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鹤庆县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的现状,为制定晚血救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度血防统计报表中的晚血患者和各流行村推荐的疑似晚血患者进行核查.结果 2011年全县共有晚血116例,2010年在册晚血病例85例中现存79例(有6例死亡),历史漏查漏报晚血有37例(2000年以来发现6例).全县晚血患病率为0.07%.116例患者均有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史,治疗方法采用病原治疗结合内科治疗27例,病原治疗+手术治疗88例,其他治疗1例占0.86%.116例晚血病例肝脏、脾脏肿大程度和门静脉内外径均以肝脾肿大型病例为大,肝脏实质纤维化程度达Ⅱ级及以上人数以巨脾型病例所占的比例为高.结论 鹤庆县目前晚血病例的健康状况尚好,晚血防治成效显著.
作者:李炳桂;李文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为掌握2008-2011年高要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高要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报告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该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6 078例,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85例、533例、1 535例和3 525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2008-2009年主要集中在4~6月份,2010-2011年主要集中在4~8月份,高峰期共发病4 084例,占总病例数的67.19%;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4.13%,其中3岁以下幼儿占报病总数的83.15%;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7.64%;男女性别比为2.03∶1.结论 高要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环境、季节差异,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散居儿童是该市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作者:吕灶群;梁钻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常见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 对2010-01-01/2011-12-31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标本培养阳性的致病菌,用VITEK一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辅以手工方法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25株,以革兰阴性菌(237株,72.92%)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48株,14.77%)、铜绿假单胞菌(47株,14.46%)、肺炎克雷伯菌(46株,14.15%)及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45株,13.85%)为常见;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属(27株,8.31%)为主,其次是肠球菌(5株,1.54%);真菌(55株,16.92%)所占比例不小,以白色假丝酵母菌(37株,11.38%)为主.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表现为多重和普遍耐药.肠杆菌科耐药性强的为青霉素类,耐药率高达96.21%,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高达97.73%.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大于60.0%,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敏感率>70.0%.结论 2010-2011年某院医院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
作者:刘静;李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开展广东省五华县乙肝病毒表面抗(HBsAg)原阳性人群的转归及其家庭成员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调查,为乙型肝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01对在2006年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HBsAg阳性人群家庭成员进行初筛,筛查出HBsAg阳性者.对2006年发现的HBsAg阳性人群及其HBsAg阳性家庭成员开展体征检查,B超检查肝脏、脾脏和胆囊,进行肝功能及HBV相关指标检测分析.结果 在原59名HBsAg阳性人群中,有5名HB-sAg阳性人员已转为阴性,HBsAg阴转率为8.47%,HBV携带者47例(79.66%),慢性乙肝7例(11.86%);肝功能检查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4例(23.7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5例(25.42%),B超检查显示脂肪肝6例(10.17%).筛查检测59名原HBsAg阳性人群的127名家庭成员,检出HBsAg阳性26例,家庭成员HBsAg阳性率20.47%,乙肝病毒感染聚集家庭病毒传播关系以母亲阳性孩子阳性为主,有12人次,占46.16%.结论 五华县农村HBsAg阳性人群家庭成员乙肝病毒感染率略高,家庭中传播途径以母子(女)为主,提示今后应重点关注HBsAg阳性人群家庭的乙肝免疫策略.
作者:孔祥钦;陈青山;黄远祥;周荣群;沈超华;张少忠;温小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北碚区15岁以上居民乙肝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情况,提出科学的防控建议.方法 2011年设计调查问卷,通过Mitofsky-Waksberg二阶段电话调查法进行调查,进行权重调整,计算北碚区15岁以上居民乙肝疫苗接种率和近6个月来乙肝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率.结果 总共拨打电话1 041个,有效应答率为66.85%;近6个月8.33%的居民进行过输液治疗,3.46%的居民接受过牙医治疗,2.21%的居民和乙肝患者共同生活;乙肝疫苗接种率为31.78%,和乙肝患者共同生活者均未接种.结论 北碚区15岁以上居民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存在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15岁以上人群特别是和乙肝患者共同生活的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率.
