定论.笔者拟就近年来RIC-HSCT应用于MDS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洪波;江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组织因子阳性微粒在凝血及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微粒是真核细胞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直径约为0.1~1.0 μm的双层脂质膜囊泡,来源于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体内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TF主要以在微粒上表达的形式存在,这种微粒称为组织因子阳性微粒(TF+MPs).TF+ MPs具有较高的促凝活性,其表达水平可在血栓性疾病和相关凝血性疾病中升高.因此,测定TF+MPs可能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有效监测指标.

    作者:徐静;孟文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外周T细胞淋巴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为一组少见、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虽然PTCL发病率低于B细胞淋巴瘤,但其预后差.目前,PTCL缺乏标准一线治疗方案,PTCL患者长期生存率低.近年来,应用全新治疗组合方案进行的PTCL临床试验与新药的研究已初见成效.笔者拟就PTCL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马珊珊;谢万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供者造血干细胞(HSC)的归巢和植入直接影响移植的效果.HSC位于骨髓微环境即HSC龛中,并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调节其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维持骨髓造血功能动态平衡.近期,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创新方法观察移植后骨髓中HSC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骨髓微环境对HSC稳态起重要作用,同时HSC也对“龛”的完整性形成必不可少.现就HSC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姚海娜;徐开林;曾令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儿童恶性横纹肌样瘤的研究进展

    恶性横纹肌样瘤是好发于婴幼儿的少见类型肿瘤,依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肾横纹肌样瘤(MRTK)、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EERT)3类.染色体22q上的抑癌基因SMARCB1缺失或突变被认为是该肿瘤发生机制的重要环节.该病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横纹肌样细胞,细胞质内含嗜酸性包涵体,再结合特征性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横纹肌样瘤是一类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预后较差,目前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下,仍不能获得满意存活率.本文就3种类型恶性横纹肌样瘤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传统及新型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蔡梦鑫;汤静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靶向骨髓微环境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急性白血病(AL)是一类起源于白血病干细胞(LSC)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且死亡率高.尽管联合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明显改善了A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总体生存期,但耐药和复发仍是治疗的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血病耐药和复发的原因之一是骨髓微环境对LSC的保护作用,LSC隐蔽在骨髓微环境中从而逃避化疗药物的杀伤,并在骨髓微环境内自我更新,还可通过改变骨髓微环境而促进AL的发展.因此,通过靶向调控骨髓微环境与LSC间的相互作用,有望找到治疗AL的新方法.

    作者:黄晖婷;彭琪;夏平方;魏姗姗;李倩;佘妙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糖皮质激素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骨髓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糖皮质激素作为ITP的一线治疗药物,可使80%~90% ITP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控制,但仍有20%~30%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或发生耐药.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DC)成熟、减少髓样DC数量和使髓样DC功能失调而抑制其介导的效应T细胞(Teff)功能,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大剂量地塞米松可影响白细胞介素(IL)-18和其内源性拮抗物IL-18相关蛋白等平衡,减弱IL-18对γ干扰素的诱导作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糖皮质激素耐药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表达下降、GRβ表达亢进,核因子-κB表达减少,干扰核因子-κB等介导的下游信号传导有关.作为编码GR基因,NR3C1基因与糖皮质激素耐药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其他编码基因的异常可能与糖皮质激素耐药相关.

