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19X
  • 国内刊号:51-1693/R
  • 影响因子:0.30
  • 创刊:197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4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四川省期刊加工奖
  • 临床医学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17年2期文献
  • Hedgehoge信号通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硼替佐米、雷那度胺等新药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已使得MM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但是MM患者仍无法获得治愈.Hedgehog(Hh)信号通路调节胚胎发育与许多器官、组织中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对MM细胞系的研究及针对MM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发现Hh信号通路存在异常激活,并且Hh信号通路在MM骨髓微环境及其他信号通路异常改变中起着主要作用.为了充分了解Hh信号通路在MM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而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笔者拟就Hh信号通路在MM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与其他信号通路的联系及其相关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俊东;郝长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Blimp-1调控T淋巴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免疫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但是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Blimp)-1是由正性调控区域(PRDM)1基因编码的蛋白,初因其可以促进B淋巴细胞转变为抗体分泌细胞而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Blimp-1通过调控T淋巴细胞在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分别总结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Blimp-1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新研究进展,并进一步阐明Blimp-1如何调控T淋巴细胞,及其在AA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启慧;陈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亚型,好发于儿童及成年人,并且一般预后差.该亚型与断裂点簇集区-Abelson白血病病毒(BCR-ABL) 1+ ALL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但是缺乏BCR-ABL1融合蛋白,基因异常主要涉及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激酶信号通路,以及B细胞发育相关转录因子.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有望改善Ph样ALL的预后.通过对Ph样ALL的研究,有助于完善BCP-ALL的精确危险分层和靶向治疗.本文就Ph样ALL的流行病学特点、易感基因位点、常见基因异常、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魏海臣;邱少伟;王建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新药的研究进展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成年人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目前AML治疗仍以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为主.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展,为开发AML药物带来了新的方向.目前,AML的新药包括FMS样酪氨酸激酶(FLT)3抑制剂、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2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针对表观遗传学药物、新一代的化疗药物如CPX-351,还包括以CD33抗体为代表的抗体免疫治疗及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为代表的细胞免疫治疗.本文重点对近5年来相关临床试验中取得较大进展,并且有望应用于临床AML治疗的新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珍珍;邱少伟;王建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小RNA对自噬的调控及其发生机制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进化上高度保守、用于降解和回收利用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自噬在细胞应对外界刺激、清除受损物质及细胞生长、分化、死亡中有重要的作用.自噬作为调节机体细胞生长发育和病理生理的重要过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自噬的发生机制,为开发更多治疗有关疾病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而微小RNA(miRNA)在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介绍一些对自噬有重要调控作用的miRNA,并阐述其在各阶段调控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机制及其对一些疾病的影响.

    作者:张荣娟;张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现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可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该病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影响下,可仅有轻微甚至无临床症状,而在摄人蚕豆、使用氧化性药物、发生感染等诱因下可出现急性溶血反应.G6PD基因突变造成的酶活性异常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目前,G6PD缺乏症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方法是G6PD活性检测和检测G6PD基因突变位点.本文就近年来G6PD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朝;赵玉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07-2014年佛山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量分析

    目的 分析广东省佛山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的变化趋势,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及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择本血站2007-2014年发放至本市临床医疗机构的19 377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软件分别绘制其年度、季度及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趋势图;并且计算各年度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环比增长率,以及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增长率.结果 ①2007-2014年本血站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从2007年的1 527个治疗量上升到2014年的3 131个治疗量,增长率为l05.0%.其中,2008年临床供应量低,为1 488个治疗量,2013年临床供应量高,为3 148个治疗量.各年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6%、31.5%、34.6%、7.9%、-6.8%、18.8%及-0.5%.②2007-2014年,除2007年和2012年外,其余各年第1季度的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在当年4个季度中均为低.③2007-2014年,本血站O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多,为7 972个治疗量,AB型少,为1 113个治疗量.ABO各血型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均呈上升趋势,与2007年相比,2014年A、B、O和AB型单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147.8%、131.3%、62.6%和211.3%.结论 2007-2014年佛山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临床供应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是存在季度分布不均的情况.采、供血机构需制定合理的单采血小板采集计划,避免季节性血小板供应短缺.