作者:袁珩;马会来;谭兴兰;申涛;邓小霞;赵寒;李勤;龙江;肖达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监测2010年四川省居民户碘盐食用情况,确保居民食用合格碘盐,有效防治碘缺乏病.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监测和重点抽样监测,随机抽样监测在全省每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88份或300份盐样;重点抽样监测在38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抽取300份盐样.随机抽样监测样品主要采用《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离子的测定》GB/T13025.7-1999中仲裁法进行定量检测,重点抽样监测样品采用自制碘盐定性检测试剂进行检测.结果全省随机抽样监测应监测食盐52 488份,实际监测52 539份,其中合格碘盐51 284份,不合格碘盐955份,非碘盐300份,合格碘盐食用率97.9%,碘盐覆盖率99.6%,碘盐合格率98.3%;重点抽样监测应监测食盐11 400份,实际监测11 400份,其中非碘盐86份,碘盐覆盖率99.25%.结论2010年四川省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和碘盐合格率均大于90%,碘盐指标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
作者:张莉莉;李津蜀;邓佳云;吴芙蓉;简鸿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10-07-01/2012-06-30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的效果及对消除疟疾的作用.方法 在项目覆盖地区,贯彻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执行计划和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2-07按照《湖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终期评估方案》,收集、整理、汇总襄州区2010-07/2012-06各项目活动工作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襄阳市襄州区2009年报告疟疾患者77例,疫情报告率为0.76/万,2011-07/2012-06报告疟疾患者4例,疫情报告率为0.04/万,与2009年相比,2011-07/2012-06疟疾疫情报告数下降了94.81%;疟疾病例实验室确诊率提高了71.43%;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提高了67.26%;采取室内滞留喷洒的疫点比例和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提高了70.13%;居民与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分别提高了20.12%和26.34%.结论 2012年襄州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2年后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各项防治指标均有提高,加快了消除疟疾的进程.
作者:范志成;夏咏;邵英;李凯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深圳市福田区2012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情况分析,为调整VCT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4 534名求诊者相关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有4 534名求询者接受咨询,男∶女比例为1.6∶1;年龄15~34岁的青壮年占79.4%;求询类型主要包括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史24.2%,商业异性性行为史16.7%,男男性行为史3.8%,手术史3.0%,及吸毒者0.1%等.所有求询者检测出HIV抗体阳性67人,阳性率1.5% (67/4 534);其中男性同性性接触者比例较高,占34.3%.结论 深圳市福田区2012年VCT求询者男性较女性多,其中阳性求询者中男性同性性接触感染者比例较高,提示VCT点应加强对高危人群检测咨询后的行为转变的健康教育.
作者:舒彬;司徒潮满;石向辉;刘莹;庄厚雄;郭聪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现状及流行动态,掌握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 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1年每年10月随机抽取西坝镇1个行政村,收集500名常住居民的大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查3~ 12周岁儿童蛲虫卵,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网筛法分离土壤中的钩蚴.结果 共检查1 034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277人,感染率为26.79%;钩虫感染为主22.44%.儿童蛲虫检测71人,感染者0人;检测不同环境类型的土壤40份,检出蛔虫卵9份;对15份不同环境类型的土壤进行了钩蚴分离,检出阳性土壤6份,分离美洲钩蚴13条.结论 五通桥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以钩虫感染为主,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和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预防土源性线虫的感染.
作者:赖佳洁;李良州;蒋春梅;袁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安县当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晚血)的分布现状,为开展晚血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血吸虫病询检、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对登记在册的晚血患者建立个案调查卡.结果 201年安县现存晚血病例分布于11个历史血吸虫病流行乡镇,共42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小为31岁,大为73岁,40~ 69岁年龄段为主,占78.6%.42例晚血病例均为农民,均接受了内外科治疗,外科脾切除23例,病程长37年.结论 2011年安县晚血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应加强晚血患者救助和监测工作.
作者:何蓉;钟小兵;崔元富;张科;王磊;王飞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市居民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与查病依从性的关系.方法 2010和2011年每年1次对样本村6 ~65岁常住居民采用尼龙袋孵化法进行检查,要求受检率达到90%以上;将居民查病依从性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分级统计每日工作进度、问卷调查和检查结果等;分析居民依从性对查病结果的影响及影响居民查病依从性的原因.结果 受检居民4 817人,好、中、差三级受检居民构成比分别为39.98%、31.80%和28.22%,粪检阳性率分别为0.10%、0.20%和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3,P<0.01);依从性为差级的居民,认为不会有血吸虫病的占52.47%,其次,嫌麻烦的占35.39%.结论 大理居民血吸虫病查病依从性差的人群,其粪检阳性率较高;应创新健康教育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血吸虫病查病依从性.
作者:赵甲;王尚位;杨勋;李桂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宜都市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掌握辖区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状分析方法,对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宜都市法定传染病年均发病率583.71/10万,死亡率1.18/10万,病死率0.2%;发病数位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结论 2006-2010年宜都市人群的主要传染病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今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对该类传染病进行重点防控,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建立长效综合防治机制.
作者:李双林;徐向超;杜道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对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人群、家畜病情和螺情监测.结果 监测点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44%,未发现血吸虫病感染家畜,钉螺面积6 140 m2,钉螺平均密度0.34只/0.11m2,未发现感染钉螺.结论 2011年西昌市血吸虫病已经控制在比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综合防治和监测巩固工作.