    作者:刘红;于亮;王春玲;丁邦和;刘定胜;何正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减低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减低剂量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与减低剂量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且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08年版)》中关于DLBCL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DLBCL.本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DLBCL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Ⅱ~Ⅳ期.排除标准:①患者入院前已接受其他药物或手术治疗;②患者在本次入院前已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严重系统性疾病;③患者对本次治疗应用的药物有变态反应史.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6例老年DLBCL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减低剂量R-CHOP方案化疗组(n=27)与减低剂量CHOP方案化疗组(n=39).66例初治老年DLBCL患者66例应用减低剂量CHOP或R-CHOP方案进行化疗,每例患者治疗至少3个周期评估疗效,能够耐受减低剂量R-CHOP或CHOP方案的老年DLBCL患者,行化疗4~6个周期,即1个疗程.对老年DLBCL患者进行近期治疗反应的评估,并随访观察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并观察老年DLBCL患者接受减低剂量CHOP或R-CHOP方案进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减低剂量R-CHOP方案化疗组27例老年DLBCL患者中,1例患者因合并症而终止化疗,其余26例患者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为69.2%(18/26),部分缓解(PR)率为19.2%(5/26),总缓解(OR)率为88.5%(23/26).减低剂量CHOP方案化疗组39例老年DLBCL患者中,1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猝死,1例化疗后因合并症而终止化疗,其余37例患者化疗后的CR率为43.2%(16/37),PR率为21.6%(8/37),OR率为64.7%(24/37).减低剂量R-CHOP方案化疗组CR率、OR率均高于减低剂量CHOP化疗方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4.49,P<0.05);但两组患者PR率相比,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②本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随访率为95.5%.减低剂量R-CHOP方案化疗组可评估的26例老年DLBCL患者的3年PFS率为53.8%(14/26),3年EFS率为57.7%(15/26),3年OS率为80.8%(21/26).减低剂量CHOP方案化疗组可评估的37例老年DLBCL患者的3年PFS率为51.4%(19/37),3年EFS率为51.4%(19/37),3年OS率为56.8%(21/37).减低剂量R-CHOP方案化疗组老年DLBCL患者3年OS率高于减低剂量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两组患者3年PFS率、3年EFS率相比,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4、0.25,P>0.05).③两组老年DLBCL患者接受减低剂量CHOP或R-CHOP方案进行化疗后常见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为粒细胞计数减低、血小板计数减低、贫血、合并感染、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心脏不良反应.减低剂量R-CHOP方案组与减低剂量CHOP方案化疗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8.5%(10/26)与40.5%(15/37),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减低剂量CHOP化疗方案相比,减低剂量R-CHOP化疗方案可以提高老年DLBCL患者的OR率、CR率、并提高OS率,可作为初治老年DLBCL患者的化疗方案之一.

    作者:祝彪;向洪;甘茂周;李惠;黄小兵;黄娟;王春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Ⅳ型和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辅助性T细胞17和白细胞介素-17、-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病理学类型为Ⅳ型及Ⅴ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辅助性T细胞(Th) 17、白细胞介素(IL)-17及-6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Ⅳ型LN患者36例,Ⅴ型24例,共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Ⅳ型LN亚组(n=36)和Ⅴ型LN亚组(n=24).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选择同期本院招募的5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n=55).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标准对LN患者进行SLEDAI积分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Th17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者血浆IL-17、-6的表达水平;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受试者抗双链DNA抗体滴度(滴度大于1∶10为阳性),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受试者补体C3及C4表达水平.应用简明统计分析(CS)14.0软件对各组间上述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烟台山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研究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Ⅳ型LN亚组Th17百分比、IL-17、-6水平分别为(2.5±0.9)%、(19.84±6.95)ng/L、(43.35±19.91) ng/L,Ⅴ型LN亚组分别为(1.6±0.7)%、(12.40±5.89) ng/L、(26.44±13.96)ng/L,均高于对照组的(0.8士0.3)%、(7.68±2.18) ng/L、(13.34±2.82) n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型LN亚组比对照组:x2=64.76、60.52、39.74,P<0.05;Ⅴ型LN亚组比对照组:x2 =21.65、10.93、9.37,P<0.05);Ⅳ型LN亚组患者上述各指标亦高于Ⅴ型LN亚组患者,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 =6.22、12.35、6.08,P<0.05).②Ⅳ型LN亚组患者补体C3水平为(0.67±0.23)g/L,显著低于Ⅴ型LN患者的(0.91士0.28)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5 2,P<0.05);Ⅳ型与Ⅴ型LN亚组患者补体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LN患者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为75.0%,高于Ⅴ型LN亚组患者的33.3%,二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 =35.507 2,P<0.05).③60例LN患者Th17百分比,血浆IL-17、-6水平,抗双链DNA抗体滴度,补体C3、C4水平与LN疾病的临床活动指数SLEDAI之间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h17百分比、血浆IL-17、-6水平、抗双链DNA抗体滴度与LN疾病的临床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s=0.589 8、0.644 9、0.566 8、0.557 4,P<0.05);补体C3、C4水平与LN疾病的临床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关系(r.=-0.415 7、-0.334 0,P<0.05).结论 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在LN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Ⅳ型及Ⅴ型不同病理学类型LN患者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提示不同病理类型LN患者其内在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存在差异;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性提示其在LN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而为临床评估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建;厉吉霞;姜虹;鹿理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改变及其对献血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的改变及其对献血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按性别构成比为1∶1,选择2015年10月7日至2015年12月5日于烟台市中心血站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3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30).研究组纳入标准:①献血品种为单采血小板;②捐献单采血小板5年以上,且每年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次;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选择同期于本站首次捐献全血的献血者30例纳入对照组(n=30).对照组纳入标准:①首次献血;②献血品种为全血;③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排除标准:①献血者献血前相关体检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②不愿意参加试验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浆PTH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献血后1、24 h及7d,以及对照组献血者献血前的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 CD8+T细胞等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本人认可对献血与健康相关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自愿配合本项研究,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前PT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水平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gM、IgG、IgA水平,以及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 h PTH水平为(72.47±7.25)ng/L,较采集前的(54.70±6.59)ng/L和对照组的(51.90±7.62)ng/L均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37、10.712,P<0.01);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24 h及7 d PTH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IgM、IgG、IgA水平与采集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献血者献血后1、24 h和7d的CD3+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绝对数、CD8+T细胞绝对数、CD4+ CD8+T细胞绝对数、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 CD8+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CD3+ CD8+T细胞比值,与采集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TH水平有短暂升高,但未发现其对献血者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我国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不会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健康.