    作者:余晋林;马春会;温丽玲;郭如华;罗益红;余卓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继发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确诊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15年7月于解放军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22例ITP患者中,诊断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感染组(n=47);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年内继发与未继发感染者例数比为1∶1.4的比例,抽取诊断后1年内未继发感染的67例ITP患者纳入非感染组(n=67).将2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及临床经验,将相关临床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因素对ITP患者1年内继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2组ITP患者年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9、x2=11.400;P<0.001).②感染组ITP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为(1.5±0.2)×109/L,低于非感染组的(1.6±0.1)×109/L,而感染组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分别为(19.6±5.1)mg/L和(286.6±15.7)U/L,均高于非感染组的(4.0±2.1)mg/L和(232.3±11.8)U/L,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0.369、2.792和2.828,P<0.05).③感染组接受脾切除、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分别为7例和4例,高于非感染组的1例和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03、5.909,P<0.05).④2组ITP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7,P=0.016).⑤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4,95%CI:1.025~1.125),LDH水平(OR=1.021,95%CI:1.006~1.035),脾切除(OR=12.423,95%CI:1.252~123.245)是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LC(OR=0.051,95%CI:0.011~0.243)是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⑥ROC分析结果示: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佳年龄界值为47.5岁,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其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6%和61.2%;佳ALC临界值为0.957×109/L,AUC为0.631,其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85.1%和46.8%;佳LDH临界值为183.5 U/L,AUC为0.673,其预测ITP患者继发感染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35.1%和92.9%.结论 年龄、LDH水平及脾切除是ITP患者诊断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ALC是ITP患者诊断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上述因素均可较好地预测ITP患者确诊后1年内继发感染的风险.

    作者:金玲娟;朱倩;陈海飞;吴天勤;沈红石;秦龙梅;李征洋;任永亚;钱琤;余自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深圳市健康无偿献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E的基因型特异性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深圳市无偿献血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E表达水平,并分析HLA-E基因型与HL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5年8月至10月于深圳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的82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epmate淋巴细胞分离管分离82例献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HLA-E的表达水平;同时提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的DNA,采用PCR-直接测序法(SBT)进行序列测定,判定其HLA-E基因型;并且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不同HLA-E基因型献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E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82例献血者中,检出的HLA-E*01∶01/*01∶01基因型频率为20.7%(17/82),HLA-E* 01∶01/* 01∶03基因型频率为41.5%(34/82),HLA-E*01∶03/*01;03基因型频率为37.8%(31/82),3种基因型献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E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57±0.66、3.32±1.33和3.77±1.26,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2,P<0.05).其中,HLA-E* 01∶03/* 01;03基因型献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E相对表达量高,其次为HLA-E*01∶01/*01∶03基因型献血者,HLA-E*01∶01/* 01∶01基因型献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E相对表达量低,并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LA-E*01∶03/*01∶03基因型与HLA-E*01∶01/* 01∶03基因型比较,t=2.402,P<0.05;HLA-E*01∶03/*01∶03基因型与HLA-E* 01;01/*01∶01基因型比较,t=4.212,P<0.001;HLA-E*01∶01/* 01∶03基因型与HLA-E*01∶01/*01∶01基因型比较,t=3.054,P<0.01).结论 深圳市健康献血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E表达水平与其基因型密切相关.

    作者:王宋兴;何柳媚;徐筠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运用及其输血信息化建设远景研究

    目的 探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对输血科工作效率和工作误差的影响,以及输血信息化的建设远景.方法 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军区总医院输血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统计的共计26 294份输血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输血资料所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同,将其分为LIS使用前组(n=12 759)及LIS使用后组(n=13 535).LIS使用前组的输血资料统计采用“军卫一号”输血与检验管理系统,统计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LIS使用后组输血资料统计采用LIS,统计时间为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信息管理系统统计的输血资料包括工作效率和工作差错发生率2个部分.工作效率指标包括配发血效率、血型检测效率、传染病检测效率等;工作差错发生率包括标本误差率、漏计费误差率、重复计费率、血液过期率.对2组输血资料上述各个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①LIS使用后组的血型检测效率为(33.9±3.5)份/(人·d),传染病检测效率为(80.3±5.1)份/(人·d),分别高于LIS使用前组的(24.3±3.1)份/(人·d)和(60.2±4.5)份/(人·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2、-19.23,P<0.001).②LIS使用后组的标本误差率、漏计费误差率、重复计费率及血液过期率分别为(0.0300±0.000 3)%、(0.080 0±0.001 8)%、(0.250 0±0.001 9)%及(0.080 0±0.001 5)%,均低于LIS使用前组的(0.940 0±0.002 4)%、(0.960 0±0.003 8)%、(1.030 0±0.004 8)%及(0.480 0±0.005 0)%,并且差异均亦有统计学意义(t=31.06、11.01、6.76、2.97,P<0.05).结论 LIS可提高输血科工作效率并减少差错,今后输血信息化工作可针对输血流程管理、大数据分析、扁平化管理、质量控制、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继续加强改进.