作者:徐从敏;尹洪智;冯宗亮;王洪;赖玉华;徐亮;吴子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在血防工作中的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椐.方法 2006-2010年每年对白石、应山铺、小营、香柏枝4个自然村的目标人群采取电视、广播、上课、咨询、发放健教材料、张贴标语及宣传画、竖立警示碑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年底对村民和学生进行血防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对接触疫水情况进行询问调查.7月份对试点村的村民进行粪便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查病,计算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结果 2006-2010年村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依次分别为75.60% (378/500)、95.71% (402/420)、96.16% (401/417)、96.93% (410/423)、97.32% (290/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 (P<0.01);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依次分别为80.00% (880/1 100)、95.82%(1054/1 100)、99.20% (498/502)、99.37% (633/637)、99.72%(358/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6(P<0.01);人群接触疫水行为不正确率和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2010年均无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结论2006-2010年洱源县健康教育在血防工作中效果较为明显.
作者:罗马利;起云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描述云南维西县2004-04发生的1起猩红热暴发疫情的调查情况,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 对云南维西县维2004-04/05发生的1起猩红热暴发疫情处置工作情况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暴发疫情发生于2004-04-22/05-29,共持续了38 d.波及学生238人,学生累计发病97例、无死亡,罹患率为40.76%.通过多部门协作,处置措施得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流行局限于维登乡中心完小,未波及该乡其他学校和村寨.结论 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本起暴发疫情得到有效处置的根本保障,采取措施得当是本起暴发疫情控制在较小范围的关键.
作者:和胜芳;杨贵芳;马永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1例果子狸咬伤致狂犬病死亡病例,为今后狂犬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 该病例被果子狸咬伤后未进行正规的伤口处置和免疫注射,48 d后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县级、省级医院均被诊断为狂犬病,于发病第7天死亡.结果 该病例被果子狸咬伤后导致感染狂犬病病毒死亡,被野生动物咬伤抓伤可能会导致狂犬病毒感染,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作者:杨秀兰;刘超;颜琼;曹一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双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评价指标.方法 选取蚊密度较高的3个村为调查点,其中坝区2个、浅丘1个,于2011-07/09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 双流县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是0.05,实际叮人率为1.93,中华按蚊的媒介能量分别是0.015 0(恶)、0.018 3(间),中华按蚊的临界叮人率分别是12.838 4(恶)和10.553 5(间).结论 双流县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低于其传播疟疾的临界叮人率,说明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已被阻断.
作者:杨革;邵孟飞;李德彬;余海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甘孜州包虫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SPSS12.0软件对截至2011年全州发现并录入四川省包虫病病人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1年全州包虫病病人信息管理系统报告包虫病病例9 251例,其中囊型6 015例、泡型3 043例、混合感染193例,囊型、泡型比例约为1.98∶1;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1.25,患者小年龄2岁,大年龄99岁,平均年龄42岁,主要集中在20~ 60岁,占全部病例的71.89%;病例分布呈现牧区高于半农半牧区,半农半牧区高于农区的特点,约93.46%的病例集中分布在石渠、色达、德格、甘孜、白玉、理塘6县.结论 包虫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流行范围广、危害程度深,是当地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继续加大包虫病防治力度.
作者:徐克均;王再跃;黎开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05-2011年西畴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腮腺炎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西畴县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西畴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3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51/10万,无死亡病例.2005年发病率高为47.26/10万,2008年发病率低为7.57/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8月,占总发病数的58.54%,男女性别比为1.35∶1;1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1.32%;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占总发病数的89.08%.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危害西畴县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
作者:蒙艳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2011年丹棱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和预防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丹棱县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结果 丹棱县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4种346例,报告发病率为212.00/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93例)、病毒性肝炎(83例)、手足口病(73例)、其他感染性腹泻(28例)、痢疾(22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6.88%、23.99%、21.10%、8.09%、6.36%.各类传染病中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153例,占发病总数的44.22%;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103例,占发病总数的29.7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85例,占发病总数的24.57%.结论 2011年丹棱县法定报告传染病主要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应进行重点防治,加强健康教育,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作者:姚琴;杨作全;唐猛;李汉刚;谢超;周敏;郑宪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黑热病的观察、护理和指导.探讨黑热病住院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方法 对2005-2012年黑热病住院患者59例,进行单病种特殊护理.结果 住院的59例黑热病患者,经规范的治疗、密切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无1例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特殊病种的特殊观察和特殊护理是黑热病治疗过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发生医疗差错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
作者:余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佳护理进行分析.方法 用吡喹酮和丙硫咪唑治疗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颅内高压、癫痫发作、发热、过敏、消化道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 通过杀虫治疗和精心护理,6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49例明显好转,11例好转,治疗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脑囊虫病患者在有效的病原治疗的同时,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仕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蝇蛆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肤,鼻腔等部位,2011-07在对患者寄生虫检查中,发现1例寄生于人体子宫腔的病例.
作者:陈曦阳;陈闯;郑德福;胡雅劼;杨柳莹 刊期: 2013年第01期