    作者:孙宗祥;孙颖;尹涛;栾希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黄芪多糖对钙离子载体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钙离子载体A23187快速诱导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9月20日,无菌条件下分别于9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肘静脉采集血液10~20 mL,作为实验材料.志愿者纳入标准:采血当天无发热、无感染,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BMC(浓度为1.0×106/mL),以1 mL/孔接种于24孔平底培养板.选择9个培养孔,按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加入不同的诱导剂.A23187+黄芪多糖组(n=3):先加入A23187,再加入黄芪多糖;A23187组(n=3):仅加入A23187;对照组(n=3):不加诱导剂.3组细胞均于37℃、5% CO2及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比较各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结果 体外培养48 h后,A23187组部分PMBC出现树状突起,DC特异性抗原CD83、CD80、CD86分子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9±6.2)%、(42.1±5.6)%及(49.1±7.8)%;A23187+黄芪多糖组的绝大部分PMBC出现明显树突状突起、且免疫表型及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A23187组PBMC增强.A23187+黄芪多糖组细胞表面DC特异性抗原CD83、CD80、CD86分子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6士8.2)%、(69.9±19.7)%及(79.4±22.5)%,与A23187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23、-144.86、-81.28,P<0.05;t=-25.50,-82.36,-45.21;P<0.05).在1∶1 280、1∶320、1∶80、1∶20、1∶5的不同刺激细胞(SC)与效应细胞(EC)比例下,A23187+黄芪多糖组DC细胞刺激指数(SI)分别为1.38士0.39、3.91±0.94、7.91士1.48、10.38±2.46、11.7±2.83.与A223187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5、-65.96、-45.32、-37.89、-64.25,P<0.05;t=-5.66,-13.08,-29.92,-10.99,-10.51,P<0.05).结论 黄芪多糖在A23187快速诱导PBMC分化为DC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表明黄芪多糖参与A23187快速诱导PBMC分化为DC的过程.中药黄芪的免疫调节功能可能是通过黄芪多糖发挥作用.

    作者:黄春红;杨昆;王飞;卢野;陈燕子;李叶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目前输血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的 探讨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目前使用的输血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输血信息系统开发、设计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金盾输血信息系统统计的1 051例输血患者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逐项计分法,对所有输血患者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并于2014年1月1~7日,选择本院20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输血流程隐患和关键控制点需求度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调查.对收集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现有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结果 对1 051例输血患者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评价结果显示,所有输血患者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评分均>80分,且441例(42.0%)患者的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评分>90分.其中,输血护理记录情况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情况合格率高,均为99.8%;而输血申请单和输血病程记录的合格率低,分别为72.5%和82.4%.200份调查问卷中,161份(80.5%)为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软件因素是引起输血前检查隐患、输血申请中隐患、输血标本抽取时隐患、输血申请审核时隐患的主要原因(x2=144.80、213.39、89.74、35.01,P<0.01);而人为因素是引起输血监管中隐患的主要原因(x2=97.62,P<0.01).关键控制点需求度调查结果显示,总需求度为83.2%,总得分平均为1.3分,关键控制点需求主要集中在强制提醒签署治疗同意书、护理标本采集条码核对及输血病历模板.结论 输血流程隐患多由输血信息系统功能不足或不完善导致,医护工作人员对信息系统关键控制点需求度较高.输血信息系统在具备基本功能基础上,通过更新,把握关键控制点,避免以上问题,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

    作者:张力;邢月利;王艳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