    作者:孙晓丽;范力星;高婷;邢颜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Aurora A蛋白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讨Aurora A蛋白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NT)中的表达情况与NT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22例NT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22).选择同期于病例收集医院就诊的10例非肿瘤患儿为对照组(n=1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urora A蛋白在研究组NT患儿肿瘤组织标本和对照组患儿骨髓标本中的表达,并观察Aurora A蛋白表达水平与NT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①研究组Aurora A蛋白表达阳性比例为68.2%,显著高于对照组(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研究组中,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NB患儿的Aurora A蛋白表达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是否发生骨髓转移等患者的Aurora A蛋白表达阳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urora A蛋白在NT中呈高表达,其相应的Aurora A激酶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NT的新靶向药物.

    作者:罗甜;胡群;刘爱国;刘双又;胡迎;张柳青;张艾;王松咪;唐威;丁丽丽;尹萌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E合并抗-Jkb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抗E合并抗-Jkb致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 选择2015年4月3日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抗-E合并抗-jkb致HDN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因“出生后全身黄疸进行性加重”从外院转至本院,初步诊断为Rh血型不合HDN.经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患儿存在不规则抗体抗-E和抗-jkb后,及时给予换血及输血治疗,监测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等指标,观察患儿转归,探讨治疗效果,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入本院治疗时TBIL水平为303.5 μmol/L、IBIL水平为291.6 μmol/L;对症治疗3h后(换血治疗前),TBIL和IBIL水平分别升高至333.5 μmol/L、316.5 μmol/L;换血治疗后TBIL和IBIL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19.6μmol/L、203.4 μmol/L.该患儿住院治疗10 d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于2015年4月12日出院.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对Rh血型和孕妇免疫性血清抗体筛查的认识,在准确诊断为重症HDN后采取换血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HDN.

    作者:迟媛媛;秦洪伟;韩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岩藻糖基化修复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缺陷研究的新进展

    造血干细胞(HSC)植入延迟是脐血移植(UCBT)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植入延迟导致患者移植后感染发生率高,移植相关死亡率增高,限制了UCBT的进行.脐血HSC存在归巢缺陷是造成植入延迟的原因之一.多项研究发现,岩藻糖基化处理能修复脐血HSC的归巢缺陷,并且其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有效,对脐血HSC的自我更新与分化能力无损伤,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可行方法.笔者拟就岩藻糖基化修复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缺陷技术的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作者:皖湘;孙自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蛋白激酶CK2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蛋白激酶CK2是由2个催化亚基(α或α'亚基)与2个调节亚基(β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其在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蛋白激酶CK2的过度表达与高度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抑制蛋白激酶CK2的表达可能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笔者现就蛋白激酶CK2在白血病中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意义进行总结.

    作者:贾艳楠;秘营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白血病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

    目前,联合化疗及精准靶向药物的应用在白血病治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耐药,导致白血病难治、复发.有效逆转白血病耐药,是提高和改善白血病患者预后和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就近年白血病耐药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理解和探索逆转白血病耐药拓宽思路.

    作者:苏晓甜;韩艳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人工血红蛋白的新应用进展

    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血液制品的大量临床应用,使其安全性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全球性的血液储备不足,血液制品相关疾病的传播等问题促使研究者积极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人工血液,现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种血液细胞成分的功能替代物的研发.自1930年以来,人们在替代红细胞功能的人工载氧体,如人工血红蛋白(Hb)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笔者拟主要针对以Hb为基础的人工载氧体和以蚯蚓血红蛋白(Hr)为基础的人工载氧体的新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孙婷;曹斌;孟庆贵;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与分层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浆细胞恶性肿瘤.染色体高度不稳定及复杂的遗传学异常为MM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亦为重要的预后因素.在发病初期,MM细胞发生奇数染色体三体或免疫球蛋白(Ig)H基因重排,逐步积累基因片段的扩增或缺失,获得恶性的增殖力、侵袭力及耐药性,导致MM患者预后不佳.笔者拟就MM的临床、遗传学、影像学等多方面对其预后指标进行介绍,分析现有分层系统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合理的预后分层策略.

    作者:杜辰星;李增军;邱录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东德克萨斯出血性疾病

    东德克萨斯出血性疾病是近10余年新发现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这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染色体1q24编码的凝血因子(F)Ⅴ基因外显子13发生单核苷酸突变,导致FⅤ发生剪切异常,形成了1个250 kD大小的短段FⅤ (F Ⅴ-short).这种短段FⅤ在早期凝血过程中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α形成复合体,抑制凝血酶原复合物并增加TFPIα浓度,造成出血.该病临床表现多为轻度出血,包括瘀斑、鼻出血、创伤后出血、拔牙或手术后出血,一般不会出现自发性出血.其实验室检查结果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但可测得的所有凝血因子检查结果正常.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替代治疗为主.

    作者:窦雪晴;杨仁池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